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史记
太史公自序
作者:西汉 · 司马迁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从前颛顼统治天下时,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
       唐虞时,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
       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
       周朝时,程琳、休甫就是他们的后裔。
       当周宣王时,重黎氏因失去官守成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
       周惠王、襄王统治时期,司马氏离开周都到了晋国。
       后晋国中军元帅随会逃奔秦国,司马氏也随迁少梁。
       自从司马氏离周到晋之后,族人分散到卫、赵、秦国。
       在卫国的做了中山国相。
       在赵国的以传剑术理论而显扬于世,蒯聩就是他们的后代。
       在秦国的名叫司马错,曾与张仪发生争论,秦惠王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司马错率军攻蜀国,攻取后,又让他做了蜀地郡守。
       司马错之孙司马靳侍奉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已更名为夏阳。
       司马靳与武安君坑杀赵国长平军,回来后与武安君一起被赐死于杜邮,埋葬在华池。
       司马靳之孙司马昌,是秦国主管冶铸铁器的官员,生活在秦始皇时代。
       蒯聩玄孙司马邛,曾为武信君部将并带兵攻占朝歌。
       诸侯争相为王时,司马邛在殷地称王。
       汉王刘邦攻打楚霸王项羽之际,司马邛归降汉王,汉以殷地为河内郡。
       司马昌生司马无泽,司马无泽担任汉朝市长之职。
       无泽生司马喜,司马喜封爵五大夫,死后都埋葬在高门。
       司马喜生司马谈,司马谈做了太史公。
       太史公师从唐都学天文,师从杨何学《易经》,师从黄子学道家理论。
       太史公在建元至元封年间做官,他忧虑学子不能通晓各学派的要义而所学悖谬,于是论述阴阳、儒、墨、名、法和道德六家的要旨说:《周易·系辞传》说:“天下人追求相同,而具体谋虑却多种多样;殊途同归。”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都是致力于如何达到太平治世的学派。
       只是他们所遵循的学说不是一个路子,有的显明有的不显明罢了。
       我曾私下研究过阴阳之术,发现它注重吉凶祸福的预兆,禁忌避讳很多。
       使人受束缚多所畏惧,但阴阳家关于一年四季运行顺序的道理,是不可丢弃的。
       儒家学说广博但没有抓住要领,费力大而实效少,故该学派的主张,难以完全遵从;然其君臣父子、夫妇长幼序列则是不可改变的。
       墨家俭啬而难以依遵,故该派主张不能全部遵循,但它关于强本节用的主张则不可废弃。
       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却刻薄寡恩,但它辨正君臣上下名分的主张,则是不可更改的。
       名家使人受约束而失去真实性;但它辨正名与实的关系,则是不能不认真考察的。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合乎无形之“道”,使万物丰足。
       道家之术是依据阴阳家关于四时运行顺序之说,吸收儒、墨两家之长,撮取名、法两家之精要,随时事而发展,顺应事物的变化,树立良好风俗,应用于人事无所不宜。
       意旨简约扼要而容易掌握,事半而功倍。
       儒家则不是这样。
       他们认为君主是天下表率,君主倡导,臣下应和,君主先行,臣下随从。
       这样一来君主劳累而臣下却得安逸。
       至于大道的要旨是舍弃刚强与贪欲,去掉聪明智慧而用智术治理天下。
       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身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惫,身体和精神不得安宁却奢想与天地共长久,则是从未听说过的事。
       阴阳家认为四时、八位、十二度和二十四节气各有一套禁忌规定,顺应者昌,逆背者亡,这未必对。
       所以说阴阳家使人受束缚而多所畏惧。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顺应就无法制定天下纲纪,所以说,四时的运行是不能舍弃的。
       儒家以《诗》、《书》、《易》、《礼》、《春秋》、《乐》等六艺为法式,而《六艺》的本文与传注以千万计,几代相继不能精通其学说,有生之年不能穷究其礼仪,所以说儒家“学说广博但很少抓住要领,费力多而功效少”。
       至于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即使百家之说也是不能改变它的。
       墨家也崇尚尧舜之道,论述他们的品德行为说:“堂口三尺高,堂下土阶只有三层,用茅草盖屋顶而不加修剪,用栎木做椽子而不经刮削。
       用陶簋吃饭,用陶钅刑喝汤,吃的糙米饭,喝的藜藿野菜羹。
       夏穿葛布衣,冬穿鹿皮裘。”墨家为死者送葬只做一副厚仅三寸的桐木棺材,送葬者恸哭而不能尽诉其哀痛,教民丧礼,必须依此为万民的统一标准。
       假使天下都照此法去做,那贵贱尊卑就没有区别了。
       时代不同,时势变化,人们所从事的事业不尽相同,所以说墨家“俭啬而难以遵从”。
       墨家学说的要旨强本节用,则是人人丰足,家家富裕之道。
       这是墨家学说的长处,即使百家学说也是不能废弃它的。
       法家不区别亲疏远近,不区分贵贱尊卑,一律依据法令来决断。
       那么亲亲属、尊长上的恩爱关系就断绝了。
       这只可作一时之计施行却不可常用,所以说法家“严酷而刻薄寡恩”。
       至于说法家使君主尊贵,臣下卑下,使上下名分、职分明确,不得互相逾越的主张,即使百家之说也是不能更改的。
       名家刻细烦琐,纠缠不清,使人不能反求其意,一切取决于概念名称,却失弃了一般常理,所以说它“使人受压束而易丧失真实性”。
       至于循名责实,要求名称与实际进行比较验证,这是不可不予认真考察的。
       道家讲“无为”,又说“无不为”,其实际主张容易施行,其文辞则深奥难以通晓。
       其学说以虚无为理论基础,以顺应自然为实用原则。
