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明史(繁體版)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九 禮七
作者:清 · 張廷玉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嘉禮一 登極儀 大朝儀 常朝儀 皇太子親王朝儀 諸王來朝儀 諸司朝覲儀 中宮受朝儀 朝賀東宮儀 大宴儀 上尊號徽號儀
       二曰嘉禮。行於朝廷者,曰朝會,曰宴饗,曰上尊號、徽號,曰冊命,曰經筵,曰表箋。行於辟雍者,曰視學。自天子達於庶人者,曰冠,曰婚。行於天下者,曰巡狩,曰詔赦,曰鄉飲酒。舉其大者書之。儀之同者,則各附於其類云。
       登極儀
       漢高帝即位氾水之陽,其時緜蕞之禮未備。魏、晉以降,多以受禪改號。元世祖履尊既久,一統後,但舉朝賀。明興,太祖以吳元年十二月將即位,命左相國李善長等具儀。善長率禮官奏。
       即位日,先告祀天地。禮成,即帝位於南郊。丞相率百官以下及都民耆老,拜賀舞蹈,呼萬歲者三。具鹵簿導從,詣太廟,上追尊四世冊寶,告祀社稷。還,具袞冕,御奉天殿,百官上表賀。
       先期,侍儀司設表案於丹墀內道之西北,設丞相以下拜位於內道東西。每等異位,重行北面。捧表、展表、宣表官位於表案西,東向。糾儀御史二人於表案南,東西向。宿衞鎮撫二人於東西陛下,護衞百戶二十四人於其南,稍後。知班二人,於文武官拜位北,東西向。通贊、贊禮二人於知班北,通贊西,贊禮東。引文武班四人於文武官拜位北,稍後,東西向。引殿前班二人於引文武班南。舉表案二人於引文武班北。舉殿上表案二人於西陛下,東向。丹陛上設殿前班指揮司官三人,東向。宣徽院官三人,西向。儀鸞司官於殿中門之左右,護衞千戶八人於殿東西門,俱東西向。鳴鞭四人於殿前班之南,北向。將軍六人於殿門左右,天武將軍四人於陛上四隅,俱東西向。殿上,尚寶司設寶案於正中,侍儀司設表案於寶案南。文武侍從兩班於殿上東西,文起居注、給事中、殿中侍御史、尚寶卿,武懸刀指揮,東西向。受表官於文侍從班南,西向。內贊二人於受表官之南,捲簾將軍二人於簾前,俱東西向。
       是日,拱衞司陳鹵簿,列甲士於午門外,列旗仗,設五輅於奉天門外。侍儀舍人二,舉表案入。鼓初嚴,百官朝服立午門外。通贊、贊禮、宿衞官、諸侍衞及尚寶卿侍從官入。鼓三嚴,丞相以下入。皇帝袞冕陞御座,大樂鼓吹振作。樂止,將軍捲簾,尚寶卿置寶於案。拱衞司鳴鞭,引班導百官入丹墀拜位。初行樂作,至位樂止。知班贊班,贊禮贊拜。樂作,四拜,興。樂止。捧表以下官由殿西門入。內贊贊進表。捧表官跪捧。受表官搢笏,跪受,置於案。出笏,興,退立,東向。內贊贊宣表。宣表官前,搢笏,跪,展表官搢笏,同跪。宣訖,展表官出笏,以表復於案,俱退。宣表官俯伏興。俱出殿西門,復位。贊禮贊拜。樂作,四拜,樂止。搢笏,鞠躬三,舞蹈。拱手加額,呼萬歲者三。出笏,俯伏興。樂作,四拜,賀畢。遂遣官冊拜皇后,冊立皇太子,以即位詔告天下。
       成祖即位倉猝,其議不詳。仁宗即位,先期,司設監陳御座於奉天門,欽天監設定時鼓,尚寶司設寶案,教坊司設中和韶樂,設而不作。是日早,遣官告天地宗社,皇帝具孝服告几筵。至時,鳴鐘鼓,設鹵簿。皇帝袞冕,御奉天門。百官朝服,入午門。鴻臚寺導執事官行禮,請陞御座。皇帝由中門出,陞座,鳴鞭。百官上表,行禮,頒詔,俱如儀。宣宗以後,儲宮嗣立者並同。正德十六年,世宗入承大統。先期造行殿於宣武門外,南向。設帷幄御座,備翼善冠服及鹵簿大駕以候。至期,百官郊迎。駕入行殿,行四拜禮。明日,由大明門入。省詔草,改年號,素服詣大行几筵謁告。畢,設香案奉天殿丹陛上。皇帝袞冕,行告天地禮。詣奉先殿、奉慈殿謁告,仍詣大行几筵、慈壽皇太后、莊肅皇后前各行禮,遂御華蓋殿。百官朝服入。傳旨免賀,五拜三稽首。鴻臚寺官請陞殿,帝由午門出御奉天殿。鳴鞭,贊拜,頒詔,如制。
       大朝儀
       漢正會禮,夜漏未盡七刻,鐘鳴受賀。公卿以下執贄來庭,二千石以上升殿,稱萬歲,然後宴饗。晉咸寧注,有晨賀晝會之分。唐制,正旦、冬至、五月朔、千秋節,咸受朝賀。宋因之。
       明太祖洪武元年九月定正旦朝會儀,與登極略相仿。其後屢詔更定,立為中制。
