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元史(繁體版)
卷八十七 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
作者:明 · 宋濂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大宗正府,秩從一品。國初未有官制,首置斷事官,曰札魯忽赤,會決庶務。凡諸王駙馬投下蒙古、色目人等,應犯一切公事,及漢人姦盜詐偽、蠱毒厭魅、誘掠逃驅、輕重罪囚,及邊遠出征官吏、每歲從駕分司上都存留住冬諸事,悉掌之。至元二年,置十員。三年,置八員。九年,降從一品銀印,止理蒙古公事。以諸王為府長,餘悉御位下及諸王之有國封者。又有怯薛人員,奉旨署事,別無頒受宣命。十四年,置十四員。十五年,置十三員。二十一年,置二十一員。二十二年,增至三十四員。二十八年,增至四十六員。大德四年,省五員。十一年,四十一員。皇慶元年,省二員,以漢人刑名歸刑部。泰定元年,覆命兼理,置札魯忽赤四十二員,令史改為掾史。致和元年,以上都、大都所屬蒙古人並怯薛軍站色目與漢人相犯者,歸宗正府處斷,其餘府州縣漢人、蒙古、色目詞訟,悉歸有司刑部掌管。正官札魯忽赤四十二員,從一品;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都事二員,從七品;承發架閣庫管勾一員,從八品;掾史十人,蒙古必闍赤十三人,通事、知印各三人,宣使十人,蒙古書寫一人,典吏三人,庫子一人,醫人一人,司獄二員。
       大司農司,秩正二品,凡農桑、水利、學校、饑荒之事,悉掌之。至元七年始立,置官五員。十四年罷,以按察司兼領勸農事。十八年,改立農政院,置官六員。二十年,又改立務農司,秩從三品,置達魯花赤一員、務農使一員、同知二員。是年,又改司農寺,達魯花赤一員,司農卿二員,司丞一員。二十三年,仍為大司農司,秩仍正二品。大德元年,增領大司農事一員。皇慶二年,陞從一品,增大司農一員。定置大司農四員,從一品;大司農卿二員,正二品;少卿二員,從二品;大司農丞二員,從三品;經歷一員,從五品;都事二員,從七品;架閣庫管勾一員,照磨一員,並正八品;掾史十二人,蒙古必闍赤二人,回回掾史一人,知印二人,通事一人,宣使一人,典吏五人。
       籍田署,秩從六品,掌耕種籍田,以奉宗廟祭祀。至元七年始立,隸大司農。十四年,罷司農,隸太常寺。二十三年,復立大司農司,仍隸焉。署令一員,從六品;署丞一員,從七品;司吏一人。
       供膳司,秩從五品。掌供給應需,貨買百色生料,並桑哥籍入貲產。至元二十二年始置,隸司農。置達魯花赤一員,提點一員,並從五品;司令一員,正六品;丞一員,正七品;吏一人。
       輔用庫,秩正九品。掌規運息錢,以給供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興中州等處油戶提領所,秩從九品。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歲辦油十萬斤,以供內庖。至元二十九年始置。蔚州麵戶提領所,提領一員,副使一員。掌辦白麵蔥菜,以給應辦,歲計十餘萬斤。
       右屬供膳。
       永平屯田緫管府,秩從三品。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同知一員,知事一員,司吏四人。至元二十四年,始立於永平路南馬城縣,以北京採木三千人隸之。所轄昌國、濟民、豐贍三署,各置署令一員、署丞一員、直長一人、吏目二人、吏二人。
       翰林兼國史院,秩正二品。中統初,以王鶚為翰林學士承旨,未立官署。至元元年始置,秩正三品。六年,置承旨三員、學士二員、侍讀學士二員、侍講學士二員、直學士二員。八年,陞從二品。十四年,增承旨一員。十六年,增侍讀學士一員。十七年,增承旨二員。二十年,省並集賢院為翰林國史集賢院。二十一年,增學士二員。二十二年,復分立集賢院。二十三年,增侍講學士一員。二十六年,置官吏五員,掌管教習亦思替非文字。二十七年,增承旨一員。大德九年,陞正二品,改典簿為司直,置都事一員。至大元年,置承旨九員。皇慶元年,陞從一品,改司直為經歷。延祐元年,別置回回國子監學,以掌亦思替非官屬歸之。五年,置承旨八員。後定置承旨六員,從一品;學士二員,正二品;侍讀學士二員,從二品;侍講學士二員,從二品;直學士二員,從三品。屬官:待制五員,正五品;修撰三員,從六品;應奉翰林文字五員,從七品;編修官十員,正八品;檢閱四員,正八品;典籍二員,正八品;經歷一員,從五品;都事一員,從七品;掾史四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二人,蒙古書寫五人,書寫十人,接手書寫十人,典吏三人,典書二人。
       蒙古翰林院,秩從二品,掌譯寫一切文字,及頒降璽書,並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至元八年,始立新字學士於國史院。十二年,別立翰林院,置承旨一員、直學士一員、待制二員、修撰一員、應奉四員、寫聖旨必闍赤十有一人、令史一人、知印一人。十八年,增承旨一員、學士三員,省漢兒令史,置蒙古必闍赤四人。二十九年,增承旨一員、侍讀學士一員、知印一人。三十年,增管勾一員。大德五年,陞正二品。九年,置司直一員、都事一員。皇慶元年,改陞從一品,設官二十有八,吏屬二十有四。延祐二年,改司直為經歷。後定置承旨七員、學士二員、侍讀學士二員、侍講學士二員、直學士二員、待制四員、修撰二員、應奉五員、經歷一員、都事一員,品秩並同翰林國史院。承發架閣庫管勾一員,正九品;必闍赤一十四人,掾史三人,通事一人,譯史一人,知印二人,書寫一人,典吏三人。
