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元史(繁體版)
卷四 本紀第四 世祖一
作者:明 · 宋濂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諱忽必烈,睿宗皇帝第四子。母莊聖太后,怯烈氏。以乙亥歲八月乙卯生。及長,仁明英睿,事太后至孝,尤善撫下。納弘吉剌氏為妃。
       歲甲辰,帝在潛邸,思大有為於天下,延藩府舊臣及四方文學之士,問以治道。
       歲辛亥,六月,憲宗即位,同母弟惟帝最長且賢,故憲宗盡屬以漠南漢地軍國庶事,遂南駐爪忽都之地。
       邢州有兩荅剌罕言於帝曰:「邢吾分地也,受封之初,民萬餘戶,今日減月削,纔五七百戶耳,宜選良吏撫循之。」帝從其言。承制以脫兀脫及張耕為邢州安撫使,劉肅為商榷使,邢乃大治。
       歲壬子,帝駐桓、撫間。憲宗令斷事官牙魯瓦赤與不只兒等緫天下財賦于燕,視事一日,殺二十八人。其一人盜馬者,杖而釋之矣,偶有獻環刀者,遂追還所杖者,手試刀斬之。帝責之曰:「凡死罪必詳讞而後行刑,今一日殺二十八人,必多非辜。既杖復斬,此何刑也?」不只兒錯愕不能對。
       太宗朝立軍儲所于新衛,以收山東、河北丁糧,後惟計直取銀帛,軍行則以資之。帝請于憲宗,設官築五倉于河上,始令民入粟。
       宋遣兵攻虢之盧氏、河南之永寧、衛之八柳渡,帝言之憲宗,立經略司於汴,以忙哥、史天澤、楊惟中、趙璧為使,陳紀、楊果為參議,俾屯田唐、鄧等州,授之兵、牛,敵至則禦,敵去則耕,仍置屯田萬戶於鄧,完城以備之。
       夏六月,入覲憲宗於曲先惱兒之地,奉命帥師征雲南。
       秋七月丙午,禡牙西行。
       歲癸丑,受京兆分地。諸將皆築第京兆,豪侈相尚,帝即分遣,使戍興元諸州。又奏割河東解州鹽池以供軍食,立從宜府于京兆,屯田鳳翔,募民受鹽入粟,轉漕嘉陵。
       夏,遣王府尚書姚樞立京兆宣撫司,以孛蘭及楊惟中為使,關隴大治。又立交鈔提舉司,印鈔以佐經用。
       秋八月,師次臨洮。遣玉律朮、王君候、王鑑諭大理,不果行。
       九月壬寅,師次忒剌,分三道以進。大將兀良合帶率西道兵,由晏當路;諸王抄合、也只烈帥東道兵,由白蠻;帝由中道。乙巳,至滿陀城,留輜重。
       冬十月丙午,過大渡河,又經行山谷二千餘里,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渡。摩娑蠻主迎降,其地在大理北四百餘里。
       十一月辛卯,復遣玉律朮等使大理。丁酉,師至白蠻打郭寨,其主將出降,其姪堅壁拒守,攻拔殺之,不及其民。庚子,次三甸。辛丑,白蠻送款。
       十二月丙辰,軍薄大理城。初,大理主段氏微弱,國事皆決於高祥、高和兄弟。是夜祥率衆遁去,命大將也古及拔突兒追之。帝既入大理,曰:「城破而我使不出,計必死矣。」己未,西道兵亦至,命姚樞等搜訪圖籍,乃得三使尸,既瘞,命樞為文祭之。辛酉,南出龍首城,次趙瞼。癸亥,獲高祥,斬于姚州。留大將兀良合帶戍守,以劉時中為宣撫使,與段氏同安輯大理,遂班師。
       歲甲寅,夏五月庚子,駐六盤山。
       六月,以廉希憲為關西道宣撫使,姚樞為勸農使。
