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五代史(繁體版)
卷一百0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作者:北宋 · 薛居正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乾祐二年春正月乙巳朔,制曰:
       朕以眇躬,獲纘洪緒,念守器承祧之重,懷臨深履薄之憂。屬以玄道猶艱,王室多故,天降重戾,國有大喪,奸臣樂禍以圖危,羣寇幸灾而伺隟,力役未息,兵革方殷。朕所以嘗膽履氷,廢飱輟寐,雖居億兆之上,不以九五為尊,漸冀承平,永安遐邇。內則稟太后之慈訓,外則仗多士之忠勳,股肱叶謀,爪牙宣力。西摧三叛,撫其背而扼其喉;北挫諸蕃,斷其臂而折其脊。次則巴、卭嘯聚,淮、海猖狂,纔聞矢接鋒交,已見山摧岸沮,寇難少息,師徒無虧。兼以修奉園陵,崇建宗廟,右賢左戚,同寅協恭,多事之中,大禮無闕,負荷斯重,哀感良深。
       今以三陽布和,四序更始,宜申兌澤,允荅天休,卹獄緩刑,赦過宥罪,當萬物之莩甲,開三面之網羅,順彼發生,以召和氣。應乾祐二年正月一日昧爽已前,天下見禁罪人,除十惡五逆、官典犯贓、合造毒藥、刼家殺人正身外,其餘並放。
       河府李守貞、鳳翔王景崇、永興趙思綰等,比與國家素無讎釁,偶因疑懼,遂至叛違。然以彼之生靈,朕之赤子,久陷孤壘,可念非辜,易子析骸,填溝委壑,為人父母,寕不軫傷!但以屈己愛人,先王厚德,包垢含辱,列聖美談,宜推濟物之恩,用廣好生之道。其李守貞等,宜令逐處都部署分明曉諭,若能翻然歸順,朕即待之如初,當保始終,享其富貴,明申信誓,固無改移。其或不順推誠,堅欲拒命,便可應時攻擊,尅日盪平,候收復城池,罪止元惡,其餘詿誤,一切不問。
       重念征討已來,勞役滋甚,兵猶在野,民未息肩,急賦繁徵,財殫力匱。矜恤之澤,未被于疲羸;愁歎之聲,幾盈于道路。即俟邊鋒少弭,國難漸除,當議優饒,冀獲蘇息。諸道蕃侯郡守等,咸分寄任,共體憂勞,更宜念彼瘡痍,倍加勤卹,究鄉閭之疾苦,去州縣之煩苛,勸課耕桑,省察冤濫,共恢庶政,用副憂勞。凡百臣寮,當體朕意。
       壬子,賜前昭義軍節度使張從恩衣一襲,金帶、鞍馬、綵帛等。時有投無名文字誣告從恩者,故特有是賜,以安其心。乙卯,河府軍前奏,今月四日夜,賊軍偷斫河西寨,捕斬七百餘級。時蜀軍自大散關來援王景崇,郭威自將兵赴岐下,將行,戒白文珂、劉詞等曰:「賊之驍勇,並在城西,慎為儆備。」既行,至華州,聞川軍敗退,且憂文珂等為賊奔突,遂兼程而迴。賊城內偵知郭威西行,于正月四日夜,遣賊將王三鐵等,案:通鑑作王繼勳。宋史王繼勳傳:繼勳武勇,在軍陣常用鐵鞭、鐵槊、鐵檛,軍中目為「王三鐵」。率驍勇千餘人,沿流南行,坎岸而登,為三道來攻,賊軍已入王師砦中,劉詞極力拒之,短兵既接,遂敗之。
       二月丙子,詔:「諸道州府,所征乾祐元年夏秋苗畝上紐征白米稈草已納外,並放。」是日旦,黑霧四塞。丁丑夕,大風。乙酉,以前房州刺史李筠夫為鴻臚卿。戊子,前右監門將軍喬達,及其兄契丹偽命客省使榮等皆棄市。達,李守貞之妹壻也,故皆誅之。庚寅,徐州巡檢使成德欽奏,至峒峿鎮遇淮賊,破之,殺五百人,生擒一百二十人。戊戌,大雨霖。庚子,詔左諫議大夫賈緯等修撰高祖實錄。
       三月丙辰,以北京衙內指揮使劉鈞為汾州防禦使。
       夏四月丙子,以荊南節度行軍司馬、武泰軍節度留後王保義為檢校太尉,領武泰軍節度使,行軍如故。丁丑,潁州獻紫兔、白兔。是月,幽、定、滄、貝、深、冀等州地震。辛巳,太白經天。辛丑,幸道宮禱雨。
       五月甲辰朔,故湖南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中書令、扶風郡公、贈太師馬希聲追封衡陽王。戊申,以前邠州節度使安審約為左神武統軍,以前洛京副留守袁3816為右神武統軍。乙卯,河府軍前奏,今月九日,河中節度副使周光遜棄賊河西寨,與將士一千一百三十人來奔。己未,右監門大將軍許遷上言,奉使至博州博平縣界,覩蝝生彌亘數里,一夕並化為蝶飛去。辛酉,兖、鄆、齊三州奏蝝生。乙丑,永興趙思綰遣牙將劉成詣闕乞降,制授趙思綰華州節度留後、檢校太保,以永興城內都指揮使常彥卿為虢州刺史。丁卯,宋州奏,蝗抱草而死。己巳,湖南奏,蠻寇賀州,遣大將軍徐進率兵援之,戰于風陽山下,大敗蠻獠,斬首五千級。
       六月癸酉朔,日有食之。兖州奏,捕蝗二萬斛,魏、博、宿三州蝗抱草而死。乙亥,潁州獻白鹿。戊寅,安州節度使楊信奏,案:楊信本名承信,在隱帝時,避御名去「承」字。是書仍當時實錄之舊。亡父光遠,蒙賜神道碑,鐫勒畢,無故中斷。詔別令斲石鐫勒。己卯,滑、濮、澶、曹、兖、淄、青、齊、宿、懷、相、衞、博、陳等州奏蝗,分命中使致祭于所在川澤山林之神。開封府、滑、曹等州蝗甚,遣使捕之。宋史段思恭傳:隱帝蝗詔徧祈山川。思恭上言:「赦過宥罪,議獄緩刑,苟獄訟平允,則災害不生。望令諸州速決重刑,無致淹濫,必召和平。」從之。壬午,月犯心星。辛卯,回鶻遣使貢方物。丙申,改商州乾元縣為乾祐縣,隷京兆府。是月,邠、寕、澤、潞、涇、延、鄜、坊、晉、絳等州旱。
