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简体版
汉书新注
汉书新注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汉书新注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
       【说明】本传叙述贾山、邹阳、枚乘(其子枚皋附)、路温舒等人的言行。这是一篇直言正谏者的类传。贾山,所学博而不专。文帝时,言治乱之道,借秦为喻,名曰《至言》,又上书谏除铸钱令。其言多激切。邹阳,以文辩著名,察觉吴王刘濞阴谋叛乱,乃以亡秦为喻,切谏之。言不被采纳,乃去吴至梁,为粱孝主门客,被人陷害入狱,自狱中上书自陈,获释。枚乘,察觉吴王刘濞谋叛,奏书谏之,不被采纳,乃去吴至梁。吴楚叛乱,又以书劝谏吴王罢兵。由是知名于世。其子枚皋、以善为赋颂,得幸于武帝。路温舒,初学律令,值宣帝尚法之时,上书谏尚德缓刑,以为“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寓上好下效之意。《史记》不传贾山、枚乘等人,只将邹阳与鲁仲连合为一传,还只记其狱中上书自陈。《汉书》将此数人合为一传,肯定他们正谏,还是有价值的。在君主专制时代,士人学者敢于谏净,是要有点勇气和精神的,故值得肯定。
       贾山,颍川人也(1),祖父法,故魏王时博士弟子也(2)。山受学祛,所言涉猎书记(3),不能为醇儒(4)。尝给事颍阴侯为骑(5)。
       (1)颍川:郡名。治阳翟(今河南禹县)。(2)魏王:战国时魏国国王。(3)言:吴恂疑“喜”字之误。涉猎:言历览不专精。(4)醇儒:与“纯儒”同义。(5)颍阴侯:灌婴。骑:为骑士或骑吏之简称。
       孝文时,言治乱之道,借秦为喻,名曰《至言》。其辞曰:
       臣闻为人臣者,尽忠竭愚,以直谏主,不避死亡之诛者,臣山是也。臣不敢以久远喻,愿借秦以为喻,唯陛下少加意焉。
       夫布衣韦带之士(1),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至秦则不然。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2),百姓任疲(3),赭衣半道(4),群盗满山,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5),倾耳而听(6)。一夫大呼,天下响应者,陈胜是也。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7),钟鼓帷帐,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8),殿高数十侧,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桡(9)。为宫室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托处焉(10)。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11)。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12),厚筑其外,隐(稳)以金椎(13),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死葬乎骊山(14),吏徒数十万人(15),旷日十年(16)。下彻三泉合采金石(17),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18),上成山林。为葬埋之侈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颗蔽冢而托葬焉(19)。秦以熊署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而不笃礼义。故天殃已加矣。臣昧死以闻,愿陛下少留意而详择其中。
       (1)韦带:以韦皮为带,未仕之服。(2)数:屡也。(3)任疲:疲于役使。任:谓役事。(4)赭衣:指罪犯,身穿赭色之衣。赭衣半道:道路行人的半数是罪犯,言被罪之众。(5)戴目而视:言举目仰视,乃怒目而视之义。(6)倾耳而听:言时有戒心,不安寝处。(7)离宫:皇帝在正宫外临时居住的宫殿。(8)阿房之殿:秦朝所筑阿房宫前殿,遗址在今西安市枣园村南,其地俗名郿坞岭。仞:八尺曰仞。(9)桡:屈也。(10)聚庐:吴恂说,“疑‘聚’当作‘坚’”,“坚庐犹言土室”。(11)濒海:谓缘海之边。毕:尽也。 (12)三丈而树:谓道之两旁每隔三丈植一树。(13)稳以金椎:以金椎筑路使坚稳。(14)葬乎骊山:秦始皇葬于骊山,其墓在今陕西临潼县东,有大量兵马俑发掘出土。(15)吏徒:吏以督领,徒以役作。(16)旷日:言耗费时日。(17)三泉:三重之泉,言其极深。(18)中成:中层。中层有宫观及各种宝物,可以观游。(19)蓬颗:土块。蓬颗蔽冢:土坟。
       臣闻忠臣之事君也,言切直则不用而身危,不切直则不可以明道,故切直之言,明主所欲急闻,忠臣之所以蒙死而竭知(智)也(1)。地之硗者,虽有善种,不能生焉;江皋河濒(2),虽有恶种,无不猥大(3)。昔者夏商之季世,虽关龙逢、箕子、比于之贤(4),身死亡而道不用。文王之时(5),豪俊之士皆得竭其智,刍荛采薪之人皆得尽其力(6),此周之所以兴也。故地之美者善养禾,君之仁者善养士。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今人主之威,非特雷霆也;势重,非特万钩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乃况于纵欲恣行暴虐,恶闻其过乎!震之以威,压之以重,则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勇(7),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失矣;弗闻,则社稷危矣。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瞽诵诗谏,公卿比谏(8),士传言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9),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天子之尊,四海之内,其义莫不为臣。然而养三老于大学,亲执酱而馈(10),执爵而酳(11),祝噎在前(12),祝鲠在后(13),公卿奉杖,大夫进履,举贤以自辅弼,求修正之士使直谏(14)。故以天子之尊,尊养三老,视(示)孝也;立辅粥之臣者,恐骄也;置直谏之士者,恐不得闻其过也;学问至于刍荛者(15),求善无餍也;商人庶人诽谤己而改之,从善无不听也。
       (1)蒙:冒犯。(2)皋:水边游地。(3)猥:猝也。(4)关龙逢:夏桀之臣,因直谏而被杀。箕子、比干:两人皆殷末之臣。箕子因直谏被纣囚禁。比干因屡次直谏被纣剖心而死。(5)文王:周文王。(6)刍荛采薪之人:割草打柴的人。(7)孟贲:古之勇士。(8)比谏:王念孙以为是“正谏”之误。(9)商旅:贩卖之客。(10)酱:古代的一种食品。(11)酳(yìn):古代宴会时的一种礼节,食毕用酒漱口。(12)噎:食物阻梗食道,(13)鲠:食物留在喉咙中曰鲠。(14)修正之士:谓修身正行之人。(15)刍荛:割草的人,意谓低贱者。
