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简体版
汉书新注
汉书新注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汉书新注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说明】本传叙述匡衡、张禹、孔光、马宫等人的事迹。这是一篇以名儒居相位而持禄固宠者的类传。匡衡,出身贫苦农家,好学“经明”,以此谋取官位。上书奏对,本于经术,但学问议论与行止操守,判然二物。为丞相,被劾“专地盗土”,罢了官。家世多为博士者。张禹,少喜占卜,长大学经,“经学精习”。成帝时与王凤并领尚书,惧不自安。为相六年,无事可记。为人“谨厚”,内殖货财,多买田,内奢淫,尽情享乐。又为己请求茔地,为子、婿求官爵。始终不敢得罪外戚王氏。其四子皆高官。孔光,孔子十四世之孙,尤明经学,周密谨慎,不敢强谏净,为相不敢触犯贵戚,惧怕王莽而称疾辞位。子侄多为大官。马宫,官至太师,兼司徒官。为王莽所宽容,任用,卒官。《汉书》本传写出了四人的特点,描写张禹和孔光尤为生动;传末指出他们“以儒宗居宰相位,服儒衣冠,传先王语”,但“皆持禄保位,被阿谀之讥,”就是说,这些儒宗言行迥异,表里不一,乃挂羊头、卖狗肉之徒。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1)。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2),尤精力过绝人。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3);匡说《诗》,解人颐(4)。”
       (1)东海:郡名。治郯县(在今山东郯城西北)。承(zhèng):县名。在今山东枣庄东南。(2)庸作:被雇作役。(3)鼎:正也;方也。(4)解人颐:言其善于讲诵,能使人喜而至于解颐(杨树达说)。
       衡射策甲科(1),以不应令除为太常掌故(2),调补平原文学(3)。学者多上书荐衡经明,当世少双,令为文学就官京师;后进皆欲从衡平原,衡不宜在远方(4)。事下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问(5),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宣帝不甚用儒,遣衡归官。而皇太子见衡对,私善之。
       (1)射策:汉代取士制度之一。由主试者在简策上写出试题,分甲乙科,应试者取策作答,主试者按成绩而定优劣。上者为甲,次者为乙。(2)不应令:指答策不应令条。太常掌故:官名,掌礼乐制度等故事。属太掌。(3)调:选也。平原:郡名。治平原(在今山东平南)。文学:官名。犹后世的教官。(4)衡不宜在远方:自“令为文学”至此,文字有倒误。吴恂说:“文有倒误,疑作‘今为文学,就官平原,京师后进皆欲从衡,衡不宜在远方。’”言之成理。(5)萧望之:本书有其传。梁丘贺:《儒林传》有其传。
       会宣帝崩,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1),领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为副。望之名儒,有师傅旧恩,天子任之,多所贡荐。高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长安令杨兴说高曰(2):“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问(闻)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3)?彼诚有所闻也(4)。以将军之莫(幕)府,海内莫不卬(仰)望,而所举不过私门宾客,乳母子弟,人情忽不自知(5),然一夫窃议,语流天下。夫富贵在身而列士不誉,是有狐白之裘而反衣之也(6)。古人病其若此,故卑体劳心,以求贤为务。传曰:以贤难得之故因曰事不待贤,以食难得之故而曰饱不待食,或(惑)之甚者也。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余,经学绝伦,但以无阶朝廷(7),故随牒在远方(8)。将军诚召置莫(幕)府,学士歙(翕)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9),贡之朝廷,必为国器,以此显示众庶,名流于世。”高然其言,辟衡为议曹史(10),荐衡于上,上以为郎中(11),迁博士,给事中(12)。
       (1)外属:外戚。(2)杨兴:倾危之士(见《刘向传》)。(3)令闻休誉:美好的名声。(4)彼:指众庶议论之人。有所闻:谓知史高不荐贤(下文有“所举不过私门宾客、乳母子弟”的内容)。(5)忽:疏忽。(6)狐白之裘而反衣(yì):比喻其美不见。衣,穿也。(7)阶:谓升次。(8)随牒:谓随从选补之文书。(9)所有:谓特长。(10)议曹史:议曹的属吏。(11)郎中:官名。属郎中令(光禄勋)。(12)给事中:掌顾问应对,侍从左右。
       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衡上疏曰:
       臣闻五帝不同礼,三王各异教,民俗殊务,所遇之时异也。陛下躬圣德,开太平之路,闵(悯)愚吏民触法抵禁(1),比年大赦(2),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随入狱,此殆导之未得其务也。盖保民者,“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3)”,观其失而制其宜,故动之而和,绥之而安。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尚)侈靡,廉恥之节簿,淫僻之意纵,纲纪失序,疏者逾内(4),亲戚之恩薄,婚姻之党隆,苟合徼幸,以身设利(5)。不改其原(6),虽岁赦之,刑犹难使错(措)而不用也。
       (1)触法抵禁:独犯法令。(2)比:频也。(3)“示之以好恶”:见《孝经》。原文是:“陈之以德义而民莫遗其亲”,“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4)疏者:指妻妾之家。内:指同姓骨肉。(5)设:当作“没”。没,谓贪冒(王引之说)。(6)原:本也。
       臣愚以为宜壹旷然大变其俗。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朝廷者,天下之桢干也。公卿大夫相与循礼恭让,则民不争;好仁乐施,则下不暴;上(尚)义高节,则民兴行;宽柔和惠,则众相爱。四者,明王之所以不严而成化也。何者?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上有自专之士,则下有不让之人;上有克胜之佐(2),则下有伤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则下有盗窃之民:此其本也。(3)。今俗吏之治,皆不本礼让,而上克暴,或忮害好陷入于罪(4),贪财而慕势,故犯法者众,奸邪不止,虽严刑峻法,犹不为变。此非其天性,有由然也。
       (1)“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见《论语·里仁篇》。意谓能以礼让治国,还有何难。(2)克:与“胜”义同。(3)此意谓上行下效。(4)忮(zhì):嫉恨;固执。
       臣窃考《国风》之诗,《周南》、《召南》被圣贤之化深(1),故笃于行而廉于色。郑伯好勇,而国人暴虎(2);秦穆贵信,而士多从死(3);陈夫人好巫,而民淫祀(4);晋侯好俭,而民蓄聚(5);太王躬仁,邠国贵恕(6)。由此观之,治天下者审所上(尚)而已(7)。今之伪薄忮害,不让极矣。臣闻教化之流,非家至而人说之也(8)。贤者在位,能者布职(9),朝廷崇礼,百僚敬让。道德之行,由内及外,自近者始,然后民知所法,迁善日进而不自知。是以百姓安,阴阳和,神灵应,而嘉祥见(现)。《诗》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10)。”此成汤所以建至治,保子孙,化异俗而怀鬼方也(11)。今长安天子之都,亲承圣化,然其习俗无以异于远方,郡国来者无所法则,或见侈靡而放(仿)效之。此教化之原本,风俗之枢机,宜先正者也。
