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周书
苏绰传
作者:唐 · 令狐德棻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苏绰字令绰,武功人,是魏国侍中苏则的九世孙。
       历代都担任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员。
       父亲苏协,曾任武功郡守。
       苏绰少年时喜好学习,博览群书,特别擅长算术。
       堂兄苏让出任汾州刺史,太祖在东都门外为他饯行。
       临分手时,太祖问道:“你家子弟之中,谁可以任用?”苏让乘机推荐苏绰。
       太祖就征召苏绰担任行台郎中。
       在职一年多时间,太祖并没有深入了解他。
       可是各官署中有难决之事,都要向苏绰请教才能决定。
       官府之间的文书,也由苏绰定下格式。
       行台中的官员都称赞苏绰的才能。
       后来,太祖与仆射周惠达讨论事情,周惠达无法回答,请求暂时出外议论一下。
       周惠达召来苏绰,把事情告诉他,苏绰立刻为他衡量裁定。
       周惠达入内禀报,太祖很称赞,问道:“谁为你出的主意?”周惠达说是苏绰,并赞扬他有大臣之才。
       太祖说:“我也听说很久了。”随即任命苏绰为著作佐郎。
       恰好太祖与公卿们前往昆明池观看捕鱼,走到城西汉代仓库遗址,太祖回头问左右的人,没有一个人知道。
       有人说:“苏绰博识多知,请问问他。”太祖就召见苏绰。
       苏绰详细地作了回答。
       太祖十分高兴,又进一步询问天地造化之由来,历代兴亡的遗迹。
       苏绰能言善辩,对答如流。
       太祖更加高兴,就与苏绰并马缓行到昆明池,竟然连捕鱼也没有看就回来了。
       又把苏绰留下来直到深夜,问他治国之道,太祖躺着听他讲。
       苏绰陈述指明帝王之道,并进述申不害、韩非的精要。
       太祖于是起身,整衣端坐,不知不觉移坐而前。
       一直说到天明还不厌倦。
       第二天,太祖对周惠达说:“苏绰真是个才能出众的人,我要委任他政事。”随即任命苏绰为大行台左丞,参预决定机密大事。
       从此宠爱礼遇越来越优厚。
       苏绰创制文案程式,用红黑两色分别书写出入公文,又制定计账、户籍之法。
       大统三年(537),齐神武兵分三路,侵入国境,诸将都打算分兵抵抗,只有苏绰的意见与太祖一致。
       于是合力抵御窦泰,在潼关将其活捉。
       四年,加卫将军、右光禄大夫衔,封爵美阳县公,食邑三百户。
       又加通直散骑常侍衔,晋封伯爵,食邑增加二百户。
       十年,任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兼任司农卿。
       太祖准备改革政治,推行强国富民之道,所以苏绰得以尽量施展他的智慧才干,辅佐太祖完成改革。
       裁减官员,设置二长,并开办屯田以资助军队和国家。
       又起草了六份诏书,上奏准予施行。
       其一是端正思想,诏书说:如今的方伯守令,无不受命于朝廷而出守地方,论其地位,同古代的诸侯一样。
       所以前世帝王,每次谈到与自己共同治理天下的,只有贤能的地方官吏。
       他们明明知道中央官员各有职守,但治理百姓的根本之责,反不如地方官吏重要。
       治理百姓的所有措施,应当以端正思想为先。
       思想是一身的主宰,也是所有行动的根本。
       思想不清净,就会产生妄想。
       有了妄想,就会不明事理。
       不明事理,就会颠倒是非。
       是非一旦颠倒,就无法约束自己,又怎么能去治理百姓!所以治理百姓的要务,在于自己思想清爽恬淡。
       所谓“清心”,不是指不贪财货,而是指心气清和,志向心意端庄宁静。
       心和志静,则邪妄之念没有条件产生。
       无妄邪之念,则凡有思虑,无不是极公正的道理。
