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简体版
汉书新注
汉书新注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汉书新注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说明】本传叙述萧望之及其三子的事迹。萧望之,儒生,因劾奏霍氏擅政,为宣帝所信用。甘露三年(前51),主持石渠阁会议。任为太子太傅,宣帝临终,又任为前将军、光禄勋,与周勘等受诏辅政,领尚书事。太子即位为元帝,望之以师傅之重,奏言中书为施政根本,建议选用士人。以此与用事宦官中书令弘恭等交恶,后一再被弘恭、石显诬谄,元帝又无能袒护之,终于被迫自杀。班固传写萧望之,反映了儒者与宦官的争权矛盾,说明西汉也有宦宫之患,元帝是个懦弱无能之徒。传论指斥“便嬖宦竖”,可以理解,而说望之“有辅佐之能”,恐怕言过其实。望之被宦官陷害,是值得同情的;但他忌才妒能,也挥舞过棒子打击他人,细看《汉书》就可察知。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1),徙杜陵(2)。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治《齐诗》(3),事同县后仓且十年(4)。以令诣太常受业(5),复事同学博士白奇(6),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7)。京师诸儒称述焉。
       (1)东海:郡名。治郯县(在今山东郯城西北)。兰陵:县名。在今山东枣庄市东南。(2)杜陵;县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3)《齐诗》:《诗经》有《鲁》、《齐》、《韩》三家。汉初齐人辕固生传《齐诗》。(4)同县:疑为“同郡”。钱大昭曰:“后仓,东海郯人,见《儒林传》,与望之同郡,非同县也。‘县’疑当作‘郡’。”(5)以令诣太常受业:如淳曰:“令郡国官有好文学敬长肃政教者,二千石奏上,与计偕,诣太常受业如弟子也。”太常:官名。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6)同学:同学于后仓。(7)夏侯胜:《儒林传》有其传。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1),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2),皆召见。先是左将军上官桀与盖主谋杀光(3),光既诛桀等,后出入自备。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4),两吏挟持。望之独不肯听,自引出阁曰:“不愿见。”吏牵持匈匈(恟恟)(5)。光闻之,告吏勿持。望之既至前,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将以流大化,致于洽平(6),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効,以辅高明,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7),致白屋之意(8)。”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而仲翁等皆补大将军史(9)。三岁间,仲翁至光禄大夫给事中(10),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11),署小苑东门候(12)。仲翁出入从仓头庐儿(13),下车趋门,传呼甚宠(14),顾谓望之曰:“不肯录录,反抱关为(15)。”望之曰:“各从其志。”
       (1)霍光:本书有其传。(2)丙吉:本书卷七十四有其传。(3)上官桀:姓上官,名桀。封安阳侯,以谋反诛。盖主:即鄂邑盖长公主。武帝之长女。(4)露索:谓露体搜身。(5)恟恟:扰攘不安貌。(6)洽平:“治平”之误(王念孙说)。(7)吐握之礼:相传周公摄政,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以接待天下之士。(8)白屋:以白茅覆盖之屋。贱人居处。(9)大将军史:大将军的属吏。(10)光禄大夫:官名。属光禄勋。给事中:加官。待从皇帝左右。(11)射策甲科:谓通过考试列为优等。序:官名。泛称各种郎官。 (12)小苑东门:宫苑门。(13)仓头、庐儿:皆官府中贱役人员,解于《鲍宣传》。(14)宠:谓尊宠。(15)“不肯录录,反抱关为”:意谓萧望之不能随例露索,冒犯了执政,故不得大官而守门。录录:随从之意。抱关:指守门。
       后数年,坐弟犯法,不得宿卫,免归为郡吏。及御史大夫魏相除望之为属(1),察廉为大行治礼丞(2)。
       (1)及:疑衍(杨树达说)。魏相:本书有其传。(2)大行治礼丞:官名。省称大行丞。
       时大将军光薨,子禹复为大司马,兄子山领尚书(1),亲属皆宿卫内侍。地节三年夏(2),京师雨雹,望之因是上疏,愿赐清闲之宴(3),口陈灾异之意。宣帝自在民间闻望之名,曰:“此东海萧生邪?下少府宋畸问状(4),无有所讳。”望之对,以为“《春秋》昭公三年大雨雹(5),是时季氏专权(6),卒逐昭公。乡(向)使鲁君察于天变,宜亡(无)此害。今陛下以圣德居位,思政求贤,尧舜之用心也。然而善祥未臻,阴阳不和,是大臣任政,一姓擅势之所致也。附枝大者贼本心(7),私家盛者公室危。唯明主躬万机(8),选同姓,举贤材,以为腹心,与参政谋,令公卿大臣朝见奏事,明陈其职,以考功能。如是,则庶事理,公道立,奸邪塞,私权废矣。”对奏,天子拜望之为谒者(9)。时上初即位,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高者请丞相御史,次者中二千石试事,满岁以状闻,下者报闻,或罢归田里,所白处奏皆可。累迁谏大夫(10),丞相司直(11),岁中三迁,官至二千石(12)。其后霍氏竟谋反诛,望之浸益任用。
