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简体版
汉书新注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说明】本志是班固新制。当时阴阳五行说盛行。班固有意对此进行历史总结,给予历史地位;但他没有写出阴阳五行说如何发展起来的历史。而是夸夸其谈个人的有关知识和看法。本志分上、中上、中下、下上、下下五分卷,以特大篇幅(在《汉书》百卷中量居第二,约占十志的四分之一),通过引述大量的儒家经传和史事,大事议论五行(水、火、土、金、木)现象反映了政治得失;帝王五事(貌、言、视、听、思)表现,关系到政事因果,影响到自然灾异;天象(日、月、星辰、陨石)变化与政治变革相应,说明“天人相与之际”有着神秘关系。“天垂象,见吉凶”,是全志关键,通篇都在发明此意。但它所罗列的种种异常的自然现象(如水、旱、虫、灾、地震、日蚀、月蚀、陨石等等),是历史事实,为后人研究古代自然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如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太阳黑子);所记的一些社会现象(如郑躬、樊并、苏令等起义),也是研究社会史的珍贵史料;就是所记董仲舒、刘向、刘歆等等及班固本人的阴阳五行说教,也是后人研究思想史难得的参考资料。对待此志的思想与史料,宜善于运用区别精华与糟粕的原则和精神。
       《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1)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2),受《河图》,则而画之(3),八卦是也(4);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圣人行其道而宝其真。降及于殷,箕子在父师位而典之(5)。周既克殷,以箕子归,武王亲虚己而问焉。故经曰(6):“惟十有三祀(7),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鸣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8),相协厥居(9),我不知其彝伦攸叙(10)。’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泪陈其五行(11),帝乃震怒(12),弗界《洪范》九畴(13),彝伦逌(攸)(14)。鲧则殛死(15),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16),彝伦逌(攸)叙。’”此武王问《洛书》于箕子,箕子对禹得《洛书》之意也。
       (1)《易》曰等句:引文见《易·系辞上》。言上天垂象,有吉有凶,圣人摹仿之,以作六十四卦。伏牺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身有文如八卦,伏牺取法之,以画八卦。夏禹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上有文字,禹取法之,以作书,即《洪范》。(2)刘歆:本书卷三十六有其传。(3)则:取法,仿效。(4)八卦:《周易》中的八种符号。相传为伏牺氏所作。八卦即三乾(天)、三震(雷)、三兑(泽)、三离(火)、三巽(风)、三坎(水)、三艮(山)、三坤(地)。八卦由阴(一)阳(一)两种线形组成。八卦又以两卦相叠演为六十四卦。(5)箕子:纣之诸父,为太师。父师:即太师。典:掌管。(6)经:指《书·周书·洪范》。以下引文见《洪范》。(7)祀:年也。(8)阴骘(zhì):本为默定之意,后衍为阴德之义。(9)相:助也。协:和也:厥:其也。(10)彝伦:天地人之常道。叙,次序:(11)鲧堙洪水,泪陈其五行:谓鲧治水,障塞而非疏导,扰乱了五行的序列。鲧:禹之父。堙(yín):填塞。汨(gǔ):扰乱。弄乱。(12)帝:上天。(13)界(bì):给,给予。九畴:九类大法。畴,品类。(14)(yì)败坏。(15)__殛(jí):诛也。(16)锡:赐也。
       “初一曰五行(1);次二曰羞用五事(2);次三曰农用八政(3);次四曰协用五纪(4);次五曰建用皇极(5);次六曰艾(乂)用三德(6);次七曰明用稽疑(7);次八曰念用庶徵(8);次九曰向用五福(9),畏(威)用六极(10)。”凡此六十五字,皆《洛书》本文,所谓天乃锡禹大法九章常事所次者也。以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昔殷道弛(11),文王演《周易》(12);周道敝,孔子述《春秋》(13)。则《乾》《坤》之阴阳(14),效《洪范》之咎徽(15),天人之道粲然著矣(16)。
       (1)行:言顺天行气(师古说)。(2)羞:“敬”之讹(钱大听、江声说)。五事:指占人修身的五件事,即貌、言、视、听、思。(3)农:厚也。八政:古代国家施政的八个方面。各说不一。《洪范》以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为八政,(4)协:和也,合也。五纪:岁、月、日、星辰、历数,皆纪录天象者,故曰五纪。(5)皇:大也。极:中也。(6)又用三德:言治皇极之道用三德。乂:治理。三德:《洪范》三德为正直、刚克、柔克。(7)明用稽疑:谓吉凶祸福不明者,以卜筮稽疑明之(杨树达说)。(8)念:思也。庶:众也。徵:应也。(9)向:疑读为“赏”(杨树达说)。五福:《洪范》所言五种幸福是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10)六极:《洪范》言六种凶恶之事,即:凶短折、疾、忧、贫、恶、弱。(11)弛:废也。(12)演:推衍,推广。《周易》:其中包括《易经》和《易传》。由卦、爻两种符号和卦辞(说明卦的)、爻辞(说明的)等构成。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13)《春秋》:编年体春秋史。相传孔子据鲁国史《春秋》整理编成,记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史事。与其有关的,有《左氏》、《公羊》、《榖梁》三传。(14)乾坤:天地。(15)咎徵:灾祸的徵兆。(16)粲然:显著。
       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1),董仲舒治《公羊春秋》(2),始推阴阳,为儒者宗。宣、元之后(3),刘向治《榖梁春秋》(4),数其祸福,传以《洪范》(5),与仲舒错(6)。至向子歆治《左氏传》(7),其《春秋》意亦已乖矣(8);言《五行传》,又颇不同。是以揽仲舒(9),别向、歆(10),传载眭孟、夏侯胜、京房、谷永、李寻之徒所陈行事(11),讫于王莽,举十二世(12),以傅《春秋》(13),著于篇。
       (1)景、武之世:景帝、武帝时代。(2)董仲舒:本书有其传。《公羊春秋》:即《春秋公羊传》、《公羊传》。董仲舒为《春秋》公羊学家。(3)宣、元:宣帝、元帝。(4)刘向:刘歆之父。本书卷三十六有其传。《榖梁春秋》:即《春枕榖梁传》、《榖梁传》。(5)传:或作“傅”,读为附。谓附着(师古说)。《艺文志》书家有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五行传记》,即《洪范五行传》。(6)错:互不相同。(7)《左氏传》:即《春秋左氏传》、《左传》。(8)乖:乖异,乖谬。(9)揽:采摘。(10)别:区分。(11)眭孟(眭弘)、夏侯胜、京房、李寻:本书卷七十五有其传。谷永:本书卷八十五有其传。(12)十二世:指西汉高帝、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十二世。(13)傅:读曰“附”,谓比附其事。
       经曰:(1)“初一曰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2),火曰炎上(3),木曰曲直(4),金曰从革(5),土爰稼穑(6)。”
       (1)经:谓《书·洪范》。(2)水曰润下:水向下渗。(3)人曰炎上:火光上升。 (4)木曰曲直:木可揉曲,可矫直。(5)金曰从革:金可熔铸。革:更改;熔铸。(6)土爰稼穑:土可在其上稼穑。爰:于是。稼穑:耕种收获。泛指农耕。
       传曰:(1)“田(畋)猎不宿(2),饮食不享(3),出入木节,夺民农时,及有奸谋(4),则木不曲直。”
       (1)传:指刘向《洪范五行传》。它以上占以来的灾异,分列条目。附会为朝政,人事祸福的征兆,宣扬天之感应说和谶纬神学。书已佚。基本内容保存于《五行志》。(2)败猎:打猎。不宿:不豫戒。谓不戒以其时。(3)不享:不行享献之礼。(4)奸谋:谓作为奸诈以夺农时。
       说曰:(1)木,东方也。于《易》,地上之木为观(2)。其于王事,威仪容貌亦可观者也(3)。故行步有佩玉之度(4),登车有和鸾之节(5),田(畋)狩有三驱之制(6),饮食有享献之礼(7),出入有名,使民以时,务在劝农桑,谋在安百姓:如此,则木得其性矣。若乃田(畋)猎驰骋不反(返)宫室,饮食沈湎不顾法度(8),妄兴繇(徭)役以夺民时,作为奸诈以伤民财,则木失其性矣。盖工匠之为轮矢者多伤败(9),及木为变怪(10),是为木不曲直。
       (1)说:指欧阳、大小夏侯等之说。(2)地上之木为观:师古曰:“坤下巽上,观。巽为木,故云地上之木也。”(3)威仪容貌亦可观:《补注》引叶德辉曰:“萧吉《五行大义》引《洪范传》曰:‘东方,《易》云地上之木为观,言春时出地之木,无不曲直,花叶可观,如人威仪容貌也。”(4)佩玉:古代贵族以佩玉为装饰。(5)和鸾:车铃。在轼曰和,在镳(马具)曰鸾。(6)三驱之制: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7)享献之礼:以礼饮食谓之享,进爵于前谓之献。(8)沈湎:谓溺于酒食。(9)为轮矢伤败:谓揉轮不曲,矫矢不直 (10)木为变怪:臣瓒曰:“梓柱更生及变为人形是也。”
       《春秋》成公十六年“正月、雨、木冰”(1)。刘歆以为上阳施不下通(2),下阴施不上达,故雨,而木为之冰,雾气寒,木不曲直也。刘向以为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木者少阳,贵臣卿大夫之象也。此人将有害,则阴气胁木,木先寒,故得雨而冰也。是时叔孙乔如出奔(3),公子偃诛死(4)。一曰,时晋执季孙行父(5),又执公,此执辱之异。或曰,今之长老名木冰为“木介”。介者,甲。甲,兵象也。是岁晋有鄢陵之战,楚王伤目而败(6)。属常雨也。
       (1)成公十六年:前575年。(2)施:通“弛”,解也。(3)叔孙乔如:叔孙宣伯,通于鲁宣公夫人穆姜,谋欲作乱;不克而出奔齐。(4)公子偃:鲁宣公庶子,成公弟。参与叔孙乔如之谋,故遭诛。(5)晋:春秋时晋国。季孙行父:季文子。成公十六年秋,晋受叔孙乔如之谮而阻止鲁成公,又执季孙行父。(6)鄢陵之战,楚王伤目而败:《春秋》成公十六年,晋楚战于鄢陵,吕锜射中楚王之目。鄢陵:春秋时郑地。
       传曰:“弃法律,逐功臣,杀太子,以妾为妻,则火不炎上。”
       说曰:火、南方,扬光辉为明者也。其于王者,南面乡(向)明而治。《书》云:“知人则哲,能官人(1)。”故尧舜举群贤而命之朝,远四佞而放诸野(2)。孔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矣(3)。”贤佞分别,官人有序,帅由旧章(4),敬重功勋,殊别適(嫡)庶,如此则火得其性矣。若乃信道不笃(5),或耀虚伪,谗夫昌,邪胜正,则火失其性矣。自上而降,及滥炎妄起,灾宗庙,烧宫馆,虽兴师众,弗能救也,是为火不炎(焰)上。
       (1)《书》云等句:引文见《书·虞书·咎繇谟》。哲:智也。官人:授人以官。(2)远:疏远。四佞:即四凶。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经曰:“羞用五事(1)。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2)。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3)。恭作肃(4),从作艾(乂)(5),明作哲(6),聪作谋(7),作圣(8)。休徵(9):曰肃,时雨若(10);艾(乂),时阳若(11);哲,时奥(燠)若(12);谋,时寒若(13);圣,时风若(14)咎徵(15):曰狂,恒雨若(16);僭,恒阳若(17);舒,恒奥(燠)若(18);急,恒寒若(19);需,恒风若(20)。”
