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简体版
汉书新注
汉书新注卷四十三 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汉书新注卷四十三 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
       【说明】本传叙述郦食其、陆贾、朱建、娄敬、叔孙通等的事迹。这是一篇汉初智辩之士的类传。郦食其凭三寸之舌,为汉王说齐,收齐七十余城,因此而被齐烹。陆贾两次为使者,远去南越,说服南越王尉佗臣属汉朝。朱建与陆贾友善,曾劝谏黯布不要叛汉,为汉高帝所谅解。刘敬是个平民,关心国家大事,曾向汉高帝刘邦献建都关中、与匈奴和亲、徙山东豪杰于关中等策,均被采纳而施行,因功赐姓刘。叔孙通本为奏朝博士,毫不迂腐而是“希世”之儒,乘时趋势,为汉高帝制定朝廷礼仪制度。他们都为汉朝的兴建和巩固贡献了智力,故名垂于史。《史记》将郦生、陆贾(朱建附)与娄敬、叔孙通分立二传,《汉书》合传之,都给以一定的历史地位和评价。司马迁评“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班固言“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都意味深长,至今仍有警世价值。   
       郦食其(1),陈留高阳人也(2)。好读书,家贫落魄(3),无衣食业。为里监门,然吏县中贤豪不敢役,皆谓之狂生。
       (1)食其(yìjī):即食箕,其名有希望一生丰衣足食之义。(2)陈留:县名。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高阳:小邑名。属陈留县,在今河南杞县西南。(3)落魄:穷困,不得意。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询地过高阳者数十人(1),食其闻其将皆握(龌)龊好荷(苛)礼自用(2),不能听大度之言,食其乃自匿。后闻沛公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食其里中子,沛公时时间邑中贤豪。骑士归,食其见,谓曰:“吾闻沛公嫚(慢)易人(3),有大略,此真我所愿从游,莫为我先(4)。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自谓我非狂。”骑士曰:“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5)。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食其曰:“第言之(6)。”骑士从容言食其所戒者(7)。
       (1)徇地:犹略地。(2)握龊:同“龌龊”。器量狭窄。苛:细也。(3)陵:傲慢。易:轻视。(4)先:介绍之意。(5)溺:同“尿”,小便。(6)第:但也。(7)戒:告诫。
       沛公至高阳传舍(1),使人召食其。食其至,入谒,沛公方踞床令两女子洗(2),而见食其。食其入,即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欲率诸侯破秦乎?”沛公骂曰:“竖儒(3)!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攻秦,何谓助秦?”食其曰:“必欲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4),起衣(5),延食其上坐,谢之。食其因言六国从衡(纵横)时。沛公喜,赐食其食,问曰:“计安出?”食其曰:“足下起瓦合之卒(6),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知其令(7),今请使,令下足下(8)。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食其往,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食其为广野君。
       (1)传舍:客馆,犹今之招待所。(2)踞床:坐在床边。洗:洗足。(3)竖儒:贱儒之意。(4)辍:中止。(5)起衣:谓起身整衣。(6)瓦合:犹言乌合。(7)知其令:谓与县令相知。(8)下:归降之意。
       食其言弟商(1),使将数千人从沛公西南略地(2)。食其常为说客,驰使诸侯。
       (1)商:郦商,本书有其传。(2)西南:谓往西南。
       汉三年秋,项羽击汉,拔荥阳(1),汉兵遁保巩(2)。楚人闻韩信破赵(3),彭越数反梁地(4),则分兵救之。韩信方东击齐,汉王数困荥阳、成皋(5),计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距(拒)楚(6)。食其因曰:“臣闻之,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7),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臧(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嫡(谪)卒分守成皋(8),此乃天所以资汉。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9),自夺便(10),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红女下机(11),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庾之粟(12),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13),距(拒)飞狐之口(14),守白马之津(15),以示诸侯形制之势(16),则天下知所归矣。方今燕、赵已定(17),唯齐未下(18)。今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军于历城(19),诸田宗强,负海岱(20),阻河济(21),南近楚,齐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22)。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23)。”上曰:“善。”
       (1)荥阳:县名。在今河南荥阳县。(2)巩:县名。在今河南巩县西南。(3)赵:指赵王国。(4)梁地:指今河南省东部地区。(5)成皋:县名。在今河南荥阳县西北。(6)洛:洛阳。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7)敖仓:秦朝所建的大粮仓,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北的敖山上。(8)谪卒:有罪被谪的戍卒。(9)却:退却。(10)自夺便:谓自己剥夺(即放弃)了便利。(11)红女:工女。下机:谓不织布。(12)敖庾:即敖仓。(13)太行:太行山。在今冀、晋、豫三省交界处。(14)狐之口:飞狐口,关隘名。在今河北蔚县东南。(15)白马之津:白马津,黄河渡口名。在今河南滑县东北。(16)形制:谓占据形胜之地,以制服他人。(17)燕:指燕王国。(18)齐:指齐王国。(19)田间:刘攽以为是“田解”。历城:县名。在今山东济南市。(20)负海岱:背靠大海和泰山。(21)阻河济:凭借黄河与济水。(22)岁月:意谓一年半载。(23)东藩:东方的属国。