       用最公正的道理来治理百姓,则百姓没有不服从教化的。
       所以说治理百姓的根本,首先在于端正思想。
       其次,在于端正自己。
       皇帝的言行,是百姓的表率,一国的典范。
       标竿不正,无法正确测量日影以计时;箭靶不明,不应责备射不中的人。
       如今君王不能端正自身,反而希望去治理好百姓,好比标竿弯曲而去求得笔直的日影;君王的言行不能自我修养,反而要求百姓修养,好比没有靶子而责备射箭的人。
       所以君王必须心如清水,形如白玉。
       履行仁义,履行孝悌,履行忠信,履行礼让,履行清廉公平,履行勤俭节约,然后孜孜不倦,再加上正确的观察。
       实行以上八条,凭此来训化百姓。
       所以人们就会对君王又害怕又爱戴,把君王当做学习的典范,可以不用等待家庭的教育而蔚然自成风气了。
       其二,敦厚政教风化。
       天地的本性,惟有人最可宝贵。
       人具有中正平和之心,仁义宽恕之行,异于木石,别于禽兽,所以最可贵。
       可是本性无法一直保持,而是随着教化变迁。
       以敦厚朴实教化,则性亦质朴率直;以浮薄狡诈教化,则性亦浮薄。
       浮薄是衰亡败坏的风气,质朴率直是淳厚平和的风俗。
       衰亡败坏则祸患动乱层出不穷,淳厚平和则天下自安。
       国家或治平,或丧乱,或勃兴,或败亡,无不由教化所起。
       然而世道衰颓,已有数百年之久。
       天下大乱也已将近二十年。
       百姓不见德行,只见战乱;掌权者不施教化,只用刑罚。
       如今国家刚刚开始复兴,天下未定,既有战争,又有饥荒,所有体制都是匆匆创立,大多是权宜之计。
       以致使礼让之风不兴,风俗未能改变。
       近年收成稍丰,徭赋尚轻,百姓略得温饱,则教化可以实行了。
       凡各级地方官员,应当端正思想,对上承奉朝廷旨意,对下宣谕教化。
       实行教化,贵在能培养淳朴之风,浸润以冲和之元气,广布道德,显示朴素。
       使百姓勤勉不倦,心中向善,不知不觉中消去邪伪之心,嗜欲之性,而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才是“化”。
       然后教育百姓孝悌,使他们有慈爱之心;教育百姓仁义和顺,使他们和睦相处;教育百姓礼义,使他们互敬互让。
       有慈爱之心,就不会遗弃亲人,就不会因物质利益而互相竞争。
       三者俱备,就可以以仁义来治理天下了。
       先王移风易俗,倡导淳厚朴素,轻易而治理天下达于太平盛世,其原因全在于此。
       这是最重要的道理。
       其三,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能力。
       人存在天地之间,衣食是性命的根本。
       食物不足就会饥饿,衣服不足就会寒冷。
       饥寒关系到自身,在这种情况下想使百姓广行礼义谦让,犹如在长坡上自下而上滚动弹丸,势必无法实现。
       所以古代的圣贤君王都了解这种情况,一定先要使百姓衣食丰足,然后才实行教化。
       衣食丰足的原因在于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能力。
       而充分发挥土地生产能力的原因,又在于勉励农耕有正确的方法。
       主管此事的是各级地方官员。
       百姓愚昧,智力不足,必须加以勉励考核,才能出尽全力。
       各州、郡、县,每当年初,必须命令百姓,无论年纪大小,只要能操持农具的,都要下田,按时翻耕土地,不得延误。
       耕种结束后,要及时管理禾苗,麦收、养蚕之时,男女老幼都应全力以赴,如同救人、救水、抵御盗贼一样,然后才可以使农夫不荒废田地,养蚕的妇女取得成效。
       如果有游手好闲、懈怠懒惰的人,早收工,晚出工,贪图安逸,厌恶劳动,不勤于农耕,里正、户长应当把他们的姓名上报郡县,郡守、县令可就事加以惩罚,以劝戒众多百姓。
       这是贤明的守令所实行的教化。
