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简体版
汉书新注
汉书新注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汉书新注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
       【说明】本传叙述何武、王嘉、师丹等人的事迹。何武,两任刺史,了解下情。为大司空,与丞相孔光议限民名田及奴婢,因外戚丁、傅用事,遂寝不行。后因反对王莽免官。因昌宽之狱见诬,自杀。王嘉,刚直严毅,官至丞相,见哀帝欲封宠臣董贤,上封事切谏,封还诏书。被哀帝借故下狱,乃绝食呕血而死。师丹,哀帝时为大司马,徙大司空,因贫富悬殊,乃建议限民名田及奴婢。以反对傅太后尊号忤旨,为外戚丁、傅诬陷,被罢了官。王莽秉政时,应征诣公车,封义阳侯。《汉书》以此三人皆忠鲠切谏,而终于获祸,合为一传;传末评论,西汉末叶,王莽专政,董贤用事,武、嘉所为,实是“以一蒉障江河”,必然失败。所谓“违俗则危殆”,意思是个人难以挽回大势。言之成理。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1)。宣帝时,天下和平,四夷宾服,神爵、五凤之间娄(屡)蒙瑞应(2)。而益州刺史王襄使辩士王褒颂汉德(3),作《中和》、《乐职》、《宣布》诗三篇。武年十四五,与成都杨覆众等共习歌之。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求通达茂异士(4),召见武等于宣室(5)。上曰:“此盛德之事,吾何足以当之哉!”以褒为待诏(6),武等赐帛罢。
       (1)蜀郡:郡名。治成都(今四川成都)。郫(pí)县:今四川郫县。(2)神爵、五凤:皆汉宣帝年号。神爵共四年(前61—前58)。五凤共四年(前57—前54)。瑞应:吉祥之兆。(3)益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区约当于今四川及云南、贵州、陕西部分地区,还有缅甸一部分。辩士:才辩之士。王褒:本书卷六十四下有其传。(4)茂异士:秀才异等之士。(5)宣室:殿名。在未央宫中。(6)待诏:官名。本指待诏于金马门。后来对由地方推荐在皇朝任职之人也称待诏。武诣博士受业,治《易》。
       以射策甲科为郎,与翟方进交志相友(1)。光禄勋举四行(2),迁为鄂令(3),坐法免归。
       (1)翟方迸:字子威。本书有其传。(2)光禄勋选四行:汉元帝永光元年(前43)诏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义者各一人。又令光禄勋以此科第选拔郎官。何武以此被选入官。(3)鄠(hù):县名。今陕西户县。
       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武弟显家有市籍(1),租常不入(2),县数负其课(3)。市啬夫求商捕辱显家(4),显怒,欲以吏事中商(5)。武曰:“以吾家租赋繇(徭)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6),州里闻之皆服焉。
       (1)市籍:商人名册。(2)租常不入:言常不交租。(3)县数负其课:意谓县多次完不成课税任务。(4)市啬夫:属于县吏市掾下的税务人员。求商:姓求名商。(5)中(zhòng):中伤。 (6)卒吏:当作“卒史”。周寿昌曰:“太守有卒史,无卒吏。”
       久之,太仆王音举武贤良方正(1),征对策(2),拜为谏大夫(3),迁扬州刺史(4)。所举奏二千石长吏必先露章(5),服罪者为亏除(6),免之而已(7);不服,极法奏之,抵罪或至死。
       (1)王音(?—前15):王凤的从弟,王莽的堂叔。贤良方正:汉代选举官吏的科目之一。(2)征:征召。(3)谏大夫:官名。掌议论。属郎中令(光禄勋)。(4)扬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区约当今江西、福建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等地区。(5)露章:谓公开弹劾的奏章。(6)亏:减也。亏除:谓减除其罪状。(7)免:罢官。
       九江太守戴圣(1),《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2),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行部录囚徒,有所举以属(嘱)郡。圣曰:“后进生何知(3),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武使从事廉得其罪(4),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5),系庐江(6),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7),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1)九江:郡名。治寿春(今安徽寿县)。戴圣:字次君。戴德兄子。曾参加石渠阁会议评定五经同异,删定《礼记》四十九篇,即今《礼记》。世称“小戴”。(2)行治:当作“治行”。(3)后进生:指入仕不久之士。(4)廉:察也。(5)得:捉住。(6)庐江:郡名。汉舒县(在今安徽庐江西南)。(7)奏事至京师:汉代刺史每岁终至京师奏事。
       武为刺史,二千石有罪(1),应时举奏,其余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行部必先即学官见诸生(2),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3),出记问垦田顷亩(4),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5)。
       (1)二千石:指郡守、诸侯国相。(2)即:就也。学官:学舍。(3)传舍:驿舍。(4)记:指文书、记事簿等。(5)常:指常规;活动规律。
       初,武为郡吏时,事太守何寿(1)。寿知武有宰相器,以其同姓故厚之。后寿为大司农,其兄子为庐江长史(2)。时武奏事在邪,寿兄子适在长安,寿为具召武弟显及故人杨覆众等(3),酒酣,见其兄子,曰:“此子扬州长史(4),材能驽下,未尝省见(5)。”显等甚惭,退以谓武,武曰:“刺史古之方伯(6),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显、覆众强之,不得已召见,赐卮酒(7)。岁中,庐江太守举之。其守法见惮如此。
       (1)何寿:何比干之子。扶风平陵人。曾任郡守、廷尉、大司农等。(2)长史:官名。郡太守的属官。汉时边郡有长史,庐江的长史,可能是暂置之官。(3)具:谓酒食之具。(4)扬州长史:谓扬州部内的(庐江)长史。(5)未尝省见:意谓尚未为何武所识拔。(6)方伯:古代一方诸侯之长。(7)赐卮(zhī)酒:赐一卮之酒。