       乃从其画(1),复守敖仓(2),而使食其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曰:“不知也。”曰:“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归,即齐国未可保也。”齐王曰:“天下何归?”食其曰:“天下归汉。”齐王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戮力西面击秦(3),约先入咸阳者王之(4),项王背约不与,而王之汉中(5)。项王迁杀义帝(6),汉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7),出关而责义帝之负处(8),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则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材皆乐为之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9)。项王有背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10);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11);为人刻印,玩而不能授(12);攻城得赂,积财而不能赏。天下畔(叛)之,贤材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上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13)。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之外(14),援上党之兵(15);下井陉(16),诛成安君(17);破北魏(18),举三十二城:此黄帝之兵,非人之力,天之福也。今已据敖庾之粟,塞成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厄,距(拒)飞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广以为然,乃听食其,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食其日纵酒(19)。
       (1)画:策划。(2)守:围也。(3)戮力:并力。西面:西向。(4)咸阳:秦朝国都,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5)汉中:郡名。治南郑(在今陕西汉中市)。(6)迁杀义帝:见本书《项羽传》。(7)蜀汉:蜀郡与汉中郡。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三秦:指关中地区。(8)责:问也。(9)方船:并船,极言船多。(10)于人之功无所记等句:言项羽吝爵赏而念旧恶。(11)非项氏莫得用事:言项羽任人唯亲。(12)为人刻印,玩而不能授:言玩惜侯印而不肯封人。(13)可坐而策:谓形势显而易见。(14)西河:指山西省与陕西省之间南北流向的一段黄河。西河之外:指河东。(15)援:引也。上党:郡名。治长子(今山西长治县西南)。上党之兵:指原魏豹之兵。(16)井陉:山口名。在今河北井陉县。(17)成安君:陈余。(18)北魏:指魏豹。魏豹占据之地,为战国魏国北部地区,故称“北魏”。(19)日纵酒:日日放纵而饮酒。
       韩信闻食其冯(凭)轼下齐七十余城(1),乃夜度(渡)兵平原袭齐(2)。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食其卖己(3),乃亨(烹)食其,引兵走。
       (1)凭轼:伏在车箱前端横木上,这里指乘车。(2)平原:指平原津,黄河渡口名。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3)食其卖己:意谓郦食其与韩信勾结而愚弄自己。
       汉十二年,曲周侯郦商以丞相将兵击黥布,有功。高祖举功臣(1),思食其。食其子疥数将兵,上以其父故,封疥为高梁侯(2)。后更食武阳,卒,子遂嗣(3)。三世,侯平有罪(4),国除。
       (1)举:分封。(2)高梁:邑名。在今山西临汾市东北。(3)更食武阳,卒,子遂:李慈铭以为“阳卒子”三字衍。《史记》作“更食武遂”。武遂:邑名。在今河北武强县西北。(4)平有罪:据《功臣表》,平坐诈衡王取金免。
       陆贾,楚人也(1)。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有口辩(2),居左右,常使诸侯。
       (1)楚:楚地。而不明何郡县。(2)名有口辩:以口辩而闻名。
       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1),因王之。高祖使贾赐佗印为南越王。贾至,尉佗嶻结(椎髻)箕踞见贾(2)。贾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3),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4)。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5),祸且及身矣。夫秦失其正(6),诸侯豪桀(杰)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矣。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而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7),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8)。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9),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即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10)。”
       (1)尉佗平南越:详见本书《南粤传》。(2)椎髻:束发于顶,其形如椎。箕踞:伸其两脚而坐,其状如箕。是为不敬之态。(3)中国:指中原。(4)真定:县名。在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北。(5)区区:小貌。抗衡:对抗。(6)正:政也。(7)郊迎:出郊迎接。(8)新造未集:刚刚建立,尚不稳定。屈强:同“倔强”。(9)夷:剷平,诛灭。(10)反覆手:谓易如反掌。
