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简体版
汉书新注
汉书新注卷四十九 爱盎晁错传第十九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汉书新注卷四十九 爱盎晁错传第十九
       【说明】本传叙述爱盎与晁错互相倾轧的事迹。爱盎,敢于直谏,曾劝阻景帝立弟梁王刘武为嗣,竟至被梁王所派遣的刺客所暗杀。晁错曾习申商刑名之学,官至御史大夫。深明时势,论政切要,上书言事凡三十篇,建议“削藩”,劝农立本,徙民实边,抵御匈奴侵扰,为文帝、景帝所重视。其文简捷明畅,言事凿凿可行。因其“削藩”之议触及诸候王利益,吴、楚七国以诛错为名举兵反汉,爱盎从中谗毁,景帝一时糊涂而信之,使其被斩于东市,且连累家族。《史记》《汉书》皆以爱(袁)盎、晁(朝)错合传。《史记》传晁错,主要是记其与爱盎诸大臣相谗杀始末,失之简略、片面。《汉书》写晁错袭取一部分《史记》之文,但备载其所上书疏及策对,比《史记》传增补了数倍的内容,体现出晁错真实的面目,可谓胜过《史记》文。司马迁讥刺晁错“擅权,多所变更”,而班固则肯定他“锐于为国远虑”,两论主要不在于识见之异,而关键是立场不同。马、班对统一均无异议,然对君主专制是有异议的,司马迁以为“削藩”的手段有点毒辣,班固则以为完全必要。   
       爱盎字丝(1)。其父楚人也(2),故为群盗,徙安陵(3)。高后时,盎为吕禄舍人。孝文即位,盎兄哙任盎为郎中(4)。
       (1)爱盎:《史记》作“袁盎”。陈直说:“盎”当为“紻”字之假借,方与字丝训诂相适应。(2)楚:指先秦时楚国地区。(3)安陵:县名。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4)任:保任。爰盎为其兄哙所保任,故得为郎中。郎中:《史记》作“中郎”。
       绛侯为丞相(1),朝罢趋出,意得甚(2)。上礼之恭,常目送之。盎进曰:“丞相何如人也?”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3)。方吕后时,诸吕用事(4),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5)。是时绛侯为太尉,本兵柄(6),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诛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7),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弗取也。”后朝,上益庄(8),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盎曰(9):“吾与汝兄善,今儿乃毁我。”盎遂不谢。
       (1)绛侯:周勃。(2)意得甚:非常得意。(3)主在与在,主亡与亡:与君主共存亡之意。(4)诸吕:指吕产、吕禄等人,吕后的亲族。(5)不绝如带:言微细。(6)本兵柄:王念孙校改为“主兵权”,是也。(7)如:似也。(8)庄:严也。(9)望:怨望,责备。(10)儿:孺子。
       及绛侯就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请室(1),诸公莫敢为言,唯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1)请室:请罪之室,即囚禁有罪官吏的牢狱。
       淮南厉王朝(1),杀辟阳侯(2),居处骄甚。盎谏曰:“诸侯太骄必生患,可適(谪)削地。”上弗许。淮南王益横。谋反发觉,上征淮南王,迁之蜀,槛车传送。盎时为中郎将,谏曰:“陛下素骄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有如遇霜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大弗能容,有杀弟名,奈何?”上不听,遂行之。
       (1)淮南厉王:即刘长,文帝之弟。(2)辟阳侯:审食其。中郎将:官名。统领皇帝的侍卫人员。
       淮南王至雍(1),病死,闻(2),上辍食,哭甚哀。盎入,顿首请罪。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盎曰:“上自宽,此往事,岂可悔哉!且陛下有高世行三,此不足以毁名。”上曰:“吾高世三者何事?”盎曰:“陛下居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解衣(3),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夫曾参以布衣犹难之(4),今陛下亲以王者修之,过曾参远矣。诸吕用事,大臣颛(专)制,然陛下从代乘六乘传(5),驰不测渊,虽贲育之勇不及陛下(6)。陛下至代邸(7),西向让天子者三,南乡(向)让天子者再。夫许由一让(8),陛下五以天下让,过许由四矣。且陛下迁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过,有司宿卫不谨(9),故病死。”于是上乃解,盎繇(由)此名重朝廷。
       (1)雍:县名。在今陕西凤翔县南。(2)闻:闻于皇帝。(3)交睫:谓睡寐。睫(jié):眼睫毛。(4)曾参:春秋未年鲁人以孝著称。(5)六乘传:六匹马拉的驿车。(6)贲、育:孟贲、夏育,都是古代的勇士。(7)代邸:代王在京的住所。(8)许由:相传尧曾欲以天下让于许由,许由不受。(9)宿卫:《史记》仅“卫”字,是也。淮南王刘长当时为罪人,不当称宿卫。
       盎常引大体慷慨(1)。宦者赵谈以数幸,常害盎,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2),谏盎曰:“君众辱之,后虽恶君,上不复信。”于是上朝东宫(3),赵谈骖乘(4),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5),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之余共载(6)!”于是上笑,下赵谈。谈泣下车。
       (1)体:事物的法式、规矩。(2)常侍骑:官名。随侍皇帝。(3)东宫:太后所居。(4)骖乘:陪乘或陪乘的人。(5)六尺舆:乘舆,秦汉时帝王所用的车舆。(6)刀锯。古代的刑具。刀锯之余:接受过宫刑之人。
       上从霸陵上(1),欲西驰下峻阪(2),盎揽辔,上曰:“将军怯邪?”盎言曰:“臣闻千金之子不垂堂(3),百金之子不骑衡(4),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骋六飞(5),驰不测山,有如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6)?”上乃止。
       (1)霸陵:陵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2)峻阪:陡坡。(3)不垂堂:不在屋檐下,怕檐瓦坠下打伤。(4)不骑衡:不靠近栏杆,怕掉下跌死。(5)六飞:指皇帝车舆。帝王舆驾六马,马有龙之称,六飞即六龙之义。(6)高庙、太后:指汉高祖、薄太后。
