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五代史(繁體版)
卷五十五 唐書三十一 列傳第七
作者:北宋 · 薛居正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康君立,蔚州興唐人,世為邊豪。乾符中,為雲州牙校,事防禦使段文楚。時羣盜起河南,天下將亂,代北仍歲阻飢,諸部豪傑咸有嘯聚邀功之志。會文楚稍削軍人儲給,戍兵咨怨。君立與薛鐵山、程懷信、王行審、李存璋等謀曰:「段公懦人,難與共事。方今四方雲擾,武威不振,丈夫不能于此時立功立事,非人豪也。吾等雖權係部眾,然以雄勁聞于時者,莫若沙陁部,復又李振武父子勇冠諸軍,吾等合勢推之,則代北之地,旬日可定,功名富貴,事無不濟也。」君立等乃夜謁武皇言曰:案通鑑攷異引趙鳳紀年錄云:邊校程懷信、康君立等十餘帳,日譁於太祖之門。疑非事實。新唐書作夜謁克用,通鑑作潛詣蔚州說克用,皆以是書為據。「方今天下大亂,天子付將臣以邊事,歲偶飢荒,便削儲給,我等邊人,焉能守死!公家父子,素以威惠及五部,當共除虐帥,以謝邊人,孰敢異議者!」武皇曰:「明天子在上,舉事當有朝典,公等勿輕議。予家尊遠在振武,萬一相迫,俟予稟命。」君立等曰:「事機已泄,遲則變生,曷俟千里咨稟!」案通鑑考異引趙鳳紀年錄云:邊校程懷信、康君立等十餘帳,日譁于太祖之門。疑非事實。新唐書作夜謁克用,通鑑作潛詣蔚州說克用,皆以薛史為據。眾因聚譟,擁武皇,比及雲州,眾且萬人,師營鬬雞臺,城中械文楚以應武皇之軍。既收城,推武皇為大同軍防禦留後。眾狀以聞,朝廷不悅,詔徵兵來討。俄而獻祖失振武,武皇失雲州,朝廷命招討使李鈞、幽州李可舉加兵于武皇,攻武皇于蔚州,君立從擊可舉之師屢捷。及獻祖入達靼,君立保感義軍。武皇授雁門節度,以君立為左都押牙,從入關,逐黃孽,收長安。武皇還鎮太原,授檢校工部尚書、先鋒軍使。
       文德初,李罕之既失河陽,來歸於武皇,且求援焉。乃以君立充南面招討使,李存孝副之,帥師二萬,助罕之攻取河陽。三月,與汴將丁會、牛存節戰于沇河,臨陣之次,騎將安休休叛入汴軍,君立引退。八月,授汾州刺史。大順元年,潞州小校安居受反,武皇遣君立討平之,授檢校左僕射、昭義節度使。自武皇之師連歲畧地于邢、洺,攻孟方立,君立常率澤潞之師以為犄角。景福初,檢校司徒,食邑千戶。二年,李存孝據邢州叛,武皇命君立討之,以功加檢校太保。乾甯初,存孝平,班師。存孝既死,武皇深惜之,怒諸將無解慍者。初,李存信與存孝不叶,屢相傾奪,而君立素與存信善。九月,君立至太原,武皇會諸將酒博,因語及存孝事,流涕不已。時君立以一言忤旨,武皇賜酖而殂,案:通鑑考異引唐遺錄作君立被杖死,與薛史異。時年四十八。明宗即位,以念舊之故,詔贈太傅。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一十八。
       薛志勤,蔚州奉誠人,小字鐵山。初為獻祖帳中親信,乾符中,與康君立共推武皇定雲中,以功授右牙都校,從入達靼。武皇授節雁門,志勤領代北軍使,從入關,收京城,以功授檢校工部尚書、河東右都押牙、先鋒右軍使。從武皇救陳、許,平黃巢。
       武皇遇難于上源驛,汴將楊彥洪連車樹柵,遮絕巷陌,時騎從皆醉,宴席既闌,汴軍四面攻傳舍。志勤虓勇冠絕,復酒膽激壯,因獨登驛樓大呼曰:「朱僕射負恩無行,邀我司空圖之,吾三百人足以濟事!」因彎弧發矢,無虛發,汴人斃者數十。志勤私謂武皇曰「事急矣,如至五鼓,吾屬無遺類矣,可速行!」因扶武皇而去。雷雨暴猛,汴人扼橋,志勤以其屬血戰擊敗之,得侍武皇還營,由是恩顧益厚。
       大順初,張濬以天子之師來侵太原。十月,大軍入陰地,志勤與李承嗣率騎三千抗之,敗韓建之軍于蒙坑,進收晉、絳,以功授忻州刺史。二年,從討鎮州,收天長、臨城,志勤皆先登陷陣,勇敢無前。王暉據雲州叛,討平之,以志勤為大同軍防禦使、檢校司空。乾甯初,代康君立為昭義節度使。光化元年十二月,以疾卒于潞,時年六十二。永樂大典卷二萬一千三百六十六。
       史建瑭,字國寶。父敬思,雁門人,仕郡至牙校。武皇節制雁門,敬思為九府都督,從入關,定京師。及鎮太原,為裨將。中和四年,從援陳、許,為前鋒,敗黃巢于汴上,追賊至徐、兖,常將騎挺身酣戰,勇冠諸軍。是時,天下之師雲集,軍中無不推服。六月,衞從武皇入汴州,舍于上源驛。是夕為汴人圍攻,敬思方大醉,因蹶然而興,操弓與汴人鬬,矢不虛發,汴人死者數百。夜分冒雨方達汴橋,左右扶武皇決圍而去,敬思後拒,血戰而歿。武皇還營,知失敬思,流涕久之。
       建瑭以父廕少仕軍門。光化中,典昭德軍。與李嗣昭攻汾州,率先登城,擒叛將李瑭以獻,授檢校工部尚書。李思安之圍上黨也,建瑭為前鋒,與總管周德威赴援。時汴人夾城深固,援路斷絕,建瑭日引精騎,設伏擒生,夜犯汴營,驅斬千計,敵人不敢芻牧。汴將王景仁營于柏鄉,建瑭與周德威先出井陘。高邑之戰,日已晡晚,汴軍有歸志,建瑭督部落精騎先陷其陣,夾攻魏、滑之間,遂長驅追擊,夜入柏鄉,俘斬數千計,論功加檢校左僕射,師旋,留戍趙州。汴將氏延賞數犯趙之南鄙,建瑭設伏柏鄉,獲延賞,獻之。
