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简体版
汉书新注
汉书新注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汉书新注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
       【说明】本书叙述赵广汉、尹翁归、韩延寿、张敞、王尊、王章等人的事迹。这是一篇官于京辅、并称廉能者的类传。赵广汉,治颍川、打击豪强,为京兆尹“廉明”,摧辱霍氏及贵戚无所回避。后为萧望之劾奏,被腰斩。尹翁归,为官“公廉”。曾任东海太守,打击豪猾。官右扶风,抑制豪强,京师大治。为政任刑。卒后家无余财。韩延寿,为颍川、东郡太守,政尚礼义,所至今行禁止。为左冯翊,被萧望之劾以僭越不道,弃市。张敞,敢于切谏。为胶东相,平息“盗贼”。为京兆尹,惩治“盗贼”。赏罚分明,儒法并用。为妇画眉,传为笑谈。王尊,治地方有绩。为司隶校尉,劾奏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阿顺宦官石显。为京兆尹,“诛暴禁邪”,吏民称之。王章,“在朝廷名敢直言”。为京兆尹,劾奏王凤专权,不可任用,宜更选忠贤。遂为王凤所陷,罪至大逆,死于狱中,这六人都敢作敢为,为政有绩,对上敢碰硬,但多不得善终。京辅,实是非之地,不易处之。班固集此数人合传,显示当时政治的一个侧面,很有意味;然所论并不精当。
       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也(1),故属河间(2)。少为郡吏,州从事(3),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4)。举茂材(5),平准令(6)。察廉为阳翟令(7)。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8),守京兆尹(9)。会昭帝崩,而新丰杜建为京兆掾(10),护作平陵方上(11)。建素豪侠,宾客为奸利,广汉闻之,先风(讽)告。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12)。中贵人豪长者为请无不至(13),终无所听。宗族宾客谋欲篡取(14),广汉尽知其计议主名起居(15),使吏告曰:“若计如此,且并灭家。”令数吏将建弃市,莫敢近者。京师称之。
       (1)涿郡:郡名。治涿县(今河北涿县)。蠡(lǐ)吾:县名。在今河北蠡县。(2)河间:郡名。治乐城(在今河北献县东南)。(3)州从事:官名。州刺史的佐官。(4)下士:谦以待士。(5)茂材:即“秀才”,汉代选举科目之一。(6)平准令:官名,管理物价。(7)察廉:谓经孝廉科目的考核。阳翟:县名。今河南禹县。(8)京辅都尉:官名。辅佐京兆尹。(9)守(shòu):暂时代理或试任职务。京兆尹:官名。主管京城及长安以东地区的行政长官。(10)新丰:县名。在今陕西临潼东北。京兆掾(yuàn):京兆尹掾属之总称。(11)平陵:汉昭帝陵墓,在今陕西咸阳市西。方上:谓陵顶。现存平陵顶仍为正方覆斗式。(12)收案致法:拘捕法办。(13)中贵人:指有权势的宦官。豪长者:指有声望的豪绅。(14)篡取:谓劫狱。(15)主名起居:为首者及其动向。
       是时,昌邑王征即位(1),行淫乱,大将军霍光与群臣共废王(2),尊立宣帝。广汉以与(预)议定策,赐爵关内侯(3)。
       (1)昌邑王:指刘贺,汉昭帝之侄子。详见《武五子传》。(2)霍光:本书有其传。(3)关内侯:秦汉爵名,第十九等。
       迁颍川太守(1)。郡大姓原、褚宗族横恣(2),宾客犯为盗贼,前二千石莫能禽(擒)制(3),广汉既至数月,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4)。
       (1)颍川:郡名。治阳翟(今河南禹县)。(2)横恣:暴放纵横。(3)二千石:指称郡守。汉代郡守俸禄为二千石。(4)震栗:恐惧。
       先是颍川豪桀(杰)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1)。广汉患之,厉(励)使其中可用者受记(2),出有案问,既得罪名,行法罚之,广汉故漏泄其语(3),令相怨咎。又教吏为缿筒(4),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托以为豪桀(杰)大姓子弟所言。其后强宗大族家家结为仇雠,奸党散落,风俗大改。吏民相告讦(5),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壹切治理(6),威名流闻,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
       (1)朋党:树党结伙。(2)记:指古时的一种公文。(3)故:故意。(4)缿筒(xiàngtǒng):形似筒的密告箱。(5)相告讦(jié):互相揭发阴私。(6)壹切:权宜之意。
       本始二年(1),汉发五将军击匈奴(2),征广汉以太守将兵,属蒲类将军赵充国(3)。从军还,复用守京兆尹,满岁为真(4)。
       (1)本始二年:前72年。(2)汉发五将军击匈奴:此指本始二年秋,汉朝遣田广明(祁连将军)、赵充国(蒲类将军)、田顺(虎牙将军)、范明友(度辽将军)、韩增(前将军)出师击匈奴。(3)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本书有其传。(4)满岁为真:试任满一年便正式任命。
       广汉为二千石,以和颜接士,其尉荐(慰藉)待遇吏,殷勤甚备。事推功善,归之于下,曰:“某掾卿所为(1),非二千石所及。”行之发于至诚。吏见者皆输写(泻)心腹(2),无所隐匿,咸愿为用,僵仆无所避。广汉聪明,皆知其能之所宜,尽力与否。其或负者(3),辄先闻知,风(讽)谕不改,乃收捕之,无所逃,按之罪立具(4),即时伏辜(5)。
       (1)掾卿:长官对属吏之称谓。(2)输泻心腹:倾诉心里话。(3)负:违背。(4)立具:立即结案。(5)伏辜:伏罪。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尤善为钩距(1),以得事情(2)。钩距者,设预知马贾(价),则先问狗(3),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叁)伍其贾(价)(4),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5)。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他)人效者莫能及也。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6),皆知之。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7),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富人苏回为郎(8),二人劫之。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9),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10),无得杀质(11),此宿卫臣也。释质,束手(12),得善相遇,幸逢赦今,或时解脱。”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13),给酒肉。至冬当出死(14),预为调棺(15),给敛(殓)葬具(16),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
       (1)钩距:犹反复调查。(2)事情:事实情由。(3)问狗:指问狗价。下文“问羊”、“问牛”,即问羊价、问牛价。(4)叁伍:错综比验。(5)以类相准二句:据《居延汉简》考之,西汉中晚期牧畜之价,贵贱的次序是:马:牛、羊、狗。故“欲知马价,则先问狗……”。(6)求:杨树达曰:“‘求’当读为‘赇’。”赇,贿赂。《汉书·刑法志》有“吏坐受赇枉法”之说。(7)穷里空舍;指偏僻无人处。劫人:谓劫持人质而勒索钱财。犹今绑票。(8)郎:官名。侍从天子左右。(9)晓:告知。(10)谢两卿:劝告两位。(11)质:人质。指苏回。 (12)束手:谓自动束手就擒。 (13)敕(chì):命令。(14)出死:押赴刑场处死。(15)调:发给之意。(16)殓葬具:收殓时衣被之具。
       广汉尝记召湖都亭长(1),湖都亭长西至界上(2),界上亭长戏曰:“至府(3),为我多谢问赵君(4)。”亭长既至,广汉与语,问事毕,谓曰:“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亭长叩头服实有之。广汉因曰:“还为吾谢界上亭长,勉思职事,有以自效,京兆不忘卿厚意(5)。”其发奸擿伏如神(6),皆此类也。
       (1)记召:指下公文召人。湖:县名。在今河南灵宝县西。都亭:汉代设于城内和城厢之亭。当时在乡村也设亭。亭长负责治安与民事。(2)界上:地名。(3)府:官署的通称。此指京兆尹的官署。(4)谢问:问候之意。(5)京兆:京兆尹自称。(6)发奸擿(tī)伏:揭发奸邪和隐秘。
       广汉奏请,令长安游徼狱吏秩百石(1),其后百石吏皆差自重(2),不敢枉法妄系留人(3)。京兆政清,吏民称之不容口(4)。长老传以为自汉兴以来治京兆者莫能及。左冯翊、右扶风皆治长安中(5),犯法者从(踪)迹喜过京兆界。广汉叹曰:“乱吾治者,常二辅也(6)!诚令广汉得兼治之,直差易耳(7)。”
       (1)游徼:乡官名。掌察捕奸盗。(2)差:比较之意。(3)系留:拘留。(4)不容口:说不尽之意。(5)左冯翊(píngyì)、右扶风:皆官名,又政区名。治长安中:指官署设在长安。(6)二辅:指左冯翊、右扶风。二辅加京兆尹,合称“三辅”,(7)直差易:意谓那就较为容易治理。
       初,大将军霍光秉政,广汉事光。及光薨后,广汉心知微指,发长安吏自将(1),与俱至光子博陆侯禹第(2),直突入其门,搜索私屠酤(3),椎破卢(垆)罂(4),斧斩其门关而去(5)。时光女为皇后,闻之,对帝涕泣(6)。帝心善之,以召问广汉。广汉由是侵犯贵戚大臣。所居好用世吏子孙新进年少者,专厉强壮蜂(锋)气(7),见事风生(8),无所回避,率多果敢之计,莫为持难(9)。广汉终以此败。
       (1)将(jiàng):率领。(2)第:第宅。(3)私屠酤(gū):指私自宰杀牲畜及酿酒卖酒。当时榷酒酤,故搜索之。(4)垆:谓酒垆。安放酒坛的土台子。罂(yīng):一种酒坛。(5)门关:门闩(shuān)。此处指门。(6)帝:指汉宣帝。(7)锋气:锋芒锐气。(8)风生:如风之兴,形容异常快速。(9)莫为持:谓无人自持而与其为难。
