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元史(繁體版)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
作者:明 · 宋濂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郊祀下
       儀注之節,其目有十:
       一曰齋戒。祀前七日,皇帝散齋四日於別殿,致齋三日,其二日於大明殿,一日於大次,有司停奏刑罰文字。致齋前一日,尚舍監設御幄於大明殿西序,東向。致齋之日質明,諸衛勒所部屯門列仗。晝漏上水一刻,通事舍人引侍享執事文武四品以上官,俱公服詣別殿奉迎。晝漏上水二刻,侍中版奏請中嚴,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晝漏上水三刻,侍中版奏外辦,皇帝結佩出別殿,乘輿華蓋傘扇侍衛如常儀,奉引至大明殿御幄,東向坐,侍臣夾侍如常。一刻頃,侍中前跪奏「臣某言,請降就齋」,俛伏興。皇帝降座入室,解嚴。侍享執事官各還本司,宿衛者如常。凡侍祠官受誓戒於中書省,散齋四日,致齋三日。守壝門兵衛與大樂工人,俱清齋一宿。光祿卿以陽燧取明火供爨,以方諸取明水實尊。
       二曰告配。祀前二日,攝太尉與太常禮儀院官恭詣太廟,以一獻禮奏告太祖法天啟運聖武皇帝之室。寅刻,太尉以下公服自南神門東偏門入,至橫街南,北向立定。奉禮郎贊曰「拜」,禮直官承傳曰「鞠躬」,曰「拜」,曰「興」,曰「拜」,曰「興」,曰「平立」。又贊曰「各就位」。禮直官詣太尉前曰「請詣盥洗位」,引太尉至盥洗位,曰「盥手」,曰「帨手」,曰「詣爵洗位」,曰「滌爵」,曰「拭爵」,曰「請詣酒尊所」,曰「酌酒」,曰「請詣神座前」,曰「北向立」,曰「稍前」,曰「搢笏」,曰「跪」,曰「上香」,曰「再上香」,曰「三上香」,曰「授幣」,曰「奠幣」,曰「執爵」,曰「祭酒」,曰「祭酒」,曰「三祭酒」。祭酒於沙池訖,曰「讀祝」。舉祝官搢笏,跪對舉祝版。讀祝官跪讀祝文畢,舉祝官奠祝版於案,執笏興,讀祝官俛伏興。禮直官贊曰「出笏」,曰「俛伏興」,曰「拜」,曰「興」,曰「拜」,曰「興」,曰「平立」,曰「復位」,司尊彝、良醞令從降復位,北向立。奉禮郎贊曰「拜」,禮直官承傳再拜畢,太祝捧祝幣降自太階,詣望瘞位。太尉以下俱詣坎位焚瘞訖,自南神門東偏門以次出。
       三曰車駕出宮。祀前一日,所司備儀從內外仗,侍祠官兩行序立於崇天門外,太僕卿控御馬立於大明門外,諸侍臣及導駕官二十有四人,俱於齋殿前左右分班立俟。通事舍人引侍中,奏請中嚴,俛伏興。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少頃,侍中版奏外辦,皇帝出齋室,即御座。群臣起居訖,尚輦進輿,侍中奏請皇帝升輿,華蓋傘扇侍衛如常儀。導駕官導至大明門外,侍中進當輿前,跪奏請降輿乘馬,導駕官分左右步導。門下侍郎跪奏請進發,俛伏興,前稱警蹕。至崇天門外,門下侍郎奏請權停,敕眾官上馬,侍中承旨稱「制可」,門下侍郎傳制稱「眾官上馬」,贊者承傳「眾官出櫺星門外上馬」。門下侍郎奏請進發,前稱警蹕。華蓋傘扇儀仗與眾官分左右前引,教坊樂鼓吹不作。至郊壇南櫺星門外,侍中傳制「眾官下馬」,贊者承傳「眾官下馬」。下馬訖,自卑而尊,與儀仗倒卷而北,兩行駐立。駕至櫺星門,侍中奏請皇帝降馬,步入櫺星門,由西偏門稍西。侍中奏請升輿。尚輦奉輿,華蓋傘扇如常儀。導駕官前導皇帝乘輿至大次前,侍中奏請降輿。皇帝降輿入就次,簾降,侍衛如式。通事舍人承旨,敕眾官各還齋次。尚食進膳訖,禮儀使以祝冊奏請御署訖,奉出,郊祀令受之,各奠於坫。
       四曰陳設。祀前三日,尚舍監陳大次於外壝西門之外道北,南向。設小次於內壝西門之外道南,東向。設黃道裀褥,自大次至於小次,版位及壇上皆設之。所司設兵衛,各具器服,守衛壝門,每門兵官二員。外垣東西南櫺星門外,設蹕街清路諸軍,諸軍旗服各隨其方之色。去壇二百步,禁止行人。祀前一日,郊祀令率其屬掃除壇之上下。大樂令率其屬設登歌樂於壇上,稍南,北向;設宮縣二舞,位於壇南內壝南門之外,如式。奉禮郎設御版位於小次之前,東向;設御飲福位於壇上,午陛之西,亞終獻飲福位於午陛之東,皆北向。又設亞終獻、助奠、門下侍郎以下版位壇下御版位之後,稍南東向,異位重行,以北為上。又設司徒太常卿以下位於其東,相對北上,皆如常儀。又分設糾儀御史位於其東西二壝門之外,相向而立。又設御盥洗、爵洗位於內壝南門之內道西,北向。又設亞終獻、盥洗、爵洗位於內壝南門之外道西,北向。又設省牲饌等位,如常儀。未後二刻,郊祀令同太史令俱公服,升設昊天上帝位於壇上北方,南向,席以藁秸,加神席褥座。又設配位於壇上西方,東向,席以蒲越,加神席褥座。禮神蒼璧置於繅藉,青幣設於篚,正位之幣加燎玉,置尊所。俟告潔畢,權徹。祀日丑前重設。執事者實柴於燎壇,及設籩豆、簠簋、尊罍、匏爵、俎坫等事,如常儀。