       秋八月,至自大理,駐桓、撫間,復立撫州。
       冬,駐爪忽都之地。
       歲乙卯,春,復駐桓、撫間。
       冬,駐奉聖州北。
       歲丙辰,春三月,命僧子聰卜地于桓州東、灤水北,城開平府,經營宮室。
       冬,駐于合剌八剌合孫之地。憲宗命益懷州為分地。
       歲丁巳,春,憲宗命阿藍荅兒、劉太平會計京兆、河南財賦,大加鉤考,其貧不能輸者,帝為代償之。
       冬十二月,入覲于也可迭烈孫之地,議分道攻宋,以明年為期。
       歲戊午,冬十一月戊申,禡牙于開平東北,是日啟行。
       歲己未,春二月,會諸王于邢州。
       夏五月,駐小濮州。徵東平宋子貞、李昶,訪問得失。
       秋七月甲寅,次汝南,命大將拔都兒等前行,備糧漢上,戒諸將毋妄殺。命楊惟中、郝經宣撫江淮,必闍赤孫貞督軍須蔡州。有軍士犯法者,貞縛致有司,白于帝,命戮以徇,諸軍凜然,無敢犯令者。
       八月丙戌,渡淮。辛卯,入大勝關,宋戍兵皆遁。壬辰,次黃陂。甲午,遣廉希憲招臺山寨。比至,千戶董文炳等已破之。時淮民被俘者衆,悉縱之。庚子,先鋒茶忽得宋沿江制置司榜來上,有云:「今夏諜者聞北兵會議,取黃陂民船繫筏,由陽邏堡以渡,會于鄂州。」帝曰:「此事前所未有,願如其言。」辛丑,師次江北。
       九月壬寅朔,親王穆哥自合州釣魚山遣使以憲宗凶問來告,且請北歸以繫天下之望。帝曰:「吾奉命南來,豈可無功遽還?」甲辰,登香罏山,俯瞰大江,江北曰武湖,湖之東曰陽邏堡,其南岸即滸黃洲。宋以大舟扼江渡,帝遣兵奪二大舟。是夜,遣木魯花赤、張文謙等具舟楫。乙巳遲明,至江岸,風雨晦冥,諸將皆以為未可渡,帝不從。遂申敕將帥揚旗伐鼓,三道並進,天為開霽。與宋師接戰者三,殺獲甚衆,逕達南岸。軍士有擅入民家者,以軍法從事。凡所俘獲,悉縱之。丁未,遣王沖道、李宗傑、訾郊招諭鄂城,比至東門,矢下如雨,沖道墜馬,為敵所獲,宗傑、郊奔還。帝駐滸黃洲。己酉,抵鄂,屯兵教場。庚戌,圍鄂。壬子,登城東北壓雲亭,立望樓,高可五丈,望見城中出兵,趣兵迎擊,生擒二人,云:「賈似道率兵救鄂,事起倉卒,皆非精銳。」遂命官取逃民棄糧,聚之軍中,為攻取計。戊午,順天萬戶張柔兵至。大將拔突兒等以舟師趨岳州,遇宋將呂文德自重慶來,拔都兒等迎戰,文德乘夜入鄂城,守愈堅。
       冬十月辛未朔,移駐烏龜山。甲戌,拔突兒還自岳。
       十一月丙辰,移駐牛頭山。兀良合帶略地諸蠻,由交趾歷邕、桂,抵潭州,聞帝在鄂,遣使來告。時先朝諸臣阿藍荅兒、渾都海、脫火思、脫里赤等謀立阿里不哥。阿里不哥者,睿宗第七子,帝之弟也。於是阿藍荅兒發兵於漠北諸部,脫里赤括兵於漠南諸州,而阿藍荅兒乘傳調兵,去開平僅百餘里。皇后聞之,使人謂之曰:「發兵大事,太祖皇帝曾孫真金在此,何故不令知之?」阿藍荅兒不能荅。繼又聞脫里赤亦至燕,后即遣脫歡、愛莫干馳至軍前密報,請速還。丁卯,發牛頭山,聲言趨臨安,留大將拔突兒等帥諸軍圍鄂。
       閏月庚午朔,還駐青山磯。辛未,臨江岸。遣張文謙還諭諸將曰:「遲六日,當去鄂退保滸黃洲。」命文謙發降民二萬北歸。宋賈似道遣宋京請和,命趙璧等語之曰:「汝以生靈之故來請和好,其意甚善,然我奉命南征,豈能中止。果有事大之心,當請於朝。」是日,大軍北還。己丑,至燕。脫里赤方括民兵,民甚苦之。帝詰其由,括以憲宗臨終之命。帝察其包藏禍心,所集兵皆縱之,人心大悅。
