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明史(繁體版)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作者:清 · 張廷玉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何文輝徐司馬 葉旺馬雲 繆大亨武德 蔡遷陳文 王銘 甯正袁義 金興旺費子賢 花茂 丁玉 郭雲王溥
       何文輝,字德明,滁人。太祖下滁州,得文輝,年十四,撫為己子,賜姓朱氏。太祖初起,多蓄義子。及長,命偕諸將分守諸路。周舍守鎮江,道舍守寧國,馬兒守婺州,柴舍、真童守處州,金剛奴守衢州,皆義子也。金剛奴後無考。周舍即沐英,軍中又呼沐舍。柴舍者,朱文剛,與耿再成死處州難。又有朱文遜,史不傳其小字,亦以義子死太平。自沐英外,最著者唯道舍、馬兒,馬兒即徐司馬,而道舍即文輝也。
       文輝以天寧翼元帥守寧國,進江西行省參政。數攻江西未下州縣,討新淦鄧仲廉,斬之。援安福,走饒鼎臣,平山尖寨。從徐達取淮東,復從下平江。賜文綺,進行省左丞,復其姓。以征南副將軍與平章胡美由江西取福建,度杉關,入光澤,徇邵武、建陽,直趨建寧。元同僉達里麻、參政陳子琦閉門拒守。文輝與美環攻之。踰十日,達里麻不能支,夜潛至文輝營乞降。詰旦,總管翟也先不花亦以衆降於文輝。美怒兩人不詣己,欲屠其城。文輝馳告美曰:「與公同受命至此,為安百姓耳。今既降,奈何以私忿殺人。」美乃止。師入城,秋毫無所犯。汀、泉諸州縣聞之,皆相次歸附。會車駕幸汴梁,召文輝扈從,因命為河南衞指揮使,定汝州餘寇。從大將軍取陝西,留守潼關。洪武三年授大都督府都督僉事,予世襲指揮使。復以參將從傅友德等平蜀,賜金幣,留守成都。
       文輝號令明肅,軍民皆德之。帝嘗稱其謀略威望。遷大都督府同知。五年命帥山東兵從李文忠出應昌。明年移鎮北平。文忠北征,文輝督兵巡居庸關,以疾召還。九年六月卒,年三十六。遣官營葬滁州東沙河上,卹賚甚厚。子環,成都護衞指揮使,征迤北陣歿。
       徐司馬,字從政,揚州人。元末兵亂,年九歲,無所依。太祖得之,養為子,亦賜姓。既長,出入侍左右。及取婺州,除總制,命助元帥常遇春守婺。吳元年授金華衞指揮同知。洪武元年從副將軍李文忠北征,禽元宗王慶生。擢杭州衞指揮使,尋進都指揮使。詔復姓。
       九年遷鎮河南。時新建北京於汴梁,號重地,帝素賢司馬,特委任之。宋國公馮勝方練兵河南。會有星變,占在大梁。帝使使密敕勝,且曰:「幷以此語馬兒知之。」既復敕二人曰:「天象屢見,大梁軍民錯處,尤宜慎防。今秦、晉二王還京,當嚴兵宿衞。王抵汴時,若宋國公出迓,則都指揮居守;都指揮出迓,則宋國公亦然。」敕書官而不名,倚重與宋公等。十九年入覲,遂擢中軍都督府僉事。二十五年,以左副總兵從藍玉征建昌,討越巂。明年正月還至成都卒。追坐藍玉黨,二子皆獲罪。
       司馬好文學,性謙厚,所至撫循士卒,甚得衆心。在河南久,尤有惠政。公暇退居,一室蕭然如寒素。雖戰功不及文輝,而雅量過之,並稱賢將云。
       葉旺,六安人。與合肥人馬雲同隸長鎗軍謝再興為千戶。再興叛,二人自拔歸。數從征,積功並授指揮僉事。洪武四年偕鎮遼東。初,元主北走,其遼陽行省參政劉益屯蓋州,與平章高家奴相為聲援,保金、復等州。帝遣斷事黃儔齎詔諭益。益籍所部兵馬、錢糧、輿地之數來歸。乃立遼陽指揮使司,以益為指揮同知。未幾,元平章洪保保、馬彥翬合謀殺益。右丞張良佐、左丞商暠禽彥翬殺之,保保挾儔走納哈出營。良佐因權衞事,以狀聞。且言:「遼東僻處海隅,肘腋皆敵境。平章高家奴守遼陽山寨,知院哈剌章屯瀋陽古城,開元則右丞也先不花,金山則太尉納哈出,彼此相依,時謀入犯。今保保逃往,釁必起,乞留斷事吳立鎮撫軍民。而以所禽平章八丹、知院僧孺等械送京師。」帝命立、良佐、暠俱為蓋州衞指揮僉事。既念遼陽重地,復設都指揮使司統轄諸衞,以旺及雲並為都指揮使往鎮之。已,知儔被殺,納哈出將內犯,敕旺等預為備。
