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史记
张耳陈馀列传
作者:西汉 · 司马迁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张耳是魏国大梁人,年轻的时候还做过魏公子无忌的门客。
       曾经因某事逃亡,到了外黄。
       外黄这地方有一个很有钱人家的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却嫁了一个庸碌愚蠢的丈夫,她自己明白无法与丈夫过一辈子,于是偷偷地离开了他,投奔到旧时父亲宾客家。
       他父亲的宾客以前便知道张耳是一个很有出息的人,就跟那个女儿说:“你一定要嫁个好丈夫,那么就嫁给张耳吧!”那女儿接受了这个建议,就请父亲的宾客出面处理此事,改嫁张耳。
       那时张耳的处境渐渐地好起来,他广结交游,经济上得到妻子娘家强力的支援,因此罗致许多远方的宾客,出任外黄县令,名气也越来越大了。
       陈馀也是大梁人,喜欢儒术,曾经几次游历赵国的苦陉,那地方有一个很有钱的人公乘氏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知道他不是一个平凡庸碌的人。
       陈馀的年纪比较轻,就把张耳当他的父亲一样的看待,俩人要好得可以同生共死。
       后来大梁被秦国占领,张耳家住在外黄。
       汉高祖还是老百姓的时候,常常到张耳家中来,有时候一住就是几个月。
       秦国灭了魏国好几年了,听说张耳与陈馀这两个人是魏国的名士,重金悬赏说能找到张耳的给一千金,找到陈馀的给五百金,张耳、陈馀两人于是改变姓名逃到陈县,充当里门守卫的贱卒,维持生活,所以俩人常在一起。
       有一次,里中官吏认为陈馀犯了过错,便要鞭笞他,陈馀不服气想起来反抗,张耳连忙上去把陈馀按住,让他接受鞭笞。
       等那官吏去了,张耳就把陈馀引到桑树下,责备他说:“我以前是怎么和你说的?现在你只是受到了一些小辱,就想把自己的生命牺牲在里吏的手里呀!”陈馀也认为他的话对。
       秦国政府下令一定要找到张耳和陈馀,而他们俩也利用守门卫卒的身份,装着要里中人严格搜查的样子,转移别人对他们的注意力,作为掩护。
       陈涉起兵蕲州,攻入陈县,那时候他的军队已经有几万人了。
       张耳、陈馀求见陈涉,陈涉与他的亲信早就听说张耳、陈馀很有才能,只是从来没有见过面。
       见面交谈后,对张耳、陈馀大为欣赏。
       当时,陈县豪杰父老向陈涉建议说:史记“将军你披着坚甲,拿着锐利的武器,率领士卒去诛讨无道的暴秦,重立楚国社稷,这种存亡继绝的功德,可以为王了。
       再说要统御督率天下诸将,不立为王怎么行呢?希望将军你立为楚王。”陈涉问张耳和陈馀对此事有些什么意见,他们二人回答说:“秦国无道,破了别人的国家,灭了别人的社稷,绝了别人的后世,弄得民穷财尽,百姓们疲敝不堪,将军义愤不平,挺身而出,历尽艰难险阻,不顾自己本身的安危,为天下人除残去暴。
       现在才攻下陈县,就要自立为王,那只不过是向天下显示,一切的行为都是出于为自己追求富贵利益的私心,所以将军最好现在不要自立为王,率领军队迅速向西面推进,一方面派人访立六国诸侯的后裔,作为自己的党援,也替秦国增加了敌人。
       敌人多,那秦国的力量就分散了;有了许多党援,那我们的军队实力就强大了。
       如果这样,用不着在辽阔的原野进行大规模的战斗,也不会有坚守而需要强攻的城镇;诛讨暴虐的秦国,攻入它的首都咸阳,号令诸侯,那些已经亡国的诸侯,因得复立,必然感激您的恩德,心悦诚服,帝王之业就可以成功了。