       凡正旦冬至,先日,尚寶司設御座於奉天殿,及寶案於御座東,香案於丹陛南。教坊司設中和韶樂於殿內東西,北向。翌明,錦衣衞陳鹵簿、儀仗於丹陛及丹墀,設明扇於殿內,列車輅於丹墀。鳴鞭四人,左右北向。教坊司陳大樂於丹陛東西,北向。儀禮司設同文、玉帛兩案於丹陛東。金吾衞設護衞官於殿內及丹陛,陳甲士於丹墀至午門外,錦衣衞設將軍於丹陛至奉天門外,陳旗幟於奉天門外,俱東西列。典牧所陳仗馬犀象於文、武樓南,東西向。司晨郎報時位於內道東,近北。糾儀御史二,位於丹墀北,內贊二,位於殿內,外贊二,位於丹墀北,傳制、宣表等官位於殿內,俱東西向。鼓初嚴,百官朝服,班午門外。次嚴,由左、右掖門入,詣丹墀東西,北向立。三嚴,執事官詣華蓋殿,帝具袞冕陞座,鐘聲止。
       儀禮司奏執事官行禮,贊五拜,畢,奏請陞殿。駕興,中和樂作。尚寶司捧寶前行,導駕官前導,扇開簾捲,寶置於案,樂止。鳴鞭報時,對贊唱排班,班齊。贊禮唱鞠躬,大樂作。贊四拜,興,樂止。典儀唱進表,樂作。給事中二人,詣同文案前,導引序班舉案由東門入,置殿中,樂止。內贊唱宣表目。宣表目官跪,宣訖,俯伏,興。唱宣表,展表官取表,宣表官至簾前,外贊唱,衆官皆跪。宣表訖,內外皆唱,俯伏,興。序班舉表案於殿東,外贊唱,衆官皆跪。代致詞官跪丹陛中,致詞云:「具官臣某,茲遇正旦,三陽開泰,萬物咸新。」冬至則云:「律應黃鐘,日當長至。」「恭惟皇帝陛下,膺乾納祜,奉天永昌。」賀畢,外贊唱,衆官皆俯伏,興。樂作,四拜,興。樂止。傳制官跪奏傳制,由東門出,至丹陛,東向立,稱有制。贊禮唱,跪,宣制。正旦則云:「履端之慶,與卿等同之。」冬至則云:「履長之慶,與卿等同之。」萬壽聖節則致詞曰:「具官臣某,欽遇皇帝陛下聖誕之辰,謹率文武官僚敬祝萬歲壽。」不傳制。贊禮唱俯伏,興。樂止。贊搢笏,鞠躬三,舞蹈。贊跪唱山呼,百官拱手加額曰「萬歲」;唱山呼,曰「萬歲」;唱再山呼,曰「萬萬歲」。凡呼萬歲,樂工軍校齊聲應之。贊出笏,俯伏,興,樂作。贊四拜,興,樂止。儀禮司奏禮畢,中和樂作。鳴鞭,駕興。尚寶官捧寶,導駕官前導,至華蓋殿,樂止。百官以次出。
       洪武三十年更定同文、玉帛案俱進安殿中,宣表訖,舉置於寶案之南。嘉靖十六年更定蕃國貢方物案入於丹陛中道左右,設定時鼓於文樓上,大樂陳奉天門內東西,北向。他儀亦略有增損。
       立春日進春,都城府縣舉春案由東階陞,跪置於丹陛中道,俯伏,興。贊拜,樂作。四拜,興,樂止。文武官北向立,致詞官詣中道之東,跪奏云:「新春吉辰,禮當慶賀。」贊拜,樂作。五拜三叩頭,興,樂止。儀禮司奏禮畢。正統十一年,正旦立春,禮部議順天府官進春後,百官即詣班行賀正旦禮。舊制,冬至日行賀禮。嘉靖九年分祀二郊,以冬至大報,是日行慶成禮。次日,帝詣內殿,行節祭禮。又詣母后前行賀禮訖,始御奉天殿受賀。
       常朝儀
       古禮,天子有外朝、內朝、燕朝。漢宣帝五日一朝。唐制,天子日御紫宸殿見羣臣曰常參,朔望御宣政殿見羣臣曰入閣。宋則侍從官日朝垂拱謂之常參,百司五日一朝紫宸為六參,在京朝官朔望朝紫宸為朔參、望參。
       明洪武三年定制,朔望日,帝皮弁服御奉天殿,百官朝服於丹墀東西,再拜。班首詣前,同百官鞠躬,稱「聖躬萬福」。復位,皆再拜,分班對立。省府臺部官有奏,由西階陞殿。奏畢降階,百官出。十七年罷朔望起居禮。後更定,朔望御奉天殿,常朝官序立丹墀,東西向,謝恩見辭官序立奉天門外,北向。陞座作樂。常朝官一拜三叩頭,樂止,復班。謝恩見辭官於奉天門外,五拜三叩頭畢,駕興。
       又凡早朝,御華蓋殿,文武官於鹿頂外東西立,鳴鞭,以次行禮訖。四品以上官入侍殿內,五品以下仍前北向立。有事奏者出班,奏畢,鳴鞭以次出。如御奉天殿,先於華蓋殿行禮。奏事畢,五品以下詣丹墀,北向立,五品以上及翰林院、給事中、御史於中左、中右門候鳴鞭,詣殿內序立,朝退出。凡百官於御前侍坐,有官奏事,必起立,奏畢復坐。從皇帝行丹墀,常北面,不南向,左右周旋不背北。皇帝陞奉天門及丹陛,隨從官不得徑由中道幷王道。二十四年定侍班官:東則六部都察院堂上官、十三道掌印御史、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應天府、翰林院、春坊、光祿寺、欽天監、尚寶司、太醫院、五軍斷事及京縣官,西則五軍都督、錦衣衞指揮、各衞掌印指揮、給事中、中書舍人。又令禮部置百官朝牌,大書品級,列丹墀左右木柵上,依序立。二十六年令凡入殿必履鞵。
       永樂初,令內閣官侍朝立金臺東,錦衣衞在西,後移御道,東西對立。四年,諭六部及近侍官曰:「早朝多四方所奏事。午後事簡,君臣之間得從容陳論。自今有事當商搉者,皆於晚朝。」七年,諭行在禮部曰:「北京冬氣嚴凝,羣臣早朝奏事,立久不勝。今後朝畢,於右順門內便殿奏事。」