       初,广汉客私酤酒长安市,丞相吏逐去。客疑男子苏贤言之,以语广汉。广汉使长安丞按贤(1),尉史禹故劾贤为骑士屯霸上(2),不诣屯所,乏军兴(3)。贤父上书讼罪,告广汉,事下有司覆治。禹坐要(腰)斩,请逮捕广汉。有诏即讯(4),辞服,会赦,贬秩一等(5)。广汉疑其邑子荣畜教令(6),后以它法论杀畜。人上书言之,事下丞相御史,案验甚急。广汉使所亲信长安人为丞相府门卒,令微司(伺)丞相门内不法事(7)。地节三年七月中(8),丞相傅婢有过(9),自绞死。广汉闻之,疑丞相夫人妒杀之府舍。而丞相奉斋酎入庙祠(10),广汉得此,使中郎赵奉寿风(讽)晓丞相(11),欲以胁之,毋令穷正己事(12)。丞相不听,按验愈急。广汉欲告之,先问太史知星气者(13),言今年当有戮死大臣,广汉即上书告丞相罪。制曰:“下京兆尹治。”广汉知事迫切,遂自将吏卒突入丞相府,召其夫人跪庭下受辞(14),收奴婢十余人去,责以杀婢事。丞相魏相上书自陈(15):“妻实不杀婢。广汉数犯罪法不伏辜,以诈巧迫胁臣相,幸臣相宽不奏。愿下明使者治广汉所验臣相家事。”事下廷尉治(16),实丞相自以过谴笞傅婢,出至外弟(第)乃死,不如广仅言。司直萧望之劾奏(17):“广汉摧辱大臣,欲以劫持奉公,逆节伤化,不道。”宣帝恶之,下广汉廷尉狱,又坐贼杀不辜(18),鞠(鞫)狱故不以实(19),擅斥除骑士乏军兴数罪。天子可其奏(20)。吏民守阙号泣者数万人(21),或言“臣生无益县官(22),愿代赵京兆死,使得牧养小民。”广汉竟坐要(腰)斩。
       (1)按:审讯。(2)尉史:主管刑狱的佐官。故:故意。霸上:地名,在今西安市东。(3)乏军兴:耽误军事。这是违反军律之罪。(4)有诏即讯:诏命立即审讯。(5)贬秩:降低俸禄。(6)邑子:犹今言同乡。此谓许广汉同乡。教令:唆使。(7)微伺:暗中侦察。(8)地节三年:即公元前67年。(9)傅婢:保姆。(10)奉斋酎(zhòu):谓沐浴斋戒奉献酎金,参加天子宗庙祭祀。(11)中郎:官名。掌在宫中护卫侍从。(12)穷正:彻底查处。(13)太史:官名。掌天文历法。星气:以星象占卜人事吉凶之方术。(14)受辞:受审对质。(15)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本书有其传。(16)廷尉:官名。最高司法长官,九卿之一。(17)司直:即丞相司直。丞相重要的属官。萧望之:疑误。沈钦韩曰:“《史记·丞相传》云:‘丞相繁君奏:“京兆尹赵君胁迫丞相。”按《萧望之传》,霍光薨,地节三年夏望之上书,拜为谒者,岁中累迁谏大夫、丞相司直,岁中三迁。是望之为司直即在地节三年。赵广汉以元康三年冬腰斩,则望之已迁官。《百官表》元康二年少府萧望之为左冯翊。是其去司直官久矣。作‘繁延寿’者是。”(18)贼杀:虐杀。不辜:无罪之人。(19)鞠(jū)狱:审讯案件。(20)可:许可,批准。(21)阙(què):宫阙。(22)县官:指天子。有时也指朝廷、官府。
       广汉虽坐法诛(1),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强,小民得职(2)。百姓追思,歌之至今。
       (1)诛:据《公卿表》元康元年“守京兆尹彭城太守遗”,是广汉死于元康元年(前65)。(2)小民:平民。得职:各得其所。
       尹翁归字子兄(1),河东平阳人也(2),徙杜陵(3)。翁归少孤,与季父居(4)。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5)。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6),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7),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8),百贾畏之(9)。
       (1)兄:颜师古曰:“‘兄’读曰‘况’。”陈直曰:“‘兄’字虽可通假为‘况’,然在人名上,仍应读作本音。”并举汉印文字为证。陈说为是。(2)河东:郡名。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平阳:县名。在今山西临汾西南。(3)杜陵:陵名,县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4)季父:叔父。(5)当:抵敌。(6)奴客:家奴、门客。兵:武器。(7)市吏:为市掾等之通称(陈直说)。(8)馈(kuì):指赠送的礼物。(9)百贾(gǔ):设肆售货之商人。
       后去吏居家(1)。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2),行县至平阳(3),悉召故吏五六十人(4),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5),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6)。”功曹以为此吏倨敖(傲)不逊(7),延年曰:“何伤(8)?”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史(9),便从归府(10)。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徒署督邮(11)。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12),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13),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14),莫有怨者。举廉为缑氏尉(15),历守郡中(16),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17),举廉为弘农都尉(18)。
       (1)去吏:离职。(2)田延年:字子宾。《酷吏传》有其传。(3)行县:巡视各县。(4)故吏:旧官吏。(5)次:谓依次。(6)施设:安排。(7)功曹:官名。此指郡守的佐吏。(8)何伤:有啥妨碍。(9)除:授与官职。卒史:汉代官署中的小吏。(10)便从归府:谓令尹翁归从已归府。(11)徙:调动。署:试充某官职。督邮:官名。西汉郡县皆设此官。代表长官督察所属县乡官吏,宣达教令,兼司讼狱等。郡督邮有分两部、四部、五部者,督邮为督察属吏过尤之意。(12)闳孺:姓闳,名孺。部:谓分部按察。汾:汾河。在今山西省境。(13)举:检举。(14)长(zhǎng)吏:吏秩之尊者。中(zhòng)伤:受到惩罚。 (15)缑(gōu)氏:县名。在今河南偃师东南。(16)历守郡中:历任郡守属下各职。(17)都内令:官名。主管皇帝私人财物、属大司农。都内:又称“大内”。京城内藏皇帝家私之处,(18)弘农:郡名。治弘农(在今河南灵宝北)。都尉:官名。辅佐郡守并掌全郡军事。
       征拜东海太守(1),过辞廷尉于定国(2)。定国家在东海,欲属(嘱)托邑子两人,令坐后堂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现)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3),汝不任事也(4),又不可干以私(5)。”
       (1)东海:郡名。治郯县(在今山东郯城西北)。(2)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邦县人。本书卷七十一有其传。(3)贤将:指太守尹翁归。两汉郡守有郡将之称。(4)任事:谓胜任职事。(5)干:求也。干以私:以私情相求。
       翁归治东海明察,郡中吏民贤不肖,及奸邪罪名尽知之。县县各有记籍(1)。自听其政(2),有急名则少缓之(3);吏民小解(懈)(4),辄披籍(5)。县县收取黠吏豪民,案致其罪(6),高至于死(7)。收取人必于秋冬课吏大会中(8),及出行县,不以无事时。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东海大豪郯许仲孙为奸猾(9),乱吏治,郡中苦之。二千石欲捕者,辄以力势变诈自解,终莫能制。翁归至,论弃仲孙市(10),一郡怖栗(11),莫敢犯禁。东海大治。
       (1)记籍:登记簿。(2)自听其政:谓亲自过问各县政事。(3)急名:谓为政急酷之名。有说“急名”乃“急召”之讹(沈北宗说)。少缓;谓稍微宽缓。(4)懈:懈怠。(5)披籍:谓查阅登记薄案名处治之。(6)案致:审讯处治。(7)高:犹“极”。(8)收取:拘捕。课:考核。(9)郯:县名。在今山东郯城北。(10)论:判处。弃市:斩首示众。(11)怖栗:恐惧。
       以高第入守右扶风(1),满岁为真。选用廉平疾奸吏以为右职(2),接待以礼,好恶与同之;其负翁归,罚亦必行。治如在东海故迹(3),奸邪罪名亦县县有名籍。盗贼发其比伍中(4),翁归辄召其县长吏,晓告以奸黠主名(5),教使用类推迹盗贼所过抵(6),类常如翁归言(7),无有遗脱。缓于小弱,急于豪强。豪强有论罪,输掌畜官(8),使斫莝(9),责以员程(10),不得取代。不中程(11),辄笞督(12),极者至以鈇自刭而死(13)。京师畏其威严,扶风大治,盗贼课常为三辅最(14)。
       (1)高第:指考核的成绩优秀。守右扶风:暂任右扶风的长官。(2)右职:高级职务,重要职位。(3)故迹:指老办法。(4)比伍:指近邻。比,邻近。伍,古时户籍五家为“伍”。(5)。主名:指为首者。(6)所过抵:所经过与归投之处。(7)类:犹“率”,大抵。(8)掌畜官:掌管畜牧之宫。此是右扶风的属宫。(9)斫莝(zhuó cuò):锄草。(10)员程:计人工及日程。(11)不中(zhòng)程:不满额。 (12)督:责也。(13)鈇(fū):切草的铡刀。自刭(jǐng):自杀。(14)盗贼课:考核肃清盗贼的成绩。最:优等。
       翁归为政虽任刑(1),其在公卿之间清洁自守,语不及私,然温良嗛(谦)退,不以行能骄人(2),甚得名誉于朝廷。视事数岁,元康四年病卒(3)。家无余财,天子贤之,制诏御史:“朕夙兴夜寐(4),以求贤为右(5),不异亲疏近远,务在安民而已。扶风翁归廉平乡(向)正,治民异等(6),早夭不遂,不得终其功业,朕甚怜之。其赐翁归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祠(7)。”
       (1)任刑:喜用刑。(2)行能:德行与才能。(3)元康四年:即公元前62年。(4)夙兴夜寐:起早睡晚。(5)为右:为上;为重。(6)异等:优等。(7)奉其祭祠:谓供奉祭祀之。