       蒙古國子監,秩從三品。至元十四年始立,置司業一員。二十九年,准漢人國學例,置祭酒、司業、監丞。延祐四年,陞正三品。七年,復降為從三品。後定置祭酒一員,從三品;司業二員,正五品;監丞一員,正六品;令史一人,必闍赤一人,知印一人。
       蒙古國子學,秩正七品,博士二員,助教二員,教授二員,學正、學錄各二員,掌教習諸生。於隨朝百官、怯薛台、蒙古、漢兒官員家,選子弟俊秀者入學。至元八年,置官五員。後以每歲從駕上都,教習事繁,設官員少,增學正二員、學錄二員。三十一年,增助教一員、典給一人。後定置博士二員,正七品;助教二員,教授二員,並正八品;學正、學錄各二員,典書一人,典給一人。
       內八府宰相,掌諸王朝覲儐介之事。遇有詔令,則與蒙古翰林院官同譯寫而潤色之。謂之宰相云者,其貴似侍中,其近似門下,故特寵之以是名。雖有是名,而無受宣命,品秩則視二品焉。大德九年,以滅怯禿等八人為之。天曆元年,為內八府宰之職,故附見於此云。
       集賢院,秩從二品,掌提調學校、徵求隱逸、召集賢良,凡國子監、玄門道教、陰陽祭祀、占卜祭遁之事,悉隸焉。國初,集賢與翰林國史院同一官署。至元二十二年,分置兩院,置大學士三員、學士一員、直學士二員、典簿一員、吏屬七人。二十四年,增置學士一員、侍讀學士一員、待制一員。尋陞正二品,置院使一員,正二品;大學士二員,從二品;學士三員,從二品;侍讀學士一員,從三品;侍講學士一員,從三品;直學士二員,從四品;司直一員,從五品;待制一員,正五品。二十五年,增都事一員,從七品;修撰一員,從六品。元貞元年,增院使一員。大德十一年,陞從一品,置院使六員、經歷二員。至大四年,省院使六員。皇慶二年,省漢人經歷一員。後定置大學士五員,從一品;學士二員,正二品;侍讀學士二員,侍講學士二員,並從二品;直學士二員,從三品;經歷一員,從五品;都事二員,從七品;待制一員,正五品;修撰一員,從六品;兼管勾承發架閣庫一員,正八品;掾史六人,譯史、知印各二人,通事一人,宣使七人,典吏三人。
       國子監。至元初,以許衡為集賢館大學士、國子祭酒,教國子與蒙古大姓四怯薛人員。選七品以上朝官子孫為國子生,隨朝三品以上官得舉凡民之俊秀者入學,為陪堂生伴讀。至元二十四年,始置監祭酒一員,從三品,司業二員,正五品,掌國之教令,皆德尊望重者為之。監丞一員,正六品,專領監務。典簿一員,令史二人,譯史、知印、典吏各一人。
       國子學,秩正七品。置博士二員,掌教授生徒、考較儒人著述、教官所業文字。助教四員,分教各齋生員。大德八年,為分職上都,增置助教二員、學正二員、學錄二員,督習課業。典給一員,掌生員膳食。至元二十四年,定置生員額二百人、伴讀二十人。至大四年,生員三百人。延祐二年,增置生員一百人、伴讀二十人。
       興文署,秩從六品。署令一員,以翰林修撰兼之。署丞一員,以翰林應奉兼之。至治二年罷,置典簿一員,從七品,掌提調諸生飲膳,與凡文牘簿書之事。仍置典吏一人。
       宣政院,秩從一品,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隸治之。遇吐蕃有事,則為分院往鎮,亦別有印。如大征伐,則會樞府議。其用人則自為選。其為選則軍民通攝,僧俗並用。至元初,立緫制院,而領以國師。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來朝見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員、同知二員、副使二員、參議二員、經歷二員、都事四員、管勾一員、照磨一員。二十六年,置斷事官四員。二十八年,增僉院、同僉各一員。元貞元年,增院判一員。大德四年,罷斷事官。至大初,省院使一員。至治三年,置院使六員。天曆二年,罷功德使司歸宣政,定置院使一十員,從一品;同知二員,正二品;副使二員,從二品;僉院二員,正三品;同僉三員,正四品;院判三員,正五品;參議二員,正五品;經歷二員,從五品;都事三員,從七品;照磨一員,管勾一員,並正八品;掾史十五人,蒙古必闍赤二人,回回掾史二人,怯裏馬赤四人,知印二人,宣使十五人,典吏有差。
       斷事官四員,從三品,經歷、知事各一員,令史五人,知印、奏差、譯史、通事各一人。至元二十五年始置。
       客省使,秩從五品,大使二員,副使一員。至元二十五年置。
       大都規運提點所,秩正四品,達魯花赤一員,提點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二十八年置。
       上都規運提點所,秩正四品,達魯花赤一員,提點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知事一員。至元二十八年置。
       大都提舉資善庫,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掌錢帛之事。至元二十六年置。
       上都利貞庫,秩從七品,提領一員,副使一員,掌飲膳好事金銀諸物。元貞元年置。大濟倉,監支納一員,大使一員。興教寺,管房提領一員。
       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秩從二品,宣慰使五員,經歷二員,都事二員,照磨一員,捕盜官二員,儒學教授一員,鎮撫二員。其屬二:
       脫思麻路軍民萬戶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副達魯花赤一員,副萬戶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鎮撫一員。