       (1)山:霍山。霍去病之孙。尚书:官名。掌管文书章奏。(2)地节三年:即公元前67年。(3)愿赐清闲之宴:要求皇帝抽暇接见。(4)少府:官名。掌山海池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5)昭公:春秋时鲁昭公。(6)季氏:春秋时鲁国权贵。(7)贼:害也。本心:指树干。(8)躬万机:谓亲自掌政。(9)谒者:官名。掌管传达。(10)谏大夫:官名。掌谏议。 (11)丞相司直:官名。掌佐丞相举不法。(12)二千石:官秩名。月俸百二十斛。
       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1)。望之雅意在本朝(2),远为郡守,内不自得,乃上疏曰:“陛下哀愍百姓,恐德化之不究(3),悉出谏官以补郡吏,所谓忧其末而忘其本者也。朝无争(诤)臣则不知过,国无达士则不闻善(4)。愿陛下选明经术,温故知新,通于几微谋虑之士以为内臣,与参政事。诸侯闻之,则知国家纳谏忧政,亡(无)有阙(缺)遗。若此不怠:成廉之道其庶几乎(5)!外郡不治,岂足忧哉?”书闻,征入守少府(6)。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7),欲详试其政事,复以为左冯翊(8)。望之从少府出为左迁,恐有不合意,即移病(9)。上闻之,使侍中成都侯金安上谕意曰(10):“所用皆更治民以考功(11)。君前为平原太守日浅,故复试之于三辅(12),非有所闻也(13)。”望之即视事。
       (1)平原:郡名。治平原(在今山东平原南)。(2)本朝:指朝廷。(3)究:普遍之意。(4)达士:通达政事之士。(5)成康之道:周代成王、康王致太平之道。(6)守:暂时任职。(7)任:堪也。(8)左冯翊:官名。治所在长安。职掌相当于郡太守。(9)移病:称病而移居私宅,要求辞职。(10)侍中:加官。侍从皇帝。金安上:金日之子。(11)更:犹经历。(12)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13)闻:谓听到过失。
       是岁西羌反(1),汉遣后将军征之(2)。京兆尹张敞上书言(3):“国兵在外(4),军以夏发,陇西以北(5),安定以西(6),吏民并给转输,田事颇废,素无余积,虽羌虏以破,来春民食必乏。穷辟(僻)之处,买亡(无)所得,县官谷度不足以振(赈)之。原令诸有罪,非盗受财杀人及犯法不得赦者,皆得以差入谷此八郡赎罪(7)。务益致谷以豫备百姓之急。”事下有司(8),望之与少府李强议,以为“民函(含)阴阳之气,有好义欲利之心,在教化之所助。尧在上,不能去民欲利之心,是能令其欲利不胜其好义也;虽桀在上,不能去民好义之心,而能令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尧、桀之分,在于义利而已,道(导)民不可不慎也。今欲令民量粟以赎罪,如此则富者得生,贫者独死,是贫富异刑而法不壹也。人情,贫穷,父兄囚执,闻出财得以生活,为人子弟者将不顾死亡之患,败乱之行,以赴财利,求救亲戚。一人得生,十人以丧,如此,伯夷之行坏(9),公绰之名灭(10)。政教壹倾,虽有周召之佐(11),恐不能复。古者臧(藏)于民,不足则取,有余则予。《诗》曰‘爰及矜人,哀此鳏寡’(12),上惠下也。又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13),下急上也。今有西边之役,民失作业,虽户赋口敛以赡其困乏(14),古之通义,百姓莫以为非。以死救生(15),恐未可也。陛下布德施教,教化既成,尧舜亡(无)以加也。今议开利路以伤既成之化,臣窃痛之。”
       (1)西羌:古代西方的羌族。(2)后将军:指赵充国。本书有其传。(3)京兆尹:官名。治所在长安。相当于郡太守。张敞:本书卷七十六有其传。(4)国兵:国家之兵。(5)陇西:郡名。治狄道(今甘肃临洮)。(6)安定:郡名。治高平(今宁夏固原)。(7)差(cī):等次。八郡:指自陇西以北、安定以西之郡。(8)有司:主管部门的官吏。(9)伯夷:相传为商周之际的义士。(10)公绰:春秋时鲁大夫孟公绰。相传其人廉正寡欲。(11)周召:西周时周公旦、召公爽。(12)“爰及矜人”二句:见《诗经·小雅·鸿雁》。矜人:可哀矜之人,谓贫弱者。(13)“雨我公田”二句:见《诗经·小雅·大田》。意谓先公后私。(14)户赋口敛:谓率户而赋,计口而敛。(15)死:谓去拼命送死。
       于是天子复下其议两府(1),丞相、御史以难问张敞(2)。敞曰:“少府左冯诩所言,常人之所守耳。昔先帝征四夷(3),兵行三十余年,百姓犹不加赋,而军用给。今羌虏一隅小夷,跳梁于山谷间,汉但令罪人出财减罪以诛之,其名贤于烦扰良民横兴赋敛也。又诸盗及杀人犯不道者,百姓所疾苦也,皆不得赎,首匿、见知纵、所不当得为之属(4),议者或颇言其法可蠲除,今因此令赎,其便明甚,何化之所乱?《甫刑》之罚(5),小过赦,薄罪赎,有金选(锊)之品(6),所从来久矣,何贼之所生?敞备皂衣二十余年(7),尝闻罪人赎矣,未闻盗贼起也。窃怜凉州被寇,方秋饶时,民尚有饥乏,病死于道路,况至来春将大困乎!不早虑所以振(赈)救之策,而引常经以难,恐后为重责。常人可与守经,未可与权也。敞幸得备列卿,以辅两府为职,不敢不尽愚。”
       (1)两府:指丞相、御史大夫两官府。(2)御史:指御史大夫。(3)先帝:指武帝。(4)纵:当作“故纵”。《刑法志》提到“作见知、故纵;监领部主之法”。(5)《甫刑》:即《吕刑》。《尚书》篇名。(6)锊(luè):古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三锊。(7)皂衣:下级官吏之服。
