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明史(繁體版)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作者:清 · 張廷玉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盛庸 平安 何福 顧成
       盛庸,不知何許人。洪武中,累官至都指揮。建文初,以參將從耿炳文伐燕。李景隆代炳文,遂隸景隆麾下。
       二年四月,景隆敗於白溝河,走濟南。燕師隨至,景隆復南走。庸與參政鐵鉉悉力固守,燕師攻圍三月不克。庸、鉉乘夜出兵掩擊,燕衆大敗,解圍去,乘勝復德州。九月論功封歷城侯,祿千石。尋命為平燕將軍,充總兵官。陳暉、平安為左右副總兵,馬溥、徐真為左右參將,進鉉兵部尚書參贊軍務。
       時吳傑、平安守定州,庸駐德州,徐凱屯滄州,為掎角。是冬,燕兵襲滄州,破禽凱,掠其輜重,進薄濟寧。庸引兵屯東昌以邀之,背城而陣。燕王帥兵直前薄庸軍左翼,不動。復衝中堅,庸開陣縱王入,圍之數重。燕將朱能帥番騎來救,王乘間突圍出。而燕軍為火器所傷甚衆,大將張玉死於陣。王獨以百騎殿,退至館陶。庸檄吳傑、平安自真定遮燕歸路。明年正月,傑、平安戰深州不利,燕師始得歸。是役也,燕精銳喪失幾盡,庸軍聲大振,帝為享廟告捷。
       三月,燕兵復南出保定。庸營夾河。王將輕騎來覘,掠陣而過。庸遣千騎追之,為燕兵射却。及戰,庸軍列盾以進。王令步卒先攻,騎兵乘間馳入。庸麾軍力戰,斬其將譚淵。而朱能、張武等帥衆殊死鬬,王以勁騎貫陣與能合,庸部驍將莊得、皂旗張等俱戰死。是日,燕軍幾敗。明日復戰,燕軍東北,庸軍西南,自辰至未,互勝負。兩軍皆疲,將士各坐息。復起戰,忽東北風大起,飛塵蔽天。燕兵乘風大呼,左右橫擊。庸大敗,走還德州,自是氣沮。已而燕將李遠焚糧艘於沛縣,庸軍遂乏餉。
       明年,靈璧戰敗,平安等被執。庸獨引軍而南,列戰艦淮南岸。燕將丘福等潛濟,出庸後。庸不能支,退為守江計。燕兵渡淮,由盱眙陷揚州。庸禦戰于六合及浦子口,皆失利。都督陳瑄帥舟師降燕,燕兵遂渡江。庸倉卒聚海艘出高資港迎戰,復敗,軍益潰散。
       成祖入京師,庸以餘衆降,即命守淮安。尋賜敕曰:「比以山東未定,命卿鎮守淮安。今鐵鉉就獲,諸郡悉平。朕念山東久困兵革,憊于轉輸。卿宜輯兵養民,以稱朕意。」永樂元年致仕。無何,千戶王欽訐庸罪狀,立進欽指揮同知。於是都御史陳瑛劾庸怨望有異圖。庸自殺。
       平安,滁人,小字保兒。父定,從太祖起兵,官濟寧衞指揮僉事。從常遇春下元都,戰沒。安初為太祖養子,驍勇善戰,力舉數百斤。襲父職,遷密雲指揮使,進右軍都督僉事。
       建文元年伐燕,安以列將從征。及李景隆代將,用安為先鋒。燕王將渡白溝河,安伏萬騎河側邀之。燕王曰:「平安,豎子耳,往歲從出塞,識我用兵,今當先破之。」及戰,不能挫安。時南軍六十萬,列陣河上。王帥將士馳入陣,戰至暝,互有殺傷。及夜深,乃各斂軍。燕王失道,從者僅三騎,下馬伏地視河流辨東西,始知營壘所在。明日再戰,安擊敗燕將房寬、陳亨。燕王見事急,親冒矢石力戰。馬創矢竭,劍折不可擊。走登堤,佯舉鞭招後騎以疑敵。會高煦救至,乃得免。當是時,諸將中安戰最力,王幾為安槊所及。已而敗,語詳成祖紀。
       燕兵圍濟南。安營單家橋,謀出御河奪燕餉舟。又選善水卒五千人渡河,將攻德州。圍乃解。安與吳傑進屯定州。明年,燕敗盛庸於夾河,迴軍與安戰單家橋。安奮擊大破之,禽其將薛祿,無何,逸去。再戰滹沱河,又破之。安於陣中縛木為樓,高數丈。戰酣,輒登樓望,發強弩射燕軍,死者甚衆。忽大風起,發屋拔樹,聲如雷。都指揮鄧戩、陳鵬等陷敵中,安遂敗走真定。燕王與南軍數大戰,每親身陷陣,所向皆靡,惟安與庸二軍屢挫之。滹沱之戰,矢集王旗如蝟毛。王使人送旗北平,諭世子謹藏以示後世。顧成已先被執在燕,見而泣曰:「臣自少從軍。今老矣,多歷戰陣,未嘗見若此也。」
       踰月,燕師出大名。安與庸及吳傑等分兵擾其餉道。燕王患之,遣指揮武勝上書於朝,請撤安等息兵,為緩師計。帝不許。燕王亦決計南下,遣李遠等潛走沛縣,焚糧舟,掠彰德,破尾尖寨,諭降林縣。時安在真定,度北平空虛,帥萬騎直走北平。至平村,去城五十里而軍。燕王懼,遣劉江等馳還救。安戰不利,引還。時大同守將房昭引兵入紫荊關,據易州西水寨以窺北平,安自真定餉之。八月,燕兵北歸。安及燕將李彬戰於楊村,敗之。
       四年,燕兵復南下,破蕭縣。安引軍躡其後,至淝河。燕將白義、王真、劉江迎敵。安轉戰,斬真。真,驍將,燕王嘗曰:「諸將奮勇如王真,何事不成。」至是為安所殺。燕王乃身自迎戰。安部將火耳灰挺槊大呼,直前刺王。馬忽蹶被禽,安稍引却。已,復進至小河,張左右翼擊燕軍,斬其將陳文。已,復移軍齊眉山,與諸將列陣大戰,自午至酉,又敗之。燕諸將謀北還,圖後舉。王不聽。尋何福軍亦至,與安合。燕軍益大懼,王晝夜擐甲者數日。