       是冬,駐燕京近郊。
       中統元年春三月戊辰朔,車駕至開平。親王合丹、阿只吉率西道諸王,塔察兒、也先哥、忽剌忽兒、爪都率東道諸王,皆來會,與諸大臣勸進。帝三讓,諸王大臣固請。辛卯,帝即皇帝位,以禡禡、趙璧、董文炳為燕京路宣慰使。陝西宣撫使廉希憲言:「高麗國王嘗遣其世子倎入覲,會憲宗將兵攻宋,倎留三年不遣。今聞其父已死,若立倎,遣歸國,彼必懷德於我,是不煩兵而得一國也。」帝是其言,改館倎,以兵衛送之,仍赦其境內。
       夏四月戊戌朔,立中書省,以王文統為平章政事,張文謙為左丞。以八春、廉希憲、商挺為陝西四川等路宣撫使,趙良弼參議司事,粘合南合、張啟元為西京等處宣撫使。己亥,詔諭高麗國王王倎,仍歸所俘民及其逃戶,禁邊將勿擅掠。辛丑,以即位詔天下。詔曰:
       朕惟祖宗肇造區宇,奄有四方,武功迭興,文治多缺,五十餘年於此矣。蓋時有先後,事有緩急,天下大業,非一聖一朝所能兼備也。先皇帝即位之初,風飛雷厲,將大有為。憂國愛民之心雖切於己,尊賢使能之道未得其人。方董夔門之師,遽遺鼎湖之泣。豈期遺恨,竟勿克終。
       肆予沖人,渡江之後,蓋將深入焉。乃聞國中重以簽軍之擾,黎民驚駭,若不能一朝居者。予為此懼,馹騎馳歸。目前之急雖紓,境外之兵未戢。乃會群議,以集良規。不意宗盟,輒先推戴。左右萬里,名王巨臣,不召而來者有之,不謀而同者皆是。咸謂國家之大統不可久曠,神人之重寄不可暫虛。求之今日,太祖嫡孫之中,先皇母弟之列,以賢以長,止予一人。雖在征伐之間,每存仁愛之念,博施濟衆,實可為天下主。天道助順,人謨與能。祖訓傳國大典,於是乎在,孰敢不從。朕峻辭固讓,至於再三,祈懇益堅,誓以死請。於是俯徇輿情,勉登大寶。自惟寡昧,屬時多艱,若涉淵冰,罔知攸濟。爰當臨御之始,宜新弘遠之規。祖述變通,正在今日。務施實德,不尚虛文。雖承平未易遽臻,而飢渴所當先務。嗚呼!曆數攸歸,欽應上天之命;勳親斯託,敢忘烈祖之規?建極體元,與民更始。朕所不逮,更賴我遠近宗族、中外文武,同心協力,獻可替否之助也。誕告多方,體予至意!
       丁未,以翰林侍讀學士郝經為國信使,翰林待制何源、禮部郎中劉人傑副之,使于宋。丙辰,收輯中外官吏宣劄牌面。遣帖木兒、李舜欽等行部,考課各路諸色工匠。置急遞鋪。乙丑,徵諸道兵六千五百人赴京師宿衛。置互市于漣水軍,禁私商不得越境,犯者死。是月,阿里不哥僭號于和林城西按坦河。召賈居貞、張儆、王煥、完顏愈乘傳赴闕。
       五月戊辰朔,詔燕帖木兒、忙古帶節度黃河以西諸軍。丙戌,建元中統,詔曰:
       祖宗以神武定四方,淳德御群下。朝廷草創,未遑潤色之文;政事變通,漸有綱維之目。朕獲纘舊服,載擴丕圖,稽列聖之洪規,講前代之定制。建元表歲,示人君萬世之傳;紀時書王,見天下一家之義。法春秋之正始,體大易之乾元。炳煥皇猷,權輿治道。可自庚申年五月十九日,建元為中統元年。惟即位體元之始,必立經陳紀為先。故內立都省,以緫宏綱;外設緫司,以平庶政。仍以興利除害之事、補偏救弊之方,隨詔以頒。於戲!秉籙握樞,必因時而建號;施仁發政,期與物以更新。敷宣懇惻之辭,表著憂勞之意。凡在臣庶,體予至懷!