       景泰初,定午朝儀。凡午朝,御左順門,設寶案。執事奏事官候於左掖門外。駕出,以次入。內閣、五府、六部奏事官,六科侍班官,案西序立;侍班御史二,序班二,將軍四,案南面北立;鳴贊一,案東,西向立;錦衣衞、鴻臚寺東向立;管將軍官、侍衞官立於將軍西。府部奏事畢,撤案,各官退。有密事,赴御前奏。
       嘉靖九年令常朝官禮畢,內閣官由東陛、錦衣衞官由西陛陞,立於寶座東西。有欽差官及外國人領敕,坊局官一人奉敕立內閣後,稍上,候領敕官辭,奉敕官承旨由左陛下,循御道授之。隆慶六年詔以三六九日視朝。萬曆三年令常朝日記注起居官四人,列於東班給事中上,稍前,以便觀聽。午朝,則列於御座西,稍南。
       凡入朝次第,洪武二十四年令朝參將軍先入,近侍次之,公、侯、駙馬、伯又次之,五府、六部又次之,應天府及在京雜職官員又次之。成化十四年令進士照辦事衙門次第,立見任官後。
       皇太子親王朝儀
       前史多不載。明洪武元年九月定制,凡正旦等大朝,皇帝御奉天殿,先設皇太子、親王次於文樓,設拜位幷拜褥於丹陛上正中。皇帝陞座,殿前執事班起居訖。引進引皇太子及親王由奉天東門入,百官齊入。樂作,皇太子、親王陞自東階,至丹陛拜位,樂止。贊四拜,樂作,興,樂止。引進導由殿東門入,樂作。內贊引至御座前位,樂止。唱跪,皇太子跪稱賀云,「長子某,茲遇履端之節」,冬至則云「履長」,「謹率諸弟某等,欽詣父皇陛下稱賀」。傳制如前,贊俯伏,興。皇太子、諸王由東門出,樂作。引進引復丹陛位,樂止。贊四拜,樂作,興,樂止。降自東階,樂作。至文樓,樂止。百官隨入賀。其朝皇后,則於坤寧宮,略如朝皇帝儀。
       二十六年改定朝賀於乾清宮。其日,皇帝、皇后陞座,侍從導引如儀,引禮引皇太子及妃、親王及妃詣上位前,贊禮贊四拜,興。贊禮引皇太子詣前,贊跪,引禮贊太子妃、諸王及妃皆跪。皇太子致詞,同前,不傳制。贊禮贊皇太子俯伏,興,引禮贊諸王俯伏,興,太子妃、諸王妃皆興。贊禮引皇太子復位。贊拜,皇太子以下皆四拜。禮畢,引禮引至皇后前,其前後贊拜,皆如朝皇帝儀。致詞稱「母后殿下」。禮畢,出。七年更定,不致賀辭,止行八拜禮。朝賀皇太后禮,皆同。
       諸王來朝儀
       古者,六年五服一朝。漢法有四見儀。魏制,藩王不得入覲。晉泰始中,令王公以下入朝者,四方各為二番。唐以後,親藩多不就國。明代仿古封建,親王之藩不常入朝,朝則賜賚甚厚。
       明初,凡來朝,先期陳御座於奉天殿,如常儀。諸王次於奉天門外東耳房。鼓三嚴,百官入就侍立位。引禮導王具袞冕,由東門入,陞東陛,就位。王府從官就丹墀位。贊拜,樂作,王與從官皆四拜。興,樂止。王從殿東門入,樂作。內贊導至御前,樂止。王跪,王府官皆跪。王致辭曰:「第幾子某王某,茲遇某時入覲,欽詣父皇陛下朝拜。」贊俯伏,興。王由東門出。樂作,復拜位,樂止。贊拜,王興。從官皆四拜,興。樂作,駕興,王及各官以次出。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諸王大朝,行八拜禮。常朝,一拜。凡伯叔兄見天子,在朝行君臣禮,便殿行家人禮。伯叔兄西向坐,受天子四拜。天子居中南面坐,以尚親親之義,存君臣之禮。凡外戚朝見,皇后父母見帝行君臣禮,后見父母行家人禮。皇太子見皇后父母,皇后父母西向立,皇太子東向行四拜禮,皇后父母立受兩拜,答兩拜。
       諸司朝覲儀
       明制,天下官三年一入朝。自十二月十六日始,鴻臚寺以次引見。二十五日後,每日方面官隨常朝官入奉天門行禮,府州縣官及諸司首領官吏、土官吏俱午門外行禮。正旦大朝以後,方面官於奉天殿前序立,知府以下,奉天門金水橋南序立,如常朝儀。天順三年令凡方面官入朝,遞降京官一等。萬曆五年令凡朝覲,南京府尹、行太僕寺苑馬寺卿、布按二司,俱於十二月十六日朝見,外班行禮。由右掖門至御前,鴻臚寺官以次引見。其鹽運司及知府以下官吏,浙江、江西十七日,山東、山西十八日,河南、陝西十九日,湖廣、南直隸二十日,福建、四川二十一日,廣東、廣西二十二日,雲南、貴州二十三日,北直隸二十四日,各外班行禮,至御前引見。免朝則止,仍候御朝日引見。正旦朝賀,俱入殿前行禮。凡朝覲官見辭謝恩,具公服,正旦具朝服,不著朱履。常朝俱錦繡。
       中宮受朝儀
