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五代史(繁體版)
卷十四 梁書十四 列傳第四
作者:北宋 · 薛居正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羅紹威,案舊唐書:紹威,字端己。魏州貴鄉人。父弘信,本名宗弁,初為馬牧監,事節度使樂彥貞。光啟末,彥貞子從訓驕盈太橫,招聚兵甲,欲誅牙軍。牙軍怒,聚譟攻之,從訓出據相州。牙軍廢彥貞,囚于龍興寺,逼令為僧,尋殺之,推小校趙文建為留後。先是,弘信自言,于所居遇一白鬚翁,謂之曰:「爾當為土地主。」如是者再,心竊異之。案:弘信遇白鬚翁,本篝火狐鳴之故智,唐書作鄰人相告,新唐書作巫者傳言,疑皆屬傳聞之誤。薛史以為弘信自言,當得其實。既而文建不洽軍情,牙軍聚呼曰:「孰願為節度使者?」弘信即應曰:「白鬚翁早以命我,可以君長爾曹。」唐文德元年四月,牙軍推弘信為留後。朝廷聞之,即正授節旄。
       乾寕中,太祖急攻兗、鄆,朱瑄求援于太原,時李克用遣大將李存信率師赴之,假道于魏,屯于莘縣。存信御軍無法,稍侵魏之芻牧,弘信不平之。太祖因遣使謂弘信曰:「太原志吞河朔,迴戈之日,貴道堪憂。」弘信懼,乃歸款于太祖,仍出師三萬攻李存信,敗之。案:弘信攻李存信,舊唐書與薛史同。新唐書則云:李存信侵魏芻牧,弘信已不平,既而李瑭復壁莘,弘信厭其暴,及聞梁王遣使相告,乃迴戈攻瑭也。與薛史異。未幾,李克用領兵攻魏,營于觀音門外,屬邑多拔。太祖遣葛從周援之,戰于洹水,擒克用男落落以獻,太祖令送于弘信,斬之,晉軍乃退。是時太祖方圖兗、鄆,慮弘信離貳,每歲時賂遺,必卑辭厚禮。弘信每有答貺,太祖必對魏使北面拜而受之,曰:「六兄比予有倍年之長,兄弟之國,安得以常鄰遇之。」故弘信以為厚己。其後弘信累官至檢校太尉,封臨清王。案舊唐書:弘信先封豫章郡公,進封北平王,與是書異。光化元年八月,薨于位。
       紹威襲父位為留後,案舊唐書:紹威自文德初授左散騎常侍,充天雄軍節度副使,自龍紀至乾寕,十年之中,累加官爵。朝廷因而命之,尋正授旄鉞,累加檢校太尉兼侍中,封長沙郡王。昭宗東遷,命諸道修洛邑,紹威獨營太廟,制加守侍中,進封鄴王。
       初,至德中,田承嗣盜據相、魏、澶、博、衞、貝等六州,召募軍中子弟,置之部下,號曰「牙軍」,皆豐給厚賜,不勝驕寵。年代寖遠,父子相襲,親黨膠固,其凶戾者,強賈豪奪,踰法犯令,長吏不能禁。變易主帥,有同兒戲,自田氏已後,垂二百年,案吳縝歐陽史纂誤云:魏博自田承嗣專據,至羅紹威時,共一百五十餘年,歐陽史作二百年,誤。蓋歐陽史仍是書之誤也。長帥廢置,出于其手,如史憲誠、何全皡、韓君雄、樂彥貞,皆為其所立。優獎小不如意,則舉族被誅。紹威懲其往弊,雖以貨賂姑息,而心銜之。
       紹威嗣世之明年正月,幽州劉仁恭擁兵十萬,謀亂河朔,進陷貝州,長驅攻魏。紹威求援于太祖,太祖遣李思安援之,屯于洹水,葛從周自邢、洺引軍入魏州。燕將劉守文、單可及與王師戰于內黃,大敗之,乘勝追躡。會從周亦出軍掩擊,又敗燕軍,斬首三萬餘級。三年,紹威遣使會軍,同攻滄州以報之。自是紹威感太祖援助之恩,深加景附。
       紹威見唐祚衰陵,羣雄交亂,太祖兵強天下,必知有禪代之志,故傾心附結,贊成其事,每慮牙軍變易,心不自安。天祐初,州城地無故自陷,俄而小校李公佺謀變,紹威愈懼,乃定計圖牙軍,遣使告太祖求為外援。太祖許之,遣李思安會魏博軍再攻滄州。先是,安陽公主薨于魏,太祖因之遣長直軍校馬嗣勳選兵千人,伏兵仗于巨橐中,肩舁以入魏州,言助女葬事。天祐三年正月五日,太祖親率大軍濟河,聲言視行營于滄、景,牙軍頗疑其事。是月十六日,紹威率奴客數百與嗣勳同攻之,時宿於牙城者千餘人,遲明盡誅之,凡八千家,皆赤其族,州城為之一空。翌日,太祖自內黃馳至鄴。「至鄴」原本作「至葉」,今據歐陽史改正。時魏軍二萬,方與王師同圍滄州,聞城中有變,乃擁大將史仁遇保于高唐,六州之內,皆為勍敵,太祖遣諸將分討之,半歲方平。自是紹威雖除其偪,然尋有自弱之悔。