       昔者,秦政力并万国(1),富有天下,破六国以为郡县,筑长城以为关塞。秦地之固,大小之势,轻重之权,其与一家之富,一夫之强,胡可胜计也!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秦王贪狼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2)。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千八百国之君,用民之力不过岁三日(3),什一而籍(4),君有余财,民有余力,而颂声作。秦皇帝以千八百国之民自养,力罢(疲)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一群之身耳,所以自养者驰骋弋猎之娱,天下弗能供也。劳罢(疲)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无)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秦皇帝身在之时(5),天下已坏矣,而弗自知也。秦皇帝东巡狩,至会稽、琅邪,刻石著其功,自以为过尧舜;统县(悬)石(6),铸钟虡(7),筛土筑阿房之宫,自以为万世有天下也。古者圣工作谥,三四十世耳,虽尧舜禹汤文武累世广德以为子孙基业,无过二三十世者也(8)。秦皇帝曰死而以谥法,是父子名号有时相袭也,以一至万,而世世不相复也(9),故死而号曰始皇帝,其次曰二世皇帝者,欲以一至万也。秦皇帝计其功德,度其后嗣,世世无穷,然身死才数月耳,天下四面而攻之,宗庙灭绝矣。
       (1)秦政:秦始皇赢政。(2)适:快也。(3)不过岁三日:言不过每岁三日。(4)什一:谓十分取一。籍:税也。一说借也,谓借人力。(5)秦皇帝:指秦始皇。(6)统:犹壹也。统一。县(悬)石:衡石。这是指秦始皇二十六年壹衡石丈尺事,县,同“悬”。衡(秤)以县(悬)为用,故以县(悬)为名。石,一百二十斤。(7)铸钟虡:指秦收天下兵器,销以为钟虡事。(8)无过二三十世者:张晏曰:“夏十七世,殷三十一世,周三十六世。”(9)复:重复。
       秦皇帝居灭绝之中而不自知者何也?天下莫敢告也。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亡(无)养老之义,亡(无)辅弼之臣,亡(无)进谏之士,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是以道(导)谀偷合苟容,比其德则贤于尧舜,课其功则贤于汤武,天下已溃而莫之告也。《诗》曰:“匪言不能,胡此畏忌,听言则对(怼),谮言则退。”(1)此之谓也。又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2)天下未尝亡(无)士也,然而文王独言以宁者何也?文王好仁则仁兴,得士而敬之则士用,用之有礼义。
       (1)《诗》曰等句:引诗见《诗经·大雅·桑柔》及《小雅·雨无正》。匪:非也。匪言不能:即非不能言。胡斯畏忌:言何为如此畏俱顾忌。听言:指规谏之言。怼(duì):怨恨。谮(zèn)言:犹谗言。退:采纳。参考高亨《诗经今注》第287页。(2)又曰等句:引诗见《诗经·大雅·文王》。济济:多而整齐貌。多士:指百官。
       故不致其受敬,则不能尽其心;不能尽其心,则不能尽其力;不能尽其力,则不能成其功。故古之贤君于其臣也,尊其爵禄而亲之;疾则临视之亡(无)数,死则往吊哭之,临其小敛(殓)大敛(殓)(1),已棺涂而后为之服锡衰麻绖(2),而三临其丧;未敛(殓)不饮酒食肉,未葬不举乐,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故古之君人者于其臣也,可谓尽礼矣;服法服(3),端容貌,正颜色,然后见之。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以报其上,功德立于后世,而令闻不忘也(4)。
       (1)临:吊丧。殓(liàn):给尸体穿衣下棺。(2)已棺:谓已大殓。涂:谓涂殡,埋葬。锡衰:以细麻所制的丧服。麻绖:服丧时结在头上或腰间的麻带。(3)法服:古代礼法规定的服饰。(4)令闻:美好的名声。
       今陛下念思祖考,术(述)追厥功,图所以昭光洪业休德(1),使天下举贤良方正之士,天下皆焉(2),曰将兴尧舜之道,三王之功矣。天下之士莫不精白以承休德(3)。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4),与之驰驱射猎,一日再三出。臣恐朝廷之解(懈)弛,百官之堕于事也,诸侯闻之,又必怠于政矣。
       (1)图:谋也。休:美也。(2):即欣欣,声和貌。(3)精白:即洁白。陈直说,“精白即洁白之假借字”。(4)常侍、诸吏:皆加官。
       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损食膳,不听乐,减外徭卫卒(1),止岁贡;省厩马以赋县传(2),去诸苑以赋农夫,出帛十万余匹以振(赈)贫民;礼高年,九十者一子不事(3),八十者二算不事(4);赐天下男子爵,大臣皆至公卿;发御府金赐大臣宗族,亡(无)不被泽者;赦罪人,怜其亡(无)发,赐之中,怜其衣赭书其背,父子兄弟相见也而赐之衣(5)。平狱缓刑,天下莫不说(悦)喜。是以元年膏雨降,五谷登,此天之所以相陛下也(6)。刑轻干它时而犯法者寡,衣食多于前年而盗贼少,此天下之所以顺陛下也。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赢癃疾(7),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乡(向)风,今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猎射,击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臣窃悼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8)臣不胜大愿,愿少衰射猎,以夏岁二月(9),定明堂,造太学,修先王之道。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然后唯陛下所幸耳。古者大臣不媟(亵)(10),故君子不常见(现)其齐严之色,肃敬之容。大臣不得与宴游,方正修洁之士不得从射猎,使皆务其方以高其节,则群臣莫敢不正身修行,尽心以称大礼(11)。如此,则陛下之道尊敬,功业施于四海,垂于万世子孙矣。诚不如此,则行日坏而荣日灭矣。夫士修之于家,而坏之于天子之廷,臣窃愍之。陛下与众臣宴游,与大臣方正朝廷论议。夫游不失乐(12),朝不失礼,议不失计(13),轨事之大者也(14)。
       (1)外徭:指戍边之卒而言。卫卒:宫禁之卫士,皆为正卒充任。(2)赋:给与。传:译传。(3)一子不事:蠲其赋役,(4)二算不事:免二口之算赋。(5)赦罪人几句:意谓罪人初赦时,因头上无发、身穿书背(书罪于衣背)赭衣而愧对家人,文帝怜而赐其衣中。(6)相:助也。(7)老赢(léi)癃疾:年老瘦弱多病。(8)《诗》曰等句:引诗见《诗经·大雅·荡》。此言人起初都想走正道,而少有能始终如一的。(9)夏岁:夏正,夏历。(10)媟(xiè):同“亵”。(11)称:副也。(12)游不失乐:言游与乐同节。(13)议不失计:言非当计之事不下其议。(14)轨:谓法变。
       其后文帝除铸钱令,山复上书谏,以为变先帝法,非是。又讼淮南王无大罪(1),宜急令反(返)国。又言柴唐子为不善(2),足以戒。章下诘责(3),对以为“钱者,亡(无)用器也,而可以易富贵。富贵者,人主之操柄也,令民为之,是与人主共操柄,不可长也。”(4)其言多激切,善指事意,然终不加罚,所以广谏争之路也。其后复禁铸钱云。
       (1)淮南王:指淮南王刘长。(2)柴唐子:指柴奇、开章。陈直说,“‘唐’疑‘章’之转音,谓柴奇、开章二人也,称为‘子’者为语助辞。”为不善:指柴奇、开章参与淮南王刘长谋反事,参考本书《淮南王传》。(3)章下诘责:将章发下,令有司诘责。(4)对以为等句:是贾山《对诘谏除盗铸钱令》。长:谓非长久之计。
       邹阳,齐人也。汉兴,诸侯王皆自治民聘贤,吴王濞招致四方游士,阳与吴严忌、枚乘等俱仕吴(1),皆以文辩著名。久之,吴王以太子事怨望,称疾不朝,阴有邪谋,阳奏书谏。为其事尚隐,恶指斥言,故先引秦为谕,因道胡、越、齐、赵、淮南之难,然后乃致其意。其辞曰(2):
       (1)严忌:字夫子,会稽吴人。仕于吴、梁等诸侯王国。枚乘:字权,淮阴人,见本书《枚乘传》。(2)其辞:邹阳的《谏吴王书》。
