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元史(繁體版)
卷六十八 志第十九 禮樂二
作者:明 · 宋濂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制樂始末
       太祖初年,以河西高智耀言,徵用西夏舊樂。太宗十年十一月,宣聖五十一代孫衍聖西元措來朝,言於帝曰:「今禮樂散失,燕京、南京等處,亡金太常故臣及禮冊、樂器多存者,乞降旨收錄。」於是降旨,令各處管民官,如有亡金知禮樂舊人,可並其家屬徙赴東平,令元措領之,於本路稅課所給其食。十一年,元措奉旨至燕京,得金掌樂許政、掌禮王節及樂工翟剛等九十二人。十二年夏四月,始命制登歌樂,肄習於曲阜宣聖廟。十六年,太常用許政所舉大樂令苗蘭詣東平,指授工人,造琴十張,一絃、三絃、五絃、七絃、九絃者各二。
       憲宗二年三月五日,命東平萬戶嚴忠濟立局,制冠冕、法服、鐘磬、筍虡、儀物肄習。五月十三日,召太常禮樂人赴日月山。八月七日,學士魏祥卿、徐世隆,郎中姚樞等,以樂工李明昌、許政、吳德、段楫、寇忠、杜延年、趙德等五十餘人,見於行宮。帝問制作禮樂之始,世隆對曰:「堯、舜之世,禮樂興焉。」時明昌等各執鐘、磬、笛、簫、篪、塤、巢笙,於帝前奏之,曲終,復合奏之,凡三終。十一日,始用登歌樂祀昊天上帝於日月山。祭畢,命驛送樂工還東平。
       三年,時世祖居潛邸,命勾當東平府公事宋周臣兼領大樂禮官、樂工人等,常令肄習,仍令萬戶嚴忠濟依已降旨存恤。六年夏五月,世祖以潛邸次灤州,下教命嚴忠濟督宋周臣以所得禮樂舊人肄習,宜如故事勉行之,毋忽。冬十有一月,敕樂工老不堪任事者,以子孫代之,不足者,以他戶補之。
       中統元年春正月,命宣撫廉希憲等,召太常禮樂人至燕京。夏六月,命許唐臣等製樂器、公服、法服,秋七月七日,工畢。十一日,用新制雅樂,享祖宗於中書省。禮畢,賜預祭官及禮樂人百四十九人鈔有差。八月,命太常禮樂人復還東平。二年秋九月,敕太常少卿王鏞領東平樂工,常加督視肄習,以備朝廷之用。
       五年,太常寺言:「自古帝王功成作樂,樂各有名,盛德形容,於是乎在。伏睹皇上踐阼以來,留心至治,聲名文物,思復承平之舊,首敕有司,修完登歌、宮縣、八佾樂舞,以備郊廟之用。若稽古典,宜有徽稱。謹案歷代樂名,黃帝曰咸池、龍門、大卷、少昊大淵,顓頊六莖高辛五英,唐堯大咸、大章,虞舜大韶,夏禹大夏,商湯大濩,周武大武。降及近代,咸有厥名,宋緫名曰大晟,金緫名曰大和。今採輿議,權以數名,伏乞詳定。曰大成,按尚書『簫韶九成,鳳凰來儀』。樂記曰『王者功成作樂』,詩云『展也大成』。曰大明,按白虎通言『如唐堯之德,能大明天人之道』。曰大順,易曰『天之所助者順』,又曰『順乎天而應乎人』。曰大同,樂記曰『樂者為同,禮者為異』。禮運曰『大道之行也,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是之謂大同』。曰大豫,易曰『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中書省遂定名曰大成之樂,乃上表稱賀。表曰:「離日中天,已睹文明之化;豫雷出地,又聞正大之音。神人以和,祖考來格。欽惟皇帝陛下,潤色洪業,游意太平,爰從龍邸之潛,久敬鳳儀之奏。及登寶位,申命鼎司,謂雖陳堂上之登歌,而尚闕庭前之佾舞。方嚴禋祀,當備聲容。屬天語之一宣,乃春官之畢會。臣等素無學術,徒有汗顏。聿求舊署之師工,仍討累朝之典故。按圖索器,永言和聲,較鐘律於積黍之中,續琴調於絕絃之後。金而模,石而琢,虡斯豎,筍斯橫,合八音而克諧,閱三歲而始就。列文武兩階之干羽,象帝王四面之宮庭,一洗哇淫之聲,可謂盛大之舉。既完雅器,未錫嘉名。蓋聞軒、昊以來,俱有咸、雲之號,莖、英、章、韶以象德,夏、濩、武、勺以表功。洪惟國朝,誕受天命,地大物巨,人和歲豐。宜符古記之文,稱曰大成之樂。漢庭聚議,作章敢望於一夔;舜殿鳴弦,率舞願觀於百獸。」