       西夏中興河州等處軍民緫管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同知一員,治中一員,府判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屬官:稅務提領,寧河縣官,寧河脫脫禾孫五員,寧河弓甲匠達魯花赤。
       洮州元帥府,秩從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元帥二員,知事一員。十八族元帥府,秩從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元帥一員,同知一員,知事一員。積石州元帥府,達魯花赤一員,元帥一員,同知一員,知事一員,脫脫禾孫一員。
       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元帥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元帥一員,同知一員,經歷、知事各一員,鎮撫二員,蒙古奧魯官一員,蒙古奧魯相副官一員。
       禮店文州蒙古漢軍奧魯軍民千戶所,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副千戶一員,緫把五員,百戶八員。
       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上千戶所,秩正四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百戶一員,新附千戶二員。
       禮店階州西水蒙古漢軍西番軍民緫把二員。
       吐蕃等處招討使司,秩正三品,招討使二員,知事一員,鎮撫一員。其屬附:
       脫思麻探馬軍四萬戶府,秩正三品,萬戶五員,千戶八員,經歷一員,鎮撫一員。脫思麻路新附軍千戶所,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副千戶一員。文扶州西路南路底牙等處萬戶府,秩從三品,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二員。鳳翔等處千戶所,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百戶二員。慶陽寧環等處管軍緫把一員。文州課程倉糧官一員。岷州十八族周迴捕盜官二員。常陽貼城阿不籠等處萬戶府,秩從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階文扶州等處番漢軍上千戶所,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二員。貴德州,達魯花赤、知州各一員,同知、州判各一員,脫脫禾孫一員,捕盜官一員。必呈萬戶府,達魯花赤二員,萬戶四員。
       松潘宕疊威茂州等處軍民安撫使司,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安撫使一員,同知一員,僉事一員,經歷、知事、照磨各一員,鎮撫一員。威州保寧縣,茂州汶山縣、汶川縣皆隸焉。
       靜州茶上必里溪安鄉等二十六族軍民千戶所,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龍木頭都留等二十二族軍民千戶所,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岳希蓬蘿蔔村等處二十二族軍民千戶所,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折藏萬戶府,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
       土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宣慰使四員,同知二員,副使一員,經歷、都事各二員,捕盜官三員,鎮撫二員。
       朵甘思田地里管軍民都元帥府,都元帥一員,經歷一員,鎮撫一員。剌馬兒剛等處招討使司,達魯花赤一員,招討使一員,經歷一員。奔不田地里招討使司,招討使一員,經歷一員,鎮撫一員。奔不兒亦思剛百姓,達魯花赤一員。
       碉門魚通黎雅長河西寧遠等處軍民安撫使司,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安撫使一員,同知一員,副使一員,僉事一員,經歷、知事、照磨各一員,鎮撫二員。
       六番招討使司,達魯花赤一員,招討使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雅州嚴道縣、名山縣隸之。天全招討使司,達魯花赤一員,招討一員,經歷、知事各一員。
       魚通路萬戶府,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經歷、知事各一員。黎州隸之。
       碉門魚通等處管軍守鎮萬戶府,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二員,經歷、知事各一員,鎮撫二員,千戶八員,百戶二十員,彈壓四員。
       長河西管軍萬戶府,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二員。長河西里管軍招討使司,招討使二員,經歷一員。朵甘思招討使一員。
       朵甘思哈答李唐魚通等處錢糧緫管府,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副緫管一員,答剌答脫脫禾孫一員,哈里脫脫禾孫一員,朵甘思甕吉剌滅吉思千戶一員。
