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南史
裴子野传
作者:唐 · 李延寿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裴子野字几原,一生下来,他的母亲魏氏就去世了,为祖母殷氏所抚养。殷氏温柔明达而懂文章,以章句学问向他讲授。九岁的时候,殷氏去世,他泣血哀痛,家里的人感到非常诧异。
       他少年好学,善于写文章,在齐朝做官担任江夏王行参军。遭到父亲的丧事离职。起初,他的父亲卧床整整一年,裴子野求神灵,请医生,努力备至,泪湿衣衫。父亲夜里梦见了他的面容,早晨召见他,好像梦中的样子,很快病就好了,他认为是虔诚的孝心所传感。让他撰写《孝感传》,他坚持推辞,才算罢了。后来为父亲居丧,每当到了墓地,草就因他而枯萎。有白兔白鸠驯顺地活动在他身边。梁朝天监元年(502),尚书仆射范云赞赏他的模范行为,将要上表举荐他,遇上范云去世,没有做成。乐安人任窻当时名声很大,为后进人士所仰慕,上门和他交往的,他必定加以推荐。裴子野和任窻为中表亲戚,独独不去,任窻也很恼恨,所以对他不好。
       很久以后,他兼任廷尉正,当时三官一同在案卷上署名,裴子野曾经不在,同僚们就把他的名字给署上了。奏表没有得到批准,裴子野也随同被免职。有人劝他向有关部门说明情况,提出请求,可以免受处分,裴子野笑着说:“即使羞惭于柳季的办法,岂能借着讼案而求官?”从此贬抑了很久,始终没有什么恨意。中书郎范缜与裴子野没见过面,听说了他的情况十分赞赏。正赶上升任国子博士,于是便上表谦让给裴子野,有关部门因为资历不合,没有为他们通融。
       他后来做了诸暨令,在县里不施行鞭打,众人有了争执,就给他们讲理,百姓们很高兴,全县境内没人来打官司。
       起初,裴子野的曾祖裴松之,宋朝元嘉年间(424~453)接受诏令续修何承天的宋史,没有修成就死了,裴子野常常想要继承先人的事业。到了齐朝的永明末年,沈约所撰的《宋书》中说“裴松之以后便没有声息了”。裴子野另撰为《宋略》二十卷,其中叙事评论大多很好,曾说“杀死淮南太守沈璞,是因为他不随从义师的缘故”。沈约害怕了,光着脚前往谢罪,请两方消除隔阂。又慨叹他的述作说:“我比不上的。”兰陵人萧琛说他的评论可以与《过秦》、《王命》分道扬镳。于是吏部尚书徐勉告诉了武帝,让他做了著作郎,掌管修撰国史和起居注。不久,兼任了中书通事舍人,很快又任命为通直员外,著作、舍人依旧。皇帝又命令他掌管中书诏诰。
       当时西北远方边疆有白题和滑国派遣使者由岷山道路前来进贡,这两个国家历代都不曾宾从,不知道是从哪里出现的。裴子野说:“汉朝的颍阴侯斩了胡白题的将官一人。服虔注释说:‘白题,胡人国名。’又汉朝的定远侯攻打敌虏,八滑做他的随从,这恐怕是他们的后代!”当时的人很佩服他的博识。皇帝命令仍然让他撰写《方国使图》,广述邻国来朝的盛况,从中原到海外,共二十国。裴子野与沛国刘显、南阳刘之遴、陈郡殷芸、陈留阮孝绪、吴郡顾协、京兆韦棱都很博学,互相深深地赏识和友好,刘显尤其推重他。当时吴平侯萧劢、范阳人张缵常常讨论典籍,都是以裴子野为正确准则。
       继母曹氏去世,他居丧超过常礼,服丧期满后,两次改任做了员外郎。普通七年(526),大举北伐,诏令裴子野撰写《移魏文》,他接了诏令立即写成。武帝因为这事关系重大,召集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鸿胪卿刘之遴、中书侍郎朱异聚会在寿光殿共同观看,当时都很叹服。武帝看着裴子野说:“身体虽弱,文章甚壮。”很快又诏令他写信给魏朝宰相元叉。那天夜里接了指示,裴子野想着可以等第二天早晨上奏,没有马上便写,等到了五更,诏令催促赶快交上。裴子野慢慢起身操起笔来,拂晓时便写成了。奏上以后,武帝深深赞赏。从此诸种符檄都让他起草。
       裴子野写文章典雅而迅速,不崇尚靡丽,风格大多取法古人,和当今的文体不同。当时也有的人对他加以指责,但到最后,却又变为赞同和重视了。有人问他写文章为何这么快,裴子野回答说:“别人都是成在手里,而我却是成在心里。”
