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元史(繁體版)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四
作者:明 · 宋濂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張柔
       張柔字德剛,易州定興人,世力農。柔少慷慨,尚氣節,善騎射,以豪俠稱。金貞祐間,河北盜起,柔聚族黨保西山東流寨,選壯士,結隊伍以自衛,盜不敢犯。郡人張信,假柔聲勢,納流人女為妻,柔鞭信百,而還其女。信憾之,謀結黨害柔。未幾,信有罪當誅,柔救之得免,於是驍勇之士,多慕義從之。
       中都經略使苗道潤承制授柔定興令,累遷清州防禦使。道潤表其才,加昭毅大將軍,遙領永定軍節度使,兼雄州管內觀察使,權元帥左都監,行元帥府事。繼而道潤為其副賈瑀所殺,瑀遣使以好辭來告曰:「吾得除道潤者,以君不助兵故也。」柔怒叱使者曰:「瑀殺吾所事,吾食瑀肉且未足快意,反以此言相戲耶!」遂移檄道潤部曲,會易州軍市川,誓衆為之復讎,衆皆感泣。適道潤麾下何伯祥,得道潤所佩金虎符以獻,因推柔行經略使事。事聞,加驃騎將軍、中都留守,兼大興府尹、本路經略使,行元帥事。
       戊寅,國兵出紫荊口,柔率所部逆戰於狼牙嶺,馬蹶被執,遂以衆降,太祖還其舊職,得以便宜行事。柔招集部曲,下雄、易、安、保諸州,攻破賈瑀於孔山,誅瑀,剖其心祭道潤。瑀黨郭收亦降,盡有其衆,徙治滿城。
       金真定帥武仙,會兵數萬來攻,柔以兵數百,出奇迎戰,大破之。乘勝攻完州,下之,獲州佐甄全。全慷慨就戮,柔義而釋之,且升為守,使將部曲以從。己卯,仙復來攻,敗走之,進拔郎山、祁陽、曲陽,諸城寨聞之,皆降。既而中山叛,柔引兵圍之,與仙將葛鐵鎗戰于新樂,流矢中柔頷,折其二齒,拔矢以戰,斬首數千級,擒藁城令劉成,遂拔中山。仙復會兵攻滿城,柔登城拒戰,復為流矢所中,仙兵大呼曰:「中張柔矣。」柔不為動,開門突戰,皆敗走。略地至鼓城,單騎入城,喻以禍福,城遂降。又敗仙於祁陽,進攻深、澤、寧、晉、安、平,克之。分遣別將攻下平棘、藁城、無極、欒城諸縣,闢地千餘里。由是深、冀以北,真定以東三十餘城,緣山反側鹿兒、野貍等寨,相繼降附。一月之間,與仙遇者凡十有七,每戰輒勝。
       方獻捷于行在所,行次宣德,而易州軍叛,逐其守盧應妻子,西山馬頭寨。柔聞之,即棄輜重還,出奇計破其寨,而誅叛者,歸其妻子。加榮祿大夫、河北東西等路都元帥,號拔都魯,置官屬,將士遷授有差。
       燕帥孱赤台數凌柔,柔不為下,乃譖柔於中都行臺曰:「張柔驍勇無敵,向被執而降,今委以兵柄,戰勝攻取,威震河朔,失今不圖,後必難制。常欲殺我,我不敢南也。」行臺召柔,幽之土室,孱赤台施帳寢其上,環以甲騎,明日將殺之,孱赤台一夕暴死,柔乃得免。金經略使固安王子昌,善戰知名,與信安張進連兵,阻水為固,遠近憚之。柔出其不意,率兵徑渡,生擒以還。
       乙酉,真定武仙殺其帥史天倪,其弟天澤使來求援。柔遣驍將喬惟忠等率千餘騎赴之,與仙戰,敗之。遂分遣惟忠、宋演略彰德,徇齊魯;聶福堅略青、魏、山東。璽書授柔行軍千戶、保州等處都元帥。丙戌,遣將以兵從國王孛魯,攻李全于益都,降之。丁亥,移鎮保州。保自兵火之餘,荒廢者十五年,盜出沒其間。柔為之畫市井,定民居,置官廨,引泉入城,疏溝渠以瀉卑濕,通商惠工,遂致殷富;遷廟學于城東南,增其舊制。