       即使是百亩之田,也必须春天翻耕,夏天播种,秋天收获,然后才有过冬的食物。
       这三个时节是务农的关键之处。
       倘若失去其中一个时节,就不可能吃到谷物。
       所以先王告诫说:“一个农夫不耕田,天下必有因此而挨饿的;一个妇女不织布,天下必有因此而挨冻的。”如果在这三个时节不明事理,而使百姓荒废农耕,这就是断了百姓的性命,把他们赶向死地。
       孤独贫弱之户,无牛之家,勉励他们互通有无,互相帮助。
       在三个农时的间歇时间和下雨的空闲时间,还应当教育百姓种植桑树、果树,栽培蔬菜,修整园圃,饲养鸡猪,以备生活之需,养老之用。
       治理政事不宜过于繁琐,过于繁琐就会烦难百姓;勉励农耕也不应过于简略,过于简略就会使百姓懈怠。
       善于治理政事的人,必定会掌握时节更替,政令繁简适中。
       所以《诗经》说:“非刚非柔,施政宽和,福禄齐至。”如果做不到这些,那就只有滥用刑罚了。
       其四,提拔贤良之才。
       天生众民,无力自治,所以一定要奉立君王来治理他们。
       君王无法独自治理天下,所以必须设置君臣来辅佐君王。
       上至帝王,下及郡县和诸王封国,得到贤臣则可太平,失去贤臣则必动乱,这是根本的道理,历代帝王无法更易。
       如今刺史守令都有下僚吏员,这些都是辅佐治事的人。
       刺史府衙的官员由朝廷任命,州吏以下的属员则由牧守自选。
       从古以来,州郡的大吏是只取门第,大多不选贤明能干之人;小吏则是只试写作能力,不问他们的志向行为。
       门第本是先辈的封爵官位,并不能避免子孙的愚昧;写作是身外的微末之技,也并不排斥本人性格行为的轻薄虚伪。
       倘若从门第之中选得贤明能干之人,好比是骑骏马而日行千里;倘若从门第之中选得愚昧之人,则如同土牛木马,外形相似而实无所用,无法使之行路。
       倘若从写作之中选得志向操守俱佳之人,犹如精雕金玉,内外皆美,实为人中之宝;假如从写作之中选得轻薄虚伪之人,好比是装饰着彩画的一段朽木,只能一时好看,而无使用价值。
       如今的选举,应当不限于门第,只着眼于真正选拔出人才。
       假若得到这样的人才,自可出身卑贱而为卿相,如同伊尹、傅说那样,更何况州郡的职位呢?假若不是这样的人才,像丹朱、商均虽是帝王后裔,连百里封地都无法保住,更何况公卿的后代呢?观察人的道理由此可知。
       寻求有才能技艺的人,目的是让他们辅佐治理百姓。
       若是有才能技艺而且立身正直的,必定施展他们的才能使政治清明安定;假若有才能技艺而又为人奸诈虚伪的,将利用他们的官职而制造动乱,又怎么求得清明安定呢?所以欲求才能技艺,必然先选择志向操守。
       凡志向操守俱佳者,就举荐他;凡志向操守不好者,就摒弃他。
       但是,如今选拔人才的官员大多说“国家没有贤才,不知道该举荐什么人”。
       这话没有经过思考,不合道理。
       为什么呢?古人有言:圣明君主兴起,不待上天降辅佐之臣;圣人受命,不待大地荐有才之士。
       总是任用当世之人,治理当世政务。
       所以殷朝、周朝不会空等稷、契这样的大臣,魏朝、晋朝也不会假手萧何、曹参的辅佐。
       孔子说:“十家之村,必有像我一样讲究忠信的人。”难道万家聚居的都市,竟然说没有人才?不过是寻求不勤,选择不精,或者是不得其用,即使有了委任也无法尽展才能,所以说没有人才罢了。
       古人说:“从一千人中选拔出来的杰出人物称为英才,从一万人中选拔出来的英才称为俊才。”以聪明才智授予官职的人,以高尚行为闻名全国的人,难道不是近于英俊之士吗?只要能勤勉详察,舍弃虚假,取其本质,各自都能得到州郡之中最优秀的人才,并使用他们,这样,百姓无论人数多少,都足可以治理了。
       谁说没有贤才?美玉未经雕琢时,同砖瓦石头相似;名马没有奔驰时,与劣马相混杂。
       一旦美玉经过雕琢显出光泽,名马稍试足力,就可看出它们与石头、劣马的不同了。
       那些贤能之士没有被任用的时候,也是混同于一般的人,与美玉、名马没有什么区别。
       必须把政事委任给他们,把任务交付给他们,才能使他们与平庸之辈显出差别。