       翁归三子皆为郡守。少子岑历位九卿(1),至后将军(2)。而闳孺亦至广陵相(3),有治名。由是世称田延年为知人(4)。
       (1)历位九卿:谓官至九卿。(2)后将军:据《表》,尹岑元延元年为右将军。表、传不一,必有一误。(3)广陵:汉诸侯王国名。都广陵(在今江苏扬州市东北)。广陵相:广陵王国之相,相当于郡守。(4)知人:谓识人才。
       韩延寿字长公,燕人也(1),徒杜陵。少为郡文学(2)。父义为燕郎中(3)。刺王之谋逆也(4),义谏而死,燕人闵(悯)之。是时昭帝富于春秋(5),大将军霍光持政,征郡国贤良文学(6),问以得失。时魏相以文学对策(7),以为“赏罚所以劝善禁恶,政之本也。日者燕王为无道(8),韩义出身强谏,为王所杀。义无比干之亲而蹈比干之节(2)。宜显赏其子,以示天下,明为人臣之义。”光纳其言,因擢延寿为谏大夫(10),迁淮阳太守(11)。治甚有名,徒颍川。
       (1)燕:汉诸侯王国名。都蓟(在今北京市西南)。(2)文学:官名。汉代郡国皆置文学,相当于后世之教官。(3)郎中:官名。侍卫官。(4)刺王:指燕刺王刘旦。燕刺王谋逆事,详见《武五子传》。(5)富于春秋:谓年幼。昭帝即位时,仅八岁。(6)贤良文学: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7)对策:自汉代以来考试取士,以政事、经义等设问并出于简策,让应考者对策,称“对策”。(8)日者:往日。(9)比干:商末人,纣王的叔父,官少师。相传因谏纣王而被剖心而死。(10)谏大夫:官名。掌议论,属郎中令(光禄勋)。(11)淮阳:郡国名。治陈县(今河南淮阳)。
       颍川多豪强,难治,国家常为选良二千石(1)。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2),令相告讦,一切以为聪明(3),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4),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人人间以谣俗(5),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消)除怨咎之路。长者皆以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延寿于是令文学校官诸生皮弁执俎豆(6),为吏民行丧嫁娶礼。百姓遵用其教,卖偶车马下里伪物者(7),弃之市道。数年,徒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8),霸因其迹而大治。
       (1)二千石:指郡守。(2)构会:聚集。告讦(jié):告发,检举。(3)以为聪明:犹言以为耳目。(4)历召:普遍召请。所信向者:所崇拜的人。(5)谣俗:风俗习惯。(6)校官:学官。皮弁(biàn):冠名。以白鹿皮所制。俎(zǔ)豆:古代宴会祭祀用的器具。(7)偶车马:仿制的车、马等殉葬品。下里:指葬处。下里物:指随葬物。(8)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循吏传》有其传。
       延寿为吏,上(尚)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诤);举行丧让财(1),表孝弟(悌)有行(2);修治学官(3),春秋乡射(4),陈钟鼓管弦(5),盛升降揖让(6),及都试讲武(7),设斧钺旌旗,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8),吏民敬畏趋乡(向)之。又置正、五(伍)长(9),相率以孝弟(悌),不得舍奸人(10)。闾里仟佰(阡陌)有非常(11),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吏无追捕之苦,民无箠(棰)楚之忧,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岂其负之(12),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其县尉至自刺死(13)。及门下掾自刭(14),人救不殊(15),因暗不能言(16)。延寿闻之,对掾史涕泣(17),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18)。
       (1)举:荐举。行丧让财:指先人去世而后辈服丧尽礼、推让遗产。(2)表:表彰。(3)学官:本指教官。这里指学校之校舍。(4)乡射:古代社会上层所举行的射礼。(5)钟鼓管弦:古代四种乐器。(6)盛:倡导之意。升降揖让:指宾主上下台阶迎送之礼仪。(7)都试讲武:即“都讲”。指古代农闲时演习军事。(8)期会:如期会集。(9)正:指乡正、里正一类的乡官。(10)舍:指留住。(11)阡陌:田间小道。此指乡间。(12)岂其负之:意谓可能是我亏待了他。(13)县尉:官名。掌县之军事。(14)门下掾:指属吏。(15)殊:绝也。指死。(16)喑(yīn):嗓子哑。(17)遗吏医治视:派遣属吏看护、医生治疗。(18)复:指免除赋税徭役。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1),敕功曹议罚白(2)。还至府门,门卒当车(3),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曰:“《孝经》曰:(4):‘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5)。’今旦明府早驾(6),久驻未出(7),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毋(无)亏大化乎(8)?”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9),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10),闻延寿贤,无因自达(11),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12)。其纳善听谏,皆此类也。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13),为天下最。
       (1)骑吏:骑从小吏。(2)议罚白:定罪处分并作回报。(3)当:阻拦。(4)《孝经》:儒家经典之一。有古文、今文两种本子。(5)“资于事父以事君”等句:意谓,取事父之道以事君,其敬相同。母则极爱,君则极敬,两者不同,故不如父之兼敬与爱。资,取也。(6)明府:汉代对郡守牧尹之尊称。或称“府君”、“明府君”。(7)驻:指车马停留。(8)亏大化:有损教化。(9)微:无也。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微子:意谓假如没有您。(10)诸生:泛指儒生。(11)自达:自己引进。(12)待用:谓以礼接待和任用。(13)断狱:指发生与判决案件。
       入守左冯诩,满岁称职为真。岁余,不肯出行县。丞掾数白(1):“宜循(巡)行郡中,览观民俗,考长吏治迹。”延寿曰:“县皆有贤令长,督邮分明善恶于外,行县恐无所益,重为烦扰(2)。”丞掾皆以为方春月,可壹出劝耕桑(3)。延寿不得已,行县至高陵(4),民有昆弟相与讼田(5),自言(6),延寿大伤之,曰:“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重使贤长吏、啬夫、三老、孝弟受其恥(7),咎在冯翊(8),当先退。”是日移病不听事,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一县莫知所为,令丞、啬夫、三老亦皆自系待罪。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皆自髡肉袒谢(9),愿以田相移(10),终死不敢复争。延寿大喜,开阁延见,内(纳)酒肉与相对饮食,厉(励)勉以意告乡部,有以表劝悔过从善之民(11)。延寿乃起听事,劳谢令丞以下,引见尉荐(慰藉)。郡中歙(翕)然,莫不传相敕厉(励),不敢犯。延寿恩信周遍二十四县,莫复以辞讼自言者。推其至诚,吏民不忍欺给(12)。
       (1)丞掾:指属吏。(2)重(zhòng):更也。(3)壹:语助词。(4)高陵:县名。今陕西高陵县。(5)讼田:为争田产而诉讼。(6)自言:李慈铭以为“自言”之下还有“延寿”二字。(7)啬夫:官名,掌管诉讼和赋税。三老:官名。掌管教化、推行政令。孝弟:“孝弟力田”的省称。官名。掌教民务农。(8)冯翊:左冯翊韩延寿自称。(9)自髡肉袒谢:自动剃去头发,裸露上体,以示请罪。(10)相移:相让。(11)表劝:表彰,鼓励。(12)欺给(dài):欺骗。
       延寿代萧望之为左冯翊,而望之迁御史大夫。侍谒者福为望之道延寿在东郡时放散官钱千余万(1)。望之与丞相丙吉议(2),吉以为更大赦(3),不须考(4)。会御史当问东郡(5),望之因令并问之(6)。延寿闻知,即部吏案校望之在冯翊时廪牺官钱放散百余万(5),廪牺吏掠治急(8),自引与望之为奸。延寿劾奏,移殿门禁止望之(9)。望之自奏“职在总领天下,闻事不敢不同,而为延寿所拘持(10)。”上由是不直延寿,各令穷竟所考(11)。望之卒无事实,而望之遣御史案东郡,具得其事。延寿在东郡时,试骑士(12),治饰兵车,画龙虎朱爵(雀)(13)。延寿衣黄纨方领(14),驾四马,傅总(15),建幢棨(16),植羽葆(17),鼓车歌车(18)。功曹引车,皆驾四马,载棨乾(19)。五骑为伍(20),分左右部,军假司马、千人持幢旁(傍)毂(21)。歌者先居射室(22),望见延寿车,噭咷楚歌(23)。延寿坐射室,骑吏持戴夹陛列立(24),骑士从者带弓鞬罗后(25)。令骑士兵车四面营陈,被(披)甲鞮鞪居马上(26),抱弩负籣(27)。又使骑士戏车弄马盗骖(28)。延寿又取官铜物(29),候月蚀铸作刀剑钩镡(30),放(仿)效尚方事(31)。及取官钱帛,私假繇(徭)使吏(32)。及治饰车甲三百万以上(33)。