       壬辰,從睿宗伐金,語其衆曰:「吾用兵,殺人多矣,寧無冤者。自今以往,非與敵戰,誓不殺也。」圍汴京,柔軍於城西北,金兵屢出拒戰,柔單騎陷陣,出入數四,金人莫能支。金主自黃陵岡渡河,次漚麻岡,欲取衛州,柔以兵合擊,金主敗走睢陽。其臣崔立以汴京降,柔於金帛一無所取,獨入史館,取金實錄并祕府圖書;訪求耆德及燕趙故族十餘家,衛送北歸。遂圍睢陽,金主走汝南。汝南恃柴潭為阻,會宋孟珙以兵糧來會,珙決其南,潭水涸。金人懼,啟南門求死戰,柔以步卒二十餘突其陣,促聶福堅先登,擒二校以歸。又遣張信據其內隍,諸軍齊進,金主自殺。汝南既破,下令屠城,一小校縛十人以待,一人貌獨異,柔問之,狀元王鶚也,解其縛,賓禮之。入朝,太宗歷數其戰功,班諸帥上,賜金虎符,升軍民萬戶。
       乙未,從皇子闊出拔棗陽,繼從大帥太赤攻徐、邳。丁酉,詔屯兵曹武以逼宋。道出九里關,柔欲率所部徑往,或言關甚險,宋必設伏,不若與大軍俱進。不聽,與二十騎直前據關,方解甲而食,宋兵出兩山間,圍數重,騎皆失色,柔單騎馳突潰圍。大軍繼至,遂達曹武,悉下緣山諸堡,攻洪山寨,破之,遂營山下。柔率衆出略地他處,宋兵乘虛來襲,柔還,與之遇,自旦至暮,凡十餘戰,大敗宋師,斬其將校十有三人。遂會諸軍取光州,又進趣黃州,破三山寨,至大湖中,得戰艦,沿江接戰,壁於黃州西北隅。有乘舟出者,柔曰:「此偵伺我隙者也,夜必襲吾不備。」乃分軍為三以待之。二鼓時,宋師果至,柔遮擊之,俘數百人,溺死者不可計。攻其東門,矢石雨注,軍少却,柔率死士十餘,奮戈大呼,所向仆踣,執俘而還。宋師懼,請和,乃還軍。
       大帥察罕攻滁州,柔以二百騎往。時廬、泗、盱眙、安豐間,宋屯戍相望,斥候甚嚴,或勸柔勿行,不聽,且戰且前,凡二十餘戰。比至滁,察罕以滁久不拔,欲解去,柔請決戰,從之。既陣,宋驍將出挑戰,柔佯却,宋將驕,柔馳及之,檛擊墜地,宋將執柔轡曳入其陣,飛石中柔鼻,兩軍鬨,柔得還,裹瘡復戰。夜遣鞏彥暉劫其營,焚城東南隅,柔率銳卒五十七人先登,拔之。己亥,以本官節制河南諸翼兵馬征行事,河南三十餘城皆屬焉。
       庚子,詔柔等八萬戶伐宋。辛丑,升保州為順天府,賜御衣數襲、名馬二、尚廄馬百。柔率師自五河口濟淮,略和州諸城,師還,分遣部下將千人屯田于襄城。察罕奏柔緫諸軍鎮杞。初,河決於汴,西南入陳留,分而為三,杞居其中潬。宋兵恃舟楫之利,駐亳、泗,犯汴、洛,以擾河南。柔乃即故杞之東西中三山夾河,順殺水勢,築連城,結浮梁,為進戰退耕之計,敵不敢至。會諸軍攻破壽州,柔欲留兵守之,察罕不從。又敗宋師于泗州,還杞上。帳下吏夾谷顯祖得罪亡走,上變誣柔,執柔以北。大臣多以闔門保柔者,卒辨其誣,顯祖伏誅。
       辛亥,憲宗即位,換授金虎符,仍軍民萬戶。甲寅,移鎮亳州。環亳皆水,非舟楫不達,柔甃城壁為橋梁屬汴堤,以通商賈之利;復建孔子廟,設校官弟子員。入奏,帝悅,賜衣一襲、翎根甲一、金符九、銀符十九,頒將校之有功者。
       己未,分裨將張果、王仲仁,從憲宗征蜀;王安國、胡進、田伯榮、宋演,從宗王塔察兒攻荊山;柔從世祖攻鄂。世祖由大勝關,柔由虎頭關,與宋兵遇於沙窩,柔子弘彥擊破之,進與守關兵戰,敗之。世祖自陽羅渡江,促柔會兵攻鄂,百餘日不能下。世祖諭之曰:「吾猶獵者,不能擒圈中豕,野獵以供汝食,汝可破圈而取之。」柔乃令何伯祥作鵝車,洞掘其城,別遣勇士先登,攻其西南陬,屢破之。會憲宗凶問至,宋亦行成,世祖北還,命柔統領蒙古、漢軍,以俟後命,城白鹿磯,為久駐計。
       中統元年,世祖即位,詔班師。阿里不哥反,世祖北征,詔柔入衛,至廬朐河,有詔止之。分其兵三千五百衛京師,以子弘慶為質。二年,以金實錄獻諸朝,且請致仕,封安肅公,命第八子弘略襲職。
       至元三年,加榮祿大夫,判行工部事,城大都。四年,進封蔡國公。五年六月卒,年七十九。贈推忠宣力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諡武康。延祐五年,加封汝南王,諡忠武。子十有一人,弘略、弘範最顯,弘範自有傳。
       弘略字仲傑,柔第八子也。有謀略,通經史,善騎射。嘗從柔鎮杞徙亳。歲乙卯,入朝憲宗,授金符,權順天萬戶。從征蜀,以其幼,賜錦衣,令還鎮,柔既致仕,授弘略金虎符、順天路管民緫管、行軍萬戶,仍緫宣德、河南、懷孟等路諸軍屯亳者。
