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简体版
汉书新注
汉书新注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汉书新注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
       【说明】本传叙述盖宽饶、诸葛丰、刘辅、郑崇、孙宝、毋将隆、何并等七人的事迹。这是一篇刚直之臣的类传。盖宽饶,“刚直高节”,为司隶校尉,子常步行自戍北边,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莫敢犯禁。指刺宣帝崇尚刑法、信用宦官,以此被迫自杀。诸葛丰,“特立刚直”。任司隶校尉,刺举无所避。外戚许章不奉法度,乃举节欲收捕之,被元帝收其节。后因上书忤旨,被免官。刘辅,上书谏成帝立赵婕妤,触犯帝威,被系于狱,辛庆忌等上书为其说情,仍被处刑。郑崇,“名公直”,为尚书仆射,上书谏哀帝封傅商为侯,帝不采纳,又以董贤贵宠过度谏,由是重得罪,被诬陷而死。孙宝,“经明质直”,为丞相司直,揭发外戚王立侵占公田。为司隶,因奏请覆治冯太后自杀事忤旨,又为郑崇鸣冤,被免官。后为大司农,揭发孔光、马官等阿谀王莽,又被免官。毋将隆,敢直言,上疏谏赐董贤武库兵,劾奏傅太后贱买官婢事。因不附王莽,被劾,免官,流放。何并,为吏尚严,不畏权贵,为颖川太守,诛锄豪侠。后病卒。这七人,名为刚直,主要是敢于举劾权贵豪强。班固以七人合传,允为“邦之司直”,乃其“不抑抗”的表现。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也(1)。明经为郡文学(2),以孝廉为郎(3)。举方正(4),对策高第(5),迁谏大夫(6),行郎中户将事(7)。劾奏卫将军张安世子侍中阳都侯彭祖不下殿门(8),并连及安世居位无补。彭祖时实下门(9),宽饶坐举奏大臣非是(10),左迁为卫司马(11)。
       (1)魏郡:郡名。治邺县(在今河北磁县南)。(2)明经:通晓经术。文学:官名。教官。(3)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科目之名。(4)方正:汉代选举官吏科目名。(5)高第:优等。(6)谏大夫:官名。掌谏议。属郎中令(光禄勋)。(7)郎中户将:《公卿表》郎中令属官有郎中车、户、骑三将,盖各以所主管为名。户将,主管户卫。(8)张安世:张汤之子。《张汤传》附其传。不下殿门:谓过殿门不下车。(9)实下门:谓实际上过殿门曾下车。(10)非是:谓不实,不对。(11)左迁:降职之意。卫司马:官名。属卫尉。
       先是时,卫司马在部(1),见卫尉拜谒(2),常为卫官繇(徭)使市买。宽饶视事,案上令,遂揖官属以下行卫者。卫尉私使宽饶出(3),宽饶以令诣官府门上谒辞(4)。尚书责问卫尉(5),由是卫官不复私使候、司马(6)。候、司马不拜,出先置卫,辄上奏辞(7),自此正焉。
       (1)在部:在屯部。(2)卫尉:疑为“卫官”之误。吴恂曰:“‘卫尉’乃‘卫官’之误,此专言卫司马与卫官事也。玩‘在部’二字可知。”(3)卫尉:“卫官”之误。吴恂曰:“亦‘卫官’之误,上文‘常为卫官市买’,及下文‘由是卫官不复私使候司马’可证。”(4)官府门:“宫府门”之误。吴恂曰:“当为‘宫府门’之误。《史记·滑稽列传》可证宫府门者,盖尚书台门也,以出纳王命,故尊同两府,其言宫者,以别外耳。”辞:谓辞离职守。(5)尚书:官名。在皇帝左右,掌管文书章奏。卫尉:官名。掌管宫门警卫,主南军。汉九卿之一。(6)候、司马:皆小军官。(7)出先置卫,辄上奏辞:如淳曰:“天子出,为天子先导。先天子发,故上奏辞。”
       宽饶初拜为司马,未出殿门,断其衣(1),令短离地,冠大冠,带长剑,躬案行士卒庐室(2),视其饮食居处,有疾病者身自抚循临问(3),加致医药,遇之甚有恩。及岁尽交代(4),上临飨罢卫卒(5),卫卒数千人皆叩头自请,愿复留共(供)更一年(6),以报宽饶厚德。宣帝嘉之,以宽饶为太中大夫(7),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奉使称意。擢为司隶校尉(8),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廷尉处其法(9),半用半不用,公卿贵戚及郡国吏繇(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
       (1)禅衣:单衣。(2)躬:亲自。案行:巡视。(3)抚循:安抚。(4)岁尽交代:汉时每岁末更换卫卒。(5)上:指皇帝。飨:汉仪,正月五日,大置酒飨卫士。罢:汉代卫卒服役期满(一年)即可罢归。(6)供更:意谓再服役。(7)太中大夫:官名。秩比千石。属郎中令(光禄勋)。(8)司隶校尉:官名。汉武帝时始置,掌纠察京师百官所辖附近各郡,相当于州刺史。(9)廷尉:官名。掌刑狱。汉九卿之一。
       平恩侯许伯入第(1),丞相、御史、将军、中二千石皆贺(2),宽饶不行。许伯请之,乃往,从西阶上,东乡(向)特坐(3)。许伯自酌曰:“盖君后至。”宽饶曰:“无多酌我,我乃酒狂。”丞相魏侯笑曰(4):“次公醒而狂,何必酒也?”坐者皆属目卑下之(5)。酒酣乐作,长信少府檀长卿起舞(6),为沐猴与狗斗,坐皆大笑。宽饶不说(悦),卬(仰)视屋而叹曰:“美哉!然富贵无常,忽则易人(7),此如传舍,所阅多矣。唯谨慎为得久,君侯可不戒哉!”因起趋出,劾奏长信少府以列卿而沐猴舞,失礼不敬。上欲罪少府,许伯为谢,良久,上乃解。
       (1)入第:始入新居。(2)御史:指御史大夫。中二千石:汉时高秩,每月百八十斛。九卿秩皆中二千石。(3)东乡(向)特坐:汉时以东向坐为尊。盖宽饶自以司隶校尉,故“东向特坐”,以上宾自居。(4)魏侯:指魏相。本书有其传。(5)属(zhǔ)目:注目。(6)长信少府:官名。掌长信宫事务。(7)忽:忽然。