       至元元年冬十有一月,括金樂器散在寺觀民家者。先是,括到燕京鐘、磬等器,凡三百九十有九事,下翟剛辨驗給價。至是,大興府又以所括鐘、磬樂器十事來進。太常因言:「亡金散失樂器,若止於燕京拘括,似為未盡,合於各路各觀民家括之,庶省鑄造。」於是奏檄各道宣慰司,括到鐘三百六十有七,磬十有七,錞一,送於太常。又中都、宣德、平灤、順天、河東、真定、西京、大名、濟南、北京、東平等處,括到大小鐘、磬五百六十有九,其完者,景鐘二,鎛鐘十六,大聲鐘十,中聲鐘一,小聲鐘二十有七,編鐘百五十有五,編磬七;其不完者,景鐘四,鎛鐘二十有三,大聲鐘十有三,中聲鐘一,小聲鐘四十有五,編鐘二百五十有一,編磬十有四。
       三年,初用宮縣、登歌樂、文武二舞於太廟。先是,東平萬戶嚴忠範奏:「太常登歌樂器樂工已完,宮縣樂、文武二舞未備,凡用人四百一十二,請以東平漏籍戶充之,合用樂器,官為置備。」制可,命中書省臣議行。於是中書命左三部、太常寺、少府監,於興禪寺置局,委官楊天祐、太祝郭敏董其事,大樂正翟剛辨驗音律,充收受樂器官。丞相耶律鑄又言:「今制宮縣大樂,內編磬十有二虡,宜於諸處選石材為之。」太常寺以新撥宮縣樂工、文武二舞四百一十二人,未習其藝,遣大樂令許政往東平教之。大樂署言:「堂上下樂舞官員及樂工,合用衣服、冠冕、靴履等物,乞行製造。」中書禮部移準太常博士,議定制度,下所屬製造。宮縣樂器既成,大樂署郭敏開坐名數以上:編鐘、磬三十有六虡,樹鼓四,(建鞞、應同一座。)晉鼓一,路鼓二,鼗鼓二,相鼓二,雅鼓二,柷一,敔一,笙二十有七,(巢和竽。)塤八,篪、簫、籥、笛各十,琴二十有七,瑟十有四,單鐸、雙鐸、鐃、錞、鉦、麾、旌、纛各二,補鑄編鐘百九十有二,靈壁石磬如其數。省臣言:「太廟殿室向成,宮縣樂器咸備,請徵東平樂工,赴京師肄習,以俟享廟。」制可。秋七月,新樂服成,樂工至自東平,敕翰林院定撰八室樂章,大樂署編運舞節,俾肄習之。
       冬十有一月,有事於太廟,宮縣、登歌樂、文武二舞咸備。其迎送神曲曰來成之曲,烈祖曰開成之曲,太祖曰武成之曲,太宗曰文成之曲,皇伯考術術赤曰弼成之曲,皇伯考察合帶曰協成之曲,睿宗曰明成之曲,定宗曰熙成之曲,憲宗曰威成之曲初獻、升降曰肅成之曲,司徒奉俎曰嘉成之曲,文舞退、武舞進曰和成之曲,亞終獻、酌獻曰順成之曲,徹豆曰豐成之曲。文舞曰武定文綏之舞,武舞曰內平外成之舞。第一成象滅王罕,二成破西夏,三成克金,四成收西域、定河南,五成取西蜀、平南詔,六成臣高麗、服交趾。(詳見樂舞篇。)
       十有二月,籍近畿儒戶三百八十四人為樂工。先是,召用東平樂工凡四百一十二人。中書以東平地遠,惟留其戶九十有二,餘盡遣還,復入民籍。
       十一年秋八月,製內庭曲舞。中書以上皇帝冊寶,下太常太樂署編運無射宮大寧等曲,及上壽曲譜。(當時議殿庭用雅樂,後不果用。)
       十三年,以近畿樂戶多逃亡,僅得四十有二,復徵用東平樂工。十六年冬十月,命太常卿忽都于思召太常樂工。是月十一日,大樂令完顏椿等以樂工見於香閣,文郎魏英舞迎神黃鐘宮曲,武郎安仁舞亞獻無射宮曲。十八年冬十月,昭睿順聖皇后將祔廟,製昭睿順聖皇后室曲舞。
       十九年,王積翁奏請徵亡宋雅樂器至京師,置於八作司。二十一年,大樂署言「宜付本署收掌」,中書命八作司與之。鎛鐘二十有七,編鐘七百二十有三,持磬二十有二,編磬二十有八,鐃六,單鐸、雙鐸各五,鉦、錞各八。二十二年冬閏十有一月,太常卿忽都于思奏:「大樂見用石磬,聲律不協。稽諸古典,磬石莫善於泗濱,女直未嘗得此。今泗在封疆之內,宜取其石以製磬。」從之。選審聽音律大樂正趙榮祖及識辨磬材石工牛全,詣泗州採之,得磬璞九十,製編磬二百三十。命大樂令陳革等料簡,應律者百有五。二十三年,忽都于思又奏:「太廟樂器,編鐘、笙匏,歲久就壞,音律不協。」遂補鑄編鐘八十有一,合律者五十,造笙匏三十有四。二十九年四月,太常太卿香山請採石增製編磬,遣孔鑄馳驛往泗州,得磬璞五十八,製磬九十。大樂令毛莊等審聽之,得應律磬五十有八,於是編磬始備。
       三十年夏六月,初立社稷,命大樂許德良運製曲譜,翰林國史院撰樂章,其降送神曰鎮寧之曲,初獻、盥洗、升壇、降壇、望瘞位皆肅寧之曲,正配位奠玉幣曰億寧之曲,司徒奉俎徹豆曰豐寧之曲,正配位酌獻曰保寧之曲,亞終獻曰咸寧之曲。(按祭社稷、先農及大德六年祀天地五方帝,樂章皆用金舊名。釋奠宣聖,亦因宋不改。詳樂章篇。)三十一年,世祖、裕宗祔廟,命大樂署編運曲譜舞節,翰林定撰樂章。世祖室曰混成之曲,裕宗室曰昭成之曲。