       中統三年,李璮反,求救於宋將夏貴。貴自蘄乘虛北奪亳、滕、徐、宿、邳、滄、濱七州,新蔡、符離、蘄、利津四縣,殺守將。弘略率戰船遏之于渦口,貴退保蘄,弘略發亳軍攻之,水陸並進。宋兵素憚亳軍,焚城宵遁,追殺殆盡,獲軍資不可計,盡復所失地。李璮既誅,追問當時與璮通書者,獨弘略書皆勸以忠義,事得釋。朝廷懲璮叛逆,務裁諸侯權以保全之,因解弘略兵職,宿衛京師,賜只孫冠服,以從宴享。
       至元三年,城大都,佐其父為築宮城緫管。八年,授朝列大夫、同行工部事,兼領宿衛親軍、儀鸞等局。十三年,城成,賜內帑金釦、瑇瑁卮,授中奉大夫、淮東道宣慰使。十四年,宋廣王昞據閩、廣,時東海縣儲粟數萬,行省檄弘略將兵二千戍之,仍命造舟運粟入淮安。弘略顧民舟,有能載粟十石者與一石,人爭趨之,一月而畢。
       十六年,遷江西宣慰使。會饒州盜起,犯都昌。弘略以為,饒雖屬江東,與南康止隔一湖,此寇不滅,則吾境必有相扇而起者。乃使人直擣其巢穴,生縛賊酋,磔于市,餘黨潰散。下令曰:「不操兵者,皆為平民,餘無所問。」頃之,以疾歸亳。有讒貴臣子在江南買田宅樂而忘歸者,詞引弘略。或謂弘略曰:「公但居亳,未嘗在江南,入見宜自明。」弘略曰:「明之,則言者獲譴矣,吾寧稱疾家居。」
       二十九年,見世祖於龍虎臺,請曰:「臣之子玠長矣,願備宿衛。」從之,且賜以酒曰:「卿年未老,謝事何為。」特命為河南行省參知政事。元貞二年卒。贈推忠佐理功臣、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國、蔡國公,諡忠毅。子三人:玠,瑾,琰。
       史天倪
       史天倪字和甫,燕之永清人。曾祖倫,少好俠,因築室發土得金,始饒於財。金末,中原塗炭,乃建家塾,招徠學者,所藏活豪士甚衆,以俠稱於河朔,士族陷為奴虜者,輒出金贖之。甲子,歲大侵,發粟八萬石賑饑者,士皆爭附之。祖成珪,倜儻有父風。遭亂,盜賊四起,乃悉散其家財,唯存廩粟而已。
       父秉直,讀書尚氣義。癸酉,太師、國王木華黎統兵南伐,所向殘破,秉直聚族謀曰:「方今國家喪亂,吾家百口,何以自保!」既而知降者皆得免,乃率里中老稚數千人,詣涿州軍門降。木華黎欲用秉直,秉直辭而薦其子,乃以天倪為萬戶,而命秉直管領降人家屬,屯霸州。秉直拊循有方,遠近聞而附者,十餘萬家。尋遷之漠北,降人道饑,秉直得所賜牛羊,悉分食之,多所全活。甲戌,從木華黎攻北京,乙亥,北京降,木華黎承制,以烏野兒為北京路都元帥,秉直行尚書六部事,主餽餉,軍中未嘗乏絕。庚寅,以老謝事,歸鄉里。卒,年七十一。三子:長天倪,次天安,次天澤。天澤自有傳。
       天倪始生之夕,白氣貫庭。成童,姿貌魁傑。有道士見而異之曰:「封侯相也。」及長,好學,日誦千言。大安末,舉進士不第,乃歎曰:「大丈夫立身,獨以文乎哉!使吾遇荒雞夜鳴,擁百萬之衆,功名可唾手取也。」木華黎見而奇之。既以萬戶統諸降卒,從木華黎略地三關已南,至于東海,所過城邑皆下。因進言於木華黎曰:「金棄幽燕,遷都于汴,已失策矣。遼水東西諸郡,金之腹心也。我若得大寧以扼其喉襟,則金雖有遼陽,終不能保矣。」木華黎善之。
       先,倫卒時,河朔諸郡結清樂社四十餘,社近千人,歲時像倫而祠之。至是,天倪選其壯勇萬人為義兵,號清樂軍,以從兄天祥為先鋒,所向無敵,分兵略三河、薊州,諸寨望風款服。甲戌,朝太祖于燕之幄殿,所陳皆奇謀至計,大稱旨,賜金符,授馬步軍都統,管領二十四萬戶。從木華黎攻高州,又從攻北京,皆不戰而克。
       乙亥,授右副都元帥,改賜金虎符。奉詔南征,圍平州,金經略使乞住降。進兵真定,所屬部邑無不款附。而真定帥武仙,固守不下,遂移軍圍大名,衆謂城堅不可擊,天倪使攻其西南角,勁卒屢上屢却,天倪先登,守者辟易,遂破其城。丙子,會木華黎兵於燕南,清州監軍王守約、平州推官合達,俱以城叛,連謀越海歸金,天倪追襲至樂安,合達以益都行省忙古兵來拒,敗之,殺守約,擒忙古,斬首萬級。