       (1)羞:“敬”之讹(钱大昕、江声说)。五事:指古人修身的貌、言、视、听、思五件事。(2)思:思虑。王先谦曰:正文“思”下当有“心”字。(3):当作“容”钱大昕、王念孙说)。宽容。(4)恭作肃:谓君貌恭则臣礼肃。(5)从作乂:谓君言从则臣职治。乂:治也。(6)明作哲:谓君视明则臣昭哲。(7)聪作谋:谓君听聪则臣进谋。(8)容作圣:谓君思容则臣贤智。(9)休徵:善行之验。(10)肃,时雨若:谓居上而敬,则雨顺之。若:顺从。(11)乂,时阳若;谓君政治,则阳顺之。(12)哲,时奥若:谓君明哲,则冷暖以时应而顺之哲:明也燠:温也。时:凡言时者谓行得其道,则冷暖寒暑风雨以时应而顺之。(13)谋,时寒若:谓君深谋,则寒暑以时应而顺之。(14)圣,时风若:谓君贤智,则风雨以时应而顺之。(15)咎徵:恶行之验。(16)狂,恒雨若:谓君狂,则风雨失调,长久为灾。恒:凡言恒者,谓所行失道,则风雨寒暑失调,而长久为灾。(17)僭,恒阳若:谓君僭(差失),则阴阳失调,而长久为灾。 (18)舒,恒奥若:谓君舒(迟缓),则冷暖失调,而长久为灾。(19)急,恒寒若:谓君急(急躁),则寒暑失调,而长久为灾。(20)霿,恒风若:谓君霿(愚蒙),则风雨失调,而长久为灾。霿(mèng,又读méng):晦也。引申为愚蒙。
       传曰:“貌之不恭,是谓不肃,厥咎狂(1),厥罚恒雨,厥极恶。时则有服妖(2),时则有龟孽(3),时则有鸡祸,时则有下体生上之疴(4),时则有青眚青祥(5)。唯金沴木(6)。”
       (1)厥:犹“其”。(2)时则:言或有或无,或前或后。(3)孽(niè):妖孽。(4)疴(é,又读kē):病。(5)眚(shěng):眼睛生翳。祥:吉凶的预兆。(6)沴(lì):相害,相克。
       说曰:凡草物之类谓之妖(1),妖犹夭胎,言尚微(2)。虫豸之类谓之孽(3)。孽则牙孽矣(4)。及六畜,谓之祸,言其著也(5)。及人,谓之疴。疴,病貌,言浸深也。甚则异物生,谓之眚:自外来,谓之祥。祥犹祯也。气相伤,谓之沴。沴犹临莅,不和意也。每一事云“时则”以绝之,言非必俱至,或有或亡,或在前或在后也。
       (1)草物:王先谦曰,官本作“草木”。(2)微:小;细。(3)虫豸(zhì):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如蝗蚓之类)。(4)牙:幼小。(5)著:显著。
       孝武时,夏侯始昌通《五经》(1),善推《五行传》(2),以传族子夏侯胜,下及许商,皆以教所贤弟子。其传与刘向同,唯刘歆传独异(3)。貌之不恭,是谓不肃。肃,敬也。内曰恭,外曰敬。人君行己,体貌不恭,怠慢骄蹇,则不能敬万事,失在狂易(4),故其咎狂也。上嫚下暴,则阴气胜,故其罚常雨也。水伤百谷,衣食不足,则奸轨(宄)并作,故其极恶也。一曰,民多被刑,或形貌丑恶,亦是也。风俗狂慢,变节易度,则为剽轻奇怪之服(5)。故有服妖。水类动,故有龟孽。于《易》,巽为鸡(6),鸡有冠距文武之貌(7)。不为威仪,貌气毁,故有鸡祸。一曰,水岁鸡多死及为怪,亦是也。上失威仪,则下有强臣害君上者,故有下体生于上之疴。木色青,故有青眚青祥。凡貌伤者病木气,木气病则金沴之,冲气相通也。于《易》,震在东方,为春为木也;兑在西方,为秋为金也;离在南方,为夏为火也;坎在北方,为冬为水也。春与秋,日夜分,寒暑平,是以金木之气易以相变,故貌伤则致秋阴常雨,言伤则致春阳常旱也。至于冬夏,日夜相反,寒暑殊绝,水火之气不得相并,故视伤常奥(燠),听伤常寒者,其气然也。逆之,其极曰恶:顺之,其福曰攸好德(8)。刘歆貌传曰有鳞虫之孽,羊祸,鼻疴。说以为于天文东方辰为龙星,故为鳞虫;于《易》兑为羊,木为金所病,故致羊祸,与常雨同应。此说非是(9)。春与秋,气阴阳相敌,木病金盛,故能相并,唯此一事耳。祸与妖疴祥眚同类,不得独异。
       (1)夏侯始昌、夏侯胜:本书卷七十五有其传。(2)《五行传》:《洪范五行传》。(3)刘向、刘歆:本书卷三十六有其传。(4)狂易:谓狂而易其常性。(5)剽(piào)轻:剽悍轻捷。(6)巽:《易》卦名。下文震、兑、离、坎等皆《易》卦名。(7)距:雄鸡跖后面突出象脚趾的部分。(8)逆、顺:指施政。政顺则致福,政不顺则致妖。攸:所也。攸好德:谓所好者德。(9)此说非是:指出刘歆所说不妥。齐召南曰:“案班书十《志》,半取衷于刘歆,惟五行志时纠刘歆之失。”
       史记成公十六年(1),公会诸侯于周,单襄公见晋厉公视远步高(2),告公曰:“晋将有乱”。鲁侯曰:“敢问天道也?抑人故也?(3)”对曰:“吾非瞽史(4),焉知天道(5)?吾见晋君之容,殆必祸者也。夫君子目以定体,足以从之(6),是以观其容而知其心矣。目以处谊,足以步目(7)。晋侯视远而足高,目不在体,而足不步目,其心必异矣。目体不相从,何以能久?夫合诸侯,民之大事也,于是乎观存亡。故国将无咎,其君在会,步言视听必皆无谪(8),则可以知德矣。视远,曰绝其谊;足高,曰弃其德;言爽(9),曰反其信;听淫(10),曰离其名。夫目以处谊,足以践德(11),口以庇信(12),耳以听名者也,故不可不慎。偏丧有咎(13);既丧,则国从之(14)。晋侯爽(丧)二(15),吾是以云。”后二年,晋人杀厉公。凡此属,皆貌不恭之咎云。
       (1)史记:说者不一。有以为指司马迁所撰《史记》;有以为非是,而是泛称史籍。师古曰:“此《志》凡称史记者,皆谓司马迁所撰也。”齐召南曰:“按,单襄公见晋厉公一段,《史记·晋世家》不载,此《国语》文也。《国语》本于各国之史记,故以史记称之。颜以司马迁所撰为解,非也。”钱大听补充齐氏之说,曰:“班《志》所云史记,非专指太史公书矣。古者列国之史,俱称史记。……史迁著书,未尝以史记名之,即孟坚亦未尝以史记目太史公书,小颜考之未详尔。”沈钦韩也主是说,近人施之勉则不同意此论,曰:“《志》所引史记,凡十七条”。其中十二条,“皆见于迁书”;惟五条“不见耳。”“齐、钱、孙三氏,皆以《志》所引史记为《国语》,而非迁书。然季桓子穿井获士缶,《鲁语》作其中有羊,此作若羊;隼集陈廷,楛矢贯之石努,《鲁语》在陈惠公时,此在陈湣公时,皆与《孔子世家》合,而不与《国语》同,此明是引迁书,非《国语》文也。则谓孟坚未尝以史记目太史公书,非其实矣。”陈直则曰:“齐召南谓史记指《国语》,驳颜注是也。司马迁之《史记》,在班固时尚称《太史公书》,至桓录时始改称《史记》,说详拙著《太史公书名考》。”愚以为,班《志》所称“史记”,是泛称班氏以前的史书,而非专指《国语》,也非专指司马迁书。可参考班彪《前史略论》(见《后汉书·班彪传》)。成公十六年:前575年。(2)单襄公:周卿士单子朝。晋厉公:名州蒲。景公之子。(3)抑:抑或;还是。人故:人事。(4)瞽史:官名。瞽,乐官;史,太史,掌阴阳记事。(5)焉:哪。(6)目以定体,足以从之:师古曰:“体定则目安,足之进退皆无违也。”(7)目以处谊,足以步目:师古曰:“视瞻得其宜,行步中其节也。”(8)谪:责也。(9)爽:差;失。(10)淫:邪也。(11)践:履也。(12)庇:遮盖,掩护。(13)偏丧有咎:谓丧其一,则有咎。(14)既丧,则国从之:谓尽丧,则国亦亡。既:尽也。(15)爽:假为“丧”。丧二:即上文“偏丧”、“既丧”。(杨树达说)
       《左氏传》桓公十三年(1),楚屈瑕伐罗(2),斗伯比送之(3),还谓其驭曰(4):莫嚣必败(5),举止(趾)高,心不固矣。”遽见楚子以告(6)。楚子使赖人追之(7),弗及。莫嚣行,遂无次(8),且不设备。及罗,罗人军之(9),大败。莫嚣缢死。
       (1)桓公十三年:前699年。 (2)楚、罗:皆春秋时国名。屈瑕:即莫嚣。(3)斗伯比:楚大夫。(4)驭:同“御”。驾车者。(5)莫嚣:楚官名。或作“莫敖”。(6)遽:速也。楚子:谓楚王。(7)赖:春秋时国名。(8)无次:不为次列。即军容不正。(9)军:击也。
       釐公十一年(1),周使内史过赐晋惠公命(2),受玉,情(3)。过归告王曰:“晋侯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情于受瑞(4),先自弃也已,其何继之有!礼,国之干也(5);敬,礼之舆也(6)。不敬则札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7),何以长世!”二十一年(8),晋惠公卒,子怀公立,晋人杀之,更立文公(9)。
       (1)釐公十一年:前649年。 (2)周:周王。内史:官名。过:人名。晋惠公:名夷吾。赐命:一种宠命,表示倚界之深。(3)情:意谓不敬其事。(4)瑞:玉之通称。(5)礼,国之干:谓礼乃立国之本干。(6)敬,礼之舆:谓敬犹礼之车舆。(7)昏:乱也。(8)(僖公)二十一年:前639年。(9)(晋)文公:名重耳。春秋五霸之一。
       成公十三年(1),晋侯使郤锜乞师干鲁(2),将事不敬(3)。孟献子曰(4):“郤氏其亡乎!礼,身之干也(5);敬,身之基也(6)。邯子无基。且先君之嗣卿也(7),受命以求师,将社稷是卫,而情弃君命也,不亡何为!”十七年(8),郤氏亡。
       (1)成公十三年:前578年。 (2)郤锜:晋大夫驹伯。乞师:向外求援。(3)将事不敬:行事不严肃。(4)孟献子:即仲孙蔑。(5)干:本干。(6)基:根基。(7)先君之嗣卿:郤克为晋景公上卿,郤克之子郤锜又为晋景公之子厉公之卿,故云“嗣卿”。(8)(成公)十七年:前574年。
       成公十三年,诸侯朝王(1),遂从刘康公伐秦(2)。成肃公受脤于社(3),不敬。刘子曰(4):“吾闻之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5),所谓命也(6)。是以有礼义动作威仪之则(7),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8),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惇笃(9)。敬在养神(10),笃在守业(11)。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2)。祀有执膰(13),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14),今成子情,弃其命矣,其不反(返)乎!”五月,成肃公卒。
       (1)王:周王。(2)刘康公:即王季子。周大夫。秦:春秋时国名。(3)成肃公:即成子。周大夫。脤(shèn):古代王侯祭社稷所用的肉。(4)刘子:即刘康公。(5)中:谓中和之气。(6)命:谓生命。(7)礼义动作:《左传》作“动作礼仪”。(8)养以之福:意谓保持礼义动作威仪之则,以至幸福。(9)惇笃:惇厚笃实。(10)养神:供奉鬼神。(11)守业:各安本分。(12)祀:祭祀。戎:兵事。(13)膰:祭祀宗庙之肉。(14)神之大节:意谓与鬼神交际之大节。
       成公十四年(1),卫定公享苦成叔(2),宁惠子相(3)。苦成叔敖(傲),宁子曰:“苦成家其亡乎!古之为享食也,以观威仪、省祸福也。故《诗》曰:‘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匪儌匪傲,万福来求(4)。’今夫子傲,取祸之道也。”后三年(5),苦成家亡。
       (1)成公十四年:前577年。(2)卫定公:名臧。享:宴会。苦成叔:晋大夫郤。(3)宁惠子:卫大夫宁殖。相:赞相其礼。(4)《诗》曰等句:引诗见《诗经·小雅·桑扈》。兕(sì):雌的犀牛。兕觥(gōng):古代用犀牛角制的饮酒器。觩(piú):兽角弯曲貌。旨酒:美酒。思:语气同。柔:谓酒味不烈。彼:通“匪”,非也。交:借为“姣”,侮慢之意。来:犹“乃”。求:读为“逑”,聚也。(5)后三年:成公十七年。
       襄公七年(1),卫孙文子聘于鲁(2),君登亦登(3)。叔孙穆子相(4),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5)。今吾子不后寡君,寡君未知所过(6);吾子其少安(7)!”孙子亡(无)辞(8),亦亡悛容(9)。穆子曰:“孙子必亡。为臣而君(10),过而不悛,亡之本也。”十四年(11),孙子逐其君而外叛(12)。
       (1)襄公七年:前566年。(2)孙文子:卫大夫孙林父。(3)登:登阶。按礼登阶时臣后君一级。(4)叔孙穆子:叔孙豹。(5)寡君未尝后卫君:意谓鲁君与卫君登阶同行,地位相等。寡君:指鲁君。(6)寡君未知所过:此为外交辞令。意谓寡君不知自己有何过失,而被你轻视。(7)安:徐也。此欲其稍缓一步。(8)无辞:无言解释。(9)悛:改悔。(10)为臣而君:谓为臣而象是国君。(11)(襄公)十四年:前559年。(12)逐其君:谓卫献公出奔齐。外叛:以戚(孙氏采邑)叛之。
       襄公二十八年(1),蔡景侯归自晋(2),入于郑(3)。郑伯享之,不敬(4)。子产曰(5):蔡君其不免乎(6)!日其过此也(7),君使子展往劳于东门(8),而敖(傲)。吾曰:‘犹将更之(9)。’今还,受享而惰,乃其心也(10)。君小国,事大国(11),而惰敖(傲)以为己心,将得死乎(12)?君若不免(15),必由其子。淫而不父(14),如是者必有子祸。”三十年(15),为世子般所杀(16)。