       上幸上林(1),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2),常同坐(3)。及坐,郎署长布席(4),盎引却慎夫人坐(5)。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以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以同坐哉(6)!且陛下幸之,则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也。独不见‘人豕’乎(7)?”于是上乃说(悦),入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1)上林:苑名。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2)禁中:宫中。(3)同坐:尊者专席而坐,即独坐。同坐,指慎夫人与皇后同席坐,而不是让皇后独坐。(4)郎署:直卫的官署。郎署长:郎署的长官。布席:摆开坐席。(5)引却:彻去。(6)主:指皇后。(7)人豕:《外戚传》作“人彘”,指戚夫人。
       然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1)。调为陇西都尉(2),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迁齐相(3),徒为吴相(4)。辞行,种谓盎曰:“吴王骄日久(5),国多奸,今丝欲刻治(6),彼不上书告君,则利剑刺君矣。南方卑湿,丝能日饮,亡(无)何;说王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脱。”盎用种之计,吴王厚遇盎。
       (1)中:指朝廷。(2)陇西:郡名。治狄道(今甘肃临洮)。都尉:官名。辅佐郡守,掌全郡军事。(3)齐相:齐王国的丞相。齐部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4)吴相:吴王国的丞相。吴都吴县(在今江苏苏州市)。(5)吴王:指吴王刘濞。(6)刻治:揭发罪行,予以惩治。(7)无何:言不足优。饮酒可以御湿,故言不足忧。
       盎告归(1),道逢丞相申屠嘉(2),下车拜谒,丞相从车上谢。盎还,愧其吏,乃之丞相舍上谒,求见丞相,丞相良久乃见。因跪曰:“愿请闲(3)。”丞相曰:“使君所言公事(4),之曹与长史掾议之(5),吾且奏之;则私,吾不受私语。”盎即起说曰:“君为相,自度孰与陈平、绛侯(6)?”丞相曰:“不如。”盎曰:“善,君自谓弗如。夫陈平、绛侯辅翼高帝,定天下,为将相,而诛诸吕,存刘氏;君乃为材官蹶张(7),迁为队帅(8),积功至淮阳守,非有奇计攻城野战之功。且陛下从代来,每朝,郎官者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其言不可用,置之;言可采,未尝不称善。何也?欲以致天下贤英士大夫,日闻所不闻,以益圣。而君自闭箝天下之口,而日益愚。夫以圣主责愚相,君受祸不久矣。”丞相乃再拜曰:“嘉鄙人,乃不知:将军幸教(9)。”引与入坐,为上客。
       (1)告归:告假回家。(2)申屠嘉:文帝时丞相。本书有其传。(3)请闲:请求个别谈话。(4)使君:对奉命出使或外任的官员之尊称。(5)曹:这里指丞相的下属部门。长史:这里指丞相的长史。(6)孰与:犹言何如。陈平、绛侯周勃:申屠嘉之前的丞相。本书有其传。(7)乃:始也。材官:勇武的步卒。蹶(jué)张:以脚踏弩,使之张开。(8)队帅:队长。(9)幸教:承蒙教诲。
       盎素不好晁锗,错所居坐,盎辄避;盎所居坐,错亦避,两人未尝同堂语。及孝景即位,晁错为御史大夫,使吏案盎受吴王财物,抵罪(1),诏赦以为庶人。吴楚反闻(2),错谓丞史曰(3):“爰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其计谋。”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4)。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盎不宜有谋。”错犹与(豫)未决(5)。人有告盎,盎恐,夜见窦婴(6),为言吴所为反,愿至前,口对状。婴入言,上乃召盎。盎入见,竟言吴所以反,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可罢(7)。上拜盎为太常(8),窦婴为大将军(9),两人素相善。是时,诸陵长安中贤大夫争附两人(10),车骑随者日数百乘。
       (1)抵罪:抵偿其应负的罪责。(2)吴楚反:指吴楚七国乱。(3)丞史:指御史大夫属下之御史丞及御史。(4)绝:断绝。这里指断绝吴王刘濞反叛之念。(5)犹与:即犹豫。(6)窦婴:窦太后之侄,本书有其传。(7)罢:谓罢兵。(8)太常:官名。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9)大将军:为将军的最高称号,职掌统兵征战。(10)诸陵长安中贤大夫:《史记》作“诸侯长者、长安中贤大夫”,是也。大夫为朝官,长者乃未仕之人,诸陵不得有大夫。
       及晁错已诛,盎以太常使吴。吴王欲使将,不肯。欲杀之,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围守盎军中(1)。初,盎为吴相时,从史盗私盎侍儿。盎知之,弗泄,遇之如故。人有告从史,“君知女(汝)与侍者通”,乃亡去。盎驱自追之,遂以侍者赐之,复为从史(2)。及盎使吴见守,从史适在守盎校为司马(3),乃悉以其装赍买二石醇醪(4),会天寒,士卒饥渴,饮醉西南陬卒(5),卒皆卧。司马夜引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吴王期旦日斩君(6)。”盎弗信,曰:“何为者?”司马曰:“臣故为君从史盗侍儿者也。”盎乃惊,谢曰:“公幸有亲(7),吾不足累公。”司马曰:“君弟(第)去(8),臣亦且亡,辟(避)吾亲(9),君何患!”乃以刀决帐(10),道(导)从醉卒直(值)出(11)。司马与分背(12)。盎解节旄怀之(13),屐步行七十里,明,见梁骑(14),驰去,遂归报。
       (1)都尉:官名。比将军略低的武官。(2)从史:倚从官。盗私:私下通奸。侍儿:婢女。(3)校:军队之一部。司马:武职名。(4)装赍:携带的行装。醇醪(chún láo):味厚的美酒。(5)陬(zōu):隅,角落。(6)期旦日:约定明日。(7)亲:亲人。(8)第:但,且。(9)避:藏匿。(10)决帐:割裂军幕。(11)值:指醉卒所值守之处。(12)分背:分别,背道而行。(13)节旄:节上所缀牦牛尾饰物。怀:藏于怀。(14)梁:梁王国。都于睢阳。骑:备有鞍辔的马。
       吴楚已破,上更以元王子平陆侯礼为楚王,以盎为楚相。尝上书,不用。盎病免家居,与闾里浮湛(沈),相随行斗鸡走狗。洛阳剧孟尝过盎(1),盎善待之。安陵富人有谓盎曰:“吾闻剧孟博徒,将军何自随之?”盎曰:“剧孟虽博徒,然母死,客送丧车千余乘,此亦有过人者。且缓急人所有。夫一旦叩门,不以亲为解(2),不以在亡为辞(3),天下所望者,独季心、剧孟(4)。今公阳从数骑,一旦有缓急,宁足恃乎!”遂骂富人,弗与能。诸公闻之,皆多盎(5)。
       (1)剧孟:汉初游侠,见《游侠传》。(2)不以亲为解:言不以父母在而推诿。古代有父母在而不许友以死之礼,只有游侠多不遵此。(3)不以在亡为辞:言不诡谓身不在而推却。亡:这里训不在。(4)季心:汉初游侠,季布之弟,见《季布传》。(5)多:推重;赞美。
       盎虽居家,景帝时时使人问筹策。梁王欲求为嗣(1),盎进说,其后语塞(2)。梁王以此怨盎,使人刺盎。刺者至关中,问盎,称之皆不容口(3)。乃见盎曰:“臣受梁王金刺君,君长者,不忍刺君。然后刺者十余曹(4),备之!”盎心不乐,家多怪,乃之棓生所问占(5)。还,梁刺客后曹果遮刺杀盎安陵郭门外。