       为刺史五岁,入为丞相司直(1),丞相薛宣敬重之(2)。出为清河太守(3),数岁,坐郡中被灾害什四以上免。久之,大司马曲阳侯王根荐武(4),征为谏大夫。迁兗州刺史(5),入为司隶校尉(6),徙京兆尹(7)。二岁,坐举方正所举者召见槃辟雅拜(8),有司以为诡众虚伪。武坐左迁楚内史(9),迁沛郡太守(10),复入为廷尉(11)。绥和元年(12),御史大夫孔光左迁廷尉(13),武为御史大夫。成帝欲修辟雍(14),通三公官(15),即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武更为大司空,封汜乡侯,食邑千户。汜乡在琅邪不其(16),哀帝初即位,褒赏大臣,更以南阳之博望乡为记乡侯国(17),增邑千户。
       (1)丞相司直:丞相的属官。掌佐丞相举不法。(2)薛宣:字赣君。本书有其传。(3)清河;郡名。治清阳(在今河北清河东南)。(4)王根:(?—前6):字稚卿。王莽的叔父。(5)克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区约当今山东省西南部及河南省东部。(6)司隶校尉:官名。掌纠察京师百官及所辖附近各郡。(7)京兆尹:官名。辖区为长安以东地区,治所在长安。(8)槃辟:犹言盘旋。雅拜:完屈一膝的拜礼。(9)楚:诸侯王国名。治彭城(今江苏徐州)。内史:官名。掌王国民政。(10)沛郡:郡名。治相县(在今安徽淮北市西北)。(11)廷尉:官名。掌刑狱。(12)绥和元年:即公元前8年。(13)孔光:字子夏。本书卷八十一有其传。(14)辟雍:古时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15)通:“建”字之误。三公: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16)琅邪:郡名。治东武(今山东诸城)。不其(jī):县名。在今山东即墨西南。(17)南阳:郡名。治宛县(今河南南阳)。(chōu):县名。在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南。
       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1)。为楚内史厚两龚(2),在沛郡厚两唐(3),及为公卿,荐之朝廷。此人显于世者(4),何侯力也,世以此多焉(5)。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1)奖:劝也。(2)两龚:龚胜、龚舍。本书卷七十二有其传。(3)两唐:唐林、唐尊。王莽时人,曾任新朝要职。(4)此人:当作“此四人”,指两龚、两唐。(5)多:重视。
       及为御史大夫司空(1),与丞相方进共奏言:“往者诸侯王断狱治政,内史典狱事,相总纲纪辅王,中尉备盗贼(2)。今王不断狱与(预)政,中尉官罢,职并内史,郡国守相委任,所以壹统信,安百姓也。今内史位卑而权重,威职相逾,不统尊者,难以为治。臣请相如太守,内史如都尉,以顺尊卑之序,平轻重之权。”制曰:“可。”以内史为中尉。初武为九卿时,奏言宜置三公官,又与方进共奏罢刺史,更置州牧,后皆复复故(3),语在《朱博传》(4)。唯内史事施行。
       (1)司空:大司空之省称。(2)中尉:官名。掌王国治安。(3)复复故:又恢复原样。(4)《朱博传》:见本书卷八十三。
       多所举奏,号为烦碎,不称贤公(1)。功名略比薛宣,其材不及也,而经术正直过之。武后母在郡,遣吏归迎。会成帝崩,吏恐道路有盗贼,后母留止,左右或讥武事亲不笃(2)。哀帝亦欲改易大臣,遂策免武曰:“君举错(措)烦苛,不合众心,孝声不闻,恶名流行,无以率示四方。其上大司空印缓,罢归就国。”后五岁,谏大夫鲍宣数称冤之(3),天子感丞相王嘉之对,而高安侯董贤亦荐武(4),武由是复征为御史大夫。月余,徙为前将军。
       (1)公:谓三公官。(2)左右:谓皇帝近侧之臣。(3)鲍宣:本书卷七十二有其传。(4)董贤:《佞幸传》有其传。
       先是新都侯王莽就国,数年,上以太皇太后故征莽还京师。莽从弟成都侯王邑为侍中,矫称太皇太后旨白哀帝,为莽求特进给事中。哀帝复请之,事发觉(1)。太后为谢,上以太后故不忍诛之,左迁邑为西河属国都尉(2),削千户。后有诏举大(太)常(3),莽私从武求举,武不敢举。后数月,哀帝崩,太后即日引莽入,收大司马董贤印缓,诏有司举可大司马者。莽故大司马,辞位辟(避)丁、傅(4),众庶称以为贤,又太后近亲(5),自大司徒孔光以下举朝皆举莽。武为前将军,素与左将军公孙禄相善,二人独谋,以为往时孝惠、孝昭少主之世,外威吕、霍、上官持权(6),几危社稷,今孝成、孝哀比世无嗣,方当选立亲近辅幼主,不宜令异姓大臣持权(7),亲疏相错(8),为国计便。于是武举公孙禄可大司马,而禄亦举武。太后竟自用莽为大司马。莽风(讽)有司劾奏武、公孙禄互相称举,皆免。
       (1)事:指王邑矫旨事。(2)西河:郡名。治平定(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南)。属国都尉:官名。掌属国(少族聚居的政区)事。(3)太常:官名。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4)丁、傅:指哀帝生母丁姬及祖母傅太后的家族贵戚。(5)近亲:指外戚。(6)吕、霍、上官:指诸吕(产、禄)、霍光、上官桀。(7)不:此字宜删(宋祁、王念孙说)。异姓:谓非宗室及外戚(颜师古说)。此所谓异性,乃《周官》所谓庶姓(王念孙说)。(8)亲:谓外戚。疏:谓异姓。错:谓掺杂。
       武就国后,莽浸盛,为宰衡(1),阴诛不附已者。元始三年(2),吕宽等事起(3)。时大司空甄丰承莽风指(旨)(4),遣使者乘传案治党与,连引诸所欲诛,上党鲍宣,南阳彭伟、杜公子(5),郡国豪桀(杰)坐死者数百人。武在见诬中,大理正槛车征武(6),武自杀。众人多冤武者,莽欲厌(餍)众意(7),令武子况嗣为侯,谥武曰刺侯。莽篡位,免况为庶人。
       (1)宰衡:汉平帝加王莽之号。相传商汤时伊尹为阿衡,周武王时周公为太宰。王莽号宰衡,意谓可媲美伊周。(2)元始三年:公元3年。(3)吕宽等事:详见《王莽传》。(4)风旨:暗示之意。(5)彭伟、杜公子:皆南阳人。彭伟:《后汉书·彭宠传》云:父宏,为渔阳太守,与何武、鲍宣并遇害。”此“宏”,即伟,而名互异。(6)大理丞:官名。即廷尉正。哀帝元寿二年复廷尉为大理。(7)餍:满足。
       王嘉字公仲,平陵人也(1)。以明经射策甲科为郎(2),坐户殿门失阑免(3)。光禄勋于永除为掾,察廉为南陵丞(4),复察廉为长陵尉(5)。鸿嘉中(6),举敦朴能直言,召见宣室(7),对政事得失,超迁太中大夫(8)。出为九江、河南太守(9),治甚有声。征入为大鸿胪,徙京兆尹,迁御史大夫。建平三年代平当为丞相(10),封新甫侯,加食邑千一百户。