       望之、强复对曰:“先帝圣德,贤良在位,作宪垂法,为无穷之规,永惟边竟(境)之不赡,故《金布令甲》曰(1)‘边郡数被兵,离饥寒(2),夭绝天年,父子相失,令天下共给其费’,固为军旅卒(猝)暴之事也。闻天汉四年(3),常使死罪人人五十万钱减死罪一等,豪强吏民请夺假貣(4),至为盗贼以赎罪。其后奸邪横暴,群盗并起,至攻城邑,杀郡守,充满山谷,吏不能禁,明诏遣绣衣使者以兴兵击之(5),诛者过半,然后衰止。愚以为此使死罪赎之败也,故曰不便。”时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亦以为羌虏且破,转输略足相给,遂不施敞议。望之为左冯翊三年,京师称之,迁大鸿胪(6)。
       (1)《金布令甲》:有关府库金钱布帛令之甲篇。(2)离:遭也。(3)天汉四年:前97年。(4)假貣(tè):借贷,求助。(5)绣衣使者:汉武帝时闹事者众,御史中丞督捕犹不能止,因特派使者衣绣衣,持斧仗节,兴兵镇压,号直指使者,也称绣衣使者。兴兵:指军兴之法。其上疑脱“军”字(刘攽说)。(6)大鸿胪:官名。原掌关于接待少数民族等事,后渐变为赞襄礼仪之官。
       先是乌孙昆弥翁归靡因长罗侯常惠上书(1),愿以汉外孙元贵靡为嗣,得复尚少主(2),结婚内附,畔(叛)去匈奴。诏下公卿议,望之以为乌孙绝域,信其美言,万里结婚,非长策也。天子不听。神爵二年(3),遣长罗侯惠使送公主配元贵靡(4)。未出塞,翁归靡死,其兄子狂王背约自立。惠从塞下上书,愿留少主敦煌郡(5)。惠至乌孙,责以负约,因立元贵靡,还迎少主。诏下公卿议,望之复以为“不可。乌孙持两端,亡(无)坚约,其效可见。前少主在乌孙四十余年,恩爱不亲密,边境未以安,此已事之验也。今少主以元贵靡不得立而还,信无负于四夷,此中国之大福也。少主不止,繇(徭)役将兴,其原起此。”天子从其议,征少主还,后鸟孙虽分国两立,以元贵靡为大昆弥,汉遂不复与结婚。
       (1)乌孙:西域国名。昆弥:乌孙王号。上书事在元康二年(前64)。(2)少主:指宗室女。(3)神爵二年:前60年。(4)公主:此非真公主,乃取楚景解忧弟子相夫为之,名为公主。(5)敦煌郡:郡治敦煌(在今甘肃敦煌西)。
       三年(1),代丙吉为御史大夫。五凤中匈奴大乱(2),议者多曰匈奴为害日久,可因其坏乱举兵灭之。诏遣中朝大司马车骑将军韩增、诸吏富平侯张延寿、光禄勋杨恽、太仆戴长乐问望之计策(3),望之对曰:“《春秋》晋士匄帅(率)师侵齐(4),闻齐侯卒,引师而还,君子大其不伐丧(5),以为恩足以服孝子,谊(义)足以动诸侯。前单于慕化乡(向)善称弟,遣使请求和亲,海内欣然,夷狄莫不闻。未终奉约,不幸为贼臣所杀,今而伐之,是乘乱而幸灾也,彼必奔走远遁。不以义动兵,恐劳而无功。宜遣使者吊问,辅其微弱,救其灾患,四夷闻之,咸贵中国之仁义。如遂蒙恩得复其位,必称臣服从,此德之盛也。”上从其议,后竟遣兵护辅呼韩邪单于定其国(6)。
       (1)三年:神爵三年(前59)。(2)五凤:汉宣帝年号,共四年(前57——前54)。(3)张延寿:张汤之孙。《张汤传》附其传。杨恽:杨敞之子。本书卷六十六附其传。戴长乐:详见《杨恽传》。(4)士匄(gài):即春秋时晋大夫范宣子。 (5)君子大其不伐丧:此事见《公羊传》襄公十九年。(6)呼韩邪单于(?——前31):匈奴单于。匈奴与汉和亲,汉以王昭君嫁之。
       是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设常平仓(1),上善之,望之非寿昌。丞相丙吉年老,上重焉,望之又奏言:“百姓或乏困,盗贼未止,二千石多材下不任职。三公非其人,则三光为之不明,今首岁日月少光(2),咎在臣等。”上以望之意轻丞相,乃下侍中建章卫尉金安上、光禄勋杨恽、御史中丞王忠,并诘问望之。望之免冠置对,天子繇(由)是不说(悦)。
       (1)大司农中丞:官名。属大司农。耿寿昌:任大司农中丞时,建议在西北各郡设置“常平仓”。后封关内侯。本书不设其传是个缺点。(2)首岁:谓年初。
       后丞相司直繁延寿奏:“侍中谒者良使承制诏望之,望之再拜已。良与望之言,望之不起,因故下手(1),而谓御史曰‘良礼不备’。故事丞相病,明日御史大夫辄问病;朝奏事会庭(廷)中,差居丞相后,丞相谢,大夫少(稍)进,揖。今丞相数病,望之不问病;会庭(廷)中,与丞相钧(均)礼(2)。时议事不合意,望之曰‘侯年宁能父我邪(3)!’知御史有令不得擅使,望之多使守史自给车马(4),之杜陵护视家事。少史冠法冠(5),为妻先引(6),又使卖买,私所附益凡十万三千(7)。案望之大臣,通经术,居九卿之右(8),本朝所仰(9),至不奉法自修,踞(倨)慢不逊攘(让),受所监臧(赃)二百五十以上(10),请逮捕系治。”上于是策望之曰:“有司奏君责使者礼,遇丞相亡(无)礼,廉声不闻,敖(傲)慢不逊,亡(无)以扶政,帅先百僚。君不深思,陷于兹秽,朕不忍致君于理,使光禄勋挥策诏,左迁君太子太傅(11),授印。其上故印使者(12),便道之官(13)。君其秉道明孝,正直是与,帅(率)意亡(无)愆,靡有后言(14)。”
       (1)下手:以手至地。(2)钧礼:谓不为前后之差;平等之意。(3)侯年宁能父我邪:意谓君侯(指丞相)虽然年长,难道能列于我的父辈吗。父:指诸父。(4)自给车马:谓自乘私车马。(5)少史:官名。秩比六百石。(6)先引:先导。(7)私所附益:意谓少史以其私钱增益之。(8)右:上也。(9)本朝::指朝廷。本朝,乃对外郡而言。(10)二百五十以上:当时律令坐罪之次。(11)太子太傅:官名。掌辅导太子。(12)使者:指杨恽。(13)便道之官:谓不须诣阙谢。(14)后言:谓再申诉。