       臣闻秦倚曲台之宫(1),悬衡天下(2),画地而不犯(3),兵加胡越(4);至其晚节末路,张耳、陈胜连从(纵)兵之据(5),以叩函谷(6),咸阳遂危(7)。何则?列郡不相亲,万室不相救也。今胡数涉北河之外(8),上覆飞鸟(9),下不见伏菟(兔),斗城不休,救兵不止,死者相随,辇车相属,转粟流输(10),千里不绝。何则?强赵责于河间(11),六齐望于惠、后(12),城阳顾于卢博(13),三淮南之心思坟墓(14)。大王不忧,臣恐救兵之不专(15),胡马遂进窥于邯郸(16),越水长沙,还舟青阳(17)。虽使梁并淮阳之兵(18)。下淮东(19),越广陵(20),以遏越人之粮,汉亦折西河而下(21),北守漳水(22),以辅大国(23),胡亦益进,越亦益深。此臣之所为大王患也。(24)
       (1)曲台之宫:陈直说,“曲台当为秦代主要之宫”。(2)悬衡:势均力敌之意。谓秦初与六国势均力敌。(3)画地:谓画地为守。(4)兵加胡越:谓秦统一时用兵于匈奴与南越。(5)从:同“纵”。据:引,言相引以为援。(6)叩:击也。函谷:函谷关。(7)咸阳:秦朝京都,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8)北河:古代黄河自今内蒙古磴口县以下,分为南北两支,北支为正流,约当今乌加河,称“北河”。(9)覆:尽也,言胡人来射尽天空飞鸟。(10)转粟流输:言运输粮食不息。(11)强赵责于河间:赵幽王被吕后幽死后,文帝立其长子刘遂为赵王,又取赵之河间之遂弟辟强为河间王,到了辟强之子哀王,因无嗣而国除,刘遂欲复河间之地。强赵:指赵王刘遂。(12)六齐望于惠后:齐悼惠王于惠帝二年入朝,因怕被吕后所害,乃献城阳郡,尊鲁元公主。悼惠王六子为王,对此怨望。六齐:指齐淖惠王六子。惠后:指惠帝、品后。(13)城阳顾于卢博:刘章、刘兴居兄弟讨诸吕有功,章被封为城阳王,兴居被封为济北王。章失职岁余薨,兴居谋反被诛。章子喜顾念而怨。城阳:指城阳王刘喜。卢、博:卢县为济北王国都,博县为济北王国属县。(14)三淮南之心思坟墓:淮南厉王刘长三子为王,对其父迁杀之事思念而欲报怨。三淮南:指淮南厉王之子三王(淮南王、衡山王、济北王)。坟墓:指淮南厉王。(15)救兵之不专:言诸国都想报私怒,而不专为吴。(16)胡马遂进窥于邯郸:意谓匈奴与赵一致进窥于汉。胡:指匈奴。邯郸:指赵王国。赵都于邯郸。(17)越水长沙,还舟青阳:言越水军至于长沙,旋又舟至吴地青阳。实言吴、越为一。(18)梁:指梁王国。当时梁孝王刘武亲汉。淮阳:指淮阳王国。(19)淮东:指淮河今安徽段以东以南之地。(20)广陵:县名。广陵王国都于此,在今江苏扬州市北。(21)折:截也。西河:指今山西陕西界自北而南的一段黄河。(22)漳水:在今河北省南部。(23)大国:指赵王国。(24)此段总论形势。言一旦战事全面爆发,吴面临严峻的局势,颇为忧虑。邹阳因不便明言吴王濞谋反、故隐约其词。
       臣闻交(蛟)龙襄(骧)首奋翼,则浮云出流,雾雨咸集。圣王底(砥)节修德(1),则游谈之士归义思名。今臣尽智毕议,易精极虑(2),则无国不可奸(干);饰固陋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据乎?然臣所以历数王之朝,背淮千里而自致者,非恶臣国而乐吴民也,窃高下风之行(3),尤说(悦)大王之义。故愿大王之无忽,察听其志(4)。
       (1)砥:磨炼。(2)易:“竭”之脱误。竭精极虑:用尽心力。(3)下风:身在下位之谦辞。高下风之行:意谓在下仰慕大王之行。(4)察听其志:谓察其意而从之。听:从也。
       臣闻鸷鸟累百(1),不如一鹗。夫全赵之时(2),武力鼎士服丛台之下者一旦成市(3),而不能止幽王之湛(沈)患(4)。淮南连山东之侠(5),死士盈朝,不能还厉王之西也(6)。然而计议不得,虽诸、贲不能安其位(7),亦明矣。故愿大王审画而已。
       (1)鸷鸟:猛禽,如鹰鹯之类。鹗:雕属,俗名鱼鹰。(2)全赵之时:谓赵王国未分之时。(3)鼎士:举鼎之士。服:大盛玄黄服。丛台:赵王之台,在邯郸。(4)幽王:指赵幽王刘友。沈患:言幽王为吕后所幽死。(5)淮南:指淮南王国。(6)厉王:指淮南厉王刘长。西:谓废迁严道而死于雍。(7)诸、贲:专诸、孟贲,皆古代勇士。
       始孝文皇帝据关入立,寒心销志(1),不明求衣(2)。自立天子之后,使东牟朱虚东褒义父之后(3),深割婴儿王之壤(4)。子王梁、代(5),益以淮阳(6)。卒仆济北(7),囚弟于雍者(8),岂非象新垣平等哉(9)!今天子新据先帝之遗业,左规山东,右制关中,变权易势,大臣难知(10)。大王弗察,臣恐周鼎复起于汉,新垣过计于朝(11),则我吴遗嗣,不可期于世矣(12)。高皇帝烧栈道,水章邯(13),兵不留行(14),收敝民之倦,东驰函谷,西楚大破(15)。水攻则章邯以亡其城,陆击则荆王以失其地(16),此皆国家之不几(冀)者也(17)。愿大王孰(熟)察之。
       (1)寒心:担惊受怕。销志:谓戒逸乐。(2)不明求衣:言未明而起。(3)东牟:东牟侯刘兴居。朱虚:朱虚侯刘章。义父:刘奉世疑为齐悼惠王之字。陈直同意这个看法,并说:悼惠王名肥字义,盖以慕赵武灵王臣肥义而命名。(4)深割婴儿王之壤:意谓众分齐王国而王悼惠王孺子于其地。深割:众分之意。婴儿:指齐悼惠王六子。壤:土也。(5)子王梁、代:指文帝分封其子刘武为梁王、刘参为代王。(6)盖以淮阳:指文帝十二年淮阳王刘武徙王梁后,淮阳为郡,乃并属于梁王国。(7)卒:终也。仆:僵仆。济北:指济北王刘兴居。(8)弟:指淮南厉王刘长。刘长因谋反罪徙死于雍。(9)象:似也。新垣平:汉文帝十二年因谋反族诛,见《文帝纪》。(10)大臣难知:谓汉用事大臣深谋难测。(11)新垣过计于朝:新垣平曾诈言迎周鼎。邹阳以为,周鼎终不可得,新垣平之计错误。新垣:新垣平。过:误也。(12)我吴遗嗣,不可期于世:言吴将绝灭无遗嗣。(13)水章邯:章邯为雍王,汉王刘邦以水灌其城,破之。(14)不留行:言不稽留而行进。(15)西楚:指西楚霸王项羽。(16)荆王:即楚王。谓项羽。(17)国家:谓吴王国。冀:冀幸。
       吴王不内(纳)其言。
       是时,景帝少弟梁孝王贵盛(1),亦待士。于是邹阳、枚乘、严忌知吴不可说,皆去之梁,从孝王游。
       (1)梁孝王:刘武。
       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1)。胜等疾阳,恶之孝王(2)。孝王怒,下阳吏,将杀之。阳客游以谗见禽(擒),恐死而负累(3),乃从狱中上书曰(4):
       (1)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言邹阳特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不肯苟合。(2)恶:谓谗毁。(3)负累:意谓遭谗而死,身被恶名。(4)狱中上书:即《狱中上书自明》。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荆轲慕燕丹之义(1),白虹贯日,太子畏之(2);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昂,昭王疑之(3)。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4),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悟)也。愿大王孰(熟)察之。
       (1)荆轲:战国末年人,刺客,刺秦王政未成被杀。燕丹:即燕太子丹。下句“太子”即燕丹。(2)畏之:谓荆轲未发时,燕丹畏其不去。白虹:旧说是兵象。(3)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等句:白起于长平之战后,欲乘势灭赵,遣卫先生说秦昭王增加兵粮,为昭王所疑,被害。太白:即金星,旧说是天上的将军。昴: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有说,昴,赵分,将有兵,故太白食昴。(4)毕议愿知:尽计议,愿王知之。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1);李斯竭忠,胡亥极刑(2)。是以箕子阳(佯)狂(3),接舆避世(4),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毋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5),子胥鸱夷(6),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熟)察,少加怜焉!