       (1)《周南》、《召南》:《诗经》有十五《国风》、《周南》与《召南》皆属《国风》。(2)郑伯:指春秋时郑庄公。暴虎:空手搏虎。《诗经·郑风·太叔于田》。(3)秦穆:春秋时秦穆公。参《诗·秦风·黄鸟》。(4)陈夫人:陈胡公夫人,好祭鬼神。参《诗经·陈风·宛丘》。(5)晋侯:指晋昭公。不修道治国而吝啬好财。参《诗经·唐风·山有枢》。(6)太王:指古公亶父。行仁好让。(7)尚:崇尚。(8)非家至而人说之:谓非家家皆到,人人劝说。(9)布:列也。(10)“商邑”翼翼四句:见《诗经·商颂·殷武》。翼翼:繁盛貌。极:准则。后生:后人。(11)鬼方:殷周时西北部族名。
       臣闻天人之际,精祲有以相荡(1),善恶有以相推,事作乎下者象动乎上,阴阳之理各应其感,阴变则静者动,阴蔽则明者暗,水旱之灾随类而至。今关东连年饥馑,百姓乏困,或至相食,此皆生于赋敛多,民所共(供)者大,而吏安集之不称之效也。陛下祗畏天戒,哀闵(悯)元元,大自减损,省甘泉、建章宫卫(2),罢珠崖(3),偃武行文,将欲度唐虞之隆(4),绝殷周之衰也(5)。诸见罢珠崖诏书者,莫不欣欣,人自以将见太平也。宜遂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外内,近忠正,远巧佞,放郑卫(6),进《雅》《颂》(7),举异材,开直言,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览《六艺》之意(8),察上世之务,明自然之道,博和睦之化,以崇至仁,匡失(佚)俗(9),易民视(10),令海内昭然咸见本朝之所贵,道德弘于京师,淑问(闻)扬乎疆外(11),然后大化可成,礼让可兴也。
       (1)祲(jīn):阴阳二气相侵所形成的徵象不祥的云气。(2)甘泉:指甘泉宫。在今陕西淳化西北。建章宫,在长安。(3)珠崖:郡名(前110——前46)。治瞫都县(在今海南省海口市东南)。(4)度:过也。(5)绝:根除。(6)放:放弃。郑卫:指郑卫之音。儒家所谓淫荡之声。(7)《雅》《颂》:《诗经》的两个组成部分(另有《风》)。(8)《六艺》:《六经》。(9)匡:正也。(10)易:变也。视:其下疑有“听”字(宋祁说)。(11)淑闻:好名声。
       上说(悦)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1)。
       (1)光禄大夫:官名。属光禄勋。太子少傅:官名。辅导太子。
       时,上好儒术文辞,颇改宣帝之政,言事者多进见,入入自以为得上意(1)。又傅昭仪及子定陶王爱幸,宠于皇后、太子(2)。衡复上疏曰:
       (1)为:此字乃后人所加(王先谦说)。(2)宠:逾也。
       臣闻治乱安危之机,在乎审所用心。盖受命之生务在创业垂统传之无穷,继体之君心存于承宣先王之德而褒大其功。昔者成王之嗣位(1),思述文武之道以养其心(2),休烈盛美皆归之二后而不敢专其名(3),是以上天欲享,鬼神祐焉。其《诗》曰:“念我皇祖,陟降廷止(4)。”言成王常思祖考之业,而鬼神祐助其治也。
       (1)成王:西周成王。(2)文武:周文王、周武王。(3)休:美也。烈:业也。后:君也。二后:指周文王、武王。(4)“念我皇祖”二句:见《诗经·周颂·命予小子》。
       陛下圣德天覆,子爱海内,然阴阳未和,好邪未禁者,殆论议者未丕扬先帝之盛功(1),争言制度不可用也,务变更之,所更或不可行,而复复之(2),是以群下更相是非,吏民无所信。臣窃恨国家释乐成之业(3),而虚为此纷纷也。愿陛下详览统业之事,留神于遵制扬功,以定群下之心。《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4)。”孔子著之《孝经》首章,盖至德之本也。传曰:“审好恶,理情性,而王道毕矣(5)。”能尽其性,然后能尽人物之性(6)。能尽人物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7)。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大察,寡闻少见者戒于雍(壅)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大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湛(沈)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必审己之所当戒,而齐(剂)之以义(8),然后中和之化应,而巧伪之徒不敢比周而望进(9)。唯陛下戒所以崇圣德。
       (1)丕:大也。(2)复复(fǜ):又恢复。(3)释:废也。乐成之业:人情所乐的己成的事业。(4)“无念尔祖”二句:见《诗经·大雅·文王》。聿:犹“惟”。(5)“审好恶”三句:《韩诗外传》卷二云:“理好恶,适情性,而治道毕矣。”(6)赞:明也。(7)强:勉也。(8)剂:调和。(9)比周:密切勾结。
       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故《诗》始《国风》(1),《礼》本《冠婚》(2)。始乎《国风》,原情性而明人伦也;本乎《冠婚》,正基兆而防未然也。福之兴莫不本乎室家,道之衰莫不始乎閫(阃)内(3)。故圣王必慎妃后之际,别適(嫡)长之位。礼之于内也,卑不逾尊,新不先故,所以统人情而理阴气也。其尊適(嫡)而卑庶也,適(嫡)子冠乎阼(4),礼之用醴(5),众子不得与列,所以贵正体而明嫌疑也。非虚加其礼文而已,乃中心与之殊异,故礼探其情而见之外也。圣人动静游燕(宴),所亲物得其序(6);得其序,则海内自修,百姓从化。如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因时而动,以乱国家。故圣人慎防其端,禁于未然,不以私恩害公义。陛下圣德纯备,莫不修正,则天下无为而治。《诗》云:“于以四方,克定厥家(7)。”传曰:“正家而天下定矣(8)。”
       (1)《诗》始《国风》:《诗经·国风》第一篇名《关雎》,赞美女子之德。(2)《礼》本《冠婚》:《仪礼》开首是《士冠礼》、《士婚礼》。本:始也。(3)阃(kǎn):门槛。(4)阼(zuò):东阶。古代宾主相见,宾升自西阶,主人立于东阶。(5)醴:甘酒,贵于其它的酒。(6)物:犹“各”。序:次序。谓尊卑、亲疏之序。(7)“于以四方”:见《诗·周颂·桓》。言欲治四方,先当能定家,内及外。(8)“正家而天下定”:见《易·家人卦》之彖辞。何焯曰:“衡为少傅数年。乃迁光禄勋,时建昭元年也。则疏时在初元三四年间。元帝初立,萧望之、周堪辅政,选白刘更生、金敞拾遗左右,劝导以古训,多所欲匡正,以中书政本,欲更置士人。中书令弘恭、石显与车骑奖军史高表里,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衡本因高进,此疏所谓遵制扬功者,盖与高,显等阴为唱和,务坚帝以率由宣帝故事,所谓‘释乐成之业,虚为纷纷,’‘巧伪之徒不敢比周而望进’,皆堵塞堪、更生复进之路。如得其情,虽夷之诵《六艺》以文奸言可也。复杂言慎妃后、别嫡长,则以身为师傅,祸福共之。石显又常佣佑太子,高子丹帝命护太子家,故衡敢以为言。且两事并陈者,尤不之疑耳。”
       衡为少傅数年,数上疏陈便宜,及朝廷有政议,傅(附)经以对(1),言多法义。上以为任公卿(2),由是为光禄勋、御史大夫。建昭三年(3),代韦玄成为丞相(4),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1)附:附着;依附。(2)任:堪也。(3)建昭三年:前36年。(4)韦玄成:韦贤之子。《韦贤传》附其传。
       元帝崩,成帝即位,衡上疏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曰:
       陛下秉至孝,哀伤思慕不绝于心,未有游虞(娱)弋射之宴,诚隆于慎终追远(1),无穷已也。窃愿陛下虽圣性得之,犹复加圣心焉(2)。《诗》云“茕茕在疚(3)”,言成王丧毕思慕,意气未能平也,盖所以就文武之业(4),崇大化之本也。