       望之既左迁,而黄霸代为御史大夫(1)。数月间,丙吉薨,霸为丞相。霸薨,于定国复代焉(2)。望之遂见废,不得相。为太傅,以《论语》、《礼服》授皇太子。
       (1)黄霸:《循吏传》有其传。(2)于定国:本书卷七十一有其传。
       初,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公卿议其仪,丞相霸、御史大夫定国议曰:“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诗》云:‘率礼不越,遂视既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1)。’陛下圣德充塞天地(2),光被四表(3),匈奴单于乡(向)风慕化,奉珍朝贺,自古未之有也。其礼仪宜如诸侯王,位次在下。”望之以为“单于非正朔所加(4),故称敌国,宜待以不臣之礼,位在诸侯王上。外夷稽首称藩,中国让而不臣,此则羁縻之谊(义),谦亨之福也(5)。《书》曰‘戎狄荒服(6),’言其来服,荒忽亡(无)常。如使匈奴后嗣卒有鸟窜鼠伏,阙(缺)于朝享(7),不为畔(叛)臣。信让行乎蛮貉(8),福柞流于亡(无)穷,万世之长策也。”天子采之,下诏曰:“盖闻五帝三王教化所不施,不及以政。今匈奴单于称北藩,朝正朔,朕之不逮,德不能弘覆。其以客礼待之,令单于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
       (1)“率礼不越”等句:见《诗经·商颂·长发》。率:循也。遂:犹“随”。发:明也。相土:契的孙。烈烈:威武貌。截:斩获。(2)塞:满也。(3)四表:四海之处。(4)非正朔所加:意谓统治所不及。(5)谦亨之福:谓谦德,无所不通。颜师古曰:“《易·谦卦》之辞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言谦之为德,无所不通也。(6)“戎狄荒服”:此文《尚书》已佚。(7)朝:朝见。享:贡献。(8)蛮貉:指少数民族。
       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嘱)者,引外属侍中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望之、少傅周堪至禁中(1),拜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堪为光禄大夫,皆受遗诏辅政,领尚书事(2)。宣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元帝。望之、堪本以师傅见尊重,上即位,数宴见(3),言治乱,陈玉事(4)。望之选白宗室明经达学散骑谏大夫刘更生给事中(5),与侍中金敞并拾遗左右(6)。四人同心谋议,劝道(导)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向)纳之(7)。
       (1)外属:外戚。禁中:宫中。(2)领尚书事:汉代尚书职典枢机,凡诸曹文书众事皆由之,故凡受遗辅政,皆领尚书事。(3)宴见:皇帝闲宴时召见臣下。(4)王事:王道之事。宣帝曾言汉朝本以王霸道杂之,而萧望之则强调土道。(5)刘更生: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本书卷三十六有其传。(6)拾遗:谓纠正帝王的过失。(7)向:谓思想向之。纳:谓纳用其言。
       初,宣帝不甚从儒术,任用法律,而中书宦官用事。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1),明习文法,亦与车骑将军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恭、显又时倾仄(侧)见诎。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自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者,非国旧制,又违古不近刑人之义,白欲更置士人,繇(由)是大与高、恭、显忤。上初即位,谦让重改作(2),议久不定,出刘更生为宗正。
       (1)中书令:官名。汉武帝时以宦官为之,掌传宣诏命。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石显:《佞幸传》有其传。(2)重:难也。(3)宗正:官名。掌皇族事务。
       望之、堪数荐名儒茂材以备谏官。会稽郑朋阴欲附望之,上疏言车骑将军高遣客为奸利郡国,及言许、史子弟罪过(1)。章视(示)周堪,堪白令朋待诏金马门(2)。朋奏记望之曰:“将军体周召之德,秉公绰之质,有卞庄之威(3)。至乎耳顺之年(4),履折冲之位(5),号至将军,诚士之高致也。窟穴黎庶莫不欢喜,咸曰将军其人也(6)。今将军规(模)云若管晏而休(7),遂行日厌至周召乃留乎(8)?若管晏而休,则下走将归延陵之皋(9),修农圃之畴(10),畜鸡种黍,俟见二子,没齿而已矣(11)。如将军昭然度行(12),积思塞邪枉之险蹊(13),宣中庸之常政,兴周召之遗业,亲日仄之兼听,则下走其庶几愿竭区区(14),底厉(砥砺)锋锷,奉万分之一。”望之见纳朋(15),接待以意。朋数称述望之,短车骑将军(16),言许、史过失。
       (1)许、史:指当时外戚许氏、史氏。(2)待诏:等待皇帝的诏命。金马门:宦者署门,门傍有金马,故谓之金马门。(3)卞庄:春秋时鲁国卞邑大夫,勇士。(4)耳顺之年:指六十岁。(5)折冲之位:指将军之位。(6)其人:谓正是这样人选。(7)管晏:春秋时齐国的管仲、晏婴。(8)日仄(zè):太阳偏西。此意谓日仄不食而勤于政事。(9)下走将归延陵之皋:意谓如果所为只如管仲、晏婴,则趋向将是延陵之轨,隐耕于皋泽。春秋时吴公子札食邑延陵,薄吴王之行,弃国而耕于皋泽。下走:自谦言趋走之役。(10)畴:耕作之田。(11)畜鸡种黍三句:谓终于隐逸。《论语·微子篇》云:子路遇荷筿丈人,留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没齿:谓终身。(12)度行:谓突出的行为。(13)蹊:径。谓道。(14)区区:谓微小之力。(15)见纳:谓与之相见,纳用其说。(16)短:指出别人缺点。