       九年,梁祖親攻蓨縣,時王師並攻幽州,聲言汴軍五十萬,將寇鎮、定。都將符存審謂建瑭曰:「梁軍倘以五十萬來,我等何以待之?」裨將趙行實曰:「走入土門為上策。」存審曰:「事未可知,但老賊在東,別將西來,尚可徐圖。」不旬日,楊師厚圍棗彊,賀德倫圍蓨縣,梁祖自至,攻城甚急。存審曰:「吾王方事北面,南鄙之事,付我等數人。今西道無兵,坐滋賊勢,何以為謀。老賊若不下蓨、阜,必西攻深、冀,與公等料閱騎軍,偵視賊勢。」乃選精騎八百趨信都,存審扼下博橋,建瑭與李嗣肱分道擒生。建瑭乃分麾下三百騎為五軍,案歐陽史:建瑭分為麾下五百騎為五隊,一之衡水,一之南宮,一之信都,一之阜城,而自將其一。薛史作三百騎,史異文也。自將一軍深入,各命俘掠梁軍之芻牧者還,會下博橋。翌日,諸軍皆至,獲芻牧者數百人,聚而殺之,緩數十人,令其逸去,各曰:「沙陀軍大至矣!」梁軍震恐。明日,建瑭、嗣肱為梁軍服色,與芻牧者相雜,晡晚,及賀德倫寨門,殺守門者,縱火大譟,俘斬而去。是夜,梁祖燒營而遁,北至貝州,迷失道路,委棄兵仗,不可勝計。
       十二年,魏博歸款,建瑭與符存審前軍屯魏縣十三年,敗劉鄩于元城,收澶州,以建瑭為刺史、檢校司空、外衙騎軍都將,尋厯貝、相二州刺史,屯于德勝。十八年,與閻寶討張文禮,為馬軍都將。八月,收趙州,獲刺史王鋋。進逼鎮州,為流矢所中,卒于軍,時年四十六。案:歐陽史作四十二。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百八十三。
       李承嗣,代州雁門人。父佐方。承嗣少仕郡,補右職。中和二年,從武皇討賊關輔,為前鋒。王師之攻華陰,黃巢令偽客省使王汀會軍機于黃揆,承嗣擒之以獻。賊平,以功授汾州司馬,改榆次鎮將。光啟初,從討蔡賊于陳、許。上源之難,遣承嗣奉表行在,陳訴其事,觀軍容田令孜館而慰諭,令達情于武皇,姑務叶和,仍授以左散騎常侍。朱玫之亂,遣承嗣率軍萬人援鄜州,至渭橋迎扈車駕。王行瑜既殺朱玫,承嗣會鄜、夏之師入定京城,獲偽相裴澈、鄭昌圖,函送朱玫、襄王首獻于行在。駕還宮,賜號迎鑾功臣、檢校工部尚書、守嵐州刺史,賜犒軍錢二萬貫。
       時車駕初還,三輔多盜,承嗣案兵警禦,輦轂乂安。及還屯于鄜,留別將馬嘉福五百騎宿衞。孟方立之襲遼州也,武皇遣承嗣設伏于榆社以待之,邢人既至,承嗣發伏,擊其歸兵,大敗之,獲其將奚忠信,以功授洺州刺史。及張濬之加兵于太原也,時鳳翔軍營霍邑,承嗣率一軍攻之,岐人夜遁,追擊至趙城,合大軍攻平陽,旬有三日而拔。師旋,改教練使、檢校司徒。
       乾甯二年,兖、鄆為汴人所攻,勢漸危蹙,遣使乞師于武皇,武皇遣承嗣帥三千騎假道于魏,渡河援之。時李存信屯于莘縣,既而羅弘信背盟,掩擊王師,因茲隔絕。及瑄、瑾失守,承嗣與朱瑾、史儼同入淮南。承嗣、史儼皆驍將也,淮人得之,軍聲大振。十國春秋吳列傳:太祖署為淮南行軍副使。武皇深惜之,如失左右手,乃遣趙岳間道使于淮南,請歸承嗣等,楊行密許之,遣使陳令存請修好于武皇。其年九月,汴將龐師古、葛從周出師,將收淮南,朱瑾率淮南軍三萬,與承嗣設伏于清口,大敗汴人,生獲龐師古。行密嘉其雄才,留而不遣,仍奏授檢校太尉,領鎮海軍節度使。天祐九年,淮人聞莊宗有柏鄉之捷,乃以承嗣為楚州節度使,以張犄角。十七年七月,卒于楚州,時年五十五。永樂大典卷二萬三百五十。
       史儼,代州雁門人。以便騎射給事于武皇,為帳中親將,驍果絕眾,善擒生設伏,望塵揣敵,所向皆捷。自武皇入定三輔,誅黃巢,每出師皆從。乾甯中,從討王行瑜,師次渭北,遣史儼率五百騎護駕石門。時京城大擾,士庶多散布南山,儼分騎警衞,比駕還京,盜賊不作,以功檢校右散騎常侍,屯于三橋者累月,昭宗寵錫優異。明年,與李承嗣率騎渡河援兖、鄆。時汴軍雄盛,自青、徐、兖、鄆,柵壘相望,儼與騎將安福順等,案:史儼援兖、鄆在乾甯二年冬。薛史梁太祖紀:正月,擒蕃將安福順。然則安福順不當與史儼同行,疑傳文有訛字。每以數千騎直犯營壘,左俘右斬,汴軍為之披靡。及朱瑾失守,與李承嗣等奔淮南。淮人比善水軍,不閑騎射,既得儼等,軍聲大振。尋挫汴軍于清口。其後併鍾傳,擒杜洪,削錢鏐,成行密之霸迹者,皆儼與承嗣之力也。淮人館遇甚厚,妻孥第舍必推其甲,故儼等盡其死力。十國春秋云:儼累官滁州刺史。天祐十三年,卒于廣陵。永樂大典卷一萬一百八十三。