       (1)襄公二十八年:前545年。(2)蔡景侯:名固。文侯之子。(3)入于郑:由晋回蔡,须经过郑国之境。(4)不敬:谓蔡侯不敬。(5)子产:郑国之臣。(6)不免:谓不免于祸。(7)日:谓往日。过此:指蔡侯往晋时经过郑国。(8)子展:郑大夫公孙舍之。劳:慰劳。(9)更:改也。(10)心:谓思想依然如故。(11)君小国,事大国:谓身为小国(蔡)之君,而事于大国(郑大于蔡)。(12)将得死乎:谓不得善终。(13)不免:谓不免于被杀。(14)淫而不父:与其子妻通奸,非父所应为,故曰“不父”。(15)(襄公)三十年:前543年。(16)般:音bān。
       襄公三十一年(1),公薨。季武子将立公子裯(2),穆叔曰(3):“是人也,居丧而不哀,在感而有嘉容(4),是谓不度(5)。不度之人,鲜不为患(6),若果立,必为季氏忧。”武子弗听,卒立之。比及葬,三易衰(7),衰衽如故衰(8)。是为昭公。立二十五年,听谗攻季氏。兵败,出奔,死于外(9)。
       (1)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2)公子裯(chóu):鲁襄公之子,齐归所生。(3)穆叔:公孙穆子。(4)慼:忧也。父母死曰在慼。嘉容:容色喜悦。(5)不度:犹言不孝。(6)鲜:少也。(7)衰:同“缞”,丧服。(8)袄:衣襟。三次所换的新衣襟若未换的旧衣襟,可见嬉戏而使衣脏。(9)死于外:死于乾侯。
       襄公三十一年,卫北宫文子见楚令尹围之仪(1),言于卫侯曰:“令尹似君矣,将有它志(2);虽获其志,弗能终也。”公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诗》云‘敬慎威仪,惟民之则’(3),令尹无威仪,民无则焉。民所不则,以在民上,不可以终(4)。”
       (1)北宫文子:名佗,卫大夫。令尹:楚官名。相当于丞相。围:即公子围,楚恭王之子,时为令尹。仪:仪表。(2)它志:意谓有为君之心。(3)《诗》等句:引诗见《诗经·大雅·抑》。谓君敬慎其威仪,乃臣民所效法。则:法也。(4)不可以终:言公子围虽篡得国,不能终有之。围以弑君篡国终于取败于乾谿。
       昭公十一年夏(1),周单子会子戚(2),视下言徐(3)。晋叔向曰(4):“单子其死乎!朝有著定(5),会有表(6),衣有袪(7),带有结(8)。会朝之言必闻于表著之位(9),所以昭事序也(10);视不过结袪之中,所以道容貌也(11)。言以命之,容貌以明之,失则有阙。今单子为王官伯(12),而命事于会,视不登带,言不过步,貌不道容而言不昭矣(13)。不道不恭(14),不昭不从(15),无守气矣(16)。”十二月,单成公卒。
       (1)昭公十一年3前531年。(2)单子:周大夫单成公。戚:卫地。(3)视下:视不登带。言徐:不闻于表著。(4)叔向:晋大夫羊舌肸。(5)著定:谓朝位既定。门屏之间曰“著”。各级官员在朝廷都有一定的位置,都在门内屏外。吴恂曰:“寻传文咸以三字成句,不当发端独异,况著字其义已足,岂容反缀它字?愚疑定字,殆为傍注宁字之误而阑入本文者。”(6)会:会诸侯。表:位次之标帜。(7)袪(guì):古代衣领交叉,其交叉处称袪。(8)结:绅带之结。带系于腰间。(9)会朝之言必闻于表著之位:会或朝之时,发言必使在座者都能听到。(10)昭:明也。事序:犹言事理。(11)道:说法不一。师古曰:“道,读曰‘导’”。杨伯峻引《广雅·释诂》“道,治也。”(12)伯:长也。(13)貌不道容:貌、容二字,有时同义,有时区别。此处,貌指外相,容指威仪。(14)不道:犹言不严肃。不恭:貌不正。貌正曰恭。(15)不昭:言语不明晳。不从:言不正。言正曰从。(16)守气:谓保守身体之气。无守气:言其将死。
       昭公二十一年三月(1),葬蔡平公,蔡太子朱失位(2),位在卑。鲁大夫送葬者归告昭子(3)。昭子叹曰:“蔡其亡乎!若不亡,是君也必不终。《诗》曰:‘不解(懈)于位,民之攸塈(4)。’今始即位而适卑(5),身将从之。”十月,蔡侯朱出奔楚。
       (1)昭公二十一年:前521年。 (2)失位:谓不在其应处之位。(3)昭子:鲁叔孙婼。(4)《诗》曰等句,引诗见《诗经·大雅·假乐》。谓在上者能不懈,则其臣下恃以安息。攸:所也。塈(xì):休息;安息。(5)适:往也。
       晋魏舒合诸侯之大夫于翟泉(1),将以城成周(2)。魏子莅政(3),卫彪傒曰(4):“将建天子(5),而易位以令,非谊(义)也。大事奸谊(义)(6),必有大咎。晋不失诸侯,魏子其不免乎!”是行也,魏献子属役于韩简子(7),而田(畋)于大陆(8),焚焉而死。
       (1)魏舒:晋卿魏献子。翟泉:水名。(2)成周:洛阳(在今洛阳市东北)。(3)莅政:谓代天子大夫为政,以临其事。(4)彪傒:卫大夫。(5)建天子:谓立天子之居。(6)奸:犯也。(7)魏献子属役于韩简子:魏献子以城成周之役委之于韩简子。韩简子:音卿韩不信。(8)畋:打猎。
       定公十五年(1),邾隐公朝于鲁(2),执玉高(3),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贡观焉(4),曰:“以礼观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丧戎,于是乎观之。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5),心已亡矣。嘉事不体(6),何以能久?高仰,骄也;卑俯,替也(7)。骄近乱,替近疾(8)。君为主,其先亡乎(9)!”
       (1)定公十五年:前495年。 (2)邾:春秋时小国。邾隐公:邾子益。(3)玉:谓朝者之贽,珪、壁之类。(4)子贡:孔子弟子端木赐。(5)不度:不合法度。(6)嘉事:朝礼。体:即礼。礼、体,古通。(7)替:废情。(8)近疾:意谓有病兆。(9)亡:死亡。是年五月,鲁定公薨。哀公七年秋,鲁伐邾,以邾子益归。以上言貌不恭。庶徵之恒雨,刘歆以为《春秋》大雨也,刘向以为大水。
       隐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1)。大雨,雨水也;震,雷也。刘歆以为三月癸酉,于历数春分后一日(2),始震电之时也,当雨,而不当大雨。大雨,常雨之罚也。于始震电八日之间而大雨雪,常寒之罚也。刘向以为周三月,今正月也(3),当雨水,雪杂雨,雷电未可以发也。既已发也(4),则雪不当复降。皆失节,故谓之异。于《易》,雷以二月出,其卦曰豫(5),言万物随雷出地,皆逸豫也。以八月入,其卦曰归妹(6),言雷复归。入地则孕毓(育)根核(7),保藏蛰虫,避盛阴之害;出地则养长华实,发扬隐伏,宣盛阳之德。入能除害,出能兴利,人君之象也。是时,隐以弟桓幼(8),代而摄立。公子翚见隐居位已久,劝之遂立(9)。隐既不许,翚惧而易其辞(10),遂与桓共杀隐。天见其将然,故正月大雨水而雷电,是阳不闭阴,出涉危难而害万物。天戒若曰,为君夫时,贼弟佞臣将作乱矣。后八日大雨雪,阴见间隙而胜阳,篡杀之祸将成也。公不寤(悟),后二年而杀。
       (1)隐公九年:前714年。癸酉:十日。庚辰:十七日。雨(yù)雪:下雪。雨为动词。(2)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3)周:周代。今:汉代。周历建子,农历十一月为岁首。汉太初历建寅,农历正月为岁首。故周三月乃汉正月。(4)也:与“矣”同义。也、矣二字,古通用。(5)《豫》:《坤》下《震》上。(6)《归妹》:《兑》下《震》上。(7)毓:与“育”同。核:同“荄”,草根。(8)隐:鲁隐公。桓:鲁桓公。(9)公子晕(huī):鲁大夫羽父。劝杀桓公,己求为太宰。(10)易其辞:反谓桓公云隐欲杀之。昭帝始元元年七月(1),大水雨,自七月至十且。成帝建始三年秋(2),大雨三十余日;四年九月(3),大雨十余日(4)。(1)始元元年:即公元前86年。(2)建始三年:即公元前30年。(3)(建始)四年:前29年。(4)以上言恒雨。
       《左氏传》愍公二年(1),晋献公使太子申生帅(率)师(2),公衣之偏衣(3),佩之金玦(4)。狐突叹曰(5):“时(6),事之征也(7);衣,身之章也(8);佩,衷之旗也(9)。故敬其事,则命以始(10);服其身,则衣之纯(11);用其衷,则佩之度(12)。今命以时卒,其事也(13);衣以尨服(14),远其躬也(15);佩以金玦,弃其衷也(16)。服以远之,时以之,龙凉冬杀(17),金寒玦离(18),胡可恃也(19)!”梁余子养曰(20):“帅(率)师者,受命于庙(21),受脤于社(22),有常服矣(23)。弗获而龙(24),命可知也。死而不孝,不如逃之。”罕夷曰(25):“尨奇无常(26),金玦不复(27),君有心矣(28)。”后四年,申生以谗自杀。近服妖也。
       (1)愍公:《左传》作“闵公”。愍公二年:前660年。(2)帅师:率师以代东山臯落氏。东山臯落氏,赤狄别种。(3)偏衣:左右异色之衣。太子申生穿的偏衣,半同公之服色。(4)金块:青铜玫。玦,古代佩身之物,形为半环。(5)狐突:晋大夫伯行,狐偃之父。时为太子申生御戎。(6)时:指举行之时间。(7)徽:证也。意谓冬季举兵伐人,心存杀意(冬为肃杀之时)。(8)衣,身之章也:古时服色,表明各人身份贵贱。章:明也。(9)佩,衷之旗也:佩表明中心之旗帜。佩以表德。衷:犹言中心。(10)命以始:谓当赏之于春夏。(11)衣之纯:纯色(一种颜色)之服。古时戎服,尤贵一色,故曰均服。(12)用之衷,则佩之度:其人中心为用,必佩合乎礼度之物,古人以佩玉为常度。(13)时卒:十二月为四时之卒。闷:闭也。闷其事:谓使其事不得通达。(14)尨(máng):杂色之服,指偏衣。(15)躬:亲身。(16)佩以金玦,弃之衷也:意谓不宜佩金玦而佩之,则是弃其中心。(17)凉:说法不一。师古曰:“凉,薄也。尨色不能纯,故曰薄也。”杨伯峻曰:“凉,《说文》引作,亦杂色之义。此以凉训尨。”杀:肃杀。冬日肃杀,故以杀释。(18)金寒玦离:古人以为全之德寒,故此以寒释金。古人以玦表诀纶与离别,故此以离释玦。 (19)胡:何也。(20)梁余子养:晋大夫。时为下军御。 (21)庙:宗庙。(22)脤:祭社之肉。祭毕,以社肉公赐诸人,谓之“受脤”。(23)常服:军之常服为韦弁(以浅赤色之柔韦为弁)。(24)尨:指偏衣。 (25)罕夷:晋大夫,时为下军卿。(26)奇无常:奇怪而非常。(27)玦不复:决绝而不复。(28)有心:谓有害太子之心。
       《左氏传》曰,郑子臧好聚鹬冠(1),郑文公恶之,使盗杀之(2)。刘向以为近服妖者也。一曰,非独为子臧之身,亦文公之戒也。初,文公不礼晋文(3),又犯天子命而伐滑(4),不尊尊敬上。其后晋文伐郑,几亡国(5)。
       (1)子臧:郑文公之子。鹬(yù):鸟名。鹬冠:用鹬毛制成的帽子。(2)使盗杀之:时郑子臧已出奔宋,郑文公使盗杀之于陈、宋之间。(3)晋文:晋文公重耳。重耳为公子出奔时,欲之楚,过郑,郑待之不礼。(4)犯天子命而伐滑:《左传》僖公二十年:“滑人叛郑,而服于卫。夏,郑公子士、泄堵寇率师入滑。”又,僖公二十四年:“郑之入滑也,滑人听命。师还,又即卫。郑公子士、泄堵俞弥卒师伐猾。(周)王使伯服、游孙伯如郑请滑。郑伯怨惠王之入而不与厉公爵也,又怨襄王之与卫、滑也,故不听王命,而执二子。”滑:春秋时国名。(5)晋文伐郑,几亡国:僖公三十年,晋侯、秦伯围郑,郑几乎亡国。
       昭帝时,昌邑王贺遣中大夫之长安(1),多治仄(侧)注冠(2),以赐大臣,又以冠奴。刘向以为近服妖也。时王贺狂悖,闻天子不豫(3),犬猎驰骋如故,与驺奴宰人游居娱戏(4),骄嫚不敬。冠者尊服,奴者贱人,贺无故好作非常之冠,暴尊象也。以冠奴者,当自至尊坠至贱也(5)。其后帝崩,无子,汉大臣征贺为嗣。即位,狂乱无道,缚戮谏者夏侯胜等。于是大臣白皇太后,废贺为庶人。贺为王时,又见大白狗冠方山冠而无尾(6),此服妖,亦犬祸也。贺以问郎中令龚遂(7),遂曰:“此天戒,言在仄(侧)者尽冠狗也(8)。去之则存,不去则亡矣。”贺既废数年,宣帝封之为列侯,复有罪,死不得置后,又犬祸无尾之效也。京房《易传》曰(9):“行不顺,厥咎人奴冠,天下乱,辟无適(嫡)(10),妾子拜(11)。”又曰:“君不正,臣欲篡,厥妖狗冠出朝门。”
       (1)昌邑王贺:本书卷六十三附其传。(2)侧注冠:冠名。侧注,言形侧立而下注。蔡邕云、高九寸,铁为卷。(3)不豫:谓有疾。(4)驺(zōu)奴:掌管车马的仆隶。宰人:伙夫。(5)坠:堕也。(6)方山冠:以五采绉纱所制之冠,乐舞人所服。(7)龚遂:字少卿。本书卷八十九有传。(8)在仄者尽冠狗:谓昌邑王侍侧之人皆著冠之狗。(9)京房:字君明。本书卷七十五有其传。(10)辟(bì):国君。(11)拜:谓传位。妾子传位,国无嫡子之故。
