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金史(繁體版)
卷九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作者:元 · 脫脫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完顏匡 完顏綱 完顏定奴
       完顏匡本名撒速,始祖九世孫。事豳王允成,為其府教讀。大定十九年,章宗年十餘歲,顯宗命詹事烏林荅愿擇德行淳謹、才學該通者,使教章宗兄弟。閱月,愿啟顯宗曰:「豳王府教讀完顏撒速、徐王府教讀僕散訛可二人,可使教皇孫兄弟。」顯宗曰:「典教幼子,須用淳謹者。」已而,召見于承華殿西便殿,顯宗問其年,對曰「臣生之歲,海陵自上京遷中都,歲在壬申。」顯宗曰:「二十八歲爾,詹事乃云三十歲何也?」匡曰:「臣年止如此,詹事謂臣出入宮禁,故增其歲言之耳。」顯宗顧謂近臣曰:「篤實人也。」命擇日,使皇孫行師弟子禮。七月丁亥,宣宗、章宗皆就學,顯宗曰:「每日先教漢字,至申時漢字課畢,教女直小字,習國朝語。」因賜酒及綵幣。頃之,世宗詔匡、訛可俱充太子侍讀。
       寢殿小底駝滿九住問匡曰:「伯夷、叔齊何如人?」匡曰:「孔子稱夷、齊求仁得仁。」九住曰:「汝輩學古,惟前言是信。夷、齊輕去其親,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仁者固如是乎?」匡曰:「不然,古之賢者行其義也,行其道也。伯夷思成其父之志以去其國,叔齊不苟從父之志亦去其國。武王伐紂,夷、齊叩馬而諫。紂死,殷為周,夷、齊不食周粟遂餓而死。正君臣之分,為天下後世慮至遠也,非仁人而能若是乎。」是時,世宗如春水,顯宗從,二人者馬上相語遂後。顯宗遲九住至,問曰:「何以後也?」九住以對,顯宗嘆曰:「不以女直文字譯經史,何以知此。主上立女直科舉,教以經史,乃能得其淵奧如此哉。」稱善者良久,謂九住曰:「論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汝不知不達,務辯口以難人。由是觀之,人之學、不學,豈不相遠哉。」
       顯宗嘗謂中侍局都監蒲察查剌曰:「入殿小底完顏訛出、侍讀完顏撒速,與我同族,汝知之乎?」對曰:「不知也。」顯宗曰:「撒速,始祖九世孫。訛出,保活里之世也。始祖兄弟皆非常人,汝何由知此。」
       顯宗命匡作睿宗功德歌,教章宗歌之,其詞曰:「我祖睿宗,厚有陰德。國祚有傳,儲嗣當立。滿朝疑懼,獨先啟策。徂征三秦,震驚來附。富平百萬,望風奔仆。靈恩光被,時雨春暘。神化周浹,春生冬藏。」蓋取宗翰與睿宗定策立熈宗,及平陝西大破張浚于富平也。二十三年三月萬春節,顯宗命章宗歌此詞侑觴,世宗愕然曰:「汝輩何因知此?」顯宗奏曰:「臣伏讀睿宗皇帝實錄,欲使兒子知創業之艱難,命侍讀撒速作歌教之。」世宗大喜,顧謂諸王侍臣曰:「朕念睿宗皇帝功德,恐子孫無由知,皇太子能追念作歌以教其子,嘉哉盛事,朕之樂豈有量哉。卿等亦當誦習,以不忘祖宗之功。」命章宗歌數四,酒行極歡,乙夜乃罷。
       二十五年,匡中禮部策論進士。是歲,世宗在上京,顯宗監國。三月甲辰,御試,前一日癸卯,讀卷官吏部侍郎李晏、棣州防禦使把內剌、國史院編修官夾谷衡、國子助教尼厖古鑑進稟,策題問「契敷五教,臯陶明五刑,是以刑措不用、比屋可封。今欲興教化,措刑罰,振紀綱,施之萬世,何術可致?」匡已試,明日入見,顯宗問對策云何,匡曰:「臣熟觀策問敷教、措刑兩事,不詳『振紀綱』一句,秪作兩事對,策必不能中。」顯宗命匡誦所對策,終篇,曰:「是亦當中。」匡曰:「編修衡、助教鑑長於選校,必不能中。」已而,匡果下第。顯宗惜之,謂侍臣曰:「我只欲問教化、刑罰兩事,乃添振紀綱一句,命刪去,李晏固執不可,今果誤人矣。」謂侍正石敦寺家奴、唐括曷荅曰:「侍讀二十一年府試不中,我本不欲侍讀再試,恐傷其志,今乃下第,使人意不樂。」是歲初取止四十五人,顯宗命添五人,僕散訛可中在四十五人,後除書畫直長。匡與訛可俱為侍讀,匡被眷遇特異,顯宗謂匡曰:「汝無以訛可登第怏怏,但善教金源郡王,何官不可至哉。」是歲,顯宗薨,章宗判大興尹,封原王,拜右丞相,立為皇太孫。匡仍為太孫侍讀。二十八年,匡試詩賦,漏寫詩題下注字,不取,特賜及第,除中都路教授,侍讀如故。
       章宗即位,除近侍局直長,歷本局副使、局使,提點太醫院,遷翰林直學士。使宋,上令權更名弼,以避宋祖諱,事載本紀。遷祕書監,仍兼太醫院、近侍局事,再兼大理少卿。遷簽書樞密院事,兼職如故。承安元年,行院于撫州。河北西路轉運使溫昉行六部事,主軍中餽餉,屈意事匡,以馬幣為獻,及私以官錢佐匡宴會費,監察御史姬端脩劾之,上方委匡以邊事,遂寢其奏。三年,入奏邊事,居五日,還軍。尋入守尚書左丞,兼修國史,進世宗實錄。