       未幾,納哈出果以衆至,見備禦嚴,不敢攻,越蓋至金州。金州城未完,指揮韋富、王勝等督士卒分守諸門。乃剌吾者,敵驍將也,率精騎數百挑戰城下,中伏弩仆,為我兵所獲。敵大沮。富等縱兵擊,敵引退,不敢由故道,從蓋城南十里沿柞河遁。旺先以兵扼柞河。自連雲島至窟駝寨十餘里,緣河壘冰為牆,沃以水,經宿凝冱如城。布釘板沙中,旁設坑穽,伏兵以伺。雲及指揮周鶚、吳立等建大旗城中,嚴兵不動,寂若無人。已,寇至城南,伏四起,兩山旌旗蔽空,矢石雨下。納哈出倉皇趨連雲島,遇冰城,旁走,悉陷於穽,遂大潰。雲自城中出,合兵追擊至將軍山、畢栗河,斬獲及凍死者無算,乘勝追至猪兒峪。納哈出僅以身免。第功,進旺、雲俱都督僉事。時洪武八年也。
       十二年命雲征大寧。捷聞,受賞,召還京。後數年卒。旺留鎮如故。會高麗遣使致書及禮物,而龍州鄭白等請內附。旺以聞。帝謂人臣無外交,此間諜之漸,勿輕信,彼特示弱於我,以窺邊釁,還之,使無所藉口。明年,旺復送高麗使者周誼入京。帝以其國中弒逆,又詭殺朝使,反覆不可信,切責旺等絕之,而留誼不遣。十九年召旺為後軍都督府僉事。居三月,遼東有警,復命還鎮。二十一年三月卒。
       旺與雲之鎮遼也,翦荊棘,立軍府,撫輯軍民,墾田萬餘頃,遂為永利。旺尤久,先後凡十七年。遼人德之。嘉靖初,以二人有功於遼,命有司立祠,春秋祀之。
       繆大亨,定遠人。初糾義兵為元攻濠,不克,元兵潰,大亨獨以衆二萬人與張知院屯橫澗山,固守月餘。太祖以計夜襲其營,破之,大亨與子走免。比明,復收散卒,列陣以待。太祖遣其叔貞諭降之,命將所部從征,數有功,擢元帥。總兵取揚州,克之。降青軍元帥張明鑑。
       初,明鑑聚衆淮西,以青布為號,稱「青軍」,又以善長鎗,稱「長鎗軍」。由含山轉掠揚州,元鎮南王孛羅普化招降之,以為濠、泗義兵元帥。踰年,食盡,謀擁王作亂。王走死淮安,明鑑遂據城,屠居民以食。大亨言於太祖,賊饑困,若掠食四出則難制矣,且驍鷙可用,無為他人得。太祖命大亨亟攻,明鑑降,得衆數萬、馬二千餘匹,悉送其將校妻子至應天。改淮海翼元帥府為江南分樞密院,以大亨為同僉樞密院事,總制揚州、鎮江。
       大亨有治略,寬厚不擾,而治軍嚴肅,禁暴除殘,民甚悅之。未幾卒。太祖過鎮江,嘆曰:「繆將軍生平端直,未嘗有過,惜不見矣。」遣使祭其墓。
       武德,安豐人。元至正中為義兵千戶。知元將亡,言於其帥張鑑曰:「吾輩才雄萬夫,今東衄西挫,事勢可知,不如早擇所依。」鑑然其言,相率歸太祖。隸李文忠,從赴池州,力戰,流矢中右股,拔去,戰自若。取於潛、昌化,克嚴州,皆預,進萬戶。苗帥楊完者軍烏龍嶺,德請曰:「此可襲而取也。」文忠問故。對曰:「乘高覘之,其部曲徙舉不安而聲囂。」文忠曰:「善。」即襲完者,覆其營。取蘭溪,克諸暨,攻紹興,皆先登陷陣,傷右臂不顧。文忠嘆曰:「將士人人如此,何戰不捷哉。」
       蔣英、賀仁德之叛,浙東大震。從文忠定金華,又從攻處州,遇仁德於劉山,戈中右股。德引刀斷戈,追擊之。仁德再戰,再敗走,遂為其下所殺。德還師守嚴。後二年,定官制,改管軍百戶。從文忠破張士誠兵於諸暨,與諸將援浦城,所過山寨皆下。復從文忠下建、延、汀三州,悉定閩溪諸寨,進管軍千戶,移守衢,予世襲。最後從靖海侯吳禎巡海上。禎以德可任,令守平陽。在任八年,致仕。及征雲南,帝以德宿將,命與諸大帥偕行。
       張鑑,又名明鑑,淮西人。既歸太祖,每攻伐必與德俱,先德卒。官至江淮行樞密院副使。
       蔡遷,不詳其鄉里,元末從芝麻李據徐州。李敗,歸太祖,為先鋒。從渡江,下采石,克太平,取溧水,破蠻子海牙水寨及陳埜先,皆有功。定集慶,授千戶。從徐達取廣德、寧國,遷萬戶。進攻常州,獲黃元帥,遂為都先鋒。從征馬馱沙,克池州,攻樅陽,從征衢、婺二州,授帳前左翼元帥。敗陳友諒於龍江,進復太平,取安慶水寨,收九江,敗友諒八陣指揮於瑞昌,遂克南昌。從援安豐,攻合肥,戰鄱陽,從征武昌,進指揮同知。從常遇春討平鄧克明餘黨,進攻贛州,取南安、南雄諸郡,還兵追饒鼎臣於茶陵,遷龍驤衞同知。從徐達克高郵,破馬港,授武德衞指揮使,守淮安,移守黃州。從下湘潭、辰、全、道、永諸州,轉荊州衞指揮。進克廣西,遷廣西行省參政,兼靖江王相,討平諸叛蠻。洪武三年九月卒,詔歸葬京師,贈安遠侯,諡武襄。