       丁丑,徇山東諸郡,部卒有殺民豕者,立斬以徇,軍中肅然;遠近響應,知中山李明、趙州李瑀、邢州武貴、威州武振、磁州李平、洺州張立等,望風皆下。己卯,從木華黎徇河東,至絳州,其團樓甃以石,牢不可破,天倪命穴其旁,地虛,樓陷,遂拔之。木華黎喜,賞以繡衣、金鞍、名馬。庚辰,還軍真定,武仙降。木華黎承制以天倪為金紫光祿大夫、河北西路兵馬都元帥,行府事;仙副之。天倪乃言於木華黎曰:「今中原粗定,而所過猶縱鈔掠,非王者弔民伐罪意也。且王奉天子命,為天下除暴,豈復效其所為乎!」王曰:「善。」下令:敢有剽虜者,以軍法從事。辛巳,金懷州元帥王榮、潞州元帥裴守謙、澤州太守王珍皆以城降。壬午,攻濟南水寨,破之。
       癸未,徇山西,遂克三關,不浹旬,定四十餘寨。兵至河衛,喜曰:「河衛者,夷門之限也。河衛既破,則夷門不能守矣。」嚴實以兵來會,請自攻河衛,天倪曰:「合達、蒲瓦,亦勍敵也。」實曰:「易與耳,保為公破之。」明日,實與蒲瓦兵遇於南門,合達兵自北奄至,實兵敗,竟為所執。天倪曰:「合達以實歸汴,必以今夕。」急命馮存、杜必貴,率壯士一千三百,伏延津柳渡。果夜縛實過延津,遇存等,與戰,敗之,實得脫歸,必貴戰死。未幾,帝命天倪回軍真定。
       甲申夏,大名緫管彭義斌以宋兵犯河朔,天倪逆戰於恩州,義斌敗,入保大名。乙酉,師還,聞武仙之黨據西山腰水、鐵壁二寨以叛,天倪直擣其巢穴,盡掩殺之。仙怒,謀作亂,乃設宴邀天倪,有知其謀者,止天倪毋往,天倪不從,遂為仙所殺。
       天倪之赴真定也,秉直密戒之曰:「觀武仙之辭氣,終不為我用,宜備之。」天倪曰:「我以赤心待人,人或相負,天必不容,願無慮。」秉直乃攜其孫楫、權還北京。至是,人服其先識。先是,天倪擊鞠夜歸,有大星隕馬前,有聲,心惡之,果及禍。天倪死時,年三十九。妻程氏,聞亂,恐污於賊,乃自殺。子五人,其三人尚幼,俱死於難,惟楫、權在。
       楫字大濟。歲己亥,知中山府事。尋遷征南行軍萬戶翼經略,徇地蘄、黃,善撫士卒,所向有功。壬寅,天澤引楫入見太宗,奏曰:「臣兄天倪死事時,二子尚幼,臣受詔攝行府事,今楫已成人,乞解職授之。」帝嘉歎曰:「今之爭官者多,讓官者少,卿此舉殊可嘉尚。朕自有官與之。」即以楫為真定兵馬都緫管,佩金虎符。
       辛亥,朝廷始徵包銀,楫請以銀與物折,仍減其元數,詔從之,著為令。各道以楮幣相貿易,不得出境,二三歲輒一易,鈔本日耗,商旅不通,楫請立銀鈔相權法,人以為便。或請運鹽按籍計口,給民以食,楫爭其不可,曰:「鹽鐵從民貿易,何可若差稅例配之。」議遂寢。元氏民有愬府僚於達官者,質之無實,將抵之死,楫力為營解,達官曰:「是人陷汝輩死地,而反救之,何耶?」楫曰:「誅之固足以懲後,未若宥之,以愧其心。況人命至重,豈宜以妄言之故,而加以極刑。」乃杖而遣之。
       中統元年,授真定路緫管、同判本道宣撫司事。真定表山帶河,連屬三十餘城,生殺進退,咸倚專決。楫謹身率先,明政化,信賞罰,任賢良,汰貪墨,恤煢獨,民咸德之。所舉州縣佐史有文學者三十餘人,後皆知名。會天澤言:「兵民之柄不可併居一門,行之請自臣家始。」楫即日解綬歸。卒年五十九。
       子炫,常德管軍緫管;煇,知孟州;燧,同知東昌府事;楫,潼關提舉;煬,僉廣西按察司事。
       權字伯衡,勇而有謀。初,以權萬戶從天澤南征。歲壬子,天澤以萬戶改河南經略使,乃以權代其任。甲寅,屯軍鄧州,敗宋將高達於樊城。己未,世祖自將伐宋,權出迎於淮西。世祖渡江,次鄂州而憲宗崩,世祖北還,乃命權緫兵鎮江北岸之武磯山。中統元年,降詔獎諭,賜金虎符,授真定河間濱棣邢洺衛輝等州路并木烈乣軍兼屯田州城民戶沿邊鎮守諸軍緫管萬戶;其所屬千戶、萬戶,悉聽號令。