       章宗立提刑司,專糾察黜陟,當時號為外臺,匡與司空襄、參政揆奏:「息民不如省官,聖朝舊無提刑司,皇統、大定間每數歲一遣使廉察,郡縣稱治。自立此官,冀達下情,今乃是非混淆,徒煩聖聽。自古無提點刑獄專薦舉之權者,若陛下不欲遽更,不宜使兼採訪廉能之任。歲遣監察體究,仍不時選使廉訪。」上從其議,於是監察體訪之使出矣。
       初,匡行院于撫州,障葛將攻邊境,會西南路通事黃摑按出使烏都碗部知其謀,奔告行院為之備,迎擊障葛,敗其兵。按出與八品職,遷四官。匡遷三官。匡奏乞以所遷三官讓其兄奉御賽一,上嘉其義,許之。改樞密副使,授世襲謀克。
       宋主相韓侂冑。侂冑嘗再為國使,頗知朝廷虛實。及為相,與蘇師旦倡議復讎,身執其咎,繕器械,增屯戍,初未敢公言征伐,乃使邊將小小寇鈔以嘗試朝廷。泰和五年正月,入確山界奪民馬。三月,焚平氏鎮,剽民財物,掠鄧州白亭巡檢家貲,持其印去。遂平縣獲宋人王俊,唐州獲宋諜者李忤,俊襄陽軍卒,忤建康人。俊言宋人於江州、鄂、岳屯大兵,貯甲仗,修戰艦,期以五月入寇。忤言侂冑謂大國西北用兵連年,公私困竭,可以得志,命修建康宮,勸宋主都建康節制諸道。河南統軍司奏請益兵為之備。詔平章政事僕散揆為河南宣撫使,籍諸道兵,括戰馬,臨洮、德順、秦、鞏各置弓手四千人。詔揆遺書宋人曰:「奈何興兵?」宋人辭曰:「盜賊也。邊臣不謹,今黜之矣。」
       宋人將啟邊釁,太常卿趙之傑、知大興府承暉、中丞孟鑄皆曰:「江南敗衄之餘,自救不暇,恐不敢敗盟。」匡曰:「彼置忠義保捷軍,取先世開寶、天禧紀元,豈忘中國者哉。」大理卿畏也曰:「宋兵攻圍城邑,動輒數千,不得為小寇。」上問參政思忠,思忠極言宋人敗盟有狀,與匡、畏也合,上以為然。及河南統軍使紇石烈子仁使宋還,奏宋主修敬有加,無他志。上問匡曰:「於卿何如?」匡曰:「子仁言是。」上愕然曰:「卿前議云何,今乃中變邪?」匡徐對曰:「子仁守疆圉,不妄生事,職也。書曰『有備無患』,在陛下宸斷耳。」於是,罷河南宣撫司,僕散揆還朝。
       六年二月,宋人陷散關,取泗州、虹縣、靈璧。四月,復詔僕散揆行省事于汴,制諸軍。頃之,以匡為右副元帥。揆請匡先取光州,還軍懸瓠,與大軍合勢南下。匡奏:「僕散揆大軍渡淮,宋人聚兵襄、沔以窺唐、鄧,汴京留兵頗少,有掣肘之患,請出唐、鄧。」從之。遣前鋒都統烏古論慶壽以騎八千攻棗陽,遣左翼提控完顏江山以騎五千取光化,右翼都統烏古孫兀屯取神馬坡,皆克之。匡軍次白虎粒,都統完顏按帶取隨州,烏古論慶壽扼赤岸,斷襄、漢路。宋隨州將雷太尉遁去,遂克隨州。於是,宋鄧城、樊城戍兵皆潰。賜詔獎諭,戒諸軍毋虜掠、焚壞城邑。匡進兵圍德安,分遣諸將徇下安陸、應城、雲夢、漢川、荊山等縣,副統蒲察攻宜城縣取之。十二月敗宋兵二萬人于信陽之東,詔曰:「卿緫師出疆屢捷,殄寇撫降,日闢土宇。彼恃漢、江以為險阻,箠馬而渡,如涉坦途,荊、楚削平,不為難事,雖天佑順,亦卿籌畫之效也。益宏遠圖,以副朕意。」匡進所獲女口百人。詔匡權尚書右丞,行省事,右副元帥如故。
       吳曦以蜀、漢內附,詔匡先取襄陽以屏蔽蜀、漢。完顏福海破宋援襄陽兵於白石,遂取穀城縣。僕散揆得疾,遂班師,至蔡,疾革,詔右丞相宗浩代之。七年二月,揆薨。匡久圍襄陽,士卒疲疫,會宗浩至汴,匡乃放軍朝京師,轉左副元帥,賜宴于天香殿,還軍許州。九月,宗浩薨,匡為平章政事,兼左副元帥,封定國公,代宗浩緫諸軍,行省于汴京。
       初,僕散揆初至汴,旣定河南諸盜,乃購得韓侂冑族人元靚,使行間於宋。元靚渡淮,宋督視江、淮兵馬事丘崈奏之宋主。是時,宋主、侂冑見兵屢敗以為憂,欲乞盟無以為請,得崈奏,即命遣人護元靚北歸,因請議和。崈使其屬劉祐送元靚申和議于揆,揆曰:「稱臣割地,獻首禍之臣,然後可。」宋主因密諭丘崈,使歸罪邊將以請焉。及宗浩代揆,方信孺至,宗浩以方信孺輕佻不可信,移書宋人,果欲請和當遣朱致知、吳琯、李大性、李璧來。侂冑得報大喜過望,乃召張巖于建康,罷為福建觀察使,歸罪蘇師旦,貶之嶺南。是時,李璧已為參政,不可遣。朱致知、吳琯已死,李大性知福州,道遠不能遽至。乃遣左司郎中王柟來,至濠州,匡使人責以稱臣等數事。柟以宋主、侂冑情實為請,依靖康二年正月請和故事,世為伯姪國,增歲幣為三十萬兩、匹,犒軍錢三百萬貫,蘇師旦等俟和議定當函首以獻。柟至汴,以侂冑書上元帥府,匡復詰之,柟懇請曰:「此事實出朝旨,非行人所專。」匡察其不妄,乃具奏。章宗詔匡移書宋人,當函侂冑首贖淮南地,改犒軍錢為銀三百萬兩。於是,宋吏部侍郎史彌遠定計殺韓侂冑,彌遠知國政,和好自此成矣。