       (1)侍谒者:常恃左右、掌管传达的小吏。放散官钱:盗用官钱放高利贷。(2)丙吉:字少卿,鲁国人。本书有其传。(3)更(gēng)大赦:已接连大赦天下。(4)考:谓追究。(5)御史:官名。御史大夫的属官。(6)望之因令并问之:颜师古曰:“望之以延寿代己为冯翊,而有能名出己之上,故忌害之,欲陷以罪法。”(7)部:布置。案核:查核。廪牺:官名。属左冯翊。廪主藏谷,牺主养牲,以供祭祀。(8)掠治:拷打审讯。(9)移:一种行于官署间的公文。此谓发出公文。禁止:禁止入朝。(10)拘持:挟制之意。(11)穷竟:彻底追究。(12)试骑士:每年骑士比武。即都试。(13)朱雀:南方七宿之总名。(14)衣(yì):穿。黄纨:黄绢之服。方领:直衣领。(15)傅:著。总(zōng):丝束。(16)建:竖起。幢棨(chuángqī):作仪仗用的一种旗帜和有缯衣的乾。(17)植:树立。羽葆:饰以鸟羽的车盖。(18)鼓车歌车:载着鼓的车和歌乐队的车。(19)功曹引车三句:此是汉代太守出行之典制。(20)骑(jì);古代一人一马称“骑”。伍:行列。(21)军假司马:代理军司马。假:代理官职称“假”。军司马:官名。管理军务。千人:官名,毂(gǔ):指车。(22)射室:指比武射箭之厅堂。(23)噭咷(jiào táo):放声高唱。(24)夹陛(bī):台阶两边,(25)弓鞬(jiān):弓箭袋,罗后:罗列于后。(26)披甲:披着铠甲。鞮鞪(dīmóu):头盔。(27)籣(lán):形似木桶的盛弩矢之器。(28)戏车弄马盗骖:在车马上表演杂技游戏。弄马盗骖:跑马者迅速隐秘地解开车前骑马而御车者尚不发觉的游戏。(29)官:官府;公家。(30)钧:似剑而曲的兵器。镡(xín):似剑而狭小的兵器。 (31)尚方:官署名。主造皇室所用的兵器及玩好器物。属少府。(32)假:雇也,使:当为“役”。因形近而误。(33)三百万:指花费三百万钱。
       于是望之劾奏延寿上僭不道(1),又自陈:“前为延寿所奏,今复举延寿罪,众庶皆以臣怀不正之心;侵冤延寿。愿下丞相、中二千石、博士议其罪(2)。”事下公卿(3),皆以延寿前既无状,后复诬诉典法大臣,欲以解罪(4),狡猾不道。天子恶之,延寿竟坐弃市。吏民数千人送至渭城(5),老小扶持车毂,争奏酒炙(6)。延寿不忍距(拒)逆(7),人人为饮,计饮酒石余。使掾史分谢送者(8):“远苦吏民(9),延寿死无所恨。”百姓莫不流涕。
       (1)上僭(jiàn):指行为超越身分。(2)中(zhòng)千石:官品之一。高于二千石。年俸二千一百六十石,故曰“中”(满也)。博士:学官名。掌典籍,备顾问。属太常。(3)公卿:三公九卿。(4)解罪:解脱罪责。(5)渭城:县名。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6)奏:进也。炙:烤肉。(7)拒逆:拒绝。(3)分谢:分别致谢。(9)远苦:意谓有劳远送。
       延寿三子皆为郎吏(1)。且死,属(嘱)其子勿为吏,以己为戒。子皆以父言去官不仕。至孙威,乃复为吏至将军。威亦多恩信,能拊(抚)众,得士死力。威又坐奢僭诛(2),延寿之风类也(3)。
       (1)郎吏:即郎官。(2)坐奢僭诛:犯奢侈越分罪被诛。(3)延寿之风类:疑为“类延寿之风”(杨树达说)。类:相似。
       张敞字子高,本河东平阳人也。祖父孺为上谷太守(1),徙茂陵(2)。敞父福事孝武帝,官至光禄大夫(3),敞后随宣帝徒杜陵。敞本以乡有秩补太守卒史(4),察廉为甘泉仓长(5),稍迁太仆丞(6),杜延年甚奇之(7)。会昌邑王征即位(8),动作不由法度,敞上书谏曰:“孝昭皇帝早崩无嗣(9),大臣忧惧,选贤圣承宗庙:东迎之日(10),唯恐属车之行迟(11)。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12),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13)。国辅大臣未褒(14),而昌邑小辇先迁(15),此过之大者也。”后十余日王贺废,敞以切谏显名,擢为豫州刺史(16)。以数上事有忠言(17),宣帝征敞为太中大夫(18),与于定国并平尚书事(19)。以正违忤大将军霍光,而使主兵车出军省减用度(20),复出为函谷关都尉(21)。宣帝初即位,废王贺在昌邑,上心惮之,徒敞为山阳太守(22)。
       (1)上谷:郡名。治沮阳(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2)茂陵:县名。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北。(3)光禄大夫:官名。属光禄勋。(4)有秩:官名。乡官之一。卒史:官名。官署中的属吏。(5)甘泉仓长:官名。掌管甘泉仓(在今陕西淳化西北)。(6)太仆丞:官名。辅佐太仆(掌管皇帝车马)。太仆有两丞。(7)杜延年:杜周之子。《杜周传》附其传。(8)昌嗣王:刘贺。《武五子传》附其传,(9)嗣:子孙。(10)东迎:昌邑王国在长安东,故迎昌邑王刘贺曰东迎。(11)属(shǔ)车:也称“副车”。皇帝车驾的侍从车。(12)盛年:指年轻。刘贺即位时十九岁。 (13)化、风:指教化。(14)褒:奖赏。(15)辇(niǎn):疑为“辈”字之误。(16)豫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17)上事:谓上封事。封事,是密封的奏章。(18)太中大夫:官名。掌议论,属郎中令(光禄勋)。(19)尚书:官名。掌管文书奏章。(20)使:派遣。主兵车出军省减用度:主管节制军费开支的事务。(21)函谷关:关名。先是在河南灵宝县东北,武帝时东移至新安县东北。关都尉掌戍守。(22)山阳:郡名。治昌邑(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
       久之,大将军霍光薨,宣帝始亲政事,封光兄孙山、云皆为列侯,以光子禹为大司马。顷之,山、云以过归第,霍氏诸婿亲属颇出补吏(1)。敞闻之,上封事曰:“臣闻公子季友有功于鲁(2),大夫赵衰有功于晋(3),大夫田完有功于齐(4),皆畴(酬)其官邑(5),延及子孙,终后田氏篡齐,赵氏分晋,季氏颛(专)鲁,故仲尼作《春秋》(6),迹盛衰(7),讥世卿最甚。乃者大将军决大计(8),安宗庙,定天下,功亦不细矣。夫周公七年耳(9),而大将军二十岁(10),海内之命,断于掌握(11)。方其隆时,感动天地,侵迫阴阳,月朓日蚀(12),昼冥宵光(13),地大震裂,火生地中,天文失度(14),袄祥变怪(15),不可胜记,皆阴类盛长,臣下颛(专)制之所生也(16)。朝臣宜有明言,曰陛下褒宠故大将军以报功德足矣。间者辅臣颛(专)政,贵戚太盛,君臣之分不明(17),请罢霍氏三侯皆就弟(第)(18)。及卫将军张安世(19),宜赐几杖归休(20),时存问召见(21),以列侯为天子师(22)。明诏以恩,不听(23),群臣以义固争(诤),而后许,天下必以陛下为不忘功德,而朝臣为知礼,霍氏世世无所患苦。今朝廷不闻直声(24),而令明诏自亲其文(25),非策之得者也(26)。今两侯以(已)出(27),人情不相远,以臣心度之,大司马及其枝属必有畏惧之心(28)。夫近臣自危,非完计也,臣敞愿于广朝白发其端(29),直(值)守远郡,其路无由(30)。夫心之精微口不能言也,言之微眇书不能文也(31),故伊尹五就桀,五就汤(32),萧相国荐淮阴累岁乃得通(33),况乎千里之外,因书文谕事指哉(34)!唯陛下省察。”上甚善其计,然不征也。
       (1)山、云以过归第二句:此详见《霍光传》。(2)公子季友:春秋时鲁桓公少子,名友,号成季,故称“季友”。因平庆父之乱与打败莒国而有功于鲁国。其后嗣曾专鲁政。(3)赵衰(cuì):即赵成子。春秋时晋国大臣,字子余。曾协助晋文公创建霸业。其后嗣世为晋卿,以至与韩、魏三家分晋。(4)田完:即田敬仲,又叫陈完。春秋时齐国大夫,因协助齐桓公称霸有功,后嗣乃为世卿。至于田和篡齐。(5)官邑;景枯本、殿本作“庸”。似以“官邑”为佳。(6)仲尼:孔子之字。相传孔子曾删定《春秋》。(7)讥世卿:见《春秋公羊传》隐公三年。(8)乃者:从前。大将军:指霍光。(9)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成王年幼,曾摄政七年。(10)大将军二十岁:霍光执政二十年(自武帝后元二年至地节二年,即前87—前68)。(11)掌握:谓手掌之中。(12)月朓(tiǎo):农历月底月亮现于西方。古人以为此乃反常现象。(13)昼冥宵光:白日昏暗,夜晚光明。(14)天文:指日、月、星辰等天体的分布运行现象,有时也指宇宙间其它自然现象。(15)妖祥:指凶兆。(16)阴类盛长二句:古人以君为阳,以臣为阴,故此有“阴类盛长,臣下专制之所生”之说。(17)分(fèn):名分。(18)霍氏三侯:指博陵侯霍禹、乐平侯霍山、冠阳侯霍云。就第:回家。(19)张安世:字子孺,杜陵人,张汤之子。《张汤传》附其传。(20)赐几(jī)杖:古时敬老之礼。几,几案,靠身之用。杖,手杖,扶持之用。归休:离职退休。(21)存问:慰问。(22)以列侯为天子师:此指对张安世言。(23)不听:不听从。(24)不闻直声:言朝臣不进直言以陈其事。(25)自亲其文:亲自发表文告。(26)非策之得:谓失策。(27)两侯:指乐平侯霍山、冠阳侯霍云。 (28)枝属:谓亲属。(29)白发其端:首先倡仪。(30)无由:没有机会。(31)微吵(miǎo):微细。(32)伊尹:商汤时贤相。相传汤曾五次将他推荐于桀,他见桨暴虐无道,终于归汤。(33)萧相国:萧何。本书有其传。淮阴:指淮阴侯韩信。本书有其传。累岁:连年。(34)因:依靠。
       久之,勃海、胶东盗贼并起(1),敞上书自请治之,曰:“臣闻忠孝之道,退家则尽心于亲,进宦则竭力于君(2)。夫小国中君犹有奋不顾身之臣(3),况于明天子乎!今陛下游意于太平(4),劳精于政事,亹亹不舍昼夜(5)。群臣有司宜各竭力致身。山阳郡户九万三千,口五十万以上(6),讫计盗贼未得者七十七人(7),它课诸事亦略如此(8)。臣敞愚驽(9),既无以佐思虑,久处闲郡,身逸乐而忘国事,非忠孝之节也。伏闻胶东、勃海左右郡岁数不登(10),盗贼并起,至攻官寺(11),篡囚徒,搜市朝,劫列侯。吏失纲纪,好轨(充)不禁。臣敞不敢爱身避死,唯明诏之所处,愿尽力摧挫其暴虐,存抚其孤弱(12)。事即有业(13),所至郡条奏其所由废及所以兴之状。”书奏,天子征敞,拜胶东相(14),赐黄金三十斤。敞辞之官,自请治剧郡非赏罚无以劝善惩恶,吏追捕有功效者,愿得壹切比三辅尤异(15)。天子许之。
       (1)勃海:郡名。治浮阳(今河北沧东南东关)。有胶东:汉诸侯王国名。都即墨(在今山东平度东南)。(2)进宦:做官。(3)中君:中等的君主。(4)游意:关注。(5)亹亹(wēiwēi):同“娓娓”。勤勉貌。舍:息也。(6)户九万三千,口五十万以上:此是地节年间山阳郡户口数。案《地理志》,山阳郡户十七万二千八百四十七,口八十万一千二百八十八,此是元始年间户口数。自地节至元始,六七十年间,山阳郡户口增加将近一倍。(7)讫计:共计。(8)它课:言其它方面。(9)愚驾:愚笨无能。常作自谦无词。(10)不登:言歉收。(11)官寺:官署。(12)存抚:安抚。(13)即:犹“若”。有业:头绪。(14)胶东相:胶东王国之相,为王国最高行政长官。(15)壹切:言权宜。三辅:指京畿地区。尤异:意谓特殊处置。如调补县令。
       敞到胶东,明设购赏(1),开群盗令相捕斩除罪(2),吏追捕有功,上名尚书调补县令者数十人(3)。由是盗贼解散,传相捕斩。吏民欲(翕)然,国中遂平。
       (1)购赏:悬赏捕捉。(2)开:发动。除罪:抵罪,免罪。(3)上名:上报姓名。调:选也。
