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元史(繁體版)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一
作者:明 · 宋濂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荅里麻
       荅里麻,高昌人。大父撒吉斯,為遼王傅,世祖稱其賢。從討李璮,以勳授山東行省大都督。
       荅里麻弱冠入宿衛。大德十一年,授御藥院達魯花赤,遷回回藥物院,尋出僉湖北、山南兩道廉訪司事,召拜監察御史。時丞相帖木迭兒專權貪肆,荅里麻帥同寅亦憐真、馬祖常劾其罪。高昌僧恃丞相威,違法娶婦南城,荅里麻詰問之,奮不顧利害,風紀由是大振。擢河東道廉訪副使。隰州村民賽神,因醉毆殺姚甲,為首者乘鬧逃去,有司逮同會者繫獄,歷歲不決。荅里麻曰:「殺人者既逃,存亡不可知,此輩皆詿誤無罪而反桎梏耶?」悉縱之。
       至治元年,帖木迭兒復相,以復讎為事,荅里麻辭去。明年,改燕南道廉訪副使。開州達魯花赤石不花歹頗著政績,同僚忌之,嗾民誣其與民妻俞氏飲。荅里麻察知俞氏乃八十老嫗,石不花歹實不與飲酒,於是抵誣告者罪,石不花歹復還職。行唐縣民斫桑道側,偶有人借斧削其杖,其人夜持杖劫民財,事覺,并逮斧主與盜同下獄。荅里麻原其未嘗知情即縱之。深州民媼怒毆兒婦死,婦方抱其子,子亦誤觸死。媼年七十,同僚議免刑,荅里麻不可,曰:「國制,罪人七十免刑,為其血氣已衰不任刑也。媼既能殺二人,何謂衰老。」卒死獄中。至治元年,除濟寧路緫管,興學勸農,百廢具修,府無停事。濟陽縣有牧童持鐵連結擊野雀,誤殺同牧者,繫獄數歲。荅里麻曰:「小兒誤殺同牧者,實無殺人意,難以定罪。」罰銅遣之。
       泰定元年,陞福建廉訪使。朝廷遣宦官伯顏催督綉段,橫取民財,宣政院判官朮鄰亦取賂于富僧,荅里麻皆劾之。遷浙西廉訪使。會文宗發江陵,阿兒哈禿來諭旨,求賂不獲,還譖于朝,召至京,處以重罪。比至,帝怒解,遷上都同知留守。
       天曆元年八月,明宗崩,文宗入正大統,使者旁午。荅里麻朝暮盡力,事無缺失,帝特賜錦衣以嘉之。天曆三年,遷淮東廉訪使。明年,召拜刑部尚書。國制,新君即位,必賜諸王、駙馬、妃主及宿衛官吏金帛。荅里麻曰:「必唱名給散,無虛增之數。」國費大省,帝復賜黃金腰帶以旌其能。
       元統元年,陞遼陽行省參知政事。高麗國使朝京,道過遼陽,謁省官,各奉布四匹、書一幅,用征東省印封之。荅里麻詰其使曰:「國制,設印以署公牘、防姦偽,何為封私書?況汝出國時,我尚在京未為遼陽省官,今何故有書遺我?汝君臣何欺詐如是耶。」使辭屈,還其書與布。
       元統三年,遷山東廉訪使。時山東盜起,陳馬騾及新李白晝殺掠。荅里麻以為官吏貪污所致,先劾去之而後上擒賊方略。朝廷嘉納之,即遣兵擒獲,齊魯以安。除大都路留守。帝宴大臣於延春閣,特賜荅里麻白鷹以表其貞廉。帝嘗命荅里麻修七星堂。先是,修繕必用赤綠金銀裝飾,荅里麻獨務樸素,令畫工圖山林景物,左右年少皆不然。是歲秋,車駕自上京還,入觀之,乃大喜,以手撫壁嘆曰:「有心哉,留守也!」賜白金五十兩、錦衣一襲。
       至正六年,陞河南行省右丞,改翰林學士承旨。至正七年,遷陝西行臺中丞,時年六十九。致事後,召商議中書平章政事,不拜,全俸優養終身。
       月魯帖木兒
       月魯帖木兒,卜領勤多禮伯臺氏。曾祖貴裕,事太祖,為管領怯憐口怯薛官。祖合剌,襲父職,事世祖。父普蘭奚,由宿衛為中書右司員外郎,與丞相哈剌哈孫建議迎立武宗,累遷至山北遼東道肅政廉訪使。
       月魯帖木兒幼警穎,讀書強記,俶儻有大志。年十二,成宗命與哈剌哈孫之子脫歡同入國學。仁宗時入宿衛,一日帝顧問左右曰:「斯人容貌不凡,誰之子耶?」左右忘其父名,月魯帖木兒即對曰:「臣父普蘭奚也。」帝曰:「汝父贊謀以定國難,朕未嘗忘。」因命脫忽台傳旨四怯薛扎撒火孫,令常侍禁廷,毋止其入。