       后朋行倾邪,望之绝不与通。朋与大司农史李宫俱待诏(1),堪独白宫为黄门郎(2)。朋,楚士,怨恨,更求入许、史,推所言许、史事曰(3):“皆周堪、刘更生教我,我关东人,何以知此?”于是侍中许章白见朋(4)。朋出扬言曰:“我见,言前将军小过五,大罪一。中书令在旁,知我言状。”望之闻之,以问弘恭、石显。显、恭恐望之自讼,下于它吏(5),即挟朋及待诏华龙。龙者,宣帝时与张子等待诏,以行汗(污秽)不进,欲入堪等,堪等不纳,故与朋相结。恭、显令二人告望之等谋欲罢车骑将军疏退许、史状,侯望之出休日(6),令朋、龙上之。事下弘恭问状,望之对曰:“外戚在位多奢淫,欲以匡正国家,非为邪也。”恭、显奏“望之、堪、更生朋党相称举(7),数谮诉大臣,毁离亲戚,欲以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8)。”时上初即位,不省“谒者召致廷尉”为下狱也(9),可其奏。后上召堪、更生,曰系狱。上大惊曰:“非但廷尉问邪?”以责恭、显,皆叩头谢。上曰:“令出视事。”恭、显因使高言:“上新即位,未以德化闻于天下,而先验师傅(10),既下九卿大夫狱(11),宜因决免(12)。”于是制诏丞相御史:“前将军望之傅朕八年,亡它罪过,今事久远,识忘难明(13),其赦望之罪,收前将军光禄勋印缓,及堪、更生皆免为庶人。”而朋为黄门郎。
       (1)大司农史:大司农的属吏。(2)黄门郎:官名。秦汉郎官给事于黄闼(宫门)之内者,称黄门郎或黄门侍郎。(3)推:推诿;推托。(4)白见:报告见于帝。(5)下于它吏:交给其他官吏查问。(6)出休日:出宫休假日。汉制,自三署郎以上入直宫中者,十日一出休沐。(7)朋党:以“朋党”二字诬陷他人,始于此(周寿昌说)。(8)廷尉:官名。掌刑狱。九卿之一。(9)省(xǐng):觉悟;明白。(10)验:审讯。(11)九卿:刘更生为宗正,九卿之一。大夫:周堪为光禄大夫。(12)决:审判。(13)识忘:言不能尽记,有遗忘者。
       后数月,制诏御史:“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故前将军望之傅朕八年,道(导)以经术,厥功茂焉(1)。其赐望之爵关内侯,食邑六百户(2),给事中,朝朔望(3),坐次将军。”天子方倚欲以为丞相,会望之子散骑中郎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4),而教子上书,称引亡(无)辜之诗(5),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弘恭、石显等知望之素高节,不诎(屈)辱,建白“望之前为将军辅政(6),欲排退许、史,专权擅朝。幸得不坐,复赐爵邑,与(预)闻政事(7),不悔过服罪,深怀怨望,教子上书,归非于上(8),自以托师傅怀(9),终不坐(10)。非颇诎望之于牢狱(11),塞其怏怏心(12),则圣朝亡(无)以施恩厚。”上曰:“萧太傅素刚,安肯就吏?”显等曰:“人命至重(13),望之所坐,语言薄罪,必亡(无)所优。”上乃可其奏。
       (1)茂:美也。(2)六百户:《元帝纪》载此诏言“八百户”。(3)朝朔望:朔望日入朝。(4)“望之前所坐明白”二句:意谓萧望之原本有罪,不是他人谮而诉之。(5)诗:“词”之误(李慈铭说)。(6)建白:建议而报告于皇帝。(7)预闻政事:给事中掌顾问应对,故谓预闻政事。(8)归非于上:谓归恶于天子。(9)怀:“德”之误(王念孙说)。(10)坐:坐罪。(11)非:不也。(12)怏怏(yàngyàng):形容不服气的神情。(13)人命:性命。
       显等封以付谒者,敕令召望之手付(1),因令太常急发执金吾车骑驰围其第(2)。使者至,召望之。望之欲自杀,其夫人止之,以为非天子意。望之以问门下生朱云。云者好节士,劝望之自裁。于是望之卬(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踰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字谓云曰:“游(3),趣和药来,无久留我死!”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拊手曰:“曩固疑其不就牢狱,果然杀吾贤博!”是时太官方上昼食(4),上乃却食,为之涕泣,哀恸左右(5)。于是召显等责问以议不详(6)。皆免冠谢,良久然后已。
       (1)手付:亲手交给。(2)太常:官名。掌宗庙礼仪,及诸陵县,兼掌选举博士。执金吾:官名。掌督无三辅治安。(3)游:朱云字游。(4)太官:官名。主管皇帝膳食。(5)恸:“动”之误(王先谦说)。(6)详:审也。
       望之有罪死,有司请绝其爵邑。有诏加恩,长子伋嗣为关内侯。天子追念望之不忘,每岁时遣使者祠祭望之冢(1),终元帝世。望之八子,至大官者育、咸、由。
       (1)望之冢:沈钦韩曰:“《长安志》萧望之墓在万年县东南五里古城春明门外。”