       (1)玉人献宝,楚王诛之:卞和得玉璞,献于楚武王,武王以为石,刖其右足;后献于文王,又以为石,刖其左足。至成王时,卞和抱其璞哭于郊,成王命匠人琢之,果得宝石。(2)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李斯劝谏秦二世胡亥,而二世严厉治之,具五刑。(3)箕子:商末人,曾劝谏纣王,纣王不听,乃披发佯狂为奴。(4)接舆:传说为春秋时楚国的隐士,佯狂避世。(5)比干:商末人,曾多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6)子胥:伍子胥,曾协助吴王阖阎振兴吴国,后劝谏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及停止伐齐,渐被疏远,终于被夫差所害,装在鸱夷(皮革制的大口袋)中沉于江。
       语曰“有白头如新(1),倾盖如故(2)”。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于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事(3);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到以却齐而存魏(4)。夫王奢、樊于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5);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6)。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饲)以(7);白圭显于中山(8),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壁。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9)!
       (1)白头如新:谓交友至白头仍不知心,还如新识面之人。白头:老也。新:初相识,谓识面。(2)倾盖如故:谓道上相遇对话,车盖接触而倾斜,一见如故。倾盖:车盖倾斜。(3)樊于期逃秦之燕等句:秦将樊于期被谗逃至燕。燕丹遣荆轲刺秦王,樊于期自愿刎首,让荆轲持首以见秦。(4)王奢去齐之魏等句:齐臣王奢逃至魏国,当齐伐魏时,王奢登城对齐将说:“今君之来,不过以奢故也,义不苟生,以为魏累。”遂自到。(5)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苏秦是战国时说客,到处游说,信口开河,但对燕国则守信。尾生:古之信士。这里用作比喻。(6)白圭战亡六城句:白圭(非商人白圭)为中山国之将,战失六城,惧诛逃入魏国,得到魏文侯的厚待,还拔中山。(7)食以:谓饲以珍奇之味。:骏马。(8)显于中山:以拔中山之功而尊显。(9)移于浮辞:以浮说而移心。
       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司马喜膑脚于宋(1),卒相中山;范睢拉胁折齿于魏(2),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伸)必然之画(3),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蹈雍(瓮)之河(4),徐衍负石入海(5)。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6)。故百里奚乞食于道路(7),缪(穆)公委之以政(8);宁戚饭牛车下,桓公任之以国(9)。此二人者,岂素宦于朝,借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10),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11)。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12),积毁销骨也(13)。秦用戎人由余而伯(霸)中国(14),齐用越人子臧而强威、宣(15)。此二国岂系于俗,牵于世,系奇(倚)偏之浮辞哉?公听并观(16),垂明当世。故意合则胡越为兄弟,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则骨肉为仇敌,朱、象、管、蔡是矣(17)。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明,后宋、鲁之听,则五伯(霸)不足侔(18),而三王易为也(19)。
       (1)司马喜:战国时人。在宋国遭膑脚(剔去膝盖骨),而三相于中山国。(2)范睢雅:战国时魏人,魏相魏齐怀疑他里通外国,掠笞数百,拉胁析齿,后入秦为相,封为应侯。拉:摧也。(3)画:计也。(4)申徒狄:商末人,耿直之士。蹈雍(瓮)之河:言蹈瓮自沉于大河。(5)徐衍:周末人。负石入海:言负石而欲速沉于海。(6)比周:谓结党。(7)百里奚:春秋蛙虞人,闻秦穆公贤,欲之秦,乏资,乞食而行,终于助秦建立霸业。(8)缪公:即秦穆公。(9)宁戚:春秋时齐大夫。应劭说:“齐桓公夜出迎客,宁戚疾击其牛角,高歌曰:‘南山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小腿),从昏饭牛薄(止也)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桓公召与语,悦之,以为大夫。”(10)季孙:指春秋时鲁国季桓子(名斯)。齐人送女乐,季桓子使鲁定公受之,孔子乃去。(11)子冉:春秋战国之际人。其事不详。墨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12)众口铄金:谓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销。(13)积毁销骨:谓一次次的毁谤,久而久之足以毁灭了人。(14)戎:西北地区的一个兄弟民族。由余:春秋时戎人,使于秦,为所用,协助秦称霸西戎。中国:指中原国家。(15)子臧:战国时越人,其事不详。威、宣:齐威王、齐宣王。(16)公听:言不私。并观:言无偏。(17)朱:丹朱,尧之子。象:舜之弟。管、蔡:西周之管叔、蔡叔。(18)五霸:指春秋时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侔:等也。(19)三王:指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
       是以圣王觉寤(悟),捐子之之心(1),而不说(悦)田常之贤(2),封比干之后(3),修孕妇之墓(4),故功业覆于天下(5)。何则?欲善亡(无)厌也。夫晋文亲其仇(6),强伯(霸)诸侯;齐桓用其仇(7),而一匡天下。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
       (1)子之:战国时燕相,燕王哙贤之,欲禅让,国乃大乱。(2)田常:即陈恒,春秋末年齐人,齐简公悦之,终于杀简公而夺权。(3)封比干之后:《尚书》作“封比干之墓。”(4)修孕妇之墓:商纣王剖孕妇,观其胎产;周武王克商,乃修孕妇之墓。(5)覆:犹被。(6)晋文亲其仇:晋文公重耳起初遭驱逐,寺人勃鞮参与为之。后来即位,晋臣吕甥、却芮欲杀之,因勃鞮告密,才免于难。(7)齐桓用其仇:齐桓公小白起初曾被管仲射中带钧,后来即位用其为相,得以一匡天下。
       至夫秦用商鞅之法(1),东弱韩、魏,立强天下,卒车裂之。越用大夫种之谋(2),禽(擒)劲吴而伯(霸)中国,遂诛其身。是以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3),於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4)。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5),披心腹,见(现)情素(6),堕(输)肝胆(7),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8),则桀之犬可使吠尧,跖之客可使刺由(9),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然则荆轲湛(沈)七族(10),要离燔妻子(11),岂足为大王道哉!