       哈剌哈孫欲用為中書蒙古必闍赤,輒辭焉。哈剌哈孫曰:「汝年幼,欲何為乎?」對曰:「欲為御史爾。」人壯其志。久之,遂拜監察御史,巡按上都,劾奏太師、右丞相帖木迭兒受張弼賕六萬貫貸死。帝怒,碎太師印,賜月魯帖木兒鈔萬貫,除兵部郎中,拜殿中侍御史。遷給事中、左侍儀、同修起居注。尋為右司郎中,賜坐便殿,帝顧左右謂曰:「月魯帖木兒識量明遠,可大用者也。」他日,帝語近臣曰:「朕聞前代皆有太上皇之號,今皇太子且長,可居大位,朕欲為太上皇,與若等游觀西山以終天年。」御史中丞蠻子、翰林學士明里董阿皆稱善。月魯帖木兒獨起拜曰:「臣聞昔之所謂太上皇,若唐玄宗、宋徽宗,皆當禍亂,不得己而為之者也。願陛下正大位,以保萬世無疆之業,前代虛名何足慕哉!」帝善其對。
       仁宗崩,帖木迭兒復入中書,據相位。參議乞失監以受人金帶繫獄,帖木迭兒乃使乞失監愬月魯帖木兒為御史時誣丞相受賕。皇太后命丞相哈散等即徽政院推問不實,事遂釋。帖木迭兒乃奏以月魯帖木兒為山東鹽運司副使,降亞中大夫為承事郎,期月間鹽課增以萬計。丁外艱,扶喪西還。擢山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副使。泰定初,遷汴梁路緫管,再調緫管武昌,以養親不赴。
       致和元年,河南行省平章伯顏矯制起月魯帖木兒為本省參知政事,共議起兵。月魯帖木兒固辭曰:「皇子北還,問參政受命何人,則將何辭以對?」伯顏怒。會明里董阿迓皇子過河南,而月魯帖木兒為御史時嘗劾其娶娼女冒受封,明里董阿因說伯顏收之,丞相別不花亦與之有隙,乃謫月魯帖木兒乾寧安撫司安置。至順四年,移置雷州。
       至元六年,順帝召之還。至正二年,入覲,帝欲留之,以母喪未葬辭。四年,乃起同知將作院事。尋除大宗正府也可札魯花赤。九年,由太醫院使拜翰林學士承旨、知經筵事。進讀之際,引援經史,一本於王道,帝嘉納焉。
       十二年,江南諸郡盜賊充斥,詔拜月魯帖木兒平章政事,行省江浙,因言于丞相脫脫曰:「守禦江南為計已緩,若得從權行事,猶有可為。」不從。陛辭,賜尚醞、御衣、弓矢、甲冑、衛卒十人、鈔萬五千貫以行。比至鎮,引僚屬集父老詢守備之方,招募民兵數千人,號令明肅。統師次建德,獲首賊何福斬于市,遂復淳安等縣,俘獲萬餘人,復業者三萬餘家。是年七月,次徽州,以疾卒于軍中。
       卜顏鐵木兒
       卜顏鐵木兒字珍卿,唐兀吾密氏。性明銳倜儻,早備宿衛,歷事武宗、仁宗、英宗。天曆初,由太常署丞拜監察御史,陞殿中侍御史,累除大都路達魯花赤、都轉運鹽使、肅政廉訪使,由行中書省參知政事陞左右丞,擢行御史臺中丞,遂拜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至正十二年春,蘄、黃賊徐壽輝遣兵陷湖廣,侵江東、西,詔卜顏鐵木兒率軍討之。卜顏鐵木兒益募壯健為兵,得驍勇士三千人、戰艦三百艘。時湖廣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兒、江西平章政事星吉、江南行臺御史中丞蠻子海牙皆以兵駐太平,宿留不進。卜顏帖木兒至,乃與俱前。賊方聚丁家洲,官軍猝與遇,奮擊敗之,遂復銅陵縣,擒其賊帥,復池州。遂分遣萬戶普賢奴屯陽陵,王建中屯白面渡,閭兒討無為州,而自率鎮撫不花、萬戶明安駐池口,以防遏上流,為之節度。
       已而江州再陷,星吉死之。蠻子海牙及威順王寬徹普化軍俱潰而東。安慶被圍益急,遣使來求援,諸將皆欲自守信地,卜顏鐵木兒曰:「何言之不忠耶!安慶與池止隔一水,今安慶固守是其節也,而救患之義我其可緩。且上流官軍雖潰,然皆百戰之餘,所乏者錢穀器具而已,吾受命緫兵,其可視之而不恤哉!」即大發帑藏以周之,潰軍皆大集,而兩軍之勢復振,安慶之圍遂解。