       秋七月辛亥,湖南奏,析長沙縣東界為龍喜縣,從之。丙辰,樞密使郭威奏,收復河府羅城,李守貞退保子城。丁巳,永興都部署郭從義奏:「新除華州留後趙思綰,自今月三日授華州留後,準詔赴任,三移行期,仍要鎧甲以給牙兵,及與之,竟不遵路。至九日夕,有部曲曹彥進告,思綰欲于十一日夜與同惡五百人奔南山入蜀。是日詰旦,再促上路,云俟夜進途。臣尋與王峻入城,分兵守四門,其趙思綰部下軍,各已執帶,遂至牙署,令趙思綰至則執之,與一行徒黨,並處置訖。」案:歐陽史作郭威殺華州留後趙思綰于京兆,蓋威命從義圖之耳。甲子,樞密使郭威奏,收復河中府,逆賊李守貞自燔而死。案通鑑:壬戌,李守貞自焚死。歐陽史作甲子,克河中。祇以奏聞之日為據也。五代春秋繫于六月,殊誤。丙寅,以權涼州留後折逋嘉施為河西軍節度留後。兖州奏,捕蝗三萬斛。丁卯,前洺州團練使武漢球卒。戊辰,永興軍節度使兼兵馬都部署郭從義加同平章事,徙華州節度使。郭從義奏,處斬前巡檢使喬守溫,供奉官王益、時知化、任繼勳等。守溫受高祖命巡檢京兆,會王益自鳳翔押送趙思綰等赴闕,行至京兆,守溫迎益于郊外,思綰等突然作亂,遂據其城。及郭從義率兵攻討,令守溫部署役夫。守溫有愛姬陷在賊城,為思綰所錄,及收城,從義盡得思綰之婢僕,守溫求其愛姬,從義雖與之,意有所慊,遂發前罪,密啟于郭威,請除之,與王益等併誅焉。兖州奏,捕蝗四萬斛。
       壬午,西京留臺侍御史趙礪彈奏,太子太保王延、太子洗馬張季凝等,自去年五月後來,每稱請假,俱是不任拜起。詔延等宜以本官致仕。甲申,以陝州節度使、充河中一行兵馬都部署白文珂為西京留守,加兼侍中;潞州節度使、充河中一行副都部署常思加檢校太師;以右散騎常侍盧撰為戶部侍郎致仕。辛卯,右拾遺高守瓊上言:「仕官年未三十,請不除授縣令。」詔:「起今後諸色選人,年及七十者,宜注優散官;年少未歷資考者,不得注擬縣令。」癸巳,以翰林學士、工部尚書張沆為禮部尚書。沆卜葬先人,以內署無例乞假,乃上章請解職,以赴葬事,遂落職以遣之。乙未,宣徽南院使、永興行營兵馬都監王峻,宣徽北院使、河府行營兵馬都監吳虔裕,並加檢校太傅。
       九月乙巳,樞密使郭威檢校太師、兼侍中,宋州節度使兼侍衞親軍都指揮使史弘肇加兼中書令。初,郭威平河中回,朝廷議加恩,威奏曰:「臣出兵已來,輦轂之下,無犬吠之憂,俾臣得專一其事,軍旅所聚,貲糧不乏,此皆居中大臣鎮撫謀畫之功也,臣安敢獨擅其美乎!」帝然之,于是弘肇與宰相、樞密使、三司使,次第加恩。既而諸大臣以恩之所被,皆朝廷親近之臣,而宗室劉信及青州劉銖等皆國家元勳,必有不平之意,且外慮諸侯以朝廷有私于親近也,于是議及四方侯伯,普加恩焉。丙午,西京留守判官時彥澄、推官姜蟾、少尹崔淑並免居官,坐不隨府罷職,為留臺侍御史趙礪所彈也。己酉,以右千牛上將軍孫漢贇為絳州刺史,禮部尚書、判吏部尚書銓事王松停見任,坐子仁寶為李守貞從事也,尋卒于其第。辛亥,宰臣竇貞固加守司徒,案:宋史竇貞固傳作隱帝即位,加司徒。攷貞固加司徒在乾祐二年,宋史作即位所加,蓋未詳攷。蘇逢吉加守司空,蘇禹珪加左僕射,楊邠加右僕射,依前兼樞密使。太子太師致仕皇甫立卒。癸丑,三司使王章加邑封。乙卯,鄴都高行周加守太師,襄州安審琦加守太傅,兖州符彥卿加守太保,北京劉崇加兼中書令。丁巳,澶州李洪信移鎮陝州,以侍衞馬軍都指揮使、遂州節度使李洪義為澶州節度使。己未,許州劉信加兼侍中,開封尹侯益進封魯國公,鄆州慕容彥超、青州劉銖並加兼侍中。湖南馬希廣奏,于八月十八日大破朗州馬希萼之眾。辛酉,靈州馮暉、夏州李彝殷並加兼中書令。右武衞將軍石懿、左武衞將軍石訓並停任。懿等以八月中秋享晉五廟,命娼婦宿于齋宮,鴻臚寺劾之,故有是責。癸亥,鎮州武行德、鳳翔趙暉並加檢校太師。鄴都、磁、相、邢、洺等州奏,霖雨害稼。西京奏,洛水溢岸。乙丑,晉州王晏、同州張彥贇、邠州侯章、涇州史懿、滄州王景、延州高允權並加檢校太師。
       冬十月庚午朔,契丹入寇。是日,定州孫方簡、徐州劉贇並加同平章事,以利州節度使宋延渥為滑州節度使。案:延渥為利州節度使,于前未見。王禹偁宋公神道碑云:「少帝嗣統,授檢校太尉,使持節利州諸軍事,行利州刺史。」蓋延渥于元年出鎮利州,二年復改鎮也。是書未及詳載。甲戌,皇弟興元節度使承勳加檢校太師。丙子,相州郭謹、貝州王繼弘、邢州薛懷讓並加檢校太尉。庚辰,安州楊信、鄧州劉重進加檢校太師,河陽李暉加檢校太傅。壬午,兩浙錢弘俶加守尚書令,湖南馬希廣加守太尉。癸未,監修國史蘇逢吉、史官賈緯以所撰高祖實錄二十卷上之。丙戌,荊南高保融加檢校太師、兼侍中;以殿前都部署、江州防禦使李建為遂州節度使,充侍衞馬軍都指揮使;以奉國左廂都指揮使、永州防禦使王殷為夔州節度使,充侍衞步軍都指揮使。契丹陷貝州高老鎮,南至鄴都北境,又西北至南宮、堂陽,殺掠吏民。數州之地大被其苦,藩郡守將閉關自固。遣樞密使郭威率師巡邊,仍令宣徽使王峻參預軍事。庚寅,府州折從阮進封岐國公,豐州郭勳進封虢國公。
       十一月壬寅,鄜州留後王饒加檢校太傅。癸丑,以吳越國王錢弘俶母吳氏為順德太夫人。時議者曰:「封贈之制,婦人有國邑之號,死乃有諡,后妃公主亦然。唐則天女主,自我作古,乃生有則天之號,韋庶人有順聖之號,知禮者非之。近代梁氏,賜張宗奭妻號曰賢懿,又改為莊惠,今以吳氏為順德,皆非古之道也。」乙卯,以大府卿劉皡為宗正卿。
       十二月庚午朔,湖南奏,靜江軍節度使馬希贍以今年十月十八日卒,廢朝二日。辛未,日暈三重。戊寅,司徒、門下侍郎、平章事竇貞固奏,請修晉朝實錄,詔史官賈緯、竇儼、王伸等修撰。以禮部尚書張沆復為翰林學士。壬午,皇帝二十一姊永寕公主進封秦國長公主。潁州奏,破淮賊于安陽。永樂大典卷一萬六千二百二。