       (1)商鞅:战国时卫人,入秦,协助秦孝公变法,使秦日益富强。孝公死后,商鞅被反对派迫害而受车裂之刑。(2)大夫种:即文种。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越被吴击败后,他向越王勾践献计,使越不亡,又协助勾践奋发图强而灭了吴国。后因勾践听信谗言,迫其自杀。(3)孙叔敖:春秋时楚人。氏,名敖,字叔孙。曾任楚令尹(相当于相)。《史记》云:孙叔敖相楚,“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4)於陵子仲:即陈仲子。战国时齐人,以兄为齐相食禄万锺为不义,适楚,居于於陵,号於陵仲子。楚王欲以为相,不就,偕妻逃走,为人灌国。(5)怀可报之意:谓君主当推诚隆意以待士,自为可报之地。(6)情素:本心,诚意。(7)堕:通“输”,谓由此达彼。(8)无爱于士:言举情索德厚尽达之于士,而无所爱惜。(9)桀之犬可使吠尧,跖之客可使刺由:意谓待人以恩情,则可以为我所用。桀:夏桀。跖:盗跖。(10)荆轲沈七族:《论衡·语增篇》言及秦怨荆轲,并杀其九族。(11)要离:春秋时刺客。为吴王阖闾谋害在卫的公子庆忌。他请吴王断其右手,杀其妻子,诈称负罪出奔。至卫见庆忌,又假意为庆忌设谋返吴夺权。同舟渡江时,要离刺死庆忌,自己也伏剑自尽。
       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壁,以暗投入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1)。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2),轮囷离奇(3),而为万乘器者(4),以左右先为之容也(5)。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壁(6),祗怨结而不见德(7);有人先游(8),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9)。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赢,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10),怀龙逢、比干之意(11),而素无根抵之容,虽竭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12),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之迹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
       (1)眄(miàn,又音miǎn):斜着眼睛看。(2)蟠木:屈曲之木。(3)轮囷:屈曲貌。(4)万乘器:指帝王车舆之类。(5)容:谓雕刻修饰。(6)随珠:传说随侯见大蛇受了伤,疗而愈之,蛇衔明珠以报其德,故称随珠。和壁:即卞和所献之玉。(7)怨结:乃“结怨”之误倒。(8)游:谓游扬,宣扬。(9)树:立也。(10)伊、管:伊尹(商汤之臣)、管仲(齐桓公之相)。(11)龙逢(péng):即关龙逢。夏末人。夏桀暴虐,龙逢多次劝谏,被桀所害。(12)开:达也。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1),而不牵乎卑辞之语,不夺乎众多之口。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2),以信荆轲,而匕首窃发;周文王猎泾渭(3),载吕尚归(4),以王天下。秦信左右而亡(5),周用乌集而王(6)。何则?以其能越挛拘之语(7),驰域外之议,独观乎昭旷之道也(8)。
       (1)陶钧:制陶器的转轮。比喻对事物的节制。(2)蒙嘉:秦始皇时为中庶子(太子的属官)。(3)泾、渭:泾水、渭水,在今陕西省。(4)吕尚:即姜太公。(5)左右:指赵高。(6)乌集:犹言乌合。指周武王大会诸侯于孟津。(7)挛(luán)拘:拘束之意。(8)昭:明也。旷:广也。
       今人主沈谄谀之辞(1),牵帷墙之制(2),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皂(槽)(3),此鲍焦所以愤于世也(4)。
       (1)沈:溺也。(2)牵:拘也。帷墙:指左右便辟臣妾。(3)不羁:言才识高远不可羁系。皂:通“槽”,饲养牲畜的食器。有说是厩的别名。(4)鲍焦:周耿直之士。不愿为当局所用,甘心穷困而死。
       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汗(污)义,底厉(砥砺)名号者不以利伤行。故里名胜母,曾子不入(1);邑号朝歌,墨子回车(2)。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笼于威重之权(3),胁于位势之贵(4),回面汗(污)行(5),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窟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1)曾子:即曾参,孔子弟子。以孝著称,以胜母里之名不顺,而不入。(2)墨子:即墨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主张“非乐”,故不往朝歌邑。(3)寥廓:远大之度。(4)胁:迫也。(5)回面:谓转易其向。污行:谓污秽其行。
       书奏孝王,孝王立出之,卒为上客。
       初,胜、诡欲使王求为汉嗣,王又尝上书,愿赐容车之地径至长乐宫(1),自使梁国士众筑作甬道朝太后(2)。爱盎等皆建以为不可(3)。天子不许。梁王怒,令人刺杀盎。上疑梁杀之,使者冠盖相望责梁王。梁王始与胜、诡有谋,阳争(命)以为不可,故见谗。枚先生、严夫子皆不敢谏(4)。
       (1)长乐宫:太后居住处。(2)甬道:自梁王邸至长乐宫的通道。(3)建:谓立议。(4)枚先生:枚乘。严夫子:严忌。
       及梁事败,胜、诡死,孝王恐诛,乃思阳言,深辞谢之,赍以千金,令求方略解罪于上者。阳素知齐人工先生(1),年八十余,多奇计,即往见,语以其事。王先生曰:“难哉!人主有私怨深怒,欲施必行之诛,诚难解也。以太后之尊,骨肉之亲,犹不能止,况臣下乎?昔秦始皇有伏怒于太后,群臣谏而死者以十数。得茅焦为廓大义(2),始皇非能说(悦)其言也,乃自强从之耳。茅焦亦麾(仅)脱死如毛(毫)厘耳(3),故事所以难者也。今子欲安之乎(4)?”阳曰:“邹鲁守经学,齐楚多辩知,韩魏时有奇节,吾将历问之。”王先生曰:“子行矣。还,过我而西。”
       (1)素知:素与相知。(2)茅焦:秦王政因嫪毐事件。而怨其母,欲迁之。茅焦规劝,以为迁母有不孝之名。秦王采纳,母子如初。(3)仅脱死如毫厘:言仅免于死,祗如毫厘之差。(4)欲安之:打算往哪里去。
       邹阳行月余,莫能为谋,还过王先生,曰:“臣将西矣,为如何?”王先生曰:“吾先日欲献愚计,以为众不可盖(1),窃自薄陋不敢道也。若子行,必往见王长君(2),士无过此者矣。”邹阳发寤(悟)于心(3),曰:“敬诺。”辞去,不过梁,径至长安,因客见王长君。长君者,王美人兄也,后封为盖侯。邹阳留数日,乘间而请曰(4):“臣非为长君无使令于前(5),故来侍也;愚戆窃不自料(6),愿有谒也(7)。”长君跪曰:“幸甚。”阳曰:“窃闻长君弟得幸后宫(8),天下无有(9),而长君行迹多不循道理者。今爱盎事即穷竟。梁王恐诛。如此,则太后怫郁泣血(10),无所发怒,切齿侧目于贵臣矣。臣恐长君危于累卵(11),窃为足下优之。”长君惧(瞿)然曰(12):“将为之奈何?”阳曰:“长君诚能精为上言之(13),得毋竟梁事,长君必固自结于太后。太后厚德长君,入于骨髓,而长君之弟幸于两宫(14),金城之固也。又有存亡继绝之功,德布天下,名施无穷,愿长君深自计之。昔者,舜之弟象日以杀舜为事,及舜立为天子,封之于有卑(15)。夫仁人之于兄弟,无臧(藏)怒,无宿怨,厚亲爱而已,是以后世称之。鲁公子庆父使仆人杀于般(16),狱有所归(17),季友不探其情而诛焉(18);庆父亲杀闵公(19),季子缓追免贼(20),《春秋》以为亲亲之道也(21),鲁哀姜薨于夷(22),孔子曰‘齐桓公法而不谲(23)’,以为过也。以是说天子,徼(侥)幸梁事不奏。”长君曰:“诺。”乘间入而言之。及韩安国亦见长公主(24),事果得不治。
       (1)众不可盖:言不可掩盖众人之长。(2)王长君:即王信,景帝王后之兄。(3)发悟于心:心里领会。(4)间:谓间隙之时。(5)使令:谓役使之人。(6)料:量也。(7)谒:告也。(8)长君弟:指王信之妹王氏。(9)无有:谓独一而无所比类。(10)怫郁:愤满,心情不舒畅。(11)累卵:言成堆的蛋易于破碎。比喻情况危急。(12)瞿然:无守之貌。(13)精:精细。(14)两宫:指太后与皇帝。(15)有卑:即有痹,地名。颜注“在零陵”。(16)庆父(fǔ):春秋时鲁庄公弟共仲。庄公死,子般立。庆父杀子般文闵公,后又杀闵公而奔莒。后鲁釐公贿赂莒国送还庆父。庆父自杀。仆人:即邓扈乐。子般:庄公太子。(17)狱有所归:归罪于邓扈乐。(18)季友:庆父之弟。他不了解庆父本情而诛邓扈乐。(19)闵公:鲁闵公,春秋时鲁国君,被庆父所杀。(20)季子:即季友。免:乃“逸”之误。逸贼:指庆父。(21)《春秋》:这里指《春秋公羊传》。《公羊传》闵公二年,以为季友缓追庆父,是“亲亲之道”。(22)哀姜:鲁庄公夫人,齐桓公之女。私通庆父,合谋杀子般与闵公。齐桓公召哀姜鸩杀之。夷:齐地。(23)法:正也。不谲(jué):言不以权术以免其亲。(24)长公主:长公主嫖,景帝与窦太后之女。
       初,吴王濞与七国谋反,及发,齐、济北两国城守不行(1)。汉既破吴,齐王自杀,不得立嗣。济北王亦欲自杀,幸全其妻子。齐人公孙谓济北王曰:“臣请试为大王明说梁王,通意天子,说而不用,死未晚也。”公孙遂见梁王,曰:“夫济北之地,东接强齐,南牵吴越,北胁燕赵,此四分五裂之国,权不足以自守,劲不足以(捍)寇(2),又非有奇怪云以待难也(3),虽坠言于吴(4),非其正计也。昔者郑祭仲许宋人立公子突以活其君(5),非义也,《春秋》记之,为其以生易死,以存易亡也。乡(向)使济北见(现)情实,示不从之端,则吴必先历齐比济北(6),招燕、赵而总之。如此,则山东之从(纵)结而无隙矣。今吴楚之王练诸侯之兵(7),驱白徒之众(8),西与天子争衡,济北独底(砥)节坚守不下。使吴失与而无助,跬步独进(9),瓦解土崩,破败而不救者,未必非济北之力也。夫以区区之济北而与诸侯争强(10),是以羔犊之弱而捍虎狼之敌也。守职不挠,可谓诚壹矣。功义如此,尚见疑于上,胁肩低首(11),累足抚衿(12),使有自悔不前之心(13),非社稷之利也。臣恐藩臣守职者疑之。臣窃料之,能历西山(14),径长乐,抵未央(15),攘袂而正议者(16),独大王耳。上有全亡之功,下有安百姓之名,德沦于骨髓(17),恩加于无穷,愿大王留意详惟之(18)。”孝王大说(悦),使人驰以闻。济北王得不坐,徙封于淄川(19)。