       五曰省牲器。祀前一日未後二刻,郊祀令率其屬又掃除壇之上下,司尊罍、奉禮郎率祠祭局以祭器入設於位。郊祀令率執事者以禮神之玉,置於神位前。未後三刻,廩犧令與諸太祝、祝史以牲就位,禮直官分引太常卿、光祿卿丞、監祭、監禮官、太官令丞等詣省牲位,立定。禮直官引太常卿、監祭、監禮由東壝北偏門入,自卯陛陞壇,視滌濯。司尊罍跪舉冪曰「潔」。告潔畢,俱復位。禮直官稍前曰「請省牲」。太常卿稍前,省牲畢,退復位。次引廩犧令巡牲一匝,西向折身曰「充」。告充畢,復位。諸太祝俱巡牲一匝,復位。上一員出班,西向折身曰「腯」。告腯畢,復位。禮直官引太常卿、光祿卿丞、太官令丞、監祭、監禮詣省饌位,東西相向立。禮直官請太常卿省饌畢,退還齋所。廩犧令與諸太祝、祝史以次牽牲詣厨,授太官令。次引光祿卿、監祭、監禮等詣厨,省鼎鑊,視滌溉畢,還齋所。晡後一刻,太官令率宰人以鸞刀割牲,祝史各取血及左耳毛實於豆,仍取牲首貯於盤,(用馬首。)俱置於饌殿,遂烹牲。刑部尚書蒞之,監實水納烹之事。
       六曰習儀。祀前一日未後三刻,獻官諸執事各服其服,習儀於外壝西南隙地。其陳設、樂架、禮器等物,並如行事之儀。
       七曰奠玉幣。祀日丑前五刻,太常卿設燭於神座,太史令、郊祀令各服其服,升設昊天上帝及配位神座,執事者陳玉幣於篚,置尊所。禮部尚書設祝冊於案。光祿卿率其屬,入實籩豆、簠簋、尊罍如式。祝史以牲首盤設於壇,大樂令率工人二舞入就位。禮直官分引監祭禮、郊祀令及諸執事官、齋郎入就位。禮直官引監祭禮按視壇之上下,退復位。奉禮贊再拜。禮直官承傳,監祭禮以下皆再拜訖,又贊各就位。太官令率齋郎出詣饌殿,俟於門外;禮直官分引攝太尉及司徒等官入就位;符寶郎奉寶陳於宮縣之側,隨地之宜。太尉之將入也,禮直官引博士,博士引禮儀使,對立於大次前。侍中版奏請中嚴,皇帝服大裘袞冕。侍中奏外辦,禮儀使跪奏禮儀使臣某請皇帝行禮,俛伏興。(凡奏二人皆跪,一人贊之。)簾卷出次,禮儀使前導,華蓋傘扇如常儀。至西壝門外,殿中監進大圭,禮儀使奏請執大圭,皇帝執圭。華蓋傘扇停於門外。近侍官與大禮使皆後從皇帝入門,宮縣樂作。請就小次,釋圭,樂止。禮儀使以下分立左右。少頃,禮儀使奏有司謹具,請行事。降神樂作,天成之曲六成。太常卿率祝史捧馬首,詣燎壇升煙訖,復位。禮儀使跪奏請就版位,俛伏興。皇帝出次,請執大圭,至位東向立,再拜。皇帝再拜,奉禮贊眾官皆再拜訖,奉玉幣官跪取玉幣於篚,立於尊所。禮儀使奏請行事,遂前導,宮縣樂作,由南壝西偏門入,詣盥洗位,北向立,樂止。搢大圭,盥手。奉匜官奉匜沃水,奉盤官奉盤承水,執巾官奉巾以進。盥帨手訖,執大圭,樂作,至午陛,樂止。升階,登歌樂作,至壇上,樂止。宮縣欽成之樂作,殿中監進鎮圭,(殿中監二員,一員執大圭,一員執鎮圭。)禮儀使奏請搢大圭,執鎮圭,請詣昊天上帝神位前,北向立。內侍先設繅席於地,禮儀使奏請跪奠鎮圭於繅席。奉玉幣官加玉於幣以授侍中,侍中西向跪進,禮儀使奏請奠玉幣。皇帝受奠訖,禮儀使奏請執大圭,俛伏興,少退再拜。皇帝再拜興,平立。內侍取鎮圭授殿中監,又取繅藉置配位前。禮儀使前導,請詣太祖皇帝神位前,西向立,奠鎮圭及幣並如上儀。樂止。禮儀使前導,請還版位。登歌樂作,降階,樂止。宮縣樂作,殿中監取鎮圭、繅藉以授有司。皇帝至版位,東向立,樂止。請還小次,釋大圭。祝史奉毛血豆,升自午陛,以進正位,升自卯陛,以進配位。太祝各迎奠於神座前,俱退立尊所。
       八曰進饌。皇帝奠玉幣還位,祝史取毛血豆以降,禮直官引司徒、太官令率齋郎奉饌入自正門,升殿如常儀。禮儀使跪奏請行禮,俛伏興。皇帝出次,宮縣樂作。請執大圭,前導由正門西偏門入,詣盥洗位,北向立,樂止。搢圭盥手如前儀。執圭,詣爵洗位,北向立,搢圭。奉爵官跪取匏爵於篚,以授侍中,侍中以進皇帝,受爵。執罍官酌水洗爵,執巾官授巾拭爵訖,侍中受之,以授捧爵官。執圭,樂作,至午陛,樂止;升階,登歌樂作,至壇上,樂止。詣正位酒尊所,東向立,搢圭。捧爵官進爵,皇帝受爵。司尊者舉冪,侍中贊酌太尊之泛齊。以爵授捧爵官,執圭。宮縣樂作,奏明成之曲。請詣昊天上帝神座前北向立,搢圭跪,三上香,侍中以爵跪進皇帝。執爵,三祭酒,以爵授侍中。太官丞注馬湩於爵,以授侍中,侍中跪進皇帝。執爵,亦三祭之,(今有蒲萄酒與尚醞馬湩各祭一爵,為三爵。)以爵授侍中,執圭,俛伏興,少退立。讀祝,舉祝官搢笏跪舉祝冊,讀祝官西向跪讀祝文,讀訖,俛伏興。舉祝官奠祝於案,奏請再拜。皇帝再拜興,平立,請詣配位酒尊所,西向立。司尊者舉冪,侍中贊酌著尊之泛齊。以爵授捧爵官,執圭。請詣太祖皇帝神位前西向立。宮縣樂作。侍中贊搢圭跪、三上香、三祭酒及馬湩訖,贊執圭,俛伏興,少退立。舉祝官舉祝,讀祝官北向跪讀祝文,讀訖,俛伏興。奠祝版訖,奏請再拜。皇帝再拜興,平立。樂止。請詣飲福位北向立。登歌樂作。太祝各以爵酌上尊福酒,合置一爵以授侍中,侍中西向以進。禮儀使奏請再拜,皇帝再拜興。奏請搢圭、跪受爵。祭酒啐酒以爵授侍中,侍中再以溫酒跪進。禮儀使奏請受爵。皇帝飲福酒訖,侍中受虛爵興,以授太祝。太祝又減神前胙肉加於俎,以授司徒。司徒以俎西向跪進皇帝,受以授左右。奏請執圭,俛伏興,平立,少退。奏請再拜,皇帝再拜訖,樂止。禮儀使前導,還版位。登歌樂作,降自午陛,樂止。宮縣樂作,至位,東向立,樂止。請還小次,至次釋圭。文舞退,武舞進,宮縣樂作,奏和成之曲,樂止。禮直官引亞終獻官陞自卯陛,行禮如常儀,惟不讀祝,皆飲福而無胙俎。降自卯陛,復位。禮直官贊太祝徹籩豆。登歌樂作,奏寧成之曲,卒徹,樂止。奉禮贊賜胙,眾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禮儀使奏請詣版位,出次執圭,至位東向立,再拜。皇帝再拜。奉禮贊曰「再拜」,贊者承傳「在位者皆再拜」。送神樂作,天成之曲一成,止。禮儀使奏禮畢,遂前導皇帝還大次。宮縣樂作,出門樂止,至大次釋圭。