       至元六年,召至闕下,問以征南之策。對曰:「襄陽乃江陵之藩蔽,樊城乃襄陽之外郛,我軍若先攻樊城,則襄陽不能支梧,不戰自降矣。然後駐兵嘉定,耀武淮、泗,事必有濟。」帝善其計。
       七年,宋兵侵邊,權引兵趨荊子口,大破之,帝賜白金五百兩,權悉以分勞士卒。宋將夏貴,以船萬艘載壯士,欲奪江面,權進攻,破之,帝賜以衣幣、弓矢、鞍勒。既而轉糧于隨,貴復引兵扼我前路,權戰破之,賜白金七百兩。制授河南等路宣撫使,未上,賜金虎符,充江漢大都督,緫制軍馬,緫管屯田萬戶。會天澤言一門不可兼掌兵民之柄,乃授權鎮國上將軍、真定等路緫管,兼府尹。徙東平,又徙河間。卒。
       樞字子明。父天安,字全甫,秉直仲子也。歲癸酉,從秉直降。太師木華黎以其兄天倪為萬戶,而質天安軍中。丁丑,從討錦州叛人張致,平之。己卯,從略地關右,生擒鄜州驍將張資祿號張鐵槍者。乙酉,武仙殺天倪於真定,天安率衆來會天澤,併力攻仙,敗走之。以功授行北京元帥府事,撫治真定。
       庚寅,宋聚兵邢之西山,聲言為仙援,遣其徒趙和行間城中,誣倅副李甲、劉清嘗輸款為內應,守將械兩人送府,大帥趣命戮之,天安揣知其詐,請自鞫之,果得其情,遂斬和以徇。壬辰,從伐金。師還,討劇盜梁滿、蘇傑等,悉平之。甲午,宣權真定等路萬戶,賜金符。丙午,入覲,賜黃金五十兩、白狐裘一、牝馬百。乙卯卒。
       樞年二十餘,以勳臣子知中山府,有治績。甲寅,初籍新軍,天澤以長兄二子各有官位,而仲兄之子未仕,乃奏樞為征行萬戶,配以真定、彰德、衛州、懷孟新軍,戍唐、鄧。乙卯,敗宋舟師於漢水之鴛鴦灘,賜金虎符。
       戊午,憲宗伐宋,入自蜀,從天澤詣行在,朝帝于大散關。帝勞之曰:「卿久鎮東方,茲復遠來,勤亦至矣。」樞對曰:「臣之祖、父,受國厚恩,今陛下親御六師,暴露萬里之外,臣獨不能出死力,以報萬分之一邪!」帝壯其言,命為前鋒。宋立劍州,僑治於苦竹崖,前阻絕澗,深數百尺,恃險而不備,帝使樞偵之,樞率健卒數十,縋而下,得其所以致師處以聞,帝趣樞急取之,宋人懼,乃降。翼日,大宴,帝顧皇后,命飲樞酒,且諭新附渠帥曰:「我國家自開創以來,未有皇后賜臣下酒者,特以樞父子世篤忠貞,故寵以殊禮。有能盡瘁事國者,禮亦如之。」
       己未,從天澤擊敗宋將呂文德於嘉陵江,追至重慶而還,賜黃金五十兩、白金二百兩、錦一匹。
       世祖即位,改賜金虎符。中統二年,從天澤扈駕北征。三年,李璮叛據濟南,復從天澤往討之。城西南有大澗,亙歷山,樞一軍獨當其險,夾澗而城,豎木柵於澗中。淫雨暴漲,木柵盡壞,樞曰:「賊乘吾隙,俟夜必出。」命作葦炬數百置城上。逮三鼓,賊果至,飛炬擲之,風怒火烈,弓弩齊發,賊衆大潰,自相蹂躪,死者不可勝計。未幾,璮就擒。
       至元四年,宋兵圍開、達諸州,以樞為左壁緫帥,佩虎符,凡河南、山東、懷孟、平陽、太原、京兆、延安等軍悉統之,宋兵聞之,解去。
       六年,高麗人金通精據珍島以叛,討之,歲餘不下。七年,進樞昭勇大將軍、鳳州經略使。樞至,謂諸將佐曰:「賊勢方張,未易力勝,況炎暑海氣蒸鬱,弓力弛弱,猝不可用。宜分軍為三,多張旗幟以疑之。吾與諸君潛師擣其巢穴,破之必矣。」與戰,大破之,其地悉平。
       十二年,復以萬戶從丞相伯顏伐宋,賜錦衣一、寶鞍一、弓一、矢百、甲十注、馬十二匹,仍給天澤帳下士十人以從。宋平,署安吉州安撫使。時新附之初,民所在依險阻自保,樞以威信招懷之,復業為民者以千萬計。
       十四年,移疾還。十九年,起為東京路緫管,辭不赴。二十三年,拜中奉大夫、山東東西道宣慰使,治濟南,後又治益都。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七。
       子煥,昭勇大將軍、後衛親軍都指揮使,佩金虎符;煇,奉訓大夫、祕書少監。
       史天祥