       升为中书侍郎、鸿胪卿,兼任步兵校尉。裴子野在禁省十余年,静默自守,不曾向谁拜请。外公和中表家里贫困,所得薪水都供给了他们。他没有宅院,借了官地二亩,建了茅屋数间,妻子儿女一直苦于饥寒,只以教诲为根本,子侄非常敬畏,如同侍奉严厉的君王。刘显以师长之道推尊他。末年深信佛教,终身只吃麦子和蔬菜。中大通二年(530)去世。在此以前,裴子野自己占卜死期不会超过庚戌年(530),这年看到自己生病,便对同官刘之亨说:“我要死了!”遗命安排丧葬务必俭约。武帝悼念惋惜,为之流泪。追赠为散骑常侍,即日举行葬礼。先前,五等君和侍中以上才有谥号,到了裴子野,特别以名望美好受到嘉奖,赐给谥号为贞子。
       裴子野年少时曾经集注《丧服》、续《裴氏家传》各二卷,抄录后汉事迹四十余卷。又诏令他撰写《众僧传》二十卷,《百官九品》二卷,《附益谥法》一卷,《方国使图》一卷,文集二十卷。一并在世上流传。他又想撰写《齐梁春秋》,刚刚草创,还没写成就死了。埋葬的时候,湘东王为他写了墓志铭,陈放起来。邵陵王又立了墓志,堵在入墓的隧道里,墓道里放置墓志,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本书目录

《南史》简介
宋武帝本纪
宋前废帝本纪
宋明帝本纪
宋后废帝本纪
齐高帝本纪
齐武帝本纪
齐废帝郁林王本纪
齐废帝东昏侯本纪
梁武帝本纪
梁简文帝本纪
梁元帝本纪
陈文帝本纪
陈宣帝本纪
陈后主本纪
后妃传序
宋文元袁皇后传
宋文帝潘淑妃传
宋孝武昭路太后传
宋孝武宣贵妃传
宋明恭王皇后传
齐高昭刘皇后传
齐郁林王何妃传
齐东昏褚皇后传
梁武德郗皇后传
梁武丁贵嫔传
梁元帝徐妃传
陈武宣章皇后传
陈文沈皇后传
陈后主张贵妃传
刘彦节传
刘义庆传
彭城王刘义康传
刘劭传
建安王刘休仁传
晋平剌王刘休祐传
刘穆之传
檀道济传
王镇恶传
朱龄石传
胡藩传
萧思话传
谢晦传
谢方明传
谢灵运传
谢弘微传
谢庄传
王弘传
王僧达传
王融传
王昙首传
王俭传
王僧虔传
王筠传
王诞传
王亮传
王华传
王奂传
王秀之传
王延之传
王晏传
王猛传
王懿传
到溉传
垣崇祖传
张兴世传
张欣泰传
袁淑传
袁粲传
袁彖传
马仙鴘传
孔靖传
孔琳之传
孔觊传
殷景仁传
褚彦回传
褚玠传
蔡廓传
何点传
何胤传
张裕传
张绪传
张率传
张稷传
张嵊传
张畅传
张融传
徐文伯传
范晔传
郑鲜之传
裴松之传
裴子野传
何承天传
何逊传
颜延之传
颜竣传
颜师伯传
周朗传
周舍传
周弘正传
顾琛传
顾觊之传
羊欣传
羊玄保传
江湛传
江总传
沈庆之传
沈攸之传
宗悫传
柳元景传
柳恽传
刘悛传
刘孝绰传
刘調传
宗越传
吴喜传
曲江公萧遥欣传
萧颖达传
豫章文献王萧嶷传
萧子显传
萧子云传
长沙威王萧晃传
武陵昭王萧晔传
桂阳王萧铄传
江夏王萧锋传
宜都王萧铿传
竟陵文宣王萧子良传
鱼腹侯萧子响传
王敬则传
张敬儿传
桓康传
焦度传
周奉叔传
荀伯玉传
胡谐之传
刘休传
陆慧晓传
陆厥传
庾杲之传
孔皀传
刘粲传
刘善明传
明僧绍传
庾肩吾传
刘之遴传
萧劢传
长沙宣武王萧懿传
萧渊藻传
萧渊明传
临川靖惠王萧宏传
萧正德传
萧正则传
萧范传
昭明太子萧统传
萧栋传
河东王萧誉传
豫章王萧综传
萧会理传
邵陵携王萧纶传
萧确传
武陵王萧纪传
哀太子萧大器传
王茂传
曹景宗传
邓元起传
罗研传
冯道根传
张缅传
吕僧珍传
沈约传
范云传
范缜传
韦睿传
裴邃传
江淹传
任窻传
江革传
贺琛传
徐勉传
陈伯之传
朱异传
徐陵传
王僧辩传
羊侃传
羊鸦仁传
王琳传
始兴王陈叔陵传
长沙王陈叔坚传
杜僧明传
周文育传
侯瑱传
章昭达传
吴明彻传
鲁悉达传
鲁广达传
萧摩诃传
任忠传
傅縡传
顾野王传
姚察传
循吏传序
杜骥传
虞愿传
沈繟传
郭祖深传
循吏传论
儒林传序
伏繠传
严植之传
皇侃传
儒林传论
文学传序
丘灵鞠传
丘迟传
卞彬传
王智深传
祖冲之传
钟嵘传
吴均传
刘勰传
文学传论
郭世通传
郭原平传
陶潜传
戴顒传
刘凝之传
朱百年传
沈麟士传
阮孝绪传
陶弘景传
庾诜传
恩幸传序
戴法兴传
茹法亮传
吕文显传
茹法珍传
孔范传
海南诸国传
西南夷传
东夷传
西域传
北狄传
夷貊传论
侯景传
王伟传
周迪传
陈宝应传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