       惟唐開元禮有朝皇太后及皇后受羣臣賀、皇后會外命婦諸儀。明制無皇后受羣臣賀儀,而皇妃以下,正旦、冬至朝賀儀,則自洪武元年九月詔定。
       凡中宮朝賀,內使監設皇后寶座於坤寧宮。丹陛儀仗,內使執之。殿上儀仗,女使執之。陳女樂於宮門外。設皇貴妃幄次於宮門外之西,近北;設公主幄次於宮門外之東,稍南;設外命婦幄次於門外之南,東西向。皇后服褘衣出閤,仗動,樂作。陞座,樂止。司賓導外命婦由東門入內道,東西班侍立,訖。導皇貴妃、衆妃由東門入,至陛上拜位。贊拜,樂作,四拜興,樂止。導由殿東門入,樂作。內贊接引至殿上拜位,樂止。贊跪,妃皆跪。皇貴妃致詞曰,「妾某氏等,遇茲履端之節」,冬至則云「履長」,「恭詣皇后殿下稱賀」。致詞畢,皆俯伏,興,樂作。復位,樂止。贊拜,樂作,四拜興,樂止。降自東階出。司賓導公主由東門入,至陛上拜位,以次立,行禮如皇妃儀。司賓導外命婦入殿前中道拜位,贊拜如儀。班首由西陛陞,入殿西門,樂作。內贊接引至殿上拜位,班首及諸命婦皆跪。班首致詞曰:「某國夫人妾某氏等稱賀。」賀畢,出復位。司言跪承旨,由殿中門出,立露臺之東,南向,稱有旨。命婦皆跪,司言宣旨曰:「履端之慶,與夫人等共之。」贊興。司言奏宣旨畢。皇后興,樂作。入內閤門,樂止。諸命婦出。太皇太后、皇太后朝賀儀同。
       洪武二十六年重定中宮朝賀儀。先日,女官設御座香案。至日內官設儀仗、陳女樂於丹陛東西,北向,設箋案於殿東門。命婦至宮門,司賓引入就拜位,女官具服侍班。尚宮、尚儀等官詣內奉迎,皇后具服出,作樂,贊拜如前儀。女官舉箋案由殿東門入,樂作。至殿中,樂止。贊跪,命婦皆跪。贊宣箋目,女官宣訖,贊展箋,宣箋女官詣案前,展宣訖,舉案於殿東。命婦皆興,司賓引班首由東階陞入殿東門,樂作。內贊引至殿中,樂止。贊跪,班首及諸命婦皆跪。班首致詞訖,皆興,由西門出。贊拜及司言宣旨,皆如儀,禮畢。千秋節致詞云:「茲遇千秋令節,敬詣皇后殿下稱賀。」不傳旨。凡朔望命婦朝參,是日設御座於宮中,陳儀仗女樂。皇后陞座,引禮女官引命婦入班,文東武西,各以夫品。贊拜,樂作,四拜。禮畢,出。陰雨、大寒暑則免。後命婦朝賀,俱於仁智殿。朝東宮妃,儀如朝中宮,不傳令。
       朝賀東宮儀
       漢以前無聞。隋文帝時,冬至百官朝太子,張樂受賀。唐制,宮臣參賀皇太子,皆舞蹈。開元始罷其禮。故事,百官詣皇太子止稱名,惟宮臣稱臣。明洪武十四年,給事中鄭相同請如古制,詔下羣臣議。編修吳沈等議曰:「東宮,國之大本,所以繼聖體而承天位也。臣子尊敬之禮,不得有二。請凡啟事東宮者,稱臣如故。」從之。
       凡朝東宮,前期,典璽官設皇太子座於文華殿,錦衣衞設儀仗於殿外,教坊司陳大樂於文華門內東西,北向,府軍衞列甲士旗幟於門外,錦衣衞設將軍十二人於殿中門外及文華門外,東西向,儀禮司官設箋案於殿東門外,設百官拜位於殿下東西,設傳令宣箋等官位於殿內東西。是日,百官詣文華門外。導引官啟外備,皇太子具冕服出,樂作。陞座,樂止。百官入,贊拜,樂作。四拜興,樂止。丞相陞自西階,至殿內拜位,俱跪。丞相致詞曰:「某等茲遇三陽開泰,萬物維新。敬惟皇太子殿下,茂膺景福。」畢,俯伏,興,復位。舍人舉箋案入殿中,其捧箋、展箋、宣箋、傳令,略與皇后同。令曰:「履茲三陽,願同嘉慶。」餘俱如儀。冬至致詞,則易「律應黃鐘,日當長至」。傳令則易「履長之節」。千秋節致詞則云:「茲遇皇太子殿下壽誕之辰,謹率文武羣官,敬祝千歲壽。」不傳令。凡朔望,百官朝退,詣文華殿門外,東西立。皇太子陞殿,樂作。百官行一拜禮。其謝恩見辭官亦行禮。
       洪武元年十二月,帝以東宮師傅皆勳舊大臣,當待以殊禮,命議三師朝賀東宮儀。禮官議曰:「唐制,羣臣朝賀東宮,行四拜禮,皇太子答後二拜。三公朝賀,前後俱答拜。近代答拜之禮不行,而三師之禮不可不重。今擬凡大朝賀,設皇太子座於大本堂,設答拜褥位於堂中,設三師、賓客、諭德拜位於堂前。皇太子常服陞座,三師、賓客常服入就位,北向立。皇太子起立,南向。贊四拜,皇太子答後二拜。」
       六年詔百官朝見太子,朝服去蔽膝及佩。二十九年詔廷臣議親王見東宮儀。禮官議,諸王來見,設皇太子位於正殿中,設諸王拜位於殿門外及殿內,設王府官拜位於庭中道上之東西,設百官侍立位於庭中,東西向。至日,列甲士,陳儀仗,設樂如常。諸王詣東宮門外幄次,皇太子常服出,樂作。陞座,樂止。引禮導諸王入就殿門外位。初行,樂作,就位,樂止。導詣殿東門入,樂作。內贊引至位,北向立,樂止。贊跪,王與王府官皆跪,致詞曰:「茲遇某節,恭詣皇太子殿下。」致詞畢,王與王府官皆俯伏,興,樂作。復位,樂止。贊拜,樂作,王與王府官皆四拜。興,樂止。禮畢,王及各官以次出。王至後殿,敍家人禮。東宮及王皆常服,王由文華殿東門入,至後殿。王西向,東宮南向。相見禮畢,敍坐,東宮正中,南面,諸王列於東西。