       遷為將十五年,未嘗獨任,多從諸將征討。身經數十戰,輒奮勇突出,橫刀左右擊,敵皆披靡不敢近。既還,金瘡滿體,人視之不可堪,而遷略不為意,為太祖所愛重。及卒,尤痛惜之,親製文祭焉。
       合肥陳文者,南北征伐,累立戰功,亦遷亞也。文少孤,奉母至孝,元季挈家歸太祖,積官都督僉事。卒,追封東海侯,諡孝勇。明臣得諡孝者,文一人而已。
       王銘,字子敬,和州人。初隸元帥俞通海麾下,從攻蠻子海牙於采石。以銘驍勇,選充奇兵。戰方合,帥敢死士大譟突之,拔其水寨,自是數有功。與吳軍戰太湖,流矢中右臂,引佩刀出其鏃,復戰。通海勞之。復拔通州之黃橋、鵝項諸寨。賜白金文綺。龍灣之戰,逐北至采石,銘獨突敵陣。敵兵攢3bb6刺銘,傷頰。銘三出三入,所殺傷過當。賜文綺銀椀,選充宿衞。從取江州,戰康郎山及涇江口,復克英山諸寨,擢管軍百戶。從副將軍常遇春戰湖州之昇山,再戰舊館,已,又戰烏鎮。前後數十戰,功多,命守松江。移太倉,捕斬倭寇千餘人,再賜金幣。
       洪武四年都試百戶諸善用槍者,率莫能與銘抗。累官至長淮衞指揮僉事,移守溫州。上疏曰:「臣所領鎮,外控島夷,城池樓櫓仍陋襲簡,非獨不足壯國威,猝有風潮之變,捍禦無所,勢須改為。」帝報可。於是繕城濬濠,悉倍於舊。加築外垣,起海神山屬郭公山,首尾二千餘丈,宏敞壯麗,屹然東浙巨鎮。帝甚嘉之,予世襲。銘嘗請告暫還和州。溫士女遮道送迎。長吏皆相顧歎曰:「吾屬為天子牧民,民視吾屬去來漠然,愧王指揮多矣。」歷右軍都督僉事,二十六年坐藍玉黨死。
       甯正,字正卿,壽州人。幼為韋德成養子,冒韋姓。元末隨德成來歸,從渡江。德成戰歿宣州,以正領其衆,積功授鳳翔衞指揮副使。從定中原,入元都,招降元將士八千餘人。傅友德自真定略平定州,以正守真定。已,從大軍取陝西。馮勝克臨洮,留正守之。大軍圍慶陽,正駐邠州,絕敵聲援。慶陽下,還守臨洮。從鄧愈破定西,克河州。
       洪武三年授河州衞指揮使。上言:「西民轉粟餉軍甚勞,而茶布可易粟。請以茶布給軍,令自相貿易,省輓運之苦。」詔從之。正初至衞,城邑空虛,勤於勞徠。不數年,河州遂為樂土。璽書嘉勞,始復甯姓。兼領寧夏衞事,修築漢、唐舊渠,引河水溉田,開屯數萬頃,兵食饒足。
       十三年從沐英北征,禽元平章脫火赤、知院愛足,取全寧四部。十五年遷四川都指揮使,討平松、茂諸州。雲南初定,命正與馮誠共守之。思倫發作亂,正破之於摩沙勒寨,斬首千五百。已,敵衆大集,圍定邊。沐英分兵三隊,正將左軍,鏖戰,大敗之,語在英傳。土酋阿資叛,復從英討降之。英卒,詔授正左都督代鎮。已,復命為平羌將軍,總川、陝兵討平階、文叛寇張者。二十八年從秦王討平洮州番,還京。明年卒。
       又袁義,廬江人,本張姓,德勝族弟也。初為雙刀趙總管,守安慶,敗趙同僉、丁普郎於沙子港。左君弼招之,弗從。德勝戰死。始來附,為帳前親軍元帥,賜姓名。數從征伐,積功為興武衞指揮僉事。從大將軍北征,敗元平章俺普達等於通州,走賀宗哲、詹同於澤、潞,功最。復從定陝西,敗元豫王兵。與諸將合攻慶陽。張良臣兵驟薄義營,義堅壁不為動,俟其懈,力擊破之。走擴廓軍於定西,南取興元,進本衞同知,調羽林衞,移鎮遼東。
       已,從沐英征雲南,克普定諸城,留鎮楚雄。蠻人屢叛,義積糧高壘,且守且戰,以功遷楚雄衞指揮使。嘗入朝,帝厚加慰勞。以其老,命醫為染鬚鬢,俾還任以威遠人,且特賜銀印寵異之。歷二十年,墾田築堰,治城郭橋梁,規畫甚備。軍民德之。建文元年徵還,為右軍都督府僉事,進同知,卒官。
       金興旺,不詳所始。為威武衞指揮僉事,進同知。洪武元年,大將軍徐達自河南至陝西,請益兵守潼關,以興旺副郭興守之,進指揮使。明年攻臨洮,移興旺守鳳翔,轉軍餉。未幾,賀宗哲攻鳳翔,興旺與知府周煥嬰城守。敵編荊為大箕,形如半舫。每箕五人,負之攻城,矢石不能入。投藁焚之,輒颺起。乃置鉤藁中,擲著其隙,火遂熾,敵棄箕走。復為地道薄城,城中以矛迎刺,敵死甚衆,而攻不已。興旺與煥謀曰:「彼謂我援師不至,必不敢出。乘其不意擊之,可敗也。」潛出西北門,奮戰,敵少却。會百戶王輅自臨洮收李思齊降卒東還,即以其衆入城共守。敵拔營去,衆欲追之,輅曰:「未敗而退,誘我也。」遣騎偵之,至五里坡,伏果發,還師復圍城。衆議欲走,興旺叱曰:「天子以城畀我,寧可去耶!」以輅所將皆新附,慮生變,乃括城中貲畜積庭中,令曰:「敵少緩,當大犒新兵。」新兵喜,協力固守。相持十五日,敵聞慶陽下,乃引去。帝遣使以金綺勞興旺等。