       道家认为事物没有既成不变之势,没有常存不变之形,所以能探求万物的情理。
       不做超越和落后于事物情形的事。
       所以能够成为万物的主宰。
       有法而不任法以为法,要顺时势以成其业;有度而不恃度,要根据万物之形各成其度而与之相合。
       所以说“圣人的思想和业绩之所以不可磨灭就在于能够史记顺应时势变化。
       虚无是道的永恒规律,顺天应人是国君治国理民的纲要”。
       群臣一齐来到国君面前,君主应让他们各自明确自己的职分。
       其实际情况符合其言论名声者叫做“端”,不符合者叫做“鋂”。
       不听信“鋂”言,奸邪就不会产生,贤与不肖自然分清,黑白也就分明。
       问题在于肯不肯运用,肯运用,什么事办不成呢。
       这样才会合乎大道,一派混混冥冥的境界。
       光辉照耀天下,重又返归于无名。
       大凡人活着是因为有精神,而精神又寄托于形体。
       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形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惫,神形分离就会死亡。
       人死不能复生,神形分离便不能重新结合,所以圣人重视这个问题。
       由此看来,精神是生命之本,形体是生命的依托。
       不先安定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却侈谈治理天下,凭借的又是什么呢?太史公职掌天文,不管民事。
       太史公谈有个儿子名迁。
       司马迁生于龙门,在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过着耕种畜牧生活。
       年仅十岁便已习诵古文。
       二十岁开始南游江淮地区,登会稽山,探察禹穴,观览九嶷山,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两地的都会研讨学问,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之礼;困厄于鄱、薛、彭城,经梁、楚之地回到家乡。
       于是司马迁出仕为郎中,奉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往南经略邛、..、昆明,归来,向朝廷复命。
       这一年,天子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典礼,而太史公谈被滞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所以心中愤懑生病将死。
       恰逢其子司马迁出使归来,在黄河、洛水之间拜见了父亲。
       太史公握着司马迁的手哭着说“:我们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
       远在上古虞夏之世便显扬功名,执掌天文之事。
       后世衰落,今天会断绝在我手里吗?你若继做太史,就会接续祖先的事业了。
       现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而我不能随行,这是命啊,是命啊!我死之后,你必为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记我想要撰写的著述啊。
       再说孝道始于奉养双亲,进而侍奉君主,最终在于立身扬名,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
       这是最大的孝道。
       天下称诵周公,说他能够论述、歌颂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邵的风尚,通晓太王、王季之思虑,乃至于公刘的功业,并尊崇始祖后稷。
       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败,礼乐衰颓,孔子整理旧有的典籍,修复振兴被废弃破坏的礼乐,论述《诗经》、《尚书》,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
       自获麟以来四百余年,诸侯相互兼并,史书丢弃殆尽。
       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子的修史传统。
       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司马迁低下头流着眼泪说“:儿子虽然不聪敏,但我会详述先人所整理的历史旧闻,不敢稍有遗漏。”司马谈去世三年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开始收集补充历史书籍及国家收藏的档案文献。
       五年后,正当汉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汉朝历法开始改用夏正,即以农历一月为正月,天子在明堂举行实施新历法的仪式,诸神皆受瑞纪。
       太史公说“:先人说过‘,自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
       孔子死后至今五百年,又有能继承清明之世,正定《易传》,接续《春秋》,阐述《诗经》、《尚书》、《礼记》、《乐经》的人吗?’其用意就在于此,其用意就在于此吧!我又怎敢推辞呢。”上大夫壶遂问“: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太史公说:“我听董生讲:‘周朝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害他,公卿大夫阻挠他。
       孔子自知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以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贬抑无道天子,斥退无礼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为使王道通达而已。’孔子说‘:我与其载述空洞的说教,不如举出在位者所作所为以见其是非美恶,这样就更加深切显明了。’《春秋》这部书,上阐明三王的治道,下辨明人事的纪纲;辨别疑难,判明是非,论定犹豫不决之事,褒善止恶,尊重贤能,贱视不肖;使濒临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断绝了的世系得以继续,补救衰敝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最大的王道。