       (1)梁王:指梁孝王刘武。(2)语塞:立梁王为嗣之语塞绝。(3)不容口:赞不绝口之意。(4)曹:辈也。(5)棓(péi)生:姓棓的术士。问占:占卜吉凶。
       晁错,颍川人也(1)。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生所(2),与洛阳宋孟及刘带同师。以文学为太常掌故(3)。
       (1)颍川:郡名。治阳翟(今河南禹县)。(2)申商:申不害、商鞅,皆战国时法家人物。刑名:法家循名责实、明赏罚的学说。轵:县名。在今河南济源县东南。生:先生。《汉旧仪》云:“博士称先生。”或简称为先,或简称为生。疑张恢也是秦代博士。所:汉人习俗语每称某所。(3)文学:言文章博学。太常掌故:汉官名。太常的属官。
       错为人峭直刻深(1)。孝文时,天下亡(无)治《尚书》者(2),独闻齐有伏生(3),故秦博士(4),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5),使人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书称说(6)。诏以为太子舍人(7),门大夫,迁博士。又上书言(8):“人主所以尊显功名扬于万世之后者,以知术数也(9)。故人主知所以临制臣下而治其众,则群臣畏服矣;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欺蔽矣;知所以安利万民,则海内必从矣;知所以忠孝事上,则臣子之行备矣(10):此四者,臣窃为皇太子急之(11)。人臣之议或曰皇太子亡(无)以知事为也(12),臣之愚,诚以为不然。窃观上世之君子,不能奉其宗庙而劫杀于其臣者,皆不知术数者也。皇太子所读书多矣,而未深知术数者,不问书说也(13)。夫多诵而不知其说,所谓劳苦而不为功,臣窃观皇太子材智高奇,驭射伎(技)艺过人绝远,然于木数未有所守者,以陛下为心也(14)。窃愿陛下幸择圣人之术可用今世者,以赐皇太子,因时使太子陈明于前。唯陛下裁察。”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15)。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16)。
       (1)峭直刻深:严峻,刚直,苛刻。(2)治:这里是研究之意。(3)伏生:即伏胜,字子贱,济南人。(4)博士:学官名,秦与汉初,博士掌学术,备顾问,典守书籍。自汉武帝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之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5)太常:官名。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6)因上书称说:《史记》作“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文义较明。(7)太子舍人:及下文门大夫,皆太子的属官。(8)书:即《言太子知术数疏》,以下引文即是。(9)术数:治国之方略与统治之手段。(10)行:品行。(11)皇太子:指当时的太子刘启。(12)无以知事为:没有必要懂得这些事。(13)不问书说:不了解书中含义。(14)以陛下为心:意谓担心皇上怀疑他急于为君。(15)太子家令:太子的属官,主管庶务。(16)智囊:指足智多谋的人。
       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1),曰:
       (1)上书言兵事:即《言兵事疏》,下文即是。
       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1),小人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2),攻城屠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3)。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亡(无)有胜意。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集)士卒(4),底厉(砥砺)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繇(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1)胡虏:指匈奴。(2)陇西:郡名。治狄道(在今甘肃临洮)。(3)没世不复:一辈子不能振作。(4)和辑(集):安抚集合。
       臣又闻用兵,临战合刃之急者三(1):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习(2),三曰器用利。兵法曰:丈五之沟,渐车之水(3),山林积石,经川丘阜(4),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车骑二不当一。土山丘陵,曼衍相属(5),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平陵相远(6),川谷居间,仰高临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当一。两陈(阵)相近,平地浅草,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也,剑盾三不当一。萑苇竹萧(7),草木蒙茏(8),支(枝)叶茂接,此矛之地也(9),长戟二不当一。曲道相伏(10),险厄相薄(11),此剑盾之地也,弓弩三不当一。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12),动静不集(13),趋利弗及(14),避难不毕,前击后解(懈)(15)与金鼓之指(旨)相失(16),此不习勒卒之过也(17),百不当十。兵不完利(18),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同(19);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亡(无)矢同;中不能入,与亡(无)链同:此将不省兵之祸也(20),五不当一。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卒不可用,以其将予敌也;将不知兵,以其主予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四者,兵之至要也。