       亦思馬兒甘萬戶府,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二員。
       烏思藏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宣慰使五員,同知二員,副使一員,經歷一員,鎮撫一員,捕盜司官一員。其屬附見:
       納里速古兒孫元帥二員。烏思藏管蒙古軍都元帥二員。擔里管軍招討使一員。烏思藏等處轉運一員。沙魯思地里管民萬戶一員。搽里八田地里管民萬戶一員。烏思藏田地里管民萬戶一員。速兒麻加瓦田地里管民官一員。撒剌田地里管民官一員。出蜜萬戶一員。嗷籠答剌萬戶一員。思答籠剌萬戶一員。伯木古魯萬戶一員。湯卜赤八千戶四員。加麻瓦萬戶一員。札由瓦萬戶一員。牙里不藏思八萬戶府,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千戶一員,擔裏脫脫禾孫一員。迷兒軍萬戶府,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初厚江八千戶一員,卜兒八官一員。
       宣徽院,秩正三品,掌供玉食。凡稻粱牲牢酒醴蔬果庶品之物,燕享宗戚賓客之事,及諸王宿衛、怯憐口糧食,蒙古萬戶、千戶合納差發,係官抽分,牧養孳畜,歲支芻草粟菽,羊馬價直,收受闌遺等事,與尚食、尚藥、尚醞三局,皆隸焉。所轄內外司屬,用人則自為選。至元十五年置院使一員,同知、同僉各二員,主事二員,照磨一員。二十年,陞從二品,增院使一員,置經歷二員、典簿三員。二十三年,陞正二品,置院判二員,省典簿,置都事三員。三十一年,院使四員。大德二年,增同知二員。三年,陞從一品。四年,置副使二員。皇慶元年,增院使三員,始定怯薛丹一萬人,本院掌其給授。後定置院使六員,從一品;同知二員,正二品;副使二員,從二品;僉院二員,正三品;同僉二員,正四品;院判二員,正五品;經歷二員,從五品;都事三員,從七品;照磨一員,承發架閣庫一員,並正八品;掾史二十人,蒙古必闍赤六人,回回掾史二人,怯里馬赤二人,知印二人,典吏六人,蒙古書寫二人。其屬附見:
       光祿寺,秩正三品,掌起運米曲諸事,領尚飲、尚醞局,沿路酒坊,各路布種事。至元十五年,罷都提點,置寺,設卿一員、少卿三員、主事一員、照磨一員、管勾一員。二十年,改尚醞監,正四品。二十三年,復為光祿寺,卿二員,少卿、
       丞各一員。二十四年,增少卿一員。二十五年,撥隸省部。三十一年,復隸宣徽。延祐七年,降從三品。後復正三品。定置卿四員,正三品;少卿二員,從四品;丞二員,從五品;主事二員,從七品;令史八人,譯史、知印各二人,通事一人,奏差二十四人,典吏三人,蒙古書寫一人。
       大都尚飲局,秩從六品。中統四年始置,設大使、副使各一員,俱帶金符,掌醞造上用細酒。至元十二年,增副使二員。十五年,陞從五品,置提點一員。後定置提點一員,從五品;大使一員,正六品;副使二員,正七品。
       上都尚飲局,秩正五品。皇慶中始置,提點一員,大使、副使各一員,品秩同上。
       大都尚醞局,秩從六品,掌醞造諸王百官酒醴。中統四年,立御酒庫,設金符宣差。至元十一年,始設提點。十六年,改尚醞局,從五品。置提點一員,從五品;大使一員,正六品;副使二員,正七品;直長一員,正八品。
       上都尚醞局,秩從五品。至元二十九年始置,設提點一員,大使一員,副使、直長各一員,品秩同上。
       大都醴源倉,秩從六品,掌受香莎蘇門等酒材糯米,鄉貢麴藥,以供上醞及歲賜諸王百官者。至元二十五年始置,設提舉一員,從六品;大使一員,從七品;副使一員,正八品。
       上都醴源倉,秩從九品,掌受大都轉輸米麴,並醞造車駕臨幸次舍供給之酒。至元二十五年始置,設大使一員,直長員。
       尚珍署,秩從五品。掌收濟寧等處田土子粒,以供酒材。至元十三年始立。十五年,罷入有司。二十三年復置。設達魯花赤一員,令一員,並從五品;丞二員,正七品;吏目二員。安豐懷遠等處稻田提領所,秩從九品,掌稻田布種,歲收子粒,轉輸醴源倉。定置提領二員。
       尚舍寺,秩正四品,掌行在帷幕帳房陳設之事,牧養駱駝,供進愛蘭乳酪。至元三十一年始置監。至大元年,改為寺,陞正三品。四年,仍為監,尋復為寺。延祐三年,復降為正四品。定置太監二員、少監二員、監丞二員、知事二員。
       諸物庫,秩從七品,掌出納。大德四年置,設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闌遺監,秩正四品,掌不闌奚人口、頭匹諸物。至元二十年,初立闌遺所,秩九品。二十五年,改為監,正四品。二十八年,陞正三品。至大四年,復正四品,尋復正三品。延祐七年,復為正四品。定置太監一員,正四品;少監二員,正五品;
       監丞二員,正六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牘一員,從九品;令史五人,譯史一人,知印兼通事一人,奏差五人。
       尚食局,秩從五品,掌供御膳,及出納油麵酥蜜諸物。至元二年置提點,領進納百色生料。二十年,省並尚藥局為尚食局,別置生料庫。本局定置提點一員,從五品;大使一員,正六品;副使二員,正七品;直長一員,正八品。
       大都生料庫,秩從五品。至元十一年,置生料野物庫,隸尚食局。二十年,別置庫,擬內藏庫例,置提點二員,從五品;大使二員,正六品;副使三員,正七品。
       上都生料庫,秩從五品,掌受弘州、大同虎賁、司農等歲辦油麵,大都起運諸物,供奉內府,放支宮人宦者飲膳。提點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二員,品秩同上;直長一員,正八品。大都太倉、上都太倉,秩正六品,掌內府支援米豆,及酒