       育字次君,少以父任为太子庶子(1)。元帝即位,为郎,病免,后为御史。大将军工凤以育名父子(2),著材能,除为功曹(3),迁谒者,使匈奴副校尉(4)。后为茂陵令(5),会课(6),育第六。而漆令郭舜殿(7),见责问,育为之请,扶风怒曰(8):“君课第六,裁(才)自脱(9),何暇欲为左右言(10)?”及罢出,传召茂陵令诣后曹(11),当以职事对。育经出曹,书佐随牵育,育案佩刀曰:“萧育杜陵男子(12),何诣曹也!”遂趋出,欲去官。明旦,诏召入,拜为司隶校尉(13)。育过扶风府门,官属掾史数百人拜谒车下。后坐失大将军指(旨)免官。复为中郎将使匈奴(14)。历冀州、青州两郡刺史(15),长水校尉(16),泰山太守(17),入守大鸿胪。以鄠名贼梁子政阻山为害(18),久不伏辜,育为右扶风数月,尽诛子政等。坐与定陵侯淳于长厚善免官(19)。
       (1)任:保举。以父任,谓因父功绩得以保任入官。太子庶子:官名。太子官属之一。(2)王凤(?——22):东平陵人。元后王政君之胞兄。曾任大司马、大将军。名父子:名父之子。功曹:官名。佐史之一。(4)副校尉:专设之官。为使匈奴中郎将之副(沈钦韩说)。(5)茂陵:县名。在今陕西兴平东北。(6)课:考核。(7)漆:县名。今陕西彬县。殿:最后。(8)扶风:右扶风的省称。(9)君课第六,才自脱:意谓你考核第六(约当中下等),才勉强过关脱身。(10)左右:指同列。犹今言旁人。(11)后曹:指贼曹、决曹等。(12)男子:犹言大丈夫。意谓我不以官爵介意。(13)司隶校尉:官名。掌纠察京师百官及所辖附近各郡,相当于州刺史。(14)中郎将:官名。属郎中令(光禄勋)。(15)郡:当作“部”。(16)长水校尉:官名。掌长水胡骑。(17)泰山:郡名。治奉高(在今山东泰安东)。(18)鄠:县名。今陕西户县。名贼:谓贼之有名号者。(19)淳于长:《佞幸传》有其传。
       哀帝时,南郡江中多盗贼(1),拜育为南郡太守。上以育耆旧名臣,乃以三公使车载育入殿中受策(2),曰:“南郡盗贼群辈为害,朕甚优之。以太守威信素著,故委南郡太守,之官,其(期)于为民除害,安元元而已,亡(无)拘于小文。”加赐黄金二十斤。育至南郡,盗贼静。病去官,起家复为光禄大夫、执金吾,以寿终于官(3)。
       (1)南郡:郡名。治江陵(今湖北江陵)。江:长江。(2)使车:三公官之公用车。(3)以寿终于官:《公卿表》言萧育为执金吾一年免,与此不同。
       育为人严猛尚威,居官数免,稀迁。少与陈咸、朱博为友(1),著闻当世。往者有王阳、贡公(2),故长安语曰“萧、未结绶(3),王、贡弹冠(4)”,言其相荐达也。始育与陈咸俱以公卿子显名,咸最先进,年十八为左曹,二十余御史中丞(5)。时朱博尚为杜陵亭长,为咸、育所攀援,入王氏。后遂井历刺史郡守相,及为九卿,而博先至将军上卿,历位多于咸、育,遂至丞相。育与博后有隙,不能终,故世以交为难。
       (1)陈咸:陈万年之子。本书卷六十六附其传。朱博:本书卷八十三有其传。(2)王阳、贡公:即王吉、贡禹。本书卷七十二有其传。(3)结绶:系结印带。比喻出仕作官。(4)弹冠:《王吉传》有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之说,言其取舍相同。(5)二十余:其下省一“为”字。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属官。
       咸字仲(1),为丞相史(2),举茂材(3),好畤令(4),迁淮阳、泗水内史(5),张掖、弘农、河东太守(6)。所居有迹,数增秩赐金。后免官,复为越骑校尉、护军都尉、中郎将(7),使匈奴,至大司农,终官(8)。
       (1)咸:萧咸。张禹之婿。仲:当是“仲君”,此脱君字(李慈铭说)。(2)丞相史:丞相的属吏。(3)茂材:即秀才。汉代选举科目之一。(4)好畤:县名。在今陕西乾县东。(5)淮阳、泗水:皆汉诸侯王国名。淮阳王国治陈县(今河南淮阳)。泗水王国治凌县(今江苏泗阳西北)。内史:官名。掌国民。(6)张掖、弘农、河东:皆郡名。张掖郡治得(在今甘肃张掖西北)。弘农郡治弘农(在今河南灵宝东北)。河东郡治弘农(在今山西夏县西北)。(7)越骑校尉:武官名。汉武帝所置五校尉之一,掌越骑兵。护军都尉:武官名。属大司农。(8)至大司农,终官:据《公卿表》,萧成为大司农,一年卒。
       由字子骄,为丞相西曹卫将军掾(1),迁谒者,使匈奴副校尉。后举贤良(2),为定陶令(3),迁太原都尉(4),安定太守(5)。治郡有声,多称荐者。初,哀帝为定陶王时,由为定陶令,失王指(旨),顷之,制书免由为庶人。哀帝崩,为复土校尉、京辅左辅都尉(6),迁江夏太守(7)。平江贼成重等有功,增秩为陈留太守(8)。元始中(9),作明堂辟雍(10),大朝诸侯,征由为大鸿胪,会病,不及宾赞(11),还归故官,病免。复为中散大夫(12),终官。家至吏二千石者六七人。
       (1)卫将军掾:卫将军的属吏。(2)贤良:汉选举科目之一。(3)定陶:县名。今山东定陶西北。(4)太原:郡名。治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5)安定:郡名。治高平(今宁夏固原)。(6)复土校尉:宫名。掌治陵墓工程事。左辅都尉:官名。掌左辅治安。(7)江夏:郡名。治西陵(在今湖北新洲西)。(8)陈留:郡名。治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9)元始:汉平帝年号,共五年(公元1——5年)。(10)明堂:帝王宣明政教之处。凡朝会、祭祀、选士等大典都在此举行。辟雍:古代大学校。(11)不及:不能胜任之意。宾赞:谓赞导九宾之礼。(12)中散大夫:官名。参与议政。
       赞曰:萧望之历位将相,籍(藉)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无)间(1)。及至谋泄隙开,谗邪构之,卒为便嬖宦竖所图(2),哀哉!不然,望之堂堂(3),折而不桡(4),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1)间:间隙。(2)图:谋也。(3)堂堂:正直貌。(4)桡:曲也。

本书目录

汉书新注卷一上 高帝纪第一上