       蓋寓,蔚州人。祖祚,父慶,世為州之牙將。武皇起雲中,寓與康君立等推轂佐佑之,因為腹心。武皇節制雁門,署職為都押牙,領嵐州刺史。洎移鎮太原,改左都押牙、檢校左僕射。武皇與之決事,言無不從,凡出征伐,靡不衞從。案通鑑:光啟二年,駕幸興元,大將蓋寓說克用曰:「鑾輿播遷,天下皆歸咎于我,今不誅朱玫,黜李熅,無以自湔洗。」克用從之。又,通鑑考異引紀年錄云:偽使至太原,太祖詰其事狀,曰:「皆朱玫所為。」將斬之以徇,大將蓋寓等言云云。太祖燔偽詔,械其使,馳檄喻諸鎮曰:「今月二十日,得襄王偽詔及朱玫文字,云:『田令孜脅遷鑾駕,播越梁、洋,行至半途,六軍變擾,遂至蒼黃而晏駕,不知弒逆者何人。永念丕基不可無主,昨四鎮藩后推朕纂承,已于正殿受冊畢,改元大赦者。』李熅出自贅疣,名汙藩邸,智昏菽麥,識昧機權。李符擄之以塞詞,朱玫賣之以為利。呂不韋之奇貨,可見奸邪;蕭世誠之土囊,期于匪夕。近者,當道徑差健步,奉表起居,行朝現住巴、梁,宿衞比無騷動。而朱玫脅其孤騃,自號台衡,敢首亂階,明言晏駕,熒惑藩鎮,凌弱廟朝」云云。案:此事甚有關係,不知薛史何以不載,今附錄于此。乾甯二年,從入關討王行瑜,特授檢校太保、開國侯,食邑一千戶,領容管觀察經畧使。光化初,車駕還京,授檢校太傅,封成陽郡公。
       寓性通黠,多智數,善揣人主情。武皇性嚴急,左右難事,無委遇者,小有違忤,即寘于法,唯寓承顏希旨,規其趨向,婉詞順意,以盡參裨。武皇或暴怒將吏,事將不測,寓欲救止,必佯佐其怒以責之,武皇怡然釋之。有所諫諍,必徵近事以為喻。自武皇鎮撫太原,最推親信,中外將吏,無不景附,朝廷藩鄰,信使結託,先及武皇,次入寓門。既總軍中大柄,其名振主,梁祖亦使奸人離間,暴揚于天下,言蓋寓已代李,聞者寒心,武皇畧無疑間。
       初,武皇既平王行瑜,旋師渭北,暴雨六十日,諸將或請入覲,且云:「天顏咫尺,安得不行覲禮。」武皇意未決,寓白曰:「車駕自石門還京,寢未安席,比為行瑜兄弟驚駭乘輿,今京師未寕,奸宄流議,大王移兵渡渭,必恐復動宸情。君臣始終,不必朝覲,但歸藩守,姑務勤王,是忠臣之道也。」武皇笑曰:「蓋寓尚阻吾入覲,況天下人哉!」即日班師。
       天祐二年三月,寓病篤,武皇日幸其第,手賜藥餌。初,寓家每事珍膳,窮極海陸,精于府饌,武皇非寓家所獻不食,每幸寓第,其往如歸,恩寵之洽,時無與比。及其卒也,哭之彌慟。莊宗即位,追贈太師。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二十八。
       伊廣,字言,案:原本缺一字。元和中右僕射慎之後。廣,中和末除授忻州刺史,遇天下大亂,乃委質于武皇。廣襟情灑落,善占對,累厯右職,授汾州刺史。時武皇主盟,諸侯景附,軍機締結,聘遺旁午,廣奉使稱旨,累遷至檢校司徒。乾甯四年,從征劉仁恭,武皇之師不利于成安寨,廣歿于賊。有女為莊宗淑妃。子承俊,厯貝、遼二州刺史。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二十八。
       李承勳者,與廣同為牙將,善于奉使,名聞軍中。承勳累遷至太原少尹。劉守光之僭號也,莊宗遣承勳往使,問其釁端。承勳至幽州,見守光,如藩方聘問之禮。謁者曰:「燕王為帝矣,可行朝禮。」承勳曰:「吾大國使人,太原亞尹,是唐帝除授,燕主自可臣其部人,安可臣我哉!」守光聞之不悅,拘留于獄,數日而出,詰之曰:「臣我乎?」承勳曰:「燕君能臣我王,則我臣之,吾有死而已,安敢辱命!」會王師討守光,承勳竟歿于燕。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二十八。
       史敬鎔,太原人。事武皇為帳中綱紀,甚親任之。莊宗初嗣晉王位,李克寕陰搆異圖,將害莊宗,事發有日矣。克寕密引敬鎔,以邪謀告,既而敬鎔上白,貞簡太后惶駭,召張承業、李存璋等圖之。克甯等伏誅,以功累厯州郡。同光初,為華州節度使,移鎮安州。天成中,入為金吾上將軍。期年,復授鄧州,至鎮數月卒。贈太尉。永樂大典卷一萬一百八十三。

本书目录

卷一 梁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五 梁書五 太祖紀第五
卷六 梁書六 太祖紀第六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卷八 梁書八 末帝紀上
卷九 梁書九 末帝紀中
卷十 梁書十 末帝紀下
卷十一 梁書十一 后妃列傳第一
卷十二 梁書十二 宗室列傳第二
卷十三 梁書十三 列傳第三
卷十四 梁書十四 列傳第四