       嘉靖二十八年,禮部奏,故事,皇太子受朝賀,設座文華殿中,今易黃瓦,似應避尊。帝曰:「東宮受賀,位當設文華門之左,南向。然侍衞未備,已之。」隆慶二年冊皇太子,詔於文華殿門東間,設座受賀。
       大宴儀
       漢大朝會,羣臣上殿稱萬歲,舉觴。百官受賜宴饗,大作樂。唐大饗登歌,或於殿庭設九部伎。宋以春秋仲月及千秋節,大宴羣臣,設山樓排場,窮極奢麗。明制,有大宴、中宴、常宴、小宴。
       洪武元年大宴羣臣於奉天殿,三品以上陞殿,餘列於丹墀,遂定正旦、冬至聖節宴謹身殿禮。二十六年重定大宴禮,陳於奉天殿。永樂元年,以郊祀禮成,大宴。十九年以北京郊社、宗廟及宮殿成,大宴。宣德、正統間,朝官不與者,給賜節錢。凡立春、元宵、四月八日、端午、重陽、臘八日,永樂間,俱於奉天門賜百官宴,用樂。其後皆宴於午門外,不用樂。立春日賜春餅,元宵日團子,四月八日不落莢,嘉靖中,改不落莢為麥餅。端午日涼糕糉,重陽日糕,臘八日麵,俱設午門外,以官品序坐。宣德五年冬,久未雪,十二月大雪。帝示羣臣喜雪詩,復賜賞雪宴。羣臣進和章,帝擇其寓警戒者錄之,而為之序。皇太后聖誕,正統四年賜宴午門。東宮千秋節,永樂間,賜府部堂上、春坊、科道、近侍錦衣衞及天下進箋官,宴於文華殿。宣德以後,俱宴午門外。凡祀圜丘、方澤、祈穀、朝日夕月、耕耤、經筵日講、東宮講讀,皆賜飯。親蠶,賜內外命婦飯。纂修校勘書籍,開館暨書成,皆賜宴。閣臣九年考滿,賜宴於禮部,九卿侍宴。新進士賜宴曰恩榮。
       凡大饗,尚寶司設御座於奉天殿,錦衣衞設黃麾於殿外之東西,金吾等衞設護衞官二十四人於殿東西。教坊司設九奏樂歌於殿內,設大樂於殿外,立三舞雜隊於殿下。光祿寺設酒亭於御座下西,膳亭於御座下東,珍羞醯醢亭於酒膳亭之東西。設御筵於御座東西,設皇太子座於御座東,西向,諸王以次南,東西相向。羣臣四品以上位於殿內,五品以下位於東西廡,司壺、尚酒、尚食各供事。
       至期,儀禮司請陞座。駕興,大樂作。陞座,樂止。鳴鞭,皇太子親王上殿。文武官四品以上由東西門入,立殿中,五品以下立丹墀,贊拜如儀。光祿寺進御筵,大樂作。至御前,樂止。內官進花。光祿寺開爵注酒,詣御前,進第一爵。教坊司奏炎精之曲。樂作,內外官皆跪,教坊司跪奏進酒。飲畢,樂止。衆官俯伏,興,贊拜如儀。各就位坐,序班詣羣臣散花。第二爵奏皇風之曲。樂作,光祿寺酌酒御前,序班酌羣臣酒。皇帝舉酒,羣臣亦舉酒,樂止。進湯,鼓吹響節前導,至殿外,鼓吹止。殿上樂作,羣臣起立,光祿寺官進湯,羣臣復坐。序班供羣臣湯。皇帝舉筯,羣臣亦舉筯,贊饌成,樂止。武舞入,奏平定天下之舞。第三爵奏眷皇明之曲。樂作,進酒如初。樂止,奏撫安四夷之舞。第四爵奏天道傳之曲,進酒、進湯如初,奏車書會同之舞。第五爵奏振皇綱之曲,進酒如初,奏百戲承應舞。第六爵奏金陵之曲,進酒、進湯如初,奏八蠻獻寶舞。第七爵奏長楊之曲,進酒如初,奏採蓮隊子舞。第八爵奏芳醴之曲,進酒、進湯如初,奏魚躍於淵舞。第九爵奏駕六龍之曲,進酒如初。光祿寺收御爵,序班收羣臣盞。進湯,進大膳,大樂作,羣臣起立。進訖復坐,序班供羣臣飯食。訖,贊膳成,樂止。撤膳,奏百花隊舞。贊撤案,光祿寺撤御案,序班撤羣臣案。贊宴成,羣臣皆出席,北向立。贊拜如儀,羣臣分東西立。儀禮司奏禮畢,駕興,樂止,以次出。其中宴禮如前,但進七爵。常宴如中宴,但一拜三叩頭,進酒或三或五而止。
       凡宴命婦,坤寧宮設儀仗、女樂。皇后常服陞座,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亦常服隨出閤,入就位。大小命婦各立於座位後。丞相夫人率諸命婦舉御食案。丞相夫人捧壽花,二品外命婦各舉食案,於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前。大小命婦各就座位,奉御執事人分進壽花於殿內及東西廡。酒七行,上食五次,酌酒、進湯、樂作止,並如儀。
       上尊號徽號儀
       子無爵父之道。漢高帝感家令之言,而尊太公,荀悅非之。晉哀帝欲尊崇皇太妃,江虨以為宜告顯宗之廟,明事不在己。宋、元志俱載皇太后上尊號儀,而不行告廟,非禮也。明制,天子登極,奉母后或母妃為皇太后,則上尊號。其後或以慶典推崇皇太后,則加二字或四字為徽號。世宗時,上兩宮皇太后,增至八字。上徽號致詞,而上尊號則止進寶冊。