       於是,廷議諸軍已取關隘不可與。王柟以宋參政錢象祖書來,略曰:
       竊惟昔者修好之初,蒙大金先皇帝許以畫淮為界。今大國遵先皇帝聖意,自盱眙至唐、鄧畫界仍舊,是先皇帝惠之于始,今皇帝全之于後也。然東南立國,吳、蜀相依,今川、陝關隘大國若有之,則是撤蜀之門戶,不能保蜀,何以固吳?已增歲幣至三十萬,通謝為三百萬貫,以連歲師旅之餘,重以喪禍,豈易辦集。但邊隙旣開和議,區區悔艾之實,不得不黽勉遵承。又蒙聖畫改輸銀三百萬兩,在本朝宜不敢固違,然傾國資財,竭民膏血,恐非大金皇帝棄過圖新、兼愛南北之意也。
       主上仁慈寬厚,謹守信誓,豈有意於用兵。止緣侂冑啟釁生事,迷國罔上,以至於斯。是以奮發英斷,大正國典,朋附之輩誅斥靡貸。今大國欲使斬送侂冑,是未知其已死也。侂冑實本庸愚,怙權輕信,有誤國事,而致侂冑誤國者蘇師旦也。師旦旣貶,侂冑尚力庇之,囑方信孺妄言已死,近推究其事,師旦已行斬首。儻大國終惠川、陝關隘,所畫銀兩悉力祗備,師旦首函亦當傳送,以謝大國。
       本朝與大國通好以來,譬如一家叔姪,本自協和,不幸奴婢交鬬其間,遂成嫌間。一旦猶子翻然改悟,斥逐奴隸,引咎謝過,則前日之嫌便可銷釋,奚必較錙銖豪末,反傷骨肉之恩乎?惟吳、蜀相為首尾,關隘繫蜀安危,望敢備奏,始終主盟,使南北遂息肩之期,四方無兵革之患,不勝通國至願。
       是時,陝西宣撫司請增新得關隘戍兵萬人。王柟狀稟,如蒙歸川、陝關隘,韓侂冑首必當函送,遵上國之命。匡奏曰:「關隘之事,臣初亦惑之,今當增戍萬人,壁壘之役,餽餫之勞,費用必廣。祖宗所以不取者,以關隘僅能自保耳,非有益於戰也。設能入寇,縱之平地,以鐵騎蹂之,無一得脫。彼哀祈不已者,以前日負固尚且摧覆,今遂失之,是無一日之安也。必謂兵力得之不可還賜,則漢上諸郡皆膏腴耕桑之地,棗陽、光化歸順之民數萬戶,較之陝右輕重可知,獨在陛下決之耳。」詔報曰:「侂冑渠魁,旣請函首,宋之悔服可謂誠矣。」匡乃遣王柟還,復書曰:「宋國負渝盟之罪,自陳悔艾,主上德度如天,不忍終絕,優示訓諭,許以更成,所以覆護鎮撫之恩至深至厚。昨奉聖訓,如能斬送韓侂冑,徐議還淮南地。來書言韓侂冑已死,將以蘇師旦首易之,飾辭相紿如此。至于犒軍銀兩欲俟歸關隘然後祗備,是皆有咈聖訓。及王柟狀稟,如蒙歸還川、陝關隘,其韓侂冑首必當函送。聖訓令斬送侂冑首者,本欲易淮南地,陝西關隘不預焉。王柟所陳亦非元畫事理,不敢專決,具奏。奉旨『朕以生靈為念,已貰宋罪,關隘區區豈足深較,旣能函送韓侂冑首,陝西關隘可以還賜』。今恩訓如此,其體大國寬仁矜恤曲從之意,追修誓書,齎遣通謝人使赴闕。」
       王柟之歸也,匡要以先送叛亡驅掠,然後割賜淮南、川、陝,及彼誓書草本有犯廟諱字及文義有不如體製者,諭令改之。宋人以叛亡驅掠散在州縣,一旦拘刷,未易聚集。今已四月,農事已晚,邊民連歲流離失所,扶攜道路,即望復業,過此農時,遂失一歲之望。歲幣犒軍物多,非旬月可辦。錢象祖復以書來,略曰:「竊見大金皇帝前日聖旨,如能斬送韓侂冑首,沿淮之地並依皇統、大定已畫為定。又睹今來聖旨,旣能送侂冑首,陝西關隘可併還賜。以此仰見聖慈寬大,初無必待發遣驅掠官兵,然後退兵交界之語。誓書草本添改處,先次錄本齎呈,并將侂冑首函送,及管押納合、道僧、李全家口一併發還。欲望上體大金皇帝畫定聖旨,先賜行下沿邊及陝西所屬,候侂冑首到界上,即便抽回軍馬,歸還淮南及川、陝關隘地界。所有驅掠官兵留之何益,見已從實刷勘發還。其使人禮物歲幣等已起發至真、揚間,伺候嘉報,迤邐前去界首,以俟取接。」
       匡得錢象祖書,即具奏,詔報曰:「朕以生靈之故已從所請,稱臣割地尚且闊略,區區小節何足深較。其侂冑、師旦首函及諸叛亡至濠州,即聽通謝人使入界,軍馬即當徹還,川、陝關隘俟歲幣犒軍銀綱至下蔡,畫日割賜。」匡得詔書,即以諭宋人,使如詔書從事。
       泰和八年閏四月乙未,宋獻韓侂冑、蘇師旦首函至元帥府,匡遣平南撫軍上將軍紇石烈貞以侂冑、師旦首函露布以聞。五月丁未,遣戶部尚書高汝礪、禮部尚書張行簡奏告天地,武衛軍都指揮使徒單鏞奏告太廟,御史中丞孟鑄告社稷。是日,上御應天門,立黃麾仗,受宋馘。尚書省奏露布,親王百官起居上表稱賀。獻馘廟社,以露布頒中外。竿侂冑、師旦首并二人畫像于通衢,百姓縱觀,然後漆其首藏之軍器庫。丙辰,匡朝京師,進官兩階,賜玉帶、金一百兩、銀一千五百兩、重幣三十端。罷元帥府仍為樞密院。六月癸酉,宋通謝使許弈、吳衡等入見。癸未,以宋人請和詔天下。