       (1)平陵:县名。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2)明经:汉代以明经射策取士。(3)坐户殿门失阑入:谓止不当入者而失阑之,故坐免。即谓掌守殿门失职,放进了不当入之人,故有罪免职。(4)南陵:县名。在今陕西咸阳市东。(5)长陵:县名。在今西安市东北。(6)鸿嘉:汉成帝年号,共四年(前20—前17)。(7)宣室:殿名。在未央宫中。(8)太中大夫:官名。属郎中令(光禄勋)。(9)九江、河南:皆郡名。九江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河南郡治洛阳(在今河南洛阳东北)。(10)建平三年:前4年。平当:本书卷七十一有其传。
       嘉为人刚直严毅有威重,上甚敬之。哀帝初立,欲匡成帝之政(1),多所变动,嘉上疏曰:
       (1)匡:正也。谓纠正其失误。
       臣闻圣王之功在于得人。孔子曰:“材难,不其然与(钦)(1)!”“故继世立诸侯,象贤也(2)。”虽不能尽贤,天子为择臣,立命卿以辅之(3)。居是国也,累世尊重,然后士民之众附焉,是以教化行而治功立。今之郡守重于古诸侯,往者致选贤材,贤材难得,拔攫可用者,或起于囚徒。昔魏尚坐事系(4),文帝感冯唐之言,遣使持节赦其罪,拜为云中太守,匈奴忌之。武帝擢韩安国于徒中(5),拜为梁内史,骨肉以安(6)。张敞为京兆尹(7),有罪当免,黠吏知而犯敞(8),敞收杀之,其家自冤(9),使者覆狱,劾敞贼杀人,上逮捕不下(10),会免,亡命数十日,宣帝征敞拜为冀州刺史,卒获其用。前世非私此三人,贪其材器有益于公家也。
       (1)“材难,不其然钦”:见《论语·泰伯篇》。(2)引文见《礼记·郊特牲》。(3)命卿:受命于天子之臣。(4)魏尚坐事系:详见本书卷五十《冯唐传》。(5)武帝:当作“景帝”。擢韩安国于徒中,是景帝时事,韩安国:本书卷五十二有其传。(6)骨肉以安:指梁孝王得免罪。(7)张敞:本书卷七十六有其传。(8)黠吏:指京兆贼捕掾絮舜。(9)自冤:自言其冤。(10)上逮捕不下:言使者上奏请逮捕张敞,而天子不批准其事。
       孝文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其后稍稍变易,公卿以下传相促急,又数改更政事,司隶、部刺史察过悉劾(1),发扬阴私,吏或居官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中材苟容求全(2),下材怀危内顾(3),壹切营私者多。二千石益轻贱,吏民慢易之(4)。或持其微过,增加成罪,言于刺史、司隶,或至上书章下(5);众庶知其易危(6),小失意则有离畔(叛)之心。前山阳亡徒苏令等从(纵)横(7),吏士临难,莫肯伏节死义,以守相威权素夺也(8)。孝成皇帝悔之,下诏书,二千石不为纵(9),遣使者赐金,尉(慰)厚其意,诚以为国家有急,取办于二千石,二千石尊重难危,乃能使下。
       (1)司隶:部三辅、三河、弘农。察过悉劾:言事无大小尽皆举劾过于所察诸条。(2)苟容求全:意谓不敢操群下。(3)怀危内顾:常恐获罪,每为私计。(4)易:轻也。(5)上书章下:依其所上之章,而下令治之。(6)易危:易可倾危。(7)山阳:郡名。治昌邑(在今山东金乡西北)。亡徒:亡命徒。苏令:起义首领。(8)守相:郡守、诸侯国相。素夺:谓平素不假之威权。(9)不为纵:不以故纵为罪。
       孝宣皇帝爱其良民吏(1),有章劾,事留中,会赦壹解(2)。故事,尚书希下章,为烦扰百姓,证验系治,或死狱中,章文必有“敢告之”字乃下(3)。唯陛下留神于择贤,记善忘过,容忍臣子,勿责以备(4)。二千石、部刺史、三辅县令有材任职者,人情不能不有过差,宜可阔略(5),令尽力者有所劝。此方今急务,国家之利也。前苏令发(6),欲遣大夫使逐问状(7),时见大夫无可使者(8),召盩厔令尹逢拜为谏大夫遣之(9),今诸大夫有材能者甚少,宜豫(预)畜养可成就者,则士赴难不爱其死;临事仓卒(猝)乃求,非所以明朝廷也。
       (1)良:善也。良民吏:善治民之吏。(2)壹解:谓一切皆解散。(3)敢告:当时公牍中之倒语。(4)勿责以备:谓不责备求全。(5)阅略:意谓宽恕小罪。(6)发:谓发动起义。(7)使逐问状:使之逐盗而问其状。(8)时见大夫无可使者:谓当时见在的大夫皆不堪为使。(9)盩厔:县名。今陕西周至县。
       嘉因荐儒者公孙光、满昌及能吏萧咸、薛修等(1),皆故二千石有名称。天子纳而用之。
       (1)满昌:匡衡的弟子。萧咸:萧望之之子。《萧望之传》附其传。薛修:薛宣之弟。
       会息夫躬、孙宠等因中常侍宋弘上书告东平王云祝诅(1),又与后舅伍宏谋弑上为逆,云等伏诛,躬、宠擢为吏二千石。是时,侍中董贤爱幸于上(2),上欲侯之而未有所缘,傅嘉劝上因东平事以封贤。上于是定躬、宠告东平本章(3),掇(剟)去宋弘(4),更言因董贤以闻,欲以其功侯之,皆先赐爵关内侯。顷之,欲封贤等,上心悼嘉,乃先使皇后父孔乡侯傅晏持诏书视(示)丞相御史。于是嘉与御史大夫贾延上封事言:“窃见董贤等三人始赐爵,众庶匈匈(恟恟),咸曰贤贵,其余并蒙恩(5),至今流言未解。陛下仁恩于贤等不已。宜暴贤等本奏语言,延问公卿大夫博士议郎,考合古今,明正其义,然后乃加爵土;不然,恐大失众心,海内引领而议。暴平其事(6),必有言当封者,在陛下所从;天下虽不说(悦),咎有所分,不独在陛下。前定陵侯淳于长初封(7),其事亦议。大司农谷永以长当封(8),众人归咎于永,先帝不独蒙其讥。臣嘉、臣延材驾不称(9),死有余责。知顺指(旨)不忤(10),可得容身须臾,所以不敢者,思报厚恩也。”上感其言,止。数月,遂下诏封贤等,因以切责公卿曰:“朕居位以来,寝疾未瘳,反逆之谋相连不绝,贼乱之臣,近侍帷幄。前东平王云与后谒祝诅朕,使侍医伍宏等内侍案脉(11),几危社稷,殆莫甚焉(12)!昔楚有子玉得臣,晋文为之侧席而坐(13);近事,汲黯折淮南之谋(14)。今云等至有图弑天子逆乱之谋者,是公卿股肱莫能悉心务聪明以销(消)厌未萌之故(15)。赖宗庙之灵,侍中驸马都尉贤等发觉以闻,咸伏厥辜。《书》不云乎?‘用德章厥善。(16)’其封贤为高安侯、南阳太守宠为方阳侯、左曹光禄大夫躬为宜陵侯。”
       (1)息夫躬:本书卷四十五有其传。东平王云:东平王刘宇之子。其事详于《宣元六王传》附东平王云传。(2)董贤:《佞幸传》有其传。(3)定:谓改治。(4)掇(duó):削也。掇去宋弘:谓削去宋弘之名。(5)其余并蒙恩:董贤以贵宠得封,而其他人(息夫躬、孙宠)遂亦蒙恩。(6)平:疑作“下”。朱一新曰:“‘平’,监本作‘下’。”王先谦曰:“官本‘平’作‘下’,是。”(7)淳于长:《佞幸传》有其传。(8)谷永:本书卷八十五有其传。(9)不称:谓不称职。(10)迕(wǔ,又读wù):逆也。(11)案:谓切诊。(12)殆:危也。(13)子玉:名得臣,春秋时楚大夫。《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云:子玉率楚师与晋文公战于城濮,楚师败绩。晋师三日馆谷,而文公犹有忧色,曰:“得臣犹在,忧未歇也。”及楚杀子玉,文公喜而可知。(14)汲黯:本书卷五十有其传。淮南:指淮南王刘安。(15)务聪明:言广视听。 (16)“用德章厥善”:见《尚书·商书·盘庚》。
       后数月,日食,举直言(1),嘉复奏封事曰:
       (1)日食,举直言:此即元寿元年正月辛丑朔日食,诏举直言。参见《哀帝纪》。