       成宗大德九年,新建郊壇既成,命大樂署編運曲譜舞節,翰林撰樂章。十一月二十八日,祀圜丘用之。其迎送神曰天成之曲,初獻奠玉幣曰欽成之曲,酌獻曰明成之曲,登降曰隆成之曲,亞終酌獻曰和成之曲,奉饌徹豆曰寧成之曲,望燎如登降,(惟用黃鐘宮。)文舞曰崇德之舞,武舞曰定功之舞。
       十年,命江浙行省製造宣聖廟樂器,以宋舊樂工施德仲審較應律,運至京師。秋八月,用於廟祀宣聖。先令翰林新撰樂章,命樂工習之,降送神曰凝安之曲,初獻、盥洗、升殿、降殿、望瘞皆同安之曲,奠幣曰明安之曲,奉俎曰豐安之曲,酌獻曰成安之曲,亞終獻曰文安之曲,徹豆曰娛安之曲。蓋舊曲也,新樂章不果用。
       十一年,武宗即位,祭告天地,命大樂署編運皇地祗酌獻大呂宮一曲及舞節,翰林撰樂章。(無曲名。)九月,順宗、成宗二室祔廟,下大樂署編運曲譜舞節,翰林撰樂章,順宗室曰慶成之曲,成宗室曰守成之曲。
       至大二年,親享太廟。皇帝入門奏順成之曲,盥洗、升殿用至元中初獻升降肅成之曲,亦曰順成之曲,出入小次奏昌寧之曲,迎神用至元中來成之曲,改曰思成,初獻、攝太尉盥洗、升殿奏肅寧之曲,酌獻太祖室仍用舊曲,改名開成,(開成本至元中烈祖曲名,其詞則太祖舊曲也。)睿宗室仍用舊曲,改名武成,(此亦至元中太祖曲名,其詞則「神祖創業」以下仍舊。)皇帝飲福、登歌奏釐成之曲,(新製曲。)文舞退、武舞進仍用舊曲,改名肅寧,(舊名和成,其詞「天生五材,孰能去兵」以下是也。)亞終獻、酌獻仍用舊曲,改名肅寧,(舊名順成,其詞「幽明精禋」以下是也。)徹豆曰豐寧之曲,(舊名豐成,詞語亦異。)送神曰保成之曲,皇帝出廟廷亦曰昌寧之曲。(太常集禮曰:「樂章據孔思逮本錄之。國朝樂章皆用成字,凡用寧字者,金曲也。國初禮樂之事,悉用前代舊工,循習故常,遂有用其舊者。亦有不用其詞,而冒以舊號者,如郊祀先農等樂是也。」)
       冬十有二月,始製先農樂章,以太常登歌樂祀之。先是,有命祀先農以登歌樂,如祭社稷之制。大樂署言「禮祀先農如社」,遂錄祭社林鐘宮鎮寧等曲以上,蓋金曲也。三年冬十月,置曲阜宣聖廟登歌樂。初,宣聖五十四代孫左三部照磨思逮言:「闕里宣聖祖廟,釋奠行禮久闕,祭服登歌之樂,未蒙寵賜。如蒙移咨江浙行省,於各處贍學祭餘子粒內,製造登歌樂器及祭服,以備祭祀,庶盡事神之禮。」中書允其請,移文江浙製造。至是,樂器成,運赴闕里用之。十有一月,敕以二十三日冬至,祀昊天上帝於南郊,配以太祖,令大樂署運製配位及親祀曲譜舞節,翰林撰樂章。皇帝出入中壝黃鐘宮曲二,盥洗黃鐘宮曲一,升殿登歌大呂宮曲一,酌獻黃鐘宮曲一,飲福登歌大呂宮曲一,出入小次黃鐘宮曲一。(皆無曲名。)四年夏六月,武宗祔廟,命樂正謝世寧等編曲譜舞節,翰林侍講學士張士觀撰樂章,曲名威成之曲。
       仁宗皇慶二年秋九月,用登歌樂祀太上皇(睿宗。)於真定玉華宮。自是歲用之,至延祐七年春三月奏罷。延祐五年,命各府宣聖廟罷雅樂,選擇習古樂師教肄生徒,以供春秋祭祀。六年秋八月,議置三皇廟樂,不果行。七年,仁宗祔廟,命樂正劉瓊等編運酌獻樂譜舞節,翰林撰樂章,曲名曰歆成之曲。
       英宗至治二年冬十月,用登歌樂於太廟。是月,英宗祔廟,下大樂署編運樂譜舞節,翰林撰樂章,曲曰獻成之曲。文宗天曆二年春三月,明宗祔廟,下大樂署編運樂譜舞節,翰林定撰樂章,曲曰永成之曲。
       登歌樂器
       金部
       編鐘一虡,鐘十有六,範金為之。筍虡(橫曰筍,植曰虡。)皆雕繪樹羽,塗金雙鳳五,中列博山,崇牙十有六,縣以紅絨組。虡趺青龍籍地,以綠油臥梯二,加兩跗焉。筍兩端金螭首,銜瑜石璧翣,五色銷金流蘇,絛以紅絨維之。鐵杙者四,所以備欹側。在太室以礙地甓,因易以石麟。虡額識以金飾篆字。擊鐘者以茱萸木為之,合竹為柄。凡鐘,未奏,覆以黃羅;雨,覆以油絹。磬亦然。元初,鐘用宋、金舊器,其識曰「大晟」、「大和」、「景定」者是也。後增製,兼用之。
       石部
       編磬一虡,磬十有六,石為之。縣以紅絨紃,虡跗狻猊。拊磬者,以牛角為之。餘筍虡、崇牙、樹羽、璧翣、流蘇之制,並與鐘同。元初,磬亦用宋、金舊器。至元中,始采泗濱靈壁石為之。