       不數月,復有浮陽之役,紹威飛輓饋運,自鄴至長蘆五百里,疊跡重軌,不絕于路。又于魏州建元帥府署,沿道置亭候,供牲牢、酒糒、軍幕、什器,上下數十萬人,一無闕者。及太祖迴自長蘆,復過魏州,紹威乘間謂太祖曰:「邠、岐、太原終有狂譎之志,各以興復唐室為詞,王宜自取神器,以絕人望,天與不取,古人所非。」太祖深感之。及登極,加守太傅兼中書令,賜號扶天啟運竭節功臣。車駕將入洛,奉詔重修五鳳樓、朝元殿,巨木良匠非當時所有,倏架于地,泝流西立于舊址之上,張設綈繡,皆有副焉。太祖甚喜,以寶帶、名馬賜之。先是,河朔三鎮司管鑰、備洒掃皆有閹人,紹威曰:「此類皆宮禁指使,豈人臣家所宜畜也。」因搜獲三十餘輩,盡以來獻,太祖嘉之。開平中,加守太師兼中書令,邑萬戶。
       紹威嘗以臨淄、海岱罷兵歲久,儲庾山積,唯京師軍民多而食益寡,願于太行伐木,下安陽、淇門,斲船三百艘,置水運自大河入洛口,歲漕百萬石以給宿衞,太祖深然之。案通鑑攷異引梁功臣傳云:紹威馳簡獻替,意互合者十得五六,太祖嘆曰:「竭忠力一人而已!」又引莊宗實錄曰:紹威陰有覆溫之志,而賂溫益厚。溫怪其曲事,慮蓄奸謀而莫之察,乃賜紹威妓妾數人,未半歲召還,以此得其陰事,其紀載互異如此。竊謂紹威有謀慮,得梁主信任宜也。然以梁主雄險,而紹威又因盡誅牙軍有自弱之悔,則此時猜忌,諒亦有之,未可偏廢其說。會紹威遘疾革,遣使上章乞骸骨,太祖撫案動容,顧使者曰:「亟行語而主,為我強飯,如有不可諱,當世世貴爾子孫以相報也。」仍命其子周翰監總軍府。及訃至,輟朝三日,冊贈尚書令。紹威在鎮凡十七年,年三十四薨。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二十六。
       紹威形貌魁偉,有英傑氣,攻筆札,曉音律。性復精悍明敏,服膺儒術,明達吏理。好招延文士,聚書萬卷,開學館,置書樓,每歌酒宴會,與賓佐賦詩,頗有情致。太平廣記引羅紹威傳云:當時藩牧之中,最獲文章之譽。每命幕客作四方書檄,小不稱意,壞裂抵棄,自擘牋起草,下筆成文,雖無藻麗之風,幕客多所不及。江東人羅隱者,佐錢鏐軍幕,有詩名于天下。紹威遣使賂遺,敘南巷之敬,隱乃聚其所為詩投寄之。紹威酷嗜其作,因目己之所為曰偷江東集,至今鄴中人士諷詠之。紹威嘗有公讌詩云:「簾前淡泊雲頭日,座上蕭騷雨脚風。」雖深于詩者,亦所歎伏。
       紹威子三人:長曰廷規,位至司農卿,尚太祖女安陽公主,又尚金華公主,早卒。次曰周翰,繼為魏博節度使,亦早卒。通鑑攷異引梁功臣傳云:周翰起復雲麾將軍,充天雄軍節度留後,尋檢校司徒,正授魏博節度使。季曰周敬,厯滑州節度使,別有傳。開平四年夏,詔金華公主出家為尼,居于宋州元靜寺,蓋太祖推恩于羅氏,令終其婦節也。永樂大典卷五千六百七十八。五代史補:羅鄴王紹威,俊邁有詞學,尤好戲判。有常人向官街中鞲驢,置鞍于地,值牛車過,急行碾破其鞍,驢主怒,毆駕車者,為廂司所擒。紹威更不按問,遂判其狀云:「鄴城大道甚寬,何故駕車碾鞍?領鞲驢漢子科決,待駕車漢子喜歡!」詞雖俳諧,理甚切當,論者許之。
       趙犨,其先天水人,案:歐陽史作其先青州人。代為忠武牙將,曾祖賓,祖英奇,父叔文,案:「叔文」原本訛「叔乂」,今據新唐書改正。皆厯故職。犨幼有奇智,齠齔之時,與鄰里小兒戲于道左,恆分布行列為部伍戰陣之狀,自為董率,指顧如夙習焉,羣兒皆稟而從之,無敢亂其行者。其父目而異之,曰:「吾家千里駒也,必大吾門矣。」及赴鄉校,誦讀之性出于同輩。弱冠有壯節,好功名,妙于弓劍,氣義勇果。郡守聞之,擢為牙校。唐會昌中,壺關作亂,隨父北征,收天井關。未幾,從王師征蠻,浹月方克,惟忠武將士轉戰溪洞之間,斬獲甚眾。本道錄其勳,陟為馬步都虞候。
       乾符中,王僊芝起于曹、濮,「僊芝」原本作「僊茈」,今據新、舊唐書改正。大縱其徒,侵掠汝、鄭,犨乃率步騎數千襲之,賊黨南奔。及黃巢陷長安,天子幸蜀,中原無主,人心騷動。于是陳州數百人相率告許州連帥,願得犨知軍州事。其帥即以狀聞,于是天子下詔,以犨守陳州刺史。既視事,乃謂將吏曰:「賊巢之虐,徧于四方,苟不為長安巿人所誅,則必驅殘黨以東下。況與忠武久為仇讎,凌我土疆,勢必然也。」乃遣增垣墉,濬溝洫,實倉廩,積薪芻。凡四門之外,兩舍之內,民有資糧者,悉令輓入郡中。繕甲兵,利劍矟,弓弩矢石無不畢備。又招召勁勇,置之麾下。以仲弟昶為防遏都指揮使,以季弟珝為親從都知兵馬使,長子麓、次子霖,皆分領銳兵。黃巢在長安,果為王師四面扼束,食盡人飢,謀東奔之計,先遣驍將孟楷擁徒萬人,直入項縣,犨引兵擊之,賊眾大潰,斬獲略盡,生擒孟楷。