       九曰望燎。皇帝既還大次,禮直官引攝太尉以下監祭禮詣望燎位,太祝各捧篚詣神位前,進取燔玉、祝幣、牲俎並黍稷、飯籩、爵酒,各由其陛降詣燎壇,以祝幣、饌物置柴上,禮直官贊「可燎半柴」,又贊「禮畢」,攝太尉以下皆出。禮直官引監祭禮、祝史、太祝以下從壇南,北向立定,奉禮贊曰「再拜」,監祭禮以下皆再拜訖,遂出。
       十曰車駕還宮。皇帝既還大次,侍中奏請解嚴。皇帝釋袞冕,停大次。五刻頃,所司備法駕,序立於櫺星門外,以北為上。侍中版奏請中嚴,皇帝改服通天冠、絳紗袍。少頃,侍中版奏外辦,皇帝出次升輿,導駕官前導,華蓋傘扇如常儀。至櫺星門外,太僕卿進御馬如式。侍中前奏請皇帝降輿乘馬訖,太僕卿執御,門下侍郎奏請車駕進發,俛伏興退。車駕動,稱警蹕。至櫺星門外,門下侍郎跪奏曰「請權停,敕眾官上馬。」侍中承旨曰「制可」,門下侍郎傳制,贊者承傳。眾官上馬畢,導駕官及華蓋傘扇分左右前導。門下侍郎跪請車駕進發,俛伏興。車駕勤,稱警蹕。教坊樂鼓吹振作。駕至崇天門櫺星門外,門下侍郎跪奏曰「請權停,敕眾官下馬」,侍中承旨曰「制可」,門下侍郎俛伏興,退傳制,贊者承傳。眾官下馬畢,左右前引入內,與儀伏倒卷而北駐立。駕入崇天門至大明門外,降馬升輿以入。駕既入,通事捨人承旨敕眾官皆退,宿衛官率衛士宿衛如式。
       攝祀之儀,其目有九:
       一曰齋戒。祀前五日質明,奉禮郎率儀鸞局,設獻官諸執事版位於中書省。獻官諸執事位俱藉以席,仍加紫綾褥。初獻攝太尉設位於前堂階上,稍西,東南向。監察御史二位,一位在甬道上,西稍北,東向;一位在甬道上,東稍北,西向。監禮博士二位,各次御史,以北為上。次亞獻官、終獻官、攝司徒位於其南。次助奠官,次太常太卿、太常卿、光祿御,次太史令、禮部尚書、刑部尚書,次奉璧官、奉幣官、讀祝官、太常少卿、拱衛直都指揮使,次太常丞、光祿丞、太官令、良醞令、司尊罍,次廩犧令、舉祝官、奉爵官,次太官丞、盥洗官、爵洗官、巾篚官,次翦燭官,次與祭官。其禮直官分直於左右,東西相向。西設版位四列,皆北向,以東為上:郊祀令、太樂令、太祝、祝史,次齋郎。東設版位四列,皆北向,以西為上:郊祀丞、太樂丞、協律郎、奉禮郎,次齋郎、司天生。禮直官引獻官諸執事各就位。獻官諸執事俱公服,五品以上就服其服,六品以下皆借紫服。禮直局管勾進立於太尉之右,宣讀誓文曰:「某年某月某日,祀昊天上帝於圜丘,各揚其職,其或不敬,國有常刑。」散齋三日宿於正寢,致齋二日於祀所。散齋日治事如故,不弔喪問疾,不作樂,不判署刑殺文字,不決罰罪人,不與穢惡事。致齋日惟祀事得行,其餘悉禁。凡與祀之官已齋而闕者,通攝行事。讀畢,稍前唱曰「七品以下官先退」,復贊曰「對拜」,太尉與餘官皆再拜乃退。凡與祭者,致齋之宿,官給酒饌。守壝門兵衛及大樂工人,皆清齋一宿。
       二曰告配。祀前二日,初獻官與太常禮儀院官恭詣太廟,奏告太祖皇帝本室,即還齋次。
       三曰迎香。祝祀前二日,翰林學士赴禮部書寫祝文,太常禮儀院官亦會焉。書畢,於公廨嚴潔安置。祀前一日質明,獻官以下諸執事皆公服,禮部尚書率其屬捧祝版,同太常禮儀院官俱詣闕廷,以祝版授太尉,進請御署訖,同香酒迎出崇天門外。香置於輿,祝置香案,御酒置輦樓,俱用金覆覆之。太尉以下官比上馬,清道官率京官行於儀衛之先,兵馬司巡兵執矛幟夾道次之,金鼓又次之,京尹儀從左右成列前導,諸執事官東西二班行於儀仗之外,次儀鳳司奏樂,禮部官點視成列,太常禮儀院官導於香輿之前,然後控鶴舁輿案行,太尉等官從行至祀所。輿案由南櫺星門入,諸執事官由左右偏門入,奉安御香、祝版於香殿。
       四曰陳設。祀前三日,樞密院設兵衛各具器服守衛壝門,每門兵官二員,及外垣東西南櫺星門外,設蹕街清路諸軍,諸軍旗服,各隨其方色。去壇二百步,禁止行人。祀前一日,郊祀令率其屬掃除壇上下。大樂令率其屬設登歌樂於壇上,稍南,北向。編磬一簴在西,編鐘一簴在東。擊鐘磬者,皆有坐杌。大樂令位在鐘簴東,西向。協律郎位在磬簴西,東向。執麾者立於後。柷一,在鐘簴北,稍東。敔一,在磬簴北,稍西。搏拊二,一在柷北,一在敔北。歌工八人,分列於午陛左右,東西相向坐,以北為上,凡坐者皆籍以席加氈。琴一絃、三絃、五絃、七絃、九絃者,各二。瑟四,籥二,篪二,笛二,簫二,巢笙四,和笙四,閏餘匏一,九曜匏一,七星匏一,塤二,各分立於午陛東西樂榻上。琴瑟者分列於北,皆北向坐。匏竹者分立於琴瑟之後,為二列重行,皆北向相對為首。又設圜宮懸樂於壇南,內壝南門之外。東方西方,編磬起北,編鐘次之。南方北方,編磬起西,編鐘次之。又設十二鎛鐘於編懸之間,各依辰位,每辰編磬在左,編鐘在右,謂之一肆。