       (1)合刃:谓交兵,交锋。急:关键之意。(2)服习:训练有素。(3)渐:浸湿。渐车之水:指浅水之河。(4)经川:常流不息之河。丘阜:丘陵。(5)曼衍胡属:绵延相接。(6)远:隔离。(7)萑(huán)苇:芦苇之类植物。萧:蒿草。(8)蒙茏:茂密貌。(9)(rán):铁把短矛。 (10)伏:埋伏。(11)薄:迫也。 (12)精:熟练。(13)集:齐,统一。(14)趋利弗及:捕捉战机不准确及时。(15)前击后懈:前锋在奋力搏斗而后续部队松松垮垮。(16)金鼓之指:古时作战,击鼓则前进,鸣金则收兵。(17)习勒:训练与严格要求。(18)兵:指兵器。(19)袒裼(tǎnxì):袒胸露体。(20)省兵:检验和了解兵器。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1)。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2);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3)。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4);险道倾仄(侧),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疲)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平原易地,轻车突骑(5),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6);劲弩长戟,射疏及远(7),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8);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9),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骤)发(10),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11);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12):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一击十之术也。
       (1)险易:险要,不险要。备:防备。(2)敌国:这里指势均力敌之国。(3)中国:中原之国,当时指汉朝。(4)弗与:不如。(5)突骑:突击的精锐骑兵。(6)挠乱:搅乱。(7)射疏:射程阔远。(8)格:抵住。(9)什伍: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二伍为什。(10)材官:汉代能用强弩的步兵。(11)革笥:皮制铠甲。木荐:木制盾牌。(12)给:补给;接续。
       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在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卬(仰)之间耳。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1),则悔之亡(无)及也。帝王之道,出于万全。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义)者(2),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欲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1)跌:蹉跌。这里是失败之意。(2)义渠:汉代西北地区一个兄弟民族。
       传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臣错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财(裁)择。文帝嘉之,乃赐错玺书宠答焉(1),曰:“皇帝问太子家令:上书言兵体三章(2),闻之。书言‘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今则不然。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故在于此。使夫不明择于不狂,是以万听而万不当也。”
       (1)玺书:诏书。(2)言兵体三章:指《言兵事疏》所提的得地形、卒服习、器用利三点。
       错复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1),曰:
       (1)此指《守边劝农疏》,下文即是。
       臣闻秦时北攻胡貉(1),筑塞河上(2),南攻杨越(3),置戍卒焉。其起兵而攻胡、越者,非以卫边地而救民死也,贪戾而欲广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乱。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势(4),战则为人禽(擒),屯则卒积死。夫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5),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酪,其人密理(6),鸟兽毳毛(7),其性能(耐)寒。杨越之地少阴多阳,其人疏理(8),鸟兽希(稀)毛,其性能(耐)暑。秦之戍卒不能(耐)其水土,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9)。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因以谪发之(10),名曰“谪戍(11)”。先发吏有谪及赘壻、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12),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13),后入闾(14),取其左(15)。发之不顺,行者深怨,有背畔(叛)之心。凡民守战至死而不降北者(16),以计为之也。故战胜守固则有拜爵之赏,攻城屠邑则得其财卤(掳)以富家室(17),故能使其众蒙矢石(18),赴汤火,视死如生。今秦之发卒也,有万死之害,而亡(无)铢两之报(19),死事之后不得一算之复(20),天下明知祸烈及已也。陈胜行戍,至于大泽,为天下先倡,天下从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
       (1)胡:指匈奴。貉:同“貊”,古代东北部的一个兄弟民族。(2)河:指黄河。(3)杨越:即南越。(4)势:言地势。(5)积:谓众多。积死:言死者先后相积。(6)密理:谓肌肉紧密。(7)毳(cuì)毛:细毛,引申为羽毛丰密。(8)疏理:谓肌肉疏松。(9)偾(fèn):仆倒而死。(10)谪:古代官吏因罪而被降职或流放。(11)赘壻:家贫而就婚于女家的男子。贾人:商人。(12)市籍:秦汉时商人的户籍。(13)大父母:祖父母。(14)闾:里巷之门。(15)取其左:征发闾左之民。秦时间左之民往往不服役。(16)降北:投降与败退。(17)财卤:掳掠的财物。(18)蒙:冒也。(19)铢(zhū)两: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比喻微少。(20)一算之复:谓免除算赋。汉代成年人每人每年纳赋一百二十文,是为一算。复:免除。
       胡人衣食之业不著于地(1),其势易以扰乱边竟(境)。何以明之?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以是观之,往来转徒,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2)。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3),或当上郡、北地、陇西(4),以候备塞之卒(5),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