       《易》载述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所以在说明方面见长;《礼》规范人伦,在行事方面见长;《书》记述先王事迹,所以在政治方面见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雌雄,所以在风土人情方面见长;《乐》是论述音乐立人的经典,所以在和谐方面见长。
       由此可见,《礼》是用来节制约束人的,《乐》是用来诱发人心平和的,《书》是来述说政事的,《诗》是用来表达情意的,《易》是用来讲求变化的,《春秋》是用来论述道义的。
       平定乱世使复归正道,没有什么著作比《春秋》更切近有效。
       《春秋》不过数万字,而其要旨就有数千条。
       万物的离散聚合都在《春秋》之中。
       《春秋》记载弑君事件三十六起,记灭亡的国家五十二个,诸侯逃亡不能保全国家的数不胜数。
       考察其变乱败亡的原因,都是背离了立国立身的根本大义。
       所以《易》中讲‘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说臣弑君、子弑父,并非一朝一夕的缘故,其发展渐进已是很久了。
       所以做国君的不可不知《春秋》,否则谗佞之徒站在面前亦视而不见,奸贼之臣跟在后面也不会发觉;为人臣者不可不知《春秋》,否则就只会墨守成规却不懂得因事制宜,遇到突发事件就不知如何灵活对待。
       做人君、人父者若不通晓《春秋》的要义,必会蒙受首恶之名;做人臣、人子者如不通晓《春秋》要义必定会陷于篡位弑上而被诛伐的境地,并蒙死罪之名。
       其实他们都认为是好事而去做,只因不懂得《春秋》大义,而蒙受史家口诛笔伐的不实之词却不敢推卸罪名。
       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的地步。
       君若不像君会被臣下冒犯,臣不像臣就会被诛戮,父不像父就昏聩无道,子不像子就会忤逆不孝。
       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
       把天下最大的罪过加在他身上,也只得接受而不敢推卸。
       所以《春秋》这部经典是礼义根本之所在。
       礼是禁绝坏事于发生之前,法规施行于坏事发生之后;法纪的作用显而易见,而礼教的预防作用却隐而难知。”壶遂说:“孔子时代,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空留下一部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现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任职,万事已经具备且各得其所,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说明的是什么呢?”太史公说“:是,是啊;不、不,不是这史记回事。
       我听先父说过:‘伏羲最为纯厚,作《易》八卦。’尧舜的强盛,《尚书》作了记载,礼乐在那时兴起。
       商汤周武的鼎盛时代,诗人予以歌颂。
       《春秋》扬善贬恶,推崇夏、商、周三代盛德,褒扬周王室。
       所以修史并非仅限于讥讽呀。
       汉朝兴建以来至今,英明天子获见符瑞,举行封禅大典,改订历法,变换服色,受命于上天,恩泽流布无边。
       海外不同习俗的国家,辗转几重翻译到中国边关请求进献朝见的不可胜数;臣下百官竭力颂扬天子的功德,仍不能表达出他们的心意。
       再说士贤能而不被任用,是做国君的耻辱;君主圣明而不能广泛传扬使世人皆知,是有关官员的罪过。
       况且我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若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违背先父临终遗言,罪过就实在太大了。
       我所说的缀述旧事,整理有关人物的家世传记,并非所谓著作呀,而你拿它与《春秋》相比,那就错了。”于是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
       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
       于是喟然慨叹说“: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毁没有用了。”退而深思道:“《诗》、《书》含义隐微而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的心志和情绪。
       从前周文王被拘禁..里,推演了《周易》;孔子困厄陈蔡后,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撰了《国语》;孙子受了膑刑,却论述兵法;吕不韦被贬徙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囚禁秦国,才写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作的。
       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考虑未来。”于是终于下定决心记述陶唐以来直到汉武帝获麟那一年的历史,而始自黄帝。
       从前皇帝以天为法,以地为则,颛顼、帝喾、尧、舜四位圣明帝王,相继建成一定法度。
       尧禅位于舜,舜因自认为不能胜任而不悦。
       这些帝王的美德丰功,万世流传。
       作《五帝本纪》第一。
       大禹治水有功,九州同享其成,光耀唐、虞之际,恩德流传后世,夏桀荒淫骄横,于是被放逐鸣条。
       作《夏本纪》第二。
       契建立商国传到成汤;太甲被放逐居桐地改过反善,阿衡功德隆盛,武丁得有傅说辅佐,才被称为高宗;帝辛沉湎无道,诸侯不再进贡。
       作《殷本纪》第三。
       弃发明种谷,西伯姬昌时功德隆盛;武王在牧野伐纣,安抚天下百姓;幽王、厉王昏暴淫乱,丧失了丰、镐二京;王室衰败直至赧王,洛邑断绝了周室宗庙的祭祀。
       作《周本纪》第四。
       秦的祖先伯翳,曾经辅佐大禹;秦穆公思及君义,祭悼秦国在..战死的将士;穆公死后以活人殉葬,《黄鸟》一诗诉秦人哀伤;昭襄王开创了帝业。
       作《秦本纪》第五。
       秦始皇即位,兼并六国、销毁兵器、铸为钟餎,希望干戈止息;尊称为始皇帝,耀武扬威,专凭暴力;秦二世承受国运,子婴投降做了俘虏。