每面三辰,共九架,四面三十六架。設晉鼓於懸內通街之東,稍南,北向。置雷鼓、單鼗、雙鼗各二柄於北懸之內,通街之左右,植四楹雷鼓於四隅,皆左鼙右應。北懸之內,歌工四列。內二列在通街之東,二列於通街之西。每列八人,共三十二人,東西相向坐,以北為上。柷一在東,敔一在西,皆在歌工之南。大樂丞位在北懸之外,通街之東,西向。協律郎位於通街之西,東向。執麾者立於後,舉節樂正立於東,副正立於西,並在歌工之北。樂師二員,對立於歌工之南。運譜二人,對立於樂師之南。照燭二人,對立於運譜之南,祀日分立於壇之上下,掌樂作樂止之標準。琴二十七,設於東西懸內:一絃者三,東一,西二,俱為第一列;三絃、五絃、七絃、九絃者各六,東西各四列;每列三人,皆北向坐。瑟十二,東西各六,共為列,在琴之後坐。巢笙十、簫十、閏餘匏一在東,七星匏一、九曜匏一,皆在竽笙之側。竽笙十、籥十、篪十、塤八、笛十,每色為一列,各分立於通街之東西,皆北向。又設文舞位於北懸之前,植四表於通街之東,舞位行綴之間。導文舞執衙仗舞師二員,執旌二人,分立於舞者行綴之外。舞者八佾,每佾八人,共六十四人,左手執籥,右手秉翟,各分四佾,立於通街之東西,皆北向。又設武舞,俟立位於東西縣外。導武舞執衙仗舞師二員,執纛二人,執器二十人,內單鼗二、單鐸二、雙鐸二、金鐃二、鉦二、金錞二,執扃者四人,扶錞二、相鼓二、雅鼓二,分立於東西縣外。舞者如文舞之數,左手執干,右手執戚,各分四佾,立於執器之外。俟文舞自外退,則武舞自內進,就立文舞之位,惟執器者分立於舞人之外。文舞亦退於武舞俟立之位。太史令、郊祀令各公服,率其屬升設昊天上帝神座於壇上,北方,南向;席以藁秸,加褥座,置璧於繅藉,設幣於篚,置酌尊所。皇地祇神座,壇上稍東,北方,南向;席以藁秸,加褥座,置玉於繅藉,設幣於篚,置酌尊所。配位神座,壇上東方,西向;席以蒲越,加褥座,置璧於繅藉,設幣於篚,置酌尊所。設五方五帝、日、月、天皇大帝、北極等九位,在壇之第一等;席以莞,各設玉幣於神座前。設內官五十四位於圜壇第二等,設中官一百五十九位於圜壇第三等,設外官一百六位於內壝內,設眾星三百六十位於內壝外;席皆以莞,各設青幣於神座之首,皆內向。候告潔畢,權徹第一等玉幣,至祀日丑前重設。執事者實柴於燎壇,仍設葦炬於東西。執炬者東西各二人,皆紫服。奉禮郎率儀鸞局,設獻官以下及諸執事官版位,設三獻官版位於內壝西門之外道南,東向,以北為上。次助奠位稍卻,次第一等至第三等分獻官,第四等、第五等分奠官,次郊祀令、太官令、良醞令、廩犧令、司尊罍,次郊祀丞、讀祝官、舉祝官、奉璧官、奉幣官、奉爵官、太祝、盥洗官、爵洗官、巾篚官、祝史,次齋郎,位於其後。每等異位重行,俱東向,北上。攝司徒位於內壝東門之外道南,與亞獻相對。次太常禮儀使、光祿卿、同知太常禮儀院事、太史令、分獻分奠官、僉太常禮儀院事、拱衛直都指揮使、太常禮儀院同僉院判、光祿丞,位於其南,皆西向,北上。監察御史二位,一位在內壝西門之外道北,東向;一位在內壝東門之外道北,西向。博士二位,各次御史,以北為上。設奉禮郎位於壇上稍南,午陛之東,西向;司尊罍位於尊所,北向。又設望燎位於燎壇之北,南向。設牲榜於外壝東門之外,稍南,西向;太祝、祝史位於牲後,俱西向。設省牲位於牲北;太常禮儀使、光祿卿、太官令、光祿丞、太官丞位於其北,太官令以下位皆少卻。監祭、監禮位在太常禮儀使之西,稍卻,南向。廩犧令位於牲西南,北向。又設省饌位於牲位之北,饌殿之南。太常禮儀使、光祿卿丞、太官令丞位在東,西向;監祭、監禮位在西,東向;俱北上。祠祭局設正配三位,各左十有二籩,右十有二豆,俱為四行。登三,鉶三,簠、簋各二,在籩豆間。登居神前,鉶又居前,簠左、簋右,居鉶前,皆藉以席。設牲首俎一,居中;牛羊豕俎七,次之。香案一,沙池、爵坫各一,居俎前。祝案一,設於神座之右。又設天地二位各太尊二、著尊二、犧尊二、山罍二於壇上東南,俱北向,西上。又設配位著尊一、犧尊二、象尊二、山罍二,在二尊所之東,皆有坫,加勺冪,惟玄酒有冪無勺,以北為上。馬湩三器,各設於尊所之首,加冪勺。又設玉幣篚二於尊所西,以北為上。又設正位象尊二、壺尊二、山罍四於壇下午陛之西。又設地祇尊罍,與正位同,於午陛之東,皆北向,西上。又設配位犧尊二、壺尊二、山罍四在酉陛之北,東向,北上,皆有坫、冪,不加勺,設而不酌。又設第一等九位各左八籩,右八豆,登一,在籩豆間,簠、簋各一,在登前,俎一,爵、坫各一,在簠、簋前。每位太尊二、著尊二,於神之左,皆有坫,加勺、冪,沙池、玉幣篚各一。又設第二等諸神每位籩二,豆二,簠、簋各一,登一,俎一,於神座前。每陛間象尊二,爵、坫、沙池、幣篚各一,於神中央之座首。又設第三等諸神,每位籩、豆、簠、簋各一,俎一,於神座前。每陛間設壺尊二,爵尊二,爵、坫、沙池、幣篚各一,於神中央之座首。又設內壝內諸神,每位籩、豆各一,簠、簋各一,於神座前。每道間概尊二,爵、坫、沙池、幣篚各一,於神中央之座首。又設內壝外眾星三百六十位,每位籩、豆、簠、簋、俎各一,於神座前。每道間散尊二,爵、坫、沙池、幣篚各一,於神中央之座前。自第一等以下,皆用匏爵先滌訖,置於坫上。又設正配位各籩一,豆一,簠一,簋一,俎四,及毛血豆各一,牲首盤一。並第一等神位,每位俎二,於饌殿內。又設盥洗、爵洗於壇下,卯階之東,北向,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爵洗之篚實以匏,爵加坫。又設第一等分獻官盥洗、爵洗位,第二等以下分獻官盥洗位,各於陛道之左,罍在洗左,篚在洗右,俱內向。凡司尊罍篚位,各於其後。