       (1)不著于地:不固定于一地。(2)南亩:指农田,这里是指家乡。(3)燕:指今河北省北部及北京地区。代:指今山西省东北部及河北省西北部地区。(4)上郡:郡治肤施(在今陕西榆林县东南)。北地:郡名。治马领(在今甘肃庆阳县西北)。(5)候:侦察。
       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1),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2),具蔺石(3),布渠答(4),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步。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5),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6)。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7);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8),能自给而止。郡县之民得买其爵,以自增至卿(9)。其亡(无)夫若妻者,县官买予之。人情非有匹敌(10),不能久安其处。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人驱而能止其所驱者(11),以其半予之(12),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13),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此与东方之戍卒不习地势而心畏胡者,功相万也(14)。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无)系虏之患(15),利施后世,名称圣明,其与秦之行怨民,相去远矣。
       (1)一岁而更:汉制,守边士卒一年一更换。(2)以便:谓以农作之闲。(3)蔺石:雷石,守御城塞之用。(4)渠答:铁蒺藜,对付敌骑之用。(5)调:谓计算,规划。(6)中周:中间之周围。虎落:竹篱笆。(7)免徒复作:指免除徒刑而服劳役之人。(8)廪食:言以官仓之粮供给移民。(9)卿:指汉爵第十级(左庶长)至第十八级(大庶长)。(10)匹敌:配偶。(11)驱:言驱逐和掠夺汉边境的人口和财物。(12)其半:指所驱数量之半。(13)德上:言感戴皇上之恩德。(14)功相万:言其功万倍于东方之戍卒。(15)系虏:被掠去当俘虏。
       上从其言,募民徒塞下。错复言(1):
       (1)复言:指《募民实塞疏》。下文即是。
       陛下幸募民相徙以实塞下(1),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2),甚大惠也:下吏诚能称厚惠,奉明法,存恤所徒之老弱,善遇其壮士,和辑其心而勿侵刻,使先至者安乐而不思故乡,则贫民相募而劝往矣(3)。臣闻古之徙远方以实广虚也(4),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5),通田作之道,正吁陌之界,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6),门户之闭,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轻去故乡而劝之新邑也。为置医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男女有昏(婚),生死相恤,坟墓相从,种树畜长(7),室屋完安,此所以使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也。
       (1)幸:指称皇帝的举动。(2)输将:运输。(3)相募:当作“相慕”。言民慕先至者之安乐。劝往不当说成相募。(4)广虚:空旷之墟。广,同“旷”。虚,同“墟”。(5)割宅:划分住宅。(6)二内:指堂后的东房、西室。 (7)畜长:犹畜养,谓豢养六畜。
       臣又闻古之制边县以备敌也,使五家为伍,伍有长;十长一里,里有假士(1);四里一连,连有假五百;十连一邑,邑有假候:皆择其邑之贤材有护(2),习地形知民心者(3),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应敌。故卒伍成于内,则军正定于外(4)。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幼则同游,长则共事。夜战声相知,则足以相救;昼战目相见,则足以相识;欢爱之心,足以相死(5)。如此而劝以厚赏,威以重罚,则前死不还踵矣(6)。所徙之民非壮有材力,但费衣粮,不可用也;虽有材力,不得良吏,犹亡(无)功也。
       (1)假士:与下文之假五百、假候,都是乡邑编制之长。(2)有护:有保护能力。(3)习:教习。于:犹以。(4)军正:军政。正,同“政”。(5)相死:互相之间为之而死。(6)还踵:同“旋踵”,掉转脚跟,后退之意。
       陛下绝匈奴不与和亲,臣窃意其冬来南也(1),壹大治(2),则终身创矣。欲立威者,始于折胶(3),来而不能困,使得气去(4),后未易服也。愚臣亡(无)识,唯陛下财(裁)察。
       (1)意:猜测。(2)治:惩治。壹大治:谓狠狠地惩治匈奴一下。(3)折胶:到了秋天,采取树胶,以制弓弩。匈奴常于此时出军。(4)得气:得意。
       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上亲策诏之(1),曰:
       (1)上亲策诏:汉文帝《策贤良文学诏》。下文即是。
       惟十有五年九月壬子(1),皇帝曰:昔者大禹勤求贤士,施及方外(2),四极之内(3),舟车所至,人迹所及,靡不闻命,以辅其不逮(4);近者献其明,远者通厥聪,比善戮力(5),以翼天子。是以大禹能亡(无)失德,夏以长茂。高皇帝亲除大害(6),去乱从(7),并建豪英,以为官师(8),为谏争,辅天子之阙(缺),而翼戴汉宗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方内以安,泽及四夷。今朕获执天子之正,以承宗庙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明弗能烛(9),而智不能治,此大夫之所著闻也。故诏有司、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10),各帅其志,以选贤良明于国家之大体(11),通于人事之终始(12),及能直言极谏者,各有人数(13),将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14),朕甚嘉之,故登大夫于朝,亲谕朕志。大夫其上三道之要,及永惟朕之不德(15),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四者之阙(缺),悉陈其志,毋有所隐。上以荐先帝之宗庙,下以兴愚民之休利(16),著之于篇,朕亲览焉,观大夫所以佐朕,至与不至(17)。书之,周之密之,重之闭之。兴自朕躬(18),大夫其正论,毋枉执事(19)。呜呼,戒之!二三大夫其帅志毋怠!