       詔安撫壽春府軍民。甲午,以阿里不哥反,詔赦天下。乙未,立十路宣撫司:以賽典赤、李德輝為燕京路宣撫使,徐世隆副之;宋子貞為益都濟南等路宣撫使,王磐副之;河南路經略使史天澤為河南宣撫使;楊果為北京等路宣撫使,趙炳副之;張德輝為平陽太原路宣撫使,謝瑄副之;孛魯海牙、劉肅並為真定路宣撫使;姚樞為東平路宣撫使,張肅副之;中書左丞張文謙為大名彰德等路宣撫使,游顯副之;粘合南合為西京路宣撫使,崔巨濟副之;廉希憲為京兆等路宣撫使。以汪惟正為鞏昌等處便宜都緫帥,虎闌箕為鞏昌路元帥。詔諭成都路侍郎張威安撫元、忠、綿、資、邛、彭等州。西川、潼川、隆慶、順慶等府及各處山寨歸附官吏,皆給宣命、金符有差。詔平陽、京兆兩路宣撫司簽兵七千人,於延安等處守隘,以萬戶鄭鼎、昔剌忙古帶領之,貧不能應役者,官為資給。徵諸路兵三萬駐燕京近地。命諸路市馬萬匹送開平府。以緫帥汪良臣統陝西漢軍於沿河守隘。立望雲驛,非軍事毋得輒入。熒惑入南斗,留五十餘日。
       六月戊戌,詔燕京、西京、北京三路宣撫司運米十萬石,輸開平府及撫州、沙井、淨州、魚兒濼,以備軍儲。以李璮為江淮大都督。劉太平等謀反,事覺伏誅,並誅乞帶不花於東川,明里火者於西川。渾都海反。乙巳,李璮言:「獲宋諜者,言賈似道調兵,聲言攻漣州。遣人覘之,見許浦江口及射陽湖兵船二千艘,宜繕理城塹以備。」罷阿藍帶兒所簽解鹽戶軍百人。壬子,詔陝西四川宣撫司八春節制諸軍。乙卯,詔東平路萬戶嚴忠濟等發精兵一萬五千人赴開平。乙丑,以石長不為大理國緫管,佩虎符。詔十路宣撫司造戰襖、裘、帽,各以萬計,輸開平。是月,召真定劉郁,邢州郝子明,彰德胡祗遹,燕京馮渭、王光益、楊恕、李彥通、趙和之,東平韓文獻、張昉等,乘傳赴闕。高麗國王王倎遣其子永安公僖、判司宰事韓即來賀即位,以國王封冊、王印及虎符賜之。
       秋七月戊辰,敕燕京、北京、西京、真定、平陽、大名、東平、益都等路宣撫司,造羊裘、皮帽、蔥、靴,皆以萬計,輸開平。己巳,以萬戶史天澤扈從先帝有功,賜銀萬五千兩。遣靈州種田民還京兆。庚午,賜山東行省大都督李璮金符二十、銀符五,俾給所部有功將士。癸酉,以燕京路宣慰使禡禡行中書省事,燕京路宣慰使趙璧平章政事,張啟元參知政事,王鶚翰林學士承旨兼修國史,河南路宣撫使史天澤兼江淮諸翼軍馬經略使。丙子,詔中書省給諸王塔察兒益都、平州封邑歲賦、金帛,并以諸王白虎、襲剌門所屬民戶、人匠、歲賦給之。詔造中統元寶交鈔。立互市于潁州、漣水、光化軍。北京路都元帥阿海乞免所部軍士征徭,從之。宋兵攻邊城,詔遣太丑、怯列、忙古帶率所部,合兵擊之。下詔褒賞行省大都督李璮。帝自將討阿里不哥。敕劉天麟規措中都析津驛傳馬。
       八月丙午,授中書左丞、行大名等路宣撫使張文謙虎符。丁未,詔都元帥紐璘所過毋擅捶掠官吏。己酉,立秦蜀行中書省,以京兆等路宣撫使廉希憲為中書省右丞,行省事。宋兵臨漣州,李璮乞諸道援兵。癸丑,賜必闍赤塔剌渾銀二千五百兩。李璮乞遣將益兵,渡淮攻宋,以方遣使修好,不從。癸亥,澤州、潞州旱,民饑,敕賑之。
       九月丁卯,帝在轉都兒哥之地,以阿里不哥遺命,下詔諭中外。乙亥,李璮復請攻宋,復諭止之。壬午,初置拱衛儀仗。是月,阿藍荅兒率兵至西涼府,與渾都海軍合,詔諸王合丹、合必赤與緫帥汪良臣等率師討之。丙戌,大敗其軍于姑臧,斬阿藍荅兒及渾都海,西土悉平。
       冬十月丁未,李璮言宋兵復軍于漣州。癸丑,初行中統寶鈔。戊午,車駕駐昔光之地,命給官錢,雇在京橐駝,運米萬石,輸行在所。
       十一月戊子,發常平倉賑益都、濟南、濱棣饑民。
       十二月丙申,以禮部郎中孟甲、禮部員外郎李文俊使安南、大理。乙巳,李璮上將士功,命璮以益都官銀賞之。帝至自和林,駐蹕燕京近郊。始制祭享太廟祭器、法服。以梵僧八合思八為帝師,授以玉印,統釋教。立仙音院,復改為玉宸院,括樂工。立儀鳳司,又立符寶局及御酒庫、群牧所。升衛輝為緫管府。賜親王穆哥銀二千五百兩;諸王按只帶、忽剌忽兒、合丹、忽剌出、勝納合兒銀各五千兩,文綺帛各三百匹,金素半之;諸王塔察、阿朮魯鈔各五十九錠有奇,綿五千九十八斤,絹五千九十八匹,文綺三百匹,金素半之;海都銀八百三十三兩,文綺五十匹,金素半之;覩兒赤、也不干銀八百五十兩;兀魯忽帶銀五千兩,文綺三百匹,金素半之;只必帖木兒銀八百三十三兩;爪都、伯木兒銀五千兩,文綺三百匹,金素半之;都魯、牙忽銀八百三十三兩,特賜綿五十斤;阿只吉銀五千兩,文綺三百,金素半之;先朝皇后怗古倫銀二千五百兩,羅絨等折寶鈔二十三錠有奇;皇后斡者思銀二千五百兩;兀魯忽乃妃子銀五千兩。自是歲以為常。