       作《始皇本纪》第六。
       秦朝丧失王道,豪杰并起造反;项梁开创反秦大业,项羽接续;项羽杀了庆子冠军宋义,解救了赵国,诸侯拥立他;可他诛杀子婴,背弃义帝怀王,天下都责难他。
       作《项羽本纪》第七。
       项羽残酷暴虐,汉王建功施德;发愤于蜀、汉,率军北还平定三秦;诛灭项羽建立帝业,天下安定;又改革制度,更易风俗。
       作《高祖本纪》第八。
       惠帝早逝,吕后用事使百姓不悦;吕后提高吕禄、吕产的地位,加强他们的权力,诸侯图谋剪除他们;吕后杀害赵隐王,又囚杀赵幽王刘友,朝中大臣疑惧,终于导致吕氏覆灭之祸。
       作《吕太后本纪》第九。
       汉朝初建,惠帝死后帝位继承人不明,众臣迎立代王刘恒即位,天下心服;文帝废除肉刑,开通水陆要道,博施恩惠,死后被称为太宗。
       作《孝文本纪》第十。
       诸侯王骄横放肆,吴王率先叛乱,朝廷派兵讨伐,叛乱七国先后伏罪,天下太平安定富裕。
       作《孝景本纪》第十。
       汉朝兴建五世,兴隆盛世在建元年间,天子外攘夷狄,内修法度,举行封禅,修订历法,改变服色。
       作《今上本纪》第十二。
       夏商周三代太久远了,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大致取之于传世的《谱牒》旧闻,以此为据进而大略推断,作《三代世表》第一。
       幽王、厉王之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自为政,《春秋》有些未作记载;而《谱牒》只记概要,五霸又交替盛衰,为考察周朝各诸侯国的先后关系,作《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春秋以后,陪臣执政,强国之君竞相称王,及至秦王嬴政,终于吞并各国,铲除封地,独享尊号。
       作《六国年表》第三。
       秦帝暴虐,楚人陈胜发难,项氏大乱秦朝,汉王仗义征伐。
       八年之间,天下三易其主,事变繁多,所以详著《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汉朝兴建以来,直到太初一百年间,诸侯废立分割的情况,谱录记载不明,史官也无法继续记载,但可据其世系推知其强弱的原由。
       作《汉兴以来诸侯年表》第五。
       高祖始取天下,辅佐他创业的功臣,都得到剖符封爵,恩泽传给他们的后世子孙;有的忘其亲疏远近,分不出辈份,有的竟至杀身亡国。
       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惠帝、景帝年间,增封功臣宗属爵位和食邑。
       作《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北面攻打强悍的匈奴,南面诛讨强劲的越人,征讨四方夷蛮,不少人以武功封侯。
       作《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诸侯国日渐强大,吴楚等七国南北连成一片,诸侯王子弟众多,没有爵位封邑,朝廷下令推行恩义,分封诸侯王子弟为侯,致使王国势力日益削弱,而德义却归于朝廷。
       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国家的贤相良将,是民众的表率。
       曾看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对贤者则记其治绩,对不贤者则明其劣迹。
       作《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夏、商、周三代之礼,各有增减,但总的来看其要领都在于使礼切近人性,通于王道,所以礼根据人的质朴本性而制成,去掉那些繁文缛节,大体顺应了古今之变。
       作《礼书》第一。
       乐是用来移风易俗的。
       自《雅》、《颂》之声兴起,人们就已经喜好郑卫之音,由来已久了。
       被人情所感发,那远方异域之人,就会归附。
       仿照已有《乐书》来论述自古以来音乐的兴衰。
       作《乐书》第二。
       史记没有军队,国家不会强盛;没有德政,国家就不会兴旺。
       黄帝、商汤、周武王以明于此而兴,夏桀、商纣、秦二世以昧于此而亡,怎么可以对此不慎重呢?《司马法》产生已很久了。
       姜太公、孙武、吴起、王子成甫能继承并有所发明,切合近世情况,极尽人世之变。
       作《律书》第三。
       乐律处于阴而治阳,历法处于阳而治阴,律历交替相治,其间不允许丝毫差错。
       原有五家的历书相互悖逆不同,只有太初元年所论历法为是。
       作《历书》第四。
       星气之书,杂有许多求福去灾,预兆吉凶的内容,荒诞不经;推究其文辞,考察其应验,并无什么特别之处。
       等到武帝召集专人研讨此事,并依次用轨度加以验证。
       作《天官书》第五。
       承受天命做了帝王,封禅这样的符瑞之事不可轻易举行,如果举行,那一切神灵没有不受祭祀的F。
       追溯祭祀名山大川诸神之礼,作《封禅书》第六。
       大禹疏通河川,九州得以安宁;及至建立宣防宫之时,河道沟渠更被疏竣。
       作《河渠书》第七。
       钱币的流通,是为沟通农商;其弊端竟发展到玩弄技巧,兼并发财,争相投机牟利,舍本逐末,弃农经商。
       作《平准书》来考察事情的变化发展,这是第八。
       太伯为让季历继位,避居江南蛮夷之地,文王、武王才得以振兴周邦,发展了古公..父的王业。
       阖庐杀了吴王僚,夺取王位,降服楚国;夫差战胜齐国,逼杀伍子胥以革囊盛其尸;听信伯..的话亲善越国,最终被越国所灭。
       为赞许太伯让位的美德,作《吴世家》第一。
       申、吕两国衰弱,尚父微贱坎坷,终于投归西伯,为文王、武王之师;他的功劳为群臣之首,长于暗中设计权谋;头发斑白,受封于齐,建都营丘,成为齐国始祖。
       齐桓公不背弃与鲁国在柯地所订盟约,事业由此昌盛,多次会合诸侯,霸功显赫。
       田恒与阚止争宠,姜姓齐国于是瓦解灭亡。
       为赞美尚父的宏谋,作《齐太公世家》第二。
       诸侯和部属无论依顺还是违抗的,周公都给予安抚;他努力宣扬文德;天下都响应随和;辅佐保护成王,诸侯以周天子为天下宗主。
       隐公、桓公之际却屡屡发生悖德非礼之事,是什么原因?只因三桓争强,鲁国国运于是不昌。
       赞美周公旦的金鄊策文,作《周公世家》第三。
       武王战胜商纣后,天下尚未安定他便驾崩。
       成王年幼,管叔、蔡叔怀疑周公篡位,淮夷也起兵作乱,于是召公以其高德率先支持周公,使王室安定团结,保证了周公东征的胜利,使东方得以安宁。