       (1)十有五年:即汉文帝十五年(前165)。九月壬子:九月二十九曰。(2)方外:境外。(3)四极之内:犹言世界之内。古人以为四方(东南西北)之地有尽头之处曰“四极”。(4)不逮:意所不及者。(5)比善:比较长处,戮力:同心协力。(6)大害:指秦王朝。(7)敌从:有言祸乱之踪迹。从,读为踪。有言指项羽集团。从:同纵。(8)官师:一官之长,即长官。(9)烛:洞察。(10)三公:指西汉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指西汉之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大鸿胪、太仆、宗正、大司农、少府。主郡吏:指郡守。(11)大体:言大政方针。(12)终始:言因果变迁。(13)各有人数:每类各选一定的人数。(14)三道:指上文所言之国体、人事、直言。(15)永惟:深思。(16)休:美也。 (17)至:渭尽心竭力。(18)兴:谓发视。兴自朕躬:言由朕亲自发现。(19)毋在执事:不要担心掌权官吏从中作梗而不敢直陈。
       错对曰:(1)
       (1)错对:晁错对策。下文是晁错的《举贤良对策》。
       平阳侯臣窋、汝阴侯臣灶、颍阴侯臣何、廷尉臣宜昌、陇西太守臣昆邪所选贤良太子家令臣错昧死再拜言(1):臣窃闻古之贤主莫不求贤以为辅翼,故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2),大禹得咎繇而为三王祖(3),齐桓得管子而为五伯(霸)长(4)。今陛下讲于大禹及高皇帝之建豪英也(5),退托于不明,以求贤良,让之至也。臣窃观上世之传(6),若高皇帝之建功业,陛下之德厚而得贤佐,皆有司之所览,刻于玉版(7),藏于金匮(8),历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今臣窋等乃以臣错充赋(9),甚不称明诏求贤之意。臣错草茅臣,亡(无)识知,昧死上愚对,曰:
       (1)窋(zhú):曹窋,曹参之子。灶:夏侯灶,夏侯婴之子。何:灌何,灌婴之子。宜昌:当时任廷尉,不知何姓。昆邪:公孙昆邪。(2)力牧:相传为黄帝的助手。五帝:《史记》说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3)大禹:即夏禹。咎繇(gāoyáo):即皋陶。相传为禹之大臣。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4)齐桓: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管子:即管仲,辅助齐桓公成为霸主。五霸:指春秋之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5)讲:讲议。(6)传:谓史传。(7)玉版:镌刻功勋之玉简。(8)金匮:收藏秘书之金柜。(9)充赋:犹言凑数。
       诏策曰:“明于国家大体”,愚臣窃以古之五帝明之。臣闻五帝神圣,其臣莫能及,故自亲事(1),处于法宫之中(2),明堂之上(3);动静上配天,下顺地,中得人。故众生之类亡(无)不覆也(4),根著之徒亡(无)不载也(5);烛以光明(6),亡(无)偏异也;德上及飞鸟,下至水虫草木诸产(7),皆被其泽。然后阴阳调(8),四时节(9),日月光(10),风雨时(11),膏露降(12),五谷孰(熟),妖孽灭(13),贼气息,民不疾疫,河出图(14),洛出书,神龙至,凤鸟翔,德泽满天下,灵光施四海。此谓配天地,治国大体之功也。
       (1)亲事:亲理政务。(2)法官:正殿。(3)明堂:帝王举行祭礼祀、朝会,选举、布政等大典之处。(4)众生之类:泛指人类及一切动物。(5)根著之徒:泛指一切植根于地的植物。(6)烛:照也。(7)诸产:各类生物。(8)调:调和。(9)节:有节,正常。(10)光:光明,普照。(11)时:适时。(12)膏露:甘露。降:下降。(13)妖孽:指一切异常现象及邪恶事物。(14)河出图,洛出书:相传伏羲氏时,黄河里出现一匹龙马,背负有图,称为“河图”;洛水中出现神龟,背有文字,称为“洛书”。这是所谓太平盛世的象征。
       诏策曰:“通于人事终始”,愚臣窃以古之三王明之。臣闻三王臣主俱贤,故合谋相辅,计安天下,莫不本于人情。人情莫不欲寿,三王生而不伤也;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而不困也;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而不危也;人情莫不欲逸,三王节其力而不尽也。其为法令也,合于人情而后行之;其动众使民也,本于人事然后为之。取人以己(1),内恕及人(2)。情之所恶,不以强人;情之所欲,不以禁民。是以天下乐其政,归其德,望之若父母,从之若流水;百姓和亲,国家安宁,名位不失,施及后世(3)。此明于人情终始之功也。
       (1)取人以己:要求别人,首先当严以律已。(2)内恕及人:宽恕自己,同时要宽恕别人。(3)施:延也。
       诏策曰“直言极谏”,愚臣窃以五伯(霸)之臣明之。臣闻五伯(霸)不及其臣,故属之以国(1),任之以事。五伯(霸)之佐之为人臣也,察身而不敢诬(2),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亡(无)能居尊显之位。自行若此,可谓方正之士矣。其立法也,非以苦民伤众而为之机陷也(3),以之兴利除害,尊主安民而救暴乱也。其行赏也,非虚取民财妄予人也,以劝天下之忠孝而明其功也。故功多者赏厚,功少者赏薄。如此,敛民财以顾其功(4),而民不恨者,知与而安己也。其行罚也,非以忿怒妄诛而从(纵)暴心也,以禁天下不忠不孝而害国者也。故罪大者罚重,罪小者罚轻。如此,民虽伏罪至死而不怨者,知罪罚之至,自取之也。立法若此,可谓平正之使矣。法之逆者,请而更之,不以伤民;主行之暴者,逆而复之(5),不以伤国。救主之失,补主之过,扬主之美,明主之功,使主内亡(无)邪辟(僻)之行,外亡(无)骞汗(污)之名(6)。事君若此,可谓直言极谏之士矣。此五伯(霸)之所以德匡天下,威正诸侯,功业甚美,名声章明。举天下之贤主,五伯(霸)与焉,此身不及其臣而使得直言极谏补其不逮之功也。今陛下人民之众,威武之重,德惠之厚,令行禁止之势,万万于五伯(霸),而赐愚臣策曰“匡朕之不逮”,愚臣何足以识陛下之高明而奉承之!
