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简体版
汉书新注
汉书新注卷九十一 货殖传第六十一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汉书新注卷九十一 货殖传第六十一
       【说明】本传叙述自春秋末年至西汉前期几十个货殖人物及其从事生业致富的情况。所谓货殖,是言财富的增长。自春秋至西汉数百年间,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农、工、商、虞、畜牧等生业都大有发展,出现了很多货殖人物,推动着历史前进。《史记》《汉书》传写或提到当时几十位货殖人物及其生财致富活动,是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为后人了解和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史记》《汉书》传写的人物及活动情况大致相同,但司马迁和班固的写作思想及经济思想则大异其趣。司马迁反对“重农抑商”,强调人人都有求富的权利,主张“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班固则信奉“重农抑商”,强调“贵谊(义)而贱利”,主张“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故他批评司马迁“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马、班的不同思想,反映了古代社会两种经济思想的严重对立;班固的经济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恰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一个思想根源。
       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卿大夫士至于皂隶抱关击柝者(1),其爵禄奉养宫室车服棺梆祭祀死生之制各有差品(2),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夫然,故上下序而民志定(3)。于是辩(辨)其土地川泽丘陵衍沃原隰之宜(4),教民种树畜养(5),五谷六畜及至鱼鳖鸟兽嵖雚材干器械之资(6),所以养生送终之具,靡不皆育。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獭未祭,罝网不布于野泽(7);鹰隼未击,矰弋不施于徯隧(8)。既顺时而取物,然犹山不茬蘖(9),泽不伐夭(10),蝝鱼麛卵(11),咸有常禁。所以顺时宣气,蕃阜庶物(12),稸(蓄)足功用,如此之备也。然后四民因其土宜,各任智力,夙兴夜寐,以治其业,相与通功易事,交利而俱赡,非有征发期会(13),而远近咸足。故《易》曰“后以财(裁)成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14)”。“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15)”,此之谓也。《管子》云古之四民不得杂处。士相与言仁谊(义)于闲宴,工柑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16),农相与谋稼穑于田野,朝夕从事,不见异物而迁焉(17)。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虽见奇丽纷华,非其所习,辟(譬)犹戎翟(狄)之与于越(18),不相入矣。是以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于是在民上者,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而且敬(19),贵谊(义)而贱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20),不严而治之大略也。
       (1)皂隶:指服贱役者。抱关:指看守关门者。柝(tuò):古代指打更报时的梆子。(2)差(cī)品:等级。(3)上下序:谓维持上下之秩序。(4)衍沃:平坦肥沃之地。原:平原。隰:低下的湿地。(5)种树:种植稼禾。畜养:养殖禽畜。(6)雚(guàn):获。有说“雚”乃“”之误(杨树达说)。(7)置(jiē):捕兽的网具。(8)矰(zēng)弋:系有丝绳之射鸟短矢。徯隧:偏僻小路。(9)茬:斜砍;劈削。蘖(niè):树木的嫩芽。(10)夭(ào):指初生的草木。(11)蝝(yuán):小虫。麛(mí):小鹿。卵:指鸟卵。 (12)蕃阜:繁殖之意。(13)征发期会:指官府管制。(14)“后以财成辅相天地之宜”二句:引自《易·泰》象辞。原文是“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后:君也。财:与“裁”同(王鸣盛说)。相:助也。左右:读曰“佐佑”,相助。(15)引文见《易·系辞上》。(16)市井:指交易之处。(17)迁:指思想动摇。以上数句言古代士农工商各世其业。(18)于越:当作“干越”,即吴越(王念孙说)。(19)道(导)以德三句:《论语·为政篇》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礼,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此处引用其意。·(20)直道而行:谓以德礼率下,不加伪怖。
       及周室衰,礼法堕,诸侯刻桶丹楹(1),大夫山节藻棁(2),八佾舞于庭(3),《雍》彻于堂(4),其流至乎士庶人(5),莫不离制而弃本(6),稼穑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
       (1)刻桷丹楹:谓雕梁画栋。桶(jué):方形的椽子。楹(yíng):厅堂的前柱。(2)节:柱上斗拱。山节:雕成山形的斗拱。棁(zhuó):梁上短柱。藻棁:画有藻文的短柱。此言诸侯与大夫的建筑规格与装饰超过其等级的标准。(3)俏(yì):古时乐舞的行列。八佾:乐舞者八行,每行八人,共六十四人,这是天子享用的规格。古时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4)《雍》:诗篇名。《雍》彻:谓唱着《雍》诗来撤除祭品。这也是天子之礼。《论语·八佾篇》载孔子指责鲁国季氏“八佾舞于庭”、“《雍》彻”于堂,破坏了周礼。(5)流:指风气。(6)本:指农业。