       福欲持久老燕師,移營靈璧,深塹高壘自固,而糧運為燕兵所阻,不得達。安分兵往迎,燕王以精騎遮安軍,分為二。福開壁來援,為高煦所敗。諸將謀移軍淮河就糧,夜令軍中聞三礮即走。翌日,燕軍猝薄壘,發三礮。軍中誤以為己號,爭趨門,遂大亂。燕兵乘之,人馬墜壕塹俱滿。福單騎走,安及陳暉、馬溥、徐真、孫成等三十七人皆被執。文臣宦官在軍被執者又百五十餘人,時四月辛巳也。安久駐真定,屢敗燕兵,斬驍將數人,燕將莫敢嬰其鋒。至是被禽,軍中歡呼動地曰:「吾屬自此獲安矣。」爭請殺安。燕王惜其材勇,選銳卒衞送北平,命世子及郭資等善視之。
       王即帝位,以安為北平都指揮使,尋進行後府都督僉事。永樂七年三月,帝巡北京。將至,覽章奏見安名,謂左右曰:「平保兒尚在耶?」安聞之,遂自殺。命以指揮使祿給其子。
       何福,鳳陽人。洪武初,累功為金吾後衞指揮同知。從傅友德征雲南,擢都督僉事。又從藍玉出塞,至捕魚兒海。二十一年,江陰侯吳高帥迤北降人南征。抵沅江,衆叛,由思州出荊、樊,道渭河,欲遁歸沙漠。明年正月,福與都督聶緯追擊,及諸鄜、延,盡殲之,移兵討平都勻蠻,俘斬萬計。
       二十四年,拜平羌將軍,討越州叛蠻阿資,破降之。擇地立柵處其衆,置寧越堡。遂平九名、九姓諸蠻。尋與都督茅鼎會兵徇五開。未行,而畢節諸蠻復叛,大掠屯堡,殺吏士。福令畢節諸衞嚴備,而檄都督陶文等從鼎擣其巢。禽叛酋,戮之,分兵盡捕諸蠻,建堡設戍,乃趨五開。請因兵力討水西奢香。不許。
       三十年三月,水西蠻居宗必登等作亂,會顧成討平之。其冬拜征虜左將軍,副西平侯沐春討麓川叛蠻刀幹孟。明年,福與都督瞿能踰高良公山,擣南甸,禽其酋刀名孟。回軍擊景罕寨,不下。春以銳軍至,賊驚潰,幹孟懼,乞降。已而春卒,賊復懷貳。是時太祖已崩,惠帝初即位,拜福征虜將軍。福遂破禽刀幹孟,降其衆七萬,分兵徇下諸寨,麓川地悉定。建文元年還京師,論功進都督同知。練兵德州,進左都督。與盛庸、平安會兵伐燕,戰淮北不利,奔還。
       成祖即位,以福宿將知兵,推誠用之,聘其甥女徐氏為趙王妃。尋命佩征虜將軍印,充總兵官,鎮寧夏,節制山、陝、河南諸軍。福至鎮,宣布德意,招徠遠人,塞外諸部降者相踵。邊陲無事,因請置驛屯田積穀,定賞罰,為經久計。會有讒之者。帝不聽,降敕褒慰。
       永樂五年八月移鎮甘肅。福馭軍嚴,下多不便者。帝間使使戒福,善自衞,毋為小人所中。六年,福請遣京師蕃將將迤北降人。帝報曰:「爾久總蕃、漢兵,恐勢衆致讒耳。爾老將,朕推誠倚重,毋顧慮。」尋請以布市馬,選其良者別為羣,置官給印專領之。于是馬大蕃息。永昌苑牧馬自此始。
       明年,本雅失里糾阿魯台將入寇,為瓦剌所敗,走臚朐河,欲收諸部潰卒窺河西。詔福嚴兵為備。迤北王子、國公、司徒以下十餘人帥所部駐亦集乃,乞內附。福以聞。帝令庶子楊榮往佐福經理,其衆悉降。福親至亦集乃鎮撫之,送其酋長於京師。帝嘉福功,命榮即軍中封福為寧遠侯,祿千石,且詔福軍中事先行後聞。
       八年,帝北征,召福從出塞。初,帝以福有才略,寵任踰諸將。福亦善引嫌,有事未嘗專決。在鎮嘗請取西平侯家鞏昌蓄馬,以充孳牧。帝報曰:「皇考時貴近家多許養馬,以示共享富貴之意。爾所奏固為國矣,然非待勳戚之道。」不聽。其餘有請輒行,委寄甚重。及從征,數違節度。羣臣有言其罪者,福益怏怏有怨言。師還,都御史陳瑛復劾之。福懼,自縊死,爵除。而趙王妃亦尋廢。
       顧成,字景韶,其先湘潭人。祖父業操舟,往來江、淮間,遂家江都。成少魁岸,膂力絕人,善馬槊,文其身以自異。太祖渡江,來歸,以勇選為帳前親兵,擎蓋出入。嘗從上出,舟膠於沙,成負舟而行。從攻鎮江,與勇士十人轉鬬入城,被執,十人皆死,成躍起斷縛,仆持刀者,脫歸。導衆攻城,克之,授百戶。大小數十戰,皆有功,進堅城衞指揮僉事。從伐蜀,攻羅江,禽元帥以下二十餘人,進降漢州,蜀平,改成都後衞。洪武六年禽重慶妖賊王元保。
       八年調守貴州。時羣蠻叛服不常。成連歲出兵,悉平之。已,從潁川侯傅友德征雲南,為前鋒,首克普定,留成列柵以守。蠻數萬來攻,成出柵,手殺數十百人,賊退走。餘賊猶在南城,成斬所俘而縱其一曰:「吾夜二鼓來殺汝。」夜二鼓,吹角鳴礮。賊聞悉走,獲器甲無算,進指揮使。諸蠻隸普定者悉平。十七年平阿黑、螺螄等十餘寨。明年奏罷普定府,析其地為三州、六長官司,進貴州都指揮同知。有告其受賕及僭用玉器等物者,以久勞不問。二十九年遷右軍都督僉事,佩征南將軍印,會何福討水西蠻,斬其酋居宗必登。明年,西堡、滄浪諸寨蠻亂。成遣指揮陸秉與其子統分道討平之。成在貴州凡十餘年,討平諸苗洞寨以百數,皆誅其渠魁,撫綏餘衆。恩信大布,蠻人帖服。是年二月,召還京。
       建文元年為左軍都督,從耿炳文禦燕師,戰真定,被執。燕王解其縛曰:「此天以爾授我也。」送北平,輔世子居守。南軍圍城,防禦調度一聽於成。燕王即位,論功封鎮遠侯,食祿千五百石,予世券,命仍鎮貴州。