       于是佗乃蹶然起坐(1),谢贾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贾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2)?”贾曰:“王似贤也。”复问曰:“我孰与皇帝贤?”贾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二王之业,统天下,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3)。今王众不过数万,皆蛮夷,崎岖山海间,譬如汉一郡,王何乃比于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说(悦)贾,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赐贾橐中装直(值)千金(4),它送亦千金。贾卒拜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帝大说(悦),拜贾为太中大夫(5)。
       (1)蹶然:惊起之貌,(2)与:如也。(3)剖判:言开辟。(4)橐(tuó):口袋。橐中装:口袋中的礼物。(5)太中大夫:官名。掌议论,属郎中令。
       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1),安事《诗》《书》(2)!”贾曰:“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3)?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4),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5);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6)。乡(向)使秦以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7),有惭色,谓贾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败之国。”贾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称其书曰《新语》(8)。
       (1)乃公:你老子。居马上得之:得以武力夺得天下。(2)安事:何必求教。(3)宁:难道。(4)逆取而以顺守:谓以武力打天下而以仁义治天下。(5)吴王夫差:春秋末年吴国国君,曾打败越国,耀兵中原,后被越王勾践所灭。智伯:春秋末年晋国“六卿”之一,先与赵氏等并力灭范氏和中行氏,后欲灭赵氏未成,乃被赵氏所灭。(6)卒灭赵氏:终于使秦灭亡。赵氏:相传秦之先造父,有功于周穆王,封之赵城,由此一姓赵氏。(7)怿(yì):悦。(8)《新语》:《汉书·艺文志》儒家著录《陆贾》二十三篇。今有题陆贾撰《新语》二卷、十二篇,其书崇王黜霸,归于修身。或疑为依托之作。
       孝惠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及有口者(1)。贾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以好畤田地善(2),往家焉。有五男,乃出所使越橐中装,卖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为生产。贾常乘安车驷马,从歌鼓瑟侍者十人(3),宝剑直(值)百金,谓其子曰:“与女(汝)约:过女(汝),女(汝)给人马酒食极欲,十日而更(4)。所死家,得宝剑车骑侍从者。一岁中以往来过它客(5),率不过再过(6),数击鲜(7),毋久溷女(汝)为也(8)。”
       (1)有口者:谓辩士。(2)好畤:县名。在今陕西乾县东。(3)侍者:美女或奴婢。(4)更:轮换。(5)过它客:谓到其他人家作客。(6)再过:经过两次。(7)数击鲜:意谓多备新鲜鱼肉。击:谓宰杀。鲜:指新鲜食物,如鲜鱼、鲜肉。(8)毋久溷汝为:不会长久烦扰你的。
       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1),危刘氏(2),右丞相陈平患之,力不能争,恐祸及己。平常燕(宴)居深念(3)。贾往,不请(4),直入坐,陈平方念,不见贾(5)。贾曰:“何念深也?”平曰:“生揣我何念(6)?”贾曰:“足下位为上相(7),食三万户侯(8),可谓极富贵无欲矣。然有忧念,不过患诸吕、少主耳。”陈平曰:“然,为之奈何?”贾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则士豫附(9);士豫附,天下虽有变,则权不分。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臣常欲谓太尉绛侯(10),绛侯与我戏(11),易吾言(12)。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为陈平画吕氏数事(13)。平用其计,乃以五百金为绛侯寿(14),厚具乐饮太尉(15),太尉亦报如之(16)。两人深相结,吕氏谋益坏。陈平乃以奴婢百人,车马五十乘,钱五百万,遗贾为食饮费。贾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籍甚(17)。及诛吕氏,立孝文,贾颇有力。
       (1)劫:挟制。少主:少帝。(2)危:危害。刘氏:指刘家皇权。(3)宴居:闲居。念:考虑。(4)不请:谓未经报请。(5)不见:谓未发觉。(6)揣:猜测。(7)上相:当时设左右二相,世俗尚右,陈平为右相,故称其“上相”。(8)食三万户侯:陈平封为曲逆侯。曲逆县,秦时三万户,经秦末之乱,汉初仅五千余户。此云三万户,实是夸张之说。(9)豫附:乐于归附。(10)绛侯:周勃。当时为太尉。(11)戏:戏狎。(12)易:轻视。(13)画吕氏数事:策划对付吕氏的几个方法。(14)为绛侯寿:谓给周勃祝寿送礼。(15)厚具:谓丰盛的酒筵。(16)亦报如之:也以同样的礼数回敬之。(17)籍甚:意谓很盛。
       孝文即位,欲使人之南越,丞相平乃言贾为太中大夫,往使尉佗,去黄屋称制(1),令比诸侯(2),皆如意指(旨)。语在《南越传》。陆生竟以寿终。
       (1)去黄屋称制:意谓取消天子的摆场与称号。黄屋:黄色车盖,天子之仪。称制:指以天子身份发号施令。(2)比诸侯:与诸侯王地位相等。
       朱建,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布。布欲反时,问建,建谏止之。布不听,听梁父侯(1),遂反。汉既诛布,闻建谏之,高祖赐建号平原君,家徙长安。
       (1)梁父:县名。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
       为人辩有口,刻谦刚直,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1),得幸吕太后,欲知建(2),建不肯见。及建母死,贫未有以发丧(3),方假尧服具(4)。陆贾素与建善,乃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陆生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裞(5),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赙凡五百金(6)。