       五曰省牲器,見親祀儀。
       六曰習儀,見親祀儀。
       七曰奠玉幣。祀日丑前五刻,太常卿率其屬,設椽燭於神座四隅,仍明壇上下燭、內外○燎。太史令、郊祀令各服其服陞,設昊天上帝神座,藁秸、席褥如前。執事者陳玉幣於篚,置於尊所。禮部尚書設祝版於案。光祿卿率其屬入實籩、豆、簠、簋。籩四行,以右為上。第一行魚鱐在前,糗餌、粉餈次之。第二行乾棗在前,乾○形鹽次之。第三行鹿脯在前,榛實、乾桃次之。第四行菱在前,芡、栗次之。豆四行,以左為上。第一行芹菹在前,筍菹、葵菹次之。第二行菁菹在前,韭菹、○食次之。第三行魚醢在前,兔醢、豚拍次之。第四行鹿臡在前,醓醢、糝食次之。簠實以稻、梁,簋實以黍、稷,登實以大羹。良醞令率其屬入實尊、罍。太尊實以泛齊,著尊醴齊,犧尊盎齊,象尊醍齊,壺尊沈齊;山罍為下尊,實以玄酒;其酒、齊皆以尚醞酒代之。太官丞設革囊馬湩於尊所。祠祭局以銀盒貯香,同瓦鼎設於案。司香官一員立於壇上。祝史以牲首盤,設於壇上。獻官以下執事官,各服其服,就次所,會於齊班幕。拱衛直都指揮使率控鶴,各服其服,擎執儀仗,分立於外壝內東西,諸執事位之後;拱衛使亦就位。大樂令率工人二舞,自南壝東偏門以次入,就壇上下位。奉禮郎先入就位。禮直官分引監祭御史、監禮博士、郊祀令、太官令、良醞令、廩犧令、司尊罍、太官丞、讀祝官、舉祝官、奉玉幣官、太祝、祝史、奉爵官、盥爵洗官、巾篚官、齋郎,自南壝東偏門入,就位。禮直官引監祭、監禮,按視壇之上下祭器,糾察不如儀者。及其按視也,太祝先徹去蓋冪,按視訖,禮直官引監祭、監禮退復位。奉禮郎贊「再拜」,禮直官承傳曰「拜」,監祭禮以下皆再拜。奉禮郎贊曰「各就位」,太官令率齋郎以次出詣饌殿,俟立於南壝門外。禮直官分引三獻官、司徒、助奠官、太常禮儀院使、光祿卿、太史令、太常禮儀院同知僉院、同僉院判、光祿丞,自南壝東偏門,經樂縣內入就位。禮直官進太尉之左,贊曰「有司謹具,請行事」,退復位。宮縣樂作降神天成之曲六成,內圜鐘宮三成,黃鐘角、太簇徵、姑洗羽各一成。文舞崇德之舞。初樂作,協律郎跪,俛伏舉麾興,工鼓柷,偃麾,戛敔而樂止。凡樂作、樂止,皆倣此。禮直官引太常禮儀院使率祝史,自卯陛陞壇,奉牲首降自午陛,由南壝正門經宮縣內,詣燎壇北,南向立。祝史奉牲首陞自南陛,置於戶內柴上。東西執炬者以火燎柴,升煙燔牲首訖,禮直官引太常禮儀院使祝史捧盤血,詣坎位瘞之。禮直官引太常禮儀院使、祝史,各復位。奉禮郎贊「再拜」,禮直官承傳曰「拜」,太尉以下皆再拜訖,其先拜者不拜。執事者取玉幣於篚,立於尊所。禮直官引太尉詣盥洗位,宮縣樂奏黃鐘宮隆成之曲,至位北向立,樂止。搢笏、盥手、帨手訖,執笏詣壇,陞自午陛,登歌樂作大呂宮隆成之曲,至壇上,樂止。詣正位神座前,北向立,宮縣樂奏黃鐘宮欽成之曲,搢笏跪,三上香。執事者加璧於幣,西向跪,以授太尉,太尉受玉幣奠於正位神座前,執笏,俛伏興,少退立,再拜訖,樂止。次詣皇地祇位,奠獻如上儀。次詣配位神主前,奠幣如上儀。降自午陛,登歌樂作如陞壇之曲,至位樂止。祝史奉毛血豆,入自南壝門詣壇,陞自午陛。諸太祝迎取於壇上,俱跪奠於神座前,執笏,俛伏興,退立於尊所。
       至大三年大祀,奠玉幣儀與前少異,今存之以備互考。祀日丑前五刻,設壇上及第一等神位,陳其玉幣及明燭,實籩、豆、尊、罍。樂工各入就位畢,奉禮郎先入就位。禮直官分引分獻官、監祭御史、監禮博士、諸執事、太祝、祝史、齋郎,入自中壝東偏門,當壇南重行西上,北向立定。奉禮郎贊曰「再拜」,分獻官以下皆再拜訖,奉禮贊曰「各就位」。禮直官引子丑寅卯辰巳陛道分獻官,詣版位,西向立,北上;午未申酉戌亥陛道分獻官,詣版位,東向立,北上。禮直官分引監祭禮點視陳設,按視壇之上下,糾察不如儀者,退復位。太史令率齋郎出俟。禮直官引三獻官並助奠等官入就位,東向立,司徒西向立。禮直官贊曰「有司謹具,請行事」,降神六成樂止。太常禮儀使率祝史二員,捧馬首詣燎壇,升煙訖,復位。奉禮郎贊曰「再拜,三獻」,司徒等皆再拜訖,奉禮郎贊曰「諸執事者各就位」,立定。禮直官請初獻官詣盥洗位,樂作,至位,樂止。盥畢詣壇,樂作,陞自卯陛,至壇,樂止。詣正位神座前,北向立,樂作,搢笏跪,太祝加玉於幣,西向跪以授初獻,初獻受玉幣奠訖,執笏俛伏興,再拜訖,樂止。次詣配位神座前立,樂作,奠玉幣如上儀,樂止。降自卯陛,樂作,復位,樂止。初獻將奠正位之幣,禮直官分引第一等分獻官詣盥洗位,盥畢,執笏各由其陛陞,詣各神位前,搢笏跪,太祝以玉幣授分獻官,奠訖,俛伏興,再拜訖,還位。初第一等分獻官將陞,禮直官分引第二等內壝內、內壝外分獻官盥畢,洗盥官俱從至酌尊所立定,各由其陛道詣各神首位前奠,並如上儀。退立酌尊所,伺候終獻酌奠,詣各神首位前酌奠。祝史奉正位毛血豆由午陛陞,配位毛血豆由卯陛陞,太祝迎於壇上,進奠於正配位神座前,太祝與祝史俱退於尊所。