       史天祥,父懷德,尚書秉直之弟也。歲癸酉,太師、國王木華黎從太祖伐金,天祥隨秉直迎降於涿。木華黎命懷德就領其黑軍隸帳下,署天祥都鎮撫,選降卒長身武勇者二百人,使領之。招徠丁壯,得衆萬餘,從取霸州、文安、大城、滄濱、長山等二十餘城,東下淄、沂、密三州,所至皆先登,詔賜以銀符。從大軍攻燕,不克。
       甲戌,略地高州,拔惠和、金源、和衆、龍山、利、建、富庶等十五城,惟大寧固守不下。天祥獲金將完顏胡速,木華黎欲殺之,天祥曰:「殺一人無損於敵,適驅天下之人為吾敵也。且其降時嘗許以不死,今殺之,無以取信於後,不若從而用之。」乃以為千戶。復合衆攻其城,懷德先登,擒其二將,為流矢所中,歿于軍。乃以所統黑軍,命天祥領之。
       天祥憤痛其父之死,攻之愈急。乙亥,與大帥烏野兒降其北京留守銀荅忽、同知烏古倫。進攻北京傍近諸寨,磨雲山王都統首詣軍門降,天祥命入列崖,擒都統不剌,釋其縛,仍曉以大義,不剌感泣,願效死。天祥察其誠,許與王都統往說降城子崖王家奴,乃命三人各將舊卒,付空名告身,使諭樓子崖等二十餘寨悉降,得老幼數萬、勝兵八千。西乾河荅魯、五指山楊趙奴獨固守不下,天祥擊之,大小百餘戰,趙奴死,荅魯敗走,得戶二萬。授西山緫帥兵馬。興州節度使趙守玉反,天祥與烏野兒分道討平之。荅魯復聚衆攻龍山,以槊刺烏野兒中胸,隨墮馬,天祥馳救得免,復整陣出戰,大敗之,斬首八千級,荅魯戰死。進克中興府。
       張致盜據錦州,從木華黎討平之。會契丹漢軍擒關肅,復利州,殺劉祿於銀治,斬首五十級,尖山、香爐、紅螺、塔山、大蟲、駱駝、團崖諸寨悉平,虜生口萬餘,得錦州舊將杜節,并黑軍五百人,即命統之。
       丙子春,覲太祖於魚兒濼,賜金符,授提控元帥。拔蓋、金、蘇、復等州,獲金完顏奴、耶律神都馬,遷鎮國上將軍、利州節度使、所部降民都緫管、監軍兵馬元帥。丁丑夏,山賊祁和尚據武平,討平之。縛金將巢元帥。又滅重兒盜衆萬人於興州之車河。己卯,權兵馬都元帥,蒙古、漢軍、黑軍並聽節制。下河東、平陽、河中、岢嵐、絳、石、隰、吉、廓等八十餘城。
       庚辰,至真定,木華黎使天祥攻城,天祥因請曰:「攻之恐戮及無辜,不如先往諭之。苟其不從,加兵未晚。」木華黎許之。天祥往見守將武仙,諭以禍福,仙悟,乃降。吾也而請留天祥守真定,木華黎曰:「天下未定,智勇士可離左右乎。吾將別處之。」乃以秉直之子天倪為河北西路兵馬都元帥,鎮真定;以天祥為左副都元帥,餘如故,引兵南屯邢西遙水山下。仙兄貴以萬人壁於山上,負固不下,天祥攜完顏胡速及黑軍百人,由鳥道扳援而上,盡掩捕之。仙驚曰:「
       公若有羽翼者,不然,何其能也!」遂下邢、磁、相三州。從戰黃龍岡,破單、勝、兗三州。
       木華黎圍東平,久不下,怒吾也而不盡力,將手斬之,天祥請代攻。木華黎喜,付皮甲一,又與己鐵鎧并被之,鏖戰不已,木華黎使人止之曰:「爾力竭矣,宜少休。」復以金鞍名馬與之。辛巳,從取綏德、鄜、坊等五十餘城。壬午,木華黎攻青龍、金勝諸堡,花帽軍堅守不下,既破,欲屠之,天祥力諫而止,獲壯士五千人。
       癸未春,還軍河中,木華黎上其功,賜金虎符,授蒙古漢軍兵馬都元帥,緫十二萬戶,鎮河中。冬,徇西夏,破賀蘭山,還,遇賊,射傷額,出血,目為之昏。甲申,歸北京,授右副北京等七路兵馬都元帥。庚寅,朝太宗於盧朐河,乞致仕,不允。辛卯,太宗用兵河南,強之從行,轉漕河上,給餉諸軍。
       壬辰,命天祥領汴京百工數千,屯霸州之益津,行元帥府事,賜錦衣一襲。初,天祥夜中流矢,鏃入頰骨,不能出,至是,金瘡再發,鏃自口出。睿宗聞而閔之,授海濱和衆利州等處緫管,兼領霸州御衣局人匠都達魯花赤,行北京七路兵馬都元帥府事。憲宗即位,俾仍舊職。戊午秋九月,以疾卒,年六十八。
       天祥幼有大志,長身駢脅,力絕人,性不嗜酒,喜稼穡,好施予。乙未括戶,縱其奴千餘口,俾為民。晚雖喪明,憂國愛民之心,未嘗忘也。