       (1)慎终:慎孝道之终。追远:谓不忘本。(2)虽圣性得之,又复加圣心:虽天性已然,又当加意。(3)“茕茕在疚”:见《诗经·周颂·悯予小子》。茕茕(qióng):孤独貌。疚:病也。(4)就:成也。
       臣又闻之师曰:“妃匹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1)。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言太上者民之父母(2),后夫人之行不佯乎天地(3),则无以奉神灵之统而理万物之宜。故《诗》曰:“窈窕淑女,君子好仇(4)。”言能致其贞淑,不贰其操,情欲之感无介乎容仪(5),宴私之意不形乎动静(6),夫然后可以配至尊而为宗庙主。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自上世已(以)来,三代兴废,未有不由此者也。愿陛下详览得失盛衰之效以定大基,采有德,戒声色,近严敬,远技能(7)。
       (1)遂:成也。(2)太上:指居尊上之位。(3)俟:等也。(4)“窈窕淑女”二句:见《诗经·周南·关雎》。窈窕:容颜美好貌。淑:品德善良。仇:《毛诗》作“逑”,配偶。(5)介:间厕。(6)形:表现。(7)技能:指奇技淫巧。
       窍见圣德纯茂,专精《诗》《书》,好乐无厌(1)。臣衡材驽,无以辅相善义(2),宣扬德音。臣闻《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3)。故审《六艺》之指(旨),则人天之理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4)。及《论语》、《孝经》,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5)。
       (1)乐:(yuè):音乐。(2)相:助也。(3)悖:乖也。(4)易:变也。(5)究:尽也。
       臣又闻圣王之自为动静周旋,奉天承亲,临朝享臣,物有节文(1),以章人伦。盖钦翼祗栗(2),事天之容也;温恭敬逊,承亲之礼也;正躬严(严)恪(3),临众之仪也;嘉惠和说(悦),飨下之颜也(4)。举锗(措)动作,物遵其仪,故形为仁义,动为法则。
       孔子曰:“德义可尊,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5)。”《大雅》云:“敬慎威仪,椎民之则(6)。”
       诸侯正月朝觐天子,天子惟道德(7),昭穆穆以视(示)之(8),又观以礼乐,飨醴乃归。故万国莫不获赐祉福,蒙化而成俗,今正月初幸路寝,临朝贺,置酒以飨万方,传曰“君子慎始(9)”,愿陛下留神动静之节,使群下得望盛德休光(10),以立基桢(11),天下幸甚!
       (1)物:事也。(2)钦:敬佩。翼:辅助。祗(zhi):恭敬。粟:畏惧。(3)严格:庄严恭敬貌。(4)飨:宴飨。(5)“德义可尊”等句:《孝经》载孔子之言。则:效法。象:似也。(6)“敬慎威仪”二句:见《诗经·大雅·抑》。(7)惟:思念。(8)昭:明也。穆穆:端庄盛美貌。(9)“君子慎始”:《大戴礼记·保傅篇》有此语。(10)休:美也。(11)桢:支柱。
       上敬纳其言。顷之,衡复奏正南北郊(1),罢诸淫祀,语在《郊祀志》。
       (1)南北郊:指祭天地。
       初,元帝时,中书令石显用事,自前相韦玄成及衡皆畏显,不敢失其意。至成帝初即位,衡乃与御史大夫甄谭共奏显(1),追条其旧恶,并及党与。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2):“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专权势,作威福,为海内患害,不以时白奏行罚,而阿谀曲从,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既奏显等,不自陈不忠之罪,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徒,罪至不道。”有诏勿劾。衡惭惧,上疏谢罪,因称病乞骸骨,上丞相乐安侯印缓。上报曰:“君以道德修明,位在三公,先帝委政,遂及朕躬,君遵修法度,勤劳公家,朕嘉与君同心合意,庶几有成。今司隶校尉尊妄诋欺,加非于君,朕甚闵(悯)焉。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未烛也(3)。传不云乎?‘礼义不愆,何恤人之言(4)!’君其察焉。专精神,近医药,强食自爱。”因赐上尊酒、养牛(5)。衡起视事。上以新即位,褒优大臣,然群下多是王尊者。衡默默不自安。每有水旱,风雨不时,连乞骸骨让位。上辄以诏书慰抚,不许。
       (1)甄谭;当作“张谭”。参《百官表》、《王尊传》。(2)王尊劾奏:本书卷七十六《王尊传》记载较此为详。(3)烛:照也;明也。(4)“礼义不愆”二句:《左传》昭公四年引诗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杜注:逸诗。愆:过也。恤:忧也。(5)上尊酒:上等酒。
       久之,衡子昌为越骑校尉(1),醉杀人,系诏狱(2)。越骑官属与昌弟且谋篡昌(3)。事发觉,衡免冠徒跌待罪(4),天子使谒者诏衡冠履。而有司奏衡专地盗土(5),衡竟坐免。
       (1)越骑校尉:武官名。掌越骑。(2)诏狱:奉诏令关押犯人之狱。(3)篡:夺取。(4)徒跣:赤着脚。(5)专地盗土:擅自兼并土地。
       初,衡封僮之乐安乡(1),乡本田隄(提)封三千一百顷(2),南以闽陌为界(3)。初元元年(4),郡图误以闽佰(陌)为平陵佰(陌)(5)。积十余岁,衡封临淮郡,遂封真平陵佰(陌)以为界(6),多四百顷(7)。至建始元年(8),郡乃定国界,上计簿,更定图,言丞相府。衡谓所亲吏赵殷曰(9):“主薄陆赐故居奏曹(10),习事晓知国界,署集曹掾。”明年治计时,衡问殷国界事:“曹欲奈何?”殷曰:“赐以为举计,令郡实之(11)。恐郡不肯从实,可令家丞上书(12)。”衡曰:“顾当得不耳(13),何至上书(14)?”亦不告曹使举也,听曹为之。后赐与属明举计曰(15):“案故图,乐安乡南以平陵佰(陌)为界,不从故而以闽佰(陌)为界,解何(16)?”郡即复以四百顷付乐安国。衡遣从史之憧,收取所还田租谷千余石入衡家(17)。司隶校尉骏、少府忠行廷尉事劾奏(18):“衡监临盗所主守直(值)十金以上(19)。《春秋》之义,诸侯不得专地(20),所以壹统尊法制也。衡位三公,辅国政,领计簿(21),知郡实,正国界,计簿已定而背法制,专地盗土以自益,及赐、明阿承衡意,狠举郡计(22),乱减县界,附下罔上,擅以地附益大臣,皆不道。”于是上可其奏,勿治,丞相免为庶人(23),终于家。
       (1)僮:县名。在今安徽泗县东北。(2)提封:举封界内之总数。(3)闽陌:阡陌名。下文“平陵陌”,也是阡陌名。(4)初元元年:前48年。(5)郡:指僮县所属之临淮郡。图:指土地图。平陵陌:它在闽陌南。(6)真:“直”字之误。直,当也。(吴恂说)(7)多四百顷:在闽陌与平陵陌之间有地四百顷。匡衡受封乐安,南以平陵陌为界,故多四百顷。(8)建始元年:前32年。(9)所亲吏:平素亲近的官吏。(10)主簿:官名。掌文书簿籍、印鉴等,为掾史之首。汉代皇朝各机构及地方郡县皆有之。此指丞相主簿。曹:官署或部门。(11)赐以为举计,令郡实之:陆赐举发上计之簿,令郡改定平陵陌为实界。(12)家丞:官名。汉制,列侯食邑千户以上,置家丞。(13)顾:念也。(14)何至:犹今言何必。(15)属:指集曹之属吏。(16)解何:犹言何解。(17)千余石:罗振玉排印本《敦煌残卷子本汉书》作“九千余石”。(18)司隶校尉:官名。掌纠察京师百官及所辖附近各郡。骏:王骏。少府:官名。掌山海池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忠:张忠。时为少府,后为御史大夫。廷尉:官名。掌刑狱。(19)十金:只合二万钱(汉代言金,大部分指银而言)。汉律,赃在十金以上,即犯重罪(陈直说)。(20)诸侯不得专地:参见《公羊传》桓公元年。(21)领计簿:敦煌残卷本作“统领计簿。”(22)猥:曲也。(23)丞相免为庶人:据《公卿表》,匡衡免相在建始三年(前30)十二月。
       子咸亦明经(1),历位九卿。家世多为博士者。