       (1)齐、济北两国:两王国皆在七国谋反之列。(2)劲:强也。(3)奇怪:谓奇怪神灵。待难:御难之意。(4)坠言:失言之意。(5)祭仲:春秋时郑国大夫祭足,事郑庄公,立庄公与邓曼所生子为昭公。宋国因其大夫雍氏以女妻庄么而生突(公子突),欲立之,乃诱执祭仲,曰:“不立突,将死。”祭仲与宋人盟,以突为厉公。昭公奔卫,免得一死。(6)历:过也。毕济北:谓尽收济北国之地。(7)练:选也。(8)白徒:言素非军旅之人,犹言白丁。(9)跬(kuǐ):半步。 (10)区区:小貌。(11)胁肩低头:缩敛肩膀,低着脑袋。低三下四貌。(12)累足扶衿:小步行走,模着衣带。形容恐惧。(13)自悔不前:自悔不与吴西进。(14)西山:这里指崤山及华山。(15)抵;至也。(16)攘袂:捋起衣袖,奋起之状。 (17)沦:浸入。(18)惟:思也。 (19)淄川:淄川王国,都剧县(在今山东昌乐县西北)。
       枚乘字叔,淮阴人也(1),为吴王濞郎中(2)。吴王之初怨望谋为逆也,乘奏书谏曰(3):
       (1)淮阴:县名。在今江苏淮阴市西南。(2)郎中:侍从之官。(3)乘奏书谏:即枚乘《谏吴王书》。
       臣闻得全者全昌,失全者全亡。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1),以王诸侯。汤、武之土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之明(2),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术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唯大王少加意念恻但之心于臣乘言。
       (1)聚:聚邑。(2)三光:指日、月、星辰。
       夫以一缕之任系干钧之重,上县(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马方骇鼓而惊之(1),系方绝又重镇之;系绝于天不可复结,队(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2)。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3),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今欲极天命之寿,敝无穷之乐(4),究万乘之势(5),不出反掌之易,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以为大王惑也。
       (1)骇鼓:言为鼓声所惊。(2)间不容发:谓成败利钝间不容一发。比喻形势极为危急。(3)脱:谓免于祸。(4)敝:尽也。(5)究:竟也。
       人性有畏其景(影)而恶其迹者,却背而走,迹愈多,景(影)愈疾,不知就阴而止,景(影)灭迹绝。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汤之(1),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不绝之于彼,而救之于此,譬犹抱薪而救火也。养由基(2),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3),百发百中。杨叶之大,加百中焉,可谓善射矣。然其所止,乃百步之内耳,比于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4)。
       (1)(chuàng):冷也。(2)养由基:春秋时楚人,以善射著称。(3)杨叶之大:言其至小。(4)枚乘言养由基之射,比之自己之智,可谓不晓射。
       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1),绝其胎,祸何自来?泰山之霤穿石(2),单(瘅)极之(绠)断干(3)。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摩)使之然也。夫铣铢而称之,至石必差(4);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5)。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6),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拔,据其未生,先其未形也。磨砻底厉(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愿大王孰(熟)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1)纳:犹受。(2)霤(liù):屋檐滴下的水,引申为自上而下的山水。(3)单极之断干:言常用之瓮索,能锲断井架。单:“瘅”之省,劳也。极:甚也。:同“绠”,瓮索。干:井上汲水用的架子。(4)石: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5)径:直也。(7)蘖(niè):树木的嫩芽。
       吴王不纳,乘等去而之梁,从孝王游。
       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晁错为汉定制度,损削诸侯,吴王遂与六国谋反,举兵西乡(向),以诛错为名。汉闻之,斩错以谢诸侯。枚乘复说吴王曰(1):
       (1)复说吴王:《复谏吴王书》。
       昔者,秦西举胡戎之难,北备榆中之关(1),南距(拒)羌筰之塞(2),东当六国之从(纵)。六国乘信陵之籍(藉)(4),明苏秦之约(5),厉荆轲之威,并力一心以备秦。然秦卒禽(擒)六国,灭其社稷,而并天下,是何也?则地利不同,而民轻重不等也。今汉据全秦之地,兼六国之众,修戎狄之义(5),而南朝羌筰,此其与秦,地相什而民相百(6),大王之所明知也。今夫谗谀之臣为大王计者,不论骨肉之义,民之轻重,国之大小,以为吴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
       (1)榆中:地名。在河套地区东北部。(2)羌、筰:指秦汉时西南夷,在今四川、云南等地。(3)信陵:信陵君魏无忌。(4)苏秦:战国时推行合纵路线者。(5)修戎狄之义:谓修恩以抚戎狄。(6)地相什:言汉之地十倍于秦。民相百:言汉之民百倍于秦。
       夫举吴兵以訾(赀)于汉(1),譬犹蝇蚋之附群牛(2),腐肉之齿利剑(3),锋接必无事矣。天子闻吴率失职诸侯(4),愿责先帝之遗约,今汉亲诛其三公,以谢前过,是大王之威加于天下,而功越于汤武也。夫吴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有隐匿(慝)之名(5),而居过于中国(6)。夫汉并二十四郡(7),十七诸侯,方输错出(8),运行数千里不绝于道,其珍怪不如东山之府(9)。转粟西乡(向),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10)。修治上林,杂以离宫,积聚玩好,圈守禽兽,不如长洲之苑(11)。游曲台(12),临上路(13),不如朝夕(潮汐)之池(14)。深壁高垒,副以关城,不如江淮之险。此臣之所为大王乐也。
       (1)赀:估量。(2)蚋(yuì):形体似绳的褐黑色小昆虫,吸动物血。(3)齿:谓当之。(4)失职:谓被削黜而失常分。(5)隐慝:谓隐有叛逆之心。(6)中国:指汉朝。(7)并:共有之意。(8)方输错出:言郡国之贡献并输杂出。(9)东山:指章山。《地理志》云:吴东有海盐章山之铜。(10)海陵仓:吴王国之大仓,在今江苏泰州市。(11)长洲苑:吴王国之苑囿,在今江苏吴县西南。(12)曲台:秦之名宫。(13)上路:上林苑之路。(15)潮汐之池:指大海。
       今大王还兵疾归,尚得十半(1)。不然汉知吴之有吞天下之心也,赫然加怒,遣羽林黄头循江而下(2),袭大王之都;鲁东海绝吴之饷道(3);梁王饬车骑(4),习战射,积粟固守,以备荥阳(5),待吴之饥。大王虽欲反都,亦不得已。夫三淮南地之计不负其约(6),齐王杀身以灭其迹(7),四国不得出兵其郡(8),赵囚邯郸(9),此不可掩,亦已明矣。大王已去千里之国,而制于十里之内矣(10)。张、韩将北地(11),弓高宿左右(12),兵不得下壁,军不得大息,臣窃哀之。愿大王孰(熟)察焉。
       (1)十半:十分之五。(2)黄头:似为军种之铝。陈直云:“似属于羽林军。”(3)鲁:鲁王国。都于鲁县(今山东曲早市)。东海:郡名。治郯县(在今山东郯城西北)。(4)饬:整也。(5)荥阳:县名。在今河南荥阳东北。(6)三淮南:指淮南厉王刘长之三子(时已封王)。不负其约:谓守约不从吴楚。(7)齐王杀身以灭其迹:言齐孝王将闾因初与谋反,惧诛而自杀。(8)四国:指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四个王国。(9)赵囚邯郸:赵王国军队被汉将郦寄围困于邯郸。(10)十里之内:指当时吴军驻营之地。(11)张、韩:指张羽、韩安国,当时都仕于梁王国。将北地:言将兵处于吴军之北以拒吴。(12)弓高:弓高侯韩颓当。宿左右:言将兵屯止于吴军左右。
       吴王不用乘策,卒见禽(擒)灭。
       汉既平七国,乘由是知名。景帝召拜乘为弘农都尉(1)。乘久为大国上宾,与英俊并游,得其所好,不乐郡吏,以病去官。
       (1)弘农都尉:函谷关之关都尉。当时函谷关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东北)。
       复游梁,梁客皆善属辞赋,乘尤高(1)。孝玉薨,乘归淮阴。
       (1)乘尤高:枚乘辞赋水平尤高。《西京杂记》记载,枚乘因作《柳赋》受梁孝王赐绢。《艺文志》赋家有枚乘赋九篇。
       武帝自为太子闻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1),道死(2)。诏问乘子,无能为文者,后乃得其孽子皋(3)。
       (1)蒲轮:以蒲裹轮,以减弱震动。(2)道死:在道上去世。(2)孽子:庶子。
       皋字少儒。乘在梁时,取皋母为小妻。乘之东归也,皋母不肯随乘,乘怒,分皋数千钱,留与母居。年十七,上书梁共王(1),得召为郎。三年,为王使,与冗从争(2),见谗恶遇罪(3),家室没入。皋亡至长安。会赦,上书北阙,自陈枚乘之子。上得之大喜,召入见待诏,皋因赋殿中。诏使赋乎乐馆,善之。拜为郎,使匈奴。皋不通经术,诙笑类俳倡(4),为赋颂,好嫚戏(5),以故得媟黩贵幸(6),比东方朔、郭舍人等(7),而不得比严助等得尊官(8)。
       (1)梁共王:刘买,梁孝王之子。(2)冗从:散职,侍从。(3)恶:相毁。(4)诙:嘲也。俳(pái):杂戏,滑稽戏。倡:歌舞艺人。(5)嫚戏:亵猥戏谚。(6)媟黩:轻慢、亵猥。(7)东方朔:以滑稽著称。本书有其传。(8)严助:本书有其传。尊官:高官。