       居顷之,王太后数出游猎(1),敞奏书谏曰:“臣闻秦王好淫声(2),叶阳后为不听郑卫之乐(3);楚严好田(败)猎(4),樊姬为不食乌鲁之肉(5)。口非恶旨甘(6),耳非憎丝竹也(7),所以抑心意,绝耆(嗜)欲者,将以率二君而全宗祀也(8)。礼,君母出门则乘辎軿(9),下堂则从傅母(10),进退则鸣玉佩,内饰则结绸缪(11)。此言尊贵所以自敛制,不从(纵)恣之义也。今太后资质淑美,慈爱宽仁,诸侯莫不闻,而少以田(畋)猎纵欲为名,于以上闻(12),亦未宜也。唯观览于往古,全行乎来今(13),令后姬得有所法则(14),下臣有所称诵,臣敞幸甚!”书奏,太后止不复出。
       (1)王太后:指胶东王刘音之母王氏。(2)秦王:指秦昭。淫声:指鄙俗之乐。(3)叶(zhè)阳后:秦昭王之后。郑卫之乐:指先秦时郑、卫等地的民间音乐,因其与统治者提倡的雅乐不同,故为儒家讥为淫声。(4)楚严:指楚庄王,春秋时楚国君,五霸之一。改猎:打猎。(5)樊姬:楚庄王夫人。刘向《列女传·明贤篇》写有樊姬谏止庄王狩猎的故事。(6)旨甘:味美的食品。(7)丝竹:指管弦乐器。此泛指音乐。(8)宗祀:指祖宗之祭祀。(9)辎軿(zīpíng):古代贵族妇女所乘的有帷幕之车。(10)傅母:老保母。(11)结绸缪(móu):紧密地缠束。(12)上闻:言被皇帝得知。(13)全行:完美的德行。(14)后姬:泛指帝王之妻妾。
       是时颍川太守黄霸以治行第一入守京兆尹(1)。霸视事数月,不称(2),罢归颍川。于是制诏御史(3):“其以胶东相敞守京兆尹。”自赵广汉诛后,比更守尹(4),如霸等数人,皆不称职。京师浸废(5),长安市偷盗尤多,百贾苦之(6)。上以问敞,敞以为可禁。敞既视事,求问长安父老,偷盗酋长数人(7),居皆温厚,出从童骑,间里以为长者。敞皆召见责问,因贯其罪(8),把其宿负(9),令致诸偷以自赎(10)。偷长曰(11):“今一旦召诣府,恐诸偷惊骇,愿一切受署(12)。”敞皆以为吏,遣归休。置酒,小偷悉来贺,且饮醉,偷长以赭汗(污)其衣裾(13)。吏坐里闾阅出者,汗(污)赭辄收缚之,一日捕得数百人。穷治所犯,或一人百余发(14),尽行法罚(15)。由是袍鼓稀鸣(16),市无偷盗,天子嘉之。
       (1)黄霸:《循吏传)有其传。(2)不称(chèn):不能胜任。(3)御史:指御史大夫。(4)比更(gēng):接连更换。守尹:指京兆尹。(5)废:意谓治安松懈。(6)百贾(gǔ):各种商人。(7)酋长:首领。(8)贳:通“赦”,赦免。(9)把:执持。宿负:向来的威望。(10)致:招引。(11)偷长:盗首。(12)一切:暂且。受署:接受官府委任官职。(13)赭(zhě):赤褐色,衣据(jū):衣袖。(14)百余发:犹言百余次。(15)行法罚:重则致法,轻则行罚。(16)袍鼓稀鸣:谓盗贼少了。古代发生盗贼等非常之事,则以袍(鼓槌)击鼓,以警告民众。
       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见恶辄取,时时越法纵舍(赦)(1),有足大者(2)。其治京兆,略循赵广汉之迹。方略耳目(3),发伏禁奸,不如广汉,然敞本治《春秋》)以经术自辅,其政颇杂儒雅,往往表贤显善,不醇(纯)用诛罚,以此能自全,竟免于刑戮。
       (1)越法:超越法度。纵赦:赦免释放。(2)有足大者:有值得称道之处。(3)方略:谋略。耳目:指侦探消息。
       京兆典京师(1),长安中浩穰(2),于三辅尤为剧(3)。郡国二千石以高弟(第)入守(4),及为真,久者不过二三年,近者数月一岁,辄毁伤失名(5),以罪过罢。唯广汉及敞为久任职。敞为京兆,朝廷每有大议,引古今,处便宜(6),公卿皆服,天子数从之。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7),使御吏驱(8),自以便面拊马(9)。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妩)(10)。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11),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上爱其能,弗备责也。然终不得大位。
       (1)京兆:指京兆尹。(2)浩穰(rǎng):指人口众多。(3)剧:指复杂难治。(4)高第:指治绩经考核列为优等。(5)毁伤:诽谤中伤。(6)处便宜:谓处置恰当。(7)过走马:谓跑马经过。章台街:长安城中街名之一,在章台宫下。(8)御吏:即驭吏。驱:指赶车。(9)便(biàn)面:扇子。因其便于遮面而称“便面”。拊(fǔ):拍。(10)妩:美好。(11)闺房:指夫妇的卧室。
       敞与萧望之、于定国相善。始敞与定国俱以谏昌邑王超迁。定国为大夫平尚书事(1),敞出为刺史,时望之为大行丞(2)。后望之先至御史大夫,定国后至丞相,敞终不过郡守。为京兆九岁,坐与光禄勋杨恽厚善(3),后恽坐大逆诛,公卿奏浑党友,不宜处位,等比皆免(1),而敞奏独寝不下(5)。敞使贼捕掾絮舜有所案验(6)。舜以敞劾奏当免,不肯为敞竟事,私归其家。人或谏舜,舜曰:“吾为是公尽力多矣,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7)?”敞闻舜语,即部吏收舜系狱。是时冬月未尽数日,案事吏昼夜验治舜、竟致其死事(8)。舜当出死,敞使主簿持教告舜曰:“五日京兆竟何如?冬月已尽,延命乎?”乃弃舜市。会立春,行冤狱使者出(9),舜家载尸,并编敞教(10),自言使者。使者奏敞贼杀不辜。天子薄其罪(11),欲令敞得自便利(12),即先下敞前坐挥不宜处位奏,免为庶人。敞免奏即下,诣阙上印缓,便从阙下亡命(13)。
       (1)大夫:其上疑脱“光禄”二字(杨树达说)。(2)大行丞:官名。辅佐大行令。(3)光禄勋:官名。掌宿卫侍队。杨恽:字子幼。华阴人。杨敞之子,司马迁外孙。本书卷六十六附其传,(4)等比:与“等辈”同。(5)敞奏独寝不下:谓独有弹劾张敞的奏章搁置而未批下来。(6)贼捕掾:主管捕盗的佐吏。案验:查证。(7)今五日京兆耳二句:汉代规定,冬月行刑。絮舜以冬月只剩下五天,估计张敞因时间紧迫难以处治之,故有此语。(8)致其死事:罪不至死,而以致之。所谓“文致”(胡三省说)。(9)行冤狱使者:由皇帝派遣巡行检查冤案的使者。(10)编敞教:将张敞所言写入控告书。(11)薄其罪:以其事轻。(12)得自便利:意谓由其自们轻罪而占到便宜。(13)亡命:谓逃亡在外,不回其原籍。
       数月,京师吏民解(懈)弛,枹鼓数起,而冀州部中有大贼(1)。天子思敞功效,使使者即家在所召敞。敞身被重劾(2),及使者至,妻子家室皆泣惶惧,而敞独笑曰:“吾身亡命为民,郡吏当就捕,今使者来,此天子欲用我也。”即装随使者诣公车上书曰(3):“臣前幸得备位列卿,待罪京兆,坐杀贼捕掾絮舜。舜本臣敞素所厚吏,数蒙恩贷,以臣有章劾当免,受记考事(4),便归卧家,谓臣‘五日京兆’,背恩忘义,伤化薄俗。臣窃以舜无状,枉法以诛之,臣敞贼杀无辜,鞠(鞫)狱故不直(5),虽伏明法,死无所恨。”天子引见敞,拜为冀州刺史。敞起亡命,复奉使典州。即到部,而广川王国群辈不道(3),贼连发,不得。敞以耳目发起贼主名区处(7),诛其渠帅(8)。广川王姬昆弟及王同族宗室刘调等通行为之囊橐(9),吏逐捕穷窘,踪迹皆入王宫。敞自将郡国吏(10),车数百两(辆),围守王宫,搜索调等,果得之殿屋重轑中(11)。敞傅吏皆捕格断头(12),县(悬)其头王宫门外。因劾奏广川王。天子不忍致法(13),削其户。敞居部岁余,冀州盗贼禁止。守太原太守(14),满岁为真,太原郡清。
       (1)冀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大部分在今河北省境。(2)被重劾:指被动“贼杀不辜”。(3)装:备行装。公车:官署名。公车令掌宫中司马门的警卫,并负责接待上书及被征召的臣民。(4)受记考事:受书办事。记:书也。(5)鞫狱:审理案件。(6)广川王国:汉诸侯王国之一。都信都(今河北冀县)。群辈:指广川王刘海阳之亲戚。(7)主名:为首之人。区处:居处。(8)渠帅:首领。(9)广川王:指刘海阳。《景十三王传》附其传。通行:相互往来。为之囊橐(nāngtuó):谓窝藏盗贼。(10)将(jiàng):带领。(11)重轑(lāO):重屋之椽。重,指重屋(宫殿之上覆者曰屋)。轑:椽也。(12)傅:教导。(13)致法:以法治罪。(14)太原:郡名。治晋阳(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顷之,宣帝崩。元帝初即位,待诏郑朋荐敞先帝名臣(1),宜傅辅皇太子。上以问前将军萧望之,望之以为敞能吏,任治烦乱,材轻非师傅之器。天子使使者征敞,欲以为左冯翊。会病卒。敞所诛杀太原吏吏家怨敞,随至杜陵刺杀敞中子璜。敞三子官皆至都尉。
       (1)待诏:指等待皇帝召见者。汉时有待诏公车、待诏金马门等名目。
       初,敞为京兆尹,而敞弟武拜为梁相(1)。是时梁王骄贵(2),民多豪强,号为难治。敞问武:“欲何以治梁?”武敬惮兄,谦不肯言。敞使吏送至关,戒吏自问武。武应曰:“驭黠马者利其衔策(3),梁国大都,吏民调敝,且当以柱后惠文弹治之耳(4)。”秦时狱法吏冠柱后惠文,武意欲以刑法治梁。吏还道之,敞笑曰:“审如椽言(5),武必辨治梁矣。”武既到官,其治有迹,亦能吏也。
       (1)梁相:梁王国之相。梁王国都雅阳(在今河南商丘东南)。(2)梁王:梁孝王刘武(文帝子)之玄孙刘定国。(3)衔策,马嚼子、马鞭。借喻为刑罚禁令。(4)柱后惠文:法冠名。古代御史等法官所戴之冠。弹治:意谓严刑治理。(5)审:确实。
       敞孙棘,王莽时至郡守,封侯,博学文雅过于敞,然政事不及也(1)。竦死,敞无后(2)。
       (1)政事:施政办事。(2)后:后嗣,后代。
       王尊字子赣,涿郡高阳人也(1)。少孤,归诸父(2),使牧羊泽中。尊窃学问(3),能史书。年十三,求为狱小吏。数岁,给事太守府,问诏书行事(4),尊无不对。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5)。久之,尊称病去,事师郡文学官(6),治《尚书》、《论语》,略通大义。复召署守属治狱,为郡决曹史。数岁,以令举幽州刺史从事。而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7)。数上书言便宜事,事下丞相御史。
       (1)涿郡:郡名。治涿县(今河北涿县)。高阳:县名。在今河北高阳西。(2)诸父:对同宗族伯叔辈的通称。(3)窃学问:谓私学。(4)行事:犹言往事、故事。(5)守属:郡县中属吏之名。监狱:主管监视狱囚。(6)事师:事之为师。(7)辽西:郡名。治阳乐(在今辽宁义县西南)。盐官长:官名。掌管营盐业。据《地理志》,辽西海阳县(在今河北滦县西南)有盐官。