       八曰進熟。太尉既陞奠玉幣,太官令丞率進饌齋郎詣厨,以牲體設於盤,馬牛羊豕鹿各五盤,宰割體段,並用國禮。各對舉以行至饌殿,俟光祿卿出實籩、豆、簠、簋。籩以粉餈,豆以糝食,簠以梁,簋以稷。齋郎上四員,奉籩、豆、簠、簋者前行,舉盤者次之。各奉正配位之饌,以序立於南壝門之外,俟禮直官引司徒出詣饌殿,齋郎各奉以序從司徒入自南壝正門。配位之饌,入自偏門。宮縣樂奏黃鐘宮寧成之曲,至壇下,俟祝史進徹毛血豆訖,降自卯陛以出。司徒引齋郎奉正位饌詣壇,陞自午陛,太官令丞率齋郎奉配位及第一等之饌,陞自卯陛,立定。奉禮贊諸太祝迎饌,諸太祝迎於壇陛之間,齋郎各跪奠於神座前。設籩於糗餌之前,豆於醓醢之前,簠於稻前,簋於黍前。又奠牲體盤於俎上,齋郎出笏,俛伏興,退立定,樂止。禮直官引司徒降自卯陛,太官令率齋郎從司徒亦降自卯陛,各復位。其第二等至內壝外之饌,有司陳設。禮直官贊,太祝搢笏,立茅苴於沙池,出笏,俛伏興,退立於本位。禮直官引太尉詣盥洗位,宮縣樂作,奏黃鐘宮隆成之曲,至位北向立,樂止。搢笏、盥手、帨手訖,出笏詣爵洗位,北向立。搢笏,執事者奉匏爵以授太尉,太尉洗爵、拭爵訖,以爵授執事者。太尉出笏,詣壇,陞自午陛,(一作卯陛。)登歌樂作,奏黃鐘宮明成之曲,至壇上,樂止。詣酌尊所,西向立,搢笏,執事者以爵授太尉,太尉執爵,司尊罍舉冪,良醞令酌太尊之泛齊,(凡舉冪、酌酒,皆跪。)以爵授執事者。太尉出笏,詣正位神座前,北向立,宮縣樂作,奏黃鐘宮明成之曲,文舞崇德之舞。太尉搢笏跪,三上香。執事者以爵授太尉,太尉執爵三祭酒於茅苴,以爵授執事者,執事者奉爵退,詣尊所。太官丞傾馬湩於爵,跪授太尉,亦三祭於茅苴,復以爵授執事者,執事者受虛爵以興。太尉出笏,俛伏興,少退,北向立,樂止。舉祝官搢笏跪,對舉祝版,讀祝官搢笏跪,讀祝文。讀訖,舉祝官奠版於案,出笏興,讀祝官出笏,俛伏興,宮縣樂奏如前曲。舉祝、讀祝官俱先詣皇地祇位前,北向立。太尉再拜訖,樂止。次詣皇地祇位,並如上儀,惟樂奏大呂宮。次詣配位,並如上儀,惟樂奏黃鐘宮。降自午陛,(一作卯陛。)登歌樂作如前降神之曲,至位,樂止。讀祝、舉祝官降自卯陛,復位。文舞退,武舞進,宮縣樂作,奏黃鐘宮和成之曲,立定,樂止。禮直官引亞獻官詣盥洗位,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訖,出笏詣爵洗位,北向立。搢笏、執爵、洗爵、拭爵,以爵授執事者。出笏詣壇,陞自卯陛,至壇上酌尊所,東向(一作西向。)立。搢笏授爵執爵,司尊罍舉冪,良醞令酌著尊之醴齊,以爵授執事者。出笏,詣正位神座前,北向立。宮縣樂奏黃鐘宮熙成之曲,武舞定功之舞。搢笏跪,三上香,授爵執爵,三祭酒於茅苴,復祭馬湩如前儀,以爵授執事者。出笏,俛伏興,少退立,再拜訖,次詣皇地祇位、配位,並如上儀訖,樂止,降自卯陛,復位。禮直官引終獻官詣盥洗位,盥手、帨手訖,詣爵洗位,授爵執爵,洗爵拭爵,以爵授執事者。出笏,陞自卯陛,至酌尊所,搢笏授爵執爵,良醞令酌犧尊之盎齊,以爵授執事者。出笏,詣正位神座前,北向立。宮縣樂作,奏黃鐘宮熙成之曲,武舞定功之舞。上香、祭酒、馬湩,並如亞獻之儀,降自卯陛。初終獻將陞壇時,禮直官分引第一等分獻官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滌爵、拭爵訖,以爵授執事者。出笏,各由其陛詣酌尊所,搢笏,執事者以爵授分獻官,執爵,酌太尊之泛齊,以爵授執事者。各詣諸神位前,搢笏跪,三上香、三祭酒訖,出笏,俛伏興,少退,再拜興,降復位。第一等分獻官將陞壇時,禮直官引第二等、第三等、內壝內、內壝外眾星位分獻官,各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酌奠如上儀訖,禮直官各引獻官復位,諸執事者皆退復位。禮直官贊太祝徹籩豆。登歌樂作大呂宮寧成之曲,太祝跪以籩豆各一少移故處,卒徹,出笏,俛伏興,樂止。奉禮郎贊曰「賜胙」,眾官再拜,禮直官承傳曰「拜」,在位者皆再拜,平,立定。送神宮縣樂作,奏圜鐘宮天成之曲一成止。
       九曰望燎。禮直官引太尉,亞獻助奠一員,太常禮儀院使,監祭、監禮各一員等,詣望燎位。又引司徒,終獻助奠、監祭、監禮各一員,及太常禮儀院使等官,詣望瘞位。樂作,奏黃鐘宮隆成之曲,至位,南向立,樂止。上下諸執事各執篚進神座前,取燔玉及幣祝版。日月已上,齋郎以俎載牲體黍稷,各由其陛降,南行,經宮縣樂,出東,詣燎壇。陞自南陛,以玉幣、祝版、饌食致於柴上戶內。諸執事又以內官以下之禮幣,皆從燎。禮直官贊曰「可燎」,東西執炬者以炬燎火半柴。執事者亦以地祇之玉幣、祝版、牲體、黍稷詣瘞坎。焚瘞畢,禮直官引太尉以下官以次由南壝東偏門出,禮直官引監祭、監禮、奉玉幣官、太祝、祝史、齋郎俱復壇南,北向立。奉禮郎贊曰「再拜」,禮直官承傳曰「拜」,監祭、監禮以下皆再拜訖,各退出。太樂令率工人二舞以次出。禮直官引太尉以下諸執事官至齊班幕前立,禮直官贊曰「禮畢」,眾官圓揖畢,各退於次。太尉等官、太常禮儀院使、監祭、監禮展視胙肉酒醴,奉進闕庭,餘官各退。