       如果您现在只是自立为王。
       那就离散天下的人心了。”陈涉没有听他们的话,还是自立为王。
       陈馀又向陈涉建议说“:大王您攻取梁、楚之地,目标是要攻入关,无暇收取黄河以北。
       我们以前曾经去过赵国,对那地方的豪俊人才和地理环境非常熟悉,希望您能派遣一支军队,出人意料之外地向北攻取赵国的地方。”陈涉听从了他的话,于是命令他的好朋友陈县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用张耳和陈馀为左右校尉,拨给三千军队,向北去攻取赵地。
       武臣一行人从白马津渡河,到了河北诸县,便向当地的豪杰游说:“秦国的乱政酷刑残害天下已经几十年了,在北方征集很多的力役修筑长城,在南方广招兵丁戍守五岭,弄得内外骚动,鸡犬不宁,百姓们疲惫不堪。
       而官吏们却经常到百姓家去按照人口的多少,像箕撮灰尘那样聚敛财物,以供应军队的费用,财损力尽,民不聊生;又以严刑峻法,使家人父子都不能相安,所以陈王奋臂而起,首举义旗,自立为王,领导天下的人民推翻暴政。
       楚国二千里地方,没有不起来响应的,家家奋起,人人为斗,各自报复攻杀他们的怨仇,县里的令丞被他们杀了,郡中的守尉也被他们杀了。
       现在已经建立了大楚国,在陈地为王,又派遣吴广、周文率领百万大军西出攻秦。
       有这么一个大好的机会,还不能成就封侯的功业,那就不是人中的豪杰了。
       你们想想看,天下所有的人都感觉到秦的暴政给他们带来莫大的痛苦,这种情形已经很久了。
       以天下人的力量,攻击无道的暴君,报父兄的怨仇,而能成就拥有土地、独霸一方的功业,这是豪杰之士们最好的机会了。”当地的豪杰之士都认为这话很对,于是纷纷投效,军队的人数一下子增加到好几万,武臣自号武信君,占领了赵地十城,其他的城坚守,不肯降服,急切不能攻下,于是引兵东北去取范阳。
       范阳人蒯通对范阳令说“:我知道您快要死了,所以来吊问,但是我也是来庆贺您的,如果您能够顺势通变的话,那就可以不死了。”范阳令说“:你为什么来吊问呢?”蒯通回答说:“秦国的法律很严酷,您做了十年的范阳令,也不知杀了多少人的父亲,戮了多少人的儿子,多少人被您砍断了脚,多少人的脸上被您刺了字。
       那些慈爱的父亲和孝顺的儿子之所以不敢把利刃插入您的肚子里,只是因为畏惧秦国的严刑酷法罢了。
       现在天下大乱,秦的法律不能完全施行,那些慈父孝子一定会趁此机会来杀您,成就他们的名声,这就是我所以来吊问的呀!现在诸侯都起来反叛暴秦,武信君的大军马上就要来到,而您却要坚守,范阳城里年轻气盛的人都争着要杀您,迎降武信君。
       如果您马上派我去见武信君,事情就可以转祸为福了。”范阳令就派蒯通去见武信君,说:“您要先打一场胜仗,然后才能获得土地,先攻破城池,然后才能占领,我以为这并不是最好的办法。
       如果您能听我的策划,那就可以不要攻城而占领城邑,不用打仗而获得土地,只要派人去送送通告,虽然是很偏远的地方,也会降服的,这样您愿意吗?”武信君说“:怎么讲?”蒯通说“:范阳的县令本来是应该整顿士卒守卫城池的,但是他怯懦而怕死,贪心而爱慕富贵,所以要率先来投降,又怕您以为他是秦所设置的官吏,像以前十城那样的统统加以诛杀。
       而范阳城里年轻的人亦想杀掉县令,他们自己守卫城池来抵抗您,您为什么不派我拿着侯印去封拜范阳令,范阳就会举城投降,那些年轻的人也不敢杀他了。