汉书新注卷一下 高帝纪第一下
汉书新注卷二 惠帝纪第二
汉书新注卷三 高后纪第三
汉书新注卷四 文帝纪第四
汉书新注卷五 景帝纪第五
汉书新注卷六 武帝纪第六
汉书新注卷七 昭帝纪第七
汉书新注卷八 宣帝纪第八
汉书新注卷九 元帝纪第九
汉书新注卷十 成帝纪第十
汉书新注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汉书新注卷十二 平帝纪第十二
汉书新注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第一
汉书新注卷十四 诸侯王表第二
汉书新注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汉书新注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汉书新注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汉书新注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汉书新注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汉书新注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1)
汉书新注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汉书新注卷二十一上 律历志第一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一下 律历志第一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二 礼乐志第二
汉书新注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汉书新注卷二十四上 食货志第四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四下 食货志第四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九 沟血志第九
汉书新注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
汉书新注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
汉书新注卷三十二 张耳陈余传第二
汉书新注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
汉书新注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汉书新注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汉书新注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汉书新注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汉书新注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第八
汉书新注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
汉书新注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第十
汉书新注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
汉书新注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汉书新注卷四十三 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
汉书新注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
汉书新注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汉书新注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汉书新注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第十七
汉书新注卷四十八 贾谊传第十八
汉书新注卷四十九 爱盎晁错传第十九
汉书新注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第二十
汉书新注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
汉书新注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汉书新注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汉书新注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汉书新注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
汉书新注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汉书新注卷五十七上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五十七下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