       从前吕望屠牲钓鱼,百里奚喂牛,宁生敲打牛角,管夷吾三次失败,在那个时候,那些庸俗之人怎会说他们贤能?等到他们辅佐明主,完成霸业,积数十年之力大功告成,人们才认出他们是才能卓异之士,于是后世称赞不绝。
       像他们那样的奇伟之才,绝代英杰,尚且不能在机会未到之时有别于一般的人,何况不如他们的人呢?如果一定要坐等吕望出现然后再用,那就永远也不会发现吕望这种人才;如果一定要坐等管夷吾出现才加以委任,那就永远也不会发现管夷吾这种人才。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才能的人必然是从微贱而到著名,其功劳必定是由小功积累而成大功,哪里有尚未任用而已成大业,不加使用而先已成名的道理?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则贤能可以求得,有才能之士也可以选到。
       得到贤能而加以委任,得到有才能之士而加以使用,那么天下的清平安宁是不愁实现了。
       然而善于做官的人必须先使政务简要。
       政务简要,则有道德的人容易充任,有道德的人易于当官,则事情没有不能治理的;政务繁琐,则属员中一定会混入坏入,混入坏人后,则政事必出弊病。
       所以有这样的话:“政务简要则事少,事少则百姓清静;政务繁琐则事多,事多则百姓混乱。”清静和混乱的原因,在于政务之简要或繁琐。
       查现在的吏员,人数不少。
       从前民多事多,尚且能够治理,而如今人口减少,依照原来的数目设置吏员,还认为人手不够。
       听说下面的州郡还有兼职和代职,扰乱百姓,十分无理。
       像这一类人,应当全部免职,不能让他们习以为常。
       不在州郡当职的官,也必须选择有道德的人,以至里正、户长之职,都应当谨慎选择,使他们胜任其职,便于互相监督统领。
       里正、户长是治理百姓的根基。
       根基不歪斜,上面必然安稳。
       访求贤能的方法不只一种。
       可是为了谨慎周密起见,必须予以委任来试验他的才能,加以考核和观察。
       从他在家的言行,以至邻里族人,都要访查清楚,观察他过去的所作所为,这样就会明白知人之道,区别贤能与奸邪。
       按照这个方法来寻求人才,大概就不会有什么错误和后悔了。
       其五,慎用刑法。
       人受阴阳之气而生,有感情,有个性。
       性情或者为善,性情或者为恶。
       善恶一旦分明,随之就是赏罚。
       赏罚适度,则可制止恶行而勉励善行;赏罚失度,则百姓不知所措。
       百姓不知所措,就会生出怨恨反叛之心。
       因此先王重视赏罚,特别警惕谨慎。
       所谓警惕谨慎,就是要使治狱之官全心全意,推究案件的原委。
       首先要察言观色,倾听诉讼,再用事实加以验证,妙解疑难,尽破奸伪,使邪恶无处可藏,就一定能够找到罪犯。
       然后根据犯罪事实量刑,轻重适当,赦免那些犯有过错的人,怜惜那些愚从的人,侦得实情不要喜形于色。
       又要推究情理,考虑礼制和法律,无不合于人心的深隐之处,昌明圣教,使罪犯服罪。
       这是最好的情况。
       可是地方官员人数众多,不可能每个人都有通达的见识,推究事理情由,也或许难以一一问个水落石出。
       只是应当怀大公无私之心,去偏袒枉法之想,务必求得是非曲直,尽量做到公平恰当。
       听讼察狱之理,在于尽量查证,然后依法拷问审讯,不苛刻,不暴躁,有疑点则从轻发落,未经审讯不妄加处罚,根据案情判决,案件就不会积压。
       这是次一等的情况。
       如果不存宽厚仁慈之念而肆意残暴,把百姓看得如同木石一样,任意拷打。
       狡猾者即使罪情暴露也有可能免受惩罚,辞辩不强者即便无罪倒反而被罚。
       像这样的情况属于下等,不敢把共同治理的职位托付给他们。
       如今的地方官员,应当努力达到中等水平,向最高水平看齐。
       如果属于下等,则应依法惩治,不得赦免。
       所考虑的事情应当更远更大,心中不忘道德教化。