       燕王哙的禅位,才造成了祸乱。
       赞赏《甘棠》诗篇,作《燕世家》第四。
       管、蔡二叔辅佐武庚,想要安定商朝旧地;周公旦摄政,二叔不服,周公便杀死管叔鲜,流放蔡叔度,周公盟誓忠于成王;大任生育十个儿子,周室以宗室繁盛而强大。
       表彰蔡仲悔过,作《管蔡世家》第五。
       先王后代,绵延不绝,舜、禹为此高兴;他们的功德美好清明,后代得以继承,百世享受祭祀。
       到了周时,封陈国杞国,后被楚国灭掉。
       齐田氏又使之兴起,舜是位多么了不起的人啊!《陈杞世家》第六。
       收纳殷的遗民,康叔始封邑。
       周公用商朝乱德亡国的教训告诫他,写了《酒诰》、《梓材》等辞来告诫他,到卫公子朔出生,卫国开始倾危不宁;南子憎恶蒯聩,造成儿子和父亲名份颠倒。
       周朝统治日益衰微,各诸侯国日益强大,卫国因为弱小,国君角反而后亡。
       赞美《康诰》,作《卫世家》第七。
       可叹啊,箕子!可叹啊,箕子!正确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被迫害装疯为奴。
       武庚死后,周朝封微子于宋。
       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受伤,又有哪位君子称道?景公有自谦爱民之德,火星为之退行。
       剔成暴虐无道,宋乃灭亡。
       赞美微子请教太师,作《宋世家》第八。
       武王去世后,叔虞封邑于唐。
       君子讥讽晋穆侯为儿子取名之事,武公终于灭而代之。
       献公宠爱骊姬,造成五世之乱;重耳因有先前的不得志,故能威霸诸侯。
       六卿专权,晋国衰亡。
       赞美文公因功得天子王圭鬯,作《晋世家》第九。
       重黎创业,吴回继承;殷朝末年,有简札记述鬻子为楚国始祖。
       周成王将熊绎封为楚子,熊渠继承先世之业。
       楚庄王贤明,又恢复陈国。
       赦免了郑伯之罪,又因华元之言而班师回国。
       怀王客死于秦,子兰归咎屈原;楚君喜阿谀奉迎信谗言,终于被秦所吞并。
       赞美庄王的德义,作《楚世家》第十。
       少康之子远弃南海,纹身断发,与鼋鱼单相处,守在封山禺山,侍奉大禹的祭祀。
       勾践受到夫差的困辱,于是信用文种、范蠡。
       赞美勾践身在夷蛮能修其德,消灭强大吴国以尊奉周室,作《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桓公东迁,信用太史之言。
       庄公派兵侵犯周土,割取庄稼,受到周王臣民的非议。
       祭仲被宋胁迫结盟,郑国长期不得昌兴。
       子产的仁政,后世称道贤明。
       三晋侵犯征伐,郑终被韩吞并。
       赞美郑厉公接纳周惠王,作《郑世家》第十二。
       骥马录骏马使造父彰名。
       赵夙侍奉晋献公,赵衰继承他的事业,辅佐晋文公尊奉国王,终于成为晋国辅臣。
       赵襄子被困辱,却擒捉了智伯。
       主父遭臣子围困,掏雀充饥活活饿死。
       赵王迁邪僻淫乱,贬斥迫害良将。
       表彰赵鞅子讨平周王室之乱,作《赵世家》第十三。
       毕万在魏封爵,卜官预知其后代必昌盛,及至魏绛羞辱杨干,负罪完成与翟媾和之命。
       文侯仰慕仁义,拜子夏为师。
       惠王骄傲自大,受到齐国秦国的攻打。
       安矨王怀疑信陵君,因而诸侯疏远魏国。
       魏终于被秦所灭,魏王假做了厮养卒。
       赞美魏武子佐助晋文公创立霸业,作《魏世家》第十四。
       韩厥善积阴德,赵武才得兴立。
       使灭国者重新振起,使废弃者得再立,晋人尊崇他,韩昭侯在诸侯中地位显要,重用申不害。
       韩王怀疑韩非而不信用,秦攻袭韩。
       赞赏韩厥辅佐晋君,匡正周王室的兵赋,作《韩世家》第十五。
       完子避难,出奔齐国,请求援助,田氏暗施恩于民相继五世,齐人歌颂他。
       田成子夺得齐国政权,田和成为诸侯。
       齐王建被奸计说动,使齐被灭,迁于共。
       赞赏齐威王,齐宣王能冲破污浊之世而独尊崇周天子,作《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周王室已经衰落,诸侯恣意而行。
       孔子伤感礼乐崩废,因而钻研经术,以重建王道,匡正乱世,使之返于正道,观其著述,为天下制定礼义法度。
       留下《六史记艺》纲纪于后世。
       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桀、纣丧失王道,而汤武兴起;周失其王道,而《春秋》一书问世;秦失其政道,陈涉发起反秦义举,诸侯相继造反,风起云涌,终于灭掉秦国。
       天下亡秦之始于陈涉发难。
       作《陈涉世家》第十八。
       成皋台是薄氏的肇基之地。
       窦太后被迫到了代国,才使窦氏家族得以富贵。
       栗姬倚仗地位尊贵而自骄于人,王氏才得以顺达显贵。
       陈皇后过于娇贵,终于使子夫受到尊宠。
       赞美卫子夫德行如此之好,作《外戚世家》第十九。
       汉高祖设诡计在陈擒拿韩信;越楚之民剽悍轻捷,于是封其弟刘交作了楚王,建都彭城,以加强淮、泗地区的统治,成为汉王朝的宗属国。
       楚王刘戊溺于邪僻合谋反叛,刘礼又被封为楚王继承王业。
       赞赏刘交辅佐高祖,作《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高祖率军反秦,刘贾加入其行列。
       后被英布攻袭,丧失了他的荆、吴之地。
       营陵侯使人游说感动吕侯,被封为琅笽王,被祝午诱骗轻信齐王,前往齐国,不得归返,用计离齐,西入关中,又遇到迎立孝文帝的事,获封燕王。
       当天下未安定之时,刘贾、刘泽以高祖同族兄弟身份,成为其藩属。
       作《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天下平定后,高祖亲属已不多,齐悼惠王先长大成人,镇守东部国土。
       齐哀王擅自出兵是因为对诸吕用事感到愤怒;驷钧粗暴乖戾,朝廷不准立其为帝。
       厉王亲属内部淫乱,杀身之祸成于主父偃之手。
       表彰悼惠王刘肥为辅佐天子的股肱,作《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楚霸王围汉于荥阳,相持三年;萧何镇抚山西,计算人口,输送兵员、粮食供给不断,使百姓爱戴汉王,而不愿为楚王出力。