       明年,達入沔州,遣興旺與張龍由鳳翔入連雲棧,合攻興元。守將降,以興旺守之,擢大都督府僉事。蜀將吳友仁帥衆三萬寇興元,興旺悉城中兵三千禦敵。面中流矢,拔矢復戰,斬數百人。敵益衆,乃斂兵入城。友仁決濠填塹,為必克計。達聞之,令傅友德夜襲木槽關,攻斗山寨,人持十炬,連亙山上。友仁驚遁。興旺出兵躡之,墜崖石死者無算,友仁自是氣奪。時興旺威鎮隴、蜀。而國初諸都督中,城守功,興旺外尤推費子賢。
       子賢,亦不詳所始。從渡江,為廣德翼元帥,數有功。取武康,又取安吉,築城守之。張士誠兵數來犯,輒敗去。最後張左丞以兵八萬來攻,子賢所部僅三千人,而守甚固。設車弩城上,射殺其梟將二人,敵乃解去。以功進指揮同知。取福建,克元都、定西俱有功,授大都督府僉事,世指揮使。
       花茂,巢縣人。初從陳埜先,已而來歸。從定江左,滅陳友諒,平中原、山西、陝西,積功授武昌衞副千戶。征西蜀,克瞿唐關,入重慶,下左、右兩江及田州,進神策衞指揮僉事,調廣州左衞。平陽春、清遠、英德、翁源、博羅諸山寨叛蠻及東莞、龍川諸縣亂民,進指揮同知。平電白、歸善賊,再遷都指揮同知,世襲指揮使。數剿連州、廣西、湖廣諸瑤賊。上言:「廣東南邊大海,姦宄出沒,東莞、筍岡諸縣逋逃蜑戶,附居海島,遇官軍則詭稱捕魚,遇番賊則同為寇盜,飄忽不常,難於訊詰。不若籍以為兵,庶便約束。」又請設沿海依山廣海、碣石、神電等二十四衞所,築城浚池,收集海島隱料無籍等軍,仍於山海要害地立堡屯軍,以備不虞,皆報可。進都指揮使。久之卒,賜葬安德門。
       長子榮襲職。次子英,果毅有父風,亦以軍功為廣東都指揮使,有聲永樂中。
       丁玉,初名國珍,河中人。仕韓林兒為御史,才辨有時譽。呂珍破安豐,玉來歸。隨征彭蠡,為九江知府。大兵還建康,彭澤山民叛,玉聚鄉兵討平之。太祖嘉其武略,命兼指揮,更名玉。從傅友德克衡州,以指揮同知鎮其地,復調守永州。玉有文武才,撫輯新附,威望甚著。
       洪武元年進都指揮使,尋兼行省參政,鎮廣西。十年召為右御史大夫。四川威茂土酋董貼里叛,以玉為平羌將軍討之。至威州,貼里降。承制設威州千戶所。十二年平松州,玉遣指揮高顯等城之,請立軍衞。帝謂松州山多田少,耕種不能贍軍,守之非策。玉言松州為西羌要地,軍衞不可罷,遂設官築戍如玉議。會四川妖人彭普貴為亂,焚掠十四州縣,指揮普亮等不能克,命玉移軍討滅之。帝手敕褒美,轉左御史大夫。師還,拜大都督府左都督。十三年坐胡惟庸姻誅。
       郭雲,南陽人。長八尺餘,狀貌魁偉。元季聚義兵保裕州泉白寨,累官湖廣行省平章政事。元主北奔,河南郡縣皆下,雲獨堅守。大將軍徐達遣指揮曹諒圍之,雲出戰,被執。大將軍呵之跪。雲植立,嫚罵求死。脅以刃,不動。大將軍壯之,繫送京師。太祖奇其狀貌,釋之。時帝方閱漢書,問識字否,對曰:「識。」因以書授之。雲誦其書甚習。帝大喜,厚加賞賜,用為溧水知縣,有政聲。帝益以為賢,特擢南陽衞指揮僉事,使還鄉收故部曲,就戍其地,凡數年卒。
       長子洪,年甫十三。帝為下制曰:「雲出田間,倡義旗保鄉曲,崎嶇累年,竭心所事。王師北伐,人神嚮應,而雲數戰不屈,勢窮援絕,終無異志。朕嘉其節概,試之有司,則閭閻頌德,俾鎮故鄉,則軍民樂業。雖無汗馬之勳,倒戈之效,治績克著,忠義凜然。子洪可入開國功臣列,授宣武將軍、飛熊衞親軍指揮使司僉事,世襲。」其同時以降將予世職者有王溥。
       溥,安仁人。仕陳友諒為平章,守建昌。太祖命將攻之,不克。朱亮祖擊於饒之安仁港,亦失利。友諒將李明道之寇信州也,溥弟漢二在軍,俱為胡大海禽,歸於行省李文忠,文忠命二人招溥。是歲太祖拔江州,友諒走武昌,溥乃遣使降,命仍守建昌。明年,太祖次龍興,帥其衆來見,數慰勞。從歸建康,賜第聚寶門外,號其街曰「宰相街」,以寵異之。尋遣取撫州及江西未附郡縣。從克武昌,進中書右丞。洪武元年命兼詹事府副詹事。從大將軍北征,屢有功。賜文幣,擢河南行省平章,不署事,歲祿視李伯昇、潘元明。