       宽饶为人刚直高节,志在奉公。家贫,奉(俸)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事者。身为司隶,子常步行戍北边(1),公廉如此。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奸(干)犯上意。上以其儒者,优容之,然亦不得迁。同列后进或至九卿,宽饶自以行清能高,有益于国,而为凡庸所越,愈失意不快,数上疏谏争(诤)。太子庶子王生高宽饶节(2),而非其如此,予书曰:“明主知君洁白公正,不畏强御,故命君以司察之位,擅君以奉使之权,尊官厚禄已施于君矣。君宜夙夜惟思当世之务,奉法宣化,忧劳天下,虽日有益,月有功,犹未足以称职而报恩也。自古之治,三王之术各有制度(3)。今君不务循职而已,乃欲以太古久远之事匡拂(粥)天子(4),数进不用难听之语以摩切左右,非所以扬令名全寿命者也。方今用事之人皆明习法令,言足以饰君之辞,文足以成君之过,君不惟蘧氏之高踪(5),而慕子胥之末行(6),用不訾(资)之躯(7),临不测之险(8),窃为君痛之。夫君子直而不挺,曲而不诎(屈)。《大雅》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9)。’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唯裁省览。”宽饶不纳其言。
       (1)子:盖宽饶之子疑名盖之(陈直说)。如淳曰:虽丞相之子亦在戍边之调。盖宽饶以贫,故不能雇人替代。(2)太子庶子:官名。(3)三王之术各有制度:意谓夏、商、周的制度文质不同。三王:指夏、商、周。(4)匡弼(bì):矫正。(5)蘧氏:蘧伯玉,名瑗,春秋时卫国大夫。《论语·卫灵公篇》云:孔子说过,“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6)子胥:伍子胥,名员。春秋时吴国大夫。劝谏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坚持己见,后被吴王赐剑自杀。(7)不资:谓贵重无比。(8)不测:谓深。(9)“既明且哲”二句:见《诗经·大雅·丞民》。此谓明智者可以保全自身。
       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1),宽饶奏纣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以刑余为周召(2),以法律为《诗》《书》(3)。”又引《韩氏易传》言(4):“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若四时之运,功成者去,不得其人则不居其位。”书奏,上以宽饶怨谤终不改,下其书中二千石。时执金吾议(5),以为宽饶指(旨)意欲求禅(6),大逆不道。谏大夫郑昌愍伤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曰:“臣闻山有猛兽,藜藿为之不采;国有忠臣,奸邪为之不起。司隶校尉宽饶居不求安,食不求饱,进有忧国之心,退有死节之义,上无许、史之属(7),下无金、张之托(8),职在司察,直道而行,多仇少与(9),上书陈国事,有司劾以大辟,臣幸得从大夫之后,官以谏为名,不敢不言。”上不听,遂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到北阙下(10),众莫不怜之。
       (1)信任中尚书宦官:杨树达据此指出,“后来元帝之任弘恭、石显,实宣帝启之也。”(2)以刑余为周、召:谓以阉人掌握大权。刑余:指宦官。汉时往往用刑余之人任中尚书,如司马迁受腐刑后曾为中书令。周召:周公姬旦、召公姬奭,皆西周辅政大臣。(3)以法律为《诗》《书》:意谓以刑法代替教化。(4)《韩氏易传》:汉代韩婴所著《易传》(据《儒林传》)。(5)执金吾:官名。汉武帝时改中尉为执金吾。督巡三辅治安的长官。据《百官表》,其时南阳太守贤为执金吾。(6)旨意欲求禅:言意欲使天子传位于己。(7)许、史之属:指如许伯、史高等有外戚之恩。(8)金、张之托:指如金日碑、张安世等自托于近臣。(9)与:党羽。(10)自刭:自杀。时为神爵二年(前60)。
       诸葛丰字少季,琅邪人也(1)。以明经为郡文学,名特立刚直。贡禹为御史大夫(2),除丰为属,举侍御史(3)。元帝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避,京师为语曰:“间何阔(4),逢诸葛。”上嘉其节,加丰秩光禄大夫(5)。
       (1)琅邪:郡名。治东武(今山东诸诚)。(2)贡禹:本书卷七十二有其传。(3)侍御史:官名。属御史大夫。(4)间何阔:谓近来何以疏阔。陈直曰:“‘间何阔’,谓豪强畏其锋,避往他地,与故人希疏见面也。”(5)秩光禄大夫: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
       时侍中许章以外属贵幸(1),奢淫不奉法度,宾客犯事,与章相连。丰案劾章,欲奏其事,适逢许侍中私出,丰驻车举节诏章曰(2):“下!”欲收之。章迫窘,驰车去,丰追之。许侍中因得入宫门,自归上(3)。丰亦上奏,于是收丰节。司隶去节自丰始。
       (1)侍中:加官。侍从皇帝,出入宫廷。(2)节:符节。使者所持凭证。(3)自归上:意谓自己归诚乞哀于天子。
       丰上书谢曰:“臣丰驽怯,文不足以劝善,武不足以执邪。陛下不量臣能否,拜为司隶校尉,未有以自效,复秩臣为光禄大夫,官尊责重,非臣所当处也。又迫年岁衰暮,常恐卒(猝)填沟渠,无以报厚德,使议论士讥臣无补,长获素餐之名(1)。故常愿捐一旦之命,不待时而断奸臣之首(2),县(悬)于都市,编书其罪(3),使四方明知为恶之罚,然后却就斧钺之诛(4),诚臣所甘心也。夫以布衣之士,尚犹有刎颈之交,今以四海之大,曾无伏节死义之臣,率尽苟合取容,阿党相为,念私门之利,忘国家之政。邪秽浊溷(混)之气上感于天,是以灾变数见(现),百姓困乏。此臣下不忠之效也,臣诚恥之亡(无)已。凡人情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忠臣直士不避患害者,诚为君也。今陛下天覆地载(5),物无不容,使尚书令尧赐臣丰书曰(6):‘夫司隶者刺举不法,善善恶恶(7),非得颛(专)之也。免处中和(8),顺经术意。’恩深德厚,臣丰顿首幸甚。臣窃不胜愤懑,愿赐清宴(9),唯陛下裁幸。”上不许。
       (1)素餐:谓做官不办事,只享用俸禄。(2)不待时而断奸臣之首:谓随时判处奸臣。吴恂曰:“古者刑人必于秋冬,汉则多在岁尽,此言不避春夏也。”(3)编书其罪:谓整理其罪行材料。(4)却:退也。(5)天覆地载:此谓如天之覆、地之载。(6)尚书令:官名。掌章奏文书。汉武帝以后职权渐重。(7)善善恶恶:谓褒赏善人,诛罚恶人。(8)免:当作“勉”。(9)愿赐清宴:要求皇帝给予个别谈话的机会。清宴:与“清闲”同。
       是后所言益不用,丰复上书言:“臣闻伯奇孝而弃于亲(1),子胥忠而诛于君,隐公慈而杀于弟(2),叔武弟(悌)而杀于兄(3)。夫以四子之行,屈平之材(4),然犹不能自显而被刑戮,岂不足以观哉!使臣杀身以安国,蒙诛以显君(5),臣诚愿之。独恐未有云补(6),而为众邪所排,令谗夫得遂,正直之路雍(壅)塞,忠臣沮心,智士杜口(7),此愚臣之所惧也。”