       十一月丙辰,章宗崩,匡受遺詔,立衛紹王。其遺詔略曰:「皇叔衛王,承世宗之遺體,鍾厚慶於元妃,人望所歸,歷數斯在。今朕上體太祖皇帝傳授至公之意,付畀寶祚,即皇帝位於柩前。載惟禮經有嫡立嫡、無嫡立庶,今朕之內人見有娠者兩位,已詔皇帝,如其中有男當立為儲貳,如皆是男子,擇可立者立之。」丁巳,衛紹王即位。戊午,章宗內人范氏胎氣有損。大安元年四月,平章政事僕散端、左丞孫即康奏:「承御賈氏產期已出三月,有人告元妃李氏令賈氏詐稱有身。」詔元妃李氏、承御賈氏皆賜死。初,章宗大漸,匡與元妃俱受遺詔立衛王,匡欲專定策功,遂構殺李氏。數日,匡拜尚書令,封申王。大安元年十二月,薨。
       匡事顯宗,深被恩遇。自章宗幼年,侍講讀最親幸,致位將相,怙寵自用,官以賄成。承安中,撥賜家口地土,匡乃自占濟南、真定、代州上腴田,百姓舊業輒奪之,及限外自取。上聞其事,不以為罪,惟用安州邊吳泊舊放圍場地、奉聖州在官閑田易之,以向自占者悉還百姓。宣宗嘗謂侍臣曰:「撒速往年嘗受人玉吐鶻,然後與之官,此豈宰相所為哉。」
       完顏綱本名元奴,字正甫。明昌中,為奉御,累官左拾遺。詔三叉口置捺缽,綱上踈諫,踈中有云「賊出沒其間」,詔尚書省詰問,所言不實,章宗以綱諫官,不之罪。
       遷刑部員外郎,綱言:「諸犯死罪除名移推相去二百里,并犯徒罪連逮二十人以上者並令就問,曾經所屬按察司審讞者移推別路,官亦依上就問。凡告移推之人皆已經本路按察審訖,即當移推別路。按察司部分廣闊,如上京路移推臨潢路,最近亦往復二三千里,北京留守司移推西北路招討司,最近亦須數月。乞依舊制,令移推官司追取其人歸問。」從之。
       故事,使夏國者夏人饋贈禮物,視書幾道以為多寡。泰和元年,綱為賜夏主生日使,章宗命齎三詔,左司員外郎孫椿年奏詔為一道,尋自陳首,上責宰臣曰:「椿年忽略,卿等奈何不奏也。」轉工部郎中,上言:「太府監官兼尚食局官,乞於少府監依此例,注能幹官一員兼儀鸞局官,儀鸞局官一員兼少府監官,相須檢治。」從之。四年,詔綱與喬宇、宋元吉編類陳言文字,綱等奏,「凡關涉宮庭及大臣者摘進,其餘以省臺六部各為一類」,凡二十卷。遷同簽宣徽院事。
       六年,與宋連兵,陝西諸將頗相異同,以綱為蜀漢路安撫使、都大提舉兵馬事,與元帥府參決西事,調羌兵之未附者。於是,知鳳翔府事完顏昱、同知平涼府事蒲察秉鉉分駐鳳翔諸隘,通遠軍節度使承裕、秦州防禦使完顏璘屯成紀界,知臨洮府事石抹仲溫駐臨洮,同知臨洮府事朮虎高琪、彰化軍節度副使把回海備鞏州諸鎮,乾州刺史完顏思忠扼六盤,陝西路都統副使斡勒牙剌、京兆府推官蒲察秉彝戍虢華、扼潼關蒲津,陝西都統完顏忠本名裊懶、同知京兆府事烏古論兗州守京兆要害,以鳳翔、臨洮路蕃漢弓箭手及緋翮翅軍散據邊陲。「
       緋翮翅」,軍名也。元帥右監軍充右都監蒲察貞分緫其事。
       宋吳曦以兵六千攻鹽川,鞏州戍將完顏王善、隊校僕散六斤、猛安龍延常擊走之,斬首二百級。七月,吳曦兵五萬由保坌、姑蘇等路寇秦州,承裕、璘以騎千餘擊之,曦兵大敗,追奔四十里。曦別兵萬人入來遠鎮,朮虎高琪破之。
       青宜可者,吐蕃之種也。宋取河湟,夏取河西四郡,部落散處西鄙,其魯黎族帥曰冷京,據古疊州,有四十三族、十四城、三十餘萬戶,東鄰宕昌,北接臨洮、積石,南行十日至筍竹大山,蓋蠻境也。西行四十日至河外,俗不論道里而以日計之云。冷京卒,子耳骨延嗣,宋不能制,縻以官爵。傳六世至青宜可,尤勁勇得衆,以宋政令不常,有改事中國之意。曹佛留為洮州刺史。佛留材武有智策,能結諸羌。青宜可畏慕佛留,以父呼之,請舉國內附,朝廷以宋有盟不許,厚賜金帛以撫之。
       明昌間,屬羌已彪殺郡佐反,是時綱為奉御,奉詔與曹佛留計事,因召青宜可會兵擊破已彪。曹佛留遷同知臨洮尹,兼洮州刺史。子普賢為洮州管內巡檢使。綱屢以事至洮,佛留每謂綱言青宜可願內屬,出其至情,綱輒奏之,上終不納。
       及綱部署陝西,上密勑經略西事。於是,曹佛留已死,普賢為懷羌巡檢使。綱至洮,馳召普賢攝同知洮州事。普賢傳箭入羌中,青宜可大喜,率諸部長,籍其境土人民,詣綱請內屬。綱奏其事,上以青宜可為疊州副都緫管,加廣威將軍。詔青宜可曰:「卿統有部人,世為雄長,嚮風慕義,背偽歸朝,願效純誠,恒輸忠力,緬懷嘉矚,式厚褒旌。覽卿進上所受偽牌,朝廷之馭諸蕃固無此例,欲使卿有以鎮撫部族、增重觀望,是以特加改命,賜金牌一、銀牌二,到可祗承,服我新恩,永為藩衛。」曹普賢真授同知洮州事,綱遷拱衛直都指揮使,遷三階,安撫、都大提舉如故。以商州刺史烏古論兗州領、曹普賢押領、青宜可勾當。詔曰:「完顏綱,初行時汝未知朝廷有青宜可之事,獨言可以招撫,必獲其用,旣而果來效順。今汝勿以青宜可兵勢重大,卑屈失體,亦勿以蕃部而藐視之。」