       先王的命令说:“与其杀死无罪之人,不如赦免有罪之人;与其妨害善行,不如使它更为放纵。”明知必然无法治罪,就宁可多放掉一些有罪之人,而决不妄害一个好人。
       如今的官员却不是这样。
       援引法律条文,苛细周纳,巧言审讯,宁可罗致好人的罪名,也不肯依据刑法而免罪。
       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他们都喜欢杀人,只是说为吏宁可严酷,可以免留后患。
       这就是只图自己方便,不考虑什么是公正,如此执行法律的,都是奸诈小人。
       人是天地间的宝贵物品,一旦死去则不可复生。
       然而在严刑拷打之下,有人由于难以忍受痛苦而被迫认罪,无法申冤,从而受到刑罚乃至处死,将来恐怕还会不断出现这种情况。
       所以自古以来,就规定了审案的五种方法和对犯罪者可以从宽处理的三种情况,制定出对各种狱讼谨慎从事的法典,这都是十分关怀百姓的措施。
       凡是伐木割草,打猎不顺手,尚且违背时令,而有亏于帝王之道,更何况刑罚不当,滥害好人,难道不伤害上天之心、有违于谐和之气吗?天心受害,和气被损,而想使阴阳调谐,时令顺遂,万物繁茂,百姓快乐,那是不可能达到的。
       所以人们说:“一个人叹息不满,先王所行的正道就有可能倾覆。”说的正是这种情况。
       所有的地方官员,可以不谨慎从事吗?假若有大奸大恶之人,伤风败俗,违逆人伦,不忠不孝,故意违背正道,则杀一人而警戒百人,以澄清君王的德化,这时可用刑。
       了解了这两种方法,则刑罚与政令就可以尽知了。
       其六,平均赋税徭役。
       帝王最宝贵的是帝位。
       用仁义来巩固帝位,用钱财来聚集人才。
       要明白先王必定用钱财招揽人才,用仁义守住帝位。
       国家不富足,帝位不能巩固。
       所以从三皇五帝以来都规定有征税的法律。
       虽然轻重各有差别,但用途则一样。
       如果反贼未平,军费浩繁,即使还来不及减少,以体念百姓的疾苦,但是可以平均赋税,使百姓不再匮乏。
       所谓“平均”,就是不放过豪强而只征贫弱,不纵容奸猾、困窘愚拙,这就是平均。
       所以圣人有言:“平均则无贫困。”可是,财货的产生很不容易。
       纺纱织布,都要一点一点做起,旬日之间难以见功。
       必须勉励考查,参与经营管理。
       产绢之乡先要纺丝,产麻之地应及早织麻。
       在征收之前就有准备,到征收之时即可交纳,所以帝王的赋税能保证供给,百姓也不感到困窘。
       如果不事先勉励告诫,到了征收之时急迫无措,又担心拖延时日会遭到拷打,只好临时操办。
       大商人们因此而牟取暴利,百姓有钱者只得高价买进,百姓无钱者被迫向他们大举借债并偿还利息。
       于是交税的百姓就困苦了。
       交纳田赋税款时,虽然定有规格,但考虑贫富差别、等级次序,都由里正、户长规定,并与郡守、县令有关。
       如果考虑得当,那就政治清和而百姓喜悦;如果检验管理没有法度,那就会导致吏员作奸而百姓怨恨。
       在征发劳役时,大多又不注意。
       以致使那些贫弱之人派往远方防守,而且干很重的活儿,而把那些年轻力壮之人派往近处防守,干较轻的活儿。
       郡守、县令如此用心,不存体贴百姓之意,都是帝王政令的罪人。
       太祖十分重视这些意见,常常把它们放在座位右边。
       又下令所有官员认真学习。
       凡是牧、守、令、长,如果不通晓以上六条及计算账目的,一律不得当官。
       从晋末以来,文章竞相浮靡华艳,蔚然成风。
       太祖想改革这一弊病,就趁着魏帝祭祀太庙、群臣都在的机会,命令苏绰写了一篇诰文,上奏实行。
       这篇诰文文词古朴、风格典雅。
       从此以后,文章都遵依这种风格。
       苏绰勤俭朴素,不经营产业,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