       陵夷至乎桓、文之后(1),礼谊(义)大坏,上下相冒(2),国异政,家殊俗,耆(嗜)欲不制,僭差亡(无)极(3)。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亡(无)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4)。伪民背实而要名(5),奸夫犯害而求利(6),篡弑取国者为王公,圉(御)夺成家者为雄桀(杰)(7)。礼谊(义)不足以拘君子,刑戮不足以威小人。富者木土被文锦,犬马余肉粟,而贫者裋褐不完(8),含菽饮水。其为编户齐民(9),同列而以财力相君(10),虽为仆虏,犹亡(无)愠色。故夫饰变诈为奸轨(宄)者(11),自足乎一世之间;守道循理者,不免于饥寒之患。其教自上兴,繇(由)法度之无限也。故列其行事,以传世变云。
       (1)陵夷:同“陵迟”。哀颓。桓、文:齐桓公、晋文公。(2)冒:欺蒙。(3)僭差:僭越等级,极:止也。(4)追:逐也。(5)伪民:指欺诈作伪之人。(6)奸夫:指违法犯禁之人。(7)圉(yù):扞御。通“御”。圉夺成家:谓御人而夺其财,以成其家(王念孙说)。(8)裋(shù)褐:指贫贱者所穿的粗衣。(9)编户齐民:登记于户籍上的普通百姓。(10)以财力相君:谓凭借财力而进行统治。(11)奸宄者:指为非作歹之人。
       昔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1),乃用范蠡、计然(2)。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见矣(3)。故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4)。”推此类而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遂报强吴,刷会稽之耻。范蠡叹曰:“计然之策,十用其五而得意(5)。既以施国,吾欲施之家。”乃乘扁舟,浮江湖,变姓名,适齐为鸱夷子皮(6),之陶为朱公(7)。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8),与时逐而不责于人(9)。故善治产者,能择人而任时(10)。十九年之间三致千金,而再散分与贫友昆弟。后年衰老,听子孙修业而息之(11),遂至巨万(12)。故言富者称陶朱。
       (1)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会稽:指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2)范蠡、计然:春秋时越国之臣。(3)形:显著。(4)旱则资舟三句:古人以为旱极则水,水极则旱,故于旱时预蓄舟,水时顶蓄车,以待其贵而收其利(颜师古说)。(5)十:《史记》作“七”。五:计然的五策,即《史记·贷殖列传》所写计然之言: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著(储)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蚀)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6)鸱夷:皮制之酒囊。鸱夷子皮:范蠡隐名埋姓后之号。(7)陶:邑名。今山东定陶。春秋时为东方的商业中心。(8)积居:言积储货物。(9)与时逐:言随时逐利。(10)任时:谓掌握时机。 (11)听子孙:谓任由子孙经营。息:生息。(12)巨万:万万,形容数目极大。
       子贡既学于仲尼(1),退而仕卫,发贮鬻财曹、鲁之间(2)。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3),而颜渊箪食瓢饮(4),在于陋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5)。然孔子贤颜渊而讥子贡,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意则屡中(6)。”
       (1)子贡:孔子之弟子,姓端木,名赐。仲尼:孔子之字。(2)发:读曰’废”。废贮:犹废居(王念孙说)。废居鬻财:言掌握货物价格进行买卖。曹、鲁:春秋时二小国,皆在今山东省境。(3)此谓子贡在孔子七十弟子中最富。(4)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5)分庭抗礼:谓彼此平等相待。(6)“回也其庶乎”等句:见《论语·先进篇》。庶:庶几,差不多。空:指贫穷得毫无办法。不受命:指不接受官府之命。意:猜测;计算。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1),李克务尽地力(2),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予。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犹伊尹、吕尚之谋(3),孙吴用兵(4),商秧行法是也。故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以有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也。”盖天下言治生者祖白圭(5)。
       (1)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位五十年。用李悝进行经济改革,使魏国富强起来。(2)李克:即李悝(前455—前395),魏文侯时为相;作尽地力之教,国以富强。(3)治生:指经营。(4)孙、吴:指孙武、吴起。(5)祖白圭:谓以白圭为典范。
       猗顿用盬盐起,邯郸郭纵以铸冶成业,与王者埒富。
       (1)猗顿:本为鲁之穷土,向陶朱公学术而致富。盬(gǔ)盐:池盐。(2)埒(liè):等同。