       (1)咸:匡咸,字子期。元始三年为左冯翊(见《公卿表》)。
       张禹字子文(1),河内轵人也(2),至禹父徙家莲勺(3)。禹为儿,数随家至市,喜观于卜相者前。久之,颇晓其别蓄布卦意(4),时从旁言。卜者爱之,又奇其面貌,谓禹父(5):“是儿多知,可令学经。”及禹壮,至长安学,从沛郡施雕受《易》(6),琅邪王阳、胶东庸生问《论语》(7),既皆明习,有徒众,举为郡文学。甘露中(8),诸儒荐禹,有诏太子太傅萧望之问(9)。禹对《易》及《论语》大义,望之善焉,奏禹经学精习,有师法,可试事(10)。奏寝,罢归故宫。久之,试为博士。初元中(11),立皇太子,而博士郑宽中以《尚书》授太子,荐言禹善《论语》(12)。诏令禹授太子《论语》,由是迁光禄大夫。数岁,出为东平内史(13)。
       (1)字子文:敦煌残卷本作“字文子”。(2)河内:郡名。治怀县(在今河南武涉西南)。轵(zhǐ):县名。在今河南济源东南。(3)莲勺:县名。在今陕西蒲城南。(4)别:分也。蓍:草名。古代用蓍草茎占卜。(5)父:此字下疑有“曰”字。(6)沛郡:郡名。治相县(在今安徽淮北市西北)。施雠:字长卿,沛人。(7)琅邪:郡名。治东武(今山东诸城)。胶东:王国名。治即墨(在今山东即墨西北)。(8)甘露:汉宣帝年号,共四年(前53——前50)。(9)问:奉诏策问。(10)试事:试以职事。(11)初元:汉元帝年号,共五年(前48——前44)。(12)善:敦煌残卷本作“善说”。(13)东平:王国名。其治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北。内史:王国官名。掌治民。
       元帝崩,成帝即位,征禹、宽中,皆以师赐爵关内侯,宽中食邑八百户,禹六百户。拜为诸吏光禄大夫(1),秩中二千石,给事中,领尚书事(2)。是时,帝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辅政专权(3),而上富于春秋,谦让,方乡(向)经学,敬重师傅。而禹与凤并领尚书,内不自安,数病上书乞骸骨,欲退避凤。上报曰:“朕以幼年执政,万机惧失其中,君以道德为师,故委国政。君何疑而数乞骸骨,忽忘雅素(4),欲避流言?朕无闻焉(5)。君其固心致思,总秉诸事,推以孳孳(孜孜)(6),无违朕意。”加赐黄金百斤、养牛、上尊酒(7),太官至餐(8),侍医视疾(9),使者临问。禹惶恐,复起视事,河平四年代王商为丞相(10),封安昌侯。
       (1)诸吏:加官。得举法。(2)领尚书事:又称录尚书事,西汉后期始置。(3)帝舅:敦煌残卷本作“长舅”。(4)雅素:平素。指平素之恩情。(5)无闻:谓没有听到毁短之言。(6)孜孜:谓勤勉。(7)养牛:官府养的公牛。上尊酒:上等酒。(8)太官:官名。掌官皇帝饮食。(9)侍医:服侍天子的医生。(10)河平四年:前25年。王商:字子威,蠡吾人。元帝时为丞相。
       为相六岁,鸿嘉元年以老病乞骸骨(1),上加优再三,乃听许。赐安车驷马,黄金百斤,罢就第,以列侯朝朔望,位特进(2),见礼如丞相,置从事史五人,益封四百户。天子数加赏赐,前后数千万。
       (1)鸿嘉元年:前20年。(2)特进:官名。授予有特殊地位的列侯。
       禹为人谨厚,内殖货财,家以田为止。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1),极膏腴上贾(价)。它财物称是。禹性习知音声,内奢淫,身居大第;后堂理丝竹管弦(2)。
       (1)泾、渭:二水名。即今陕西境内的泾水、渭水。(2)丝竹管弦:指各种管弦乐器或音乐。
       禹成就弟子尤著者,淮阳彭宣至大司空(1),沛郡戴崇至少府九卿(2)。宣为人恭俭有法度,而崇恺弟(悌)多智(3),二人异行。禹心亲爱崇,敬宣而疏之。崇每候禹,常责师宜置酒设乐与弟子相娱。禹将崇入后堂饮食,妇女相对,优人管弦铿锵极乐,昏夜乃罢。而宣之来也,禹见之于便坐,讲论经义,日晏赐食,不过一肉卮酒相对。宣未尝得至后堂。及两人皆闻知,各自得也(4)。
       (1)淮阳:王国名。治陈县(今河南淮阳)。彭宣:字子佩,阳夏人。大司空: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2)戴崇:字子平。(3)恺悌:言性和乐而简易。(4)各自得:戴崇以禹为亲之,彭宣以禹为敬之,故各自得(顾炎武说)。
       禹年老,自治冢茔,起祠室,好平陵肥牛亭部处地(1),又近延陵(2),奏请求之,上以赐禹,诏令平陵徙亭它所。曲阳侯根闻而争之(3):“此地当平陵寝庙衣冠所出游道(4),禹为师傅,不遵谦让,至求衣冠所游之道,又徒坏旧亭,重非所宜。孔子称‘赐爱其羊,我爱其礼(5),’宜更赐禹它地。”根虽为舅,上敬重之不如禹,根言虽切,犹不见从,卒以肥牛亭地赐禹。根由是害禹宠,数毁恶之。天子愈益敬厚禹。禹每病。辄以起居闻,车驾自临问之。上亲拜禹床下,禹顿首谢恩,因归诚,言“老臣有四男一女,爱女甚于男,远嫁为张掖太守萧咸妻(6),不胜父子私情,思与相近。”上即时徙咸为弘农太守(7)。又禹小子未有官,上临候禹,禹数视其小子,上即禹床下拜为黄门郎(8),给事中。
       (1)平陵:县名。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肥牛:地名。亭部:汉人称亭为亭部(陈直说)。(2)延陵:汉成帝陵,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3)根:王根,字稚卿。元后王政君庶弟。(4)衣冠:指昭帝的衣冠。汉制,帝死,其衣冠每月出游一次。(5)“赐爱其羊”二句:见《论语·八俏篇》。赐:子贡。孔子的弟子。(6)张掖:郡名。治得(在今甘肃张掖西北)。萧咸:萧望之之子。《萧望之传》附其传。(7)弘农:郡名。治弘农(在今河南灵宝东北)。(8)黄门郎:官名。属少府。
       禹虽家居,以特进为天子师,国家每有大政,必与定议。永始、元延之间(1),日食地震尤数,吏民多上书言灾异之应,讥切王氏专政所致。上惧变异数见,意颇然之,未有以明见(2),乃车驾至禹弟(第),辟(避)左右,亲问禹以天变,因用吏民所言王氏事示禹。禹自见年老,子孙弱,又与曲阳侯不平,恐为所怨,禹则谓上曰:“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日蚀三十余,地震五,或为诸侯相杀,或夷狄侵中国。灾变之异深远难见,故圣人罕言命,不语怪神(3)。性与天道,自子贡之属不得闻(4),何况浅见鄙儒之所言!陛下宜修政事以善应之,与下同其福喜,此经义意也。新学小生,乱道误人,宜无信用,以经术断之。”上雅信爱禹,由此不疑王氏,后曲阳侯根及诸王子弟闻知禹言,皆喜说(悦),遂亲就禹。禹见时有变异,若上体不安(5),择日洁斋露蓍(6),正衣冠立筮,得吉卦则献其占,如有不吉,禹为感动忧色。
       (1)永始、元延:皆汉成帝年号。永始共四年(前16——前13),元延共四年(前12——前9)。(2)未有:其前当有“而”字,敦煌残卷本有之。(3)圣人:指孔子。《论语·子罕篇》云:“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又《述而篇》云:“子不语怪、力、乱、神。”(4)性与天道二句:《论语·公冶长篇》云: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5)若:或也。(6)择日:敦煌残卷本作“常择日”。露蓍:将蓍草露于晚间星宿下,次日用以占卜。
       成帝崩,禹及事哀帝,建平二年薨(1),谥曰节侯。禹四子,长子宏嗣侯(2),官至太常,列于九卿。三弟皆为校尉散骑诸曹。
       (1)建平二年:前5年。(2)宏:张宏,字子夏,平帝元始二年为太常。
       初,禹为师,以上难数对己问经,为《论语章句》献之。始鲁扶卿及夏侯胜、王阳、萧望之、韦玄成皆说《论语》,篇第或异。禹先事王阳,后从庸生,采获所安,最后出而尊贵。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1)。”由是学者多从张氏,余家浸微。