       絲部
       琴十,一絃、三絃、五絃、七絃、九絃者各二。斫桐為面,梓為底,冰絃,木軫,漆質,金徽,長三尺九寸。首闊五寸二分,通足中高二寸七分,旁各高二寸;尾闊四寸一分,通足中高二寸,旁各高一寸五分。俱以黃綺夾囊貯之。琴卓髹以綠。
       瑟四,其制,底面皆用梓木,面施採色,兩端繪錦,長七尺。首闊尺有一寸九分,通足中高四寸,旁各高三寸;尾闊尺有一寸七分,通足中高五寸,旁各高三寸五分。朱絲為絃,凡二十有五,各設柱,兩頭有孔,疏通相連,以黃綺夾囊貯之。架四,髹以綠,金飾鳳首八。
       竹部
       簫二,編竹為之,每架十有六管,闊尺有六分。黑槍金鸞鳳為飾,瑜石釘鉸。以黃絨紃維於人項,右復垂紅絨絛結。架以木為之,高尺有二寸,亦號排簫,韜以黃囊。
       笛二,斷竹為之,長尺有四寸,七孔,亦號長笛。纏以朱絲,垂以紅絨絛結,韜以黃囊。
       籥二,制如笛,三孔。纏以朱絲,垂以紅絨絛結,韜以黃囊。篪二,髹色如桐葉,七孔。纏以朱絲,垂以紅絨絛結,韜以黃囊。
       匏部
       巢笙四,和笙四,七星匏一,九曜匏一,閏餘匏一,皆以斑竹為之。玄髹底,置管匏中,施簧管端,參差如鳥翼。大者曰巢笙,次曰和笙,管皆十九,簧如之。十三簧者曰閏餘匏,九簧者曰九曜匏,七簧者曰七星匏,皆韜以黃囊。
       土部
       塤二,陶土為之,圍五寸半,長三寸四分,形如稱錘,六孔,上一,前二,後三,韜以黃囊。
       革部
       搏拊二,制如鼓而小,中實以糠,外髹以朱,繪以綠雲,繫以青絨絛。兩手用之,或搏或拊,以節登歌之樂。
       木部
       柷一,以桐木為之,狀如方桶,繪山於上,髹以粉,旁為圓孔,納椎於中。椎以杞木為之,撞之以作樂。
       敔一,製以桐木,狀如伏虎,彩繪為飾,背有二十七鉏鋙刻,下承以槃。用竹長二尺四寸,破為十莖,其名曰籈,櫟其背以止樂。
       宮縣樂器
       金部
       鎛鐘十有二虡,虡一鐘,制視編鐘而大,依十二辰位特縣之,亦號辰鐘。筍虡朱髹、塗金,彩繪飛龍,跗東青龍,西白虎,南赤豸,北玄麟,素羅五色流蘇。餘制並與編鐘同。
       編鐘十有二虡,虡十有六鐘,制見登歌。(此下樂器制與登歌同者,皆不重載。)
       石部編磬十有六虡,虡十有二磬,制見登歌。筍虡與鎛鐘同。
       絲部琴二十有七,一絃者三,三絃、五絃、七絃、九絃者各六。瑟十有二。
       竹部簫十,籥十,篪十,笛十。
       匏部巢笙十。竽十,竹為之。與巢笙皆十九簧,惟指法各異。七星匏一,九曜匏一,閏餘匏一。
       土部塤八。
       革部
       晉鼓一,長六尺六寸,面徑四尺,圍丈有二尺,穹隆者居鼓面三之一,穹徑六尺六寸三分寸之一,面繪雲龍為飾,其皋陶以朱髹之,下承以彩繪趺座,並鼓高丈餘。在郊祀者,鞔以馬革。
       樹鼓四,每樹三鼓。其制高六尺六寸,中植以柱,曰建鼓。柱末為翔鷺,下施小圓輪。又為重鬬,方蓋,並繚以彩繪。四角有竿,各垂璧翣流蘇,下以青狻猊四為趺。建旁挾二小鼓,曰鞞、曰應,樹樂縣之四隅。踏床、鼓桴,並髹以朱。
       雷鼓二,制如鼓而小,鞔以馬革,持其柄播之,旁耳自擊,郊祀用之。雷鼗二,亦以馬革鞔之,為大小鼓三,交午貫之以柄,郊祀用之。路鼓二,制如雷鼓,惟非馬革,祀宗廟用之。
       路鼗二,其制為大小二鼓,午貫之,旁各有耳,以柄搖之,耳往還自擊,不以馬革,祀宗廟用之。
       木部柷一,敔一。
       節樂之器
       麾一,製以絳繒,長七尺,畫升龍於上,以塗金龍首朱槓縣之。樂長執之,舉以作樂,偃以止樂。
       照燭二,以長竿置絳羅籠於其末,然燭於中。夜暗,麾遠難辨,樂正執之,舉以作樂,偃以止樂。
       文舞器
       纛二,制若旌幢,高七尺,槓首刻像牛首,下施朱繒蓋為三重,以導文舞。籥六十有四,木為之。象籥之制,舞人所執。翟六十有四,木柄,端刻龍首,飾以雉羽,綴以流蘇,舞人所執。
       武舞器