       材米曲藥物。至元五年初立,設官三員,俱受制國用使司劄付。十二年,改立提舉大倉,設官三員,隸宣徽。二十五年,陞正六品。定置二倉各設提舉一員,正六品;大使一員,從六品;副使一員,從七品。
       大都、上都柴炭局各一,至元十二年置,秩從六品。十六年,改提舉司,陞五品。大德八年,仍為局,降正七品。置達魯花赤各一員,正七品;大都大使一員,上都大使三二員,各正七品;副使各二員,正八品;直長各一人,掌葦場;典吏各一人。
       尚牧所,秩從五品。至大四年始置,設提舉二員,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吏目一員。
       沙糖局,秩從五品,掌沙糖、蜂蜜煎造,及方貢果木。至元十三年始置,秩從六品。十七年,置提點一員。十九年,陞從五品,置達魯花赤一員,從五品;提點一員,從五品;大使一員,正六品;副使一員,正七品。
       永備倉,秩從五品。至元十四年始置,給從九品印,掌受兩都倉庫起運省部計置油麵諸物,及云需府所辦羊物,以備車駕行幸膳羞。二十四年,陞從五品,置提點一員,從五品;大使一員,正六品;副使一員,正七品。
       豐儲倉,秩從九品,大使一員,掌出納車駕行幸支援膳羞。
       淮東淮西屯田打捕緫管府,秩正三品,掌獻田歲入,以供內府,及湖泊山場漁獵,以供內膳。至元十四年,始立緫管府,並管漣海高郵河泊提舉司、沂州等處提舉司事。十六年,置揚州鷹房打捕達魯花赤緫管府。二十二年,省併為淮東淮西屯田打捕緫管府。二十五年,以兩淮新附手號軍千戶所隸本府,及分置提舉司一十處。定置達魯花赤一員,正三品;緫管一員,正三品;同知一員,正五品;府判一員,正六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牘一員,從九品;司吏六人。
       淮安州屯田打捕提舉司,高郵屯田打捕提舉司,招泗屯田打捕提舉司,安東海州屯田打捕提舉司,揚州通泰屯田打捕提舉司,安豐廬州等處打捕提舉司,鎮巢等處打捕提舉司,塔山徐邳沂州等處山場屯田提舉司,凡九處,秩俱從五品。每司各設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並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吏目二人。
       抽分場提領所,凡十處:曰柴墟東西口,曰海州新壩,曰北砂太倉,曰安河桃源,曰大湖東西口,曰時堡興化,曰高郵寶應,曰汶湖等處,曰雲山白水,曰安東州。每所各設提領一員、同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俱受宣徽院札付。
       滿浦倉,秩正八品,掌收受各處子粒米麵等物,以待轉輸京師。至元二十五年始置,設大使一員,正八品;副使一員,正九品。
       圓米棋子局、軟皮局,各置提領一員、同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俱受宣徽院劄付。
       手號軍人打捕千戶所,秩從四品,管軍人打捕野物皮貨。至元二十五年始置,設達魯花赤一員、上千戶一員、上副千戶一員、彈壓一員。上百戶七所,各置百戶二員。鍾離縣,定遠縣,真揚州,安慶,安豐,招泗,和州。下百戶二所,各置百戶一員。璉海,懷遠軍。
       龍慶栽種提舉司,秩從五品,管領縉山歲輸粱米,並易州、龍門、淨邊官園瓜果桃梨等物,以奉上供。至元十七年,始置提舉司。延祐七年,縉山改為龍慶州,因以名之。定置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並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
       弘州種田提舉司,秩正六品,掌輸納麥面之事,以供內府。定置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並正六品;同提舉一員,正七品;副提舉一員,正八品;直長一員。
       豐閏署,秩從五品,掌歲入芻粟,以給飼養駝馬之事。定置達魯花赤一員,令一員,並從五品;丞一員,從六品;直長一員,正八品。
       常湖等處茶園都提舉司,秩正四品,掌常、湖二路茶園戶二萬三千有奇,採摘茶芽,以貢內府。至元十三年置司,統提領所凡十有三處。十六年,陞都提舉司。又別置平江等處榷茶提舉司,掌歲貢御茶。二十四年,罷平江提舉司,併掌其職。定置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俱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提控案牘一員,都目一員。提領所七處,每所各設正、同、副提領各一員,俱受宣徽院劄付,掌九品印。
       烏程,武康得清,長興,安吉,歸安,湖汶,宜興。建寧北苑武夷茶場提領所,提領一員,受宣徽院札,掌歲貢茶芽。直隸宣徽。
       太禧宗禋院,秩從一品,掌神御殿朔望歲時諱忌日辰禋享禮典。天曆元年,罷會福、殊祥二院,改置太禧院以緫制之。初,院官秩正二品,陞從一品,置參議二員,改令史為掾史。二年,改太禧宗禋院,置院使六員,增副使二員,立諸緫管府為之屬。凡錢糧之出納,營繕之作輟,悉統之。定置院使都典制神御殿事六員,同知兼佐儀神御殿事二員,副使兼奉贊神御殿事二員,僉院兼祗承神御殿事二員,同僉兼肅治神御殿事二員,院判供應神御殿事二員,參議二員,經歷二員,都事二員,管勾、照磨各一員,掾史二十人,譯史四人,知印二人,怯裏馬赤二人,宣使一十五人,斷事官四員,客省使大使、副使各二員。