       (1)辟阳侯:审食其。吕后的宠幸者。(2)欲知:欲与相知。(3)发表:举行丧事。(4)假貣:借贷。服具:指办丧事中的服饰、供具等。(5)裞(shuì):馈赠死者的衣被。(6)赙(fù):以财物助人办丧事。
       久之,人或毁辟阳侯,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太后惭,不可言(1)。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困急,使人欲见建。建辞曰:“狱急,不敢见君。”建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2),说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帝(3)?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俱幸君,君富贵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建,建不见,辟阳侯以为背之(4),大怒。及其成功出之,大惊。
       (1)不可言:意谓碍难自言之。(2)闳籍孺:“籍”字衍。闳孺,惠帝之宠臣。(3)肉袒:脱袖露肩,以示请罪。(4)背:背叛。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与诸吕至深,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1),以党诸吕故。孝文闻其客朱建为其策,使吏捕欲治。闻吏至门,建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自杀为?”建曰:“我死祸绝,不及乃身矣(2)。”遂自刭。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杀建意也。”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3)。使匈奴,单于无礼,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1)淮南厉王杀辟阳侯:详见《淮南王传》。(2)乃:汝。(3)中大夫:官名。掌议论,属郎中令。
       娄敬,齐人也(1)。汉五年,戍陇西(2),过洛阳(3),高帝在焉,敬脱輓(挽)辂(4),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宜。”虞将军欲与鲜衣(5),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6),不敢易衣。”虞将军入言上,上召见,赐食。
       (1)齐:齐地。在今山东省东部及北部,(2)陇西:郡名。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3)洛阳:县名。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4)挽辂(lì):拉车的横木。辂,绑在车辕以备人牵拉的横木。(5)鲜衣:华丽的衣服。(6)褐(hè):粗制短衣,古时贫贱人所穿。
       已而问敬,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1)?”上曰:“然。”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异。周之先自后稷(2),尧封之邰(3),积德累善十余世。公刘避桀居豳(4)。大(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马箠去居岐(5),国人争归之。及文王为西伯(6),断虞芮讼(7),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8),武王伐纣(9),不期而会孟津上八百诸侯(10),遂灭殷(11)。成王即位(12),周公之属傅相焉(13),乃营成周都洛(14),以为此天下中,诸侯四方纳贡职(15),道里钧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务以德致人,不欲阻险,令后世骄奢以虐民也。及周之衰,分而为二(16),天下莫朝周,周不能制。非德薄,形势弱也。今陛下起丰沛(17),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卷蜀汉,(18)定三秦(19),与项籍战荥阳(20),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21),父子暴骸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不绝,伤夷(痍)者未起(22),而欲比隆成康之时(23),臣窃以为不侔矣(24)。且夫秦地被山带河(25),四塞以为固(26),卒(猝)然有急(27),百万之众可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28)。陛下入关而都之(29),山东虽乱(30),秦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扼其亢(吭)(31),拊其背,未能全胜。今陛下入关而都,按秦之故,此亦扼天下之亢(吭)而拊其背也。”
       (1)周室:周王朝。周平王东迁,都于洛邑(即洛阳)。(2)后稷:古代周族的始祖,名弃,善耕稼,相传在尧舜时为农官,教民耕种。(3)尧: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邰(tái):古邑名。在今陕西武功县西南。(4)公刘:古代周族祖先,相传为后稷的曾孙,夏朝末年率领周族迁徙于豳(bin,今陕西彬县东北),垦荒定居。 (5)大王:即太王,名古公亶(dǎn)父,相传为周文王的祖父。因受戎、狄威逼,他率领周族由豳迁到岐山下的周,建邑,设官,改旧俗,务农业,使周族逐渐强盛。扶马箠:执马鞭。(6)文王:姓姬,名昌,商朝末年周族领袖。为西伯(西方诸侯之长)。建丰邑(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为国都。(7)断虞芮讼:虞、芮,皆周文王时所立诸侯国,姬姓,虞地在今山西平陆县北,芮地在今陕西大荔县境,两国争田,文王为其调解,并使之归附于周。(8)吕望:姜姓,吕氏,名尚,一名牙。号太公望,俗称姜太公。辅佐武王灭商,封于齐。伯夷:商朝末年孤竹君长子,孤竹君死后,他与弟互相让位,后投奔于周。(9)武王:周王朝建立者,姓姬,名发。联合诸侯,经牧野(在今河南汲县北)之战,灭商,兴周,都于镐。纣:商纣王。(10)孟津:古代黄河渡口名。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相传周武王在此盟会八百诸侯,然后渡河灭商。(11)殷:即商。