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元史(繁體版)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
作者:明 · 宋濂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仁宗聖文欽孝皇帝,諱愛育黎拔力八達,順宗次子,武宗之弟也。母曰興聖太后,弘吉剌氏。至元二十二年三月丙子生。
       大德九年冬十月,成宗不豫,中宮秉政,詔帝與太后出居懷州。十年冬十二月,至懷州,所過郡縣,供帳華侈,悉令撤去,嚴飭扈從毋擾於民,且諭僉事王毅察而言之,民皆感悅。
       十一年春正月,成宗崩,時武宗為懷寧王,緫兵北邊。戊子,帝與太后聞哀奔赴。庚寅,至衛輝,經比干墓,顧左右曰:「紂內荒於色,毒痡四海,比干諫,紂刳其心,遂失天下。」令祠比干於墓,為後世勸。至漳河,值大風雪,田叟有以盂粥進者,近侍却不受。帝曰:「昔漢光武嘗為寇兵所迫,食豆粥。大丈夫不備嘗艱阻,往往不知稼穡艱難,以致驕惰。」命取食之。賜叟綾一匹,慰遣之。行次邯鄲,諭縣官曰:「吾慮衛士不法,胥吏科斂,重為民困。」乃命王傅巡行察之。二月辛亥,至大都,與太后入內,哭盡哀,復出居舊邸,日朝夕入哭奠。左丞相阿忽台等潛謀推皇后伯要真氏稱制,安西王阿難荅輔之。時右丞相哈剌哈孫荅剌罕稱疾,守宿掖門凡三月,密持其機,陽許之,夜遣人啟帝曰:「懷寧王遠,不能猝至,恐變生不測,當先事而發。」三月丙寅,帝率衛士入內,召阿忽台等責以亂祖宗家法,命執之,鞫問辭服。戊辰,伏誅。諸王闊闊出、牙忽都等曰:「今罪人斯得,太子實世祖之孫,宜早正天位。」帝曰:「王何為出此言也!彼惡人潛結宮壼,搆亂我家,故誅之,豈欲作威覬望神器耶!懷寧王吾兄也,正位為宜。」乃遣使迎武宗於北邊。五月乙丑,帝與太后會武宗於上都。甲申,武宗即位。六月癸巳朔,詔立帝為皇太子,受金寶。遣使四方,旁求經籍,識以玉刻印章,命近侍掌之。時有進大學衍義者,命詹事王約等節而譯之,帝曰:「治天下,此一書足矣。」因命與圖象孝經、列女傳並刊行,賜臣下。十一月戊寅,受玉冊,領中書省、樞密院。
       至大元年七月,帝諭詹事曲出曰:「汝舊事吾,其與同僚協議,務遵法度,凡世祖所未嘗行及典故所無者,慎勿行。」二年八月,立尚書省,詔太子兼尚書令,戒飭百官有司,振紀綱,重名器,夙夜以赴事功。詹事院臣啟金州獻瑟瑟洞,請遣使采之,帝曰:「所寶惟賢,瑟瑟何用焉?若此者,後勿復聞。」先是,近侍言賈人有售美珠者,帝曰:「吾服御雅不喜飾以珠璣,生民膏血,不可輕耗。汝等當廣進賢才,以恭儉愛人相規,不可以奢靡蠹財相導。」言者慚而退。淮東宣慰使撒都獻玉觀音、七寶帽頂、寶帶、寶鞍,却之,戒諭如初。詹事王約啟事,二宦者侍側,帝問:「自古宦官壞人家國,有諸?」約對曰:「宦官善惡皆有之,但恐處置失宜耳。」帝然之。九月,河間等路獻嘉禾,有異畝同穎及一莖數穗者,命集賢學士趙孟頫繪圖,藏諸祕書。
       四年春,正月庚辰,武宗崩。壬午,罷尚書省。以丞相脫虎脫、三寶奴,平章樂實,右丞保八,左丞忙哥怗木兒,參政王羆,變亂舊章,流毒百姓,命中書右丞相塔思不花、知樞密院事鐵木兒不花等參鞫。丙戌,脫虎脫、三寶奴、樂實、保八、王羆伏誅,忙哥怗木兒杖流海南。壬辰,日赤如赭。罷城中都。召世祖朝諳知政務素有聲望老臣平章程鵬飛、董士選,太子少傅李謙,少保張驢,右丞陳天祥、尚文、劉正,左丞郝天挺,中丞董士珍,太子賓客蕭23090,參政劉敏中、王思廉、韓從益,侍御趙君信,廉訪使程鉅夫,杭州路達魯花赤阿合馬,給傳詣闕,同議庶務。甲午,宥阿附脫虎脫等左右司、六部官罪。乙未,禁百官役軍人營造及守護私第。丁酉,以雲南行中書省左丞相鐵木迭兒為中書右丞相,太子詹事完澤、集賢大學士李孟並平章政事。戊戌,以塔思不花及徽政院使沙沙並為御史大夫。己亥,改行尚書省為行中書省。庚子,減價糶京倉米,日千石,以賑貧民。停各處營造。罷廣武康里衛,追還印符、驛券、璽書,及其萬戶等官宣敕。辛丑,以塔失鐵木兒知樞密院事。壬寅,禁鷹坊馳驛擾民。敕中書,凡傳旨非親奉者勿行。以諸王朝會,普賜金三萬九千六百五十兩、銀百八十四萬九千五十兩、鈔二十二萬三千二百七十九錠、幣帛四十七萬二千四百八十八匹。
       二月,復玉宸樂院為儀鳳司,改延慶司為都功德使司。乙巳,命和林、江浙行省依前設左丞相,餘省唯置平章二員;遙授職事勿與。戊申,罷運江南所印佛經。辛亥,禁諸王、駙馬、權豪擅據山場,聽民樵採。罷阿老瓦丁買賣浙鹽,供中政食羊。禁宣政院違制度僧。甲寅,遣使檢覈小雲石不花所獻河南荒田。司徒蕭珍以城中都徼功毒民,命追奪其符印,令百司禁錮之。還中都所占民田。罷江南行通政院、行宣政院。甲子,太陰犯填星。陞典內司為典內院,秩從三品。命中書平章李孟領國子監學,諭之曰:「學校人材所自出,卿等宜數詣國學課試諸生,勉其德業。」敕:「諸王、駙馬戶在縉山、懷來、永興縣者,與民均服徭役。諸司擅奏除官者,毋給宣敕。」御史臺臣言:「白雲宗緫攝所統江南為僧之有髮者,不養父母,避役損民,乞追收所受璽書銀印,勒還民籍。」