       武帝春秋二十九乃得皇子(1),群臣喜,故皋与东方朔作《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2),受诏所为,皆不从故事,重皇子也。
       (1)春秋:谓年龄。皇子:指皇太子刘据。(2)《立皇太子禖祝》:汉武帝晚得太子,喜而立求子之神“禖”,而令枚皋作祭祀之文。
       初,卫皇后立(1),皋奏赋以戒终(2)。皋为赋善于朔也。
       (1)卫皇后:卫子夫。(2)戒终:告戒慎终为始。
       从行至甘泉、雍、河东(1),东巡狩,封泰山,塞决河宣房(2),游观三辅离宫馆(3),临山泽,犬猎射驭狗马蹴鞠刻镂(4),上有所感,辄使赋之。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故所作少而善于皋。皋赋辞中自言为赋不如相如,又言为赋乃徘,见视如倡,自悔类倡也。故其赋有诋娸东方朔(5),又自诋娸。其文骫骨皮(6),曲随其事,皆得其意,颇诙笑,不甚闲靡(7)。凡可读者百二十篇,其尤嫚戏不可读者尚数十篇。
       (1)甘泉:甘泉宫。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雍:县名。在今陕西凤翔县南。河东:郡名。治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2)河:黄河。宣房: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3)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4)蹴鞠:中国古代的一种足球运动。(5)诋:毁也。娸:丑也。(6)骫骳(wěibèi):屈曲;纡曲。(7)闲靡:闲婉而柔靡。
       路渴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1)。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2),编用写书。稍习善,求为狱小吏,因学律令,转为狱史,县中疑事皆问焉。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又受《春秋》,通大义。举孝廉,为山邑丞(3),坐法免,复为郡吏。
       (1)巨鹿:县名。在今河北巨鹿县西南。东里:巨鹿县的里名。(2)牒:小简。(3)山邑:疑为“石邑”之误。石邑:县名。在今河北石家庄市西南。丞:县丞。
       元凤中(1),廷尉光以治诏狱(2),请温舒署奏曹椽,守廷尉史。会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3):
       (1)元凤:汉昭帝年号(前80—前75)。(2)光:李光。(3)其辞:《言宜尚德缓刑书》。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1),而桓公以兴(2);晋有骊姬之难(3),而文公用伯(霸)(4)。近世赵王不终(5),诸吕作乱(6),而孝文为大宗。繇(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7),尊文武之业(8),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9),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10),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11),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无)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1)无知:即公孙无忌。春秋时齐臣,杀其君齐襄公而自立(前686),次年被杀,公子小白自莒入齐即位,是为桓公。(2)桓公: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3)骊姬:春秋时骊戎国君之女被晋献公纳为夫人,受宠,生奚齐。谮杀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等皆出奔。献公死,奚齐立,为晋大夫里克等所杀。重耳返国,立为君,是为文公,称霸于世。(4)文公:晋文公。(5)赵王:赵王刘如意。不终;谓不得其死。(6)诸吕:指吕产、吕禄等。(7)桓文:齐桓公、晋文公。(8)文武:周文王、周武王。(9)一远近:言遐迩一体。(10)昌邑:昌邑王刘贺。(11)大将军:指霍光。
       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1)。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无意。
       (1)《春秋》大一统:见《公羊传》隐公元年。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1)。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2)。放盛服先生不用于世(3),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无)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4)。《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5)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示)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炼)而周内(纳)之(6)。盖奏当之成(7),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8)。何则?成练(炼)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无)极,偷为一切(9),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10);刻木为吏,期不对(11)。”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政),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1)秦有十失等句:讥当时峻刑。(2)遏:颜注:“遏,止也。”杨树达云:“‘遏’疑当读谒。谒,白也。(3)盛服先生:指尽忠于国事之人。王先谦曰:“先生,谓儒生也。儒者褒衣大冠,故曰盛服先生。”吴恂曰:“愚疑‘生’或王字之误,盖盛服先王,犹后书《孔僖传》之‘师则先王’。……盛服者,深服之义耳。”两说似乎牵强。(4)属:连也。(5)《书》曰云云:引文见《尚书·虞书·大禹谟》所载繇爵之言。此意谓宁可有不常之过,不滥杀无罪之人。不辜:无罪之人。(6)锻炼:譬如工匠锤炼以成器形。周纳:言如样匠削枘就凿,以期吻合。此谓狱吏舞文弄法,析律比附,以铸成人罪。(7)当:谓判罪。(8)虽咎繇听之二句:相传咎繇(即皋陶)善听狱讼,故引以为喻。(9)偷:苟且。一切:谓权宜。 (10)议:商议。或是“义”之误。(11)期:犹必。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1),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藏疾,川泽纳汗(污),瑾瑜匿恶,国君含垢。”(2)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3),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无)极,天下幸甚。
       (1)鸢:老鹰。(2)古人有言云云:引文见《左传》宣公十五年晋大夫伯宗之辞。山薮藏疾:言山林中有毒气猛兽。川泽纳污:言河沟里有污泥浊水。瑾瑜匿恶:言美玉带着疵点。含垢:言忍耻。(3)废治狱:《说苑》作“废烦狱”,较妥。
       上善其言,迁广阳私府长(1)。
       (1)广阳:广阳王国。都蓟县(在今北京市西南)。私府长:诸侯王藏钱之府的长官。
       内史举温舒文学高第(1),迁右扶风丞(2)。时,诏书令公卿选可使匈奴者,温舒上书,愿给厮养(3),暴骨方外(4),以尽臣节。事下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问状(5),罢归故宫(6)。久之,迁临淮太守(7),治有异迹,卒于官。
       (1)内史:官名。在诸侯王国中掌治国民。(2)右扶风:官名。辖区在长安以西,职掌相当于郡太守。治所在渭城(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3)给厮养:犹言郊犬马,臣对君之谦辞。厮养:旧日对从事饲养、炊事工作的劳动者之称。(4)方外:指边远地区。(5)杜延年:本书有其传。(6)罢归故宫:以其言无可取,故罢而遣返故宫。(7)临淮:郡名。治徐县(在今江苏泗洪县南)。
       温舒从祖父受历数天文,以为汉厄三七之间(1),上封事以豫戒。成帝时,谷永亦言如此(2)。及王莽篡位,欲章代汉之符,著其语焉。温舒子及孙皆至牧守大官。
       (1)汉厄三七之间:言汉朝命运以三七计,为二百一十年。(2)谷永:本书有其传。谷永上书有“涉三七之节绝”说。
       赞曰:春秋鲁臧孙达以礼谏君(1),君子以为有后(2)。贾山自下劘上(3),邹阳、枚乘游于危国,然卒免刑戮者,以其言正也。路温舒辞顺而意笃,遂为世家(4),宜哉!
       (1)臧孙达:即藏哀伯,春秋时鲁国大夫。(2)君子以为有后:《左传》宣公二年载臧哀伯规谏鲁桓公,“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君子:指周内史。(3)劘(mó):犹拂逆。比喻直谏。(4)世家:旧时泛称门第高、世代为官的人家。

本书目录

汉书新注卷一上 高帝纪第一上
汉书新注卷一下 高帝纪第一下
汉书新注卷二 惠帝纪第二
汉书新注卷三 高后纪第三
汉书新注卷四 文帝纪第四
汉书新注卷五 景帝纪第五
汉书新注卷六 武帝纪第六
汉书新注卷七 昭帝纪第七
汉书新注卷八 宣帝纪第八
汉书新注卷九 元帝纪第九
汉书新注卷十 成帝纪第十
汉书新注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汉书新注卷十二 平帝纪第十二
汉书新注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第一