       隆禧緫管府,秩正三品。至大元年,建立南鎮國寺,初立規運提點所。二年,改為規運都緫管府。三年,陞為隆禧院。天曆元年,罷會福、殊祥二院,以隆禧、殊祥併立殊祥緫管府,尋又改為隆禧緫管府。定置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副達魯花赤一員,同知一員,治中一員,判官一員,經歷一員,知事、照磨各一員,令史六人,譯史、知印各一人,怯里馬赤一人,奏差四人。
       福元營繕司,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司令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吏目一人,司吏一人。天曆元年,以南鎮國寺所立怯憐口事產提舉司,改為崇恩福元提點所。三年,又改為福元營繕司。
       普安智全營繕司,秩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司令一員,大使、副使各一員,吏目一人,司吏一人。天曆元年,以太玉山普安寺、大智全寺兩規運提點所併為一,置提點二員。三年,又改為營繕司。
       祐國營繕都司,秩正四品。達魯花赤一員,司令一員,大使、副使各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天曆元年,初置萬聖祐國營繕提點所。三年,改為營繕都司。平松等處福元田賦提舉司,秩五品。置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
       田賦提舉司,秩五品。置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資用庫,提領一員,大使一員。萬聖庫,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會福緫管府,秩正三品。至元十一年,建大護國仁王寺及昭應宮,始置財用規運所,秩正四品。十六年,改規運所為緫管府。至大元年,改都緫管府,從二品。尋陞會福院,置院使五員。延祐三年,陞正二品。天曆元年,改為會福緫管府,正三品。定置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同知一員,治中一員,府判一員,經歷、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令史八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奏差四人。
       仁王營繕司,正五品。至元八年,立護國仁王寺鎮遏提舉司。十九年,改鎮遏所。二十八年,併三提領所為諸色人匠提領所。天曆元年,改為鎮遏民匠提領所。三年,改為仁王營繕司。置達魯花赤一員,司令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襄陽營田提舉司,秩從五品。初置襄陽等處水陸地土人戶提領所,設官四員。大德元年,改提舉司。天曆二年,仍為襄陽營田提舉司。定置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
       江淮等處營田提舉司,秩從五品。至元二十七年始置。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
       大都等路民佃提領所,至元二十九年,以武清等一十處,併立大都水陸地土種田人民提領所。十五年,又設隨路管民都提領所。天曆元年,併為大都等路民佃提領所。定置提領一員,大使、副使各一員。
       會福財用所,秩從七品。掌大護國仁王寺糧草諸物。至元十七年,始立財用庫。二十六年,立盈益倉。天曆元年,並財用、盈益為所。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二員。
       崇祥緫管府,秩正三品。至大元年,立大承華普慶寺都緫管府。二年,改延禧監,尋改崇祥監。四年,陞為崇祥院,秩正二品。泰定四年,復改為大承華普慶寺緫管府。天曆元年,改為崇祥緫管府。定置達魯花赤一員,緫管一員,副達魯花赤一員,同知、治中、府判各一員,經歷、知事、提控案牘兼照磨各一員,令史六人,譯史、知印各一人,怯里馬赤一人,奏差四人。
       永福營繕司,秩正五品。延祐三年,以起建新寺,始置營繕提點所。天曆元年,改為永福營繕提點所。三年,改營繕司。設達魯花赤一員,司令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都目一員。
       昭孝營繕司,秩正五品。天曆元年,立壽安山規運提點所。三年,改昭孝營繕司。定置達魯花赤一員,司令一員,大使、副使各一員。
       普慶營繕司,秩正五品。天曆元年,始置普慶營繕提點所。三年,改為營繕司。定置達魯花赤一員,司令一員,大使、副使各一員。
       崇祥財用所,至大二年,始置諸物庫。四年,置普贍倉。天曆二年,併諸物庫、普贍倉,改為崇祥財用所。定置官,提領一員,大使、副使各一員。
       永福財用所,掌出納顏料諸物。延祐三年,始置諸物庫,又置永積倉。天曆二年,以諸物庫、永積倉併改置為所,設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
       鎮江稻田提舉司,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汴梁稻田提舉司,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平江等處田賦提舉司,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冀寧提領所,提領二員。