       初元中(1),举直言,迁虢令(2),转守槐里(3),兼行美阳令事(4)。春正月,美阳女子告假子不孝(5),曰:“儿常以我为妻,妒笞我。”尊闻之,遣吏收捕验问,辞服。尊曰:“律无妻母之法,圣人所不忍书,此经所谓造狱者也(6)。”尊于是出坐廷(庭)上,取不孝子县(悬)磔著树(7),使骑吏五人张弓射杀之,吏民惊骇。
       (1)初元:汉元帝年号,共五年(前48—前44),(2)虢:县名。在今陕西宝鸡西。(3)槐里:县名。在今陕西兴平东南。(4)美阳:县名。在今陕西扶风县东南。(5)假子:或称前母子。(6)造狱:非常刑名,造杀戮之法(颜师古说)。(7)取不孝子县臃著树:周寿昌曰:“汉制,春不行刑。此以非常逆恶,不能缓至冬。即今律之不待时也。”
       后上行幸雍(1),过虢,尊供张如法而办。以高弟(第)擢为安定太守(2)。到官,出教告属县曰:“令长丞尉奉法守城(3),为民父母,抑强扶弱,宣恩广泽,甚劳苦矣。太守以今日至府,愿诸君卿勉力正身以率下(4)。故行贪鄙,能变更者与为治(5)。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又出教敕掾功曹“各自底厉(砥砺),助太守为治。其不中用(6),趣自避退(7),毋久妨贤。夫羽翮不修,则不可以致千里;闑内不理(8),无以整外。府丞悉署吏行能,分别白之。贤为上(9),毋以富。贾人百万,不足与计事。昔孔子治鲁(10),七日诛少正卯(11),今太守视事已一月矣,五官掾张辅怀虎狼之心(12),贪汗(污)不轨,一郡之钱尽入辅家,然适足以葬矣。今将辅送狱,直(值)符史诣阁下(13),从太守受其事。丞戒之戒之!相随入狱矣(14)!”辅系狱数日死,尽得其狡猾不道,百万奸臧(赃)。威震郡中,盗贼分散,入傍郡界。豪强多诛伤伏辜者。坐残贼免。
       (1)上:指汉元帝。雍:县名。在今陕西凤翔南。(2)安定:郡名。治高平(今宁夏固原)。(3)城:谓县城。(4)君卿:对尊者称君,对卑者称卿。(5)变更:谓改变行为。(6)不中用:谓无才干。(7)趣(cù):赶快。(8)闑(niè):门橛,门中央所竖的短木。(9)贤为上:谓以贤为上。(10)鲁:春秋时鲁国。(11)少正卯:春秋末年人,尚法,相传被孔子所诛。(12)五官掾:官名。郡国有之。(13)值符史:当值之佐史。其初可能因主管符传而得名。(14)丞戒之戒之二句:此特告戒丞从中汲取教训,否则跟着张辅入狱。
       起家,复为护羌将军转校尉(1),护送军粮委输。而羌人反(2),绝转道(3),兵数万围尊。尊以千余骑奔突羌贼(4)。功未列上(5),坐擅离部署(6),会赦,免归家。
       (1)转校尉:主管转运工作的校尉,属护羌将军。(2)羌:古族名。活动于西部地区(今甘肃、青海一带)。(3)绝转道:截断运输线。(4)奔突:奔驰冲突。(5)功未列上:谓其功未登记上报于皇帝。(6)擅离部署:意谓不按上级部署,而擅自行动。
       涿郡太守徐明荐尊不宜久在闾巷,上以尊为郿令(1),迁益州刺史(2)。先是,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3),行部至邛九折阪(4),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5)!”后以病去。及尊为刺史,至其阪,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邪?”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曰:“驱之(6)!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尊居部二岁,怀来徼外(7),蛮夷归附其威信。博士郑宽中使行风俗(8),举奉尊治状,迁为东平相(9)。
       (1)郿:县名。在今陕西眉县东。(2)益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3)王阳:王吉,字子阳,故称“王阳”。琅邪皋虞人。本书卷七十二有其传。(4)邛崃:山名。在蜀郡严道县(今四川荣经县)西南。(5)乘:登也。(6)驱之:谓驱马驰阪。(7)徽外:指边塞各族。(8)郑宽中:见《儒林传》。行:巡视。(9)东平:王国名。其都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北。
       是时,东平王以至亲骄奢不奉法度(1),傅相连坐(3)。及尊视事,奉玺书至庭(廷)中,王未及出受诏,尊持釜书归舍,食已乃还。致诏后,谒见王,太傅在前说《相鼠》之诗(3)。尊曰:“毋持布鼓过雷门(4)!”王怒,起入后宫。尊亦直趋出就舍。先是王数私出入,驱驰国中,与后姬家交通。尊到官,召敕厩长:“大王当从官属,鸣和鸾乃出,自今有令驾小车,叩头争之,言相教不得(5)。”后尊朝王,王复延请登堂。尊谓王曰:“尊来为相,人皆吊尊也,以尊不容朝廷,故见使相王耳。天下皆言王勇,顾但负贵(6),安能勇(7)?如尊乃勇耳。”王变色视尊,意欲格杀之,即好谓尊曰(8):“愿观相君佩刀。”尊举掖(腋)(9)。顾谓傍侍郎:“前引佩刀视(示)王,王欲诬相拔刀向王邪?”王情得(10),又雅闻尊高名,大为尊屈,酌酒具食,相对极欢。太后徵史奏尊“为相倨慢不臣,王血气未定,不能忍。愚诚恐母子俱死。今妾不得使王复见尊。陛下不留意,妾愿先自杀,不忍见王之失义也。”尊竟坐免为庶人。大将军王凤奏请尊补军中司马(11),擢为司隶校尉(12)。
       (1)东平王:指汉宣帝之子刘字。(2)傅相连坐:谓首任傅、相频坐以王得罪。(3)太傅:官名。此东平太傅,辅导王太子之官。《相鼠》:《诗经·鄘风》篇名。刺无礼之诗,暗讥王尊不致诏而归舍就食之失礼。(4)布鼓过雷门:比喻在高手面前卖弄本领。布鼓:谓以布为鼓,故而无声。雷门:会稽有大鼓的城门。《御览》五百八十二,刘王献定军礼曰:“昔吴王夫差启蛇门以厌越。越人为雷门以禳之,击大鼓于雷门之下,而蛇门闻焉。”(5)相教不得:谓相教令不得如从前那样。(6)顾:犹“特”。顾但:只是。负:恃也。(7)安能勇:哪能算得上勇。(8)好谓:假装说好话。(9)腋:胳肢窝。(10)王情得:谓王知王尊猜得其实情。(11)王凤:王政君(元后)之兄。《外戚传》书其事。军中司马:当作“军司马”,“中”字衍(陈直说)。(12)司隶校尉:官名。汉武帝时置,掌纠察京师百官及所辖附近各郡,相当于州刺史。
       初,中书谒者令石显贵幸(1),专权为奸邪。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皆阿附畏事显(2),不敢言。久之,元帝崩,成帝初即位,显徙为中太仆(3),不复典权。衡、谭乃奏显旧恶,请免显等。尊于是劾奏:“丞相衡、御史大夫谭位三公,典五常九德(4),以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为职。知中书谒者令显等专权擅势,大作威福,纵恣不制,无所畏忌,为海内患害,不以时白奏行罚,而阿谀曲从,附下罔上,怀邪迷国,无大臣辅政之义,皆不道,在赦令前。赦后,衡、谭举奏显,不自陈不忠之罪,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徒,妄言百官畏之甚于主上。卑君尊臣,非所宜称,失大臣体。又正月行幸曲台(5),临飨罢卫士(6),衡与中二千石大鸿胪赏等会坐殿门下(7),衡南乡(向),赏等西乡(向)。衡更为赏布东乡(向)席,起立延赏坐,私语如食顷。衡知行临(8),百官共(供)职,万众会聚,而设不正之席(9),使下坐上(10),相比为小惠于公门之下(11),动不中礼,乱朝廷爵秩之位。衡又使官大奴入殿中,问行起居(12),还言漏上十四刻行临到(13),衡安坐,不变色改容。无怵惕肃敬之心,骄慢不谨。皆不敬。”有诏勿治。于是衡惭惧,免冠谢罪,上丞相、侯印缓。天子以新即位,重伤大臣(14),乃下御史丞问状(15)。劾奏尊“妄诋欺非(诽)谤赦前事,猥历奏大臣,无正法(16),饰成小过,以涂汗(污)宰相,摧辱公卿,轻薄国家,奉使不敬(17)。”有诏左迁尊为高陵令(18),数月,以病免。
       (1)石显:《佞幸传》有其传。(2)匡衡:本书卷八十一有其传。张谭:字仲叔、琅邪人。(3)中太仆:官名。《百官表》云:中太仆,“掌皇太后舆马,不常置”。(4)五常:仁、义、礼、智、信。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参考《尚书·皋陶谟》。(5)曲台:秦汉宫殿名。(6)临飨罢卫士:如淳曰:“诸卫士更尽得代去,故天子自临而飨之。”(7)赏:姓浩,名赏。见《公卿表》。(8)行临:指天子当临飨士时。(9)不正之席:言东向非礼。《论语·乡党篇》有“席不正,不坐”之说。(10)使下坐上:指让赏坐东向席。汉时以东向为上。(11)比:谓比周。(12)行起居:指天子行止。(13)漏刻:古代计时器,即漏壶。昼夜百刻。行临到:谓天子乘舆来到。(14)重:难也。(15)御史丞:一作“御史中丞”(宋祁说)。官名。属御史大夫。(15)猥:滥也。(16)无正法:意谓无此法律条文。(17)奏使:司隶校尉督察三辅、三河、弘农及百官以下,故有“奉使”之称。(18)高陵:县名。今陕西高陵县。
       会南山群盗傰宗等数百人为吏民害(1),拜故弘农太守傅刚为校尉(2),将迹射士千人逐捕(3),岁余不能禽(擒)。或说大将军凤:“贼数百人在毅下(4),发军击之不能得,难以视(示)四夷。独选贤京兆尹乃可(5)。”于是凤荐尊,征为谏大夫(6),守京辅都尉(7),行京兆尹事。旬月间盗贼清。迁光禄大夫(8),守京兆尹,后为真,凡三岁(9)。坐遇使者无礼。司隶遣假佐放奉诏书自尊发吏捕人(10),放谓尊:“诏书所捕宜密(11)。”尊曰:“治所公正(12),京兆善漏泄人事。”放曰:“所捕宜今发吏。”尊又曰:“诏书无京兆文,不当发吏(13)。”及长安系者三月间千人以上。尊出行县,男子郭赐自言尊:“许仲家十余人共杀赐兄赏,公归舍(14)。”吏不敢捕。尊行县还,上奏曰:“强不陵弱,各得其所,宽大之政行,和平之气通。”御史大夫中奏尊暴虐不改(15),外为大言,倨嫚姗(讪)上,威信日废,不宜备位九卿。尊坐免,吏民多称借之。
       (1)南山:即今秦岭。傰(péng):姓。(2)弘农:郡名。治弘农(在今河南灵宝县北)。校尉:步兵校尉。周寿昌曰:“据后公乘兴上书,知为步兵校尉。”(3)迹射:言能寻迹而射之。或作“积射”。古“积”与“迹”同。(4)毂下:谓在天子辇毂之下,明其逼近。(5)独:唯独。(6)谏大夫:官名。掌议论。属郎中令(光禄勋)。(7)京辅都尉:官名。掌京畿地区治安。(8)光禄大夫:官名。属光禄勋。(9)凡:总共。三岁:自建始四年至河平二年(前29—前27)。(10)司隶:指司隶校尉。假佐:官名。辅佐长官办事。(11)密:保密,秘密。(12)治所:对司隶使人之尊称。(13)“诏书无京兆文”二句:王先谦曰:“司隶有督察奸猾之责,故诏书下之,其时司隶已罢兵去节,因以诏书白尊发吏,而尊复以‘无京兆文’也。以上遇使者无礼事。”(14)公归舍:意谓公然归舍,无所畏避。(15)中:当作“忠”,张忠。见《公卿表》。