       旌二,制如纛,槓首棲以鳳,以導武舞。干六十有四,木為之,加以彩繪,舞人所執。戚六十有四,制若劍然,舞人所執。(禮記注:「戚,斧也。」今制與古異。)金錞二,範銅為之,中虛,鼻象狻猊,木方趺。二人舉錞,築於趺上。金鉦二,制如銅盤,縣而擊之,以節樂。
       金鐃二,制如火斗,有柄,以銅為匡,疏其上如鈴,中有丸。執其柄而搖之,其聲鐃鐃然,用以止鼓。
       單鐸、雙鐸各二,制如小鐘,上有柄,以金為舌,用以振武舞。兩鐸通一柄者,號曰雙鐸。
       雅鼓二,制如漆筒,鞔以羊革,旁有兩紐。工人持之,築地以節舞。相鼓二,制如搏拊,以韋為表,實之以糠。拊其兩端,以相樂舞節。鼗鼓二。
       舞表表四,木桿,鑿方石樹之,用以識舞人之兆綴。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太祖
卷二 本紀第二 太宗
卷三 本紀第三 憲宗
卷四 本紀第四 世祖一
卷五 本紀第五 世祖二
卷六 本紀第六 世祖三
卷七 本紀第七 世祖四
卷八 本紀第八 世祖五
卷九 本紀第九 世祖六
卷十 本紀第十 世祖七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
卷二十五 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
卷二十六 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
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
卷二十八 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
卷三十一 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
卷三十二 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
卷三十三 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卷三十五 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
卷三十六 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
卷三十七 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
卷三十九 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
卷四十三 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
卷四十六 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
卷四十七 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天文一
卷四十九 志第二 天文二
卷五十 志第三上 五行一
卷五十一 志第三下 五行二
卷五十二 志第四 曆一
卷五十三 志第五 曆二
卷五十四 志第六 曆三
卷五十五 志第七 曆四
卷五十六 志第八 曆五
卷五十七 志第九 曆六
卷五十八 志第十 地理一
卷五十九 志第十一 地理二
卷六十 志第十二 地理三
卷六十一 志第十三 地理四
卷六十二 志第十四 地理五
卷六十三 志第十五 地理六
卷六十四 志第十六 河渠一
卷六十五 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
卷六十六 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
卷六十七 志第十八 禮樂一
卷六十八 志第十九 禮樂二
卷六十九 志第二十 禮樂三
卷七十 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七上 祭祀五
卷七十七 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
卷七十八 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
卷七十九 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
卷八十 志第三十 輿服三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
卷八十七 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
卷八十八 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
卷八十九 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
卷九十 志第四十 百官六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
卷九十七 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
卷九十八 志第四十六 兵一
卷九十九 志第四十七 兵二
卷一百 志第四十八 兵三
卷一百0一 志第四十九 兵四
卷一百0二 志第五十 刑法一
卷一百0三 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
卷一百0四 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
卷一百0五 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
卷一百0六 表第一 后妃表
卷一百0七 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
卷一百0八 表第三 諸王表
卷一百0九 表第四 諸公主表
卷一百一十 表第五上 三公表一
卷一百一十一 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
卷一百一十二 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一
卷一百一十三 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九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六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0一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0二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0三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0四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0五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0六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0七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0八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0九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一十 列傳第九十七
進元史表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