       永樂元年上書,請嚴備西北諸邊,及早建東宮。帝褒答之。六年三月召至京,賜金帛遣還。思州宣慰使田琛與思南宣慰使田宗鼎搆兵,詔成以兵五萬壓其境,琛等就禽。於是分思州、思南地更置州縣,遂設貴州布政司。其年八月,臺羅苗普亮等作亂,詔成帥二都司三衞兵討平之。
       成性忠謹,涉獵書史。始居北平,多效謀畫,然終不肯將兵,賜兵器亦不受。再鎮貴州,屢平播州、都勻諸叛蠻,威鎮南中,土人立生祠祀焉。其被召至京也,命輔太子監國。成頓首言:「太子仁明,廷臣皆賢,輔導之事非愚臣所及,請歸備蠻。」時羣小謀奪嫡,太子不自安。成入辭文華殿,因曰:「殿下但當竭誠孝敬,孳孳恤民,萬事在天,小人不足措意。」十二年五月卒,年八十有五。贈夏國公,諡武毅。
       八子。長統,普定衞指揮,以成降燕被誅。
       統子興祖嗣侯。仁宗即位,廣西蠻叛。詔興祖為總兵官討之。先後討平潯州、平樂、思恩、宜山諸苗,降附甚衆。宣德中,交阯黎利復叛,陷隘留關,圍丘溫。時興祖在南寧,坐擁兵不援,徵下錦衣衞獄,踰年得釋。正統末,從北征,自土木脫歸,論死。也先逼都城,復冠帶,充副總兵,禦敵於城外。授都督同知,守備紫荊關。景泰三年坐受賄,復下獄,尋釋。以立東宮恩,予伯爵。天順初,復侯,守備南京,卒。孫淳嗣,卒,無子。
       從弟溥嗣,掌五軍右掖。弘治二年拜平蠻將軍,鎮湖廣。始至,捕斬苗中首惡。五年十月,貴州都勻苗乜富架作亂,自稱都順王,梗滇、蜀道。詔溥充總兵官,帥兵八萬討之,分五路刻期並進。誅富架父子,斬首萬計,加太子太保,增祿二百石。召入提督團營,掌前軍都督府事。十六年卒。諡襄恪。溥清慎守法,卒之日,囊無餘資,英國公張懋出布帛以斂。
       子仕隆嗣,管神機營左哨,得士心。正德初,出為漕運總兵,數請恤軍卒。鎮淮安十餘年,以清白聞。武宗南巡,江彬橫甚,折辱諸大吏,惟仕隆不為屈。嘉靖初,移鎮湖廣。尋召還,論奉迎防守功,加太子太傅,掌中軍都督府事。錦衣千戶王邦奇者,怨大學士楊廷和、兵部尚書彭澤,上疏言:「哈密失策,事由兩人。」帝怒,逮繫廷和諸子壻。給事中楊言疏救,忤旨,事下五府九卿科道議。仕隆言:「廷和功在社稷。邦奇小人,假邊事惑聖聽,傷國體。」有詔切責,移病解營務,卒。贈太傅,諡榮靖。
       子寰嗣,守備南京,奉詔讞獄,多所平反。十七年為漕運總兵官。明年,獻皇后梓宮赴承天,漕舟以避梓宮後期者三千。而江南北多傷。寰請被地停漕一年,令改折色。軍民交便。又條上漕政七事,並施行。諸為漕蠹者病之,遂布蜚語,為給事中王交所劾。已,按驗不實,再鎮淮安。會安南事起,移鎮兩廣。
       莫宏瀷者,安南都統使莫福海子也。福海死,宏瀷幼,其權臣阮敬與族人莫正中構兵,國內亂,正中逃入欽州。時有議乘釁取安南者。寰與提督侍郎周延決策,請于朝,令宏瀷襲都統使,安南遂定。三十年事也。尋以兵討平桂林、平樂叛瑤。
       復命鎮淮,有禦倭功。入總京營,加太子太保。復出督漕。召還。請老。隆慶五年特起授京營總督。尋乞休。神宗嗣位,起掌左府。久之,致仕。加少保。萬曆九年卒。贈太傅,諡榮僖。
       自溥至寰,三世皆寬和廉靖,內行飭謹,曉文藝。仕隆、寰兩世督漕,皆勤於職。三傳至孫肇跡,京師陷,死於賊。
       贊曰:東昌、小河之戰,盛庸、平安屢挫燕師,斬其驍將,厥功甚壯。及至兵敗被執,不克引義自裁,隱忍偷生,視鐵鉉、暴昭輩,能無愧乎?何福、顧成皆太祖時宿將,著功邊徼,而一遇燕兵,或引却南奔,或身遭俘馘。成祖棄瑕錄舊,均列茅土,亦云幸矣。福固不以功名終,而成之延及苗裔,榮不勝辱,亦奚足取哉。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太祖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太祖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太祖三
卷四 本紀第四 恭閔帝
卷五 本紀第五 成祖一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
卷七 本紀第七 成祖三
卷八 本紀第八 仁宗
卷九 本紀第九 宣宗
卷十 本紀第十 英宗前紀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憲宗一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憲宗二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孝宗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武宗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世宗一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世宗二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穆宗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神宗一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神宗二 光宗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 莊烈帝一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莊烈帝二
