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魏书
封轨传
作者:北齐 · 魏收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封回的族叔封轨,字广度。封轨为人朴实稳重,勤奋好学,博通经传。他同光禄大夫武邑人孙惠蔚志趣相投交情很好,孙惠蔚屡次推举封轨说:“封生对于经书的义理,不但在章节句读上有不同的分析,而且他能标明其纲要和格式,概括其旨意和要领,我不如他的地方太多了。”封轨十分注重修饰自己,仪态容貌甚为伟岸。有人说:“学士从来都不注重修饰,这位贤者为何独独这样呢?”封轨听到此话,笑着说:“君子应当整饰自己的衣冠,尊重自己的形象,何必要蓬头垢面,然后才称为贤者呢。”说那番话的人听了之后觉得很惭愧。
       太和年间,封轨任著作佐郎,不久升任尚书仪曹郎中,又兼任员外散骑常侍,受命出使高丽。高丽王高云自恃其地处偏远,声称有病不亲自接受皇帝诏命。封轨严肃地诘问他,对他晓喻大义,高丽王云才肯北面受诏。先前,契丹人掳掠魏国边民六十余人,这些人又被高丽抢掠带回东边。封轨听说这个情况,就写信给高丽王征索,高丽王发给这些边民物资将其全部遣还。有关部门启奏说封轨远使边域,不辱朝命,随机应变地晓慰藩国之主,并将被掳的边民全数救回,应当予以封赏。世宗下诏说:“封轨随机应变,征还人口,都是使者应做的事情,但他光扬国威受到称赞,应该赏升一级。”于是封轨转任考功郎中,任本郡中正。渤海太守崔休被调入朝中任吏部郎,为他哥哥政绩考核之事有求于封轨。封轨对他说:“朝廷的法规,对天下所有的人都是均等的,不能为了亲朋故旧而毁坏法规。”崔休感叹他能笃守正道。封轨在台省中,号称为儒雅之士。封轨奏请朝廷派遣四门博士中通晓经学的人,检查考试国内各州的学生。皇帝下诏命照他的意见办。不久,封轨被授任为国子博士,加封扬武将军。他又代理通直散骑常侍,慰劳汾州的山胡。
       司空、清河王元怿表奏修建明堂和太学,皇帝令朝中百官集会议论此事。封轨议论说:“明堂,是帝王宣明政教的殿堂,应当建在京都之南,用来祭祀天地祖先,设教施化,它的建筑构造的体式,由来已经非常久远。所以《周官·匠人职》说:‘夏后氏的世室,殷代的重屋,周朝的明堂,都是五室、九阶、四户、八窗。’郑玄说:‘或者兴建宗庙,或者兴建王寝,或者兴建明堂,互相之间看出是相同的体制。’然而夏商周三代的明堂,其体制是相同的。按周朝与夏、殷两代相比,体制增减稍有不同,至于明堂,则因袭前制而不作改变,阐明五室的意义,是得自于天数。所以郑玄又说:‘五室,是象征五行的意义。那么九阶,就是效法九土;四户,就是表达四季;八窗,是相通于八风。实在是不变的大范,国家的恒式。比如它上圆下方以效法天地,通水环宫以节制观者,用茅柴盖顶、白粉涂墙为它作质朴的装饰,用赤色和白色的涂料来装饰门窗,这些都在典籍中有详细的记载,在制度中有明白的规定。在秦代,焚灭五典,毁黜三代,变更先圣之制,不依古代之法。所以吕氏的《月令》揭示了九室之义,大戴的《礼记》明确十二堂之论。汉代承袭秦法,也未能改变,东西两座都城,都是建成九室。因此《黄图》、《白虎通》,蔡邕、应勋等,都称九室用来象征九州,十二堂用来象征十二辰。室用以祭天,堂用以布政。依天而祭,所以室不超过五;依时布政,所以堂不超过四。州与辰,不是可以效法,九与十二,它的作用在哪里?现在圣朝想要遵崇道义训导百姓,完备礼制教化人民,最好是只要五室,以之作为永久的体制。至于像太庙、太学与明堂相接近,楼台池沼相杂其间,袁准这些人已经论证过了,前人的议论都还存在,不需我再来述说。”