       (1)伯奇而弃于亲:据《说苑》云:伯奇、伯封为异母兄弟,两人相爱,后母为使其子伯封立为太子,而谮伯奇,国王信之,放逐伯奇。(2)隐公慈而杀于弟:鲁隐公欲立其弟(桓公),为其尚少,自己先摄位,后来被其弟桓公所杀。(3)叔武弟而杀于兄:叔武乃卫成公之弟。成公出奔于陈,使叔武居守。后来成公归国,疑忌叔武而使前驱杀之。事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4)平:乃“申”之误。屈申:盖指伯奇被逐不去,子胥乞食吴市,鲁隐、叔武不避嫌摄位(吴恂说)。(5)蒙:被也。(6)云:语助词。(7)杜:塞也。
       丰以春夏系治人,在位多言其短(1)。上徙丰为城门校尉,丰上书告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2)。上不直丰,乃制诏御史:“城门校尉丰,前与光禄勋堪、光禄大夫猛在朝之时,数称言堪、猛之美。丰前为司隶校尉,不顺四时修法度(3),专作苛暴,以获虚威,朕不忍下吏,以为城门校尉,不内省诸己(4),而反怨堪、猛以求报(5),举告案无证之辞(6),暴扬难验之罪,毁誉恣意,不顾前言(7),不信之大者也。朕怜丰之耆老,不忍加刑,其免为庶人。”终于家。
       (1)在位:指在官位之人,(2)丰上书告:事详《刘向传》。(3)修:疑作“循”(宋祁说)。(4)内省(xǐng)诸己:言自我反省。(5)求报:找机会报复之意。(6)举告:告发。案:罪案。(7)不顾前言:指不顾以前“数称言堪、猛之美”。
       刘辅,河间宗室人也(1)。举孝廉,为襄贲令(2)。上书言得失,召见,上美其材,擢为谏大夫。会成帝欲立赵婕妤为皇后(3),先下诏封婕妤父临为列侯。辅上书言:“臣闻天之所与必先赐以符瑞,天之所违必先降以灾变,此神明之徵应,自然之占验也。昔武王、周公承顺天地(4),以飨鱼鸟之瑞(5),然犹君臣祗惧,动色相戒,况于季世,不蒙继嗣之福,屡受威怒之异者乎!虽夙夜自责,改过易行,畏天命,念祖业,妙选有德之世,考卜窈窕之女(6),以承宗庙,顺神祗心,塞天下望(7),子孙之祥犹恐晚暮,今乃触情纵欲,倾于卑贱之女,欲以母天下,不畏于天,不愧于人,惑莫大焉。里语曰:‘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祸而无福,市道皆共知之(8),朝廷莫肯壹言,臣窃伤心。自念得以同姓拔擢,尸禄不忠,汗(污)辱谏争(诤)之官,不敢不尽死,唯陛下深察。”书奏,上使侍御史收缚辅,系掖庭秘狱(9),群臣莫知其故。
       (1)河间:汉诸侯王国名。治成乐(在今河北交河县西北)。宗室:河间献王刘德之后裔。(2)襄贲:县名。在今山东苍山县南。(3)赵婕妤:赵飞燕。成帝时入宫,为婕妤,后立为皇后。《外戚传》附其传。(4)武王:周武王。周公:周公姬旦。(5)以飨鱼鸟之瑞:谓武王伐纣时有白鱼、赤鸟之瑞。事见今文《尚书》。(6)考:犹“稽”。卜:占卜。(7)塞:满足。(8)市道:市人及行于道路者。(9)掖庭:宫中官署名。掌宫人事。有令丞,由宦官充任。秘狱:秘密的牢狱。
       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俱上书曰(1):“臣闻明王垂宽容之听,崇谏争(诤)之官,广开忠直之路,不罪狂狷之言,然后百僚在位,竭忠尽谋,不惧后患,朝廷无谄谀之士,元首无失道之愆。窃见谏大夫刘辅,前以县令求见,擢为谏大夫,此其言必有卓诡切至(2),当圣心者,故得拔至于此。旬日之间,收下秘狱,臣等愚,以为辅幸得托公族之亲,在谏臣之列,新从下土来,未知朝廷体,独触忌讳,不足深过(3),小罪宜隐忍而已,如有大恶,宜暴治理官(4),与众共之(5)。昔赵简子杀其大夫鸣犊,孔子临河而还(6)。今天心未豫(7),灾异屡降,水旱迭臻,方当隆宽广问,褒直尽下之时也。而行惨急之诛于谏争(诤)之臣,震惊群下,失忠直心。假令辅不坐直言,所坐不著(8),天下不可户晓(9),同姓近臣本以言显,其于治亲养忠之义诚不宜幽囚于掖庭狱。公卿以下见陛下进用辅亟(10),而折伤之暴,人有惧心,精锐逍耎(11),莫敢尽节正言,非所以昭有虞之听(12),广德美之风也。臣等窃深伤之,唯陛下留神省察。”
       (1)中朝:即内朝。汉代朝官有内朝、外朝之分。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辛庆忌:本书卷六十九有传。师丹:本书卷八十六有传。谷永:本书卷八十五有传。(2)卓:高远。诡:言异于众。(3)无:责也。(4)理官:司法官。(5)与众共之:意谓使众人知其罪状而治之。(6)赵简子杀鸣犊,孔子临河而还:传说赵简子(春秋末年晋卿)欲分晋,故先杀鸣犊,又聘孔子。孔子闻鸣犊死,至河而还。(7)豫:悦也。(8)著:明也。(9)天下不可户晓:不可晓谕各家各户。(10)亟:急也。(11)销耎:减弱。(12)有虞:指舜。有虞之听:相传舜设敢谏之鼓,故言有虞之听。
       上乃徙系辅共工狱(1),减死罪一等,论为鬼薪(2)。终于家。
       (1)共工:即少府。王莽时改少府称共工。少府有诏狱。陈直曰:“少府,王莽时改称共工。余疑此传材料,可能为王莽时人所撰,而班固仍引用原文,未加改正。”(2)鬼薪:秦汉时的一种徒刑。三岁刑。
       郑崇字子游,本高密大族(1),世与王家相嫁娶。祖父以訾(资)徙平陵(2)。父宾明法令,为御史,事贡公(3),名公直。崇少为郡文学史,至丞相大车属(4)。弟立与高武侯傅喜同门学(5),相友善。喜为大司马,荐崇,哀帝擢为尚书仆射(6)。数求见谏争(诤),上初纳用之。每见曳革履(7),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
       (1)高密:县名。今山东高密。(2)以资徙:汉朝徙郡国富豪于关中,有“内实京师,外销奸猾”的目的。汉武帝时曾规定家资三百万钱以上者徙茂陵。平陵:陵名,县名。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3)贡公:贡禹。本书卷七十二有其传。(4)丞相大车属:丞相的随从官员。(5)傅喜:本书卷八十二有其传。同门:同师。(6)尚书仆射(yè):官名。汉代尚书的副长官。(7)曳(yè):拖也。曳革履,会发出响声,故哀帝提到“履声”。