       湖三老公乘兴等上书讼尊治京兆功效日著(1)。“往者南山盗贼阻山横行,剽劫良民,杀奉法吏,道路不通,城门至以警戒。步兵校尉使逐捕,暴师露众,旷日繁费,不能禽(擒)制。二卿坐黜(2),群盗浸强,吏气伤沮,流闻四方,为国家忧。当此之时,有能捕斩,不爱金爵重赏。关内侯宽中使问所征故司隶校尉王尊捕群盗方略,拜为谏大夫,守京辅都尉,行京兆尹事。尊尽节劳心,夙夜思职,卑体下士,厉(励)奔北之吏,起沮伤之气,二旬之间,大党震坏,渠率效首(3)。贼乱蠲除,民反(返)农业,拊循贫弱(4),锄耘豪强。长安宿豪大猾东市贾万、城西萭章、翦张禁、酒赵放、杜陵杨章等皆通邪结党(5),挟养奸轨(宄),上于王法,下乱吏治,并兼役使,侵渔小民,为百姓豺狼。更数二千石,二十年莫能禽(擒)讨,尊以正法案诛,皆伏其辜。奸邪销(消)释(6),吏民说(悦)服。尊拨剧整乱,诛暴禁邪,皆前所稀有,名将听不及。虽拜为真,未有殊绝褒赏加于尊身。今御史大夫奏尊‘伤害阴阳,为国家忧,无承用诏书之意,靖言庸违,象龚滔天(7)。’原其所以,出御史丞杨辅,故为尊书佐,素行阴贼,恶口不信,好以刀笔陷人于法。辅常醉过尊大奴利家(8),利家捽搏其颊(9),兄子闳拔刀欲刭之。辅以故深怨疾毒,欲伤害尊。疑辅内怀怨恨,外依公事,建画为此议(10),傅致奏文(11),浸润加诬,以复私怨。昔白起为秦将(12),东破韩、魏,南拔郢都(13),应侯谮之(14),赐死杜邮(15);吴起为魏守西河(16),而秦、韩不敢犯,谗人间焉,斥逐奔楚。秦听浸润以诛良将,魏信谗言以逐贤守,此皆偏听不聪,失人之患也。臣等窃痛伤尊修身洁己,砥节首公(17),刺讥不惮将相,诛恶不避豪强,诛不制之贼,解国家之忧,功著职修,威信不废,诚国家爪牙之吏,折冲之臣,今一旦无辜制于仇人之手,伤于诋欺之文,上不得以功除罪,下不得蒙棘木之听(18),独掩怨仇之偏奏,被共工之大恶(19),无所陈怨诉罪。尊以京师废乱,群盗并兴,选贤征用,起家为卿,贼乱既除,豪猾伏辜,即以佞巧废黜。一尊之身,三期之间(20),乍贤乍佞,岂不甚哉!孔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惑也(21)。’‘浸润之谮不行焉,可谓明矣(22)。’愿下公卿大夫博士议郎,定尊素行。夫人臣而伤害阴阳,死诛之罪也;靖言庸违,放殛之刑也(23)。审如御史章,尊乃当伏观阙之诛(24),放于无人之域,不得苟免。及任举尊者(25),当获选举之辜(26),不可但已(27)。即不如章(28),饰文深诋以诉无罪,亦宜有诛,以惩谗贼之口,绝诈欺之路。唯明主参详(29),使白黑分别。”书奏,天子复以尊为徐州刺史(30),迁东郡太守(31)。
       (1)湖:县名。在河南灵宝县西北。三老:官名。此指湖县三老。公乘:爵名,第八级。(2)二卿:指前京兆尹王昌贬为雁门太守、甄尊贬为河南太守。卿:三辅皆秩中二千石,号为“卿”。(3)效首:犹授首。(4)拊循:安抚,抚慰。(5)贾万:《游侠传·萭章传》作“贾子光”。剪张禁:《游侠传·萭章传》作“箭张回”。“翦”当作“箭”。酒赵放:《游侠传·萭章传》作“酒市赵君都”。“箭”、“酒”,皆市名。(6)消释:消除。(7)“靖言庸违,象龚滔天”:《书·尧典》之辞。靖:治也。庸:用也。滔:漫也。谓其言假托于治,实用违僻,貌象恭敬,过恶滔天(颜师古说)。(8)利家:大奴之名。(9)捽(zuó)搏:揪打。(10)建画:建议谋划。(11)傅致:罗织入罪。(12)白起:战国时秦国名将,因功封武安君。后被迫自杀。(13)郢都:战国时楚都。在今湖北江陵。(14)应侯:范睢,战国时魏国人,入秦为相,封为应侯。(15)杜邮:秦地名。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16)吴起:战国时魏国名将,为魏西河守。奔楚后,推行法治,被害。西河:魏郡名。在今陕晋间黄河之西。(17)砥节:砥砺名节。首:向也。(18)棘木之听:谓听讼。张晏曰:“《周礼》三槐九棘,公卿于下听讼。”(19)被共工之大恶:指被劾奏云“靖言庸违,象龚滔天”。共工:相传为尧之大臣,其与欢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20)三期:三年。期(jì):一整年。(21)“爱之欲其生”等句:见《论语·颜渊篇》。原文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22)“浸润之谮不行焉”二句:见《论语·颜渊篇》。原文是:“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矣,可谓明也已矣。”(23)放:流放。殛:诛也。(24)观阙之诛:相传孔子诛正卯于两观之间。(25)任举:保荐。(26)选举之辜:汉法,保举而其人不称职者,与同罪。(27)但:徒也,空也。己:止也。(28)即不如章:言若不如所奏。(29)参(cān)详:参酌详审。 (30)徐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区域约当今山东省东部、江苏省北部及安徽省东北一部分。(31)东郡:郡名。治濮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
       久之,河水盛溢(1),泛浸瓠子金堤(2),老弱奔走,恐水大决为害。尊躬率吏民(3),投沈白马(4),祀水神河伯。尊亲执圭壁,使巫策祝,请以身填金堤(5),因止宿,庐居堤上。吏民数千万人争叩头救止尊,尊终不肯去。及水盛堤坏,吏民皆奔走,唯一主簿泣在尊旁(6),立不动(7)。而水波稍却回还。吏民嘉壮尊之勇节,白马三老朱英等奏其状(8)。下有司考,皆如言。于是制诏御史:“东郡河水盛长,毁坏金堤,未决三尺,百姓惶恐奔走。太守身当水冲,履咫尺之难,不避危殆,以安众心,吏民复还就作,水不为灾,朕甚嘉之。秩尊中二千石(9),加赐黄金二十斤。”
       (1)盛溢:暴涨;泛滥。(2)匏子金堤:黄河一段堤名,在今河南濮阳西南。(3)躬率:亲自率领。(4)投沈白马:古时迷信,投沈白马于河以祭水神。(5)填:塞也。(6)主簿:官名。掌文书簿籍和印鉴。(7)立不动:其上脱一“尊”字。(8)白马:县名。在今河南滑县东。(9)秩尊中二千石:汉时郡守为二千石,给王尊秩中二千石,乃特优待遇。
       数岁,卒官,吏民纪之。尊子伯亦为京兆尹(1),坐软弱不胜任免。
       (1)伯亦为京兆尹:《公卿表》无王伯为京兆尹之记载。
       王章字仲卿,泰山巨平人也(1)。少以文学为官,稍迁至谏大夫,在朝廷名敢直言。元帝初,擢为左曹中郎将(2),与御史中丞陈咸相善(3),共毁中书令石显,为显所陷,咸减死髠(4),章免官。成帝立,征章为谏大夫,迁司隶校尉,大臣贵戚敬惮之。王尊免后,代者不称职(5),章以选为京兆尹(6)。时帝舅大将军王凤辅政,章虽为凤所举,非凤专权,不亲附凤。会日有蚀之(7),章奏封事,召见,言凤不可任用,宜更选忠贤。上初纳受章言,后不忍退凤。章由是见疑,遂为凤所陷,罪至大逆。语在《元后传》。
       (1)泰山:郡名。治奉高(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巨平:县名。在今山东泰安市南。(2)左曹:加官。中郎将:官名。秩比二千石。属郎中令(光禄勋)。(3)陈咸:陈万年之子。本书卷六十六附其传。(4)髠(kūn):古时一种剃去头发的刑罚。(5)代者不称职:据《公卿表》代者齐宋登,贬为东莱都尉。(6)为京兆尹:王章任京兆尹在河平四年(前25)。(7)日有蚀之:谓日食。
       初,章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1),与妻决(2),涕泣。其妻呵怒之曰:“仲卿!京师尊贵在朝廷人谁逾仲卿者(3)?今疾病困厄,不自激卬(昂)(4),乃反涕泣,何鄙也!”
       (1)牛衣:以草编织的披牛衣(冬日使牛保暖之具)。(2)决:告别。王章自以为将死而与妻诀别。(3)逾:超过。(4)激昂:打起精神之意。
       后章仕宦历位,及为京兆,欲上封事,妻又止之曰:“人当知足,独不念牛衣中涕泣时耶?”章曰:“非女子所知也。”书遂上,果下廷尉狱,妻子皆收系。章小女年可十二(1),夜起号哭曰:“平生狱上呼囚(2),数常至九,今八而止(3)。我君素刚(4),先死者必君。”明日问之,章果死。妻子皆徙合浦(5)。
       (1)可十二:大约十二岁。(2)平生:往常。(3)数常至九二句:狱卒夜阅囚犯时,常呼问九人,今呼八人便止,知一人必死。(4)我君:犹言我家君。君:谓父。(5)合浦:合浦郡,治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
       大将军凤薨后,弟成都侯商复为大将军辅政,白上还章妻子故郡。其家属皆完具,采珠致产数百万,时萧育为泰山太守,皆令赎还故田宅。
       章为京兆二岁,死不以其罪,众庶冤纪之,号为三王(1)。王骏自有传(2),骏即王阳子也。
       (1)三王:指王尊、王章、王骏。(2)王骏:王阳(即王吉)之子。本书卷七十二附其传。
       赞曰:自孝武置左冯诩、右扶风、京兆尹,而吏民为之语曰:“前有赵、张,后有三王。”然刘向独序赵广汉、尹翁归、韩延寿,冯商传王尊,扬雄亦如之(1)。广汉聪明,下不能欺,延寿厉(励)善,所居移风,然皆讦上不信,以失身堕功。翁归抱公洁已,为近世表。张敞衎衎(2),履忠进言,缘饰儒雅,刑罚必行,纵赦有度,条教可观,然被轻媠之名(3)。王尊文武自将(4),所在必发,谲诡不经,好为大言。王章刚直守节,不量轻重,以陷刑戮,妻子流迁,哀哉!
       (1)此处并举刘向、冯商、扬雄序传,皆指其续撰之《史记》而言,《史通·正史篇》提到迁书之后,又说刘向、冯商、扬雄等人“相次撰续,迄于哀平间,犹名《史记》”。(2)衎衎(kànkàn):同“侃侃”。强毅耿直貌。(3)媠(tuǒ):美好。或曰与“情”同。(4)将:助也。

本书目录

汉书新注卷一上 高帝纪第一上
汉书新注卷一下 高帝纪第一下
汉书新注卷二 惠帝纪第二
汉书新注卷三 高后纪第三
汉书新注卷四 文帝纪第四
汉书新注卷五 景帝纪第五
汉书新注卷六 武帝纪第六
汉书新注卷七 昭帝纪第七
汉书新注卷八 宣帝纪第八
汉书新注卷九 元帝纪第九
汉书新注卷十 成帝纪第十
汉书新注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汉书新注卷十二 平帝纪第十二
汉书新注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第一
汉书新注卷十四 诸侯王表第二