       乌氏赢畜牧(1),及众,斥卖(2),求奇缯物,间献戎王(3)。戎王十倍其偿,予畜,畜至用谷量牛马(4)。秦始皇令赢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
       (1)乌氏:县名。属安定郡,在今宁夏国原东南。蠃:人名。《史记》作“倮”,《史记索隐》称《汉书》作“蠃”。蠃为裸之异体字。倮、裸音同,故“蠃”似为臝。(2)斥卖:犹变卖。(3)间献:私下赠送。(4)谷:山谷。以谷量牛马:牛马多;不计其个数,而以谷量计之。
       巴寡妇清(1),其先得丹穴(2),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皆(赀)(3)。清寡妇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人不敢犯。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1)巴:郡名。治江州(在今四川重庆市北)。清:人名。(2)丹穴:朱砂矿。(3)不货:言家财很多,而不可计量。
       秦汉之制,列侯封君食租税,岁率户二百(1)。千户之君则二十万(2),朝觐聘享出其中(3)。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4),百万之家即二十万,而更繇(徭)租赋出其中(5),衣食好美矣。故曰陆地牧马二百蹄(6),牛千蹄角(7),千足羊(8),泽中千足彘(9),水居千石鱼波(10),山居千章之萩(楸)(11)。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桔;淮北荣南河济之间千树萩(楸)(12);陈、夏千亩漆(13);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14);及名国万家之城,带郭千亩亩钟之田(15),若干亩卮茜(16),千畦姜韭(17):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18)。
       (1)岁率户二百:谓每户一岁纳饯二百。(2)千户之君则二十万:谓食邑千户的封君每年收入钱达二十万。(3)朝觐聘享:指朝觐天子、诸侯间来往以及祭祀等费用。(4)率亦岁万息二千:谓每年本钱一万可生息二千。(5)更徭租赋:指更赋、田租、口赋等。(6)马二百蹄:即五十匹马(一马四蹄)。(7)牛千蹄角:即一百六十七头牛(一牛四蹄二角)。一百六十七头牛,本有一千零二蹄角,言千乃举成数。(8)千足羊:二百五十头羊(一羊四足)。(9)千足彘:二百五十头猪(一猪四足)。 (10)千石鱼:谓一岁产鱼干石。(10)波:当作“陂”。《史记》作“陂”。陂,养鱼池。(11)千章之楸:千棵大楸树。章:大木材。(12)荥:水名。在今河南省境。河、济:河水(黄河)、济水。济水在今山东省境。(13)陈:县名。今河南淮阳。夏:似指阳夏,县名。今河南太康。漆:漆树。 (14)渭川:指渭水流域,在今陕西省中部。(15)带部:同“负郭”,指城市附近之地。亩钟:每亩户粮一钟(六斛四斗)。(16)若:犹及。卮(zhǐ):古代一种野生植物的名称。紫赤色,可制胭脂。茜(qiàn):即茜草,根紫赤色,可作染料,并可入药。(17)畦(xī,qí):长条圃区。(18)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意谓其人每岁可得利二十万钱,与千户侯的收入相等。
       谚曰:“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1)。”此言末业(2),贫者之资也。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3),醯酱千项(4),浆千儋(甔)(5),屠牛羊彘千皮,谷籴千钟(3),薪槁千车,船长千丈(7),木千章,竹竿万个,轺车百乘,牛车千两(辆);木器漆者千枚(8),铜器千钧(9),素木铁器若卮茜千石(10),马蹄噭千(11),牛千足(12),羊彘千双(13),童手指千(14),筋角丹沙千斤(15),其帛絮细布千钧,文采干匹(16),苔布皮革千石(17),漆千大斗(18),蘖曲盐鼓千合(19),鲐鮆干斤(20),鮿风鲍千钧(21),枣栗千石者三之(22),狐貂裘千皮,羔羊裘千石,旃(毡)席千具,它果采千种(23),子贷金钱千贯(24),节驵侩(25),贪贾三之,廉贾五之(26),亦比千乘之家,此其大率也(27)。
       (1)刺绣文:指从事手工业。倚市门:指倚市门做买卖。(2)末业:指商业。(3)酤:卖酒。千酿:酿千瓮酒。(4)醯(xi):醋。项(h6ng):长颈瓶。(5)甔(dan):口小腹大可容一石的瓦器。(6)籴:《史记》作“祟”。杨树达以为,当作“”。(7)船长千丈:众船体的长度合计千丈。(8)枚:指一件,(9)钧:三十斤为一钧。(10)素木铁器:指木把铁制器具。若:犹及。石(dan):一百二十斤为一石。(11)马蹄噭千:二百匹马(一马四蹄一口)。噭(qiao):口。(12)牛千足:二百五十头牛。(13)千双:二千。(14)童:古时指奴仆。童手指千:一百奴婢(一童十指)。 (15)丹沙:即丹砂。(16)文采:指带有花纹的彩色丝织品。(17)苔(da):布:粗厚之布。(18)千大斗:一千大斗。汉代有大斗、小斗之别,小斗一石,合大斗六斗。(19)糵(nie)、曲:都是酿酒的酵母。豉(chi):豆豉。合:容器。 (20)鲐(tai):海鱼台。紫(ji):即刀鱼。(21)鮿(zhe):谈干鱼。鲍:咸鱼, (22)千石者三之:三千石。(23)它:其它。果采:指采取的山野之果。(24)子贷金钱:出借取息之钱,即高利贷之本钱。(25)节:估定物价。咀(edng)侩:马市场经纪人。(26)贪贾三之,廉贾五之:谓阻侩从交易中取酬,对贪贾取百分之三,对廉贾取百分之五;或以为对贪贾取三分之一,对廉贾取五分之一。(27)大率:大概。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之蜀,夫妻推辇行(1)。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2)。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岷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3),至死不饥。民工作布,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4),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算,贾滇、蜀民(5),富至童八百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1)辇(nian):指手推车。(2)葭萌:县名。在今四川广元南。(3)蹲鸱:大芋,其形如蹲着的鸱。其根可食以充饥。(4)临邛:县名。今四川邛崃。(5)贾:指贩卖。