       久之,上欲封祖母傅太后从弟商,崇谏曰:“孝成皇帝封亲舅五侯(1),天为赤黄昼昏,日中有黑气。今祖母从昆弟二人已侯。孔乡侯(2),皇后父;高武侯以三公封(3),尚有因缘。今无故欲复封商,坏乱制度,逆天人心,非傅氏之福也。臣闻师曰:‘逆阳者厥极弱,逆阴者厥极凶短折(4),犯人者有乱亡之患,犯神者有疾夭之祸。’故周公著戒曰:‘惟王不知艰难,唯耽乐是从,时亦罔有克寿(5)。”故衰世之君夭折早没,此皆犯阴之害也。臣愿以身命当国咎。”崇因持诏书案起(6)。傅太后大怒曰:“何有为天子乃反为一臣所颛(专)制邪!”上遂下诏曰:“朕幼而孤,皇太太后躬自养育(7),免于襁褓,教道(导)以礼,至于成人,惠泽茂焉。‘欲报之德,吴天罔极(8)。’前追号皇太太后父为崇祖侯,惟念德报未殊(9),朕甚恧焉(10)。侍中光禄大夫商,皇太太后父同产子(11),小自保大(12),恩义最亲。其封商为汝昌侯(13),为崇祖侯后,更号崇祖侯为汝昌哀侯。”
       (1)五侯:指王氏五侯。(2)孔乡侯:傅晏。(3)高武侯:傅喜。喜为大司马,故言“以三公封”。(4)逆阳、逆阴:皆指失君道。(5)“惟王不知艰难”三句:见《尚书·周书·无逸篇》。意谓王者不知稼穑之艰难,唯从耽乐,则致天丧而不能长寿。(6)案:即写诏之文。(7)皇太太后:指傅太后。(8)“欲报之德”二句:见《诗经·小雅·蓼莪》。意谓养育之恩必报。(9)殊:异也。(10)恧(nù):惭愧。(11)同产子:同母兄弟之子。(12)小自保大:从小养之,使之长大。(13)封商为汝昌侯:钱大昕曰:“《哀纪》建平四年二月,封帝太太后从弟侍中傅商为汝昌侯。六月,尊太太后为皇太太后。此诏称‘皇太太后’,史家追改。”
       崇又以董贤贵宠过度谏(1),由是重得罪。数以职事见责,发疾颈痈,欲乞骸骨,不敢。尚书令赵昌佞谄,素害崇,知其见疏,因奏崇与宗族通,疑有奸,请治。上责崇曰:“君门如市人,何以欲禁切主上(2)?”崇对曰:“臣门如市,臣心如水(3)。愿得考覆(4)。”上怒,下崇狱,穷治,死狱中。
       (1)董贤:《佞幸传》有其传。(2)“君门如市人”二句:意谓请求者多,交通宾客。(3)“臣门如市,臣心如水”:意谓交往虽多,但很清白。(4)考覆:查核。
       孙宝字子严,颖川鄢陵人也(1)。以明经为郡吏(2)。御史大夫张忠辟宝为属(3),欲令授子经,更为除舍(4),设储偫(5)。宝自劾去,忠固还之(6),心内不平(7)。后署宝主簿,宝徙入舍,祭灶请比邻。忠阴察,怪之,使所亲问宝:“前大夫为君设除大舍,子自劾去者,欲为高节也,今两府高士俗不为主薄,子既为之,徙舍甚说(悦),何前后不相副也?”宝曰:“高士不为主簿,而大夫君以宝为可(8),一府莫言非(9),士安得独自高?前日君男欲学文,而移宝自近。礼有来学,义无往教;道不可诎(屈),身诎(屈)何伤?且不遭者可无不为(10),况主簿乎!”忠闻之,甚惭,上书荐宝经明质直;宜备近臣。为议郎,迁谏大夫。
       (1)颍川:郡名。治阳翟(今河南禹县)。鄢陵:县名。在今河南鄢陵县东北。(2)明经:通晓经术。(3)御史大夫张忠:张忠为御史大夫在建始四年(前29)。(4)除舍:整修住处。(5)设储偫(zhì):谓预备器物。(6)固还:谓再三挽留。(7)心内不平:谓思想上有疙瘩。(8)可:指可为主簿。(9)莫言非:没有说不当。(10)不遭者可无不为:谓士不遇知己,则无所不为。
       鸿嘉中(1),广汉群盗起(2),选为益州刺吏(3)。广汉太守扈商者。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姊子,软弱不任职。宝到部,亲入山谷,谕告群盗:非本造意,渠率皆得悔过自出,遣归田里。自劾矫制(4),奏商为乱首(5),《春秋》之义,诛首恶而已。商亦奏宝所纵或有渠率当坐者。商征下狱,宝坐失死罪免。益州吏民多陈宝功效,言为车骑将军所排。上复拜宝为冀州刺史(6),迁丞相司直(7)。
       (1)鸿嘉:汉成帝年号,共四年(前20——前17)。(2)广汉:郡名。郡治在今四川金堂县东南。(3)益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其区约当今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境。(4)矫制:指擅自遣归群盗。(5)商为乱首:言扈商失职,致有群盗,故称为乱首。(6)冀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其地主要相当于今河北省境。(7)丞相司直:官名。掌佐丞相举不法。
       时帝舅红阳侯立使客因南郡太守李尚占垦草田数百顷(1),颇有民所假少府陂泽(2),略皆开发(3),上书愿以入县官(4)。有诏郡平田予直(值)(5),钱有贵一万万以上(6)。宝闻之,遣丞相史按验,发其奸,劾奏立、尚怀奸罔上,狡猾不道。尚下狱死。立虽不坐(7),后兄大司马卫将军商薨(8),次当代商(9),上度立而用其弟曲阳侯根为大司马票(骠)骑将军(10)。
       (1)红阳侯立:王立。南郡:郡名。治江陵(今湖北江陵)。草田:荒田。(2)假:租用。少府陂泽:少府所属的陂泽。(3)开发:谓已耕种,而非新垦。(4)上书愿以入县官:谓王立上书愿将占垦地转卖给官府。(5)平田予值:谓据田给价。(6)有贵一万万以上:谓抬高了田价。(7)不坐:谓没有定罪。(8)大司马卫将军商:王商。(9)次:谓依次序。(10)度:越过。
       会益州蛮夷犯法,巴蜀颇不安(1),上以宝著名西州(2),拜为广汉太守,秩中二千石(3),赐黄金三十斤。蛮夷安辑,吏民称之。
       (1)巴、蜀:两郡名。巴郡治江州(在今四川重庆市江北)。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市)。(2)西州:指益州。(3)秩中二千石:郡守秩二千石,今孙宝秩中二千石,为特殊优待。
       征为京兆尹(1)。故吏侯文以刚直不苟合常称疾不肯仕,宝以恩礼请文,欲为布衣友,日设酒食,妻子相对。文求受署为掾,进见如宾礼。数月,以立秋日署文东部督邮(2)。入见,敕曰(3):“今日鹰隼始击(4),当顺天气取奸恶,以成严霜之诛,掾部渠(讵)有其人乎(5)?”文卬(仰)曰(6):“无其人不敢空受职。”宝曰:“谁也?”文曰:“霸陵杜稚季(7)。”宝曰:“其次(8)。”文曰:“豺狼横道,不宜复问狐狸。”宝默然。稚季者大侠,与卫尉淳于长、大鸿胪萧育等皆厚善(9)。宝前失车骑将军(10),与红阳侯有卻(隙),自恐见危,时淳于长方贵幸,友宝,宝亦欲附之,始视事而长以稚季托宝,故宝穷(11),无以复应文。文怪宝气索(12),知其有故,因曰:“明府素著威名,今不敢取稚季,当且阖阁(13),勿有所问。如此竟岁,吏民未敢诬明府也(14)。即度稚季而遣它事(15),众口喧哗,终身自堕(16)。”宝曰:“受教。”稚季耳目长(17),闻知之,杜门不通水火(18),穿舍后墙为小户,但持锄自治园,因文所厚自陈如此。文曰:“我与稚季幸同土壤(19),素无睚眦(20),顾受将命(21),分当相直(22)。诚能自改,严将不治前事,即不更心(23),但更门户(24),适趣祸耳。”稚季遂不敢犯法,宝亦竟岁无所谴。明年,稚季病死。宝为京兆尹三岁,京师称之。会淳于长败,宝与萧育等皆坐免官。文复去吏,死于家。稚季子杜苍(25),字君敖,名出稚季右,在游侠中。