       臣闻咎繇戒帝舜曰(1):“亡(无)敖佚(傲逸)欲有国,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机(2)。”箕子戒武王曰(3):“臣无有作威作福,亡(无)有玉食;臣之有作威作福玉食,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侧颇辟(僻),民用僭慝(4)。”言如此则逆尊卑之序,乱阴阳之统,而害及王者,其国极危。国人倾厌(侧)不正,民用僭差不一,此君不由法度,上下失序之败也。武王躬履此道,隆至成康(5)。自是以后,纵心恣欲,法度陵迟(6),至于臣弑君,子弑父。父子至亲,失礼患生,何况异姓之臣?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7)。”孝文皇帝备行此道,海内蒙恩,为汉太宗。孝宣皇帝赏罚信明,施与有节,记人之功,忽于小过(8),以致治平。孝元皇帝奉承大业,温恭少欲,都内钱四十万万,水衡钱二十五万万,少府钱十八万万(9)。尝幸上林(10),后宫冯贵人从临兽圈,猛兽惊出,贵人前当之,元帝嘉美其义,赐钱五万。掖庭见(现)亲(11),有加赏赐,属(嘱)其人勿众谢(12)。示平恶偏(13),重失人心,赏赐节约。是时外戚赀(资)千万者少耳,故少府水衡见(现)钱多也。虽遭初元、水光凶年饥馑(14),加有西羌之变,外奉师旅,内振(赈)贫民,终无倾危之忧,以府臧(藏)内充实也。孝成皇帝时,谏臣多言燕出之害(15),及女宠专爱,耽于酒色,损德伤年,其言甚切,然终不怨怒也。宠臣淳于长、张放、史育,育数贬退,家货(资)不满千万,放斥逐就国,长榜死于狱(16)。不以私爱害公义,故虽多内讥,朝延安平,传业陛下。
       (1)咎繇:即皋陶。(2)“无傲逸欲有国”等句:见《尚书·虞书·咎繇谟》。机:疑作“几”。几,微也。万几:谓当万事之微。(3)箕子:商纣之诸父,封于箕。因纣王不听其谏,乃披发佯狂为奴,为纣王所囚。后归于周。相传《尚书·洪范》乃箕子为周武王而作。(4)“臣无有作威作福”等句:见《尚书·周书·洪范》。而:汝,你。颇僻:偏邪不正。僭:不信。慝:恶也。(5)隆至成康:谓到了成康之世至于隆盛。(6)陵迟:即陵夷。(7)“道千乘之国”等句:见《论语·学而篇》。道:治也。(8)忽:忘也。(9)都内钱四十万万等句:谓当时库存钱达八十三万万。(10)上林:上林苑。(11)掖庭现亲:谓今在掖庭人的亲属。(12)勿众谢:勿使在众人中道谢。(13)示平恶偏:言示以均平,恶其偏党。(14)初元、永光:皆汉元帝年号。初元共五年(前48—前44)。永光共五年(前43—前39)。(15)燕出:微服出行。(16)榜:笞击。
       陛下在国之时,好《诗》《书》,上(尚)俭节,征来所过道上称诵德美,此天下所以回心也(1)。初即位,易帷帐,去锦绣,乘舆席缘绨缯而已。共皇寝庙比比当作(2),忧闵(悯)元元,惟用度不足,以义割恩,辄且止息,今始作治。而驸马都尉董贤亦起官寺上林中(3),又为贤治大第,开门乡(向)北阙,引王渠灌园池(4),使者护作(5),赏赐吏卒,甚于治宗庙。贤母病,长安厨给祠具(6),道中过者皆饮食(7)。为贤治器,器成,奏御乃行,或物好,特赐其工,自贡献宗庙三宫(8),犹不至此。贤家有宾婚及见亲(9),诸官并共(供)(10),赐及仓(苍)头奴婢,人十万钱。使者护视,发取市物,百贾震动(11),道路喧哗,群臣惶惑。诏书罢苑,而以赐贤二千余顷,均田之制从此堕坏(12)。奢僭放纵,变乱阴阳,灾异众多,百姓讹言,持筹相惊(13),被(披)发徒跌而走,乘马者驰,天惑其意,不能自止。或以为筹者策失之戒也。陛下素仁智慎事,今而有此大讥。
       (1)回心:谓回其戴成帝之心而戴哀帝。(2)共皇:即定陶恭王。哀帝之父。比比:犹频频。(3)附马部尉:官名。汉武帝时置。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之一种。官寺:官府。(4)王渠:官渠。犹后世御沟。(5)护:监视。(6)长安厨:长安厨令之简称。主为食官。京兆尹属官。 (7)道中过者皆饮食:谓过路人都得饮食。(8)三宫:指长信宫(太皇太后)、永信宫(傅太后)、赵太后宫。(9)宾婚:言宾事及婚事。见亲:言见亲戚。(10)并供:言百官各以所掌事及财物就供之。(11)百贾:各种贩卖之人。(12)均田之制:指使用土地的等级制。(13)持筹相惊:指当时所行西王母筹,持者惊恐。
       孔子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安用彼相矣(1)!”臣嘉幸得备位,窃内悲伤不能通愚忠之信;身死有益于国,不敢自惜。唯陛下慎己之所独乡(向),察众人之所共疑。往者宠臣邓通、韩嫣骄贵失度(2),逸豫无厌(3),小人不胜情欲,卒陷罪辜(4)。乱国亡躯,不终其禄,所谓爱之适足以害之者也。宜深览前世,以节贤宠,全安其命。
       (1)“危而不持”等句:见《论语·季氏篇》。(2)邓通、韩嫣:《佞幸传》有其传。(3)逸豫:安乐。(4)卒:终也。
       于是上浸不说(悦),而愈爱贤,不能自胜。会祖母傅太后薨,上因托傅太后遗诏,令成帝母王太后下丞相御史,益封贤二千户,及赐孔乡侯、汝昌侯、阳新侯国(1)。嘉封还诏书(2),因奏封事谏上及太后曰:“臣闻爵禄土地,天之有也。《书》云:‘天命有德,五眼五章哉(3)!’王者代天爵入,尤宜慎之。裂地而封,不得其宜,则众庶不服,感动阴阳,其害疾自深(4)。今圣体久不平,此臣嘉所内惧也。高安侯贤,佞幸之臣,陛下倾爵位以贵之,单(殚)货财以富之(5),损至尊以宠之,主威已黜,府藏已竭,唯恐不足。财皆民力所为,孝文皇帝欲起露台,重百金之费(6),克己不作。今贤散公赋以施私惠,一家至受千金,往古以来贵臣未尝有此,流闻四方,皆同怨之。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臣常为之寒心。今太皇太后以永信太后遗诏(7),诏丞相御史益贤户,赐三侯国,臣嘉窃惑。山崩地动,日食于三朝(8),皆阴侵阳之戒也。前贤已再封,晏、商再易邑,业缘私横求,恩已过厚,求索自恣,不知厌(餍)足(9),甚伤尊尊之义,不可以示天下。为害痛矣!臣骄侵罔,阴阳失节,气感相动,害及身体。陛下寝疾久不平,继嗣未立,宜思正万事,顺天人之心,以求福祐,奈何轻身肆意(10),不念高祖之勤苦垂立制度欲传之于无穷哉!《孝经》曰:‘天子有争(净)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11)。’臣谨封上诏书,不敢露见(现),非爱死而不自法(12),恐天下闻之,故不敢自劾。愚赣数犯忌讳,唯陛下省察。”
       (1)孔乡侯、汝昌侯、阳新侯:指傅晏、傅商、郑业。阳新,亦作“阳信”,信、新,古字通。三人先封侯,未有国邑,今赐之。(2)封还诏书:将诏书封还给皇帝。(3)“天命有德”二句:见《尚书·虞书·咎繇谟》。五服五章:言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尊卑之服采章各异。(4)其害疾自深:谓其害使天子自身疾深。(5)殚(dān):竭尽。(6)重:疑作“惜”。(7)永信太后:傅太后。(8)三朝:亦作“三始”。正月一日,为岁、月、日始。(9)餍(yàn)足:满足。(10)肆:放也。(11)“天子有争臣七人”三句:意谓君主能纳谏,则免于过恶。(12)自法:即自劾。
