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简体版
汉书新注
汉书新注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汉书新注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说明】本传叙述万石君石奋及其二子石建、石庆,以及卫绾、直不疑,周仁、张欧等的事迹。这是一篇谨厚有长者风的官僚的类传。石奋以“恭谨”著称,并以此教子,形成家风。他与四子皆官秩二千石,共万石,故石奋号万石君。卫绾、直不疑、周仁、张欧等人也有谨厚的特点。数人皆官于文景及武帝之世,其时皇权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突出,石奋等官僚“谨厚”以事君主的特点,实是这种时代的产物。《史记》《汉书》集中立传,抓住了时代特点,反映出一定的历史意义。司马迂所评“近于佞”,班固指出石建洗衣、周仁垢污,“君子讥之”,都对谨厚之士寓意讽刺。   
       万石君石奋,其父赵人也(1)。赵亡,徙温(2)。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3),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4)?”对曰:“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瑟。”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5),受书谒(6)。徒其家长安中戚里(7),以姊为美人故也。
       (1)赵:指战国时赵国,都于邯郸(今河北邯郸市)。(2)温:县名。在今河南温县西南。温具属河内郡。(3)河内:郡名。治怀县(在今河南武涉县西南)。 (4)若:你。何有:有何亲属。(5)中涓:官名。侍从帝王左右。(6)受书谒:接受外来的文书名片等。(7)戚里:帝王姻戚所居之里名。
       奋积功劳,孝文时官至太中大夫(1)。无文学,恭谨,举无与比(2)。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子太傅(3),免。选可为傅者,皆推奋为太子大傅。及孝景即位,以奋为九卿。迫近(4),惮之(5),徙奋为诸侯相。奋长于建,次甲,次乙(6),次庆,皆以驯行孝谨(7),官至二千石(8)。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举集其门(9)。”凡号奋为万石君。
       (1)大中大夫:官名。掌议论,秩比千石,属郎中令(光禄勋)。(2)举:皆也(3)太子太傅:官名。辅导太子,秩二千石。(4)迫近:九卿迫近于皇帝。(5)惮之:惮其拘谨。(6)次甲、次乙:史失其名,故云甲乙。(7)驯:顺也。(8)二千石:俸禄等级,月俸百二十斛。汉代太子太傅至右扶风、郡守、诸侯相等,皆二千石。(9)集:聚也。举集其门:言一门贵宠。
       孝景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1),以岁时为朝臣(2)。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必轼焉(3)。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诮让,为便坐(4),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5),虽燕(宴)必冠(6),申申如也(7)。僮仆(欣欣)如也(8),唯谨(9)。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如在上前。其执丧(10),哀戚甚。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11),皆自以为不及也。
       (1)上大夫禄:即二千石禄。汉制,二千石位上大夫,千石以下至六百石为下大夫;所谓上、下大夫,非官号,乃拟古之称。(2)以岁时为朝臣:言每年按时参加朝请。(3)路马:皇帝路车之马。轼:谓抚轼,以示恭敬。(4)便坐:坐于便侧之处,不是坐于正室。(5)胜冠:指男子长大可以加冠。(6)宴:《史记》作“宴居”。(7)申申:和舒之貌。(8)欣欣:欣然自得貌。(9)唯谨:谓但以谨敬为先。(10)执丧:犹言服丧。(11)质:实也。质行:尚实行。
       建元二年(1),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2)。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3),少子庆为内史。
       (1)建元二年:前139年。(2)王臧获罪皇太后:见本书《窦婴田蚡传》。皇太后:指窦太后。(3)郎中令:官名。掌宫殿掖门户。(4)内免:官名。掌京畿地方。
       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1)。每五日洗沐归谒亲(2),入于舍(3),窃问侍者,取亲中裙厕(侧)牏(箭)(4),身自烷洒(5),复与恃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之,以为常。建奏事于上前,即有可言(6),屏人乃言极切;至廷见(7),如不能言者。上以是亲而礼之。