       成帝鸿嘉、永始之间(1),好为微行出游,选从期门郎有材力者(2),及私奴客,多至十余,少五六人,皆白衣袒帻(3),带持刀剑。或乘小车,御者在茵上(4),或皆骑,出入市里郊野,远至旁县。时,大臣车骑将军王音及刘向等数以切谏。谷永曰(5):“《易》称‘得臣无家’(6),言王者臣天下,无私家也。今陛下弃万乘之至贵,乐家人之贱事;厌高美之尊称,好匹夫之卑字(7):崇聚票轻无谊(义)之人(8),以为私客;置私田于民间,畜私奴车马于北宫;数去南面之尊(9),离深宫之固,挺身独与小人晨夜相随(10),乌集醉饱吏民之家(11),乱服共坐,混肴(淆)亡(无)别(12),闵勉遯乐(13),昼夜在路。典门户奉宿卫之臣执干戈守空宫,公卿百寮不知陛下所在,积数年矣。昔虢公为无道(14),有神降曰‘赐尔士田’,言将以庶人受土田也(15)。诸侯梦得土田,为失国祥(16),而况王者畜私田财物,为庶人之事乎!”
       (1)鸿嘉、永始:皆汉成帝年号。(2)从:侍从。期门郎:官名。汉武帝建元三年置,主管出入护卫。(3)袒帻(zé):古代一种空顶的头巾。(4)御者:驾车者。茵(yīn):垫子。(5)谷永:字子云。本书卷八十五有其传。(6)“得臣无家”:引文为《易·损卦》上九爻辞。(7)卑字:成帝微行,变易姓名,曾称张放家人。(8)票(piāo)轻:疾速轻浮。(9)南面之尊:天子之尊。天子坐北朝南,受臣朝拜。(10)挺身:引身。(11)乌集:乍合乍离,如乌之集。(12)混淆:混杂。(13)闵勉:同“黾勉”。言不息。遯:犹“逸”。遯乐:言逸乐。(14)貌公:春秋时貌国之君。(15)神赐貌公土田事,见《左传》庄公三十二年。(16)祥:吉凶的预兆。(17)以上言服妖。
       《左氏传》曰,周景王时大夫宾起见雄鸡自断其尾(1)。刘向以为近鸡祸也。是时,王有爱子子鼌(2),王与宾起阴谋欲立之。田于北山,将因兵众杀適(嫡)子之党,未及而崩。三子争国(3),王室大乱。其后,宾起诛死(4),子鼌奔楚而败(5)。京房《易传》曰:“有始无终,厥妖雄鸡自啮断其尾。”
       (1)周景王:名贵,在位二十五年(前544��前520)。宾起:即宾孟。(2)子鼌:周景王之庶长子。(3)三子:谓子鼌、子猛、敬王丐。(4)宾起被杀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二年。(5)子鼌奔楚:时在鲁昭公二十六年。于鲁定公五年被杀。
       宣帝黄龙元年(1),未央殿辂軡中雌鸡化为雄(2),毛衣变化而不呜,不将(3),无距(4)。元帝初元中(5),丞相府史家雌鸡伏子(6),渐化为雄,冠距鸣将(7)。永光中(8),有献雄鸡生角者。京房《易传》曰:“鸡知时,知时者当死。”房以为己知时,恐当之。刘向以为房失鸡占(9)。鸡者小畜,主司(伺)时,起居人(10),小臣执事为政之象也。言小臣将秉君威,以害正事,犹石显也(11)。竟宁元年(12),石显伏辜,此其效也。一曰,石显何足以当此?昔武王伐殷,至于牧野,誓师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13)。’今殷王纣惟妇言用。”繇(由)是论之,黄龙、初元、永光鸡变,乃国家之占(14),妃后象也。孝元王皇后以甘露二年生男(15),立为太子。妃,王禁女也。黄龙元年,宣帝崩,太子立,是为元帝。王妃将为皇后,故是岁未央殿中雌鸡为雄,明其占在正宫也。不鸣不将无距,贵始萌而尊未成也。至元帝初元元年(16),将立王皇后,先以为婕妤(17)。三月癸卯制书曰(18):“其封睫妤父丞相少史王禁为阳平侯(19),位特进(20)。”丙午(21),立王婕妤为皇后。明年正月,立皇后子为太子。故应是,丞相府史家雌鸡为雄,其占即丞相少史之女也。伏子者,明已有子也。冠距鸣将者,尊已成也。永光二年(22),阳平顷侯禁薨,子凤嗣侯(23),为侍中卫尉(24)。元帝崩,皇太子立,是为成帝。尊皇后为皇太后,以后弟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上委政,无所与(预)(25)。王氏之权自凤起,故于凤始受爵位时,雄鸡有角,明视(示)作威颛(专)君害上危国者,从此人始也。其后群弟世权,以至于莽,遂篡天下。即位五年,王太后乃崩,此其效也。京房《易传》曰:“贤者居明夷之世(26),知时而伤(27),或(惑)众在位,厥妖鸡生角。鸡生角,时主独。又曰:“妇人颛(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故房以为已亦在占中矣(28)。
       (1)黄龙元年:前49年。(2)辂軡:厩名。(3)将:谓率领其群。(4)距:雄鸡爪后突出象脚趾的部分。(5)初元:汉元帝年号,共五年(前48��前44)。(6)丞相府史:丞相府小吏。伏子:孵卵,(7)冠距鸣将:谓有冠、有距、打鸣、率领其群。(8)永光:汉元帝年号,共五年(前43��前39)。(9)占:预兆;预测。(10)(鸡)主伺时,起居人:谓鸡候时而鸣,以为人起居之节。伺:候也。(11)石显:本书《佞幸传》有其传。(12)竟宁元年:前33年。(13)古人有言等句:引文为《尚书·周书·牧誓》之辞。牝鸡:雌鸡。晨:晨鸣。索:尽也。(14)国家之占:谓有关国家大事的预兆。(15)孝元王皇后:王政君。本书有《元后传》。甘露二年:前52年。(16)初元元年:前48年。(17)婕妤:宫中女官。位视上卿,秩比列侯。(18)癸卯:七日。制书:皇帝命令。(19)丞相少史:丞相属下小吏,秩三百石,见《汉旧仪》。(20)特进:官名。授予有特殊地位的列侯。 (21)丙午:十日。(22)水光二年:前42年。(23)凤:王凤。本书《元后传》书其事。(24)侍中:加官。卫尉:官名。汉时九卿之一。掌管宫门警卫,主南军。(25)上委政,无所与:谓成帝委政于王凤,而不加干预。(26)夷:伤也。明夷:谓伤其明。(27)知时:谓知天时。(28)以上言鸡祸。
       成公七年(1)“正月,鼷鼠食郊牛角(2):改卜牛(3),又食其角。”刘向以为近青祥,亦牛祸也,不敬而傋霿之所致也(4)。昔周公制礼乐,成周道,故成王命鲁郊祀天地,以尊周公。至成公时,三家始颛(专)政(5),鲁将从此衰。天愍周公之德(6),痛其将有败亡之祸,故于郊祭而见戒云。鼠,小虫,性盗窃,鼷又其小者也。牛,大畜,祭天尊物也。角,兵象,在上,君威也。小小鼷鼠,食至尊之牛角,象季氏乃陪臣盗窃之人,将执国命以伤君威而害周公之祀也。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天重语之也。成公怠慢昏乱,遂君臣更执于晋(7)。至于襄公,晋为漠梁之会(8),天下大夫皆夺君政(9)。其后三家逐昭公,卒死于外,几绝周公之祀。董仲舒以为鼷鼠食郊牛,皆养牲不谨也(10)。京房《易传》曰:“祭天不慎,厥妖鼷鼠啮郊牛角。”
       (1)成公七年:前584年。(2)鼷(xī,旧读xí):鼠类最小的一种。食:咬也。郊牛:备郊祭之牛。(3)改卜牛:改用它牛卜其吉凶。(4)傋(gòu)霿:愚昧。(5)三家:春秋时鲁大夫孟(仲)孙氏、叔孙氏、季孙氏。(6)愍:哀怜。(7)君臣更执于晋:鲁君臣一再被晋所执。成公十年秋,被晋扣留,至十一年三月才得归。十六年秋,成公被晋所扣。九月,季孙行父被执,十二月才归。(8)晋为溴梁之会:襄公十六年,晋平公会诸侯于溴(jú)梁。溴梁:溴水的大堤,在今河南西北部。(9)天下大夫皆夺君政:溴梁之会,诸侯在场,而鲁叔孙豹、晋荀偃、宋向戌、卫宁殖、郑公孙虿、小邾之大夫等盟。这是侵君权行为。(10)牲:供祭祀之畜。
       定公十五年“正月,鼷鼠食郊牛,牛死(1)。”刘向以为定公知季氏逐昭公,罪恶如彼,亲用孔子为夹谷之会(2),齐人俫(来)归郓、灌、龟阴之田(3),圣德如此,反用季桓子(4),淫于女乐,而退孔子,无道甚矣。《诗》曰:“人而亡(无)仪,不死何为(5)!”是岁五月,定公薨,牛死之应也。京房《易传》曰:“子不子(6),鼠食其郊牛。”
       (1)定公十五年:前495年。(2)夹谷:春秋时齐地。(3)齐人来归郓、、龟阴之田:先是季氏之臣阳货以郓、、龟阴之田奔齐,至此会,齐乃以田还鲁。郓、:二邑名。龟阴:龟山之阴。(4)季桓子:季平子之子季孙斯。(5)《诗》曰等句:引诗见《诗经·鄘风·相鼠》。仪:礼仪。(6)子不子:子不象为子。谓无为子之道。
       哀公元年“正月,鼷鼠食郊牛”(1)。刘向以为天意汲汲于用圣人(2),逐三家,故复见(现)戒也。哀公年少,不亲见昭公之事,故见(现)败亡之异。已而哀不寤(悟),身奔于粤(越)(3),此其效也。
       (1)哀公元年:前494年。(2)圣人:指孔子。(3)身奔于越:哀公二十七年,欲借越国之力以除三桓,结果自奔于越。
       昭帝元凤元年九月(1),燕有黄鼠衔其尾舞王宫端门中(2),王往视之,鼠舞如故。王使吏以酒脯祠(3),鼠舞不休,一日一夜死,近黄祥,时燕剌王旦谋反将死之象也。其月,发觉伏辜。京房《易传》曰:“诛不原情(4),厥妖鼠舞门。”
       (1)元凤元年:前80年。(2)燕:春秋时国名。端门:宫的正门。(3)脯:干肉;干果。祠:祭祀。(4)不原情:不得其本情。
       成帝建始四年九月(1),长安城南有鼠衔黄蒿、柏叶,上民家柏及榆树上为巢(2),桐柏尤多(3)。巢中无子,皆有干鼠矢数十(4)。时议臣以为恐有水灾。鼠,盗窃小虫,夜出昼匿;今昼去穴而登木,象贱人将居显贵之位也。桐柏,卫思后园所在也(5)。其后,赵皇后自微贱登至尊(6),与卫后同类。赵后终无子而为害。明年,有鸢焚集,杀子之异也。天象仍见(现)(7),甚可畏也。一曰,皆王莽窃位之象云。京房《易传》曰:“臣私禄罔辟(8),厥妖鼠巢(9)。”
       (1)建始四年:前29年。(2)家:坟墓。(3)桐柏:本亭名。卫思后葬于此。(4)矢:通“屎”。(5)卫思后:孝武卫皇后,即卫子夫。本书《外戚传》有传。(6)赵皇后:赵飞燕。本书《外戚传》有传。(7)仍:频也。(8)罔:欺骗。辟:君也。(9)以上言青祥。
       文公十三年(1),“大室屋坏”(2)。近金诊木,木动也。先是,冬,釐公薨,十六月乃作主(3)。后六月,又吉禘于太庙而致釐公(4),《春秋》讥之。经曰:“大事于太庙,跻釐公。”《左氏》说曰:太庙,周公之庙,飨有礼义者也;祀,国之大事也。恶其乱国之大事于太庙,故言大事也。脐,登也,登釐公于愍公上,逆祀也。釐虽愍之庶兄,尝为愍臣,臣子一例,不得在愍上。又未三年而吉禘,前后乱贤父圣祖之大礼,内为貌不恭而狂,外为言不从而僭。故是岁自十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后年,若是者三,而太室屋坏矣。前堂曰太庙,中央曰太室:屋,其上重屋尊高者也,象鲁自是陵夷,将堕周公之祀也(5)。《榖梁》、《公羊经》曰(6),世室,鲁公伯禽之庙也。周公称太庙,鲁公称世室。大事者,祫祭也(7)。脐釐公者,先祢后祖也(8)。
       (1)文公十三年:前614年。(2)大室:大庙(周公庙)当中之室。杨伯峻曰:“大室之制为二层,屋上有屋,古谓之重屋。砒言‘屋坏’,意谓其上之屋坏,非全坏也。”(3)主:庙主。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薨,至文公二年二月乃作主,其间有一闰,故十六月。(4)禘(dì):祭也。至:谓升其主于庙。(5)堕:毁也。(6)经:当作“传”。(7)祫(xiá)祭:古时天子诸侯宗庙祭礼之一。集合远近祖先的神主于太祖庙大合祭。(8)祢(nǐ):父(已死)在宗庙立主之称。
       景帝三年十二月(1),吴二城门自倾(2),大船自覆。刘向以为近金沴木,木动也。先是,吴王濞以太子死于汉(3),称疾不朝,阴与楚王戊谋为逆乱。城犹国也,其一门名曰楚门,一门曰鱼门。吴地以船为家,以鱼为食。天戒若曰,与楚所谋,倾国覆家。吴王不瞎(悟),正月,与楚俱起兵,身死国亡。京房《易传》曰:“上下咸悖,厥妖城门坏。”
       (1)景帝三年:前154年。 (2)吴:王国名。(3)吴王濞:本书卷三十五有其传。
       宣帝时,大司马霍禹所居第门自坏(1)。时禹内不顺、外不敬,见戒不改,卒受灭亡之诛。
       (1)霍禹:霍光之子。本书《霍光传》附其传。第:大住宅。
       哀帝时,大司马董贤第门自坏(1)。时贤以私爱居大位,赏赐无度,骄嫚不敬,大失臣道,见戒不改。后贤夫妻自杀,家徙合浦(2)。
       (1)董贤:本书《佞幸传》有其传。(2)合浦:郡名。治合浦(在今广西合浦东北)。以上言金诊。
       传曰:“言之不从,是谓不艾(乂)(1),厥咎僭,厥罚恒阳,厥极忧。时则有诗妖,时则有介虫之孽(2),时则有犬祸,时则有口舌之疴,时则有白告白祥。惟木诊金。”
       (1)乂:治也。(2)介虫:带甲壳的虫。