汉书新注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汉书新注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汉书新注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汉书新注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汉书新注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汉书新注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1)
汉书新注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汉书新注卷二十一上 律历志第一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一下 律历志第一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二 礼乐志第二
汉书新注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汉书新注卷二十四上 食货志第四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四下 食货志第四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九 沟血志第九
汉书新注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
汉书新注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
汉书新注卷三十二 张耳陈余传第二
汉书新注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
汉书新注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汉书新注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汉书新注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汉书新注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汉书新注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第八
汉书新注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
汉书新注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第十
汉书新注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
汉书新注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汉书新注卷四十三 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
汉书新注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
汉书新注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汉书新注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汉书新注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第十七
汉书新注卷四十八 贾谊传第十八
汉书新注卷四十九 爱盎晁错传第十九
汉书新注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第二十
汉书新注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
汉书新注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汉书新注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汉书新注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汉书新注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
汉书新注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汉书新注卷五十七上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五十七下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
汉书新注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
汉书新注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
汉书新注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
汉书新注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汉书新注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汉书新注卷六十四上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
汉书新注卷六十四下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下
汉书新注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汉书新注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
汉书新注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
汉书新注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传第三十八
汉书新注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
汉书新注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汉书新注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汉书新注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汉书新注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
汉书新注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汉书新注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
汉书新注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
汉书新注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
汉书新注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汉书新注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汉书新注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汉书新注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汉书新注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汉书新注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
汉书新注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第五十四
汉书新注卷八十五 谷永杜邺传第五十五
汉书新注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
汉书新注卷八十七上 扬雄传第五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八十七下 扬雄传第五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八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
书新注卷八十九 循吏传第五十九
汉书新注卷九十 酷吏传第六十
汉书新注卷九十一 货殖传第六十一
汉书新注卷九十二 游侠传第六十二
汉书新注卷九十三 佞幸传第六十三
汉书新注卷九十四上 匈奴传第六十四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
汉书新注卷九十六上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六下 西域传第六十六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七上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七下 外戚传第六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八 元后传第六十八
汉书新注卷九十九上 王莽传第六十九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九中 王莽传第六十九中
汉书新书卷九十九下 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汉书新注卷一百上 叙传第七十上
汉书新注卷一百下 叙传第七十下
班彪列传下 子固
汉书叙例
前汉补注序例
《汉书》主要人名检索
附录三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