       (1)京兆尹:官名。主管京城及长安以东地区的行政长官。(2)督邮:官名。各郡重要属吏。代表郡守督察县乡。每郡有分两部、四部、五部的,每部设一督邮。此“东部督邮”,即广汉郡东部之督邮。(3)敕:命令。(4)今日:“日”字后人所加(王念孙说)。鹰、隼(sǔn):皆凶猛之鸟兽,比喻严吏。(5)掾部:指侯文所主之东部。讵:岂。(6)抑曰:仰首而对。(7)霸陵:县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8)其次:谓还有谁。(9)卫尉:官名。汉九卿之一。掌管宫门警卫,主南军。淳于长:《佞幸传》有其传。大鸿胪:官名。汉武帝时改典客为大鸿胪。原掌民族事务,为九卿之一。后渐变为赞襄礼仪之官。萧育:萧望之之子。《萧望之传》附其传。(10)失车骑将军:其下当有“意”字(吴恂说)。(11)穷:指默然无言以对。(12)索:尽也。(13)阖阁:关闭公廷。(14)诬:诽谤。明府:汉时对郡守称“府君”或“明府君”,省称“明府”。(15)度:越过。(16)堕:毁也。(17)耳目长:谓消息灵通。(18)杜门不通水火:谓幽居不与邻居往来。(19)同土壤:谓同乡。(20)睚眦(yázì):怒目而视。借指小怨小忿。(21)顾:犹“特”。将命:指郡将(即郡守)之命。(22)分(fèn):名分,职分。直:绳也。分当相直:意谓按理应当绳之以法。(23)更:改也。更心:转变思想。(24)但更门户:意谓只是表面上杜门安分守己。(25)苍:当作“仓”。陈直曰:“苍,仓二字,在汉代虽通用,但本文应作杜仓解,因命名取义于敖仓。”
       哀帝即位,征宝为谏大夫,迁司隶(1)。初,傅太后与中山孝王母冯太后俱事元帝,有郤(隙),傅太后使有司考冯太后,令自杀,众庶冤之。宝奏请覆治,傅太后大怒,曰:“帝置司隶,主使察我。冯氏反事明白,故欲擿觖以扬我恶(2)。我当坐之。”上乃顺指(旨)下宝狱。尚书仆射唐林争之,上以林朋党比周,左迁敦煌鱼泽障候(3)。大司马傅喜、光禄大夫龚胜固争(诤)(4),上为言太后,出宝复官。
       (1)司隶:官名。汉哀帝改司隶校尉为司隶。掌纠察京师百官及所辖附近各郡,相当于州刺史。(2)擿觖:疑作“擿抉”。谓挑剔。(3)敦煌:郡名。治敦煌(在今甘肃敦煌西)。鱼泽障候:官名。主管鱼泽障(在今甘肃敦煌东北)。(4)龚胜:本书卷七十二有其传。
       顷之,郑崇下狱,宝上书曰:“臣闻疏不图亲(1),外不虑内。臣幸得衔命奉使,职在刺举,不敢避贵幸之势,以塞视听之明。按尚书令昌奏仆射崇(2),下狱覆治,榜(搒)掠将死(3),卒无一辞,道路称冤。疑昌与崇内有纤介(4),浸润相陷,自禁门内枢机近臣(5),蒙受冤谮,亏损国家,为谤不小。臣请治昌,以解众心。”书奏,天子不说(悦),以宝名臣不忍诛,乃制诏丞相大司空(6):“司隶宝奏故尚书仆射崇冤,请狱治尚书令昌。案崇近臣,罪恶暴著,而宝怀邪,附下罔上,以春月作诋欺,遂其奸心,盖国之贼也。传不云乎?‘恶利口之覆国家(7)。’其免宝为庶人。”
       (1)图:谋也。(2)昌:赵昌。仆射:尚书仆射。(3)搒(péng)掠:鞭打。(4)纤介:谓细微宿嫌。(5)自:虽也。禁门:宫门。(6)大司空:疑衍。刘敞曰:“此既云丞相,不得夏有大司空也。”王先谦曰:“《通鉴考异》云:《哀纪》及《恩泽侯表》皆云傅商以建平二年二月封,而《宝传》云制诏丞相大司空。按:建平二年已罢大司空官,疑传误。”(7)“恶利口之覆邦家”:引《论语·阳货篇》。
       哀帝崩,玉莽白王太后征宝以为光禄大夫,与王舜等俱迎中山王(1)。平帝立,宝为大司农(2)。会越嶲郡上黄龙游江中(3),太师孔光。大司徒马宫等咸称莽功德比周公,宜告祠宗庙(4)。宝曰:“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悦),著于经典(5),两不相损(6)。今风雨未时,百姓不足,每有一事,群臣同声(7),得无非其美者(8)。”时大臣皆失色,侍中奉车都尉甄邯即时承制罢议者(9)。会宝遣吏迎母,母道病,留弟家,独遣妻子。司直陈崇以奏宝(10),事下三公即讯(11)。宝对曰:“年七十悖眊(耄)(12),恩衰共(供)养、营妻子,如章。”宝坐免,终于家。建武中(13),录旧德臣,以宝孙伉为诸长(14)。
       (1)中山王:刘衎(kàn)。中山孝王之子,母卫姬。即位为平帝。(2)大司农:官名。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支,为九卿之一。(3)越嶲郡:郡名。治邛都(在今四川西昌东)。上:疑作“上言”。(4)孔光、马宫:本书卷八十一有其传。(5)有不相悦,著于经典:《尚书·周书·君奭》曰:“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召公不说,周公作《君奭》。(6)两不相损:谓两人各有令名。(7)同声:意谓同声妄言福祥。(8)无非其美:言并不是好事。(9)侍中:加官。侍从皇帝。奉车都尉:官名。秩比二千石,掌天子乘舆马。(10)司直:官名。协助丞相检举不法。(11)三公: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讯:审问。(12)悖耄:谓年老糊涂。(13)建武:汉光武帝年号。共三十一年(公元25—55)。(14)诸:县名。在今山东诸城西南。
       毋将隆字君房(1),东海兰陵人也(2)。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内领尚书,外典兵马,踵故选置从事中郎与参谋议(3),奏请隆为从事中郎,迁谏大夫。成帝末,隆奏封事言:“古者选诸侯入为公卿,以褒功德,宜征定陶王使在国邸(4),以填(镇)万方。”其后上竟立定陶王为太子,隆迁冀州牧、颍川太守(5)。哀帝即位,以高第入为京兆尹,迁执金吾(6)。
       (1)毋将隆:姓毋将,名隆。(2)东海:郡名。治郯县(在今山东郯城西北)。兰陵:县名。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3)踵故:谓承袭故事。从事中郎:幕府之官。(4)定陶王:刘欣。即位为哀帝。(5)冀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其范围约当今河北省中南部。颖川:郡名。治阳翟(今河南禹县)。(6)执金吾:官名。督巡三辅治安的长官。