       “言之不从”,从,顺也。“是谓不乂”,乂,治也。孔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況其选者乎(1)!”《诗》云:“如蜩如螗,如沸如羹(2)。”言上号令不顺民心,虚哗愦乱,则不能治海内,失在过差,故其咎僭。僭。差也。刑罚妄加,群阴不附,则阳气胜,故其罚常阳也。旱伤百谷,则有寇难,上下俱优,故其极忧也。君炕阳而暴虐(3),臣畏刑而柑(钳)口(4),则怨谤之气发于歌谣,故有诗妖。介虫孽者,谓小虫有甲飞扬之类,阳气所生也。于《春秋》为螽,今谓之蝗,皆其类也。于《易》,兑为口(5),犬以吠守,而不可信,言气毁故有犬祸。一曰,旱岁犬多狂死及为怪,亦是也。及人,则多病口喉咳者,故有口舌疴。金色白,故有白告白祥。凡言伤者,病金气。金气病,则木沴之。其极忧者,顺之,其福曰康宁。刘歆言传曰时有毛虫之孽。说以为于天文西方参为虎星(6),故为毛虫。
       (1)孔子曰等句:引文见《易·系辞上》。(2)《诗》云等句:引待见《诗经·大雅·荡》。蜩(tiáo):蝉也。螗:蝉的一种。羹:汤也。此二句比喻王朝内部纷扰不宁。(3)炕阳:枯涸之意,谓无惠泽于下。(4)柑(qián)口:使口衔木(不能言)。(5)兑:《易》卦名。(6)参: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史记周单襄公与晋郤锜、郤、郤至、齐国佐语(1),告鲁成公曰:“晋将有乱,三郤其当之乎!夫郤氏,晋之宠人也,三卿而五大夫,可以戒惧矣。高位实疾颠(2),厚味实腊毒(3)。今邯伯之语犯(4),叔迂(5),季伐(6)。犯则陵人,迂则诬人,伐则掩人。有是宠也,而盖之以三怨,其谁能忍之!虽齐国子亦将与(预)焉(7)。立于淫乱之国,而好尽言以招人过(8),怨之本也。唯善人能受尽言,齐其有季?”十七年(9),晋杀三郤。十八年(10),齐杀国佐。凡此属,皆言不从之咎云。
       (1)郤锜:驹伯。郤:苦成叔。郤至:昭子,即温季。国佐:齐大夫国武子。(2)高位实疾颠:言位高者必速颠仆。疾:速也。颠:仆也。(3)厚味实腊毒:言味厚者为毒极。腊:报也。(4)郤伯:驹伯。犯:侵也。(5)叔:苦成叔。迂:夸诞。 (6)季:温季。代:矜尚。(7)国子:国佐。预:参顶。(8)尽言:犹报言。招(qiáo):揭示。(9)十七年:鲁成公十七年(前574)。 (10)十八年:鲁成公十八年(前573)。
       晋穆侯以条之役生太子(1),名之曰仇(2);其弟以千亩之战生(3),名之曰成师(4)。师服曰(5):“异哉,君之名子也!夫名以制谊(义)(6),谊(义)以出礼(7)礼以体政(8),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9)。嘉耦(偶)曰妃(10),怨耦(偶)曰仇(11),古之命也(12)。今君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13),兄其替乎(14)!”及仇嗣立,是为文侯。文侯卒,子昭侯立,封成师于曲沃(15),号桓叔。后晋人杀昭侯而纳桓叔(16),不克(17)。复立昭侯子孝侯,桓叔子严伯杀之。晋人立其弟鄂侯。鄂侯生哀侯,严伯子武公复杀哀侯及其弟,灭之,而代有晋国(18)。
       (1)晋穆侯:晋值侯之孙。条:条戎。伐条之役。王师败逃,晋师必败。(2)仇:与敌战时而生,故名取仇忿之义。(3)其弟:太子之弟,即桓叔。千亩:地名。于亩之役,晋胜。(4)成师:意取能成其师众。(5)师服:晋大夫。(6)名以制义:名必合义。(7)义以出礼:礼由义出。(8)礼以体政:意谓礼为政治之本。体:本体;根本。(9)易:违反之义。(10)嘉偶:美好的姻缘。妃:通“配”。 (11)怨偶:孽缘。(12)命:名也。(13)兆乱:谓为祸乱之预兆。(14)替:衰微。师服之言,见《左传》桓公二年。(15)曲沃:春秋时晋地。 (16)桓叔:桓,谥也;叔,字也。 (17)不克:不遂。 (18)(武公杀哀侯)而代有晋国:事在鲁桓公三年(前709)。
       宣公六年(1),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语(2),欲为卿。伯廖告人曰:“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3)。”间一岁(4),郑人杀之。
       (1)宣公六年:前603年。(2)曼满、伯廖:皆晋大夫。(3)“无德而贪”等句:意谓无德而贪,不过三年,必然灭亡。《易传·丰卦》上六爻辞云: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阗无其人,三岁不觌,凶。”(4)间:间隔。
       襄公二十九年(1),齐高子容与宋司徒见晋知伯(2),汝齐相礼(3)。宾出,汝齐语知伯曰:“二子皆将不免!子容专(4),司徒侈(5),皆亡家之主也。专则速及(6),侈将以其力敝(7),专则人实敝之,将及矣。”九月,高子出奔燕。
       (1)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2)高子容:齐大夫高止。宋司徒:华定。知伯:晋大夫荀盈。(3)汝齐:晋大夫司马侯。相札:司仪。(4)专:谓自以为是。(5)侈:奢侈。(6)及:谓及于祸。(7)侈将以其力敝:侈将以其力而致敝。敝:《左传》作“毙”。
       襄公三十一年正月(1),鲁穆叔会晋归(2),告孟孝伯曰(3):“赵孟将死矣(4)!其语偷(5),不似民主(6);且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7),弗能久矣。若赵孟死,为政者其韩子乎(8)?吾子盍与季孙言之(9)?可以树善(10),君子也(11)。”孝伯曰:“民生几何(12),谁能毋偷!朝不及夕,将焉用树(13)!”穆叔告人曰:“孟孙将死矣!吾语诸赵孟之偷也,而又甚焉。”九月,孟孝伯卒。
       (1)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2)穆叔:即叔孙穆子。(3)孟孝伯:鲁大夫仲孙揭。(4)赵孟:晋卿赵文子,名武。(5)其语偷:谓所言毫无远虑。偷:苟且偷安之意。(6)民主:民人之主。(7)谆谆: 唠叨貌。(8)韩子:赵起,即韩宣子。(9)盍(hé):何不。季孙:季武子,名宿。(10)可以树善:谓可以早与韩起结好。(11)君子:指韩起。(12)民生:犹人生。(13)树:树善。
       昭公元年(1),周使刘定公劳晋赵孟(2),因曰:”子并冕以临诸侯(3),益亦远绩禹功(4),而大庇民乎?”对曰:“老夫罪戾是惧,焉能恤远?吾侪偷食(5),朝不谋夕,何其长也(6)?”刘子归,以语王曰:“谚所谓老将知(智)而毫及之者(7),其赵孟之谓乎!为晋正卿以主诸侯,而济于隶人,朝不谋夕,弃神人矣。神怒民畔(叛),何以能久?赵孟不复年矣(8)!”是岁,秦景公弟后子奔晋(9),赵孟问:“秦君何如?”对曰:“无道。”赵孟曰:“亡乎(10)?”对曰:“何为(11)?�世无道,国未艾(乄)也(12)。国于天地,有与立焉(13),不数世淫,弗能敝也(14)。”赵孟曰:“夭乎(15)?”对曰:“有焉。”赵孟曰:“其几何(16)?”对曰:“鍼闻国无道而年谷和孰(熟),天赞之也(17),鲜不五稔(18)。”赵孟视荫(19),曰:“朝夕不相及,谁能待五(20)?”后子出而告人曰:“赵孟将死矣!主民(21),玩岁而惕日(22),其与(欤)几何(23)?”冬,赵孟卒。昭五年(24),秦景公卒。
       (1)昭公元年:前541年。 (2)周:周景王。刘定公:周卿,食邑于刘,名夏。劳:慰劳。是时赵孟与诸侯会于貌。(3)弁冕:古时卿大夫之礼帽。(4)绩:继也。(5)侪:等辈。(6)朝不谋夕,何其长也:意谓早尚不能为夕谋,何能念及长远庇民。(7)老将智:年老将益智。耄:八十曰耄。赵孟此时年未满五十,而似八十之老人。(8)不复年:谓不复见谷熟。年,与“稔”义同。(9)后子:即公子鍼。秦桓公子。(10)亡乎:国将灭亡吗? (11)何为:为何灭亡。(12)刈:绝也。(13)国于天地,有与立焉:谓立国于天地,必有参与辅助者。(14)不数世淫,不能撇也:谓若非几代淫乱,不能垮台。(15)夭:谓短命。(16)几何:几时。(17)赞:佐助。(18)鲜:少也。五稔:犹五年。(19)荫:日影。(20)朝夕不相及,谁能待五:谓己已年老不能等待五年。(21)主民:主持民人之事。 (22)玩岁而惕(kài)日:谓混日子而旷废时日。(23)其 欤几何:“其几何欤”之变句。(24)昭五年:昭公五年(前537)。
       昭公元年,楚公子围会盟(1),设服离卫(2)。鲁叔孙穆子曰(3):“楚公子美矣君哉(4)!”伯州犁曰(5):“此行也,辞而假之寡君(6)。”郑行人子羽曰(7):“假不反矣。”伯州犁曰:“子姑忧子哲之欲背诞也。”子羽曰:“假而不反(返)(8),子其无忧乎(9)?”齐国子曰(10):“吾代二子闵(悯)矣(11)。”陈公子招曰(12):“不忧何成?二子乐矣(13)!”卫齐子曰(14):“苟或知之,虽忧不害(15)。”退会,子羽告人曰:“齐、卫、陈大夫其不免乎!国子代人忧,子招乐忧,齐子虽忧弗害。夫弗及而忧(16),与可忧而乐;与忧而弗害(17),皆取忧之道也。《太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18)。’三大夫兆忧矣(19),能无至乎(20)!言以知物(20),其是之谓矣。”
       (1)公子围:楚恭王之子。时为楚令尹,与齐、宋、卫、陈、蔡、郑会于虢。(2)设服:设君之服。离卫:陈列卫兵。(3)叔孙穆子:叔孙豹。(4)楚公子美矣君哉:谓公子围的服饰设施已似君主。(5)伯州犁:楚太宰。(6)假之寡君:谓楚王假以此礼。此为公子围文过。(7)行人:官名。子羽:公子挥之字。(8)反:同“返”,归还。(9)其:犹岂。(10)国子:齐大夫国弱。(11)二子:指王子围、伯州犁。围以是年篡位,不能令终,州犁亦寻为围所杂,故言可悯。(12)招:陈公子,陈哀公弟。 (13)不忧何成,二子乐矣:谓忧而能成事,今二子不忧而乐,其事难成。 (14)齐子:卫大夫齐恶。(15)苟或知之,虽忧不害:此言先知为备,虽有忧难,无所损害。(16)弗及而忧:代人忧,不及己。(17)与忧而弗害:虽忧何害。(18)《太誓》曰等句:引文见《尚书·周书·太誓》。(19)兆忧:谓开忧兆。(20)能:字上疑当有“忧”。(21)言以知物:意谓察其言,以知其祸福。
       昭公十五年(1),晋籍谈如周葬穆后(2),既除丧而燕(宴)(3),王
       曰:“诸侯皆有以填(镇)抚王室(4),晋独无有,何也?”籍谈对曰:“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5),故能荐彝器(3)。晋居深山,戎翟之与邻,拜戎不暇(7),其何以献器?”王曰:“叔氏其忘诸乎(8)!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9),其反亡(无)分乎(10)?昔而高祖司晋之典籍(11),以为大正(12),故曰籍氏。女(汝),司典之后也(13),何故忘之?”籍谈不能对。宾出(14),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15)。”籍谈归,以语叔向(16)。叔向曰:“王其不终乎!吾闻所乐必卒焉(17)。今王乐忧,若卒以忧,不可谓终(18),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19),于是乎以丧宾燕(宴),又求彝器,乐忧甚矣。三年之丧,虽贵遂服(20),礼也。王虽弗遂,燕(宴)乐已早(21)。礼,王之大经也(22);一动而失二礼(23),无大经矣。言以考典(26),典以志经(25)。忘经而多言举典(26),将安用之!”
       (1)昭公十五年:前527年。(2)籍谈:晋大夫。如:往也。穆后:周景王之后溢穆。(3)除丧:除去丧礼之服。(4)镇抚王室:谓贡献器物。(5)明器:有二义。一谓明德之分器。一谓殉葬之器物。吴恂疑“明”或“盟”之坏文。(6)荐:献也。彝器:古代宗庙常用的礼器的总名,如钟、鼎、樽之类。(7)拜:服也。(8)叔氏:解说不一。师古曰:“叔;籍谈字。”一曰“叔父之使,故谓之叔氏”。杨伯峻曰:“景王称荀跞为伯氏,称籍谈为叔氏,自以二人皆姬姓之后,而伯、叔之称,不论因其位之尊卑,抑年之大小。”(9)杨伯峻曰:“周王于诸侯,同姓者,无论行辈,俱称伯父或叔父。于晋侯称叔父者,或以唐叔而称‘叔,钦?”(10)其:岂也。(11)而:汝。高祖:远祖。《左传》“高祖孙伯黡”。(12)大正:《左传》作“大政”。(13)司典:指孙伯黡。(14)宾:指荀踩、籍谈等。(15)典:典藉,典故。祖:祖业。(16)叔向:晋羊舌肸之字。(17)所乐必卒:志所乐者,必以其事终。(16)终:善终;寿终。(19)三年之丧二:指太子寿卒、穆后死。(20)遂:竟也。遂服:谓如礼服丧。(21)己:太也,甚也。 (22)经:谓常法。(23)失二经:指不遂服,又即宴乐。(24)考:成也。典:谓典则。(25)志:记也。经:即礼。(26)忘经:即失二礼。举典;数举典籍。