本书目录

卷一 梁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五 梁書五 太祖紀第五
卷六 梁書六 太祖紀第六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卷八 梁書八 末帝紀上
卷九 梁書九 末帝紀中
卷十 梁書十 末帝紀下
卷十一 梁書十一 后妃列傳第一
卷十二 梁書十二 宗室列傳第二
卷十三 梁書十三 列傳第三
卷十四 梁書十四 列傳第四
卷十五 梁書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梁書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梁書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梁書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梁書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梁書二十 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梁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梁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梁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梁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唐書一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 唐書三 莊宗紀第一
卷二十八 唐書四 莊宗紀第二
卷二十九 唐書五 莊宗紀第三
卷三十 唐書六 莊宗紀第四
卷三十一 唐書七 莊宗紀第五
卷三十二 唐書八 莊宗紀第六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卷三十九 唐書十五 明宗紀第五
卷四十 唐書十六 明宗紀第六
卷四十一 唐書十七 明宗紀第七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卷四十三 唐書十九 明宗紀第九
卷四十四 唐書二十 明宗紀第十
卷四十五 唐書二十一 閔帝紀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 唐書二十三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 唐書二十四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 唐書二十五 后妃列傳第一
卷五十 唐書二十六 宗室列傳第二
卷五十一 唐書二十七 宗室列傳第三
卷五十二 唐書二十八 列傳第四
卷五十三 唐書二十九 列傳第五
卷五十四 唐書三十 列傳第六
卷五十五 唐書三十一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六 唐書三十二 列傳第八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卷五十八 唐書三十四 列傳第十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 唐書三十六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一 唐書三十七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二 唐書三十八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三 唐書三十九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四 唐書四十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六 唐書四十二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七 唐書四十三 列傳第十九
卷六十八 唐書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
卷六十九 唐書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 唐書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二 唐書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
卷八十 晉書六 高祖紀第六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卷八十二 晉書八 少帝紀第二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
卷八十六 晉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八十七 晉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八十九 晉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九十 晉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九十二 晉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九十三 晉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九十六 晉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卷一百0一 漢書三 隱帝紀上
卷一百0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卷一百0三 漢書五 隱帝紀下
卷一百0四 漢書六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0五 漢書七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0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卷一百0七 漢書九 列傳第四
卷一百0八 漢書十 列傳第五
卷一百0九 漢書十一 列傳第六
卷一百一十 周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一 周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二 周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三 周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四 周書五 世宗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周書六 世宗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周書八 世宗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周書九 世宗紀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周書十 世宗紀第六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二十二 周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二十三 周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一百二十四 周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九 周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一百三十 周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一百三十一 周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僭偽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僭偽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僭偽列傳第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天文志
卷一百四十 志二 歷志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五行志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禮志上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禮志下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樂志上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樂志下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食貨志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刑法志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