從之。罷福建綉匠、河南魚課兩提舉司。省宣徽院參議、斷事官。丙寅,監察御史言:「比者尚書省臣蠹國亂政,已正典刑,其餘黨附之徒布在百司,亦須次第沙汰。今中書奏用孛羅鐵木兒為陝西平章、烏馬兒為江浙平章、闊里吉思為甘肅平章、塔失帖木兒為河南參政、萬僧為江浙參政,各人前任,皆受重贓,或挾勢害民,咸乞罷黜。」制曰「可」。丁卯,命西番僧非奉璽書驛券及無西蕃宣慰司文牒者,勿輒至京師,仍戒黃河津吏驗問禁止。罷緫統所及各處僧錄、僧正、都綱司,凡僧人訴訟,悉歸有司。罷仁虞院,復置鷹坊緫管府。庚午,命廣西靜江、融州軍民官,鎮守三載無虞者,民官減一資,軍官陞一階,著為令。思州軍民宣撫司招諭官唐銓以洞蠻楊正思等五人來朝,賜金帛有差。立淮安忠武王伯顏祠於杭州,仍給田以供祀事。是月,帝謂侍臣曰:「郡縣官有善有惡,其命臺官選正直之人為廉訪司官而體察之,果有廉能愛民者,不次擢用,則小人自知激厲矣。」旌表漳州長泰縣民王初應孝行。
       三月庚辰,召前樞密副使吳元珪,左丞拜降、兀伯都剌至京師,同諸老臣議事。丙戌,太陰犯太微上相。罷五臺行工部。己丑,命毋赦十惡大逆等罪。復典瑞院為典瑞監。庚寅,即皇帝位於大明殿,受諸王百官朝賀。詔曰:
       惟昔先帝,事皇太后,撫朕眇躬,孝友天至。由朕得託順考遺體,重以母弟之嫡,加有削平內難之功,於其踐阼曾未踰月,授以皇太子寶,領中書令、樞密使,百揆機務,聽所緫裁,于今五年。先帝奄棄天下,勳戚元老咸請大寶之承,既有成命,非與前聖賓天而始徵集宗親議所宜立者比,當稽周、漢、晉、唐故事,正位宸極。朕以國恤方新,誠有未忍,是用經時。今則上奉皇太后勉進之命,下徇諸王勸戴之勤,三月十八日,於大都大明殿即皇帝位。凡尚書省誤國之臣,先已伏誅,同惡之徒,亦已放殛,百司庶政,悉歸中書,命丞相鐵木迭兒、平章政事李道復等從新拯治。可大赦天下,敢以赦前事相告言者,罪以其罪。
       諸衙門及近侍人等,毋隔越中書奏事。諸上書陳言者,量加旌擢。其僥倖獻地土并山場、窯冶及中寶之人,並禁止之。諸王、駙馬經過州郡,不得非理需索,應和顧、和買,隨即給價,毋困吾民。
       辛卯,禁民間製金箔、銷金、織金。以御史中丞李士英為中書左丞。壬辰,發京倉米,減價以糶,賑貧民。丁酉,命月赤察兒依前太師,宣徽使鐵哥為太傅,集賢大學士曲出為太保。敕百司改陞品級者,悉復至元舊制。己亥,增置左翼、右翼指揮各一員。寧夏路地震。是月,帝諭省臣曰:「卿等裒集中統、至元以來條章,擇曉法律老臣,斟酌重輕,折衷歸一,頒行天下,俾有司遵行,則抵罪者庶無冤抑。」又諭太府監臣曰:「財用足,則可以養萬民,給軍旅。自今雖一繒之微,不言於朕,毋輒與人。」以陝西行尚書省左丞兀伯都剌為中書右丞;昭文館大學士察罕參知政事;中書平章政事、知樞密院事床兀兒,欽察親軍都指揮使脫火赤拔都兒,中書右丞相、知樞密院事鐵木兒不花,錄軍國重事、知樞密院事也速,知樞密院事兼山東河北蒙古軍都萬戶也先鐵木兒,遙授左丞相、仁虞院使也兒吉尼,太子詹事月魯鐵木兒,並知樞密院事。賜大都路民年九十者二千三百三十一人,人帛二匹;八十者八千三百三十一人,人帛一匹。
       夏四月壬寅朔,詔分汰宿衛士,漢人、高麗、南人冒入者,還其元籍。癸卯,禜星于回回司天臺。以即位,恩賜太師、太傅、太保,人金五十兩、銀三百五十兩、衣四襲。行省臣預朝會者,賞銀有差。丁未,以太子少保張驢為江浙平章,戒之曰:「以汝先朝舊人,故命汝往。民為邦本,無民何以為國。汝其上體朕心,下愛斯民。」戊申,以即位告天地于南郊。庚戌,拘收下番將校不典兵者虎符、銀牌。癸丑,詔:「路、府、州、縣官,三年為滿。」罷典醫監。甲寅,太陰犯亢。熒惑犯壘壁陣。丙辰,詔諭宣徽使亦列赤,諸蒙古民有貧乏者,發廩濟之。丁巳,罷中政院。戊午,以即位告于太廟。辛酉,敕:「國子監師儒之職,有才德者,不拘品級,雖布衣亦選用。」癸亥,敕:「諸使臣非軍務急速者,毋給金字圓牌。」定四宿衛士歲賜鈔二十四萬二百五錠。罷中都留守司,復置隆興路緫管府,凡創置司存悉罷之。乙丑,封知樞密院事鐵木兒不花為宣寧王,賜銀印。丁卯,詔曰:「我世祖皇帝,參酌古今,立中統、至元鈔法,天下流行,公私蒙利,五十年于茲矣。比者尚書省不究利病,輒意變更,既創至大銀鈔,又鑄大元、至大銅錢。鈔以倍數太多,輕重失宜;錢以鼓鑄弗給,新舊恣用;曾未再期,其弊滋甚。爰咨廷議,允協輿言,皆願變通,以復舊制。其罷資國院及各處泉貨監提舉司買賣銅器,聽民自便。應尚書省已發各處至大鈔本及至大銅錢,截日封貯,民間行使者,赴行用庫倒換。」仍免大都、上都、隆興差稅三年。命中書省賑濟甘肅過川軍。罷僧、道、也里可溫、荅失蠻、頭陀、白雲宗諸司。改封親王迭里哥兒不花為湘寧王,賜金印,食湘鄉州、寧鄉縣六萬五千戶。拘還甘肅、陝西、遼陽省臣所佩虎符。禁鷹坊擾民。罷通政院,以其事歸兵部。增置尚書員外郎各一員。罷回回合的司屬。帝御便殿,李孟進曰:「陛下御極,物價頓減,方知聖人神化之速,敢以為賀。」帝蹙然曰:「卿等能盡力贊襄,使兆民乂安,庶幾天心克享。至於秋成,尚未敢必。今朕踐阼曾未踰月,寧有物價頓減之理。朕托卿甚重,茲言非所賴也。」孟愧謝。帝諭集賢學士忽都魯都兒迷失曰:「向召老臣十人,所言治政,汝其詳譯以進,仍諭中書悉心舉行。」南陽等處風、雹。