       时侍中董贤方贵,上使中黄门发武库兵(1),前后十辈(2),送董贤及上乳母王阿舍(3)。隆奏言:“武库兵器,天下公用,国家武备,缮治造作,皆度大司农钱(4)。大司农钱自乘舆不以给共(供)养,共(供)养劳赐,壹出少府(5)。盖不以本臧(藏)给末用,不以民力共(供)浮费,别公私,示正路也。古者诸侯方伯得颛(专)征伐,乃赐斧钺。汉家边吏,职在距(拒)寇,亦赐武库兵,皆任其事然后蒙之。《春秋》之谊(义),家不臧(藏)甲(6),所以抑臣威,损私力也。今贤等便辟(僻)弄臣,私恩微妾,而以天下公用给其私门,契(挈)国威器共(供)其家备。民力分于弄臣,武兵设于微妾,建立非宜,以广骄僭,非所以示四方也。孔子曰:‘奚取于三家之堂(7)!’臣请收还武库。”上不说(悦)。
       (1)中黄门:官名。汉代给事内廷有黄门令、中黄门诸官,皆以宦官充任。兵:武器。(2)十辈:犹今言十批。(3)王阿舍:哀帝乳母之名。(4)皆度大司农钱:谓用度之钱皆出于大司农。(5)少府:官名。秦汉九卿之一。掌山海池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6)《春秋》之义:家不藏甲:《春秋公羊传》定公十三年:“孔子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7)“奚取于三家之堂”:见《论语·八佾篇》。原文是:“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此讥鲁三家(叔孙氏、仲孙氏、季孙氏)僭越礼制。
       顷之,傅太后使谒者买诸官婢(1),贱取之,复取执金吾官婢八人。隆奏言贾(价)贱,请更平直(值)。上于是制诏丞相、御史大夫:“交让之礼兴,则虞芮之令息(2)。隆位九卿,既无以匡朝廷之不逮,而反奏请与永信宫争贵贱之贾(价)(3),程奏显言(4),众莫不闻。举错(措)不由谊(义)理,争求之名自此始,无以示百僚,伤化失俗。”以隆前有安国之言(5),左迁为沛郡都尉(6),迁南郡太守(7)。
       (1)谒者:官名。掌传达。郎中令属官有之。(2)虞、芮:商末两小国名。相传文王为西伯时为其断讼,二国惭而不争。(3)永信宫:指傅太后。(4)程奏显言:谓奏言公开。(5)安国之言:指言征定陶王使在国邸。(6)沛郡:郡名。治相县(在今安徽淮北市西北)。(7)南郡:郡名。汉江陵(今湖北江陵)。
       王莽少时,慕与隆交,隆不甚附。哀帝崩,莽秉政,使大司徒孔光奏隆前为冀州牧治中山冯太后狱冤陷无辜,不宜处位在中土(1)。本中谒者令史立、侍御史丁玄自典考之(2),但与隆连名奏事。史立时为中太仆(3),丁玄泰山太守(4),及尚书令赵昌谮郑崇者为河内太守(5),皆免官,徙合浦(6)。
       (1)中土:指京师。(2)中谒者令:官名。掌传宣诏命。侍御史:官名。御史大夫属官,行监察等职,或奉使出京执行指定任务。(3)中太仆:官名。掌皇太后乘舆马。(4)泰山:郡名。治奉高(在今山东泰安市东)。(5)河内:郡名。治怀县(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6)合浦:郡名。治合浦(在今广西合浦东北)。
       何并字子廉,祖父以吏二千石自平舆徙平陵(1)。并为郡吏,至大司空掾(2),事何武(3)。武高其志节,举能治剧(4),为长陵令(5),道不拾遗。
       (1)平舆:县名。在今河南汝南东北。平陵:县名。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2)大司空掾:大司空的属吏。(3)何武:本书卷八十六有其传。(4)剧:指复杂的郡县。(5)长陵:县名。在今陕西泾阳县东南。
       初,邛成太后外家王氏贵(1),而侍中王林卿通轻侠,倾京师。后坐法免,宾客愈盛,归长陵上冢,因留饮连日。并恐其犯法,自造门上谒,谓林卿曰:“冢间单()外,君宜以时归(2)。”林卿曰:“诺。”先是林卿杀婢婿埋冢舍(3),并具知之,以非己时(4),又见其新免,故不发举,欲无令留界中而已,即且遣吏奉谒传送。林卿素骄,惭于宾客,并度其为变,储兵马以待之(5)。林卿既去,北度(渡)泾桥,令骑奴还至寺门(6),拔刀剥其建鼓(7)。并自从吏兵追林卿。行数十里,林卿迫窘,乃令奴冠其冠被其襜褕自代,乘车从童骑(8),身变服从间径驰去(9)。会日暮追及,收缚冠奴,奴曰:“我非侍中,奴耳。”并心自知已失林卿,乃曰:“王君困,自称奴,得脱死邪?”叱吏断头持还,县(悬)所剥鼓置都亭下(10),署曰(11):故侍中王林卿坐杀人埋冢舍,使奴剥寺门鼓。”吏民惊骇。林卿因亡命,众庶喧哗,以为实死。成帝太后以邛成太后爱林卿故(12),闻之涕泣,为言哀帝。哀帝问状而善之,迁并陇西太守(13)。
       (1)邛成太后:指宣帝王皇后(其父王奉光封邛成侯)。(2)“冢间外”二句:谓冢舍之间,坟之外,不可久留,宜即时归家(陈直说)。(shàn):供祭祀用的清洁之地。(3)婢婿:婢之丈夫。冢舍:守冢之舍。(4)非己时:不是自己在任之时。(5)储:预备。(6)专门:官府大门。(7)建鼓:悬挂之鼓。(8)童骑:童奴之骑。(9)间(jiàn)径:偏僻的小路。(10)都亭:与县治相近之亭。(11)署:谓书表其事。(12)成帝太后:成帝之母王太后。(13)陇西:郡名。治狄道(今甘肃临洮)。
       徒颖川太守,代陵阳严诩(1)。诩本以孝行为官,谓掾史为师友,有过辄闭阁自责,终不大言。郡中乱,王莽遣使征诩,官属数百人为设祖道(2),诩据地哭。掾史曰:“明府吉征,不宜若此。”诩曰:“吾哀颖川士,身岂有忧哉!我以柔弱征,必选刚猛代。代到,将有僵仆者,故相吊耳。”诩至,拜为美俗使者(3)。是时颍川钟元为尚书令(4),领廷尉(5),用事有权。弟威为郡掾,臧(赃)千金。并为太守,过辞钟廷尉,廷尉免冠为弟请一等之罪(6),愿早就髠钳(7)。并曰:“罪在弟身与君律(8),不在于太守。”元惧,驰道遣人呼弟。阳翟轻侠赵季、李款多畜(蓄)宾客(9),以气力渔食闾里,至奸人妇女,持吏长短,从(纵)横郡中,闻并且至,皆亡去。并下车求勇猛晓文法吏且十人,使文吏治三人狱(10),武吏往捕之,各有所部。敕曰:“三人非负太守,乃负王法,不得不治。钟威所犯多在赦前,驱使入函谷关,勿令汗(污)民间;不入关,乃收之。赵、李桀恶,虽远去,当得其头,以谢百姓。”钟威负其兄(11),止洛阳,吏格杀之。亦得赵、李它郡,持头还,并皆县(悬)头及其具狱于市(12)。郡中清静,表善好士,见纪颍川,名次黄霸(13)。性清廉,妻子不至官舍。数年,卒。疾病,召丞掾作先令书(14),曰:“告子恢,吾生素餐日久,死虽当得法赙(15),勿受。葬为小椁(16),亶(但)容下棺。”恢如父言。王莽擢恢为关都尉(17)。建武中以并孙为郎。