       初,廷尉相与丞相长史、御史中丞及五二千石杂治东平王云狱(1),时冬月未尽二旬,而相心疑云冤,狱有饰辞(2),奏欲传之长安(3),更下公卿覆治。尚书令鞠谭、仆射宗伯凤以为可许。天子以相等皆见上体不平,外内顾望,操持两心,幸云逾冬(4),无讨贼疾恶主仇之意,制诏免相等皆为庶人(5)。后数月大赦(6),嘉奏封事荐相等明习治狱,“相计谋深沈,谭颇知雅文,凤经明行修,圣王有计功除过(7),臣窃为朝廷惜此三人。”书奏,上不能平(8)。后二十余日,嘉封还益董贤户事,上乃发怒,召嘉诣尚书,责问以“相等前坐在位不尽忠诚,外附诸侯,操持两心,背人臣之义,今所称相等材美,足以相计除罪。君以道德,位在三公,以总方略一统万类分明善恶为职(9),知相等罪恶陈列,著闻天下,时辄以自劾,今又称誉相等,云为朝廷惜之。大臣举错(措),恣心自在,迷国罔上,近由君始,将谓远者何(10)!对状(11)。”嘉免冠谢罪。
       (1)梁相:字子夏。官为廷尉。(2)饰辞:伪饰之辞;不实之言。(3)传:谓移其狱事。(4)幸云逾冬:侥幸云狱过了冬可以减死。(5)免相等皆为庶人:据《百官表》,梁相被贬为东海都尉。(6)后数月大赦:即元寿元年正月辛丑朔日食,大赦天下。参见《哀纪》(施之勉说)。(7)计功除过:计其功劳而免其罪过。(8)不能平:指心怒。(9)一统万类:其中多一“万”字。(10)近由君始二句:意谓近臣尚然,远者更不必说了。(11)对状:敕令具对。
       事下将军中朝者(1)。光禄大夫孔光、左将军公孙禄、右将军王安、光禄勋马宫、光禄大夫龚胜劾嘉迷国罔上不道(2),请与廷尉杂治。胜独以为嘉备宰相(3),诸事并废,咎由嘉生;嘉坐荐相等,微薄,以应迷国罔上不道,恐不可以示天下。遂可光等奏。
       (1)中朝:指中朝臣。(2)孙光、马宫:本书卷八十一有其传。王安:封乐昌侯。“光禄大夫龚胜”六字衍。参考本书《龚胜传》及《汉纪》。(3)胜:当作“光禄大夫龚胜”(王念孙说)。参考本书《龚胜传》及《汉纪》。
       光等请谒者召嘉诣廷尉诏狱,制曰:“票(骠)骑将军、御史大夫、中二千石、二千石、诸大夫、博士、议郎议。”卫尉云等五十人以为(1)“如光等言可许”。议郎龚等以为“嘉言事前后相违,无所执守,不任宰相之职,宜夺爵土,免为庶人。”永信少府猛等十人以为(2)“圣王断狱,必先原心定罪,探意立情,故死者不抱恨而入地,生者不衔怨而受罪。明主躬圣德,重大臣刑辟,广延有司议,欲使海内咸服。嘉罪名虽应法,圣王之于大臣,在舆为下,御坐则起(3),疾病视之无数,死则临吊之,废宗庙之祭,进之以礼,退之以义,诔之以行(4)。案嘉本以相等为罪,罪恶虽著,大臣括发关械,裸躬就笞(5),非所以重国褒宗庙也。今春月寒气错缪,霜露数降,宜示天下以宽和。臣等不知大义,唯陛下察焉。”有诏假谒者节(6),诏丞相诣廷尉诏狱。
       (1)云:孙云,河内人。(2)永信少府:官名。掌永信宫事。因傅太后居永信宫暂置,故不入《百官表》(王先谦说)。(3)在舆为下,御坐则起:《汉旧仪》云:皇帝在道,丞相迎谒,谒者赞称曰“皇帝为丞相下舆”。立乃升车。皇帝见丞相起,谒者赞称曰“皇帝为丞相起”。起立乃坐。(4)诔(lěi):累述死者功德之文。犹今之悼词。(5)括:结也。关:贯也。裸躬:裸体。(6)谒者:官名。节:符节。信物。
       使者既到府,掾史涕泣,共和药进嘉,嘉不肯服。主簿曰:(1)“将相不对理陈冤(2),相踵以为故事,君侯宜引决(3)。”使者危坐府门上(4)。主簿复前进药,嘉引药杯以击地,谓官属曰:“丞相幸得备位三公,奉职负国,当伏刑都市以示万众。丞相岂儿女子邪,何谓(为)咀药而死(5)!”嘉遂装出(6),见使者再拜受诏,乘吏小车,去盖不冠,随使者诣廷尉。廷尉收嘉丞相新甫侯印缓,缚嘉载致都船诏狱(7)。
       (1)主簿:官名。掌文书、印鉴等。此属丞相。(2)理:谓廷尉。汉廷尉相当于古代之大理。(3)引决:谓自杀。(4)使者危坐府门上:此为逼促王嘉的行为。(5):咀:嚼也。(6)装也:朝服而出。(7)都船诏狱:据《百官表》执金吾属官有都船令。其部诏狱,即称都船诏狱。
       上闻嘉生自诣吏(1),大怒,使将军以下与五二千石杂治。吏诘问嘉,嘉对曰:“案事者思得实。窃见相等前治东平王狱,不以云为不当死,欲关公卿示重慎(2):置驿马传囚,势不得逾冬月,诚不见其外内顾望阿附为云验(3)。复幸得蒙大赦,相等皆良善吏,臣窃为国惜贤,不私此三人。”狱吏曰:“苟如此,则君何以为罪?犹当有以负国(4),不空人狱矣(5)。”吏稍侵辱嘉,嘉喟然卬(仰)天叹曰:“幸得充备宰相,不能进贤退不肖,以是负国,死有余责。”吏问贤不肖主名,嘉曰:“贤,故丞相孔光、故大司空何武,不能进;恶,高安侯董贤父子,佞邪乱朝,而不能退。罪当死,死无所恨。”嘉系狱二十余日,不食欧(呕)血而死。帝舅大司马票(骠)骑将军丁明素重嘉而怜之,上遂免明,以董贤代之,语在《贤传》(6)。
       (1)生:活着。(2)关:通告。(3)阿附:指阿附藩王法。《诸侯王表》记汉有附益之法。(4)犹当有以负国:谓犹坐以负国之法。当:谓论罪。负国:指背负皇朝,外附诸侯。(5)不空入狱:意谓入狱有所根据。(6)《贤传》:《佞幸传·董贤传》
       嘉为相三年诛,国除。死后上览其对而思嘉言,复以孔光代嘉为丞相,征用何武为御史大夫。元始四年(1),诏书追录忠臣,封嘉子崇为新甫侯,追谥嘉为忠侯。
       (1)元始四年:公元4年。
       师丹字仲公,琅邪东武人也(1)。治《诗》,事匡衡(2)。举孝廉为郎。元帝末,为博士,免。建始中(3),州举茂材,复补博士,出为东平王太博。丞相方进、御史大夫孔光举丹论议深博,廉正守道,征入为光禄大夫、丞相司直。数月,复以光禄大夫给事中,由是为少府、光禄勋、侍中,甚见尊重。成帝末年,立定陶王为皇太子,以丹为太子太傅(4)。哀帝即位,为左将军,赐爵关内侯,食邑,领尚书事,遂代王莽为大司马,封高乐侯。月余,徙为大司空(5)。
       (1)琅邪:郡名。治东武(今山东诸城)。东武:县名。今山东诸城。(2)匡衡:本书卷八十一有其传。(3)建始:汉成帝年号,共四年(前32—前29)。(4)太子太傅:官名。辅导太子。(5)月余,徙为大司空:师丹徙为大司空,时在建平元年(前6)正月,见《傅喜传》。据《公卿表》师丹为大司马,四月徙为大司空。可知其为大司马当在绥和二年(前7)十月。《恩泽侯》作七月庚午封,“七”乃“十”之误。故言“月余”欠妥;《公卿表》作“四月徒”,是。(参考施之勉《汉书补注辩证》第319页)
       上少在国,见成帝委政外家,王氏僭盛,常内邑邑(悒悒)(1)。即位,多欲有所匡正。封拜丁、傅,夺王氏权。丹自以师傅居三公位,得信于上,上书言:“古者谅闇不言(2),听于冢宰(3),三年无改于父之道(4)。前大行尸柩在堂(5),而官爵臣等以及亲属,赫然皆贵宠。封舅为阳安侯(6),皇后尊号未定,豫(预)封父为孔乡侯(7)。出侍中王邑、射声校尉王邯等。诏书比下(8),变动政事,卒(猝)暴无渐。臣纵不能明陈大义,复曾不能牢让爵位(9),相随空受封侯,增益陛下之过。间者郡国多地动,水出流杀人民,日月不明,五星失行,此皆举错(措)失中,号令不定,法度失理,阴阳涵(混)浊之应也。臣伏惟人情无子,年虽六七十,犹博取(娶)而广求。孝成皇帝深见天命,烛知至德(10),以壮年克己,立陛下为嗣。先帝暴弃天下而陛下继体,四海安宁,百姓不惧,此先帝圣德当合天人之功也。臣闻天威不违颜咫尺(11),愿陛下深思先帝所以建立陛下之意,且克己躬行以观群下之从化。天下者,陛下之家也,肺附何患不富贵(12),不宜仓卒(猝)。先帝不量臣愚,以为太傅,陛下以臣托师傅,故亡(无)功德而备鼎足,封大国,加赐黄金,位为二公,职在左右(佐佑),不能尽忠补过,而令庶人窃议,灾异数见(现),此臣之大罪也。臣不敢言乞骸骨归于海滨,恐嫌于伪。诚惭负重责,义不得不尽死。”书数十上,多切直之