       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结民(1),富埒卓氏(2)。
       (1)椎结:即椎髻。一撮之髻,形状如椎,古时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发饰。(2)贾滇、蜀民:《史记》于此句下,尚有“俱居临邛”一句。
       程、卓既衰,至成、哀间(1),成都罗哀訾(资)至巨万。初,哀贾京师,随身数十百万,为平陵石氏持钱(2)。其人强力。石氏资次如、直(3),亲信,厚资遣之,令往来巴蜀,数年间致千余万,衷举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4),依其权力,赊贷郡国(5),人莫敢负(6)。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7),遂殖其货。
       (1)成、哀间:汉成帝、哀帝之世。(2)平陵:县名。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持钱:掌管钱财。(3)如、苴:平陵之如氏、直氏。(4)曲阳、定陵侯:曲阳侯王根、定陵侯淳于长。(5)赊贷:谓放高利贷。(6)负:指负债。(7)期(ji)年:指一周年。
       宛孔氏之先(1),梁人也,用铁冶为业。秦灭魏,迁孔氏南阳(2),大鼓铸,规陂田,连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3),家致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4)。
       (1)宛:县名;今河南南阳市。(2)南阳:郡名。治宛县。(3)愈于纤啬:言胜过纤啬致富者。纤啬:琐居,俚吝。(4)雍容:形容态度大方,从容不迫。
       鲁人俗俭啬,而丙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然家自父兄子弟约,俯有拾,卬(仰)有取(1),贯贷行贾遍郡国(2)。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
       (1)俯有拾,仰有取:意谓一举一动都要取利,而不游闲懒散。(2)贳(shl)贷:借贷。
       齐俗贱奴虏,而刀间独爱贵之。桀黠奴(1),人之所患,唯刀间收取,使之逐渔盐商贾之利,或连车骑交守相(2),然愈益任之,终得其力,起数千万。故曰“宁爵无刀(3)”,言能使豪奴自饶,而尽其力也。刀间既衰,至成、哀间,临淄姓伟訾(资)五千万(4)。
       (1)桀黠奴:指凶暴狡诈之奴虏。(2)守相:指郡守、王国相。(3)宁爵无刀:意谓宁可不要爵位,不可离开刀间。或谓“此乃反揭语:宁为爵之贵,无若刀之饶邪?(周寿昌说)”(4)姓伟:姓姓。名伟。
       周人既孅(纤)(1),而师史尤甚,转毂百数(2),贾郡国,无所不至。洛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富家相矜以久贾,过邑不入门。设用此等,故师史能致十千万(3)。
       (1)纤:谓吝啬,俭约。(2)转毂:谓以车载物而逐利。(3)十千万:万万。
       师史既衰,至成、哀、王莽时,洛阳张长叔、薛子仲皆(资)亦十千万。莽皆以为纳言士(1),欲法武帝(2),然不能得其利。
       (1)纳言土:《王莽传》记载,王莽将大司马更名义和,后又更为纳言。纳言为九卿之一,每一卿置大夫三人,大夫置元士三人,故有纳言士。(2)法武帝:言效法武帝以商贾为官。
       宣曲任氏(1),其先为督道仓吏(2)。秦之败也,豪桀(杰)争取金玉,任氏独窖仓粟(3)。楚汉相距(拒)荥阳,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豪桀(杰)金玉尽归任氏,任氏以此起富。富人奢侈,而任氏折节为力田畜(4)。人争取贱贾(价),任氏独取贵善(5),富者数世。然任公家约,非田畜所生不衣食,公事不毕则不得饮酒食肉。以此为闾里率(6),故富而主上重之(7)。
       (1)宣曲:地名;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南。(2)督道仓:在督道(地名)之仓。仓吏:掌仓之官。或疑督道为仓名(陈直说)。(3)窖:藏也。(4)“为”下脱一“俭”字。为俭,与上文“奢侈”相对。(5)任氏独取贵善:谓任氏独取贵而善者(田畜)买之,不争贱价。(6)卒:表率;榜样。(7)主上:指皇帝。
       塞之斥也(1),唯桥桃以致马千匹(2),牛倍之,羊万,粟以万钟计。
       (1)塞之斥:谓边塞开发。斥:开也。(2)桥桃:姓桥,名桃。《史记》作“桥姚”。
       吴楚兵之起,长安中列侯封君行从军旅,赍貣子钱家(1),子钱家以为关东成败未决,莫肯予。唯毋盐氏出捐千金贷,其息十之(2)。三月,吴楚平。一岁之中,则毋盐氏息十倍,用此富关中。
       (1)赍貣(jite):借贷。子钱:出借取息之钱。子钱家:高利贷者。(2)其息什之:十倍的利息。
       关中富商大贾,大氏(抵)尽诸田(1),田墙、田兰(2)。韦家栗氏、安陵杜氏亦巨万(3)。前富者既衰,自元、成讫王莽,京师富人杜陵樊嘉,茂陵挚网,平陵如氏、直氏,长安丹王君房(4),鼓樊少翁、王孙大卿(5),为天下高訾(资)(6)。樊嘉五千万,其余皆巨万矣。王孙卿以财养士,与雄桀(杰)交,王莽以为京司市师,汉司东市令也。
       (1)大抵:大概。(2)田墙:《史记》作“田啬”。(3)安陵杜氏:《史记》作“安陵、杜杜氏”。(4)丹:谓卖丹者。(5)鼓:渭卖鼓者。王孙大卿:姓王孙,字大卿。(6)高资:谓多资财。