       (1)“欲为《论》,念张文”:欲治《论语》,当想起张子文。张文:张子文。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也(1),孔子生伯鱼鲤(2),鲤生子思伋,伋生子上帛(3),帛生子家求,求生子真箕(4).箕生子高穿。穿生顺(5),顺为魏相。顺生鲋,鲋为陈涉博士(6),死陈下。鲋弟子襄为孝惠博士,长沙太傅。襄生忠,忠生武及安国,武生延年(7)。延年生霸,字次儒。霸生光焉。安国、延年皆以治《尚书》为武帝博士。安国至临淄太守。霸亦治《尚书》,事太傅夏侯胜,昭帝末年为博士,宣帝时为太中大夫,以选授皇太子经,迁詹事(8),高密相(9)。是时,诸侯王相在郡守上(10)。
       (1)十四世:王鸣盛曰:“‘十四世’连前后并及身总言之。”(2)伯鱼鲤:名鲤,字伯鱼。杨树达曰:名字连举,必先字后名,此古书通例。(3)帛:《史记·孔子世家》作“白”。(4)子真箕:《史记》作“箕,字子京”。(5)顺:《史记》作“子慎”。(6)陈涉:即陈胜。本书有其传。(7)襄生忠三句:此处疑有误。宋祁曰:浙本、监本云“襄生忠武及安国、忠武生延年”。齐召南曰:“《史记》云‘武生延年及安国’,世次不同。必有一误。”安国:孔安国。《儒林传》有其传。(8)詹事:官名。掌皇太子家事。成帝省并大长秋。(9)高密:王国名。治高密(在今山东高密西)。(10)诸侯王相在郡守上:钱大昭曰:汉制,王国相统众官,尚有内史治国民,故在郡守上;至成帝时省内史,而令相治民,则与郡守等矣。
       元帝即位,征霸,以师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褒成君(1),给事中,加赐黄金二百斤,第一区,徒名数于长安(2)。霸为人谦退,不好权势,常称爵位大过,何德以堪之!上欲致霸相位,自御史大夫贡禹卒,及薛广德免,辄欲拜霸。霸让位,自陈至三(3),上深知其至诚,乃弗用,以是敬之,赏赐甚厚。及霸薨,上素服临吊者再,至赐东园秘器钱帛(4),策赠以列侯礼,谥曰烈君。
       (1)褒成:意谓尝为帝师,教之成就,后来王莽溢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褒成之名源于此。(2)名数:户籍。(3)三:敦煌残卷本作“三日”。 (4)东园秘器:东园乃汉官署名,掌管王公贵族墓内器物的制作,故称棺木为东园秘器。
       霸四子,长子福嗣关内侯。次子捷、捷弟喜皆列校尉诸曹。光,最少子也,经学尤明,年未二十,举为议郎。光禄勋匡衡举光方正(1),为谏大夫。坐议有不合(2),左迁虹长(3),自免归教授。成帝初即位,举为博士,数使录冤狱,行风俗,振(赈)赡流民,奉使称旨(4),由是知名。是时,博士选三科,高为尚书,次为刺史,其不通政事,以久次补诸侯太傅。光以高第为尚书,观故事品式,数岁明习汉制及法令。上甚信任之,转为仆射(5),尚书令(6)。有诏光周密谨慎,(7)未尝有过,加诸吏官(8),以子男放为侍郎,给事黄门。数年,迁诸吏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给事中,赐黄金百斤,领尚书事。后为光禄勋,复领尚书,诸吏给事中如故。凡典枢机十余年,守法度,修故事。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指(旨)苟合(9);如或不从,不敢强谏争,以是久而安。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章主之过,以奸忠直(10),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沐日归休(11),兄弟妻子燕(宴)语,(12)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13)?”光默不应,更答以它语,其不泄如是。光帝师傅子,少以经行自著,进官早成。不结党友,养游说,有求于人。既性自守,亦其势然也。徙光禄勋为御史大夫(14)。
       (1)方正:又称贤良方正。汉代选举官吏科目之一。(2)不合:不合皇帝之意。(3)虹:县名。在今安徽五合县西北。(4)旨:当作“意”(宋祁说)。(5)仆射:官名。凡侍中、尚书、博士、谒者、郎等官,都有仆射,根据所领职事定称号,意即首长。(6)尚书令:官名。掌章奏文书。汉武帝以后职权渐重。(7)有诏:其下当有“以”字(宋祁说)。(8)诸吏:加官。(9)希旨:迎合君主旨意。(10)奸(gān):通“干”,求也。奸忠直:谓求忠直之名。 (11)沐日:假日。(12)宴语:闲谈。(13)温室:指未央宫温室殿。(14)徒光禄勋:谓由光禄勋徙。
       绥和中(1),上即位二十五年,无继嗣,至亲有同产弟中山孝王及同产弟子定陶王在(2)。定陶王好学多材,于帝子行(3)。而王祖母傅太后阴为王求汉嗣,私事赵皇后、昭仪及帝舅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4),故皆劝上。上于是召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光、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5),皆引入禁中,议中山、定陶王谁宜为嗣者。方进、根以为定陶王帝弟之子,《礼》曰“昆弟之子犹子也”,“为其后者为之子也”,定陶王宜为嗣。褒、博皆如方进、根议。光独以为礼立嗣以亲,中山王先帝之子,帝亲弟也,以《尚书》《盘庚》殷之及王为比(6),中山王宜为嗣。上以《礼》兄弟不相入庙,又皇后、昭仪欲立定陶王,故遂立为太子。光以议不中意,左迁廷尉。
       (1)绥和:汉成帝年号,共二年(前8——前7)。(2)同产:同母所生。(3)行(háng):辈也。(4)傅太后、赵皇后、昭仪:《外戚传》各附传。(5)翟方进:本书有其传。朱博:本书卷八十三有其传。(6)殷之及王:殷盘庚为阳甲之弟,受位于兄,所谓兄终弟及。为比:作为比较之虫例。
       光久典尚书,练法令,号称详平。时定陵侯淳于长坐大逆诛(1),长小妻迺始等六人皆以长事未发觉时弃去,或更嫁。及长事发,丞相方进、大司空武议(2),以为“令,犯法者各以法时律令论之(3),明有所讫也。长犯大逆时,迺始等见为长妻,已有当坐之罪,与身犯法无异。后乃弃去,于法无以解(5)。请论。”光议以为“大逆无道,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欲惩后犯法者也。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离。长未自知当坐大逆之法,而弃去迺始等,或更嫁,义已绝,而欲以长妻论杀之,名不正,不当坐。”有诏光议是。
       (1)淳于长:《佞幸传》有其传。(2)方进:翟方进。武:何武。(3)法时:谓犯法之时。(4)讫:止也。(5)解:免也。
       是岁,右将军褒、后将军博坐定陵、红阳侯皆免为庶人(1)。以光为左将军,居右将军官职,执金吾王成为右将军,居后将军官职。罢后将军官。数月,丞相方进薨,召左将军光,当拜,已刻侯印书赞(2),上暴崩,即其夜于大行前拜受丞相博山侯印绶(3)。
       (1)褒:廉褒。博:朱博。定陵、红阳侯:淳于长、王立。朱博坐王立党友免。廉褒坐淳于长免。(2)已刻侯印:两汉侯印皆铸款,此因仓猝需用故改为刻款(陈直说)。书赞:谓书赞辞于策。(3)大行:谓刚去世的皇帝。
       哀帝初即位,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褒赏大臣,益封光千户。时成帝母太皇太后自居长乐宫,而帝祖母定陶傅太后在国邸(1),有诏问丞柏、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后宜当何居?”光素闻傅太后为人刚暴,长于权谋,自帝在襁褓而养长教导至于成人,帝之立又有力。光心恐傅太后与(预)政事,不欲令与帝旦夕相近,即议以为定陶太后宜改筑宫。大司空何武曰(2):“可居北宫。”上从武言。北宫有紫房复道通未央宫,傅太后果从复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称尊号,贵宠其亲属,使上不得直道行(3)。顷之,太后从弟子傅迁在左右尤倾邪,上免官遣归故郡。傅太后怒。上不得已复留迁。光与大司空师丹奏言(4):“诏书‘侍中驸马都尉迁巧佞无义,漏泄不忠,国之贼也,免归故郡。’复有诏止。天下疑惑,无所取信,亏损圣德,诚不小愆。陛下以变异连见(现),避正殿,见群臣,思求其故,至今未有所改。臣请归迁故郡,以销奸党,应天戒。”卒不得遣,复为侍中。胁于傅太后,皆此类也。