       (1)悒悒:不安貌。(2)谅闇:古时天子、诸侯居丧之称。或谓居丧之所,即凶庐。(3)冢宰:占官名。犹后世丞相。(4)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论语·学而篇》载孔子“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之说。(5)大行:指去世不久的皇帝。(6)阳安侯:丁明。(7)皇后尊号未定二句:据《哀帝纪》,哀帝四月即位,五月丙戌立皇后傅氏。据《外戚恩泽表》,阳安侯丁明与孔乡侯傅晏俱以四月壬寅封、在五月丙戌立后之前四十四日。(8)比:频也。(9)牢:坚决。(10)烛:明也。至德:指哀帝。(11)天威不违颜咫尺:《左传》僖公九年有“天威不违颜咫尺”之语。(12)肺附:比喻帝王的亲属或亲戚。
       初,哀帝即位,成帝母称太皇太后,成帝赵皇后称皇太后,而上祖母傅太后与母丁后皆在国邪,自以定陶共王为称。高昌侯董宏上书言:“秦庄襄王母本夏氏(1),而为华阳夫人所子(2),及即位后,俱称太后,宜立定陶共王后为皇太后。”事下有司,时丹以左将军与大司马王莽共劾奏宏“知皇太后至尊之号,天下一统、而称亡秦以为比喻,诖误圣朝,非所宣言,大不道。”上新立,谦让,纳用莽、丹言,免宏为庶人。傅太后大怒,要上欲必称尊号(3),上于是追尊定陶共王为共皇,尊傅太后为共皇太后,丁后为共皇后。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复奏言(4):“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皆不宜复引定陶藩国之名以冠大号,车马衣服宜皆称皇之意(5),置吏二千石以下各供厥职(6),又宜为共皇立庙京师。”上复下其议,有司皆以为宜如褒、犹言。丹议独曰:“圣王制礼取法于天地(7),故尊卑之礼明则人伦之序正,人伦之序正则乾坤得其位而阴阳顺其节,人主与万民俱蒙佑福。尊卑者,所以正天地之位,不可乱也。今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为号者,母从子、妻从夫之义也。欲立官置吏,车服与太皇太后并,非所以明尊卑、亡(无)二上之义也(8)。定陶共皇号溢已前定,义不得复改。《礼》:‘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其尸服以士服。’子亡(无)爵父之义,尊父母也。为人后者为之子,故为所后服斩衰三年(9),而降其父母期(10),明尊本祖而重正统也。孝成皇帝圣恩深远,故为共王立后,奉承祭祀,今共皇长为一国太祖(11),万世不毁,恩义已备。陛下既继体先帝,持重大宗,承宗庙天地社稷之祀,义不得复奉定陶共皇祭入其庙。今欲立庙于京师,而使臣下祭之,是无主也。又亲尽当毁,空去一国太祖不堕之祀(12),而就无主当毁不正之礼,非所以尊厚共皇也。”丹由是浸不合上意。
       (1)秦庄襄王:战国时秦君。秦始皇之父。(2)华阳夫人:秦孝文王之夫人。子:谓养以为子。(3)要:要挟。(4)郎中令:官名。刘敞曰:“案,是时无郎中令。”施之勉曰:“《汉旧仪》,郎中令,主郎中。……独郎中令,比二千石。《汉官仪》谓之郎中令者,言领诸郎而为之长。是其时有郎中令也。”泠褒:姓泠(líng),名褒。(5)称皇之意:谓符合至尊之号。(6)置吏二千石以下:谓当置詹事、太仆、少府等众官。(7)天地:王先谦曰:“官本无‘地’字。”案:当有之。此“天地”与下句“乾坤”对应。(8)明尊卑无二上:王念孙曰:“‘卑’字涉上文两尊卑而衍。此谓傅昭仪、丁姬不得与元后并尊,故曰‘尊无二上’,‘尊’下不当有‘卑’字。”案:有“卑”字也可通,当读为“明尊卑、无二上”。(9)斩衰:旧时五种丧服中最重要的一种。 (10)期(jì):期服的简称。旧时丧服名。即齐衰一年之服。(11)国:指定陶王国。(12)堕:毁也。
       会有上书言古者以龟贝为货,今以钱易之,民以故贫,宜可改币。上以问丹,丹对言可改。章下有司议,皆以为行钱以来久,难卒(猝)变易。丹老人,忘其前语,后从公卿议(1)。又丹使吏书奏,吏私写其草(2),丁、傅子弟闻之,使人上书告丹上封事行道人遍持其书。上以问将军中朝臣,皆对曰:“忠臣不显谏,大臣奏事不宜漏泄,令吏民传写流闻四方。‘臣不密则失身’(3),宜下廷尉治。”事下廷尉,廷尉劾丹大不敬,事未决,给事中博士申咸、炔钦上书(4),言“丹经行无比、自近世大臣能若丹者少。发愤懑,奏封事,不及深思远虑,使主簿书,漏泄之过不在丹。以此贬黜,恐不厌(餍)众心。”尚书劾咸、钦:“幸得以儒官选擢备腹心,上所折中定疑,知丹社稷重臣,议罪处罚,国之所慎,咸、钦初傅经义以为当治,事以(已)暴列,乃复上书妄称誉丹,前后相违,不敬。”上贬咸、钦秩各二等,遂策免丹曰:“夫三公者,朕之腹心者也,辅善相过,匡率百僚,和合天下者也。朕既不明,委政于公,间者阴阳不调,寒暑失常,变异娄(屡)臻,山崩地震,河决泉涌,流杀人民,百姓流连,无所归心,司空之职尤废焉。君在位出入三年,未闻忠言嘉谋,而反有朋党相进不公之名。乃者以挺力田议改币章示君(5),君内为朕建可改不疑;以君之言博考朝臣,君乃希众雷同,外以为不便,令观听者归非于朕。朕隐忍不宣,为君受愆。朕疾夫比周之徙虚伪坏化(6),浸以成俗,故屡以书饬(敕)君,几(冀)君省过求己(7),而反不受,退有后言。及君奏封事,传于道路,布闻朝市,言事者以为大臣不忠,辜陷重辟,获虚采名,谤讥匈匈(恟恟),流于四方。腹心如此,谓疏者何(8)?殆谬于二人同心之利焉(9),将何以率示群下,附亲远方?朕惟君位尊任重,虑不周密,怀谖迷国(10),进退违命,反覆异言,甚为君耻之,非所以共(恭)承天地,永保国家之意。以君尝托傅位,未忍考于理,已诏有司赦君勿治。其上大司空高乐侯印缓,罢归。”
       (1)后:当作“复”(陈景云说)。(2)草:草稿。(3)“臣不密则失身”:见《易·系辞下》。(4)炔钦:姓炔(guì),名钦,字幼卿,齐人,从许商受《尚书》。(5)挺力田:有二说。颜师古曰:“挺,引拔也。谓持拔异力田之人,优宠之也。”钱大昭曰:“挺,宽也。言优宠力田之人,宽其租赋徭役。”(6)比周:结党营私。(7)省过求己:言反省自己之过。(8)谓疏者何:言无以为疏者法。(9)二人同心之利:《易·系辞上》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语。(10)谖:诈也。
       尚书令唐林上疏曰(1):“窃见免大司空丹策书,泰(太)深痛切,君子作文,为贤者讳。丹经为世儒宗,德为国黄耈(2),亲傅圣躬,位在三公,所坐者微,海内未见其大过,事既已往,免爵大(太)重,京师识者咸以为宜复丹邑爵(3),使奉朝请(4),四方所瞻卬(仰)也。惟陛下财(裁)览众心,有以尉(慰)复师傅之臣(5)。”上从林言,下诏赐丹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唐林:字子高,封建德侯。(2)黄耈:老人之称。(3)识者:谓有识之人。(4)奉朝请:给以参加朝会的待遇。(5)复:报也。