       中和三年,朝廷聞其功,就加檢校兵部尚書,俄轉右僕射。不數月,加司空,進潁川縣伯。巢黨知孟楷為陳所擒,大驚憤,乃悉眾東來,先據溵水,後與蔡州秦宗權合勢以攻宛丘,陳人懼焉。犨恐眾心攜離,乃于眾中揚言曰:「忠武素稱義勇,淮陽亦為勁兵,是宜戮力同心,捍禦羣寇,建功立節,去危就安,諸君宜圖之。况吾家食陳祿久矣,今賊眾圍逼,眾寡不均,男子當于死中求生,又何懼也。且死于為國,不猶愈于生而為賊之伍耶!汝但觀吾之破賊,敢有異議者斬之!」由是眾心靡不踴躍。無何,開門與賊接戰,每戰皆捷,賊眾益怒。巢于郡北三四里起八仙營,如宮闕之狀,又修百司廨署,儲蓄山峙,蔡人濟以甲冑,軍無所闕焉。凡圍陳三百日,大小數百戰,雖兵食將盡,然人心益固。犨因令間道奉羽書乞師于太祖,太祖素多犨之勇果,乃許之。四年四月,太祖引大軍與諸軍會于陳之西北,陳人望旗鼓出軍縱火,急攻巢寨,賊眾大潰,重圍遂解,獻捷于行在。
       五年八月,除犨為蔡州節度使。于時巢黨雖敗,宗權益熾,六七年間,屠膾中原,陷二十餘郡,惟陳去蔡百餘里,兵少力微,日與爭鋒,終不能屈。文德元年,「文德」原本作「大德」,今改正。蔡州平,朝廷議勳,以犨檢校司徒,充泰寕軍節度使,又改授浙西節度使,不離宛丘,兼領二鎮。龍紀元年三月,又以平巢、蔡功,就加平章事,充忠武軍節度使,仍以陳州為理所。由是中原塵靜,唐帝復歸長安,陳、許流亡之民,襁負歸業,犨設法招撫,人皆感之。犨兄弟三人,時稱雍睦。一日,念仲弟昶同心王事,共立軍功,乃下令盡以軍州事付于昶,遂上表乞骸。後數月,寢疾,卒于陳州官舍,年六十六,葬于宛丘縣之先域,累贈太尉。
       犨雖盡忠唐室,保全陳州,然默識太祖雄傑,每降心託跡,為子孫之計,故因解圍之後,以愛子結親。又請為太祖立生祠于陳州,朝夕拜謁。數年之間,悉力委輸,凡所徵調,無不率先,故能保其功名。
       長子麓,位至列卿。
       次子霖,改名巖,尚太祖女長樂公主。開平初,授衞尉卿、駙馬都尉。二年九月,權知洺州軍州事,俄轉天威軍使。十二月,授右羽林統軍,改右衞上將軍,充大內皇牆使。「皇牆」原本作「皇城」,攷五代會要,梁時避諱,改皇城使為皇牆使,今改正。三年七月,出為宿州團練使,旋移州刺史。其後累厯近職,連典禁軍。預誅庶人友珪有功,末帝即位,用為租庸使、守戶部尚書。巖以勳戚貨賂公行,天下之賄半入其門。又以身尚公主,聞唐朝駙馬都尉杜悰位極將相,以服御飲饌自奉,務極華侈,巖恥其不及。由是豐其飲膳,嘉羞法饌,動費萬錢,僦斂綱商,其徒如巿,權勢熏灼,人皆阿附。及唐莊宗滅梁室,巖踰垣而逸。素與徐州溫韜相善,巖往依之。既至,韜斬巖首送京師。永樂大典卷一萬六千九百九十。
       昶,字大東,犨仲弟也。弱冠習兵機,沈默大度,神形灑落,臨事有通變之才。及兄犨為陳州刺史,以昶為防禦都指揮使。未幾,巢將孟楷擁眾萬餘據項城縣,昶與兄犨領兵擊破之,擒楷以歸。不數月,巢黨悉眾攻陳,以報孟楷之役,又蔡寇合從,凶醜百萬,棲于陳郊,陳人大恐。一夕,昶因巡警,假寐于闉闍,「闉闍」原本作「閫闍」,今改正。恍惚間如有陰助,昶異而待之。遲明,開門決戰,人心兵勢勇不可遏,若有陰兵前導。是日,擒賊將數人,斬首千餘級,羣凶氣沮。其後連日交戰,無不應機俘斬,未嘗小衂,以至重圍數月,士心如一。及賊敗圍解,朝廷紀勳,昶一門之中,疊加爵秩。當時方鎮之內,言忠勇者、言守禦者、言功勳者、言政事者,皆以犨、昶為首焉。及犨遙領泰寕軍節度,以昶為本州刺史、檢校右僕射。俄而犨有疾,遂以軍州盡付于昶。詔授兵馬留後,旋遷忠武軍節度使,亦以陳州為理所。