       (1)属(zhǔ):委托。(2)不敢诬:言不敢欺骗皇上。(3)机陷:有简易制动设置的陷阱。喻陷人受害的圈套。(4)顾:酬赏。(5)逆而不复之:言反对暴行而恢复正道。(6)骞:损也。污:辱也。
       诏策曰:“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愚臣窃以秦事明之。臣闻秦始并天下之时,其主不及三王,而臣不及其佐(1),然功力不迟者,何也?地形便,山川利,财用足,民利战。其所与并者六国,六国者,臣主皆不肖,谋不辑(2)。民不用,故当此之时,秦最富强。夫国富强而邻国乱者,帝王之资也(3),故秦能兼六国,立为天子。当此之时,三王之功不能进焉(4)。及其末涂(途)之衰也,任不肖而信谗贼;宫室过度,耆(嗜)欲亡(无)极,民力罢(疲)尽,赋敛不节;矜奋自贤,群臣恐谀(5),骄溢纵恣,不顾患祸;妄赏以随喜意,妄诛以快怒心,法令烦惨,刑罚暴酷,轻绝人命,身自射杀;天下寒心,莫安其处。奸邪之吏,乘其乱法,以成其威,狱官主断,生杀自恣。上下瓦解,各自为制。秦始乱之时,吏之所先侵者,贫人贱民也;至其中节,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及其末涂(途),所侵者宗室大臣也。是故亲疏皆危,外内咸怨,离散逋逃,人有走心。陈胜先倡,天下大溃,绝祀亡世,为异姓福。此吏不平,政不宣,民不宁之祸也。今陛下配天象地,覆露万民(6),绝秦之迹,除其乱法;躬亲本事,废去淫末;除苛解娆(7),宽大爱人,肉刑不用,罪人亡(无)帑(孥)(8);非(诽)谤不治,铸钱者除(9);通关去塞(10),不孽诸侯(11);宾礼长老,爱恤少孤;罪人有期(12),后宫出嫁(13);尊赐孝悌,农民不租(14);明诏军师,爱士大夫;求进方正(15),废退奸邪;除去阴刑(16),害民者诛;忧劳百姓,列侯就都(17);亲耕节用,视(示)民不奢。所为天下兴利除害,变法易故,以安海内者,大功数十,皆上世之所难及,陛下行之,道纯德厚,元元之民幸矣(18)。
       (1)其佐:三王之佐。(2)辑:和也。(3)资:资本;有利条件。(4)进:超过之意。(5)恐谀:恐惧而谄谀。(6)覆露:广施雨露之意。(7)娆(yǎo):烦扰。(8)罪人无孥:谓除收孥相坐律,只治犯人之罪,不株连家属。孥:妻子儿女。(9)铸钱者除:谓除禁民铸钱之律,听民自铸。(10)通关去塞:谓开通关隘而不用符传。(11)孽:疑也。 (12)有期:判罪有期限,并按朗处理。(13)后宫出嫁:放归宫女,任其出嫁。(14)不租:不多征收租税。 (15)方正:方正之士。(16)阴刑:宫刑。 (17)就都:各归至封国,不得留长安。(18)元元之民:庶民百姓。
       诏策曰:“永惟朕之不德”,愚臣不足以当之。
       诏策曰“悉陈其志,毋有所隐”,愚臣窃以五帝之贤臣明之。臣闻五帝其臣莫能及,则自亲之;三王臣主俱贤,则共忧之;五伯(霸)不及其臣,则任使之。此所以神明不遗,而圣贤不废也,故各当其世而立功德焉。传曰“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待,能明其世者谓之天子”(1),此之谓也。窃闻战不胜者易其地,民贫穷者变其业。今以陛下神明德厚,资财(材)不下五帝(2),临制天下,至今十有六年,民不益富,盗贼不衰,边竟(境)未安,其所以然,意者陛下未之躬亲,而待群臣也。今执事之臣皆天下之选已,然莫能望陛下清光,譬之犹五帝之佐也。陛下不自躬亲,而待不望清光之臣(3),臣窃恐神明之遗也。日损一日,岁亡一岁,日月益暮,盛德不及究于天下(4),以传万世,愚臣不自度量,窃为陛下惜之。昧死上狂惑草茅之愚,臣言唯陛下财(裁)择。
       (1)能明其世:能使当世之人通达事理。引文见《吕氏春秋·听言篇》引《周书》曰,文句略异。(2)资材:才质,才干。(3)望:比也。清光:德泽,灵光。(4)究:竟也。遍及之意。
       时贾谊已死,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1),繇(由)是迁中大夫(2)。
       (1)高第:名在前列。(2)中大夫:官名。掌议论。
       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帝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吏(1)。错数请闲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堧中(2),门东出,不便,错乃穿门南出,凿庙堧垣(3)。丞相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请闲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堧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4)。罢朝,因怒谓长史曰(5):“吾当先斩以闻(6),乃先请,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1)内史:官名。掌治京师,相当于后来的京兆尹。(2)庙堧(yuán):庙垣外的隙地。(3)堧垣:堧以外的围墙。(4)谢:认错。(5)长史:官名。此指丞相所属的长史。(6)先斩以闻:先斩后奏。闻:奏闻,报告。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1),削其支郡(2)。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繇(由)此与错有隙。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3),侵削诸侯,疏人骨肉(4),口让多怨(5),公何为也!”错曰:“固也(6)。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
       (1)请:谓向皇帝报请。(2)支郡:指诸侯王国之边郡。(3)公:汉时常用的称呼。(4)骨肉:喻至亲。当时诸侯王都是刘姓。(5)让:责也。(6)固:本来;诚然。
       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会窦婴言爰盎,诏召入见,上方与错调兵食(1)。上问盎曰:“君尝为吴相,知吴臣田禄伯为人乎?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曰:“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豪桀(杰),白头举事,此其计不百全,岂发乎?何以言其无能为也?”盎对曰:“吴铜盐之利则有之,安得豪桀(杰)而诱之!诚令吴得豪桀(杰),亦且辅而为谊(义),不反矣。吴所诱,皆亡(无)赖子弟,亡命铸钱奸人,故相诱以乱。”错曰:“盎策之善。”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愿屏左右(2)。”上屏人,独错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乃屏错。错趋避东箱(厢),甚恨。上卒问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谪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3),吾不爱一人谢天下。”盎曰:“愚计出此,唯上孰(熟)计之。”乃拜盎为太常,密装治行(4)。
       (1)调兵食:调度军粮。(2)屏:屏退。(3)顾诚何如:要考虑真实情况怎样。顾,念也。诚,实也。(4)密装治行:秘密整装出发。
       后十余日,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劾奏错曰(1):“吴王反逆亡(无)道,欲危宗庙,天下所当共诛,今御史大夫错议曰:‘兵数百万,独属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临兵,使错居守。徐、僮之旁吴所未下者可以予吴(2)。’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无)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腰)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3)。臣请论如法。”制曰:“可。”错殊不知。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4)。错衣朝衣斩东市(5)。
       (1)青翟:当作“青”,“翟”字衍。当时丞相是陶青,见《百官公卿表》。嘉:不知其姓。:张。(2)徐:县名。在今江苏泗洪县南。僮:县名。在今安徽泗县东北。(3)同产:同胞,兄弟姐妹。(4)绐:欺骗。载:乘车。行市:巡行市中。(5)衣(yī)朝衣:穿上朝服。东市:汉代在长安东市处死罪人,后因以东市指刑场。
       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1),击吴楚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2),闻晁错死,吴楚罢不(否)(3)?”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钳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4),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5)。
       (1)谒者仆射(yè):官名。掌管接待宾客和传达事务,属郎中令(后改名光禄勋)。校尉:职位低于将军的武官。(2)道:由也。(3)罢:指罢兵。(4)杜:塞也。(5)城阳中尉:城阳王国的中尉,负责王国的军事。
       邓公,成固人也(1),多奇计。建元年中(2),上招贤良,公卿言邓先(3)。邓先时免,起家为九卿。一年,复谢病免归。其子章,以修黄老言显诸公间。
       (1)成固:县名。今陕西城固县。(2)建元:汉武帝年号(前140—前135)。(3)邓先:犹邓先生。
       赞曰:爰盎虽不好学,亦善傅会(1),仁心为质,引义慷慨。遭孝文初立,资适逢世(2)。时已变易(3),及吴壹说,果于用辩(4),身亦不遂(5)。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经于沟渎(6),亡(无)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7)。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
       (1)傅会:同“附会”。(2)资:才能。(3)变易:变动。这里指文帝死、景帝立。(4)用辩:谓杀晁错。(5)遂:进也。不遂:谓爰盎不复进用于朝廷。(6)经于沟渎:谓死于荒野。(7)赵母指括:赵括是战国时赵人,空谈兵法,赵王任以为将,赵母劝阻不成,乃请求不要因括罪而株连家族。赵括果然惨败于长平,赵母因有言在前,赵氏宗族得以获全。

本书目录