       让范阳令乘坐着他那豪华富丽的座车,在燕赵之间来去驱驰,燕赵之间的人看见了,都会说‘:这是范阳令啊!因为率先投降,所以有此优待。’这样一来,大家都要群起而效尤,燕赵地区的城池,用不着打仗,它们就自然会投降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只要派人送送通告,偏远的地方都会降服的道理。”武信君听从了这个计划,派遣蒯通赐给范阳令侯印。
       果然,赵地得到这个消息,没有经过战争举城投降的竟有三十余城,一直推进到邯郸。
       张耳、陈馀听说周文的军队入关,在戏水附近被秦将章邯击败,又听说那些为陈王攻城略地的大将,虽然立下了汗马功劳,多被谗言所毁,得罪受诛。
       同时又怨恨陈王不采纳他们的计策,不用他们为将军,只让他们做校尉,就向武臣献计说“:陈王在蕲州起义,到了陈地就自立为王,可见能立为王的不一定是六国诸侯的后裔。
       现在您以原有的三千军队,占领了赵地的数十座城池,拥有河北一大片地方,形成了一个区域,如果不立为王,恐怕镇守不住。
       何况陈王喜欢听信谗言,如果回去汇报,恐怕不能免祸。
       稍不如意,就会立其兄弟为赵王,再不然,也是赵王的后代,希望将军不要失去大好的机会,机会是一瞬即失的。”武臣听从他们的话,遂自立为赵王,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派人通报陈王。
       陈王得知消息,非常震怒,要想把武臣他们的家属统统杀掉,然后发兵攻赵。
       陈王的相国房君劝谏说:“我们的强敌暴秦还没有灭亡,又去诛杀武臣他们一班人的家属,这不是等于又树立一个如强秦的敌人么?既已成了事实,不如大方些派人道贺。
       顺便告诉他们,叫他们赶快率领军队向西进攻,攻打秦国。”陈王也认为这样做很好,把武臣那些人的家属接到京里来,以便监视,又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
       于是派了使臣到赵地去庆贺,并且敦促他们赶快史记发兵西进入关。
       张耳、陈馀和武臣说:“您在赵地自立为王,本来不是楚王的意思,这次派使臣来庆贺,那不过是将计就计罢了。
       如果楚把秦灭掉,下一个目标那就是赵,您千万不要上他的当。
       现在为我们自己作最好的打算,不如北面攻取燕国,南面收拾河内,扩充地盘;赵国若能南据大河,北面拥有燕国,即使楚能把秦灭掉,也不敢对我们怎么样了。”赵王认为这很对,也就不发兵西进,却派韩广率领军队去攻打燕国,李良攻常山,张..攻上党。
       韩广到达燕地,受到燕地人的拥戴立为燕王。
       赵王与张耳、陈馀亲自率领军队驻扎在燕国的边境,准备攻燕。
       有一次赵王随便出去走走,却遇上了燕国的军队而被他们俘虏了。
       燕国军队的主将把他扣留为人质,列出条件,要分得赵的一半土地,才放赵王回去。
       赵国派使臣赴燕,燕国则杀使臣而要求割地,弄得张耳、陈馀实在没有办法。
       这时候赵军中有一名伙夫跟他同宿舍的一班人说:“我去和他们谈判好了,我有办法让赵王和我一起回来。”同宿舍的那些人都笑他说“:我们派去的十几个使臣都被他们杀掉了,你有什么本事能和赵王一起回来呢?”但那个伙夫还是去了燕军的大营。
       燕军的主将接见了他,他就问燕将说:“你知道我是来干什么的?”燕将说:“还不是想来要回赵王。”那伙夫说“:你知道张耳、陈馀是什么样的人吗?”燕将说:“他们是贤人。”那伙夫说:“你知道他们要想怎么样?”燕将说“:想要回他们的赵王罢了。”那伙夫却笑了起来,说:“你还不知道他们想要干什么呢?武臣、张耳、陈馀他们驱策军队,不用兵革就能占领赵地几十个城池,他们都有野心南面称王,难道只是甘心做别人的卿相啊?臣与君的地位怎么能比呢?现在大势刚定,所以不敢三分各立为王。