       時宗權未滅,中原方受其毒。陳、蔡封疆相接,昶每選精銳深入蔡境。蔡賊雖眾,終不能抗,以至宗權敗焉。案上篇趙犨傳云:蔡州平,以犨為忠武軍節度使。據此傳,則昶為忠武節度使,宗權未滅,二傳自相矛盾。見通鑑考異。朝廷賞勳,加檢校司徒。昶以大寇削平之後,益留心于政事,勸課農桑,大布恩惠。景福元年秋,陳、許將吏耆老錄其功,詣闕以聞,天子嘉之,命文臣撰德政碑植于通衢,以旌其功。俄加同平章事。昶自圍解之後,恆曰:「梁王之恩,不敢忘也。」是後太祖每有征伐,昶訓練兵甲,饋輓供億,無有不至。乾寕二年寢疾,薨于鎮,年五十三。追贈太尉。永樂大典卷一萬六千九百九十。
       珝,字有節,犨季弟也。案:新唐書以珝為犨子,據歐陽史及通鑑皆以珝為犨弟,與薛史同,新唐書誤。幼而剛毅,器宇深沈。既冠,好書籍。及壯,工騎射,尤精三略。及犨為陳州刺史,以珝為親從都知兵馬使。時巢黨東出商、鄧,與蔡賊會,聚至百餘萬,掘長壕五百道攻陳,陳人大懼。珝與二兄堅心誓眾,激勵將校,約以死節。珝以祖先松楸,去郭數里,慮為羣盜穿發,乃夜縱心膂之士,遷柩入城。府庫舊有巨弩數百枝,機牙皆缺,工人咸謂不可用,珝即創意制度,自調弦筈,置之雉堞間,矢激五百餘步,凡中人馬,皆洞達胸腋,羣賊畏之,不敢逼近。自仲秋至于首夏,軍食將竭,士雖不飽,而堅拒之志不移。會太祖率大軍解其圍,珝兄弟抆泣感謝。其後朝廷議功,加檢校右僕射,遙領處州刺史。犨薨,昶為忠武軍節度使,珝遷為行軍司馬、檢校司空。昶薨,珝知忠武軍留後。
       珝公幹之才,播于遠邇,至于符籍虛實,財穀耗登,備閱其根本,民之利病,無不洞知。庶事簡廉,公私俱濟,太祖深加慰薦。尋加特進、檢校司徒,充忠武軍節度使。陳州土壤卑疎,每歲壁壘摧圮,工役不暇,珝遂營度力用,俾以甓周砌四墉,自是無霖潦之虞。光化二年,加檢校太保、平章事。明年,檢校侍中,進封天水郡公。珝博通前古,以陳州本伏羲所都,南頓乃光武舊地,遂稽考古制,崇飾廟貌,為四民祈福之所。又詢鄧艾故址,決翟王河以溉稻粱,大實倉廩,民獲其利。珝兄弟節制陳、許,繼擁旌鉞,共二十餘年,陳人愛戴,風化大行。
       天復元年冬,韓建為忠武軍節度使,乃徵珝知同州匡國軍節度留後。時太祖統軍岐下,珝輸輓調發,旁午道途。俄而昭宗還長安,詔徵入覲,錫迎鑾功臣之號,珝因堅辭藩鎮,遂加檢校太傅、右金吾衞上將軍。及扈從東遷,歲餘,以痼疾免官,遂歸淮陽。未幾,薨于私第,年五十五。詔贈侍中,陳人為之罷巿。
       子縠,仕至左驍衞大將軍、宣徽北院使。唐莊宗入汴,與從兄巖皆族誅。永樂大典卷一萬六千九百九十。
       王珂,河中人。祖縱,鹽州刺史。父重榮,河東節度使,破黃巢有大功,封瑯琊郡王。珂本重榮兄重建之子,出繼重榮。唐僖宗光啟三年,重榮為部將常行儒所害,推重榮弟重盈為蒲帥,以珂為行軍司馬。及重盈卒,軍府推珂為留後。時重盈子珙為陝州節度使,瑤為絳州刺史,由是爭為部帥,瑤、珙連上章論列,又與太祖書云:「珂非吾兄弟,蓋余家之蒼頭也,小字忠兒,案:忠兒,舊唐書作蟲兒。安得繼嗣!」珂亦上章云:「亡父有興復之功。」又遣使求援于太原,李克用為保薦于朝,昭宗可之。既而珙厚結王行瑜、李茂貞、韓建為援,三鎮互相表薦,昭宗詔諭之曰:「吾以太原與重榮有再造之功,已俞其奏矣。」乾寕二年五月,三鎮率兵入覲,賊害時政,請以河中授珙、瑤,又連兵以攻河中。克用聞之,出師以討三鎮,瑤、珙兵退,晉師拔絳州,擒瑤斬之。及克用駐軍于渭北,昭宗以珂為河中節度使,正授旄鉞,克用因以女妻珂。珂至太原謝婚成禮,克用令李嗣昭將兵助珂,攻珙于陝焉。
       光化末,太祖謂張存敬曰:「珂恃太原之勢,侮慢鄰封,爾為我持一繩以縛之。」天復元年春,存敬兵下晉、絳,令何絪守晉州以扼太原援師。「何絪」原本作「何緯」,今據通鑑改正。二月,大軍逼河中,珂妻書告太原曰:「敵勢攻逼,朝夕為俘虜,因乞食于大梁矣,大人安忍不救!」克用曰:「前途既阻,眾寡不敵,救則與爾兩亡。可與王郎歸朝廷。」珂復求救于李茂貞,茂貞不答。珂勢窮蹙,即登城謂存敬曰:「吾與汴王有家世事分,公宜退舍,俟汴王至,吾自聽命。」存敬即日退舍。三月,太祖自洛陽至,先哭于重榮之墓,蒲人聞之感悅。珂欲面縛牽羊以見,太祖曰:「太師阿舅之恩,何時可忘,郎君若以亡國之禮相見,黃泉其謂我何!」案新唐書:全忠,王出也,始背賊事重榮,約為甥舅,德其全己,指日月曰:「我得志,凡氏王者皆事之。」至是忘誓言,過重榮墓,偽哭而祭。及珂出迎于路,握手歔欷,聯轡而入。乃以存敬守河中,珂舉家徙于汴。後入覲,被殺于華州傳舍。永樂大典卷六千八百四十九。