因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故商也称殷。(12)成王:西周国王,姓姬,名诵。武王之子。(13)周公:姓姬,名旦,武王之子,采邑在周,辅佐成王,消灭叛乱,营建洛邑,制礼作乐。(14)成周都洛:周公以洛邑为东都,分筑王城(在今洛阳市西)与成周城(在今洛阳市东),周平王自镐京迁都于卫城,周敬王自王城迁都于成周城。(15)贡职:亦称贡赋,指土贡与赋税。(16)二:这里是指东周君、西周君。(17)丰:邑名。在今江苏丰县。沛:县名。在今江苏沛县。(18)蜀:郡名。治成都(今四川成都市)。汉:指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东)。(19)三秦:指关中地区。(20)荥阳:县名。在今河南荥阳县。(21)肝脑涂地:形容惨死。 (22)伤痍:创伤。(23)成康:周成王、周康王,其时“明德慎罚”,矛盾缓和,史称“成康之治”。(23)侔(móu):相等。(24)秦地:这里指关中地区。被山带河:倚靠华山,濒临黄河。(25)四塞:四面有关塞。(26)猝然:突然,忽然。(27)天府:谓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之地。(28)关:指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29)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广大地区。(30)吭(hāng):咽喉。比喻要害处。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1),秦二世则亡,不如都周(2)。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3),即日驾西都关中(4)。
       (1)王(wàng):统治天下。(2)周:指洛阳。(3)留侯:张良。(4)驾:这里指皇帝出行的车马,并用为皇帝的代称。
       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刘也。”赐姓刘氏(1),拜为郎中(2),号曰奉春君。
       (1)赐姓:古代帝王常以己姓赏赐功臣,以示恩宠。(2)郎中:官名。侍从帝王,属郎中令。
       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至晋阳(1),闻信与匈奴欲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徒见其老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易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现)所长。今臣往,徒见赢胔老弱(2),此必欲见(现)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以逾句注(3),三十余万众,兵已业行。上怒,骂敬曰:“齐虏(4)!以舌得官(5),乃今妄言沮吾军(6)。”械系敬广武(7)。遂往,至平城(8),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9),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已斩先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建信君。
       (1)晋阳:县名。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2)胔(zì):瘦。(3)句注:山名。在今山西代县西北。(4)虏:奴隶。对人之蔑称。(5)舌:谓饶舌。(6)沮:阻止。(7)械系:以桎梏拘囚起来。广武:县名。在今山西代县西南。(8)平城:县名。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9)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单于兵强(1),控弦四十万骑(2),数苦北边。上患之,问敬。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疲)于兵革,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陛下恐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3)?”敬曰:“陛下诚能以適(嫡)长公主妻单于,厚奉遗之,彼知汉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4),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5),使辩士风(讽)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外孙为单于。岂曾闻孙敢与大父亢(抗)礼哉(6)?可毋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泣曰:“妾唯以一太子、一女(7),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为公主(8),妻单于。使敬往结和亲约。
       (1)冒顿(mòdú)单(chán)于:公元前二世纪匈奴族君主,加强军事,消灭邻国,促使匈奴强大。(2)控弦:谓引弓。(3)顾:但也。(4)阏氏((yāzhī):匈奴单于妻的称号,相当于汉帝之后。(5)鲜(xiǎn):少也。问遗(wèi):赠送。(6)大父:祖父,外祖父。抗礼:彼此以平等之礼相待。(7)以:此也。太子:刘盈,后为帝(惠帝)。一女:指鲁元公主。(8)家人子:汉制,良家女子被选入宫尚无职号者之称。《匈奴传》谓此次“奉家室女”。
       敬从匈奴来,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1),去长安近者七百里(2),轻骑一日一夕可以至。秦中新破(3),少民,地肥饶,可益实。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与。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强族,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安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徙齐诸田(4),楚昭、屈、景(5),燕、赵、韩、魏后(6),及豪桀(杰)名家,且实关中(7)。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8)。”上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9)。