       祭告三獻儀,大德十一年所定。告前三日,三獻官、諸執事官,具公服赴中書省受誓戒。前一日未正二刻,省牲器。告日質明,三獻官以下諸執事官,各具法服。禮直官引監祭禮以下諸執事官,先入就位,立定。監祭禮點視陳設畢,復位,立定。太官令率齋郎出,禮直官引三獻司徒、太常禮儀院使、光祿卿入就位,立定。禮直官贊曰「有司謹具,請行事」,降神樂作六成止。太常禮儀院使燔牲首,復位,立定。奉禮贊三獻以下皆再拜,就位。禮直官引初獻詣盥洗位,盥手訖,陞壇詣昊天上帝位前,北向立。搢笏跪,三上香,奠玉幣,出笏,俛伏興,再拜訖,降復位。禮直官引初獻詣盥洗位,盥手訖,詣爵洗位,洗拭爵訖,詣酒尊所,酌酒訖,請詣昊天上帝神位前,北向,搢笏跪,三上香,執爵三祭酒於茅苴,出笏,俛伏興,俟讀祝訖,再拜,平立。請詣皇地祇酒尊所,酌獻並如上儀,俱畢,復位。禮直官引亞獻,並如初獻之儀,惟不讀祝,降復位。禮直官引終獻,並如亞獻之儀,降復位。奉禮贊「賜胙」,眾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禮直官引三獻司徒、太常卿、光祿卿、監祭、監禮等官,請詣望燎位,南向立定,俟燎玉幣祝版。禮直官贊「可燎」,禮畢。
       祭告一獻儀,至元十二年所定。告前二日,郊祀令掃除壇壝內外,翰林國史院學士撰寫祝文。前一日,告官等各公服捧祝版,進請御署訖,同御香上尊酒如常儀,迎至祠所齋宿。告日質明前三刻,禮直官引郊祀令帥其屬詣壇,鋪筵陳設如儀。禮直官二員引告官等各具紫服,以次就位,東向立定。禮直官稍前曰「有司謹具,請行事」,贊者曰「鞠躬」,曰「拜」,曰「興」,曰「拜」,曰「興」,曰「平身」。禮直官先引執事官各就位,次詣告官前曰「請詣盥爵洗位」。至位,北向立,曰「搢笏」,曰「盥手」,曰「帨手」,曰「洗爵」,曰「拭爵」,曰「出笏」,曰「詣酒尊所」,曰「搢笏」,曰「執爵」,曰「司尊者舉冪」,曰「酌酒」。良醞令酌酒,曰「以爵授執事者」,告官以爵授執事者。曰「出笏」,曰「詣昊天上帝、皇地祇神位前,北向立」,曰「稍前」,曰「搢笏」,曰「跪」,曰「上香」,曰「上香」,曰「三上香」,曰「祭酒」,曰「祭酒」,曰「三祭酒」,曰「以爵授捧爵官」,曰「出笏」,曰「俛伏興」,曰「舉祝官跪」,曰「舉祝」,曰「讀祝官跪」,曰「讀祝」。讀訖,曰「舉祝官奠祝版於案」,曰「俛伏興」。告官再拜,曰「鞠躬」,曰「拜」,曰「興」,曰「拜」,曰「興」,曰「平身」,引告官以下降復位。禮直官贊曰「再拜」,曰「鞠躬」,曰「拜」,曰「興」,曰「拜」,曰「興」,曰「平身」,曰「詣望燎位」,燔祝版半燎,告官以下皆退。瘞之其坎於祭所壬地,方深足以容物。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太祖
卷二 本紀第二 太宗
卷三 本紀第三 憲宗
卷四 本紀第四 世祖一
卷五 本紀第五 世祖二
卷六 本紀第六 世祖三
卷七 本紀第七 世祖四
卷八 本紀第八 世祖五
卷九 本紀第九 世祖六
卷十 本紀第十 世祖七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
卷二十五 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
卷二十六 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
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
卷二十八 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
卷三十一 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
卷三十二 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
卷三十三 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卷三十五 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
卷三十六 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
卷三十七 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
卷三十九 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
卷四十三 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
卷四十六 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
卷四十七 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天文一
卷四十九 志第二 天文二
卷五十 志第三上 五行一
卷五十一 志第三下 五行二