       五月壬申朔,以宦者鐵昔里為利用監卿。癸酉,八百媳婦蠻與大、小徹里蠻寇邊,命雲南王及右丞阿忽台以兵討之。改封乳母夫壽國公楊德榮為雲國公。丙子,命翰林國史院纂修先帝實錄及累朝皇后、功臣列傳,俾百司悉上事蹟。丁丑,禁毋以毒藥釀酒。庚辰,敕中書省裁省冗司。置高昌王傅。復度支院為監。罷泉府司、長信院、司禋監。辛巳,賜大長公主祥哥剌吉鈔二萬錠。壬午,制定翰林國史院承旨五員,學士、侍讀、侍講、直學士各二員。拘諸王、駙馬及有司驛券,自今遣使,悉從中書省給降。置祥和署,掌伶人。金齒諸國獻馴象。癸未,太陰犯氐。賜國師板的荅鈔萬錠,以建寺于舊城。戊子,羅鬼蠻來獻方物。甲午,復太常禮儀院為太常寺。是月,禁民捕鴐鵝。
       六月癸卯,敕宣政院:「凡西番軍務,必移文樞密院同議以聞。」吐蕃犯永福鎮,敕宣政院與樞密院遣兵討之。乙巳,命侍臣咨訪內外,才堪佐國者,悉以名聞。仍戒敕諸王,恪恭乃職。丙午,以內侍楊光祖為祕書卿,譚振宗為武備卿,關居仁為尚乘卿,並授弘文館學士。置湘寧王迭里哥兒不花王傅。丁未,太陰犯太微東垣上相。己酉,詔存恤軍人。庚戌,太陰犯氐。壬子,敕甘肅省給過川軍牛種農器,令屯田。癸丑,復太府院為太府監。省上都兵馬指揮為五員。甲寅,封亦思丹為懷仁郡王,賜銀印。丁巳,敕翰林國史院春秋致祭太祖、太宗、睿宗御容,歲以為常。命和林行省右丞孛里、馬速忽經理稱海屯田。大同路宣寧縣民家產犢而死,頗類麒麟,車載以獻,左右曰:「古所謂瑞物也。」帝曰:「五穀豐熟,百姓安業,乃為瑞也。」己未,復置長信寺。封樞密臣孛羅為澤國公。庚申,敕自今諸司白事,須殿中侍御史侍側。癸亥,賜晉王也孫鐵木兒鈔五千錠,幣、帛各二千匹;太尉不花金百兩。復雲州銀場提舉司,置儀鸞局,秩皆五品。甲子,請大行皇帝諡于南郊,上尊諡曰仁惠宣孝皇帝,廟號武宗。丙寅,拘收泉府司元給諸商販璽書。丁卯,罷只合赤八剌合孫所造上供酒。戊辰,敕諸王朝會後至者,如例給賜。己巳,魏王阿木哥入見,帝諭省臣曰:「朕與阿木哥同父而異母,朕不撫育,彼將誰賴。其賜鈔二萬錠,他勿援例。」帝覽貞觀政要,諭翰林侍講阿林鐵木兒曰:「此書有益於國家,其譯以國語刊行,俾蒙古、色目人誦習之。」濟寧、東平、歸德、高唐、徐、邳諸州水,給鈔賑之。河間、陝西諸縣水、旱傷稼,命有司賑之,仍免其今年租。諸王塔剌馬的遣使進馴象。
       秋七月辛未朔,拘還遼陽省官提調諸事圓符、璽書、驛券。裁減虎賁司職員。賜上都宿衛士貧乏者鈔十三萬九千錠。丁丑,鞏昌寧遠縣暴雨,山土流涌。敕內外軍官並覃官一等。癸未,甘州地震,大風,有聲如雷。以朝會,恩賜諸王禿滿金百五十兩、銀五千二百五十兩、幣帛三千匹。乙酉,賜湘寧王迭里哥兒不花所部鈔三萬二千錠。癸巳,太陰掩畢。甲午,置經正監,掌蒙古軍牧地,秩正三品,官五員。丁酉,太陰犯鬼距星。己亥,詔諭省臣曰:「朕前戒近侍毋輒以文記傳旨中書,自今敢有犯者,不須奏聞,直捕其人付刑部究治。」敕御史臺臣,選更事老成者為監察御史。超授中散大夫、典內院使孛叔榮祿大夫。是月,江陵屬縣水,民死者衆,太原、河間、真定、順德、彰德、大名、廣平等路,德、濮、恩、通等州霖雨傷稼,大寧等路隕霜,敕有司賑恤。
       閏七月辛丑,命國子祭酒劉賡詣曲阜,以太牢祠孔子。甲辰,車駕將還大都,太后以秋稼方盛,勿令鷹坊、駝人、衛士先往,庶免害稼擾民,敕禁止之。樞密院奏:「居庸關古道四十有三,軍吏防守之處僅十有三,舊置千戶,位輕責重,請置隆鎮萬戶府,俾嚴守備。」制曰「可」。禜五星於司天臺。以故魯王刁斡八剌嫡子阿禮嘉世禮襲其封爵、分地。乙巳,以朝會,恩賜月赤察兒、床兀兒金二百兩、銀二千八百兩、幣帛有差。丙午,奉武宗神主祔于太廟。戊申,封李孟秦國公。命亦憐真乞剌思為司徒。己酉,吐番寇禮店、文州,命緫帥亦憐真等討之。辛亥,以西僧藏不班八為國師,賜玉印。戊午,復置司禋監。己未,詔諭省臣曰:「國子學,世祖皇帝深所注意,如平章不忽木等皆蒙古人,而教以成材。朕今親定國子生額為三百人,仍增陪堂生二十人,通一經者,以次補伴讀,著為定式。」敕:「軍官七十致仕,始聽子弟承襲。其有未老即託疾引年,令幼弱子弟襲職者,除名不敘;其巧計求遷者,以違制論。」壬戌,命賑卹嶺北流民。上都立通政院,領蒙古諸驛,秩正二品。甲子,寧夏地震。乙丑,魯國大長公主祥哥剌吉進號皇姊大長公主。遣使招諭黑水、白水等蠻十二萬餘戶來降。丙寅,太陰犯軒轅。賜諸王阿不花等金二百兩、銀七百五十兩、鈔一萬三千六百三十錠、幣帛各有差。丁卯,完澤、李孟等言:「方今進用儒者,而老成日以凋謝,四方儒士成才者,請擢任國學、翰林、祕書、太常或儒學提舉等職,俾學者有所激勸。」帝曰:「卿言是也。自今勿限資級,果才而賢,雖白身亦用之。」敕直省舍人以其半給事殿庭,半聽中書差遣。禁醫人非選試及著籍者,毋行醫藥。大同宣寧縣雨雹,積五寸,苗稼盡殞。