       哀公十六年(1),孔丘卒,公诔之曰(2):“旻天不吊(3),不愁遗一老(4),俾屏予一人(5)。”子贡曰:“君其不殁于鲁乎?夫子之言曰(6):‘礼失则昏(7),名失则愆(8)。’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弗能用,死而诛之,非礼也;称‘予一人’,非名也(9)。君两失之(10)。’二十七年(11),公孙(逊)于邾,遂死于越(12)。
       (1)哀公十六年:前479年。(2)诔(lěi):犹今之致悼辞。(3)旻(min)天:上天。吊:通“叔”,善也。(4)愁(yìn):愿;宁。不愁:犹言宁不,何不。(5)俾:使也。屏:蔽也。(6)夫子:谓孔子。(7)昏:惑也。(8)愆:过也。(9)予一人:乃天子自称,非诸侯之号,故云“非名”。(10)两失:失礼、失名。(11)(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12)越:春秋时越国。以上言不从。
       庶徵之恒阳,刘向以为《春秋》大旱也。其夏旱雩祀(1),谓之大零。不伤二谷,谓之不雨。京房《易传》曰:“欲德(得)不用兹谓张(胀)(2),厥灾荒,荒,旱也,其旱阴云不雨,变而赤,因而除。师出过时兹谓广(旷)(3),其旱不生。上下皆蔽兹谓隔,其旱天赤三月,时有雹杀飞禽。上缘求妃兹谓僭(4),其旱三月大温亡(无)云。居高台府,兹谓犯阴侵阳,其旱万物根死,数有火灾。庶位逾节兹谓僭,其旱泽物枯,为火所伤。”
       (1)雩(yú)祀: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2)欲得不用兹为胀:意谓人君贪欲多得财货而不能用,犹人贪食不能化而患胀病。(3)广:通“旷”,谓怨旷。(4)上缘求妃:谓求偶攀缘在己上者。妃:配偶。
       釐公二十一年“夏,大旱”(1)。董仲舒、刘向以为齐桓既死(2),诸侯从楚,釐尤得楚心。楚来献捷,释宋之执(3)。外倚强楚,炕阳失众,又作南门。劳民兴役(4)。诸雩旱不雨。略皆同说。
       (1)釐公二十一年:前640年。(2)齐桓:齐桓公。(3)释宋之执:释被执之宋公。(4)兴作南门(本名稷门):事在釐公二十二年。
       宣公七年“秋,大旱”(1)。是夏,宣与齐侯伐莱(2)。
       (1)宣公七年:前603年。(2)莱:春秋时莱国。
       襄公五年“秋,大雩”(1)。先是宋鱼石奔楚(2),楚伐宋,取彭城以封鱼石(3)。郑畔(叛)于中国而附楚,襄与诸侯共围彭城,城郑虎牢以御楚(4)。是岁郑伯使公子发来聘(5),使大夫会吴于善道(6)。外结二国,内得郑聘,有炕阳动众之应。
       (1)襄公五年:前569年。(2)鱼石:宋左师,公子目夷之曾孙。鱼石奔楚,事在成公十五年。(3)楚伐宋,取彭城:此事在成公十八年。彭城:邑名。今江苏徐州市。(4)虎牢:邑名。在今河南荣阳西北。(5)公子发:字子国,郑穆公之子,子产之父。(6)大夫:谓仲孙蔑。善道:邑名。在今江苏盱眙东北。
       八年“九月,大雪”(1)。时作三军,季氏盛(2)。
       (1)(襄公)八年:前566年。(2)时作三军,季氏盛:鲁国本立上下二军,皆属于公,今季氏增立中军,三卿各主一军,故季氏权重势盛。
       二十八年“八月,大雩”(1)。先是,比年晋使荀吴、齐使庆封来聘(2),是夏邾子来朝。襄有炕阳自大之应。
       (1)(襄公)八年:前546年。(2)比年:连年。荀吴:晋大夫,荀偃之子。庆封:齐大夫。
       昭公三年“八月,大雩”(1)。刘歆以为昭公即位年十九矣,犹有童心,居丧不哀,炕阳失众。
       (1)昭公三年:前540年。
       六年“九月,大雩”(1)。先是莒牟夷以二邑来奔(2),莒怒伐鲁,叔弓帅(率)师(3),距而败之,昭得入晋。外和大国(4),内获二邑,取胜邻国,有炕阳动众之应。
       (1)(昭公)六年:前537年。(2)莒:春秋时莒国。牟夷:莒大夫。二邑:牟娄、防兹。(3)叔弓:鲁大夫。(4)大国:指晋国。
       十六年“九月、大雩”(1)。先是昭公母夫人归氏薨(2),昭不戚(3),又大蒐于比蒲(4)。晋叔向曰:“鲁有大丧而不废蒐。国不恤丧,不忌君也;君亡戚容,不顾亲也。殆其失国。”与三年同占。
       (1)(昭公)十六年:前527年。(2)归氏:胡国之女。归姓,即齐归。齐,谥也。(3)戚:忧伤,悲伤。(4)大蒐(sēu):聚众打猎。比蒲:鲁地名。
       二十四年“八月,大雩”(1)。刘歆以为《左氏传》二十三年邾师城翼(2),还经鲁地(3),鲁袭取邾师,获其三大夫(4)。邾人诉于晋,晋人执我行人叔孙婼(5),是春乃归之:
       (1)(昭公)二十四年:前519年。(2)翼:邾之邑。(3)经:经过。鲁地:谓武城。(4)(邾)三大夫:谓徐婼、丘弱、茅地。(5)我:谓鲁。行人:官名。叔孙婼:叔孙昭子。
       二十五年“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1),旱甚也。刘歆以为时后氏与季氏有隙(2)。又季氏之族有淫妻为谗,使季平子与族人相恶,皆共谮平子(3)。子家驹谏曰(4):“谗人以君侥幸,不可。”昭公遂代季氏,为所败,出奔齐。
       (1)(昭公)二十五年:前518年。(2)后氏:郈昭伯。季氏:季平子。季氏、劶氏因鸡斗而发生矛盾。(3)这三句,言季平子庶叔父公鸟之妻季姒与雍人檀私通,而谮季氏之族人季公亥、公恩展,平子杀思展,以故族人皆怨之。(4)子家驹:子家懿伯,庄公之玄孙,一名羁。
       定公七年“九月,大雩”(1)。先是定公自将侵郑,归而城中城(2)。二大夫帅(率)师围郓(3)。
       (1)定公七年:前504年。(2)中城:鲁国之邑。(3)二大夫:谓季孙斯、仲孙何忌。郓:邑名。在今山东沂水县东北。
       严公三十一年“冬,不雨”(1)。是岁,一年而三筑台(2),奢侈不恤民。
       (1)庄公三十一年:前664年。(2)一年而三筑台:是年,春筑台于郎,夏筑台于薛,秋筑台于秦。郎、薛、秦,皆鲁地。
       釐公二年“冬十月不雨”(1),三年“春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六月雨”。先是者,严公夫人与公子庆父淫(2),而杀二君(3)。国人攻之,夫人逊于邾,庆父奔莒,釐公即位,南败邾(4),东败莒,获其大夫(5)。有炕阳之应。
       (1)釐公二年:前659年。(2)庆父:鲁桓公之子,庄公弟。(3)二君:谓子般、闵公。(4)南败邾:釐公元年,公败邾师于偃。(5)东败莒,获其大夫:釐公元年公子友率师败莒师于郦,获莒拏。
       文公二年(1),“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文公即位,天子使叔服会葬(2),毛伯赐命(3)。又会晋侯于戚(4)。公子遂如齐纳币(5)。又与诸侯盟(6)。上得天子,外得诸侯,沛然自大(7)。跻釐公主。大夫始专事(3)。
       (1)文公二年:前626年。(2)叔服:周内史,叔氏,服字。会葬:会葬僖公。(3)毛伯:周之卿士。时亦天子使之。赐命:赐以命圭为瑞信。(4)戚:卫之邑。(5)纳币:古代婚礼“六礼”之一,也称“纳徵”。男女两方缔婚之后,男家将婚礼送给女家。(6)又与诸侯盟:此谓公孙敖会宋公、陈侯、郑伯、晋士縠盟于垂陇(郑地)。(7)沛然:气盛貌。(8)大夫:指季孙行父。
       十年(1),“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先是公子遂会四国而救郑(2)。楚使越椒来聘(3)。秦人归禭(4)。有炕阳之应。
       (1)(文公)十年:前618年。(2)先是公子遂会四国而救郑:文公九年楚人伐郑,公子遂会晋、宋、卫、许四国以救之。(3)楚使越椒来聘:此事在文公九年。越椒:楚大夫。(4)秦人归禭:文公九年秦人来归僖公及成风之禭。禭(suì):赠送死人的衣裳。成风:僖公之母;成,谥也。风姓也。
       十三年(1),“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先是曹伯、杞伯、滕子来朝(2),郕伯来奔(3),秦伯使遂来聘(4),季孙行父城诸及郓(5)。二年之间,五国趋之,内城二邑。炕阳失众。一曰,不雨而五谷皆孰(熟),异也。文公时,大夫始颛(专)盟会,公孙敖会晋侯,又会诸侯盟于垂陇(6)。故不雨而生者,阴不出气而私自行,以象施不由上出,臣下作福而私自成。一曰,不雨近常阴之罚,君弱也。
       (1)(文公)十二年:前615年。(2)先是曹伯、杞伯、滕子来朝:文公十一年曹伯来朝,十二年杞伯、滕子来朝。曹、杞、滕,皆春秋时国名。(3)郕伯来奔:此事在文公十二年。郕:春秋时国名。伯:爵也。(4)秦伯使遂来聘:此事在文公十二年。遂:秦大夫,即《左传》所谓西乞木。钱大昭曰:术、遂,古字通。(5)诸、郓:二邑名。诸,在今山东诸城西南。(6)垂陇:邑名。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
       惠帝五年夏(1),大旱,江河水少,溪谷绝。先是发民男女十四万六千人城长安,是岁城乃成。
       (1)惠帝五年:前190年。
       文帝三年秋(1),天下旱。是岁夏,匈奴右贤王寇侵上郡(2),诏丞相灌婴发车骑士八万五千人诣高奴(3),击右贤王走出塞。其秋,济北王兴居反,使大将军讨之,皆伏诛。
       (1)文帝三年:前177年。 (2)上郡:郡名。治肤施(在今陕西米脂西北)。
       (3)灌婴:本书卷四十一有其传。高奴:县名。在今陕西延安北。
       后六年春(1),天下大旱。先是发车骑材官屯广昌(2),是岁二月复发材官屯陇西(3)。后匈奴大入上郡、云中(4),烽火通长安,三将军屯边(5),又三将军屯京师(3)。
       (1)(文帝)后六年:前158年。(2)材官:步卒。广昌:县名。今河北涞源。(3)陇西:郡名。治狄道(今甘肃临洮)。(4)云中:郡名。治云中(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5)三将军屯边:以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屯飞狐,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屯句往,将军张武龟北地。(6)三将军屯京师: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屯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屯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屯棘门。
       景帝中三年秋(1),大旱。
       (1)景帝中三年:前147年。
       武帝元光六年夏(1),大旱。是岁,四将军征匈奴(2)。
       (1)元光六年:前129年。(2)四将军征匈奴: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
       元朔五年春(1),大旱。是岁,六将军众十余万征匈奴(2)。
       (1)元朔五年:前124年。(2)六将军:苏建为游击将军,李沮为强弩将军,公孙贺为骑将军,李蔡为轻车将军,李息、张次公也为将军。
       元狩三年夏(1),大旱。是岁发天下故吏伐棘上林(2),穿昆明池(3)。
       (1)元狩三年:前120年,(2)发天下故吏伐棘上林事见《食货志》。上林:苑名。在今西安市西北方。(3)穿:开挖。昆明池:人工湖,在今西安市西北。
       天汉元年夏(1),大旱;其三年夏(2),大旱。先是贰师将军征大宛还(3)。天汉元年,发滴民(4)。二年夏,三将军征匈奴(5),李陵没不还(6)。
       (1)天汉元年:前100年。(2)其三年:谓无汉三年(前98)。(3)贰师将军:李广利。大宛,西域国名。在今吉尔吉斯等地区。(4)发适(谪)民:临时征发百姓出征。(5)三将军:谓贰师将军,因杆将军及骑都尉李陵。(6)李陵:本书卷五十四附其传。
       征和元年夏(1)大旱。是岁发三辅骑士闭长安城门(2),大搜(3),始治巫蛊(4)。明年,卫皇后、太子败(5)。
       (1)征和元年:前92年。(2)三辅:谓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3)搜:搜索。(4)巫蛊:古代迷信,巫师以邪术妄图加祸于人。(5)卫星后:武帝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卫后所生。
       昭帝始元六年(1),大旱。先是大鸿胪田广明征益州(2),暴师连年(3)。