       此其章章尤著者也(1)。其余郡国富民兼业颛(专)利,以贷赂自行,取重于乡里者,不可胜数。故秦杨以田农而甲一州,翁伯以贩脂而倾县邑(2),张氏以卖酱而逾侈(3),质氏以洒削而鼎食(4),浊氏以胃脯而连骑(5),张里以马医而击钟(6),皆越法矣。然常循守事业,积累赢利,渐有所起。至于蜀卓,宛孔,齐之刀间,公擅山川铜铁鱼盐市井之入,运其筹策,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7),皆陷不轨奢僭之恶。又况掘家搏掩(8),犯奸成富,曲叔、稽发、雍乐成之徒,犹复齿列(9),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1)章章:显著。(2)翁伯:《史记》作“雍伯”。(3)酱:《史记》作“浆”。(4)质氏:《史记》作“郅氏”。鼎食:列鼎而食。古代贵族饮食的排场。(5)胃脯:煮羊胃为脯。(6)击钟:指鸣钟佐食。也是古代贵族饮食的排场。(7)锢:意谓专取。(8)掘家:掘坟盗墓。搏掩:谓抢夺财物。或谓“搏”当作“博”。博掩:赌钱。(9)齿列:并列。指恶人与善良之人并列。

本书目录

汉书新注卷一上 高帝纪第一上
汉书新注卷一下 高帝纪第一下
汉书新注卷二 惠帝纪第二
汉书新注卷三 高后纪第三
汉书新注卷四 文帝纪第四
汉书新注卷五 景帝纪第五
汉书新注卷六 武帝纪第六
汉书新注卷七 昭帝纪第七
汉书新注卷八 宣帝纪第八
汉书新注卷九 元帝纪第九
汉书新注卷十 成帝纪第十
汉书新注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汉书新注卷十二 平帝纪第十二
汉书新注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第一
汉书新注卷十四 诸侯王表第二
汉书新注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汉书新注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汉书新注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汉书新注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汉书新注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汉书新注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1)
汉书新注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汉书新注卷二十一上 律历志第一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一下 律历志第一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二 礼乐志第二
汉书新注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汉书新注卷二十四上 食货志第四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四下 食货志第四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九 沟血志第九
汉书新注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
汉书新注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
汉书新注卷三十二 张耳陈余传第二
汉书新注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
汉书新注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汉书新注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汉书新注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汉书新注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汉书新注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第八
汉书新注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
汉书新注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第十
汉书新注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
汉书新注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汉书新注卷四十三 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
汉书新注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
汉书新注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汉书新注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汉书新注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第十七
汉书新注卷四十八 贾谊传第十八
汉书新注卷四十九 爱盎晁错传第十九
汉书新注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第二十
汉书新注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