       (1)陵阳:县名。在今安徽太平县西北。(2)祖道:饯行。(3)美俗使者:宣美风化之使者。(4)尚书令:官名。尚书的长官。(5)廷尉:官名。掌刑狱。九卿之一。(6)请一等之罪:请求减死罪一等。(7)髠钳:刑罚名。剃去头发曰髠,以铁圈束颈曰钳。(8)君律:谓您廷尉官掌刑律。(9)阳翟:县名。今河南禹县。(10)三人:指钟威、赵季、李款。(11)负其兄:恃其兄之权势。(12)其具:误倒。当作“具其”。(13)黄霸:《循吏传》有其传。(14)先令:先为遗令。(15)法:谓按照规定。赙(fù):以财物助丧事曰赙。(16)椁:棺外的套棺。(17)关都尉:官名。掌关之守卫。
       赞曰:盖宽饶为司臣,正色立于朝,虽《诗》所谓“国之司直”无以加也(1)。若采王生之言以终其身,斯近古之贤臣矣。诸葛、刘、郑虽云狂瞽,有异志焉(2)。孔子曰:“吾未见刚者(3)。”以数子之名迹,然毋将汗(污)于冀州,孙宝桡于定陵(4),况俗人乎!何并之节,亚尹翁归云(5)。
       (1)“国之司直”:《诗·郑风·羔裘》之诗句。谓国家主持直道之人。(2)异志:犹奇志。(3)“吾未见刚者”:见《论语·公冶长篇》。谓刚直者难得。(4)孙宝桡于定陵:谓孙宝受定陵侯淳于长请托而不治杜稚季。(5)尹翁归:本书卷七十六有其传。

本书目录

汉书新注卷一上 高帝纪第一上
汉书新注卷一下 高帝纪第一下
汉书新注卷二 惠帝纪第二
汉书新注卷三 高后纪第三
汉书新注卷四 文帝纪第四
汉书新注卷五 景帝纪第五
汉书新注卷六 武帝纪第六
汉书新注卷七 昭帝纪第七
汉书新注卷八 宣帝纪第八
汉书新注卷九 元帝纪第九
汉书新注卷十 成帝纪第十
汉书新注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汉书新注卷十二 平帝纪第十二
汉书新注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第一
汉书新注卷十四 诸侯王表第二
汉书新注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汉书新注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汉书新注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汉书新注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汉书新注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汉书新注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1)
汉书新注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汉书新注卷二十一上 律历志第一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一下 律历志第一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二 礼乐志第二
汉书新注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汉书新注卷二十四上 食货志第四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四下 食货志第四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九 沟血志第九
汉书新注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
汉书新注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
汉书新注卷三十二 张耳陈余传第二
汉书新注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
汉书新注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汉书新注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汉书新注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汉书新注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汉书新注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第八
汉书新注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
汉书新注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第十
汉书新注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
汉书新注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汉书新注卷四十三 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
汉书新注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
汉书新注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汉书新注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汉书新注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第十七
汉书新注卷四十八 贾谊传第十八
汉书新注卷四十九 爱盎晁错传第十九
汉书新注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第二十
汉书新注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