       八月己巳朔,裁定京朝諸司員數,並依至元三十年舊額。楚王牙忽都所部乏食,給鈔萬錠,出粟五千石賑之。賜環衛圉人鈔三萬錠。以近侍曲列失為戶部尚書。甲戌,賜皇姊大長公主鈔萬錠。丙戌,安南世子陳日奉表,以方物來貢。敕西番軍務隸宣政院。
       九月己亥朔,遙授左丞相不花進太尉。丙午,遙授湖廣平章、安南國王陳益稷入見,言:「臣自世祖朝來歸,妻子皆為國人所害,朝廷授以王爵,又賜漢陽田五百頃,俾自贍以終餘年。今臣年幾七十,而有司拘臣所受田,就食無所。」帝謂省臣曰:「安南國王慕義來歸,宜厚其賜,以懷遠人,其進勳爵、受田如故。」戊申,禁民彈射飛鳥、殺馬牛羊當乳者。禁衛士不得私衣侍宴服,及以質於人。庚戌,命樞密院閱各省軍馬。壬子,改元皇慶,詔曰:「朕賴天地祖宗之靈,纂承聖緒,永惟治古之隆,群生咸遂,國以乂寧。朕夙興夜寐,不敢怠遑,任賢使能,興滯補闕,庶其臻茲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朕之志也。踰年改元,厥有彝典,其以至大五年為皇慶元年。」都水監卿木八剌沙傳旨,給驛往取杭州所造龍舟,省臣諫曰:「陛下踐祚,誕告天下,凡非宣索,毋得擅進。誠取此舟,有乖前詔。」詔止之。復置中宮位下怯憐口諸色民匠打捕鷹坊都緫管府,秩正三品。乙卯,太陰犯畢。丁巳,奉太后旨,以永平路歲入,除經費外,悉賜魯國大長公主。給雲南王老的部屬馬價一萬二千錠。丙寅,敕省部官,勿托以宿衛廢職。罷西番茶提舉司。是月,江陵路水漂民居,溺死十有八人。
       冬十月戊辰朔,有事于太廟。己巳,敕繪武宗御容,奉安大崇恩福元寺,月四上祭。辛未,賜大普慶寺金千兩,銀五千兩,鈔萬錠,西錦、綵段、紗、羅、布帛萬端,田八萬畝,邸舍四百間。丁丑,禁諸僧寺毋得冒侵民田。辛巳,罷宣政院理問僧人詞訟。以蘄縣萬戶府鎮慶元,紹興沿海萬戶府鎮處州,宿州萬戶府兼鎮台州。戊子,省海道運糧萬戶為六員,千戶為七所。持授故太師月兒魯子木剌忽榮祿大夫、知樞密院事。辛卯,罷諸王斷事官,其蒙古人犯盜詐者,命所隸千戶鞫問。壬辰,詔收至大銀鈔。敕諸衛漢軍練習武事。置群牧監,秩正三品,掌興聖宮位下畜牧。癸巳,詔置汴梁、平江等處田賦提舉司,掌大承華普慶寺貲產。給雲南增戍軍鈔二萬五千錠。丙申,太白犯壘壁陣。
       十一月戊戌朔,封司徒買僧為趙國公。辛丑,命延安、鳳翔、安西軍屯田紅城者,還陝西屯田。敕:「商稅官盜稅課者,同職官贓罪。」立乖西府,以土官阿馬知府事,佩金符。李孟奏:「錢糧為國之本,世祖朝量入為出,恒務撙節,故倉庫充牣。今每歲支鈔六百餘萬錠,又土木營繕百餘處,計用數百萬錠,內降旨賞賜復用三百餘萬錠,北邊軍需又六七百萬錠;今帑藏見貯止十一萬餘錠,若此安能周給。自今不急浮費,宜悉停罷。」帝納其言,凡營繕悉罷之。辛亥,諸王不里牙屯等誣八不沙以不法,詔竄不里牙屯、禿干于河南,因忽乃于揚州,納里于湖廣,太那于江西,班出兀那于雲南。壬子,賑欽察衛糧五千七百五十三石。甲寅,太陰犯輿鬼。戊午,禁漢人、回回術者出入諸王、駙馬及大臣家。己未,以遼陽省平章政事合散為中書平章政事。甲子,敕增置京城米肆十所,日平糶八百石以賑貧民。丙寅,加徽政使羅源為大司徒。賑諸軍糧七千六十石。
       十二月辛未,增置經正監官為八員。置尚牧所,秩五品,掌太官羊。癸酉,封宣政、會福院使暗普為秦國公。增置兵部侍郎、郎中各一員。庚辰,太白經天。復以陝西屯田軍三千隸紅城萬戶府。壬午,詔曰:「今歲不登,民何以堪。春蒐其勿令供億。」癸未,太白經天。甲申,太陰犯太微西垣上將。浙西水災,免漕江浙糧四分之一,存留賑濟;命江西、湖廣補運,輸京師。占城遣使奉表貢方物。庚寅,申禁漢人持弓矢兵器田獵。曲赦大都大辟囚一人,并流以下罪。辛卯,裁宗正府官為二十八員。遣官監視焚至大鈔。壬辰,太白經天。敕:「創設邊遠官員,俟到任方降敕牒。」乙未,命李孟整飭國子監學。中書省臣言:「世祖定立選法陞降,以示激勸。今官未及考,或無故更代,或躐等進階,僭受國公、丞相等職,諸司已裁而復置者有之。今春以內降旨除官千餘人,其中欺偽,豈能悉知。壞亂選法,莫此為甚。」帝曰:「凡內降旨,一切勿行。」賜濟王朶列納印。以和林稅課建延慶寺。詔諭安南國世子陳日曰:「惟我祖宗,受天明命,撫有萬方,威德所加,柔遠能邇。乃者先皇帝龍馭上賓,朕以王侯臣民不釋之故,於至大四年三月十八日即皇帝位,遵踰年改元之制,以至大五年為皇慶元年。今遣禮部尚書乃馬台等齎詔往諭,仍頒皇慶元年曆日一本。卿其敬授人時,益修臣職,毋替爾祖事大之誠,以副朕不忘柔遠之意。」
       皇慶元年春正月庚子,帝諭御史大夫塔思不花曰:「凡大臣不法,卿等劾奏毋避,朕自裁之。」癸卯,敕諸僧犯奸盜、詐偽、鬪訟,仍令有司專治之。甲辰,授太師、錄軍國重事、知樞密院事脫兒赤顏開府儀同三司,嗣淇陽王。戊申,改隆鎮萬戶府為隆鎮衛。庚戌,封知樞密院事醜漢為安遠王,出緫北軍。壬子,敕軍不滿五千者,勿置萬戶。癸丑,太陰犯太微東垣上將。旌表廣州路番禺縣孝子陳韶孫。戊午,制諸王設王傅六員,銀印,其次設官四員。改封濟王朶列納為吳王。賜魏王阿木哥慶元路定海縣六萬五千戶。加崇福使也里牙秦國公。己未,陞崇祥監為崇祥院,秩正二品。壬戌,陞翰林國史院秩從一品。帝諭省臣曰:「翰林、集賢儒臣,朕自選用,汝等毋輒擬進。人言御史臺任重,朕謂國史院尤重;御史臺是一時公論,國史院實萬世公論。」