汉书新注卷一上 高帝纪第一上
汉书新注卷一下 高帝纪第一下
汉书新注卷二 惠帝纪第二
汉书新注卷三 高后纪第三
汉书新注卷四 文帝纪第四
汉书新注卷五 景帝纪第五
汉书新注卷六 武帝纪第六
汉书新注卷七 昭帝纪第七
汉书新注卷八 宣帝纪第八
汉书新注卷九 元帝纪第九
汉书新注卷十 成帝纪第十
汉书新注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汉书新注卷十二 平帝纪第十二
汉书新注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第一
汉书新注卷十四 诸侯王表第二
汉书新注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汉书新注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汉书新注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汉书新注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汉书新注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汉书新注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1)
汉书新注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汉书新注卷二十一上 律历志第一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一下 律历志第一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二 礼乐志第二
汉书新注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汉书新注卷二十四上 食货志第四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四下 食货志第四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汉书新注卷二十九 沟血志第九
汉书新注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
汉书新注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
汉书新注卷三十二 张耳陈余传第二
汉书新注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
汉书新注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汉书新注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汉书新注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汉书新注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汉书新注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第八
汉书新注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
汉书新注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第十
汉书新注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
汉书新注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汉书新注卷四十三 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
汉书新注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
汉书新注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汉书新注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汉书新注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第十七
汉书新注卷四十八 贾谊传第十八
汉书新注卷四十九 爱盎晁错传第十九
汉书新注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第二十
汉书新注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
汉书新注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汉书新注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汉书新注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汉书新注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
汉书新注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汉书新注卷五十七上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五十七下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
汉书新注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
汉书新注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
汉书新注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
汉书新注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汉书新注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汉书新注卷六十四上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
汉书新注卷六十四下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下
汉书新注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汉书新注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
汉书新注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
汉书新注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传第三十八
汉书新注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
汉书新注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汉书新注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汉书新注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汉书新注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
汉书新注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汉书新注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
汉书新注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
汉书新注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
汉书新注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汉书新注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汉书新注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汉书新注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汉书新注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汉书新注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
汉书新注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第五十四
汉书新注卷八十五 谷永杜邺传第五十五
汉书新注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
汉书新注卷八十七上 扬雄传第五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八十七下 扬雄传第五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八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
书新注卷八十九 循吏传第五十九
汉书新注卷九十 酷吏传第六十
汉书新注卷九十一 货殖传第六十一
汉书新注卷九十二 游侠传第六十二
汉书新注卷九十三 佞幸传第六十三
汉书新注卷九十四上 匈奴传第六十四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
汉书新注卷九十六上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六下 西域传第六十六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七上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七下 外戚传第六十七下
汉书新注卷九十八 元后传第六十八
汉书新注卷九十九上 王莽传第六十九上
汉书新注卷九十九中 王莽传第六十九中
汉书新书卷九十九下 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汉书新注卷一百上 叙传第七十上
汉书新注卷一百下 叙传第七十下
班彪列传下 子固
汉书叙例
前汉补注序例
《汉书》主要人名检索
附录三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