       由于天下尚未平定,常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份内的职责。
       广泛访求贤能英杰之士,共同弘扬治国之道,凡是他所推荐提拔的,后来都当了大官。
       太祖也对他推心置腹,委以重任,彼此之间没有猜忌。
       有时太祖外出巡游,便把预先签字的空白纸张交给苏绰,如果有急需处理的政事,苏绰可根据情况决断,太祖回来时,也只是打开看一下。
       苏绰曾说过,治国之道,应当像慈父那样爱惜百姓,像严师那样教育百姓。
       每次与公卿讨论政事,总是从白天直到深夜,无论大事小事,他都十分清楚。
       苏绰思劳过度,气行阻滞。
       大统十二年(546),在职位上去世,当年四十九岁。
       太祖极为惋惜,哀哭之声感动了左右随从。
       等到将要下葬的时候,太祖对公卿们说:“苏尚书平生谦和礼让,提倡俭省节约。
       我想满足他素来的意愿,又担心那些庸俗之人散布流言蜚语;如果对他厚加赠封,又违背了当初倾心相交的道理。
       实在是进退两难,不易决断。”尚书令史麻瑶上前说道:“从前晏子是齐国的贤明大夫,一件狐皮袍子穿了三十年。
       他死的时候,只留下一辆车子。
       齐侯没有改变他的意愿。
       苏绰既然操行清白,谦退自守,臣下以为葬礼宜于从俭,以表彰他的美德。”太祖称赞麻瑶讲得有理,推荐他入朝。
       苏绰归葬武功时,只用一辆白色布质的车子载他。
       太祖与公卿们都步行送到同州城门外。
       太祖亲自在灵车后以酒浇地,说道:“苏尚书平生做事,他的妻子、孩子、兄弟们有不知道的,我都知道。
       只有你懂得我的心,我了解你的心。
       正准备共同平定天下,不幸竟舍我而去,有什么办法!”说到这里,太祖放声痛哭,酒杯也从手里掉下去。
       到安葬那天,太祖又派使者以牛、羊、猪三牲祭奠,太祖亲自写了悼文。
       苏绰还著有《佛性论》、《七经论》,都在世上流传。
       明帝二年(558),以苏绰配祭太祖庙庭。
       儿子苏威承袭封爵。
       隋朝开皇初年,由于苏绰在前朝著名,下诏道:“从前汉高祖钦佩无忌的义气,魏武帝援引子干的遗风,前代有名望的贤人,皆被其后的帝王所推重。
       魏国已故度支尚书、美阳伯苏绰,其施政办事,艺文礼乐皆备,遗风可赞可颂。
       施展才力,辅佐前王,名垂青史。
       应当赐予封地,以表彰贤能之人。”于是追封苏绰为邳国公,食邑二千户。

本书目录

《周书》简介
文帝纪
孝闵帝纪
明帝纪
武帝纪
宣帝纪
静帝纪
阿史那皇后传
李皇后传
杨皇后传
朱皇后传
陈皇后传
元皇后传
尉迟皇后传
司马皇后传
宇文导传
晋荡公宇文护传
叱罗协传
冯迁传
齐炀王宇文宪传
宋献公宇文震传
卫剌王宇文直传
赵僭王宇文招传
贺拔胜传
贺拔岳传
侯莫陈悦传
寇洛传
李弼传
李鉽传
于谨传
于萛传
赵贵传
独孤信传
侯莫陈崇传
梁御传
若干惠传
怡峰传
刘亮传
王德传
王罴传
王思政传
达奚震传
侯莫陈顺传
宇文贵传
杨忠传
王雄传
王盟传
贺兰祥传
尉迟纲传
叱列伏龟传
阎庆传
尉迟迥传
王谦传
司马消难传
周惠达传
杨宽传
柳庆传
柳带韦传
苏绰传
卢辩传
李贤传
李远传
长孙俭传
赫连达传
韩果传
蔡佑传
常善传
田弘传
梁台传
宇文测传
宇文深传
史宁传
陆腾传
贺若敦传
权景宣传
郭贤传
王勇传
耿豪传
窦炽传
于翼传
李穆传
韦孝宽传
韦夐传
申徽传
陆通传
陆逞传
柳敏传
卢柔传
郑孝穆传
崔谦传
崔猷传
裴侠传
薛端传
郑伟传
令狐整传
寇俊传
韩褒传
郭彦传
裴文举传
苏亮传
柳箈传
吕思礼传
李昶传
元伟传
辛庆之传
辛昂传
杜杲传
尉迟运传
王轨传
宇文神举传
宇文孝伯传
颜之仪传
乐运传
王褒传
庾信传
萧[扌为]传
萧世怡传
萧圆肃传
萧大圜传
刘..传
柳霞传
李延孙传
韦佑传
韩雄传
陈忻传
魏玄传
李迁哲传
卢光传
沈重传
樊深传
熊安生传
乐逊传
冀俊传
姚僧垣传
姚最传
黎景熙传
赵文深传
褚该传
强练传
萧鮞传
萧岿传
萧琮传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