       以年纪的大小为序,先立武臣,安定赵地的民心。
       现在赵地已经安定下来了,他们俩人也想分赵地自立为王,只是还没有机会。
       现在你把赵王囚禁起来,他们俩人外表上装着要要回赵王,其实是想燕国把他杀掉,那么他们就可以分赵地而自立为王了。
       以原来赵国的实力,攻燕那是轻而易举的事,何况以两个贤王联合起来,以申讨杀王之罪为名,燕就会很快的被灭掉了。”燕将觉得他说的话很有道理,就把赵王释放了,那伙夫亲自驾车送赵王回去。
       李良已经把常山攻下了,向赵王报告捷讯,赵王命令李良继续攻取太原。
       李良率领军队到了名叫石邑的地方,秦军严密地封锁了军事要塞井陉关,使得他们无法前进。
       秦军的主将又假装二世派人送给李良一封信。
       信口却没有封,信里说“:李良以前曾经跟随我,我也很重用他,现在如果能够弃赵反正归秦,既往不究,并且还要给他高贵的官职。”李良接到这封信,也很怀疑,不相信它。
       就回邯郸,准备请求增派军队支援。
       还没到邯郸,在路上遇见出来宴饮的赵王的姐姐,后面跟着一百多随从人马,李良看见如此气势,以为是赵王,就在路边伏谒,赵王的姐姐醉得人事不知,随从的军官便叫士兵请李良起来。
       李良一向有高贵的地位,当时在部属面前实在没有面子,部属中有一个人便说:“天下人都起来背叛暴秦,有能力的便先立为王,赵王的地位一向都在将军之下,现在他们家的女孩子见了将军都不下车为礼,这种气怎么受得了!干脆我们把她杀了罢!”李良已经收到秦二世给他的信,本来就有意反赵,只是犹豫未决。
       当时听了这话,便大怒,立即派人追赶赵王的姐姐,在路上就把她杀了,于是率领军队,攻击邯郸。
       邯郸人不知道其中的内幕,发生内变,竟把武臣、邵骚给杀了。
       张耳、陈馀在赵地有很多耳目,通风报信,消息灵通,所以他们逃脱了。
       出来以后,收拾残余的军队有好几万人。
       门客中有人向张耳、陈馀建议说:“您们俩人都是异乡人,要想抚定赵地,实在很难,最好先拥立六国时候赵王的后裔,借重他的名望,安定人心,然后可以成大事立大功。”于是到处访求,找到一个叫做赵歇的,立为赵王,让他住在信都。
       李良进兵攻击陈馀,陈馀反击,打败李良,李良只好去投奔秦将章邯。
       章邯率领大军前来,把邯郸城内的百姓迁移河内,连城郭都被夷平了。
       张耳与赵王歇避入巨鹿城,秦将王离的军队围攻巨鹿。
       陈馀又收编了常山的残兵,共有几万人,驻扎在巨鹿的北边。
       章邯的军队驻扎在巨鹿的南面,从棘原构筑甬道与河相连,运输供应王离军的军粮。
       所以王离军粮非常充足,急攻巨鹿。
       巨鹿城内粮食吃完了,兵又少,张耳几次派人去招陈馀的军队来救援,陈馀觉得自己的兵力太单薄,恐怕不是秦军的对手,不敢前往。
       这样又僵持了几个月。
       张耳大怒,怨恨陈馀,就派张..、陈泽去责备陈馀说“:我和你本是生死之交的知己朋友,现在赵王与我受困在城中,快要死了,而你拥有好几万军队,不肯来救援,这算什么生死的交情呢?如果你有诚心的话,为什么不与秦军决一死战,让我们一同死呢?何况未必一定如此,还有十分之一二的获胜希望啊!”陈馀说:“我自己知道若是进军,不但不能救赵,这些军队也会白白地牺牲。
       所以我不肯与你们同归于尽,要想以后为赵王、张君报仇,现在一定要我与你们同归于尽,好比拿肉去喂饥饿的老虎一样,这又有什么益处呢?”张..、陈泽说:“事情已经很紧急,只有同归于尽,才能建立信用,那还有什么其他的考虑呢?”陈馀说“:我死了没关系,但却没有什么益处,现在也只好照你们的话去做了。”于是派遣了五千人,由张..、陈泽率领试攻秦军,结果全军覆没。