       (1)始元六年:前81年。(2)大鸿胪:官名。原掌管民族事务,后变为赞襄礼仪之官。田广明:本书《酷吏传》有传,益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在今四川地区。(3)暴师:谓军队在外风餐露宿。
       宣帝本始三年夏(1)大旱,东西数千里。先是五将军众二十万征匈奴(2)。
       (1)本始三年:前71年。(2)五将军:谓田广明为祁连将军、赵充国为蒲类将军、田顺为武牙将军,以及渡辽将军范明友、前将军韩增。神爵元年秋(1),大旱。是岁,后将军赵充国征西羌(2)。(1)神爵元年:前61年。(2)赵充国:本书卷六十九有其传。。西羌:羌族。汉时活动于今甘肃、青海等地。
       成帝永始三年、四年夏(1),大旱(2)。
       (1)永始三年:前14年。(2)王先谦曰:此下有脱文。以上言恒阳。
       《左氏传》晋献公时童谣曰:“丙子之晨,龙尾伏辰(1),袀服振振(2),取貌之旅(3)鹑之贲贲(4),天策焞焞(5),火中成军(6),虢公其奔(7)。”是时虢为小国,介夏阳之厄(8),怙虞国之助(9),亢(抗)衡于晋,有炕阳之节,失臣下之心。晋献伐之,问于卜偃曰(10):“吾其济乎?”偃以童谣对曰:“克之。十月朔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11),鹑火中(12),必此时也。”冬十二月丙子朔,晋师灭虢,虢公丑奔周。周十二月,夏十月也。言天者以夏正。
       (1)龙尾:即尾宿。辰:日月之会曰辰。龙尾伏辰:龙尾伏于辰,尾宿之光为日所夺,伏而不见。(2)袀(jūn)服:上衣下裳月色之服。袀,同“均”。古之戎服为黑色。振振:盛貌。(3)虢:春秋时国名。旂:古代旗的一种。取旂,即获胜。(4)鹑:鸦火,星名。此指柳宿。贲贲:星体貌。(5)天策:星名。焞焞:无光耀貌,因其近日之故。(6)火中:谓鹑火出现于南方。成军:勒兵整旅。(7)其:将也。(8)介:隔也。夏阳:邑名。在今陕西韩城南。(9)怙(hù):依靠;凭恃。虞国:春秋时国名。(10)卜偃:晋大夫主卜者。(11)策:即天策,(12)鹑火中:即火中。
       史记晋惠公时童谣曰:“恭太子更葬兮,后十四年,晋亦不昌,昌乃在其兄(1)。”是时,惠公赖秦力得立,立而背秦,内杀二大夫(2),国人不说(悦)。及更葬其兄恭太子申生而不敬,故诗妖作也。后与秦战,为秦所获,立十四年而死。晋人绝之,更立其兄重耳,是为文公,遂伯(霸)诸侯。
       (1)童谣曰等句:此摘取《史记·晋世家》之文,以及《国语·晋语》之义。(2)二大夫:谓里克、丕郑。
       《左氏传》文、成之世童谣曰:“鸲之鹆之(1),公出辱之。鸲鹆之羽,公在外野,往馈之马。鸲鹆跦跦(2),公在乾侯(3),徵褰与襦(4)。鸲鹆之巢,远哉摇摇(5),裯父丧劳(6),宋父以骄(7)。鸲鹆鸲鹆,往歌来哭(8)。”至昭公时,有鸲鹆来巢。公攻季氏,败,出奔齐,居外野,次乾侯。八年,死于外,归葬鲁。昭公名裯。公子宋立,是为定公。
       (1)鸲鹆:鸟名。即八哥。(2)跦跦:跳行貌。(3)乾侯:晋邑。在今河北成安县东南。(4)徵:求也。褰:绔。襦:短衣。(5)摇摇:不安之貌。(6)裯父:谓昭公。昭公名裯。父,旧时男子之美称。丧劳,死于外,故曰丧劳。(7)宋父:谓定公。定公代立,故以骄。(8)往歌来哭:昭公生出,歌;死还,哭。
       元帝时童谣曰:“井水溢,灭灶烟,灌玉堂,流金门。”至成帝建始二年三月戊子(1),北宫中井泉稍上,溢出南流,象春秋时先有鸲鹆之谣,而后有来巢之验。井水,阴也;灶烟,阳也;玉堂、金门,至尊之居:象阴盛而灭阳,窃有宫室之应也(2)。王莽生于元帝初元四年(3),至成帝封侯,为三公辅政,因以篡位。
       (1)建始二年:前31年。戊子:一日。(2)窃:犹言私。(3)初元四年:即公元前45年。
       成帝时童谣曰:“燕燕尾(1),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2),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其后帝为微行出游,常与富平侯张放俱称富平侯家人,过(河阳)[阳阿]主作乐(3),见舞者赵飞燕而幸之(4),故曰“燕燕尾”,美好貌也。张公子谓富平侯也。“木门仓琅根”,谓宫门铜锾(环),言将尊贵也。后遂立为皇后。弟昭仪贼害后宫皇子(5),卒皆伏辜,所谓“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者也。
       (1)涎涎:光泽貌。(2)仓琅:铜青色。根:铺首衔环,谓之根。(3)(河阳)[阳阿]:旧时注家多以为“河阳”乃“阳阿”之误,中华点校本也主此说,陈直提出异议,说:“《外戚传》云:‘孝成赵皇后,本长安宫人,属阳阿主家学歌舞,号曰飞燕,’与本文作‘河阳主’不同;注家多以河阳为阳阿之误字,然西安汉城遗址,出土有‘真河阳’及‘河阳第一’陶器残片(见《关中秦汉内录》卷一)。河阳当为长安附近乡亭之名,在西汉时以善制陶器著名者。河阳主食汤沐于此,亦为近理,现在不能直断,河阳’为‘阳阿’之误字。”(4)赵飞燕:本书《外戚传》有传。(5)弟:妹也。昭仪:女官名。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成帝时歌谣又曰:“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桂树华不实,黄爵(雀)巢其颠。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桂,赤色,汉家象。华不实,无继嗣也。王莽自谓黄象,黄爵(雀)巢其颠也(1)。
       (1)以上言诗妖。
       严公十七年“冬,多麋”(1)。刘歆以为毛虫之孽为灾。刘向以为麋色青,近青祥也。麋之为言迷也,盖牝兽之淫者也(2)。是时,严公将取齐之淫女,其象先见,天戒若曰,勿取齐女,淫而迷国。严不悟,遂取之。夫人既入,淫于二叔,终皆诛死(3),几亡社稷(4)。董仲舒指略同。京房《易传》曰:“废正作淫,大不明,国多麋。”又曰:“震遂泥(5),厥咎国多麋。”
       (1)庄公十七年:前677年。麋(mí):麋鹿。(2)牝:雌也。 (3)终皆诛死:庆父缢死,叔牙鸩卒,齐人杀哀姜。(4)几亡社稷:子般、闵公前后见杀,齐侯欲取鲁国。(5)震遂泥:《易·震卦》九四爻辞。意谓巨雷作,人惊而坠于泥。遂:“队(坠)”之借字。
       昭帝时,昌邑王贺闻人声曰“熊”(1),视而见大熊。左右莫见,以问郎中令龚遂(2)遂曰:“熊,山野之兽,而来人宫室,王独见之,此天戒大王,恐宫室将空,危亡象也。”贺不改寤(悟),后卒失国(3)。
       (1)昌邑王贺:本书《武五子传》附其传。(2)龚遂:本书《循吏传》有其传。(3)以上言毛虫之孽。
       《左氏传》襄公十七年十一月甲午(1),宋国人逐獑狗(2),獑狗入于华臣氏(3),国人从之。臣惧,遂奔陈。先是臣兄阅为宋卿,阅卒,臣使贼杀阅家宰,遂就其妻。宋平公闻之,曰:“臣不唯其宗室是暴,大乱宋国之政。”欲逐之。左师向戌曰(4):“大臣不顺,国之耻也,不如盖之(5)。”公乃止。华臣炕暴失义,内不自安,故犬祸至,以奔亡也。
       (1)囊公十七年:前556年。甲午:二十二日。(2)獑:同“猁”。猁狗:狂犬。(3)华臣:华元之子。(4)向戌:宋桓公曾孙。(5)盖:掩盖。
       高后八年三月(1),祓霸上(2),还过枳道(3),见物如仓(苍)狗。戟高后掖(腋)(4),忽而不见。卜之,赵王如意为祟(5)。遂病掖(腋)伤而崩。先是高后鸠杀如意,支断其母戚夫人手足,搉其眼以为人彘(3)。
       (1)高后八年:前18O年(2)祓(fú):古时为除灾去邪而举行的仪式。霸上:地名。在今西安市东。(3)枳道:即轵道。在今西安市东北。(4)戟:刺激。腋:胳肢窝。(5)赵王如意:本书卷三十八有其传。为祟(suì):兴妖作怪。(6)榷:“搉”字之假借。挖眼;失明。彘(zhì):猪。
       文帝后五年六月(1),齐雍城门外有狗生角(2)。先是帝兄齐悼惠王亡(无)后(3),帝分齐地,立其庶子七人皆为王(4)。兄弟并强,有炕阳心,故犬祸见也。犬守御,角兵象,在前而上乡(向)者也。犬不当生角,犹诸侯不当举兵乡(向)京师也。天之戒人蚤(早)矣,诸侯不寤(悟)。后六年(5),吴、楚畔(叛)(6),济南、胶西、胶东三国应之(7),举兵至齐。齐王犹与(预)城守,三国围之。会汉破吴、楚,因诛四王。故天狗下梁而吴、楚攻梁(8),狗生角于齐而三国围齐。汉卒破吴、楚干梁,诛四王于齐。京房《易传》曰:“执政失,下将害之,厥妖狗生角。君子苟免,小人陷之,厥妖狗生角。”
       (1)文帝后五年:前159年。(2)齐:王国名。雍城门:齐之门名。(3)齐悼惠王:本书《高五玉传》有其传。(4)七人为王:齐孝王将闾、济北王志、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城阳恭王喜。(5)后六年:景帝三年(前154)。(6)吴、楚:皆王国名。(7)济南、胶西、胶东:皆王国名。(8)梁:王国名。
       景帝三年二月(1),邯郸狗与彘交(2),悖乱之气,近犬豕之祸也。是时赵王遂悖乱,与吴、楚谋为逆,遣使匈奴求助兵,卒伏其辜。犬,兵革失众之占(3);豕,北方匈奴之象。逆言失听,交于异类,以生害也。京房《易传》曰:“夫妇不严,厥妖狗与豕交。兹谓反德,国有兵革。”
       (1)景帝三年:前154年。 (2)邯郸:县名。今河北邯郸市。(3)犬,兵革失众之占:犬吠守,似兵革外附它类,失众也(师古说)。
       成帝河平元年(1),长安男子石良、刘音相与同居,有如人状在其室中,击之,为狗,走出。去后有数人被甲持兵晋至良家,良等格击,或死或伤皆狗也。自二月至六月乃止。
       (1)河平元年:前28年。
       鸿嘉中(1),狗与彘交(2)。
       (1)鸿嘉:汉成帝年号,共四年(前20��前17)。(2)以上言犬祸。
       《左氏》昭公二十四年十月癸酉(1),王子鼌以成周之宝圭湛(沉)于河,几(冀)以获神助(2)。甲戌(3),津人得之河上,阴不佞取将卖之(4),则为石。是时王子鼌纂天子位,万民不乡(向),号令不从,故有玉变,近白祥也。癸酉人而甲戌出,神不享之验云。玉化为石,贵将为贱也。后二年,子鼌奔楚而死。
       (1)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癸酉:十一日。(2)宝圭沉于河,冀以获神助:献圭于河神以求福。河:水名。今黄河。(3)甲戌:十二日。(4)阴不佞:周大夫。
       史记秦始皇帝三十六年(1),郑客从关东来,至华阴(2),望见素车白马从华山上下(3),知其非人,道住止而待之(4)。遂至,持璧与客曰,“为我遗镐池君(5)。”因言“今年祖龙死(6)。”忽不见。郑客奉璧,即始皇二十八年过江所湛(沉)璧也。与周子鼌同应。是岁,石陨于东郡(7),民或刻其石曰:“始皇死而地分。”此皆白祥,炕阳暴虐,号令不从,孤阳独治,群阴不附之所致也。一曰,石,阴类也,阴持高节,臣将危君,赵高、李斯之象也。始皇不畏戒自省,反夷灭其旁民(8),而燔烧其石。是岁始皇死,后三年而秦灭。
       (1)秦始皇帝三十六年:前211年。(2)华阴:县名。在今陕西华阴东。(3)华山:即今华山。(4)道住止:在道上住留。(5)遗:给也。镐池君:镐池之神。镐池,在昆明池北。(6)祖龙:谓始皇。祖,始也。龙,人君象。 (7)东郡:郡名。治濮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8)旁民:谓陨石附近的百姓。
       孝昭元凤三年正月(1),泰山莱芜山南匈匈(詾詾)有数千人声(2)。民视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围,入地深八尺,三石为足。石立处,有白乌数千集其旁。眭孟以为石阴类(3),下民象,泰山岱宗之岳,王者易姓告代之处,当有庶人为天子者。孟坐伏诛。京房《易传》曰:“‘复,崩来无咎(4)。’自上下者为崩,厥应泰山之石颠而下(5),圣人受命人君虏。”又曰:“石立如人,庶士为天下雄。立于山,同姓(6);平地,异姓。立于水,圣人;于泽,小人。”
       (1)无凤三年:前78年。 (2)泰山:在今山东泰安东北。莱芜山:在今山东莱芜县。詾詾:扰乱不安。(3)睢孟:即硅弘。本书卷七十五有传。(4)《易传》曰等句:引文为《易·复卦》之辞。(5)颠:坠也。(6)立于山,同姓:此言立于山,为同姓将兴之象。下同。
       天汉元年三月(1),天雨白毛;三年八月,天雨白氂(2)。京房《易传》曰:“前乐后忧,厥妖天雨羽。”又曰:“邪人进,贤人逃,天雨毛(3)。”
       (1)天汉元年:前100年。 (2)氂:强韧而卷曲的毛。(3)以上言白祥。