       十三年三月,賊衆復來攻池州,衆且十萬,諸縣皆應之。卜顏帖木兒會諸將謀曰:「賊表裏連結,若俟其築壘成而坐食諸縣之粟,破之實難。今新至疲弊,如乘其驕惰,盡銳攻之,則頃刻之間功可成矣。」衆曰:「諾。」遂分番與戰,果大敗之,擒其偽帥,俘斬無筭,諸縣復平,遂乘勝率舟師以進。五月,與戰于望江,又戰小孤山及彭澤,又戰龍開河,皆破走之。進復江州,留兵守之。七月,進兵攻蘄州,擒其偽帥鄒普泰,遂克其城。進兵道士洑,焚其柵,抵蘭溪口,賊之巢曰黃連寨,又克而殲之。分兵平兩巴河,於是江路始通。十一月,與蠻子海牙、四川行省參知政事哈臨禿、左丞桑禿失里、西寧王牙罕沙軍合,而湖廣左丞伯顏不花等軍皆會。十二月,分道進攻蘄水縣,拔其偽都,獲偽將相而下四百餘人,徐壽輝僅以身免。以功詔賜上尊、黃金帶。
       時丞相脫脫方緫戎南征,聞諸賊皆已破,乃檄伯顏不花征淮東,蠻子海牙守裕溪口,威順王還武昌,而卜顏鐵木兒獨控長江。十六年六月,復以軍守池州。十一月,卒。
       卜顏鐵木兒持身廉介,人不敢干以私,其為將所過不受禮遺宴犒,民不知有兵。性至孝,幼養於叔父阿朮,事之如親父。常乘花馬,時稱為花馬兒平章云。
       星吉
       星吉字吉甫,河西人。曾祖朶吉,祖搠思吉朶而只,父搠思吉,世事太祖、憲宗、世祖為怯里馬赤。
       星吉少給事仁宗潛邸,以精敏稱。至治初,授中尚監,改右侍儀,兼修起居注。拜監察御史,有直聲。自是十五遷為宣政院使,出為江南行御史臺御史大夫。時承平日久,內外方以觀望為政,星吉獨持風裁,御史行部,必敕厲而遣之。湖東僉事三寶住,儒者也,性廉介,所至搏貪猾無所貸。御史有以自私請者,拒不納,則誣以事劾之。章至,星吉怒曰:「若人之廉,孰不知之,乃敢為是言耶。」即奏杖御史而白其誣。執政者惡之,移湖廣行省平章政事。
       湖廣地連江北,威順王歲嘗出獵,民病之。又起廣樂園,多萃名倡巨賈以網大利,有司莫敢忤。星吉至,謁王,王闔中門,啟左扉,召以入。星吉引繩床坐王中門西,言曰:「吾受天子命來作牧,非王私臣也,焉得由不正之道入乎!」閽者懼,入告王,王命啟中門。星吉入,責王曰:「王,帝室之懿,古之所謂伯父叔父者也。今德音不聞,而騁獵宣淫,賈怨於下,恐非所以自貽多福也。」王急握星吉手謝之,為悉罷其所為。有胡僧曰小住持者,服三品命,恃寵橫甚,數以事凌轢官府。星吉命掩捕之,得妻妾女樂婦女十有八人,獄具,罪而籍之,由是豪強斂手,貧弱稱快。
       至正十一年,汝、潁妖賊起,會僚屬議之,或曰:「有鄭萬戶,老將也,宜起而用之。」星吉乃命募土兵,完城池,修器械,嚴巡警,悉以其事屬鄭。賊聞之,遣其黨二千來約降。星吉與鄭謀曰:「此詐也,然降而却之,於是為不宜,宜受而審之可也。」果得其情,乃殲之,械其渠魁數十人以俟命。適有旨召為大司農。同僚受賊賂,且嫉其功,乃誣鄭罪,釋其所械者。明日,賊大至,內外響應,城遂陷。武昌之人駢首夜泣曰:「大夫不去,吾豈為俘囚乎?」星吉既入見,具陳賊本末。帝大喜,命賜食。
       時宰不悅,奏為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員外置。星吉至江東,詔令守江州。時江州已陷,賊據池陽。太平官軍止有三百人,賊號百萬,衆皆欲走。星吉曰:「畏賊而逃,非勇也;坐而待攻,非智也。汝等皆有妻子財物,縱逃其可免乎?」乃貸富人錢,募人為兵。先是,行臺募兵,人給百五十千,無應者。至是,星吉募兵,人五十千,衆爭赴之,一日得三千人。乃具舟楫直趨銅陵,克之。又破賊白馬灣。賊敗走,分兵躡之,抵白湄,賊窮急回拒官軍,官軍乘勝奮擊,賊盡殪,擒其渠魁周驢,奪船六百艘,軍聲大振,遂復池州。乃命諸將分道討賊,復石埭諸縣。
       賊復來攻,命王惟恭列陣當之,鋒始交,出小艦從旁橫擊,大破走之,進據清水灣。伺者告賊艦至自上流,順風舉帆,衆且數十倍,諸將失色。星吉曰:「無傷也,風勢盛,彼倉卒必不得泊,但伏橫港中偃旗以待,俟過而擊之,無不勝矣。」風怒水駛,賊奄忽而過,乃命舉旗張帆鼓譟而薄之,官軍殊死戰,風反為我用,又大破之。時賊久圍安慶,捷聞,遽燒營走。進復湖口縣,克江州,留兵守之。命王惟恭柵小孤山,而星吉自據番陽口,綴江湖要衝以圖恢復。
       時湖廣已陷,江西被圍,淮、浙亦多故,卒無繼援之者,日久糧益乏,士卒咸困。或曰:「東南完實,盍因糧以圖再舉乎?」星吉曰:「吾受命守江西,必死於此。」衆莫敢復言。有頃,賊乘大船四集,來攻我軍,取蒹葦編為大筏,塞上下流火之。我軍力戰,衆死且盡。星吉之從子伯不華與親兵數十人死之。星吉猶堅坐不動。賊發矢射星吉,乃昏仆。賊素聞星吉名,不忍害,舁置密室中,至旦乃蘇。賊羅拜,爭饋以食,星吉斥之,遂不復食,凡七日,乃自力而起,北面再拜曰:「臣力竭矣。」遂絕,年五十七。