       (1)河南:指今内蒙古河套一带。白羊:匈奴族的一部。楼烦:古族名。先秦时活动于晋北、陕北及内蒙古南部等地区,后被匈奴征服。(2)长安:汉朝国都,在今陕西西安市北。(3)秦中:指关中。(4)齐诸田:战国时齐国王族姓田。诸田,据田氏各支。(5)楚昭、屈、景:先秦时楚国王族本姓熊,昭、屈、景是楚王族之三支。(6)燕、赵、韩、魏:指战国时燕、赵、韩、魏等各国王族。后:后裔。(7)实:谓迁来充实。(8)本:指汉朝廷。末:指地方势力。(9)所言:指刘敬所言及的六国贵族的后裔。
       叔孙通,薛人也(1)。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2)。数岁,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3),于公何如?”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人臣无将(4),将则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二世怒,作色(5)。通前曰:“诸生言皆非。夫天下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6),示天下弗复用。且明主在上,法令具于下,吏人人奉职,四方辐辏(7),安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8),何足置齿牙间哉(9)?郧守尉今捕诛,何足忧?”二世喜,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令御史按诸生言反者下吏(10),非所宜言(11)。诸生言盗者皆罢之。乃赐通帛二十匹,衣一袭(12),拜为博士。通已出,反(返)舍,诸生曰:“生何言之谀也(13)?”通曰:“公不知,我几不免虎口!”乃亡去之薛,薛已降楚矣。
       (1)薛:县名。在今山东膝县南。(2)待诏:等候诏命。博士:秦及汉初备位顾问,保管书籍。(3)蕲(qí):县名。在今安徽宿县东南。陈:县名。在今河南淮阳县。(4)将:谓蓄意叛乱。(5)作色:谓变了脸色。(6)铄(shuò):熔化。兵:武器。(7)辐辏(còu):言车辐湊集于毂,比喻各地服从朝廷。(8)鼠窃狗盗:谓小偷小摸。(9)何足置齿牙间:犹言何足挂齿。(10)下吏:交付法吏处治。(11)非所宜言:意谓所言不当。(12)一袭:一件。(13)谀(yú):诌媚。
       及项梁之薛,通从之。败定陶(1),从怀王(2)。怀王为义帝,徙长沙(3),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4),通降汉王。
       (1)定陶:县名。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2)怀王:秦末起义军所立的楚怀王,后称义帝。(3)长沙:郡国名。治临湘(今湖南长沙市)。(4)从:使人从己(使动用法)。五诸侯:指当时从刘邦东向的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魏王豹,殷卫司马卬。或泛指除楚外的六国后裔。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通儒服(1),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2)。汉王喜(3)。
       (1)儒服:穿着儒生服装。(2)楚制:楚服的式样。叔孙通改服,乃趋时尚。(3)汉王喜:刘邦为楚人,见叔孙通穿楚制短衣,故喜。
       通之降汉,从弟子百余人(1),然无所进(2),(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曰:“事先生数年,幸得从降汉,今不进臣等,(专)言大猾(3),何也?”通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4),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5)。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王拜通为博士,号稷嗣君(6)。
       (1)从:谓跟从者。(2)进:推荐。(3)大猾:非常狡猾之人。(4)蒙:冒犯。矢石:箭矢、礧石。(5)搴(qiān):拔取。(6)稷嗣君:言叔孙通的德业足以继踪齐国稷下的风流。
       汉王已并天下,诸侯共尊为皇帝于定陶,通就其仪号(1)。高帝悉去秦仪法(2),为简易。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上患之。通知上益餍(厌)之,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3),与臣弟子共起朝仪(4)。”高帝曰:“得无难乎(5)?”通曰:“五帝异乐(6),三王不同礼(7)。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8)。故夏、殷、周礼所因损益可知者(9),谓不相夏也(10)。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11)。”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1)就:成也。制定。仪号:这里指礼仪制度。(2)秦仪法:《史记》作“秦苛仪法”。苛,烦琐也。文义较明。仪法:礼仪规则。(3)鲁:指先秦时鲁国之地,在今山东省西南部。(4)朝仪:朝会的礼仪。(5)得无:犹言该不会。(6)五帝:各说不一。一般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7)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8)节文:意谓规范与修饰。(9)夏、殷、同:即夏、商、周三个朝代。因损益:谓随时而有所减少和增补。(10)复:重复。 (11)杂就:杂凑。
       于是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1)。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2),皆面谀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毋污我!”通笑曰:“若真鄙儒(3),不知时变。”
       (1)使(shì):奉合为使。(2)且:将近。十主:叔孙通曾事过秦始皇、秦二世、项梁、楚怀王、项羽、刘邦等,“十”乃举成数。(3)若:你,你们。鄙儒:犹迂儒。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1),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緜墓野外(2)。习之月余,通曰:“上可试观。”上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3),会十月(4)。
       (1)西:西行。(2)左右:谓近臣。为学:谓素有学术修养。绵蕞:指演习朝会礼仪。古时以绳索围圈出一块演习之地称绵,以茅草插排出尊卑位次称募。(3)习肄(yì):练习。(4)会:举行朝会。十月:汉初沿用秦历,以夏历十月为岁首。