       不久,封轨以本官兼任东郡太守,又升任前军将军、行夏州事。封轨喜爱撰立解释经术的条文,在这方面颇有功绩。后转任太子仆,迁任廷尉少卿,加授征虏将军。去世之后,追赠为右将军、济州刺史。
       当初,封轨深为郭祚所赏识,郭祚经常对他的儿子郭景尚说:“封轨、高绰二人,都是治国的人才,必定会成大器。我一生不随意进举人才,但多次向朝廷举荐这两个人,不只是为国进贤,也是为你们将来的前程铺设桥梁啊。”封轨被郭祚所看重由此可见一斑。封轨既以方正刚直而自成功业,高绰也以风度气概而立名于世。尚书令高肇任司徒的时候,高绰前去送往迎来,封轨竟然不去。高绰四处一看不见封轨,就连忙回家去了,他说:“我一生自认为没有违背规矩,今天这般举措,远不如封生啊。”封轨认为注重德行谨慎言谈,是一个人修身处世之本,奸邪谗佞,是世间极大的祸害,于是就撰写了《务德》、《慎言》、《远佞》、《防奸》四戒,其文字多没有流传下来。

本书目录

《魏书》简介
序纪
太祖道武帝纪
太宗明元帝纪
世祖太武帝纪
高宗文成帝纪
显祖献文帝纪
高祖孝文帝纪
世宗宣武帝纪
肃宗孝明帝纪
敬宗孝庄帝纪
孝静帝纪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
宣武灵皇后胡氏传
元叉传
元孝友传
元澄传
废太子元恂传
穆崇传
王建传(附王斤传)
安同传
安颉传
于烈传(附于祚传)
于忠传
崔逞传
封回传
封轨传
公孙表传
张济传
李先传
贾秀传
王洛儿传
崔浩传
李顺传
司马休之传(附司马文思传)
司马楚之传
司马悦传
刁雍传
李韶传
李神俊传
陆俟传
陆睿传
源贺传
源怀传
源子恭传
郦范传
毛修之传
刘休宾传
刘文晔传
房法寿传
房伯玉传
房景先传
伊..传
苟颓传
薛虎子传
宇文福传
费穆传
韦珍传
苏湛传
裴宣传
李讠斤传
卢渊传
卢昶传
高允传
尉元传
慕容白曜传
皮豹子传
吕罗汉传
胡叟传
阚[马因]传
刘[日丙]传
李孝伯传
李冲传
游雅传
游明根传
游肇传
刘芳传
郑羲传
高佑传
崔挺传
杨播传
杨椿传
刘昶传
萧宝夤传
韩麒麟传
韩显宗传
李彪传
王肃传
宋弁传
郭祚传
邢峦传
李平传
崔光传
甄琛传
崔休传
刘藻传(附刘绍珍传)
傅永传
傅竖眼传(附傅融等传)
裴叔业传
夏侯道迁传
李元护传
席法友传
江悦之传
李苗传
奚康生传
杨大眼传
崔延伯传
尔朱荣传
尔朱兆传
尔朱世隆传
尔朱天光传
张烈传
宋翻传
辛雄传
辛纂传
高谦之传(附高子儒、高绪传)
高道穆传
孙绍传
张普惠传
成淹传(附成霄传)
范绍传
董绍传
鹿胒传
张熠传
朱瑞传
叱列延庆传
斛斯椿传
贾显度传
樊子鹄传
贺拔胜传
侯莫陈悦传
侯渊传
綦俊传
山伟传
李琰之传
祖莹传
常景传
冯熙传
高肇传(附高植传)
胡国珍传
陈奇传
刘献之传
孙惠蔚传
董征传
刁冲传
李业兴传
温子升传
赵琰传
王崇传
朱长生传
宋世景传(附宋季儒传)
李洪之传
郦道元传
眭夸传
冯亮传
李谧传
殷绍传
江式传
徐謇传
王显传
蒋少游传(附郭善明等传)
姚氏妇杨氏传
苟金龙妻刘氏传
王睿传
赵修传
茹皓传
侯刚传
宗爱传
赵黑传(附赵炽传)
刘腾传
刘聪传
石虎传(附石世等传)
慕容垂传
苻坚传
姚兴传
司马德宗传(附司马德文传)
桓玄传
冯文通传
刘义隆传(附刘劭、刘骏传)
萧衍传
沮渠牧犍传(附沮渠秉等传)
高句丽传
勿吉传
蠕蠕传
高车传
自序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