       二年春正月辛未夜,東北赤氣照人,大如席。乙酉,宋兵圍漣州。己丑,李璮率將士迎戰,敗之。賜詔獎諭,給金銀符以賞將士。庚寅,璮擅發兵修益都城塹。
       二月丁酉,太陰掩昴。己亥,宋兵攻漣水,命阿朮等帥兵赴之。丙午,車駕幸開平。詔減免民間差發。罷守隘諸軍。秦蜀行省借民錢給軍,以今年稅賦償之。免平陽、太原軍站戶重科租稅。丁未,詔行中書省平章禡禡及王文統等率各路宣撫使赴闕。丁巳,李璮破宋兵于沙湖堰。
       三月壬戌朔,日有食之。
       夏四月丙午,詔軍中所俘儒士聽贖為民。辛亥,遣弓工往教鄯闡人為弓。乙卯,詔十路宣撫使量免民間課程。命宣撫司官勸農桑,抑游惰,禮高年,問民疾苦,舉文學才識可以從政及茂才異等,列名上聞,以聽擢用;其職官污濫及民不孝悌者,量輕重議罰。辛酉,詔太康弩軍二千八百人戍蔡州。以禮部郎中劉芳使大理等國。
       五月乙丑,禁使臣毋入民家,令止頓析津驛。遣崔明道、李全義為詳問官,詣宋淮東制司,訪問國信使郝經等所在,仍以稽留信使、侵擾疆埸詰之。庚辰,敕使臣及軍士所過城邑,官給廩餼,毋擾于民。丁亥,申嚴沿邊軍民越境私商之禁。唐慶子政臣入見,詔復其家。弛諸路山澤之禁。禁私殺馬牛。申嚴越境私商,販馬匹者罪死。以河南經略宣撫使史天澤為中書右丞相,河南軍民並聽節制。詔成都路置惠民藥局。遣王祐於西川等路採訪醫、儒、僧、道。
       六月癸巳,括漏籍老幼等戶,協濟編戶賦稅。丙申,賜新附人王顯忠、王誼等衣物有差。李璮遣人獻漣水捷。罷諸路拘收孛蘭奚。禁諸王擅遣使招民及徵私錢。戊戌,太陰犯角。詔諭十路宣撫司並管民官,定鹽酒稅課等法。癸卯,以嚴忠範為東平路行軍萬戶兼管民緫管,仍諭東平路達魯花赤等官並聽節制。詔定中外官所乘馬數各有差。乙巳,賑火少里驛戶之乏食者。賞欽察所部將校有功者銀二千五百兩及幣帛有差。己酉,命竇默仍翰林侍講學士。默與王鶚面論王文統不宜在相位,薦許衡代之,帝不懌而罷。辛亥,轉懿州米萬石賑親王塔察兒所部饑民。賜親王合丹所部軍幣帛九百匹、布千九百匹。乙卯,敕平陽路安邑縣蒲萄酒自今毋貢。詔:「宣聖廟及管內書院,有司歲時致祭,月朔釋奠;禁諸官員使臣軍馬,毋得侵擾褻瀆,違者加罪。」丙辰,以汪良臣同僉鞏昌路便宜都緫帥,凡軍民官並聽良臣節制。丁巳,敕諸路造人馬甲及鐵裝具萬二千,輸開平。戊午,詔毋收衛輝、懷孟賦稅,以償其所借芻粟。庚申,宋瀘州安撫使劉整舉城降,以整行夔府路中書省兼安撫使,佩虎符。仍諭都元帥紐璘等使存恤其民。賜故金翰林修撰魏璠諡靖肅。秦蜀行省言青居山都元帥欽察等所部將校有功,詔降虎符一、金符五、銀符五十七,令行省銓定職名給之。城臨洮。陞真定鼓城縣為晉州,以鼓城、安平、武強、饒陽隸焉。賜僧子聰懷孟、邢州田各五十頃。罷金、銀、銅、鐵、丹粉、錫碌坑冶所役民夫及河南舞陽薑戶、藤花戶,還之州縣。賜大理國主段實虎符,優詔撫諭之。命李璮領益都路鹽課。出工局繡女,聽其婚嫁。懷孟廣濟渠提舉王允中、大使楊端仁鑿沁河渠成,溉田四百六十餘所。高麗國王倎更名禃,遣其世子愖奉表來朝,命宿衛將軍孛里察、禮部郎中高逸民持詔往諭,仍以玉帶賜之。以不花為中書右丞相,耶律鑄為中書左丞相,張啟元為中書右丞。授管領崇慶府、黎、雅、威、茂、邛、灌七處軍民小太尉虎符。
       秋七月辛酉朔,立軍儲都轉運使司,以馬月合乃為使,周鍇為副使。癸亥,初立翰林國史院。王鶚請修遼、金二史,又言:「唐太宗置弘文館,宋太宗設內外學士院。今宜除拜學士院官,作養人才。乞以右丞相史天澤監修國史,左丞相耶律鑄、平章政事王文統監修遼、金史,仍採訪遺事。」並從之。賑和林饑民。賞鞏昌路緫帥汪惟正將校斬渾都海功銀二千五百兩、馬價銀四千九百兩。諸王昌童招河南漏籍戶五百,命付之有司。命緫管王青製神臂弓、柱子弓。諭河南管軍官於近城地量存牧場,餘聽民耕。巴思荅兒乞於高麗鴨綠江西立互市,從之。乙丑,遣使持香幣祀嶽瀆。丁丑,渡江新附民留屯蔡州者,徙居懷孟,貸其種食。以萬家奴為安撫高麗軍民達魯花赤,賜虎符。庚辰,西京、宣德隕霜殺稼。辛巳,詔許衡即其家教懷孟生徒。命西京宣撫司造船備西夏漕運。壬午,遣納速剌丁、孟甲等使安南。乙酉,以牛驛雨雪,道途泥濘,改立水驛。己丑,命鍊師王道婦於真定築道觀,賜名玉華。諭將士舉兵攻宋,詔曰:「朕即位之後,深以戢兵為念,故年前遣使於宋以通和好。宋人不務遠圖,伺我小隙,反啟邊釁,東剽西掠,曾無寧日。朕今春還宮,諸大臣皆以舉兵南伐為請,朕重以兩國生靈之故,猶待信使還歸,庶有悛心,以成和議,留而不至者,今又半載矣。往來之禮遽絕,侵擾之暴不已。彼嘗以衣冠禮樂之國自居,理當如是乎?曲直之分,灼然可見。今遣王道貞往諭。卿等當整爾士卒,礪爾戈矛,矯爾弓矢,約會諸將,秋高馬肥,水陸分道而進,以為問罪之舉。尚賴宗廟社稷之靈,其克有勳。卿等當宣布朕心,明諭將士,各當自勉,毋替朕命。」鄂州青山磯、滸黃洲所招新民遷至江北者,設官領之。敕懷孟牧地聽民耕墾。