       星吉為人公廉明決,及在軍中,能與將士同甘苦,以忠義感激人心,故能以少擊衆、得人死力云。
       福壽
       福壽,唐兀人。幼俊茂,知讀書,尤善應對。既長,入備環衛,用年勞授長寧寺少卿,改引進使,陞知侍儀使,進正使,出為饒州路達魯花赤,擢淮西廉訪副使,入為工部侍郎,僉太常禮儀院事,拜監察御史,改戶部侍郎,陞尚書,出為燕南廉訪使,又五遷為同知樞密院事。
       至正十一年,潁州以賊反告,時車駕在上都,朝堂皆猶豫未決,欲驛奏以待命。福壽獨以謂「比使得請還,則事有弗及矣」。於是決議調兵五百,遣衛官哈剌章、忻都、怯來討之而後以聞。順帝善其處事得宜,明年,改也可札魯忽赤。未幾出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是時濠、泗俱已陷,師久無功。福壽至,督戰甚急,而上游賊勢甚洶湧,福壽乃議築石頭,斷江面,守禦有方,衆恃以為固。
       十五年,遷江南行臺御史大夫。先是,集慶嘗有警,阿魯灰以湖廣平章政事將苗軍來援,事平,其軍鎮揚州。而阿魯灰御軍無紀律,苗蠻素獷悍,日事殺虜,莫能治。俄而苗軍殺阿魯灰以叛,而集慶之援遂絕。及高郵、廬、和等州相繼淪陷,而集慶勢益孤,人心益震恐,且倉庫無積蓄,計未知所出,於是民乃願為兵以自守。福壽因下令民多貲者皆助以糧餉,激厲士衆,為完守計。朝廷知其勞,數賞賚焉。
       十六年三月,大明兵圍集慶,福壽數督兵出戰,盡閉諸城門,獨開東門以通出入,而城中勢不復能支,城遂破。百司皆奔潰,福壽乃獨據胡床坐鳳凰臺下,指麾左右。或勸之去,叱之曰:「吾為國家重臣,城存則生,城破則死,尚安往哉!」達魯花赤達尼達思見其獨坐若有所為者,從問所決,留弗去。俄而亂兵四集,福壽遂遇害,不知所在,達尼達思亦死之。又同時死者,有治書侍御史賀方。達尼達思字思明。賀方字伯京,晉寧人,以文學名。
       事聞,朝廷贈福壽金紫光祿大夫、江浙行省左丞相、上柱國,追封衛國公,諡忠肅。
       道童
       道童,高昌人,自號石巖。性深沉寡言,以世冑入官,授直省舍人,歷官清顯,素負能名。調信州路緫管,移平江,皆以善政稱。至正元年,遷大都路達魯花赤,出為江浙行省參知政事,尋召參政中書,頃之又出為江浙行省右丞,遂陞本省平章政事。十一年,詔仍以平章政事行省江西。是年,賊起蘄、黃,平章政事禿堅理不花將兵捍江州。既而土寇蜂起,道童素不知兵事,倉皇無所措。左右司郎中普顏不花曰:「今賊勢衝突,城中無備,萬一失守,奈何?有章伯顏左丞者,致仕居撫州,其人熟知軍務,宜以便宜禮請之,使署本省左丞事,專任調遣軍旅,庶幾事有可濟。」道童從其言,而伯顏亦欣然為起,曰:「此正我報國之秋也。」至則與普顏不花設禦敵計,甚悉。
       明年正月,湖廣陷,禿堅里不花由江州遁還。二月,普顏不花將兵往江州,至石頭渡,遇賊戰敗,道童聞之大恐,即懷省印遁走。普顏不花還,與伯顏定為城守之計。後數日,道童始自南昌民家來歸,遂議分門各守以備敵。三月,賊衆來圍城。城中置各廂官及各巷長,晝夕堅守,衆心翕然。而道童素恤民,能任人,有功者必賞,無功或不加罪,故多為之用。賊圍城凡兩月而民無離志。道童密召死士數千人,面塗以青,額抹黃布,衣黃衣,為前鋒,又別選精銳數千為中軍,而募助陣者殿後。命萬戶章妥因卜魯哈歹領之。夜半,開門伏兵柵下,黎明鉦鼓大震,因奮擊賊,賊驚以為神,敗走。遂乘勝擣其營,復分兵掃其餘黨。是時,章伯顏、普顏不花之功居多。伯顏尋以疾卒。朝廷以道童捍城有功,加大司徒、開府,仍賜龍衣御酒。
       及秋,朝廷命亦憐真班為江西行省左丞相,火你赤為左丞,同將兵來江西。未幾,亦憐真班卒,道童屬火你赤平富、瑞二州,分鎮其地。適歲大旱,公私匱乏,道童乃移咨江浙行省,借米數十萬石、鹽數十萬引,凡軍民約三日人糴官米一斗,入昏鈔貳貫,又三日買官鹽十斤,入昏鈔貳貫,民皆便之。由是按堵如故,而賊亦不敢犯其境。