卷五十二 志第四 曆一
卷五十三 志第五 曆二
卷五十四 志第六 曆三
卷五十五 志第七 曆四
卷五十六 志第八 曆五
卷五十七 志第九 曆六
卷五十八 志第十 地理一
卷五十九 志第十一 地理二
卷六十 志第十二 地理三
卷六十一 志第十三 地理四
卷六十二 志第十四 地理五
卷六十三 志第十五 地理六
卷六十四 志第十六 河渠一
卷六十五 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
卷六十六 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
卷六十七 志第十八 禮樂一
卷六十八 志第十九 禮樂二
卷六十九 志第二十 禮樂三
卷七十 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七上 祭祀五
卷七十七 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
卷七十八 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
卷七十九 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
卷八十 志第三十 輿服三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
卷八十七 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
卷八十八 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
卷八十九 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
卷九十 志第四十 百官六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
卷九十七 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
卷九十八 志第四十六 兵一
卷九十九 志第四十七 兵二
卷一百 志第四十八 兵三
卷一百0一 志第四十九 兵四
卷一百0二 志第五十 刑法一
卷一百0三 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
卷一百0四 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
卷一百0五 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
卷一百0六 表第一 后妃表
卷一百0七 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
卷一百0八 表第三 諸王表
卷一百0九 表第四 諸公主表
卷一百一十 表第五上 三公表一
卷一百一十一 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
卷一百一十二 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一
卷一百一十三 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九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六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0一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0二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0三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0四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0五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0六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0七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0八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0九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一十 列傳第九十七
進元史表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