       (1)恙:忧病。(2)休沐:休假。(3)子舍:子侍亲退坐之处。(4)亲:这里指父。中裙:衬裤。窬:墙洞。(5)浣(huàn):洗。(6)有可言:谓有事当奏谏。(7)廷见:谓当朝而见君时。
       万石君徙居陵里(1)。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谢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万石君让曰(2):“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3)!”乃谢罢庆(4)。庆及诸子入里门,趋至家。
       (1)陵里:陈直以为是长安之“梁陵里”。(2)让:责备。(3)固当:这是反言。(4)谢罢:告令去。
       万石君元朔五年卒(1),建哭泣哀思,杖乃能行。岁余,建亦死。诸子孙咸孝,然建最甚,甚于万石君。
       (1)万石君元朔五年卒:石奋年十五为小吏,时为汉二年(前205),推其生年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卒于元朔五年(前124),终年为九十六岁。
       建为郎中令,奏事下(1),建读之,惊恐曰:“书‘马’者与尾而五(2),今乃四,不足一,获谴死矣(3)!”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
       (1)奏事下:言所奏被批了下来。(2)此言“马”字四足与尾,凡五。(3)获谴死:意谓君主若谴责,就该死了。汉有正字之法,然误书,亦不当死。
       庆为太仆(1),御出(2),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兄弟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出为齐相,齐国慕其家行,不治而齐国大治(3),为立石相祠(4)。
       (1)庆为太仆:本书《公卿表》不载。(2)御出:为皇帝御车出行。(3)不治:犹言无为。(4)立祠:犹后世立生祠。
       元狩元年(1),上立太子,选群臣可傅者,庆自沛守为太子太傅(2),七岁迁御史大夫(3)。元鼎五年(4),丞相赵周坐酎金兔,制诏御史:“万石君先帝尊之,子孙至孝,其以御史大夫庆为丞相,封牧丘侯。”是时汉方南诛两越(5),东击朝鲜(6),北逐匈奴,西伐大宛(7),中国多事(8)。天子巡狩海内,修古神祠,封禅,兴礼乐。公家用少,桑弘羊等致利(9),王温舒之属峻法(10),兒宽等推文学(11),九卿更进用事,事不关决于庆(12)。庆醇谨而已。在位九岁,无能有所匡言。尝欲请治上近臣所忠、九卿咸宣(13),不能服,反受其过,赎罪。
       (1)元狩元年:前122年。(2)沛:郡名。治相县(在今安徽淮北市西北)。(3)迁御史大夫:时为元鼎二年(前115)。(4)元鼎五年:前112年。(5)两越:指南越和闽越,活动于今东南沿海地区及越南一带。见本书《南越、闽越传》。(6)朝鲜:古国名。在今朝鲜半岛。见本书《朝鲜传》。(7)大宛:古国名。处于古代西域地区,在今新疆以西独联体境内。(8)中国:指中原地区。(9)桑弘羊:汉武帝时的理财家。见本书《食货志》。(10)王温舒:汉武帝时酷吏。见本书《酷吏传》。(11)兒宽:汉武帝时儒者。见本书《儒林传》。(12)事不关决于庆:当时九卿更互用事,不倚丞相。关:报告之意。(13)所忠:见本书《郊祀志》、《司马相如传》。咸宣:见本书《酷吏传》。
       元封四年(1),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2),公卿议欲请徙流民于边以適(谪)之。上以为庆老谨,不能与其议(3),乃赐丞相告归,而察御史大夫以下议为请者。庆惭不任职,上书曰:“臣幸得待罪丞相,疲弩无以辅治。城郭仓廪空虚,民多流亡,罪当伏斧质,上不忍致法。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
       (1)元封四年:前107年。(2)名数:户籍。 (3)与:参与。
       上报曰:“间者,河水滔陆(1),泛滥十余郡,堤防勤劳,弗能堙塞(2),朕甚忧之。是故巡方州(3),礼嵩岳(4),通八神(5),以合宣房(6)。济淮江(7),历山滨海(8),问百年民所疾苦(9)。惟吏多私(10),征求无已(11),去者便,居者扰(12),故为流民法,以禁重赋(13)。乃者封泰山(14),皇天嘉况(15),神物并见(现)。朕方答气应(16),未能承意(17),是以切比闾里(18),知吏奸邪。委任有司,然则官旷民愁(19),盗贼公行。往年觐明堂,赦殊死,无禁锢,咸自新,与更始。今流民愈多,计文不改(20),君不绳责长史,而请以兴徙四十万口,摇荡百姓(21),孤儿幼年未满十岁,无罪而坐率(22),朕失望焉。今君上书言仓库城郭不充实,民多贫,盗贼众,请人粟为庶人(23)。夫怀知民贫而请益赋(24),动危之而辞位(25),欲安归难乎(26)?君其反室(27)!”