       十八年夏四月,陳友諒復攻江西城。時火你赤已陞平章政事,加營國公,行便宜事,任專兵柄,而素與道童不相能,且貪忍不得將士心,見城且陷,遂夜遁去。道童亦棄城退保撫州路,欲集諸縣義兵以圖克復,而勢已不可為。因嘆曰:「我為元朝大臣,官至極品,今城陷不守,尚何面目復見人乎!」適賊追者至,道童欲迎敵,渡水,未登岸,賊衆乘之,遂為所害。事聞,賜諡忠烈。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太祖
卷二 本紀第二 太宗
卷三 本紀第三 憲宗
卷四 本紀第四 世祖一
卷五 本紀第五 世祖二
卷六 本紀第六 世祖三
卷七 本紀第七 世祖四
卷八 本紀第八 世祖五
卷九 本紀第九 世祖六
卷十 本紀第十 世祖七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
卷二十五 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
卷二十六 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
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
卷二十八 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
卷三十一 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
卷三十二 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
卷三十三 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卷三十五 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
卷三十六 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
卷三十七 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
卷三十九 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
卷四十三 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
卷四十六 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
卷四十七 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天文一
卷四十九 志第二 天文二
卷五十 志第三上 五行一
卷五十一 志第三下 五行二
卷五十二 志第四 曆一
卷五十三 志第五 曆二
卷五十四 志第六 曆三
卷五十五 志第七 曆四
卷五十六 志第八 曆五
卷五十七 志第九 曆六
卷五十八 志第十 地理一
卷五十九 志第十一 地理二
卷六十 志第十二 地理三
卷六十一 志第十三 地理四
卷六十二 志第十四 地理五
卷六十三 志第十五 地理六
卷六十四 志第十六 河渠一
卷六十五 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
卷六十六 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
卷六十七 志第十八 禮樂一
卷六十八 志第十九 禮樂二
卷六十九 志第二十 禮樂三
卷七十 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七上 祭祀五
卷七十七 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
卷七十八 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
卷七十九 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
卷八十 志第三十 輿服三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
卷八十七 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
卷八十八 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
卷八十九 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
卷九十 志第四十 百官六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
卷九十七 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
卷九十八 志第四十六 兵一
卷九十九 志第四十七 兵二
卷一百 志第四十八 兵三
卷一百0一 志第四十九 兵四
卷一百0二 志第五十 刑法一
卷一百0三 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
卷一百0四 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
卷一百0五 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
卷一百0六 表第一 后妃表
卷一百0七 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
卷一百0八 表第三 諸王表
卷一百0九 表第四 諸公主表
卷一百一十 表第五上 三公表一
卷一百一十一 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
卷一百一十二 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一
卷一百一十三 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九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六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0一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0二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0三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0四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0五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0六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0七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0八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0九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一十 列傳第九十七
進元史表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