       初,溥未仕時,奉母葉氏避兵貴溪,遇亂與母相失,凡十八年,嘗夢母若告以所在。至是從容言於帝,請歸省墳墓。許之,且命禮官具祭物。溥率士卒之貴溪,求不得,晝夜號泣。居人吳海言夫人為賊逼,投井中死矣。溥求得井,有鼠自井出,投溥懷中,旋復入井。汲井索之,母屍在焉,哀呼不自勝。乃具棺斂,即其地以葬。溥卒,子孫世襲指揮同知。
       贊曰:文輝、司馬任寄股肱,葉旺、馬雲效著邊域,大亨以端直見思,郭雲以政績蒙寵。他如蔡遷、王銘、甯正、金興旺輩,或善戰,或善守,或善撫綏,要皆一時良將也。蓋明運初興,人材蔚起,鐵券、丹符之外,其可稱者猶如此。以視詩人兔罝之詠,何多讓哉。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太祖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太祖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太祖三
卷四 本紀第四 恭閔帝
卷五 本紀第五 成祖一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
卷七 本紀第七 成祖三
卷八 本紀第八 仁宗
卷九 本紀第九 宣宗
卷十 本紀第十 英宗前紀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憲宗一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憲宗二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孝宗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武宗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世宗一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世宗二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穆宗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神宗一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神宗二 光宗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 莊烈帝一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莊烈帝二
卷二十五 志第一 天文一
卷二十六 志第二 天文二
卷二十七 志第三 天文三
卷二十八 志第四 五行一
卷二十九 志第五 五行二
卷三十 志第六 五行三
卷三十一 志第七 曆一
卷三十二 志第八 曆二
卷三十三 志第九 曆三
卷三十四 志第十 曆四
卷三十五 志第十一 曆五
卷三十六 志第十二 曆六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三 曆七
卷三十八 志第十四 曆八
卷三十九 志第十五 曆九
卷四十 志第十六 地理一
卷四十一 志第十七 地理二
卷四十二 志第十八 地理三