       丹既免数月,上用朱博议(1),尊傅太后为皇太太后,丁后为帝太后,与太皇太后及皇太后同尊,又为共皇立庙京师,仪如孝元皇帝。博迁为丞相,复与御史大夫赵玄奏言:“前高昌侯宏首建尊号之议,而为丹所劾奏,免为庶人。时天下衰粗(2),委政于丹。丹不深惟褒广尊亲之义而妄称说,抑贬尊号,亏损孝道,不忠莫大焉。陛下圣仁,昭然定尊号,宏以忠孝复封高昌侯。丹恶逆暴著,虽蒙赦令,不宜有爵邑,请免为庶人。”奏可,丹于是废归乡里者数年。
       (1)朱博:本书卷八十三有其传。(2)衰(cuī)粗:古时以粗麻布制成的丧服,披于胸前。天下衰粗,指时有成帝之丧。
       平帝即位,新都侯王莽白太皇太后发掘傅太后、丁太后冢,夺其玺绶,更以民葬之,定陶隳废共皇庙。诸造议泠褒、段犹等皆徙合浦(1),复免高昌侯宏为庶人(2)。征丹诣公车,赐爵关内侯,食故邑。数月,太皇太后诏大司徒、大司空曰:“夫褒有德,赏元功,先圣之制,百王不易之道也。故定陶太后造称僭号,甚悖义理。关内侯师丹端诚于国,不顾患难,执忠节,据圣法,分明尊卑之制,确然有柱石之固(3),临大节而不可夺,可谓社稷之臣矣。有司条奏邪臣建定称号者已放退,而丹功赏未加,殆缪(谬)乎先赏后罚之义,非所以章有德报厥功也。其以厚丘之中乡户二千一百封丹为义阳侯(4)。”月余薨,谥曰节侯。子业嗣,王莽败乃绝。
       (1)合浦:郡名。治合浦(在今广西合浦东北)。(2)宏:当作“武”。据《功臣表》,高昌侯董宏建平二年复封,三年(即建平四年)薨。元寿元年,其子武嗣,二年(即元寿二年),坐父宏前为佞邪,免。据《平帝纪》,元寿二年六月,哀帝崩。七月罢免傅晏、少府董恭(董贤之父)等人,董武当亦在此时免。(3)确然:坚固貌。(4)厚丘:县名。在今江苏东海县南。
       赞曰:何武之举(1),王嘉之争(2),师丹之议(3),考其祸福,乃效于后(4)。当王莽之作,外内咸服,董贤之爱,疑(拟)于亲戚,武、嘉区区,以一蒉障江河(5),用没其身。丹与董宏更受赏罚(6),哀哉!故曰“依世则废道(7),违俗则危殆”(8),此古人所以难受爵位者也(9)。
       (1)举:指举公孙禄为大司马。 (2)争:指争益董贤封邑。(3)议:指议丁、傅不宜称尊号。(4)考其祸福二句:谓终以王莽篡位,董贤遇祸,丁、傅丧败。(5)蒉(kuì):草编的筐子。一蒉:谓一蒉之土。(6)更:互也。(7)依世:言随时曲直。(8)违俗:言违迕流俗。(9)所以难受爵位:意谓做官险难。

本书目录

汉书新注卷一上 高帝纪第一上
汉书新注卷一下 高帝纪第一下
汉书新注卷二 惠帝纪第二
汉书新注卷三 高后纪第三
汉书新注卷四 文帝纪第四
汉书新注卷五 景帝纪第五
汉书新注卷六 武帝纪第六
汉书新注卷七 昭帝纪第七
汉书新注卷八 宣帝纪第八
汉书新注卷九 元帝纪第九
汉书新注卷十 成帝纪第十
汉书新注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汉书新注卷十二 平帝纪第十二
汉书新注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第一
汉书新注卷十四 诸侯王表第二
汉书新注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汉书新注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汉书新注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汉书新注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汉书新注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汉书新注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1)
汉书新注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汉书新注卷二十一上 律历志第一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一下 律历志第一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二 礼乐志第二
汉书新注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汉书新注卷二十四上 食货志第四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四下 食货志第四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九 沟血志第九
汉书新注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
汉书新注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
汉书新注卷三十二 张耳陈余传第二
汉书新注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
汉书新注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汉书新注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汉书新注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汉书新注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汉书新注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第八
汉书新注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
汉书新注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第十
汉书新注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
汉书新注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汉书新注卷四十三 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
汉书新注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
汉书新注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汉书新注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汉书新注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第十七