       九月,詔安慰陝西,略曰:「京兆、鳳翔、臨洮三路,應被宋兵逼脅,背國從偽,或沒落外境,若能自歸者,官吏依舊勾當,百姓各令復業,元拋地土依數給付。及受宋人旗牓結構等,或值驚擾因而避役逃亡,未發覺者,許令所在官司陳首,並行釋免,更不追究,軍前可用之人隨宜任使。限外不首,復罪如初。」
       宋程松遣別將曲昌世襲方山原,自率兵數萬分道襲和尚原、西山寨、龍門等關。是日,大霧四塞,旣又暴雨,和尚原、西山寨、龍門關戍兵不知宋兵來,松遂據之。蒲察貞遣行軍副統裴滿阿里、同知隴州事完顏孛論以兵千人伏方山原下,萬戶奧屯撒合門、美原縣令朮虎合沓別將壯士五百,取間道潛登,出宋兵上,自高而下,宋兵大駭,伏兵合擊,遂破之。貞乃分遣朮虎合沓、部將完顏出軍奴率兵千人出黃兒谷取和尚原,同知會州事女奚列南家、押軍猛安粘割撒改率兵千人出大寧谷取西山寨,貞自以兵七百由中路取龍門等關。程松已焚閣道,貞且修道、且進兵,至小關,松將楊廷據險注射,貞不得前,令行軍副統裴滿阿里為疑兵,潛遣猛安胡信率甲士五十人繞出其後,反擊之,宋兵大亂,遂斬廷于陣。宋兵走二里關,復敗。宋將彭統領宋兵走龍門,追擊大破之。合沓乘夜潛登和尚原絕頂,宋人驚以為神,皆散走,破其衆二千,生獲數十人。南家斬木開道以登西山,再與宋兵遇,皆散之,遂盡復故地。
       宋吳曦將馮興、楊雄、李珪以步騎八千人入赤谷,將寇秦州。承裕、完顏璘、河州防禦使蒲察秉鉉逆擊,破之。宋步兵趨西山,騎兵走赤谷。承裕分兵躡宋步兵,宋步兵據山搏戰,部將唐括按荅海率二百騎馳擊之,甲士蒙葛挺身先入其陣,衆乘之,宋步兵大潰,殺數百人,追者至皂郊城,斬首二千級。猛安把添奴追宋騎兵,殺千餘人,馮興僅以身免,楊雄、李珪皆為金軍所殺。十月,綱以蕃、漢步騎一萬出臨潭,充以關中兵一萬出陳倉,蒲察貞以岐、隴兵一萬出成紀,石抹仲溫以隴右步騎五千出鹽川,完顏璘以本部兵五千出來遠。
       初,吳玠、吳璘俱為宋大將,兄弟父子相繼守西土,得梁、益間士衆心。璘孫曦太尉、昭武軍節度使、成都潼川府夔利等州路宣撫副使,泰和六年出兵興元,有窺關、隴之志,誘募邊民為盜,遣諜以利餌鳳翔卒溫昌,結三虞候軍為內應。昌詣府上變。曦遣諸將出秦、隴間,與綱等諸軍相拒。上聞韓侂冑忌曦威名,可以間誘致之,梁、益居宋上游,可以得志于宋,封曦蜀國王,鑄印賜詔,詔綱經略之。其賜曦詔曰:
       宋自佶、桓失守,構竄江表,僭稱位號,偷生吳會,時則乃祖武安公玠捍禦兩川。洎武順王璘嗣有大勳,固宜世胙大帥,遂荒西土,長為藩輔,誓以河山,後裔縱有欒黶之汰,猶當十世宥之。然威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自古如此,非止于今。
       卿家專制蜀漢,積有歲年,猜嫌旣萌,進退維谷,代之而不受,召之而不赴,君臣之義已同路人,譬之破桐之葉不可以復合,騎虎之勢不可以中下矣。此事流傳,稔於朕聽,每一思之未嘗不當饋歎息,而卿猶偃然自安。且卿自視翼贊之功孰與岳飛?飛之威名戰功暴于南北,一旦見忌,遂被參夷之誅,可不畏哉。故智者順時而動,明者因機而發,與其負高世之勳見疑于人,惴惴然常懼不得保其首領,曷若順時因機,轉禍為福,建萬世不朽之業哉。
       今趙擴昏孱,受制強臣,比年以來頓違誓約,增屯軍馬,招納叛亡。朕以生靈之故,未欲遽行討伐,姑遣有司移文,復因來使宣諭,而乃不顧道理,愈肆憑陵,虔劉我邊陲,攻剽我城邑。是以忠臣扼腕,義士痛心,家與為讎,人百其勇,失道至此,雖欲不亡得乎?朕已分命虎臣,臨江問罪,長驅並騖,飛渡有期,此正豪傑分功之秋也。
       卿以英偉之姿,處危疑之地,必能深識天命,洞見事機,若按兵閉境不為異同,使我師併力巢穴而無西顧之虞,則全蜀之地卿所素有,當加封冊,一依皇統冊構故事。更能順流東下,助為掎角,則旌麾所指盡以相付。天日在上,朕不食言。今送金寶一鈕,至可領也。
       綱次臨江被詔,進至水洛,訪得曦族人端,署為水洛城巡檢使,遣持詔間行諭曦。曦得詔意動,程松尚在興元,未敢發,詐稱杖殺端,以蔽匿其事。松兵旣敗,曦乃遣掌管機宜文字姚圓與端奉表送款。綱遣前京兆府錄事張仔會吳曦于興州之置口,曦言歸心朝廷無他,張仔請以告身為報,曦盡出以付之,仍獻階州。
       朝廷以曦初附,恃中國為援,欲先取襄陽以為蜀漢屏蔽,乃詔右副元帥匡先攻襄陽,詔略曰:「陝西一面雖下四州,吳曦之降朕所經略。自大軍出境,惟卿所部力戰為多,方之前人無所愧謝。今南伐之事責成卿等,區區俘獲不足羨慕,果能為國建功,豈止一身榮寵,後世子孫亦保富貴。」匡得詔,乃移兵趨襄陽。十二月,曦遣果州團練使郭澄、仙人關使任辛奉表及蜀地圖志、吳氏譜牒來上。