       子彬,江東提刑按察副使;槐,襲霸州御衣局人匠都達魯花赤。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太祖
卷二 本紀第二 太宗
卷三 本紀第三 憲宗
卷四 本紀第四 世祖一
卷五 本紀第五 世祖二
卷六 本紀第六 世祖三
卷七 本紀第七 世祖四
卷八 本紀第八 世祖五
卷九 本紀第九 世祖六
卷十 本紀第十 世祖七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
卷二十五 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
卷二十六 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
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
卷二十八 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
卷三十一 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
卷三十二 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
卷三十三 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卷三十五 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
卷三十六 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
卷三十七 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
卷三十九 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
卷四十三 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
卷四十六 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
卷四十七 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天文一
卷四十九 志第二 天文二
卷五十 志第三上 五行一
卷五十一 志第三下 五行二
卷五十二 志第四 曆一
卷五十三 志第五 曆二
卷五十四 志第六 曆三
卷五十五 志第七 曆四
卷五十六 志第八 曆五
卷五十七 志第九 曆六
卷五十八 志第十 地理一
卷五十九 志第十一 地理二
卷六十 志第十二 地理三
卷六十一 志第十三 地理四
卷六十二 志第十四 地理五
卷六十三 志第十五 地理六
卷六十四 志第十六 河渠一
卷六十五 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
卷六十六 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
卷六十七 志第十八 禮樂一
卷六十八 志第十九 禮樂二
卷六十九 志第二十 禮樂三
卷七十 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七上 祭祀五
卷七十七 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
卷七十八 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
卷七十九 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
卷八十 志第三十 輿服三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
卷八十七 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
卷八十八 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
卷八十九 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
卷九十 志第四十 百官六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
卷九十七 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
卷九十八 志第四十六 兵一
卷九十九 志第四十七 兵二
卷一百 志第四十八 兵三
卷一百0一 志第四十九 兵四
卷一百0二 志第五十 刑法一
卷一百0三 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
卷一百0四 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
卷一百0五 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
卷一百0六 表第一 后妃表
卷一百0七 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
卷一百0八 表第三 諸王表
卷一百0九 表第四 諸公主表
卷一百一十 表第五上 三公表一
卷一百一十一 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
卷一百一十二 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一
卷一百一十三 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九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六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0一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0二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0三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0四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0五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0六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0七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0八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0九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一十 列傳第九十七
進元史表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