       那时,燕国、齐国、楚国知道赵国形势很危急,都派兵来救援。
       张敖也带来了收编代地兵一万多人,都在陈馀军的旁边建立营垒,不敢轻动。
       项羽的军队几次断绝章邯的甬道,王离军队的粮食发生了问题,于是项羽就率领所有的军队渡河,大破章邯。
       章邯只好引兵退走,各国诸侯的军队才敢攻击包围巨鹿的秦军,终于把王离俘虏了,秦将涉间不肯投降而自杀。
       最后能保全巨鹿的实际上是楚国的力量。
       于是赵王歇、张耳出巨鹿城向各国诸侯致谢,张耳与陈馀见面,就责备陈馀为什么不肯来救,又问张..和陈泽在什么地方。
       陈馀很不高兴地说:“张..、陈泽要我与你们同归于尽,所以我就给他们五千军队先去攻秦军试试,结果全军覆没,一个也没跑出来。”张耳不相信,以为陈馀把他们杀掉了,问了好几次。
       陈馀怒说“:没想到你对我的怨恨是那么的深,你以为我会舍不得这个带兵主将的职务么?”马上解下印绶要给张史记耳,张耳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惊住了,不肯接受。
       陈馀起身上厕所,宾客中有人向张耳建议说:“我听说天要给予,若是不要,就会反而受到天谴。”现在陈将军要把印绶交给你,你如不要,这是违背天意的,不太好,就赶快接受吧!”张耳于是佩了印,收服陈馀的部下。
       陈馀回来后也对张耳的不辞让很不满意,气愤地走了。
       张耳就接受了陈馀的军队,陈馀便和部下亲信几百人相偕到河上泽中从事渔猎,由此陈馀与张耳便有了怨隙。
       赵王歇仍旧住在信都,张耳跟随项羽和诸侯入关。
       汉元年二月,项羽封立诸侯王,张耳交游广阔,很多人都替他说好话,项羽也曾听说张耳的贤能,于是分赵地立张耳为常山王,治所在信都,把信都更名为襄国县。
       陈馀的旧宾客多向项羽说“:陈馀和张耳一样的有功于赵。”项羽为陈馀没有跟随他入关,听说陈馀在南皮,就以南皮附近三县封给他。
       把赵王歇改为代王,都城迁移到代县。
       张耳回到自己的封国,陈馀更气了,就说:“张耳和我陈馀的功劳是一样的,现在张耳封了王,而我却只是个侯,项羽太不公平了。”后来齐王田荣反叛项羽,陈馀就派夏说去游说田荣说“:项羽为天下分封太不公平了,封立诸将为王,把好的地方统统给了他们,把故王迁徙到坏的地方,现在赵王却在代县,希望你能借给我一些兵,以南皮作为藩屏。”田荣也想在赵地树立党援,增强自己的势力来反抗楚,于是派了一些军队来协助陈馀。
       陈馀就动员了三县所有兵员,攻击常山王张耳,张耳败走,想想诸侯王之中没有一个可以投奔的,便说:“汉王是和我有点旧交情,但是项羽的势力很强大,我又是他封立的。”打算到楚国去。
       甘公建议说“:汉王入关,五星聚集东井,东井分野属于秦,先到的必成霸业,楚现在虽很强大,最后还是属于汉。”所以张耳决定投汉。
       汉王率兵平定三秦(原秦地,后分为雍王、塞王、翟王所治),正围章邯于废丘。
       张耳晋谒汉王,汉王待他很优厚。
       陈馀赶走了张耳,把赵王从代县迎接回来,仍旧为赵王。
       赵王感激陈馀,就把陈馀立为代王。
       陈馀以赵王弱国初定,所以不回本国,留下来辅佐赵王,派夏说以相国的名义守代。
       汉二年,汉王东进攻击楚,派遣使者告诉赵国,请发兵一齐攻楚,陈馀说“:汉若杀了张耳,我们就从命。”于是汉王找到一个和张耳长得很象的人,把他杀了,拿他的头送给陈馀,陈馀才派兵助汉。