卷二十五 志第一 天文一
卷二十六 志第二 天文二
卷二十七 志第三 天文三
卷二十八 志第四 五行一
卷二十九 志第五 五行二
卷三十 志第六 五行三
卷三十一 志第七 曆一
卷三十二 志第八 曆二
卷三十三 志第九 曆三
卷三十四 志第十 曆四
卷三十五 志第十一 曆五
卷三十六 志第十二 曆六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三 曆七
卷三十八 志第十四 曆八
卷三十九 志第十五 曆九
卷四十 志第十六 地理一
卷四十一 志第十七 地理二
卷四十二 志第十八 地理三
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 地理四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 地理五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地理七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三 禮一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禮二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五 禮三
卷五十 志第二十六 禮四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禮五
卷五十二 志第二十八 禮六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九 禮七
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 禮八
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一 禮九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禮十
卷五十七 志第三十三 禮十一
卷五十八 志第三十四 禮十二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禮十三
卷六十 志第三十六 禮十四
卷六十一 志第三十七 樂一
卷六十二 志第三十八 樂二
卷六十三 志第三十九 樂三
卷六十四 志第四十 儀衞
卷六十五 志第四十一 輿服一
卷六十六 志第四十二 輿服二
卷六十七 志第四十三 輿服三
卷六十八 志第四十四 輿服四
卷六十九 志第四十五 選舉一
卷七十 志第四十六 選舉二
卷七十一 志第四十七 選舉三
卷七十二 志第四十八 職官一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職官二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
卷七十五 志第五十一 職官四
卷七十六 志第五十二 職官五
卷七十七 志第五十三 食貨一
卷七十八 志第五十四 食貨二
卷七十九 志第五十五 食貨三
卷八十 志第五十六 食貨四
卷八十一 志第五十七 食貨五
卷八十二 志第五十八 食貨六
卷八十三 志第五十九 河渠一
卷八十四 志第六十 河渠二
卷八十五 志第六十一 河渠三
卷八十六 志第六十二 河渠四
卷八十七 志第六十三 河渠五
卷八十八 志第六十四 河渠六
卷八十九 志第六十五 兵一
卷九十 志第六十六 兵二
卷九十一 志第六十七 兵三
卷九十二 志第六十八 兵四
卷九十三 志第六十九 刑法一
卷九十四 志第七十 刑法二
卷九十五 志第七十一 刑法三
卷九十六 志第七十二 藝文一
卷九十七 志第七十三 藝文二
卷九十八 志第七十四 藝文三
卷九十九 志第七十五 藝文四
卷一百 表第一 諸王世表一
卷一百○一 表第二 諸王世表二
卷一百0二 表第三 諸王世表三
卷一百0三 表第四 諸王世表四
卷一百0四 表第五 諸王世表五
卷一百0五 表第六 功臣世表一
卷一百0六 表第七 功臣世表二
卷一百0七 表第八 功臣世表三
卷一百0八 表第九 外戚恩澤表
卷一百0九 表第十 宰輔年表一
卷一百一十 表第十一 宰輔年表二
卷一百一十一 表第十二 七卿年表一
卷一百一十二 表第十三 七卿年表二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 后妃一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二 后妃二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三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四 諸王一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五 諸王二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 諸王三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 諸王四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八 諸王五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九 公主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O一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O二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O三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O四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O五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O六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O七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O八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O九 列傳第九十七
卷二百一十 列傳第九十八
卷二百一十一 列傳第九十九
卷二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 。
卷二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O一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O二
卷二百一十五 列傳第一百O三
卷二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O四
卷二百一十七 列傳第一百O五
卷二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O六
卷二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O七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O八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O九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龐尚鵬 宋儀望 張岳 李材 陸樹德 蕭廩 賈三近 李頤 朱鴻謨 蕭彥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二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 陳邦瞻 畢懋康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趙南星 鄒元標 孫慎行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滿朝薦 江秉謙 侯震暘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孫承宗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楊鎬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