       隆祥使司,秩正三品。天曆二年,中宮建大承天護聖寺,立隆祥緫管府,設官八員。至順二年,陞為隆祥使司,秩從二品。置官:使四員,同知、副使、司丞各二員,經歷一員,都事二員,照磨兼架閣一員,令史十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十人,典吏六人。
       普明營繕都司,秩正四品。天曆元年,創大龍興普明寺於海南,置規運提點所,設官六員。二年,撥隸隆祥緫管府。三年,改為都司,品秩仍舊,以掌營造出納錢糧之事。定置達魯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集慶萬壽營繕都司,秩正四品。天曆二年,建龍翔、萬壽兩寺於建康,立龍翔萬壽營繕提點所,為隆祥緫管府屬。三年,改為營繕都司,秩仍舊,以掌營造錢糧之事。定置達魯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員,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
       元興營繕都司,秩正四品。掌營造錢糧之事。天曆元年,始置大元興規運提點所,置官五員。三年,改都司,置達魯花赤二員,司令、大使、副使各一員,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
       宣農提舉司,秩從五品,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掌徵收田賦子粒之事。天曆二年,以大都等處田賦提舉司隸隆祥緫管府。三年,改提舉司。
       護聖營繕司,秩正五品,達魯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員,掌營造工匠、寺僧衣糧、收徵房課之事。天曆二年,始立大承天護聖營繕提點所。三年,改為司。
       平江善農提舉司,秩從五品,達魯花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天曆二年,立田賦提舉司,設官四員。三年,改為善農提舉司。
       善盈庫,天曆二年,隸隆祥緫管府,置提領一員,大使、副使各一員,掌金銀錢糧之事。
       荊襄等處濟農香戶提舉司,秩正五品。天曆三年,以荊襄提舉司所領河南、湖廣田土為大承天護聖寺常住,改為荊襄濟農香戶提舉司,隸隆祥緫管府,置達魯花赤、司令、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
       龍慶州等處田賦提領所,秩九品,提領、副提領各一員。天曆二年置,掌龍慶州所有土田歲賦。
       平江集慶崇禧田賦提領所,提領、同提領、副提領各一員。天曆三年始置。集慶崇禧財用所,大使、副使各一員。天曆三年始置。
       壽福緫管府,掌祭供錢糧之事,秩正三品。至大四年,因建大聖壽萬安寺,置萬安規運提點所,秩正五品。延祐二年,陞都緫管府,秩正三品。尋陞為壽福院,正二品。天曆元年,改立緫管府,仍正三品。定置官:達魯花赤、緫管、副達魯花赤、同知、治中、府判各一員,經歷、知事、案牘照磨各一員,令史六人,知印、通事、譯史各一人,奏差四人,典吏二人。
       萬安營繕司,秩正五品。天曆三年,以萬安規運提點所既廢,復立萬安營繕司。定置達魯花赤、司令、大使、副使、都目各一人。
       萬寧營繕司,秩正四品。大德十年,始置萬寧規運提點所。天曆元年,改營繕司,定置達魯花赤、司令、大使、副使、都目各一員。收支庫,提領一員,大使一員。
       延聖營繕司,秩正五品。初立天源營繕提點所,天曆三年,改營繕司。定置達魯花赤、司令、大使、副使、都目各一員。諸物庫,提領一員,大使一員。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太祖
卷二 本紀第二 太宗
卷三 本紀第三 憲宗
卷四 本紀第四 世祖一
卷五 本紀第五 世祖二
卷六 本紀第六 世祖三
卷七 本紀第七 世祖四
卷八 本紀第八 世祖五
卷九 本紀第九 世祖六
卷十 本紀第十 世祖七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
卷二十五 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
卷二十六 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
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
卷二十八 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
卷三十一 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
卷三十二 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
卷三十三 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卷三十五 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
卷三十六 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