       汉军在彭城西一战败北,陈馀也觉察张耳还没有死,就背叛汉了。
       汉三年,韩信已经平定了魏地,就派张耳与韩信率兵攻破了赵国井陉,在氵氐水之上斩了陈馀,并追杀赵王歇于襄国,汉便立张耳为赵王。
       汉五年,张耳逝世,谥为景王,他的儿子张敖嗣立为赵王。
       汉高祖的大女儿鲁元公主嫁给赵王张敖为王后。
       汉七年,高祖从平城经过赵,赵王早晚解掉了护臂亲自侍奉饮食,态度很谦卑,颇有女婿的礼貌。
       而汉高祖却坐在那里把两脚直伸着,大声呼喝叱责怒骂,对他很傲慢。
       赵相贯高、赵午等人年纪都六十多了,本是张耳的旧客,生平颇有豪气,都很气愤地说:“我们的王真是一个懦弱的王。”就跟赵王说“:天下豪杰并起,有才能的先立为王,现在您对高祖那样的恭敬,而高祖对您是那样的无礼,让我们替您把他宰了吧!”张敖听了便把手指咬出血来,说:“你们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呢?我的父亲亡了国,全靠高祖恢复,德泽流被子孙,这完全是高祖的力量啊!希望你们不要再讲这些话了。”贯高、赵午等十余人相议说:“这实在是我们的错误,我们的王是忠厚长者,不肯背负恩德,但我们不能接受别人侮辱。
       现在怨恨高祖侮辱我们的王,所以想要把他杀掉,又何必使我们的王受到污染呢?我们自己行事,如果事情成功了,替我们的王出了气;如果事情失败了,那我们自己担当好了。”汉八年,高祖从东垣回来经过赵国,贯高这一班人就在柏人县馆舍的夹壁中藏了武士,准备伺机刺杀高祖。
       高祖到了柏人,想留宿在那儿,忽然间心有所动,便问:“这地方是什么县?”有人告诉他“:县名柏人。”高祖嫌这名字不好,没有留宿在那里,就走了。
       汉九年,贯高的仇家得知他们的计谋,告密检举,高祖便把赵王逮捕。
       赵午等十多人争着要自杀,只有贯高骂他们说“:谁叫你们这样呢?我们的王实际上并没参预这件事,现在却被逮捕了,你们都死了,谁替王辩白他没有反叛呢?”于是便要乘密闭的槛车,与赵王一起到长安,去接受审判。
       高祖下令:赵王的臣子与宾客有敢随从赵王上京的,要诛杀他们的家族。
       贯高与宾客孟舒等十余人都自己把头发剪掉,用铁圈锁住颈子,装作赵王的家奴跟随赵王来京。
       贯高到了京城,在开庭审讯时说:“这件事是我们做的,赵王实在不知道。”审案的官员用严刑来拷掠他,鞭打了几千下,甚至用烧红的铁条去刺灼,身上没有一个地方是完好的,贯高始终没有再说其他的话语。
       吕后也几次对高祖说,张敖是鲁元公主的丈夫,不应该会这样,高祖发怒说“:若使张敖居有天下,他会在乎你的女儿?”没有听她。
       廷尉把审理贯高的情形与供词报告高祖,高祖便说:“真是个壮士!谁和他比较熟悉,私下去问问他,便知实情了。”中大夫泄公说:“他是我的同乡,我和他很熟,他在赵国很有节义名气,答应人家的话,决不会背信的。”高祖便叫泄公持节在贯高乘坐的竹子编的舆床前问他,贯高仰头看看泄公说:“你是泄公吗?”泄公和平时一样的问候寒暄,两人谈得很高兴。
       泄公便问他张敖有没有参预这项计谋,贯高说:“人之常情没有不爱父母与妻子的,现在我家三族将要因为这项罪名而被判处死刑,难道我会以我最亲爱的人的性命去换取赵王,实在是因为赵王没有谋反。”于是将他们一班人替赵王气愤不平,如何策划报复行动与赵王不知内情的原由本末,一一与泄公说了,泄公将这次谈话的实情报告高祖,高祖因而赦免赵王。
       高祖非常欣赏贯高的为人,有气节,重信用,就叫泄公告诉他说:“赵王已经释放了。”同时也赦免贯高。