       七年正月,召綱赴京師,以為陝西宣撫副使,進三階。還軍,吳曦遣郭澄進謝恩表、誓表、賀全蜀歸附三表,親王百官稱賀,朝廷以詔荅之,并賜誓詔。郭澄朝辭,諭澄曰:「汝主效順,以全蜀歸附,朕甚嘉之。然立國日淺,恐宋兵侵軼,人心不安,凡有當行事務已委宣撫完顏綱移文計議。或有緊急,即差人就去講究。大定間,汝主嘗以事入覲,今亦多歲,朕嘉汝主之義,懷想不忘,欲得其繪像,如見其面。今已遣使封冊,俟回日附進。可以此意歸諭汝主。」詔以同知臨洮府事朮虎高琪為封冊使,翰林直學士喬宇副之。詔高琪曰:「卿以邊面宣力,加之讀書,蜀人識卿威名,勿以財賄動心,失大國體。檢制隨去奉職,勿有違枉生事。」
       頃之,宋安丙殺吳曦。上聞曦死,遣使責綱,詔曰:「曦之降,自當進據仙人關,以制蜀命,且為曦重。旣不據關,復撤兵,使丙無所憚,是宜有今日也。」於是,詔贈曦太師,命德順州刺史完顏思忠招魂葬于水洛縣。以曦族兄端之子為曦後。詔諭陝西軍士,略曰:「汝等爰自去冬,出疆用命,擐披甲冑,冒涉艱險,直取山外數州,比之他軍實有勤效。界外屯駐日久,負勞苦,恩賞未行,有司申奏不明,以致如此。朕已令增給賞物,以酬爾勞。惟是餘賊未殄,猶須經略。眷我師徒,久役未解,深懷憫念,寤寐弗忘。汝等益思體國之忠,奮敵愾之勇,協心畢力,建立功勳;高爵厚祿,朕所不吝。」
       宋人復陷階州、西和州,綱至鳳翔,詔徹五州之兵退保要害,五州之民願徙內地者厚撫集之。以近侍局直長為四川安慰使。蒲察貞撤黃牛戍,宋安丙乘之,連兵來襲,遂陷散關,鞏州鈐轄兀顏阿失死之。詔奪綱官一階,降兵部侍郎,權宣撫副使。遣戶部侍郎尼厖古懷忠按治綱以下將吏。懷忠未至陝西,綱、貞遣兵潛自昆谷西山養馬澗入,四面攻之,復取散關,斬宋將張統領、于團練。綱遣使奏捷,詔書獎諭,貞等釋不問。
       八年,宋獻韓侂冑、蘇師旦首,詔以陝西關隘還之,宋罷兵。綱還京師。是歲,章宗崩,衛紹王即位,除陝西路按察使,累官尚書左丞。至寧元年,綱行省事于縉山,徒單鎰使人謂綱曰:「高琪駐兵縉山甚得人心,士皆思奮,與其行省親往,不若益兵為便。」綱不聽。徒單鎰復使人止之曰:「高琪措畫已定,彼之功即行省之功。」綱不從。綱至縉山遂大敗。
       胡沙虎斬關入中都,遷衛紹王于衛邸,命綱子安和作家書,使親信人召綱。綱至,囚之憫忠寺,明日,押至市中,使張霖卿數以失四川、敗縉山之事,殺之。
       貞祐四年,綱子權復州刺史安和上書訟父冤,略曰:「先臣綱在章宗時,招懷西羌青宜可等十八部族,取宋五州,吳曦以全蜀歸朝。胡沙虎無故見殺,奪其官爵。」詔下尚書省議,「謹按元年詔書云,胡沙虎屢害良將,正謂綱輩也」。乃追復尚書左丞。弟定奴。
       定奴與兄綱俱知名,充護衛,除平涼府判官,累官同知真定府。從平章政事僕散揆伐宋,加平南虎威將軍。兵罷,遷河南東路副統軍,三遷武勝軍節度使,入為右副點檢。大安二年,遷元帥右都監,救西京,改震武軍節度使。元帥奧屯襄敗績,定奴坐失期及不以軍敗實奏,降河州防禦使。遷鎮西軍節度使、河東北路按察轉運使。宣宗即位,改知歸德府。貞祐二年,改知河南府,兼河南副統軍。尋遷河南統軍使,兼昌武軍節度使。請內外五品以上舉能幹之士充河北州縣官。改簽樞密院事、殿前都點檢、兼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復為簽樞密院事、行院事兼知歸德府事,改兼武寧軍節度使,行院于徐州。召為刑部尚書、參知政事。興定三年,薨。
       贊曰:章宗伐宋之役,三易主帥,兵家所忌也,宋不知乘此以為功,猶曰有人焉?韓侂冑心強智踈,蘇師旦謀淺任大,函首燕、薊,南北皆曰賊臣,何哉?完顏匡、完顏綱皆泰和終功之臣,然匡隳忠于大安,綱罔難于至寧,富貴之惑人乃如此邪?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世紀
卷二 本紀第二 太祖
卷三 本紀第三 太宗
卷四 本紀第四 熈宗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卷六 本紀第六 世宗上
卷七 本紀第七 世宗中
卷八 本紀第八 世宗下
卷九 本紀第九 章宗一