       史记周威烈王二十二年(1),九鼎震。金震,木动之也。是时周室衰微,刑重而虐,号令不从,以乱金气。鼎者,宗庙之宝器也。宗庙将废,宝鼎将迁,故震动也。是岁晋三卿韩、魏、赵篡晋君而分其地,威烈王命以为诸侯。天子不恤同姓,而爵其贼臣,天下不附矣。后三世(2),周致德祚(胙)于秦(3)。其后秦遂灭周,而取九鼎。九鼎之震,木诊金,失众甚。
       (1)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379年。 (2)后三世:谓周显王之世。(3)周致德胙于秦:周显王九年,致文武胙于秦孝公。“德”字疑衍。
       成帝元延元年正月(1),长安章城门门牡自亡(2),函谷关次门牡亦自亡(3)。京房《易传》曰:“饥而不损兹谓泰,厥灾水,厥咎牡亡。”《妖辞》曰(4):“关动牡飞,辟为亡(无)道臣为非,厥咎乱臣谋篡。”故谷永对曰:“章城门通路寝之路,函谷关距山东之险,城门关守国之固,固将去焉,故牡飞也(5)。”
       (1)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2)章城门:长安城西出南头第一门。门牡:门闩。亡:丢失。(3)函谷关:关名。在今河南新安东。
       (4)《妖辞》:《易·妖变传》辞(李奇说)。(5)以上言木诊金。

本书目录

汉书新注卷一上 高帝纪第一上
汉书新注卷一下 高帝纪第一下
汉书新注卷二 惠帝纪第二
汉书新注卷三 高后纪第三
汉书新注卷四 文帝纪第四
汉书新注卷五 景帝纪第五
汉书新注卷六 武帝纪第六
汉书新注卷七 昭帝纪第七
汉书新注卷八 宣帝纪第八
汉书新注卷九 元帝纪第九
汉书新注卷十 成帝纪第十
汉书新注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汉书新注卷十二 平帝纪第十二
汉书新注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第一
汉书新注卷十四 诸侯王表第二
汉书新注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汉书新注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汉书新注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汉书新注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汉书新注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汉书新注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1)
汉书新注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汉书新注卷二十一上 律历志第一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一下 律历志第一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二 礼乐志第二
汉书新注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汉书新注卷二十四上 食货志第四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四下 食货志第四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九 沟血志第九
汉书新注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
汉书新注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
汉书新注卷三十二 张耳陈余传第二
汉书新注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
汉书新注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汉书新注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汉书新注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汉书新注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汉书新注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第八
汉书新注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
汉书新注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第十
汉书新注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
汉书新注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汉书新注卷四十三 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
汉书新注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
汉书新注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汉书新注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汉书新注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第十七
汉书新注卷四十八 贾谊传第十八
汉书新注卷四十九 爱盎晁错传第十九
汉书新注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第二十
汉书新注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
汉书新注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汉书新注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汉书新注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汉书新注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
汉书新注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汉书新注卷五十七上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五十七下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
汉书新注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
汉书新注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
汉书新注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
汉书新注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汉书新注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汉书新注卷六十四上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
汉书新注卷六十四下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下
汉书新注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汉书新注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
汉书新注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
汉书新注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传第三十八
汉书新注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
汉书新注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汉书新注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汉书新注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汉书新注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
汉书新注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汉书新注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
汉书新注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
汉书新注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
汉书新注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汉书新注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汉书新注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汉书新注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汉书新注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汉书新注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
汉书新注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第五十四
汉书新注卷八十五 谷永杜邺传第五十五
汉书新注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
汉书新注卷八十七上 扬雄传第五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八十七下 扬雄传第五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八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
书新注卷八十九 循吏传第五十九
汉书新注卷九十 酷吏传第六十
汉书新注卷九十一 货殖传第六十一
汉书新注卷九十二 游侠传第六十二
汉书新注卷九十三 佞幸传第六十三
汉书新注卷九十四上 匈奴传第六十四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
汉书新注卷九十六上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六下 西域传第六十六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七上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七下 外戚传第六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八 元后传第六十八
汉书新注卷九十九上 王莽传第六十九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九中 王莽传第六十九中
汉书新书卷九十九下 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汉书新注卷一百上 叙传第七十上
汉书新注卷一百下 叙传第七十下
班彪列传下 子固
汉书叙例
前汉补注序例
《汉书》主要人名检索
附录三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