汉书新注卷十四 诸侯王表第二
汉书新注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汉书新注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汉书新注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汉书新注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汉书新注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汉书新注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1)
汉书新注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汉书新注卷二十一上 律历志第一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一下 律历志第一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二 礼乐志第二
汉书新注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汉书新注卷二十四上 食货志第四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四下 食货志第四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九 沟血志第九
汉书新注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
汉书新注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
汉书新注卷三十二 张耳陈余传第二
汉书新注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
汉书新注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汉书新注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汉书新注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汉书新注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汉书新注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第八
汉书新注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
汉书新注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第十
汉书新注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
汉书新注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汉书新注卷四十三 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
汉书新注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
汉书新注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汉书新注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汉书新注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第十七
汉书新注卷四十八 贾谊传第十八
汉书新注卷四十九 爱盎晁错传第十九
汉书新注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第二十
汉书新注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
汉书新注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汉书新注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汉书新注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汉书新注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
汉书新注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汉书新注卷五十七上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五十七下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
汉书新注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
汉书新注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
汉书新注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
汉书新注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汉书新注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汉书新注卷六十四上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
汉书新注卷六十四下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下
汉书新注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汉书新注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
汉书新注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
汉书新注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传第三十八
汉书新注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
汉书新注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汉书新注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汉书新注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汉书新注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
汉书新注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汉书新注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
汉书新注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
汉书新注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
汉书新注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汉书新注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汉书新注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汉书新注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汉书新注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汉书新注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
汉书新注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第五十四
汉书新注卷八十五 谷永杜邺传第五十五
汉书新注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
汉书新注卷八十七上 扬雄传第五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八十七下 扬雄传第五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八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
书新注卷八十九 循吏传第五十九
汉书新注卷九十 酷吏传第六十
汉书新注卷九十一 货殖传第六十一
汉书新注卷九十二 游侠传第六十二
汉书新注卷九十三 佞幸传第六十三
汉书新注卷九十四上 匈奴传第六十四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
汉书新注卷九十六上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六下 西域传第六十六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七上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七下 外戚传第六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八 元后传第六十八
汉书新注卷九十九上 王莽传第六十九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九中 王莽传第六十九中
汉书新书卷九十九下 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汉书新注卷一百上 叙传第七十上
汉书新注卷一百下 叙传第七十下
班彪列传下 子固
汉书叙例
前汉补注序例
《汉书》主要人名检索
附录三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