汉书新注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汉书新注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汉书新注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汉书新注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
汉书新注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汉书新注卷五十七上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五十七下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
汉书新注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
汉书新注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
汉书新注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
汉书新注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汉书新注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汉书新注卷六十四上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
汉书新注卷六十四下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下
汉书新注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汉书新注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
汉书新注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
汉书新注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传第三十八
汉书新注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
汉书新注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汉书新注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汉书新注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汉书新注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
汉书新注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汉书新注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
汉书新注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
汉书新注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
汉书新注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汉书新注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汉书新注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汉书新注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汉书新注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汉书新注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
汉书新注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第五十四
汉书新注卷八十五 谷永杜邺传第五十五
汉书新注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
汉书新注卷八十七上 扬雄传第五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八十七下 扬雄传第五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八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
书新注卷八十九 循吏传第五十九
汉书新注卷九十 酷吏传第六十
汉书新注卷九十一 货殖传第六十一
汉书新注卷九十二 游侠传第六十二
汉书新注卷九十三 佞幸传第六十三
汉书新注卷九十四上 匈奴传第六十四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
汉书新注卷九十六上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六下 西域传第六十六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七上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七下 外戚传第六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八 元后传第六十八
汉书新注卷九十九上 王莽传第六十九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九中 王莽传第六十九中
汉书新书卷九十九下 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汉书新注卷一百上 叙传第七十上
汉书新注卷一百下 叙传第七十下
班彪列传下 子固
汉书叙例
前汉补注序例
《汉书》主要人名检索
附录三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