       (1)滔:漫也。陆:陆地。(2)堙:填也。(3)方州:指各地区。(4)嵩岳:中岳嵩山,(5)通八神:通敬八神。(6)合宣房:于宣房(在今河南泼阳西南、填塞决河。(7)淮、江:今淮河、长江。(8)滨海:沿海边而行。(9)百年民:指老人。(10)惟:思也。(11)已:止也。 (12)去者便,居者扰:百姓去其本土者则免于官吏征求,在故里者则受官吏烦扰。(13)故为流民法,以禁重赋:此言针对上述情况,朝廷特设流民之法,并禁止官吏重赋于民。(14)封泰山:见本书《郊祀志》。(15)况:赐也。(16)气应:言瑞气相应。(17)承意:言承顺上天之意。(18)切比闾里:言走近乡里。比,近也。切比,谓靠近。(19)然则:犹然而。官旷:意谓官事不办犹如虚设。(20)计文不改:言郡计文书,文饰而不改正。(21)摇荡:动摇。(22)无罪而坐率:无罪而坐以谪徒之法。率:法也。(23)请入粟为庶人:石庆以居相位不能治理,请入粟赎己罪,退为庶人。(24)怀:指心。(25)动危之而辞位:谓石庆动摇百姓,使其危急,而欲退位。(26)欲安归难:意谓企图将此危难局面交给(推卸于)何入承担。反室:犹言归休。犹今言回家反省。
       庆素质(1),见诏报反室,自以为得许,欲上印缓。椽史以为见责甚深,而终以反室者,丑恶之辞也。或劝庆宜引决(2)。庆甚惧,不知所出,遂复起视事。
       (1)素质:向来老实巴交。(2)引决:自杀。
       庆为丞相,文深审谨,无他大略,后三岁余薨(1),谥曰恬侯。中子德,庆爱之。上以德嗣,后为太常,坐法免,国除(2)。庆方为丞相时,诸子孙为小吏至二千石者十三人(3)。及庆死后,稍以罪去,孝谨衰矣。
       (1)后三岁余薨:本书《公卿表》云,石庆元封二年(前109)正月薨。(2)坐法免:《公卿表》云:坐庙牲瘦,入谷赎论。《恩泽侯表》云:坐失法罔上,祠不如令,完为城旦。(3)至:《史记》作“更至”。
       卫缩,代大陵人也(1),以戏车为郎(2),事文帝,功次迁中郎将(3),醇谨无它(4)。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5)。文帝且崩时,属(嘱)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景帝立岁余,不孰何绾(6),绾日以谨力(7)。
       (1)代:代王国。大陵:县名。属太原郡,在今山西交城西南。刘参为代王时,曾并得太原,故此称代大陵。(2)戏车:杂技之一。弄车之技。郎:帝王侍从官的通称。(3)中郎将:官名。统领皇帝的侍卫,属光禄勋。(4)无它:言无其它杂念。(5)称病不行:深怕文帝疑其预有二心事太子。(6)不孰何缩:言景帝不责让卫绾以前称病不应召。孰何:即谁何。呵责。(7)谨力:犹言勤谨。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1),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2)?”绾曰:“臣代戏车士,幸得功次迁,待罪中郎将(3),不知也。”上问曰:“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病(4)。”上赐之剑,缩曰:“先帝赐臣剑凡六,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5),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常盛(6),未尝服也(7)。
       (1)参乘:即陪乘。(2)所以得参乘:为何能当上参乘。(3)待罪:臣事君之谦辞。(4)病:《史记》作“实病”。(5)施(shǐ)易:意谓遗弃与更换。(6)常盛:《史记》作“尚盛”,言剑尚盛于匣中(7)服:佩也。
       郎官有谴,常蒙其罪(1),不与它将争(2);有功,常让它将。上以为廉,忠实无它肠(3),乃拜绾力河间王太傅(4)。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5);三岁,以军功封缩为建陵侯(6)。
       (1)郎官有谴,常蒙其罪:属下有罪谴,卫绾常代为承受。(2)不与它将争:不与它将争责任在谁。即甘愿承担责任。(3)无它肠:言一心事主。(4)河间王:指河间王刘德,景帝之子。(5)拜为中尉:时在孝景三年(前154)。中尉:官名。掌京师治安,兼主北军。(6)封绾为建陵侯:按《功臣表》,卫绾于景帝六年(前151)四月封侯。
       明年(1),上废太子(2),诛栗卿之属(3)。上以绾为长者,不忍(4);乃赐缩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5)。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6),召缩拜为太子太傅,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7),朝奏事如职所奏(8)。然自初宦以至相,终无可言(9)。上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1)明年:指封侯之明年,即景帝七年(前150)。(2)太子:指太子刘荣,栗姬所生,见本书《景十二传》。(3)栗卿之属:指太子刘荣之外家亲属栗卿等。(5)郅都:事见本书《酷吏传》。(6)胶东王:指刘彻。(7)桃侯舍:刘舍。卫绾为相在景帝后元年(前143)。(8)朝奏事如职所奏:谓但举例行事奏之。(9)自初宦以至相,终无可言:意谓始终没有什么兴革成绩可言。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中(1),丞相以景帝病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2),免之。后薨(3),谥曰哀侯。子信嗣,坐酎金,国除。
       (1)建元:武帝年号(前140——前135)。中:据本书《武纪》、《公卿表》、《窦婴传》等,当作“初”。(2)君:王先谦云,“君”字,盖诏书称之,史驳文。不任职:言其不审理其冤。(3)薨:据本书《百官表》推之,死于元光四年。
       直不疑,南阳人也(1)。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2),误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觉,亡意不疑(3),不疑谢有之(4),买金偿。后告归者至而归金,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稍迁至中大夫(5)。朝,廷见,人或毁不疑曰:“不疑状貌甚美,然特毋奈其善盗嫂何也(6)!”不疑闻,曰:“我乃无兄。”然终不自明也。
       (1)南阳:郡名。治宛县(今河南南阳市)。(2)有告归:有人请假回家。(3)亡:这里作妄。意:疑也。(4)谢有之:承认取了金。(5)中大夫:官名。掌议论,属郎中令(光禄勋)。(6)盗嫂:谓与嫂私通。
       吴楚反时,不疑以二千石将击之。景帝后元年(1),拜为御史大夫。天子修吴楚时功,封不疑为塞侯。武帝即位,与丞相缩俱以过免(2)。