       (1)国邸:指定陶王邸。(2)何武:本书卷八十六有其传。(3)不得直道:不能依正直之道。(4)师丹:本书卷八十六有其传。
       又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群下多顺指(旨),言母以子贵,宜立尊号以厚孝道。唯师丹与光持不可(1)。上重违大臣正议(2),又内迫傅太后,猗(倚)违者连岁。丹以罪免,而朱博代为大司空。光自先帝时议继嗣有持异之隙矣,又重怦傅太后指(旨),由是傅氏在位者与朱博为表里,共毁谮光。后数月遂策免光曰:“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恭)承宗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朕既不明,灾异重仍(3),日月无光,山崩河决,五星失行,是章朕之不德而股肱之不良也。君前为御史大夫,辅翼先帝,出入八年,卒无忠言嘉谋,今相朕,出入三年,忧国之风复无闻焉。阴阳错谬,岁比不登,天下空虚,百姓饥馑,父子分散,流离道路,以十万数。而百官群职旷废,奸轨(宄)放纵,盗贼并起,或攻官寺,杀长吏。数以问君,君无怵惕忧惧之意,对毋能为(4)。是以群卿大夫咸情哉莫以为意,咎由君焉。君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上无以匡朕之阙,下不能绥安百姓。《书》不云乎?‘毋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5)。’於(呜)呼!君其上丞相博山侯印绶,罢归。”
       (1)持:坚持。(2)重:难也。(3)重仍:频繁。(4)毋能为:言盗贼无能力害。(5)“毋旷庶官”:见《尚书·咎繇谟》。颜师古曰:“位非其人,是为空官。言人代理官,不可以天官私非其材。”
       光退闾里,杜门自守。而朱博代为丞相,数月,坐承傅太后指(旨)妄奏事自杀。平当代为丞相(1),数月薨。王嘉复为丞相(2),数谏争(诤)忤指(旨)。旬岁间阅三相(3),议者皆以为不及光。上由是思之。
       (1)平当:本书卷七十一有其传。(2)王嘉:本书卷八十六有其传。“复”下当有“代”字(宋祁说)。(3)旬岁:犹言满岁。指建平二年四月至三年四月。阅:犹“历”。三相:指朱博、平当、王嘉(施之勉说)。
       会元寿元年正月朔日有蚀之(1),后十余日傅太后崩。是月征光诣公车(2),问日蚀事。光对曰:“臣闻日者,众阳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象。君德衰微,阴道盛强,侵蔽阳明,则日蚀应之。《书》曰‘羞用五事’,‘建用皇极(3),’如貌、言、视、听、思失,大中之道不立,则咎徵荐臻,六极屡降(4)。皇之不极,是为大中不立,其传曰‘时则有日月乱行’,谓眺、侧匿(5),甚则薄蚀是也。又曰‘六诊之作(6)’,岁之朝曰三朝(7),其应至重。乃正月辛丑朔日有蚀之,变见三朝之会。上天聪明,苟无其事,变不虚生。《书》曰‘惟先假王正厥事(8)’,言异变之来,起事有不正也。臣闻师曰,天左与王者(9),故灾异数见(现),以谴告之,欲其改更。若不畏惧,有以塞除,而轻忽简诬,则凶罚加焉,其至可必(10)。《诗》曰:‘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命不易哉(11)!’又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12)。’皆谓不惧者凶,惧之则吉也。陛下圣德聪明,兢兢业业,承顺天戒,敬畏变异,勤心虚己,延见群臣,思求其故,然后敕躬自约,总正万事,放远谗说之党,援纳断断之介(13),退去贫践之徒,进用贤良之吏,平刑罚,薄赋敛,恩泽加于百姓,诚为政之大本,应变之至务也。天下幸甚。《书》曰‘天既付命正厥德(14)’,言正德以顺天也。又曰‘天棐谌辞(15)’,言有诚道,大辅之也。明承顺天道在于崇德博施,加精致诚,孳孳(孜孜)而已。俗之祈禳小数(16),终无益于应天塞异,销祸兴福,较(皎)然甚明,无可疑惑。”
       (1)元寿元年:前二年。(2)公车:官著名。设公车令,掌管宫殿中司马门的警卫工作。(3)“羞用五事”等句:见《尚书·洪范》。羞:进也。五事:指貌、言、视、听、思。皇:大也。极:中也。(4)六极:六种凶恶的事。《尚书·洪范》云:“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二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5)棐(tiǎo):晦而月见于西方。侧匿:朔日而月见于东方。(6)六沴(lì):指六气不和。气不和而相伤为沴。(7)三朝(zhāo):正月一日,是一年岁、月、日之始,称三朝,或称三始。(8)“惟先假王正厥事:见《尚书·高宗肜日》。言先代至道之王必正其事。(9)左:背离;不协调。(10)其至可必:谓凶罚必至。(11)“敬之敬之”三句:见《诗经·周颂·敬之》。维:是也。显:明察。思:语气词。命不易:指天命难于常保不变。(12)“畏天之威”二句:见《诗经·周颂·我将》。(13)援:引也。断断:专壹之貌。介:谓一介之人。(14)“天既付命正厥德”:见《尚书·商书·高宗肜日》。谓既受天命,宜正其德。(15)“天棐谌辞”:见《尚书·周书·大诰》。棐:辅也。谌:诚也。 (16)祈:求也。禳:除祸。
       书奏,上说(悦),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给事中,位次丞相。诏光举可尚书令者封上,光谢曰:“臣以朽材,前比历位典大职,卒无尺寸之效,幸免罪诛,全保首领,今复拔擢,备内朝臣,与(预)闻政事。臣光智谋浅短,犬马齿耋(1),诚恐一旦颠仆,无以报称(2)。窃见国家故事,尚书以久次转迁,非有踔绝之能(3),不相逾越。尚书仆射敞,公正勤职,通敏于事。可尚书令。谨封上。”敞以举故,为东平太守(4)。敞姓成公,东海人也(5)。
       (1)耋(dié):老也。 (2)报:报答。称:称职。(3)踔:高远也。(4)东平:汉原为王国,建平年间因王有罪国除,一度为郡,敞为郡守,正当其时。(5)成公:复姓。当是汉复姓十五氏之一。(施之勉说)东海:郡名。治郯县(在今山东郯城西北)。
       光为大夫月余,丞相嘉下狱死(1),御史大夫贾延免。光复为御史大夫,二月力丞相,复故国博山侯。上乃知光前免非其罪,以过近臣毁短光者(2),复免傅嘉,曰:“前为恃中,毁谮仁贤,诬诉大臣,令俊艾(乂)者久失其位。嘉倾覆巧伪,挟奸以罔上,崇党以蔽朝,伤善以肆意。《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交乱四国(3)。’其免嘉为庶人,归故郡。”
       (1)嘉:王嘉。(2)过:责也。(3)“谗人罔极”二句:见《诗经·小雅·青蝇》。
       明年,定三公官,光更为大司徒。会哀帝崩,太皇太后以新都侯王莽为大司马,征立中山王,是为平帝。帝年幼,太后称制,委政于莽。初,哀帝罢黜王氏,故太后与莽怨丁、傅、董贤之党。莽以光为旧相名儒,天下所信,太后敬之,备礼事光。所欲搏击,辄为草(1),以太后指风(讽)光令上之,睚眦莫不诛伤。莽权日盛,光忧俱不知所出,上书乞骸骨。莽白太后:“帝幼少,宜置师傅。”徒光为帝太傅,位四辅(2),给事中,领宿卫供养,行内署门户(3),省服御食物(4)。明年,徒为太师,而莽为太傅。光常称疾,不敢与莽并。有诏朝朔望,领城门兵。莽又风(讽)群臣奏莽功德,称宰衡,位在诸侯王上,百官统焉。光愈恐。固称疾辞位。太后诏曰:“太师光,圣人之后,先师之子,德行纯淑,道术通明,居四辅职,辅道(导)于帝。今年替有疾,俊艾(乂)大臣,惟国之重,其犹不可以闭焉。《书》曰‘无遗耆老(5)’,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其令太师毋朝,十日一赐餐。赐太师灵寿杖(6),黄门令为太师省中坐置几,太师入省中用杖,赐餐十七物(7),然后归老于第,官属按职如故。”
       (1)草:文书之草稿。(2)四辅:王莽托古改制。设置四辅,又为其子置师疑、传承、阿辅、保弼之官。(3)行内:行在所之内,犹言禁中。(4)省:视察。(5)“无遗耆老”:见《尚书·周书·召诰》。谓不遗老成之人。(6)灵寿:木名。(7)十七物:十七种食物。