       上尊號,自宣宗登極尊皇太后始。先期遣官祭告天地宗社,帝親告太宗皇帝、大行皇帝几筵。是日,鳴鐘鼓,百官朝服。奉天門設冊寶綵輿香亭。中和韶樂及大樂,設而不作。內官設皇太后寶座,陳儀仗於宮中。設冊寶案於寶座前,設皇帝拜位於丹陛正中,親王拜位於丹墀內。女樂設而不作。皇帝冕服御奉天門。奉冊寶官以冊寶置輿中,內侍舉輿,皇帝隨輿降階陞輅。百官於金水橋南,北向立,輿至皆跪,過興。隨至思善門外橋南,北向立。皇帝至思善門內降輅。皇太后陞座。輿至丹陛。皇帝由左門入,至陛右,北向立。親王冕服各就位。奏四拜,皇帝及王以下皆四拜。奉冊寶官以冊寶由殿中門入,立於左。皇帝由殿左門入,至拜位跪,親王百官皆跪。奏搢圭,奏進冊。奉冊官以冊跪進,皇帝受冊,獻訖。執事官跪受,置案左。奏進寶,奉寶官以寶跪進。皇帝受寶,獻訖,執事官跪受,置案右。奏出圭,奏宣冊,執事官跪宣讀。皇帝俯伏,興,由左門出,至拜位。奏四拜,傳唱百官同四拜。禮畢,駕興。
       是日,皇帝奉皇太后謁奉先殿及几筵,行謁謝禮。禮畢,皇太后還宮,服燕居冠服,陞座。皇帝率皇后、皇妃、親王、公主及六尚等女官,行慶賀禮。翌日,外命婦四品以上,行進表箋禮。
       宣德以後,儀同。正統初,尊太皇太后儀同。天順八年二月增命婦致詞云:「某夫人妾某氏等,恭惟皇太后陛下尊居慈極,永膺福壽。」弘治十八年上兩宮尊號,改皇太后致詞云:「尊居慈闈,茂隆福壽。」
       嘉靖元年二月上尊號,以四宮行禮過勞,分為二日。又以武宗服制未滿,莊肅皇后免朝賀,命婦賀三宮,亦分日。
       上徽號,自天順二年正月奉皇太后始。致詞云:「嗣皇帝臣,伏惟皇太后陛下,功德兼隆,顯崇徽號,永膺福壽,率土同歡。」命婦進表慶賀致詞云:「某夫人妾某氏等,恭惟皇太后陛下德同坤厚,允協徽稱,壽福無疆,輿情歡戴。」餘如常儀。後上徽號及加上徽號,仿此。成化二十三年,禮部具儀上,未及皇太子妃禮,特命增之。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太祖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太祖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太祖三
卷四 本紀第四 恭閔帝
卷五 本紀第五 成祖一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
卷七 本紀第七 成祖三
卷八 本紀第八 仁宗
卷九 本紀第九 宣宗
卷十 本紀第十 英宗前紀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憲宗一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憲宗二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孝宗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武宗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世宗一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世宗二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穆宗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神宗一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神宗二 光宗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 莊烈帝一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莊烈帝二
卷二十五 志第一 天文一
卷二十六 志第二 天文二
卷二十七 志第三 天文三
卷二十八 志第四 五行一
卷二十九 志第五 五行二
卷三十 志第六 五行三
卷三十一 志第七 曆一
卷三十二 志第八 曆二
卷三十三 志第九 曆三
卷三十四 志第十 曆四