       二月丁卯朔,徙大都路學所置周宣王石鼓于國子監。敕稱海屯內漢軍存恤二年。庚午,西北諸王也先不花遣使貢珠寶、皮幣、馬駝,賜鈔一萬三千六百錠。辛未,改安西路為奉元路,吉州路為吉安路。壬申,以霸州文安縣屯田水患,遣官疏決之。遣使賜西僧金五千兩、銀二萬五千兩、幣帛三萬九千九百匹。甲戌,制定封贈名爵等級,著為令。改和林省為嶺北省。丙子,給稱海屯田牛二千。賜晉王也孫鐵木兒南康路戶六萬五千,世祖諸皇子忽哥赤之子也先鐵木兒福州路福安縣、脫歡之子不荅失里福州路寧德縣、忽都魯鐵木兒之子泉州路南安縣、愛牙赤之子邵武路光澤縣,戶並一萬三千六百有四,食其歲賦。己卯,置衛龍都元帥府,秩正二品,以右阿速衛隸之。八百媳婦來獻馴象二。壬午,太陰犯亢。封孛羅為永豐郡王。置德安府行用鈔庫。罷莊浪州唐兀千戶所。丙戌,省樞密斷事官為八員。庚寅,敕嶺北省賑給闕食流民。敕兩淮民種荒田者,如例輸稅。遣官同江西、江浙省整治茶、鹽法。賜韓國公主普達實憐鈔萬錠。詔勉勵學校。賑山東流民至河南境者。通、漷州饑,賑糧兩月。
       三月丁酉朔,熒惑犯東井。陞給事中秩正三品。罷諸王、大臣私第營繕。戊戌,右丞相鐵木迭兒言:「自今左右司、六部官,有不盡心,初則論決,不悛,則黜而不敘。」制曰「可」。省女直水達達萬戶府冗員。敕:「諸王脫脫所招戶,其未藉者,俾隸有司。」己亥,以生日為天壽節。庚子,加御史大夫火尼赤開府儀同三司。罷衛龍都元帥府。壬寅,太陰犯東井。敕歸德亳州,以憲宗所賜不憐吉帶地一千七十三頃還其子孫。丙午,敕:「北邊使者,非軍機毋給驛。」丁未,置內正司,秩正三品,卿、少卿、丞各一員。戊申,陞典內院秩正二品。以前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塔失海牙為御史大夫。改翰林國史院司直司為經歷司,置經歷、都事各一員。置五臺寺濟民局,秩從五品。賜安王完澤及其子金三百兩、銀一千二百五十兩、鈔三千五百錠。賜汴梁路上方寺地百頃。遼陽省增置灤陽、寬河驛。甲寅,西北諸王也先不花等遣使以橐駝、方物入貢。丙辰,封同知徽政院事常不闌奚為趙國公。庚申,敕簡汰大明宮、興聖宮宿衛。甲子,給北軍幣帛二十萬匹。遣戶部尚書馬兒經理河南屯田。乙丑,命河南省建故丞相阿朮祠堂。封諸王塔思不花為恩平王。
       夏四月丁卯,簡汰控鶴還本籍。以都水監隸大司農寺。置察罕腦兒捕盜司,秩從七品。庚午,命浙東都元帥鄭祐同江浙軍官教練水軍。辛未,給鈔萬錠修香山永安寺。趙王汝安部告饑,賑糧八百石。陞保定路萬戶府為上萬戶。癸酉,車駕幸上都。丙子,太白晝見。封鄄國大長公主忙哥台為大長公主,賜金印。增也可扎魯忽赤為四十二員。壬午,熒惑犯輿鬼。敕皇子碩德八剌置四宿衛。敕:「僧人田除宋之舊有并世祖所賜外,餘悉輸租如制。」阿速衛指揮那懷等冒增衛軍六百名,盜支糧七千二百石、幣帛一千二百匹、鈔二百八錠,敕中書、樞密按治。封知樞密院事木剌忽為廣平王。癸未,熒惑犯積尸氣。庚寅,太白經天。大崇恩福元寺成,置隆禧院。龍興新建縣霖雨傷禾。彰德安陽縣蝗。
       五月丙申朔,以中書平章政事合散為中書左丞相,江浙行省平章張驢為中書平章政事。知樞密院事也先鐵木兒授開府儀同三司。壬寅,諸王脫忽思海迷失以農時出獵擾民,敕禁止之,自今十月方許出獵。改和林路為和寧路。賜諸王阿木哥鈔萬錠,速速迭兒、按麻思等各千錠。以蒙古驛隸通政院。置濮陽王脫脫木兒王傅官四員。給上都、灤陽驛馬三百匹。己未,縉山縣行宮建涼殿。己未,以西寧州田租、稅課賜大長公主忙古台。賑宿衛士糧二萬石。陞回回司天臺秩正四品。彰德、河南、隴西雹。
       六月乙丑朔,日有食之。丁卯,天雨毛。己巳,太陰犯天關。敕李孟博選中外才學之士任職翰林。給羊馬鈔價,濟嶺北、甘肅戍軍之貧者。壬申,減四川鹽額五千引。賜崇福寺河南官地百頃。丁亥,敕罷封贈,誡左右守法度,勤職業,勿妄僥倖加官。賜安遠王醜漢金百兩、銀五百兩、鈔千錠。鞏昌、河州等路饑,免常賦二分。
       秋七月辛丑,定內正司官為六員。禁諸王徑宣旨於各路。徙中都內帑、金銀器歸太府監。賜新店諸驛鈔三千八百錠,充使者餼廩。癸卯,詔獎勵御史臺。丙午,陞大司農司秩從一品。帝諭司農曰:「農桑衣食之本,汝等舉諳知農事者用之。」敕諸王小薛部歸晉寧路襄垣縣民田。中書參政賈鈞以病請告,賜鈔三百錠,給安車還鄉。戊午,太陰犯東井。
       八月丁卯,敕探馬赤軍羊馬牛,依舊制百稅其一。戊辰,太白犯軒轅。辛未,太陰犯填星。丁丑,罷司禋監。己卯,以吏部尚書許師敬為中書參知政事。庚辰,車駕至自上都。壬午,辰星犯右執法。置少府監,隸大都留守司。甲申,賜諸王闊闊出金束帶一、銀百五十兩、鈔二百錠。乙酉,太白犯右執法。辛卯,敕雲南省右丞阿忽台等,領蒙古軍從雲南王討八百媳婦蠻。濱州旱,民饑,出利津倉米二萬石,減價賑糶。寧國路涇縣水,賑糧二月。安南國王陳益稷來朝。