       (1)景帝后元年:前143年。 (2)绾以过免,见本书《窦婴田蚣传》。
       不疑学《老子》言。其所临(1),为官如故(2),唯恐人之知其为吏迹也。不好立名,称为长者。薨,谥曰信侯。传子至孙彭祖(3),坐附金,国除。
       (1)临:指任职。(2)如故:言一切照旧。(3)彭祖:《功臣表》作“坚”,《史记》作“望”,未知孰是。
       周仁(1),其先任城人也(2)。以医见(3)。景帝为太子时,为舍人(4),积功迁至太中大夫(5)。景帝初立,拜仁为郎中令(6)。
       (1)周仁:姓周,名仁,字文。《史记》作“周文”。(2)任城:县名。在今山东济宁市东南。(3)见:言见于皇帝。(4)舍人:太子舍人,管太子家事。(5)太中大夫:官名。掌议论,属郎中令(光禄勋)。(6)郎中令:官名。掌守卫宫殿门户,汉武帝时改称光禄勋。
       仁为人阴重不泄(1)。常衣弊补衣溺(尿)裤(2),期为不洁清,以是得幸,入卧内,于后宫秘戏(3),仁常在旁,终无所言(4)。上时间人(5),仁曰:“上自察之。”然亦无所毁,如此。景帝再自幸其家。家徙阳陵(6)。上所赐甚多,然终常让,不敢受也。诸侯群臣赂遗,终无所受。武帝立,为先帝臣重之(7)。仁乃病免,以二千石禄归老,子孙咸至大官。
       (1)阴:密也,阴重不泄:言为性密重,不泄人言。(2)尿裤:衬裤。(3)于:《史记》在“于”字上有“景帝”二字。此夺。(4)无所言:即不泄露。(5)问人:问人之贤否。(6)阳陵:县名。在今陕西高陵县西南。(7)重:敬重。
       张欧字叔(1),高祖功臣安丘侯说少子也。欧孝文时以治刑名侍太子(2),然其人长者。景帝时尊重,常为九卿。至武帝元朔中(3),代韩安国为御史大夫(4)。败为吏,未尝言按人,(专)以诚长者处官。官属以为长者,亦不敢大欺。上具狱事,有可邵(5),卻之;不可者,不得已,为涕位,面而封之(6)。其爱人如此。
       (1)(qū):《公卿表》作“欧”,《史记》作“”。、欧,似可互写。(2)刑名:刑名之学。主要是循名责实。太子:指刘启。(3)元朔:武帝年号(前128——前123)。(4)韩安国:本书有其传。(5)邵:平反。(6)面而封之:言面对囚读而封之,然后上奏,使囚知当死。
       老笃,请免,天子亦宠以上大夫禄(1),归老于家。家阳陵。子孙咸至大官。
       (1)上大夫禄:即二千石禄。汉制,二千行位上大夫。
       赞曰:仲尼有言“君子欲钠于言而敏于行(1)”,其万石君、建陵侯、塞侯、张叔之谓与(欤)(2)?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至石建之浣衣,周仁为垢污,君子讥之。
       (1)仲尼:孔子之字。引言见《论语·里仁篇》。讷:语言迟钝,敏:行动敏捷。(2)万石君:石奋。建陵侯:卫馆。塞侯:直不疑。张叔:张。《吏记》评论塞侯“微巧”、周文“处谄”。

本书目录

汉书新注卷一上 高帝纪第一上
汉书新注卷一下 高帝纪第一下
汉书新注卷二 惠帝纪第二
汉书新注卷三 高后纪第三
汉书新注卷四 文帝纪第四
汉书新注卷五 景帝纪第五
汉书新注卷六 武帝纪第六
汉书新注卷七 昭帝纪第七
汉书新注卷八 宣帝纪第八
汉书新注卷九 元帝纪第九
汉书新注卷十 成帝纪第十
汉书新注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汉书新注卷十二 平帝纪第十二
汉书新注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第一
汉书新注卷十四 诸侯王表第二
汉书新注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汉书新注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汉书新注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汉书新注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汉书新注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汉书新注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1)
汉书新注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汉书新注卷二十一上 律历志第一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一下 律历志第一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二 礼乐志第二
汉书新注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汉书新注卷二十四上 食货志第四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四下 食货志第四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九 沟血志第九
汉书新注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
汉书新注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
汉书新注卷三十二 张耳陈余传第二
汉书新注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
汉书新注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汉书新注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汉书新注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汉书新注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汉书新注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第八
汉书新注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
汉书新注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第十
汉书新注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
汉书新注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汉书新注卷四十三 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
汉书新注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