       贯高听了高兴地问道“:我们的王的确被释放了吗?”泄公说“:是的。”又说“:高祖觉得你很不错,所以也赦免了你。”贯高说:“我之所以不死而被拷掠得体无完肤,是为了辩白赵王确实没有谋反,替他伸冤啊!现在赵王已经释放,我的责任已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而且人臣有篡杀的名义,那还有什么面目再替君主服务呢?即使皇帝不杀我,我的良心不会惭愧吗?”于史记是自己仰着颈子勒住气自杀了。
       那时候贯高的名气闻于天下。
       张敖被释放了,因为他是鲁元公主丈夫的缘故,封为宣平侯。
       高祖非常欣赏赵王的宾客,凡是作为钳奴而跟随赵王入关的,都用为诸侯的相国或郡守。
       直至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时代,赵王宾客的子孙中很多做二千石的高官。
       高后六年,张敖逝世。
       他的儿子张偃被封为鲁元王,那是因为他母亲是吕后女儿的缘故。
       吕后既封张偃为鲁元王,又怜元王孤弱,兄弟少,于是封张敖姬妾生的儿子二人,张寿为乐昌侯,张侈为信都侯。
       高后去世,娘家姓吕的那些人为非作歹,大臣设计把他们杀了,废鲁元王与乐昌侯、信都侯。
       孝文帝即位,复封原来的鲁元王张偃为南宫侯,承继张氏。
       太史公说:张耳、陈馀在世人传说中都是贤能的人,他们的宾客与属下也都是天下豪杰,不论是在哪一国,没有不能取得卿相的地位的。
       但是张耳和陈馀早先还没有得意的时候,相互信任,重信诺意气,不顾生死。
       到了各自拥有地盘,争夺权势的时候,便相攻相灭。
       为什么以前是那样的诚意相慕相助,后来又是那样的相背乖戾,这不是完全为了利吗?虽然他们有很高的名誉、很多的宾客,而他们的所作所为跟吴太伯和延陵季子相比,那就差得太远了。

本书目录

《史记》简介
十二本纪
五帝本纪
夏本纪
殷本纪
周本纪
秦本纪
秦始皇本纪
项羽本纪
高祖本纪
吕太后本纪
孝文本纪
孝景本纪
孝武本纪
三十世家
吴太伯世家
齐太公世家
鲁周公世家
燕召公世家
管蔡世家
陈杞世家
卫康叔世家
宋微子世家
晋世家
楚世家
越王勾践世家
郑世家
赵世家
魏世家
韩世家
田敬仲完世家
孔子世家
陈涉世家
外戚世家
楚元王世家
荆燕世家
齐悼惠王世家
萧相国世家
曹相国世家
留侯世家
陈丞相世家
绛侯周勃世家
梁孝王世家
五宗世家
三王世家
七十列传
伯夷列传
管晏列传
老子韩非列传
司马穰苴列传
孙子吴起列传
伍子胥列传
仲尼弟子列传
商君列传
苏秦列传
张仪列传
樗里子甘茂列传
穰侯列传
白起王翦列传
孟子荀卿列传
孟尝君列传
平原君虞卿列传
魏公子列传
春申君列传
范雎蔡泽列传
乐毅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田单列传
鲁仲连邹阳列传
屈原贾生列传
吕不韦列传
刺客列传
李斯列传
蒙恬列传
张耳陈馀列传
魏豹彭越列传
黥布列传
淮阴侯列传
韩信卢绾列传
田儋列传
樊郦滕灌列传
张丞相列传
郦生陆贾列传
傅靳蒯成列传
刘敬叔孙通列传
季布栾布列传
袁盎晁错列传
张释之冯唐列传
万石张叔列传
田叔列传
扁鹊仓公列传
吴王濞列传
魏其武安侯列传
韩长孺列传
李将军列传
匈奴列传
卫将军骠骑列传
平津侯主父列传
南越列传
东越列传
朝鲜列传
西南夷列传
司马相如列传
淮南衡山列传
循吏列传
汲郑列传
儒林列传
酷吏列传
大宛列传
游侠列传
佞幸列传
滑稽列传
日者列传
龟策列传
货殖列传
太史公自序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