       作《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与韩信一起平定了魏地,又打败赵国,攻取齐地,削弱了楚霸王的势力。
       继萧何之后为汉相国,凡事不作变更。
       百姓得以安宁。
       赞美曹参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作《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运筹帷幄之中克敌制胜,子房没有智巧之名,勇武之功;从易处小处着手,解决难题,成就大事。
       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六出奇计都被高祖采纳,诸侯归附于汉;消灭诸吕,陈平为主谋,终于安定王室和国家。
       作《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诸吕勾结,阴谋削弱皇室,周勃在剪灭诸吕问题上,背离常规而合于权变之道;吴楚七国起兵叛乱,周亚夫驻军于昌邑,以扼制齐赵之军,放弃了求救的梁王。
       作《绛侯世家》第二十七。
       吴楚七国叛逆,藩屏天子的同姓王中,只有梁孝王抵御敌国;但他自恃宠爱夸耀前功,几乎遭杀身之祸。
       表彰他能抵抗吴楚叛军,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五宗封王以后,天子亲属融洽和睦,诸侯或大或小,皆为藩屏,各得其宜,僭位而自拟于天子之事逐渐减少。
       作《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当今皇上三位皇子被封为王,策文文辞,典雅可观。
       作《三王世家》第三十。
       末世争权夺利,而伯夷、叔齐兄弟却趋向仁义,为让君位,双双出逃,不食周粟,双双饿死,天下称道他们的美德。
       作《伯夷叔齐列传》第一。
       晏子节俭,管仲则奢侈;齐桓公因得管仲辅佐而称霸,齐景公因得晏子辅佐而国治。
       作《管晏列传》第二。
       李耳主张无为而治,使百姓自化为善;清静寡欲,使百姓自归于正。
       韩非揣度事物的实际情况,遵循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理。
       作《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自古做帝王的都有《司马法》,穰苴能够阐述发挥。
       作《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没有信、廉、仁、勇,不能传授兵法论说剑术,兵法剑术与道相符,内可以修身,外可以应变,君子对此重视并以之为德,作《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太子建遇谗毁,祸及伍奢,伍尚救父,伍员逃奔吴国。
       作《伍子胥列传》第六。
       孔子传述文德,弟子振兴其业,都成为师傅,教导人们尊仁行义。
       作《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商鞅离卫到秦,能阐明实施他的治国之术,使秦孝公强盛称霸,后世遵循其法度。
       作《商君列传》第八。
       天下忧虑连横,秦将贪得无厌,苏秦能保存诸侯利益,约定合纵来抑制秦的贪婪强暴。
       作《苏秦列传》第九。
       六国合纵相互亲近,而张仪针对合纵的主张,提出连横使已经联合对秦的诸侯再次离散瓦解。
       作《张仪列传》第十。
       秦所以能够向东侵伐,称雄诸侯,是樗里、甘茂的良策。
       作《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
       席卷河山,围困大梁,使诸侯拱手服事秦国,是魏冉的功劳。
       作《穰侯列传》第十二。
       南面攻占鄢郢,北面摧毁昌平守军,进而围困赵都邯郸,武安君是主将;攻楚灭赵是王翦的计谋。
       作《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涉猎儒墨的遗文,阐明礼义的纪纲,根绝梁惠王逐利的念头,陈述往事的兴衰。
       作《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喜爱门客、士人,士人归附薛公,为齐抵御楚、魏。
       作《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出于权变争得冯亭所献上党之地,为解邯郸之围亲自借兵赴楚求赵,使其国君再次称雄于诸侯。
       作《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身为富贵而能尊重贫贱者,自身贤能而能屈就不肖,只有信陵君能够如此。
       作《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舍身以救其主,终于逃离强秦,使游说之士向南趋赴楚国,这是黄歇的忠义所致。
       作《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能忍辱于魏齐,却扬威于强秦,推举贤能让出相位,范雎、蔡泽都有这样的美德。
       作《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身为主将施展谋略,联合五国军队,为弱燕报复了强齐侵凌的仇恨,洗刷了燕国先君的耻辱。
       作《乐毅列传》第二十。
       能在强秦朝廷上陈述己意,又能对廉颇忍让谦恭,以尽忠其君,将相二人名重于诸侯。
       作《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齐盡王丢失临淄后逃到莒邑,只有田单凭借即墨打败敌军驱逐骑劫,才保住齐国江山。
       作《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能用巧妙的说辞,解围城之患,轻视爵位利禄,却以尽其志趣为乐。
       作《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史记创作诗赋文章进行讽喻,连类比附来伸张正义,《离骚》有这样的特色。
       作《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与子楚结交,使各诸侯国的士人争相入秦,为秦效力。
       作《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曹沫凭借匕首使鲁国重获失去的土地,也使齐君昭信于诸侯;豫让守义,忠于其君而无二心。