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 地理四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 地理五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地理七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三 禮一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禮二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五 禮三
卷五十 志第二十六 禮四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禮五
卷五十二 志第二十八 禮六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九 禮七
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 禮八
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一 禮九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禮十
卷五十七 志第三十三 禮十一
卷五十八 志第三十四 禮十二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禮十三
卷六十 志第三十六 禮十四
卷六十一 志第三十七 樂一
卷六十二 志第三十八 樂二
卷六十三 志第三十九 樂三
卷六十四 志第四十 儀衞
卷六十五 志第四十一 輿服一
卷六十六 志第四十二 輿服二
卷六十七 志第四十三 輿服三
卷六十八 志第四十四 輿服四
卷六十九 志第四十五 選舉一
卷七十 志第四十六 選舉二
卷七十一 志第四十七 選舉三
卷七十二 志第四十八 職官一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職官二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
卷七十五 志第五十一 職官四
卷七十六 志第五十二 職官五
卷七十七 志第五十三 食貨一
卷七十八 志第五十四 食貨二
卷七十九 志第五十五 食貨三
卷八十 志第五十六 食貨四
卷八十一 志第五十七 食貨五
卷八十二 志第五十八 食貨六
卷八十三 志第五十九 河渠一
卷八十四 志第六十 河渠二
卷八十五 志第六十一 河渠三
卷八十六 志第六十二 河渠四
卷八十七 志第六十三 河渠五
卷八十八 志第六十四 河渠六
卷八十九 志第六十五 兵一
卷九十 志第六十六 兵二
卷九十一 志第六十七 兵三
卷九十二 志第六十八 兵四
卷九十三 志第六十九 刑法一
卷九十四 志第七十 刑法二
卷九十五 志第七十一 刑法三
卷九十六 志第七十二 藝文一
卷九十七 志第七十三 藝文二
卷九十八 志第七十四 藝文三
卷九十九 志第七十五 藝文四
卷一百 表第一 諸王世表一
卷一百○一 表第二 諸王世表二
卷一百0二 表第三 諸王世表三
卷一百0三 表第四 諸王世表四
卷一百0四 表第五 諸王世表五
卷一百0五 表第六 功臣世表一
卷一百0六 表第七 功臣世表二
卷一百0七 表第八 功臣世表三
卷一百0八 表第九 外戚恩澤表
卷一百0九 表第十 宰輔年表一
卷一百一十 表第十一 宰輔年表二
卷一百一十一 表第十二 七卿年表一
卷一百一十二 表第十三 七卿年表二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 后妃一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二 后妃二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三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四 諸王一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五 諸王二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 諸王三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 諸王四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八 諸王五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九 公主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O一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O二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O三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O四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O五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O六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O七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O八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O九 列傳第九十七
卷二百一十 列傳第九十八
卷二百一十一 列傳第九十九
卷二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 。
卷二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O一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O二
卷二百一十五 列傳第一百O三
卷二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O四
卷二百一十七 列傳第一百O五
卷二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O六
卷二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O七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O八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O九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龐尚鵬 宋儀望 張岳 李材 陸樹德 蕭廩 賈三近 李頤 朱鴻謨 蕭彥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二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 陳邦瞻 畢懋康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趙南星 鄒元標 孫慎行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滿朝薦 江秉謙 侯震暘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孫承宗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楊鎬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