卷十 本紀第十 章宗二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章宗三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章宗四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衛紹王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宣宗上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宣宗中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宣宗下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哀宗上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哀宗下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世紀補
卷二十 志第一 天文
卷二十一 志第二 曆上
卷二十二 志第三 曆下
卷二十三 志第四 五行
卷二十四 志第五 地理上
卷二十五 志第六 地理中
卷二十六 志第七 地理下
卷二十七 志第八 河渠
卷二十八 志第九 禮一
卷二十九 志第十 禮二
卷三十 志第十一 禮三
卷三十一 志第十二 禮四
卷三十二 志第十三 禮五
卷三十三 志第十四 禮六
卷三十四 志第十五 禮七
卷三十五 志第十六 禮八
卷三十六 志第十七 禮九
卷三十七 志第十八 禮十
卷三十八 志第十九 禮十一
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 樂上
卷四十 志第二十一 樂下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二 儀衛上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三 儀衛下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四 輿服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五 兵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六 刑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七 食貨一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八 食貨二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九 食貨三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卷五十 志第三十一 食貨五
卷五十一 志第三十二 選舉一
卷五十二 志第三十三 選舉二
卷五十三 志第三十四 選舉三
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五 選舉四
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
卷五十七 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
卷五十八 志第三十九 百官四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卷六十 表第二 交聘表上
卷六十一 表第三 交聘表中
卷六十二 表第四 交聘表下
卷六十三 列傳第一 后妃上
卷六十四 列傳第二 后妃下
卷六十五 列傳第三 始祖以下諸子
卷六十六 列傳第四 始祖以下諸子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
卷六十八 列傳第六
卷六十九 列傳第七 太祖諸子
卷七十 列傳第八
卷七十一 列傳第九
卷七十二 列傳第十
卷七十三 列傳第十一
卷七十四 列傳第十二
卷七十五 列傳第十三
卷七十六 列傳第十四
卷七十七 列傳第十五
卷七十八 列傳第十六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卷八十 列傳第十八
卷八十一 列傳第十九
卷八十二 列傳第二十
卷八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卷八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卷八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卷八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卷八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卷八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卷九十 列傳第二十八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卷九十二 列傳第三十
卷九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章宗諸子
卷九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卷九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卷九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卷九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卷九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卷九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0一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0二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0三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0四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0五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0六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0七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0八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0九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十二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五十八 世戚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忠義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六十 忠義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忠義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忠義四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文藝上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文藝下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循吏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六十八 列女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七十 逆臣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判臣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七十二 外國上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七十三 外國下
金國語解
附錄 進金史表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