       汉七年,长乐宫成(1),诸侯群臣朝十月。仪:先平明(2),谒者治礼(3),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戍卒卫官(4),设兵(5),张旗志(帜)。传曰“趋”(6)。殿下郎中侠(挟)陛,陛数百人(7)。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向);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向)。大行设九宾(8),胪句传(9)。于是皇帝辇出房(10),百官执戟传警(11),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12)。自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肃敬。至礼毕,尽伏,置法酒(13)。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14),以尊卑次起上寿(15)。觞九行(16),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17),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拜通为奉常(18),赐金五百斤。
       (1)长乐宫:汉初将秦兴乐宫改建而成,皇帝在此视朝;惠帝以后移朝于未央宫,长乐宫遂为太后居处。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北郊。(2)先平明:平明之前。(3)谒者:官名。掌宾赞受事,属郎中令。治礼:即治礼郎,汉初属典客。(4)陈:排列。(5)兵:兵器。(6)趋:疾行,表示敬意。(7)陛:每陛。(8)大行:官名。汉初称典客,后故称大行,掌礼仪。九宾:九个传达人员。宾,摈也。(9)胪(lá)句传:自上传告下为胪,自下传告上为句。(10)辇:汉代指帝、后所乘之车,这里指乘辇。(11)传警:传声而唱警(警戒)。(12)六百石(shí):汉代官吏俸禄等级,这里作为官阶代称。(13)尽伏,置法酒:《史记》作“复置法酒”。礼毕当复位,不可能“尽伏”,故知“尽”为衍字,“伏”乃“复”之误。法酒:朝廷礼宴。(14)抑:屈,俯。(15)上寿:祝酒。(16)觞(shāng):古代盛酒器。这里是敬酒之意。(17)竟朝:朝会至于礼毕。(18)奉常:官名。掌宗庙礼仪。后改称太常。
       通因进曰(1):“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共为仪,愿陛下官之(2)。”高帝悉以为郎(3)。通出,皆以五百金赐诸生。诸生乃喜曰:“叔孙生圣人,知当世务。”
       (1)进:进言。(2)官之:任其为官。(3)郎: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九年,高帝徒通为太子太傅(1)。十二年,高帝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通谏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故(2),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早定扶苏(3),胡亥诈立,自使灭祀(4),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淡)(5),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適(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汗(污)地。”高帝曰:“公罢矣,吾待戏耳(6)。”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震动,奈何以天下戏!”高帝曰:“吾听公。”及上置酒,见留侯所招客从太子入见(7),上遂无易太子志矣。
       (1)太子太傅:官名。辅导太子。(2)晋献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因宠骊姬而欲立其子奚齐,迫使太子申生自杀,放逐诸子,导致长期内乱。(3)扶苏:秦始皇长子。秦始皇生前未确定太子,死后,赵高与李斯合谋,伪造始皇诏书,命扶苏自杀,而拥立胡亥。(4)灭祀(si):灭绝后代。(5)攻苦食淡:经历苦难,饮食粗淡。(6)特:但,只。(7)留侯:张良。客:指四皓。
       高帝崩,孝惠即位,乃谓通曰:“先帝园陵寝庙(1),群臣莫习(2)。”徙通为奉常,定宗庙仪法。及稍定汉诸仪法,皆通所论著也。惠帝为东朝长乐宫(3),及间往(4),数跸烦民(5),作复道(6),方筑武库南(7)。通奏事,因请闲(8),曰:“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帝寝,衣冠月出游高庙?子孙奈何乘宗庙道上行哉(9)!”惠帝惧,曰:“急坏之(10)。”通曰:“人主无过举(11)。今已作,百姓皆知之矣。愿陛下为原庙渭北(12),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宗庙,大孝之本。”上乃诏有司立原庙。
       (1)园:帝王的墓地。陵:帝王的坟墓。寝:在宗庙的后部分,放置祖先衣冠。庙:祭祀祖先之庙,在宗庙的前部分。(2)习:熟习。(3)东朝长乐宫:当时惠帝所居未央宫在长安故城西南隅,吕后所居长乐宫在长安故城东南隅,故称朝长乐宫为东朝。(4)间(jiàn)往:非正式朝拜,而是平时谒见。(5)跸(bì):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6)复道:亦称间道,楼阁间架空的通道。(7)武库:藏兵器的仓库,属未央宫的一部分。(8)请闲(jiàn):请求闲暇之时,即要求个别谈话。(9)衣冠月出游高庙等句:汉制,高帝衣冠藏于陵寝,每月初一持出衣冠备法驾游于庙,已而复之,名曰“游衣冠”。这是指出筑复道于宗庙道(即衣冠出游之道)上欠妥。 (10)急坏之:赶快拆除复道。(11)无过节:举事不当有过失。(12)原庙:正庙以外再立之庙。渭北:渭水北岸。
       惠帝常出游离宫(1)。通曰:“古者有春尝果(2),方今樱桃孰(熟),可献,愿陛下出,因取樱桃献宗庙。”上许之。诸果献由此兴(3)。
       (1)离宫:皇帝之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殿。(2)春尝果:古代春季鲜果成熟时,帝王以其进献于宗庙之祭礼。(3)果献:将鲜果献于宗庙之祭礼。
       赞曰:高祖以征伐定天下,而缙绅之徒骋其知(智)辩(1),并成大业(2)。语曰“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3)”,信哉!刘敬脱挽(挽)辂而建金城之安(4),叔孙通舍枹鼓而立一王之仪(5),遇其时也。郦生自匿监门,待主然后出,犹不免鼎镬(6)。朱建始名谦直,既距(拒)辟阳(7),不终其节,亦以丧身。陆贾位止大夫,致仕诸吕(8),不受忧责,从容平、勃之间(9),附会将相以强社稷,身名俱荣,其最优乎!