卷三十五 志第十一 曆五
卷三十六 志第十二 曆六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三 曆七
卷三十八 志第十四 曆八
卷三十九 志第十五 曆九
卷四十 志第十六 地理一
卷四十一 志第十七 地理二
卷四十二 志第十八 地理三
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 地理四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 地理五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地理七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三 禮一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禮二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五 禮三
卷五十 志第二十六 禮四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禮五
卷五十二 志第二十八 禮六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九 禮七
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 禮八
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一 禮九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禮十
卷五十七 志第三十三 禮十一
卷五十八 志第三十四 禮十二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禮十三
卷六十 志第三十六 禮十四
卷六十一 志第三十七 樂一
卷六十二 志第三十八 樂二
卷六十三 志第三十九 樂三
卷六十四 志第四十 儀衞
卷六十五 志第四十一 輿服一
卷六十六 志第四十二 輿服二
卷六十七 志第四十三 輿服三
卷六十八 志第四十四 輿服四
卷六十九 志第四十五 選舉一
卷七十 志第四十六 選舉二
卷七十一 志第四十七 選舉三
卷七十二 志第四十八 職官一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職官二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
卷七十五 志第五十一 職官四
卷七十六 志第五十二 職官五
卷七十七 志第五十三 食貨一
卷七十八 志第五十四 食貨二
卷七十九 志第五十五 食貨三
卷八十 志第五十六 食貨四
卷八十一 志第五十七 食貨五
卷八十二 志第五十八 食貨六
卷八十三 志第五十九 河渠一
卷八十四 志第六十 河渠二
卷八十五 志第六十一 河渠三
卷八十六 志第六十二 河渠四
卷八十七 志第六十三 河渠五
卷八十八 志第六十四 河渠六
卷八十九 志第六十五 兵一
卷九十 志第六十六 兵二
卷九十一 志第六十七 兵三
卷九十二 志第六十八 兵四
卷九十三 志第六十九 刑法一
卷九十四 志第七十 刑法二
卷九十五 志第七十一 刑法三
卷九十六 志第七十二 藝文一
卷九十七 志第七十三 藝文二
卷九十八 志第七十四 藝文三
卷九十九 志第七十五 藝文四
卷一百 表第一 諸王世表一
卷一百○一 表第二 諸王世表二
卷一百0二 表第三 諸王世表三
卷一百0三 表第四 諸王世表四
卷一百0四 表第五 諸王世表五
卷一百0五 表第六 功臣世表一
卷一百0六 表第七 功臣世表二
卷一百0七 表第八 功臣世表三
卷一百0八 表第九 外戚恩澤表
卷一百0九 表第十 宰輔年表一
卷一百一十 表第十一 宰輔年表二
卷一百一十一 表第十二 七卿年表一
卷一百一十二 表第十三 七卿年表二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 后妃一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二 后妃二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三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四 諸王一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五 諸王二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 諸王三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 諸王四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八 諸王五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九 公主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O一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O二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O三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O四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O五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O六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O七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O八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O九 列傳第九十七
卷二百一十 列傳第九十八
卷二百一十一 列傳第九十九
卷二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 。
卷二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O一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O二
卷二百一十五 列傳第一百O三
卷二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O四
卷二百一十七 列傳第一百O五
卷二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O六
卷二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O七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O八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O九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龐尚鵬 宋儀望 張岳 李材 陸樹德 蕭廩 賈三近 李頤 朱鴻謨 蕭彥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二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 陳邦瞻 畢懋康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趙南星 鄒元標 孫慎行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滿朝薦 江秉謙 侯震暘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孫承宗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楊鎬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