汉书新注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
汉书新注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
汉书新注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
汉书新注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汉书新注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汉书新注卷六十四上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
汉书新注卷六十四下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下
汉书新注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汉书新注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
汉书新注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
汉书新注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传第三十八
汉书新注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
汉书新注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汉书新注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汉书新注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汉书新注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
汉书新注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汉书新注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
汉书新注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
汉书新注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
汉书新注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汉书新注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汉书新注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汉书新注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汉书新注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汉书新注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
汉书新注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第五十四
汉书新注卷八十五 谷永杜邺传第五十五
汉书新注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
汉书新注卷八十七上 扬雄传第五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八十七下 扬雄传第五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八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
书新注卷八十九 循吏传第五十九
汉书新注卷九十 酷吏传第六十
汉书新注卷九十一 货殖传第六十一
汉书新注卷九十二 游侠传第六十二
汉书新注卷九十三 佞幸传第六十三
汉书新注卷九十四上 匈奴传第六十四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
汉书新注卷九十六上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六下 西域传第六十六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七上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七下 外戚传第六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八 元后传第六十八
汉书新注卷九十九上 王莽传第六十九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九中 王莽传第六十九中
汉书新书卷九十九下 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汉书新注卷一百上 叙传第七十上
汉书新注卷一百下 叙传第七十下
班彪列传下 子固
汉书叙例
前汉补注序例
《汉书》主要人名检索
附录三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