汉书新注卷四十八 贾谊传第十八
汉书新注卷四十九 爱盎晁错传第十九
汉书新注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第二十
汉书新注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
汉书新注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汉书新注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汉书新注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汉书新注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
汉书新注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汉书新注卷五十七上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五十七下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
汉书新注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
汉书新注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
汉书新注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
汉书新注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汉书新注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汉书新注卷六十四上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
汉书新注卷六十四下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下
汉书新注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汉书新注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
汉书新注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
汉书新注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传第三十八
汉书新注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
汉书新注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汉书新注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汉书新注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汉书新注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
汉书新注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汉书新注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
汉书新注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
汉书新注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
汉书新注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汉书新注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汉书新注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汉书新注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汉书新注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汉书新注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
汉书新注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第五十四
汉书新注卷八十五 谷永杜邺传第五十五
汉书新注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
汉书新注卷八十七上 扬雄传第五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八十七下 扬雄传第五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八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
书新注卷八十九 循吏传第五十九
汉书新注卷九十 酷吏传第六十
汉书新注卷九十一 货殖传第六十一
汉书新注卷九十二 游侠传第六十二
汉书新注卷九十三 佞幸传第六十三
汉书新注卷九十四上 匈奴传第六十四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
汉书新注卷九十六上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六下 西域传第六十六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七上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七下 外戚传第六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八 元后传第六十八
汉书新注卷九十九上 王莽传第六十九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九中 王莽传第六十九中
汉书新书卷九十九下 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汉书新注卷一百上 叙传第七十上
汉书新注卷一百下 叙传第七十下
班彪列传下 子固
汉书叙例
前汉补注序例
《汉书》主要人名检索
附录三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