       八月壬辰,賜故金補闕李大節諡貞肅。丁酉,命開平守臣釋奠于宣聖廟。戊戌,以燕京等路宣撫使賽典赤為平章政事。敕以賀天爵為金齒等國安撫使,忽林伯副之,仍招諭使安其民。己亥,諭武衛軍都指揮使李伯祐汰本軍疲老者,選精銳代之,給海青銀符一,有奏,馳驛以聞。辛丑,以宣撫使粘合南合為中書右丞,闊闊為中書左丞,賈文備為開元女直水達達等處宣撫使,賜虎符。以宋降將王青為緫管,教武衛軍習射。乙巳,禁以俘掠婦女為娼。丙午,太白犯歲星。以許衡為國子祭酒。丁未,以姚樞為大司農,竇默仍翰林侍講學士。先是,以樞為太子太師,衡為太子太傅,默為太子太保,樞等以不敢當師傅禮,皆辭不拜,故復有是命。初立勸農司,以陳邃、崔斌、成仲寬、粘合從中為濱棣、平陽、濟南、河間勸農使,李士勉、陳天錫、陳膺武、忙古帶為邢洺、河南、東平、涿州勸農使。己酉,命大名等路宣撫使歲給翰林侍講學士竇默、太醫副使王安仁衣糧,賜田以為永業。甲寅,賞董文炳所將渡江及北征有功者二十二人,銀各五十兩。封順天等路萬戶張柔為安肅公,濟南路萬戶張榮為濟南公。陝西四川行省乞就決邊方重刑,不允。詔陝西四川行省存恤歸附軍民。詔:「自今使臣有矯稱上命者,有司不得聽受。諸王、后妃、公主、駙馬非聞奏,不許擅取官物。」賜慶壽寺、海雲寺陸地五百頃。敕西京運糧于沙井,北京運糧于魚兒泊。立檀州驛。頒斗斛權衡。賑桓州饑民。賜諸王塔察兒金千兩、銀五千兩、幣三百匹。給阿石寒甲價銀千二百兩。核實新增戶口,措置諸路轉輸法。命劉整招懷夔府、嘉定等處民戶。宋私商七十五人入宿州,議置于法,詔宥之,還其貨,聽榷場貿易。仍檄宋邊將還北人之留南者。
       九月庚申朔,詔以忽突花宅為中書省署。奉遷祖宗神主于聖安寺。癸亥,邢州安撫使張耕告老,詔以其子鵬翼代之。武衛親軍都指揮使李伯祐、董文炳言:「武衛軍疲老者,乞補換,仍存恤其家。」從之。丙寅,詔以粘合南合行中興府中書省。戊辰,大司農姚樞請以儒人楊庸教孔、顏、孟三氏子孫,東平府詳議官王鏞兼充禮樂提舉。詔以庸為教授,以鏞特兼太常少卿。辛未,以清、滄鹽課銀償往歲所貸民錢給公費者。置和糴所于開平,以戶部郎中宋紹祖為提舉和糴官。丙子,諭諸王、駙馬,凡民間詞訟無得私自斷決,皆聽朝廷處置。河南民王四妻靳氏一產三男,命有司量給贍養。敕今歲田租輸沿河近倉,官為轉漕,不可勞民。癸未,以甘肅等處新罹兵革,民務農安業者為戍兵所擾,遣阿沙、焦端義往撫治之。以海青銀符二、金符十給中書省,量軍國事情緩急,付乘驛者佩之。以開元路隸北京宣撫司。真定路官民所貸官錢,貧不能償,詔免之。王鶚請於各路選委博學老儒一人,提舉本路學校,特詔立諸路提舉學校官,以王萬慶、敬鉉等三十人充之。敕燕京、順天等路續製人甲五千、馬甲及鐵裝具各二千。
       冬十月庚寅朔,詔鳳翔府種田戶隸平陽兵籍,毋令出征,務耕屯以給軍餉。辛卯,陝西四川行省上言:「軍務急速,若待奏報,恐失事機。」詔與都元帥紐璘會議行之。遣道士訾洞春代祀東海廣德王廟。壬辰,敕火兒赤、奴懷率所部略地淮西。丁酉,敕愛亦伯等及陝西宣撫司檢覈不魯歡、阿藍塔兒所貸官銀。庚子,以右丞張啟元行中書省於平陽、太原等路。括西京兩路官民,有壯馬皆從軍,令宣德州楊庭訓統之,有力者自備甲仗,無力者官與供給。兩路奧魯官并在家軍人,凡有馬者並付新軍劉緫管統領。昂吉所管西夏軍,并豐州、蕁麻林、夏水阿剌渾皆備鞍馬甲仗,及孛魯歡所管兵,凡徒行者市馬給之,並令從軍,違者以失誤軍期論。修燕京舊城。命平章政事趙璧、左三部尚書怯烈門率蒙古、漢軍駐燕京近郊、太行一帶,東至平灤,西控關陝,應有險阻,於附近民內選諳武事者,修立堡寨守禦。以河南屯田萬戶史權為江漢大都督,依舊戍守。又選銳卒三千付史樞管領,於燕京近郊屯駐。壬寅,命亳州張柔、歸德邸浹、睢州王文幹、水軍解成、張榮實、東平嚴忠嗣、濟南張宏七萬戶,以所部兵來會。罷東平會計前任官侵用財賦。甲辰,宋兵攻瀘州,劉整擊敗之。詔賞整銀五千兩、幣帛二千匹。失里荅、劉元振守禦有功,各賞銀五百兩,將士銀萬兩、幣帛千匹。乙巳,詔指揮副使鄭江將千人赴開平,指揮使董文炳率善射者千人由魚兒泊赴行在所,指揮使李伯祐率餘兵屯潮河川。壬子,詔霍木海、乞帶等自得勝口至中都預備糧餉芻粟。丙辰,詔平章政事塔察兒率軍士萬人,由古北口西便道赴行在所。