       作《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能够阐明自己的谋略,顺应时势推尊秦国,终于使秦得志于海内,李斯实为谋首。
       作《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为秦开拓疆土,增聚民众,北面击败匈奴,据黄河为要塞,依山岭为固堡,建榆中。
       作《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平定赵国要塞常山,扩张河内,削弱西楚霸王的势力,彰明汉王信义于天下。
       作《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收拢西河、上党之兵,跟随高祖直到彭城;彭越侵掠梁地以困扰项羽。
       作《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黥布以淮南之地叛楚归汉,汉王通过他而得到楚大司马周殷,最后在垓下打败项羽。
       作《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楚军困迫汉军于京索,韩信攻克魏、赵,平定燕、齐,使三分天下汉得其二,奠定消灭项羽的基础。
       作《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楚汉相持于巩、洛,韩信为汉镇守颍川,卢绾断绝了项羽军队的粮饷。
       作《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诸侯背叛项王,唯有齐王在城阳牵制项羽,使汉王得机攻入彭城。
       作《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攻打城池,战于旷野,获功归报,樊哙、郦商是出力最多的战将;不仅随时听命汉王的驱遣,又常和汉王一起摆脱危难。
       作《樊郦列传》第三十五。
       汉朝天下初定,文治条例未明,张苍担任主计,统一度量衡,编订律历。
       作《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游说通使,安抚诸侯;诸侯都亲附汉朝,成为藩属辅臣。
       作《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想要了解秦楚之际的事情,只有周..最清楚,因为他经常跟随高祖,参加平定诸侯的军事行动。
       作《傅荆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迁徙豪强大族,建都关中,与匈奴和亲;明辨朝廷之礼,制定宗庙仪法。
       作《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季布能改其刚戾为柔顺,终于成为汉朝名臣;栾布不被威势所迫背叛死者。
       作《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敢于犯颜强谏,使主上言行合于道义,不顾自身安危,为国家建立长远方案。
       作《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维护法律不失大节,言称古代贤人,增长君主之明。
       作《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敦厚慈孝,不善言辞,敏于行事,致力于谦恭,堪为君子长者。
       作《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恪守节操,恳切刚直,立足以称清廉,行足以激励贤能,担任要职,而不能以无理使之屈服。
       作《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扁鹊论医,为医家所尊奉,医术精细高明;后世遵循其法,不能改易,而仓公可谓接近扁鹊之术了。
       作《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刘仲被削夺王爵,其子刘濞受封做了吴王,适逢汉朝初定天下,让他镇抚江淮之间。
       作《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吴、楚叛乱,宗室亲属中只有窦婴贤能而喜好士人,士人归心于他,率军在荥阳抵抗叛军。
       作《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智谋足以应付近世之变,宽厚足以得人。
       作《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勇于抗敌,仁爱士卒,号令简明不繁,将士归心于他。
       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匈奴常为中原祸害,为了解强弱时势,设防征讨,作《匈奴列传》第五十。
       拓直曲曲折折的边塞,扩展河南之地,攻破祁连山,打开通往西域各国的道路,击败北方匈奴。
       作《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大臣和宗室以奢侈浪费争高强,只有公孙弘节衣缩食为百官表率。
       作《平津侯列传》第五十二。
       汉朝已经平定中国,而赵佗能安定南越以保卫南方藩属之地,纳贡尽职。
       作《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吴国叛逆,东瓯人斩杀刘濞,保卫封禺山,终为汉臣。
       作《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燕太子丹,败撤于辽东地区,卫满收拢其逃亡百姓,聚集海东,以安定真藩等部,保卫边塞而成为塞外之臣。
       作《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唐蒙出使经略西南,通使夜郎,而邛..之君请求成为汉朝内臣并接受朝廷所派官吏。
       作《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大人赋》之事,深得君主喜欢。
       虽然文辞过于华丽夸张,然其旨意在于讽谏,归结于无为而治。
       作《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黥布叛逆,高祖少子刘长封为那里的国王,镇守江淮之间,安抚剽悍的楚地百姓。