       (1)缙绅:儒者之服。也作儒者的代称。(2)大业:帝业。(3)语曰云云:引用古人、古书或欲语,而不文代出处,往往用“语曰”。引语本于《慎子》。(4)金城:以全为城,喻牢不可破。(5)舍枹(fū)鼓:谓战事方休。舍,抛弃。枹:鼓槌。古代作战,击鼓进军;舍枹鼓,则罢战事。(6)鼎镬:言烹死。(7)辟阳:辟阳侯审食其。(8)致仕:退职归休。(9)从容平、勃之间:谓在陈平与周勃之间调和矛盾。

本书目录

汉书新注卷一上 高帝纪第一上
汉书新注卷一下 高帝纪第一下
汉书新注卷二 惠帝纪第二
汉书新注卷三 高后纪第三
汉书新注卷四 文帝纪第四
汉书新注卷五 景帝纪第五
汉书新注卷六 武帝纪第六
汉书新注卷七 昭帝纪第七
汉书新注卷八 宣帝纪第八
汉书新注卷九 元帝纪第九
汉书新注卷十 成帝纪第十
汉书新注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汉书新注卷十二 平帝纪第十二
汉书新注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第一
汉书新注卷十四 诸侯王表第二
汉书新注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汉书新注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汉书新注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汉书新注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汉书新注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汉书新注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1)
汉书新注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汉书新注卷二十一上 律历志第一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一下 律历志第一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二 礼乐志第二
汉书新注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汉书新注卷二十四上 食货志第四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四下 食货志第四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九 沟血志第九
汉书新注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
汉书新注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
汉书新注卷三十二 张耳陈余传第二
汉书新注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
汉书新注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汉书新注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汉书新注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汉书新注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汉书新注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第八
汉书新注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
汉书新注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第十
汉书新注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
汉书新注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汉书新注卷四十三 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
汉书新注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
汉书新注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汉书新注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汉书新注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第十七
汉书新注卷四十八 贾谊传第十八
汉书新注卷四十九 爱盎晁错传第十九
汉书新注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第二十
汉书新注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
汉书新注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汉书新注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汉书新注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汉书新注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
汉书新注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汉书新注卷五十七上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五十七下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
汉书新注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
汉书新注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
汉书新注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
汉书新注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汉书新注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汉书新注卷六十四上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
汉书新注卷六十四下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下
汉书新注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汉书新注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
汉书新注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
汉书新注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传第三十八
汉书新注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
汉书新注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汉书新注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汉书新注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汉书新注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
汉书新注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汉书新注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
汉书新注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
汉书新注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
汉书新注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汉书新注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汉书新注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汉书新注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汉书新注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汉书新注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
汉书新注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第五十四
汉书新注卷八十五 谷永杜邺传第五十五
汉书新注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
汉书新注卷八十七上 扬雄传第五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八十七下 扬雄传第五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八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
书新注卷八十九 循吏传第五十九
汉书新注卷九十 酷吏传第六十
汉书新注卷九十一 货殖传第六十一
汉书新注卷九十二 游侠传第六十二
汉书新注卷九十三 佞幸传第六十三
汉书新注卷九十四上 匈奴传第六十四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
汉书新注卷九十六上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六下 西域传第六十六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七上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七下 外戚传第六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八 元后传第六十八
汉书新注卷九十九上 王莽传第六十九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九中 王莽传第六十九中
汉书新书卷九十九下 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汉书新注卷一百上 叙传第七十上
汉书新注卷一百下 叙传第七十下
班彪列传下 子固
汉书叙例
前汉补注序例
《汉书》主要人名检索
附录三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