       九月丁酉,增江浙海漕糧二十萬石。戊戌,罷征八百媳婦蠻、大、小徹里蠻,以璽書招諭之。辛丑,命司徒田忠良等詣真定玉華宮,祀睿宗御容。八百媳婦、大、小徹里蠻獻馴象及方物。甲辰,陞參議中書省事阿卜海牙為參知政事。拘火者等所佩國公、司徒印。丁巳,太白犯亢。壬戌,瓊州黎賊嘯聚,遣官招諭。
       冬十月甲子,有事于太廟。改隆興路為興和路,賜銀印。雲南行省右丞筭只兒威有罪,國師搠思吉斡節兒奏請釋之,帝斥之曰:「僧人宜誦佛書,官事豈當與耶!」癸未,以中書參知政事察罕為中書平章政事,商議中書省事。丁亥,太陰犯平道。戊子,太陰犯亢。翰林學士承旨玉連赤不花等進順宗、成宗、武宗實錄。罷造船提舉司。辛卯,赦天下。賜李孟潞州田二十頃。
       十一月戊戌,調汀、漳畬軍代亳州等翼漢軍於本處屯田。己亥,太陰犯壘壁陣。甲辰,捕滄洲群盜阿失荅兒等,擒之,支解以徇。丙午,諭六部官毋踰越中書奏事。丙辰,封駙馬脫脫木兒為岐王。庚申,賜諸王寬徹、忽荅迷失金百五十兩、銀一千五百兩、鈔三千錠、幣帛有差。占城國進犀象。緬國主遣其壻及雲南不農蠻酋長岑福來朝。
       十二月癸亥,中書平章政事李孟致仕,以樞密副使張珪為中書平章政事。癸酉,遣使分道決囚。壬申,晉王也孫鐵木兒所部告饑,賑鈔一萬五千錠。庚辰,知樞密院事荅失蠻罷。省海道運糧萬戶一員,增副萬戶為四員。甲申,熒惑、填星、辰星聚斗。鷹坊不花即列請往河南、湖廣括取孔雀、珍禽,敕以擾民,不允。丁亥,遣官祈雪于社稷、嶽鎮、海瀆。省臣言:「中書職在緫挈綱維,比者行省六部諸司應決不決者,往往作疑咨呈,以致文繁事弊。」詔體世祖立中書初意,定擬程式以聞,俾遵行之。敕回回合的如舊祈福,凡詞訟悉歸有司,仍拘還先降璽書。戊子,太陰犯熒惑。己丑,宗王女班丹給驛取江南田租,命拘還驛券。是月,諸王春丹叛。
       二年春正月甲午,以察罕腦兒等處宣慰使伯忽為御史大夫。辛丑,封前尚書右丞相乞台普濟為安吉王。丙午,寧王闊闊出薨。丁未,以太府卿禿忽魯為中書右丞相。戊申,太陰犯三公。己未,置遼陽行省儒學提舉司。
       二月壬戌,改典內院為中政院,秩正一品。甲子,以皇后受冊寶,遣官祭告天地於南郊及太廟。丁丑,日赤如赭。己卯,免徵益都饑民所貸官糧二十萬石。各寺修佛事日用羊九千四百四十,敕遵舊制,易以蔬食。命張珪綱領國子學。庚辰,冀寧路饑,禁釀酒。辛巳,詔以錢糧、造作、訴訟等事悉歸有司,以清中書之務。壬午,西北諸王也先不花進馬、駝、璞玉。丁亥,敕:「外任官應有公田而無者,皆以至元鈔給之。」以乖西府隸播州宣撫司。功德使亦憐真等以佛事奏釋重囚,不允。帝諭左右曰:「回回以寶玉鬻於官。朕思此物何足為寶,唯善人乃可為寶。善人用則百姓安,茲國家所宜寶也。」
       三月丙申,以御史中丞脫歡荅剌罕為御史大夫。庚子,熒惑犯壘壁陣。以晉寧、大同、大寧、四川、鞏昌、甘肅饑,禁酒。丙午,冊立皇后弘吉剌氏,詔天下。丁未,彗出東井。壬子,禿忽魯言:「臣等職專燮理,去秋至春亢旱,民間乏食,而又隕霜雨沙,天文示變,皆由不能宣上恩澤,致茲災異,乞黜臣等以當天心。」帝曰:「事豈關汝輩耶?其勿復言。」御史中丞郝天挺上疏論時政,帝嘉納之。賜西僧搠思吉斡節兒鈔萬錠。丙辰,以皇后受冊寶,遣官恭謝太廟。以亢旱既久,帝於宮中焚香默禱,遣官分禱諸祠,甘雨大注。詔敦諭勸課農桑。
       夏四月甲子,禜星于司天臺。癸酉,賜壽寧公主橐駝三十六。乙亥,車駕幸上都。丙子,高麗王辭位,以其世子王燾為征東行中書省左丞相、上柱國,封高麗國王。辛巳,加御史大夫伯忽開府儀同三司、太傅。壬午,置中瑞司,秩正四品。甲申,詔遴選賢士,纂修國史。乙酉,御史臺臣言:「富人夤緣特旨,濫受官爵。徽政、宣徽用人,率多罪廢之流。近侍託為貧乏,互奏恩賞。西僧以作佛事之故,累釋重囚。外任之官,身犯刑憲,輒營求內旨以免罪。諸王、駙馬、寺觀、臣僚土田每歲徵租,亦極為擾民。請悉革其弊。」制曰「可」。詔罷不急之役。真定、保定、河間、大寧路饑,並免今年田租十之三,仍禁釀酒。安南國遣使來貢方物。
       五月辛丑,陞中書右丞兀伯都剌為平章政事,左丞八剌脫因為右丞,參知政事阿卜海牙為左丞,參議中書省事禿魯花鐵木兒為參知政事。順德、冀寧路饑,辰州水,賑以米、鈔,仍禁釀酒。檀州及獲鹿縣蝻。
       六月己未朔,京師地震。癸亥,禿忽魯等以災異乞賜放黜,不允。丙寅,京師地震。辛未,以參知政事許師敬綱領國子學。乙亥,詔諭僧俗辨訟,有司及主僧同問,續置土田,如例輸稅。丙子,賜諸王按灰金五十兩、銀七百五十兩、金束帶一、幣帛各四十匹。己卯,河東廉訪使趙簡言:「請選方正博洽之士,任翰林侍讀、侍講學士,講明治道,以廣聖聽。」從之。御史臺臣言:「比年廉訪司多不悉心奉職,宜令監察御史檢覈名實而黜陞之。廣海及雲南、甘肅地遠,遷調者憚弗肯往,乞今後加一等官之。」制曰「可」。壬午,命監察御史檢察監學官,考其殿最。癸未,命委官簡汰衛士。甲申,建崇文閣於國子監。給馬萬匹與豳王南忽里等軍士之貧乏者。以宋儒周敦頤、程顥、顥弟頤、張載、邵雍、司馬光、朱熹、張栻、呂祖謙及故中書左丞許衡從祀孔子廟廷。上都民饑,出米五千石減價賑糶。河決陳、亳、睢州、開封、陳留縣,沒民田廬。