       作《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遵奉法律,按照情理办事的官吏,不自夸其功劳贤能,百姓对其无所称赞,也没有什么过失行为。
       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端正衣冠立于朝廷,群臣没人敢说虚浮不实的话,汲长孺刚正庄重;好荐贤人,称道长者,郑庄慷慨有节操。
       作《汲郑列传》第六十。
       自孔子去世后,京师没有谁重视教育,只有建元至元狩之间,文辞教化灿烂辉煌。
       作《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人们背弃本业而多巧诈,作奸犯科,玩弄法律,善人也不能感化他们,只有一切依法严惩,才能使他们遵守社会秩序。
       作《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汉与大夏通使之后,西方极远的蛮族,伸长脖子望着内地,想观瞻中国文明。
       作《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救人于难,济人于贫,仁者有此美德;不失信用,不背诺言,义者有可取之处。
       作《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侍奉君主能使其耳目愉快,脸色和悦,同时得到主上的亲近,这不仅是美色得人喜爱,技能也各有特长。
       作《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不流于世俗,不争夺势利,上下无所阻碍,没有人能伤害他们,因善用其道。
       作《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齐、楚、秦、赵占卜者,各有随俗所用的方法。
       想要总鉴其要旨,作《日者列史记传》第六十七。
       夏、商、周三代君主占卜之法不同,四方蛮夷卜筮风俗各异,但都以卜筮判断吉凶祸福。
       粗略考察卜筮的要略,作《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布衣匹夫这种普普通通的人,不妨害政令和百姓,据时买卖增殖财富,智者在他们那里可取得借鉴。作《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想我大汉王朝继五帝遗风,接三代中断大业。
       周朝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焚毁《诗》、《书》,所以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失错乱。
       这时汉朝兴起,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于是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不断在各地发现。
       自曹参荐举盖公讲论黄老之道,而贾生、晁错通晓申不害、商鞅之法,公孙弘以儒术显贵。
       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书无不汇集于太史公。太史公父子相继执掌这职务。
       太史公说“:呜乎!我先祖曾执掌此事,扬名于唐虞之世,直至周朝,再次执掌此事,所以司马氏世代相继主掌天官之事。
       难道终止于我这一代吗?敬记在心,敬记在心啊!”网罗搜集天下散失的旧闻,对帝王兴起的事迹溯源探终,既要看到它的兴盛,也要看到它的衰亡。
       研讨考察各代所行之事,简略推断三代,详细记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今,著十二本纪,按类别排列。有的同时异世,年代差误不明,作十表。
       礼乐增减,律历改易,兵法权谋,山川鬼神,天与人的关系,趁其衰败实行变革,以上作八书。
       列二十八星宿环绕北辰,三十根车辐集于车毂,运行无穷,辅弼股肱之臣与此相似,他们忠信行道,以侍奉祖上,作三十世家。
       有些人仗义而行,倜傥不羁,不使自己失去时机,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总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称为《太史公书》。
       序略,以拾遗补充六艺,成为一家之言,协合《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于名山,留副本在京都,留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第七十。
       太史公说:我历述皇帝以来史事至太初年止,共一百三十篇。

本书目录

《史记》简介
十二本纪
五帝本纪
夏本纪
殷本纪
周本纪
秦本纪
秦始皇本纪
项羽本纪
高祖本纪
吕太后本纪
孝文本纪
孝景本纪
孝武本纪
三十世家
吴太伯世家
齐太公世家
鲁周公世家
燕召公世家
管蔡世家
陈杞世家
卫康叔世家
宋微子世家
晋世家
楚世家
越王勾践世家
郑世家
赵世家
魏世家
韩世家
田敬仲完世家
孔子世家
陈涉世家
外戚世家
楚元王世家
荆燕世家
齐悼惠王世家
萧相国世家
曹相国世家
留侯世家
陈丞相世家
绛侯周勃世家
梁孝王世家
五宗世家
三王世家
七十列传
伯夷列传
管晏列传
老子韩非列传
司马穰苴列传
孙子吴起列传
伍子胥列传
仲尼弟子列传
商君列传
苏秦列传
张仪列传
樗里子甘茂列传
穰侯列传
白起王翦列传
孟子荀卿列传
孟尝君列传
平原君虞卿列传
魏公子列传
春申君列传
范雎蔡泽列传
乐毅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田单列传
鲁仲连邹阳列传
屈原贾生列传
吕不韦列传
刺客列传
李斯列传
蒙恬列传
张耳陈馀列传
魏豹彭越列传
黥布列传
淮阴侯列传
韩信卢绾列传
田儋列传
樊郦滕灌列传
张丞相列传
郦生陆贾列传
傅靳蒯成列传
刘敬叔孙通列传
季布栾布列传
袁盎晁错列传
张释之冯唐列传
万石张叔列传
田叔列传
扁鹊仓公列传
吴王濞列传
魏其武安侯列传
韩长孺列传
李将军列传
匈奴列传
卫将军骠骑列传
平津侯主父列传
南越列传
东越列传
朝鲜列传
西南夷列传
司马相如列传
淮南衡山列传
循吏列传
汲郑列传
儒林列传
酷吏列传
大宛列传
游侠列传
佞幸列传
滑稽列传
日者列传
龟策列传
货殖列传
太史公自序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