       光凡为御史大夫、丞相各再,壹为大司徒、太傅、太师,历三世(1),居公辅位前后十七年。自为尚书,止不教授,后为卿,时会门下大生讲问疑难(2),举大义云。其弟子多成就为博士大夫者,见师居大位,几(冀)得其助力,光终无所荐举,至或怨之。其公如此。
       (1)三世:三代。(2)大生:犹言高足。
       光年七十,元始五年薨(1)。莽白太后,使九卿策赠以太师傅山侯印绶,赐乘舆秘器,金钱杂帛。少府供张(帐),谏大夫持节与谒者二人使护丧事,博士护行礼。太后亦遣中谒者持节视丧。公卿百官会吊送莽。载以乘舆輼輬及副各一乘(2),羽林孤儿诸生合四百人挽送,车万余两(辆),道路皆举音以过丧(3)。将作穿复土(4),可用卒五百人(5),起坟如大将军王凤制度。谥曰简烈侯。
       (1)元始五年:公元5年。 (2)辒辌:辒辌车。本为安适的卧车,后因载丧,便是丧车。(3)举音以过丧:丧车到处,人皆哀哭,过去乃止。(4)将作:将作大匠。官名。职掌宫室、宗庙、路寝、陵园的土木营建。穿复土:谓建造坟墓。(5)可:疑“以”字之误(陈直说)。
       初,光以丞相封,后益封(1),凡食邑万一千户。病甚,上书让还七千户,及还所赐一弟(第)。
       (1)益封:其上当有“再”字(宋祁说)。
       子放嗣(1)。莽篡位后,以光兄子永为大司马,封侯。昆弟子至卿大夫四五人。始光父霸以初元元年为关内侯食邑。霸上书求奉孔子祭祀,元帝下诏曰:“其令师褒成君关内侯霸以所食邑八百户祀孔子焉。”故霸还长子福名数于鲁(2),奉夫子祀。霸薨,子福嗣。福薨,子房嗣。房薨,子莽嗣。元始元年,封周公、孔子后为列侯,食邑各二千户。莽更封为褒成侯,后避王莽,更名均。
       (1)放:当作“收”。陈直曰:“隋大业八年河阳都尉孔神通墓志(拓本)云:‘孔霸子光封博山侯,子收袭爵,汉平帝改封收男均为博山侯。’放、收二字,形近易误,当以墓志作孔收为是。”(2)鲁:县名。今山东曲阜。
       马宫字游卿,东海戚人也(1)。治《春秋》严氏(2),以射策甲科为郎,迁楚长史(3),免官。后为丞相史司直。师丹荐宫行能高洁,迁廷尉平(4),青州刺史(5),汝南、九江太守(6),所在见称。征为詹事(7),光禄勋,右将军,代孔光为大司徒,封扶德侯。光为太师薨。宫复代光为太师,兼司徒官。
       (1)戚:县名。今山东微山县。(2)严氏:当作“颜氏”。周寿昌曰:“《儒林传》:眭孟弟子以严彭祖、颜安乐为明;安乐授淮阳泠丰,丰授马宫。《春秋》自分严氏、颜氏两家学。此当云‘治《春秋》颜氏’,不当云‘严氏’也。”(3)楚长史:楚王国的长史。(4)廷尉平:官名。廷尉属官左右平,秩皆六百石。宣帝置。(5)青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约当今山东省北部。(6)汝南、九江:皆郡名。汝南郡治上蔡(在今河南上蔡西南)。九江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具)。(7)詹事:官名。职掌皇后、太子家。
       初,宫哀帝时与丞相御史杂议帝祖母傅太后谥,及元始中(1),王莽发傅太后陵徙归定陶,以民葬之,追诛前议者。宫为莽所厚,独不及,内惭惧,上书谢罪乞骸骨。莽以太皇太后诏赐宫策曰:“太师大司徒扶德侯上书言‘前以光禄勋议故定陶共(恭)王母谥,曰‘妇人以夫爵尊为号,溢宜曰孝元傅皇后,称渭陵东园。’臣知妾不得体君(2),卑不得敌尊,而希指(旨)雷同,诡经辟(僻)说,以惑误上。为臣不忠,当伏斧绒之诛,幸蒙洒(洗)心自新,又令得保首领。伏自惟念,入称四辅;出备三公,爵为列侯,诚无颜复望闷廷,无心复居官府,无宜复食国邑。愿上太师大司徒扶德侯印缓,避贤者路。’下君章有司,皆以为四辅之职为国维纲,三公之任鼎足承君,不有鲜明固守,无以居位。如君言至诚可听,惟君之恶在洒(洗)心前,不敢文过,朕甚多之(3),不夺君之爵邑,以著‘自古皆有死’之义(4)。其上太师大司徒印绶使者,以侯就弟(第)。”王莽篡位,以宫为太子师,卒官。
       (1)元始:汉平帝年号,共五年(公元1——5)。(2)臣:疑作“诚”(钱大昭说)。(3)多:犹“重”。(4)“自古皆有死”:《论语·颜渊篇》载孔子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本姓马矢(1),宫仕学,称马氏云。
       (1)马矢:两汉习见的复姓。宫以矢有马粪之嫌,故改称马氏。
       赞曰:自孝武兴学,公孙弘以儒相,其后蔡义、韦贤、玄成、匡衡、张禹、翟方进、孔光、平当、马宫及当子晏咸以儒宗居宰相位(1),服儒衣冠(2),传先王语,其酝藉可也(3),然皆持禄保位,被阿谀之讥。彼以古人之迹见绳(4),乌能胜其任乎(5)!
       (1)公孙弘及蔡义等人,本书皆有其专传。(2)儒衣:方领逢掖之衣(孟康说)。(3)酝籍:宽容含蓄。(4)古人之迹:谓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绳:谓抨弹之。(5)乌:何也。

本书目录

汉书新注卷一上 高帝纪第一上
汉书新注卷一下 高帝纪第一下
汉书新注卷二 惠帝纪第二
汉书新注卷三 高后纪第三
汉书新注卷四 文帝纪第四
汉书新注卷五 景帝纪第五
汉书新注卷六 武帝纪第六
汉书新注卷七 昭帝纪第七
汉书新注卷八 宣帝纪第八
汉书新注卷九 元帝纪第九
汉书新注卷十 成帝纪第十
汉书新注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汉书新注卷十二 平帝纪第十二
汉书新注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第一
汉书新注卷十四 诸侯王表第二
汉书新注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汉书新注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汉书新注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汉书新注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汉书新注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汉书新注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1)
汉书新注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汉书新注卷二十一上 律历志第一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一下 律历志第一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二 礼乐志第二
汉书新注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汉书新注卷二十四上 食货志第四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四下 食货志第四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九 沟血志第九
汉书新注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
汉书新注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
汉书新注卷三十二 张耳陈余传第二
汉书新注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
汉书新注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汉书新注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汉书新注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汉书新注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汉书新注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第八