       秋七月己丑朔,歲星犯東井。辛卯,太白晝見。癸巳,以作佛事,釋囚徒二十九人。賜宣寧王鐵木兒不花幣帛百二十匹,安遠王、亦思丹等各百匹。保定、真定、河間民流不止,命所在有司給糧兩月,仍悉免今年差稅,諸被災地並弛山澤之禁,獵者毋入其境。甲午,置榷茶批驗所并茶由局官。乙未,太白晝見。庚子,立長秋寺,掌武宗皇后宮政,秩三品。敕魏王阿木哥歲賜外,給鈔萬錠。賜駙馬脫鐵木兒金百五十兩、銀七百五十兩、鈔二千錠、幣帛五十匹。辛丑,復立四川等處儒學提舉司。壬寅,京師地震。免大寧路今歲鹽課。丁未,賜諸王火羅思迷、脫歡、南忽里、駙馬忙兀帶金二百兩、銀一千二百兩、鈔一千六百錠、幣帛各有差。己酉,改淮東淮西道宣慰司為淮東宣慰司,以淮西三路隸河南省。敕守令勸課農桑,勤者陞遷,怠者黜降,著為令。丙辰,太白晝見。丁巳,太白經天。雲州蒙古軍乏食,戶給米一石。興國屬縣蝻,發米賑之。
       八月戊午朔,太白晝見。揚州路崇明州大風,海潮泛溢,漂沒民居。壬戌,歲星犯東井。丁卯,車駕至自上都。庚午,以侍御史薛居敬為中書參知政事。壬午,太陰犯輿鬼。
       九月,以相兒加思巴為帝師。癸巳,以宣徽院使完澤知樞密院事。戊申,封脫歡為安定王,賜金印。敕鎮江路建銀山寺,勿徙寺傍塋冢。京師大旱,帝問弭災之道,翰林學士程鉅夫、舉湯禱桑林事,帝獎諭之。
       冬十月己卯,敕中書省議行科舉。封不荅失里為安德王。辛未,徙崑山州治于太倉,昌平縣治於新店。癸未,以遼陽路之懿州隸遼陽行省。復置蒙陰縣,隸莒州。乙酉,旌表高州民蕭乂妻趙氏貞節,免其家科差。
       十一月壬寅,敕漢人、南人、高麗人宿衛,分司上都,勿給弓矢。甲辰,行科舉。詔天下以皇慶三年八月,天下郡縣興其賢者、能者,充貢有司,次年二月,會試京師,中選者親試于廷,賜及第出身有差。帝謂侍臣曰:「朕所願者,安百姓以圖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致此。設科取士,庶幾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興也。」
       十二月辛酉,可里馬丁上所編萬年曆。發米五千石,賑阿只吉部之貧乏者。海都、都哇屬戶內附,敕所在給衣糧。丙子,定百官致仕資格。甲申,詔飭海道漕運萬戶府。京師以久旱,民多疾疫,帝曰:「此皆朕之責也,赤子何罪。」明日,大雪。以嘉定州、德化縣民災,發粟賑之。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太祖
卷二 本紀第二 太宗
卷三 本紀第三 憲宗
卷四 本紀第四 世祖一
卷五 本紀第五 世祖二
卷六 本紀第六 世祖三
卷七 本紀第七 世祖四
卷八 本紀第八 世祖五
卷九 本紀第九 世祖六
卷十 本紀第十 世祖七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
卷二十五 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
卷二十六 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
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
卷二十八 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
卷三十一 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
卷三十二 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
卷三十三 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卷三十五 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
卷三十六 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
卷三十七 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
卷三十九 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
卷四十三 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
卷四十六 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
卷四十七 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天文一
卷四十九 志第二 天文二
卷五十 志第三上 五行一
卷五十一 志第三下 五行二
卷五十二 志第四 曆一
卷五十三 志第五 曆二