       十一月壬戌,大兵與阿里不哥遇於昔木土腦兒之地,諸王合丹等斬其將合丹火兒赤及其兵三千人,塔察兒與合必赤等復分兵奮擊,大破之,追北五十餘里。帝親率諸軍以躡其後,其部將阿脫等降,阿里不哥北遁。庚午,太陰犯昴。壬申,詔免今年賦稅。癸酉,駐蹕帖買和來之地。以尚書怯烈門、平章趙璧兼大都督,率諸軍從塔察兒北上。分蒙古軍為二,怯烈門從麥肖出居庸口,駐宣德德興府;訥懷從阿忽帶出古北口,駐興州。帝親將諸萬戶漢軍及武衛軍,由檀、順州駐潮河川。敕官給芻糧,毋擾居民。罷十路宣撫司,止存開元路。命諸路市馬二萬五千餘匹,授蒙古軍之無馬者。丁丑,徵諸路宣撫司官赴中都。移蹕於速木合打之地。詔漢軍屯懷來、縉山。鷹坊阿里沙及阿散兄弟二人以擅離扈從伏誅。
       十二月庚寅,詔封皇子真金為燕王,領中書省事。辛卯,熒惑犯房。壬辰,熒惑犯鉤鈐。癸巳,以昌、撫、蓋利泊等處荐罹兵革,免今歲租賦。甲午,師還,詔撤所在戍兵,放民間新簽軍。命太常少卿王鏞教習大樂。壬寅,以隆寒命諸王合必赤所部軍士無行帳者,聽舍民居。命陝蜀行中書省給綏德州等處屯田牛、種、農具。初立宮殿府,秩正四品,專職營繕。立尚食局、尚藥局。初設控鶴五百四人,以劉德為軍使領之。立異樣局達魯花赤,掌御用織造,秩正三品,給銀印。賜諸王金銀幣帛如歲例。
       是歲,天下戶一百四十一萬八千四百九十有九。斷死罪四十六人。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太祖
卷二 本紀第二 太宗
卷三 本紀第三 憲宗
卷四 本紀第四 世祖一
卷五 本紀第五 世祖二
卷六 本紀第六 世祖三
卷七 本紀第七 世祖四
卷八 本紀第八 世祖五
卷九 本紀第九 世祖六
卷十 本紀第十 世祖七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
卷二十五 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
卷二十六 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
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
卷二十八 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
卷三十一 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
卷三十二 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
卷三十三 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卷三十五 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
卷三十六 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
卷三十七 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
卷三十九 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
卷四十三 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
卷四十六 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
卷四十七 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天文一
卷四十九 志第二 天文二
卷五十 志第三上 五行一
卷五十一 志第三下 五行二
卷五十二 志第四 曆一
卷五十三 志第五 曆二
卷五十四 志第六 曆三
卷五十五 志第七 曆四
卷五十六 志第八 曆五
卷五十七 志第九 曆六
卷五十八 志第十 地理一
卷五十九 志第十一 地理二
卷六十 志第十二 地理三
卷六十一 志第十三 地理四
卷六十二 志第十四 地理五
卷六十三 志第十五 地理六
卷六十四 志第十六 河渠一
卷六十五 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
卷六十六 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
卷六十七 志第十八 禮樂一
卷六十八 志第十九 禮樂二
卷六十九 志第二十 禮樂三
卷七十 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七上 祭祀五
卷七十七 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
卷七十八 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
卷七十九 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
卷八十 志第三十 輿服三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
卷八十七 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
卷八十八 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
卷八十九 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
卷九十 志第四十 百官六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
卷九十七 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
卷九十八 志第四十六 兵一
卷九十九 志第四十七 兵二
卷一百 志第四十八 兵三
卷一百0一 志第四十九 兵四
卷一百0二 志第五十 刑法一
卷一百0三 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
卷一百0四 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
卷一百0五 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
卷一百0六 表第一 后妃表
卷一百0七 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
卷一百0八 表第三 諸王表
卷一百0九 表第四 諸公主表
卷一百一十 表第五上 三公表一
卷一百一十一 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
卷一百一十二 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一
卷一百一十三 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九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六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0一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0二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0三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0四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0五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0六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0七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0八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0九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一十 列傳第九十七
進元史表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