汉书新注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
汉书新注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第十
汉书新注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
汉书新注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汉书新注卷四十三 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
汉书新注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
汉书新注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汉书新注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汉书新注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第十七
汉书新注卷四十八 贾谊传第十八
汉书新注卷四十九 爱盎晁错传第十九
汉书新注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第二十
汉书新注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
汉书新注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汉书新注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汉书新注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汉书新注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
汉书新注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汉书新注卷五十七上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五十七下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
汉书新注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
汉书新注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
汉书新注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
汉书新注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汉书新注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汉书新注卷六十四上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
汉书新注卷六十四下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下
汉书新注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汉书新注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
汉书新注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
汉书新注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传第三十八
汉书新注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
汉书新注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汉书新注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汉书新注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汉书新注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
汉书新注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汉书新注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
汉书新注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
汉书新注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
汉书新注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汉书新注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汉书新注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汉书新注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汉书新注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汉书新注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
汉书新注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第五十四
汉书新注卷八十五 谷永杜邺传第五十五
汉书新注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
汉书新注卷八十七上 扬雄传第五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八十七下 扬雄传第五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八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
书新注卷八十九 循吏传第五十九
汉书新注卷九十 酷吏传第六十
汉书新注卷九十一 货殖传第六十一
汉书新注卷九十二 游侠传第六十二
汉书新注卷九十三 佞幸传第六十三
汉书新注卷九十四上 匈奴传第六十四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
汉书新注卷九十六上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六下 西域传第六十六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七上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七下 外戚传第六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八 元后传第六十八
汉书新注卷九十九上 王莽传第六十九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九中 王莽传第六十九中
汉书新书卷九十九下 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汉书新注卷一百上 叙传第七十上
汉书新注卷一百下 叙传第七十下
班彪列传下 子固
汉书叙例
前汉补注序例
《汉书》主要人名检索
附录三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