汉书新注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汉书新注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汉书新注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汉书新注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
汉书新注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汉书新注卷五十七上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五十七下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
汉书新注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
汉书新注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
汉书新注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
汉书新注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汉书新注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汉书新注卷六十四上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
汉书新注卷六十四下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下
汉书新注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汉书新注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
汉书新注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
汉书新注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传第三十八
汉书新注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
汉书新注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汉书新注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汉书新注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汉书新注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
汉书新注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汉书新注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
汉书新注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
汉书新注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
汉书新注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汉书新注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汉书新注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汉书新注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汉书新注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汉书新注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
汉书新注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第五十四
汉书新注卷八十五 谷永杜邺传第五十五
汉书新注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
汉书新注卷八十七上 扬雄传第五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八十七下 扬雄传第五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八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
书新注卷八十九 循吏传第五十九
汉书新注卷九十 酷吏传第六十
汉书新注卷九十一 货殖传第六十一
汉书新注卷九十二 游侠传第六十二
汉书新注卷九十三 佞幸传第六十三
汉书新注卷九十四上 匈奴传第六十四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
汉书新注卷九十六上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六下 西域传第六十六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七上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七下 外戚传第六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八 元后传第六十八
汉书新注卷九十九上 王莽传第六十九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九中 王莽传第六十九中
汉书新书卷九十九下 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汉书新注卷一百上 叙传第七十上
汉书新注卷一百下 叙传第七十下
班彪列传下 子固
汉书叙例
前汉补注序例
《汉书》主要人名检索
附录三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