汉书新注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汉书新注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汉书新注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第十七
汉书新注卷四十八 贾谊传第十八
汉书新注卷四十九 爱盎晁错传第十九
汉书新注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第二十
汉书新注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
汉书新注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汉书新注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汉书新注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汉书新注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
汉书新注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汉书新注卷五十七上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五十七下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
汉书新注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
汉书新注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
汉书新注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
汉书新注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汉书新注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汉书新注卷六十四上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
汉书新注卷六十四下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下
汉书新注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汉书新注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
汉书新注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
汉书新注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传第三十八
汉书新注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
汉书新注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汉书新注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汉书新注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汉书新注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
汉书新注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汉书新注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
汉书新注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
汉书新注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
汉书新注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汉书新注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汉书新注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汉书新注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汉书新注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汉书新注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
汉书新注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第五十四
汉书新注卷八十五 谷永杜邺传第五十五
汉书新注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
汉书新注卷八十七上 扬雄传第五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八十七下 扬雄传第五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八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
书新注卷八十九 循吏传第五十九
汉书新注卷九十 酷吏传第六十
汉书新注卷九十一 货殖传第六十一
汉书新注卷九十二 游侠传第六十二
汉书新注卷九十三 佞幸传第六十三
汉书新注卷九十四上 匈奴传第六十四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
汉书新注卷九十六上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六下 西域传第六十六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七上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七下 外戚传第六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八 元后传第六十八
汉书新注卷九十九上 王莽传第六十九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九中 王莽传第六十九中
汉书新书卷九十九下 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汉书新注卷一百上 叙传第七十上
汉书新注卷一百下 叙传第七十下
班彪列传下 子固
汉书叙例
前汉补注序例
《汉书》主要人名检索
附录三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