卷十五 梁書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梁書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梁書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梁書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梁書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梁書二十 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梁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梁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梁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梁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唐書一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 唐書三 莊宗紀第一
卷二十八 唐書四 莊宗紀第二
卷二十九 唐書五 莊宗紀第三
卷三十 唐書六 莊宗紀第四
卷三十一 唐書七 莊宗紀第五
卷三十二 唐書八 莊宗紀第六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卷三十九 唐書十五 明宗紀第五
卷四十 唐書十六 明宗紀第六
卷四十一 唐書十七 明宗紀第七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卷四十三 唐書十九 明宗紀第九
卷四十四 唐書二十 明宗紀第十
卷四十五 唐書二十一 閔帝紀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 唐書二十三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 唐書二十四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 唐書二十五 后妃列傳第一
卷五十 唐書二十六 宗室列傳第二
卷五十一 唐書二十七 宗室列傳第三
卷五十二 唐書二十八 列傳第四
卷五十三 唐書二十九 列傳第五
卷五十四 唐書三十 列傳第六
卷五十五 唐書三十一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六 唐書三十二 列傳第八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卷五十八 唐書三十四 列傳第十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 唐書三十六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一 唐書三十七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二 唐書三十八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三 唐書三十九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四 唐書四十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六 唐書四十二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七 唐書四十三 列傳第十九
卷六十八 唐書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
卷六十九 唐書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 唐書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二 唐書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
卷八十 晉書六 高祖紀第六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卷八十二 晉書八 少帝紀第二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
卷八十六 晉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八十七 晉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八十九 晉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九十 晉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九十二 晉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九十三 晉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九十六 晉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卷一百0一 漢書三 隱帝紀上
卷一百0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卷一百0三 漢書五 隱帝紀下
卷一百0四 漢書六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0五 漢書七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0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卷一百0七 漢書九 列傳第四
卷一百0八 漢書十 列傳第五
卷一百0九 漢書十一 列傳第六
卷一百一十 周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一 周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二 周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三 周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四 周書五 世宗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周書六 世宗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周書八 世宗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周書九 世宗紀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周書十 世宗紀第六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二十二 周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二十三 周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一百二十四 周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九 周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一百三十 周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一百三十一 周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僭偽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僭偽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僭偽列傳第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天文志
卷一百四十 志二 歷志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五行志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禮志上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禮志下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樂志上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樂志下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食貨志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刑法志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