卷三十七 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
卷三十九 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
卷四十三 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
卷四十六 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
卷四十七 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天文一
卷四十九 志第二 天文二
卷五十 志第三上 五行一
卷五十一 志第三下 五行二
卷五十二 志第四 曆一
卷五十三 志第五 曆二
卷五十四 志第六 曆三
卷五十五 志第七 曆四
卷五十六 志第八 曆五
卷五十七 志第九 曆六
卷五十八 志第十 地理一
卷五十九 志第十一 地理二
卷六十 志第十二 地理三
卷六十一 志第十三 地理四
卷六十二 志第十四 地理五
卷六十三 志第十五 地理六
卷六十四 志第十六 河渠一
卷六十五 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
卷六十六 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
卷六十七 志第十八 禮樂一
卷六十八 志第十九 禮樂二
卷六十九 志第二十 禮樂三
卷七十 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七上 祭祀五
卷七十七 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
卷七十八 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
卷七十九 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
卷八十 志第三十 輿服三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
卷八十七 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
卷八十八 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
卷八十九 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
卷九十 志第四十 百官六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
卷九十七 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
卷九十八 志第四十六 兵一
卷九十九 志第四十七 兵二
卷一百 志第四十八 兵三
卷一百0一 志第四十九 兵四
卷一百0二 志第五十 刑法一
卷一百0三 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
卷一百0四 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
卷一百0五 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
卷一百0六 表第一 后妃表
卷一百0七 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
卷一百0八 表第三 諸王表
卷一百0九 表第四 諸公主表
卷一百一十 表第五上 三公表一
卷一百一十一 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
卷一百一十二 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一
卷一百一十三 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九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六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0一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0二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0三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0四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0五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0六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0七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0八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0九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一十 列傳第九十七
進元史表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