卷五十四 志第六 曆三
卷五十五 志第七 曆四
卷五十六 志第八 曆五
卷五十七 志第九 曆六
卷五十八 志第十 地理一
卷五十九 志第十一 地理二
卷六十 志第十二 地理三
卷六十一 志第十三 地理四
卷六十二 志第十四 地理五
卷六十三 志第十五 地理六
卷六十四 志第十六 河渠一
卷六十五 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
卷六十六 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
卷六十七 志第十八 禮樂一
卷六十八 志第十九 禮樂二
卷六十九 志第二十 禮樂三
卷七十 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七上 祭祀五
卷七十七 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
卷七十八 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
卷七十九 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
卷八十 志第三十 輿服三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
卷八十七 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
卷八十八 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
卷八十九 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
卷九十 志第四十 百官六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
卷九十七 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
卷九十八 志第四十六 兵一
卷九十九 志第四十七 兵二
卷一百 志第四十八 兵三
卷一百0一 志第四十九 兵四
卷一百0二 志第五十 刑法一
卷一百0三 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
卷一百0四 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
卷一百0五 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
卷一百0六 表第一 后妃表
卷一百0七 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
卷一百0八 表第三 諸王表
卷一百0九 表第四 諸公主表
卷一百一十 表第五上 三公表一
卷一百一十一 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
卷一百一十二 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一
卷一百一十三 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九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六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0一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0二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0三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0四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0五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0六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0七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0八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0九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一十 列傳第九十七
進元史表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