       珙,少有俊氣,才兼文武,性甚驕虐。屬世多故,遂代伯父重霸為陝州節度使。為政苛暴,且多猜忌,殘忍好殺,不以生命為意,內至妻孥宗屬,外則賓幕將吏,一言不合,則五毒並施,鞭笞刳斮,無日無之。奢縱聚斂,民不堪命,由是左右惕懼,憂在不測。唐光化二年夏六月,為部將李璠所殺。璠自稱留後,因是陝州不復為王氏所有。永樂大典卷六千八百四十九。
       史臣曰:紹威始為唐雄,據魏地,當土德之季運,倡梁祖以強禪,在梁則為佐命也,在唐則豈得為忠臣乎!趙犨以淮陽咫尺之地,抗黃巢百萬之眾,功成事立,有足多者。巖、縠非賢,遽泯其嗣,惜哉!王珂奕世山河,勢危被虜,乃魏豹之徒歟!永樂大典卷六千八百四十九。
       補遺王珂傳,黃泉其謂我何。歐陽史云:梁太祖自同州降唐,即依重榮,以母王氏,敬事重榮為舅。

本书目录

卷一 梁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五 梁書五 太祖紀第五
卷六 梁書六 太祖紀第六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卷八 梁書八 末帝紀上
卷九 梁書九 末帝紀中
卷十 梁書十 末帝紀下
卷十一 梁書十一 后妃列傳第一
卷十二 梁書十二 宗室列傳第二
卷十三 梁書十三 列傳第三
卷十四 梁書十四 列傳第四
卷十五 梁書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梁書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梁書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梁書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梁書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梁書二十 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梁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梁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梁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梁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唐書一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 唐書三 莊宗紀第一
卷二十八 唐書四 莊宗紀第二
卷二十九 唐書五 莊宗紀第三
卷三十 唐書六 莊宗紀第四
卷三十一 唐書七 莊宗紀第五
卷三十二 唐書八 莊宗紀第六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卷三十九 唐書十五 明宗紀第五
卷四十 唐書十六 明宗紀第六
卷四十一 唐書十七 明宗紀第七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卷四十三 唐書十九 明宗紀第九
卷四十四 唐書二十 明宗紀第十
卷四十五 唐書二十一 閔帝紀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 唐書二十三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 唐書二十四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 唐書二十五 后妃列傳第一
卷五十 唐書二十六 宗室列傳第二
卷五十一 唐書二十七 宗室列傳第三
卷五十二 唐書二十八 列傳第四
卷五十三 唐書二十九 列傳第五
卷五十四 唐書三十 列傳第六
卷五十五 唐書三十一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六 唐書三十二 列傳第八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卷五十八 唐書三十四 列傳第十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 唐書三十六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一 唐書三十七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二 唐書三十八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三 唐書三十九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四 唐書四十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六 唐書四十二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七 唐書四十三 列傳第十九
卷六十八 唐書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
卷六十九 唐書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 唐書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二 唐書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
卷八十 晉書六 高祖紀第六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卷八十二 晉書八 少帝紀第二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
卷八十六 晉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八十七 晉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八十九 晉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九十 晉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九十二 晉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九十三 晉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九十六 晉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卷一百0一 漢書三 隱帝紀上
卷一百0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卷一百0三 漢書五 隱帝紀下
卷一百0四 漢書六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0五 漢書七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0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卷一百0七 漢書九 列傳第四
卷一百0八 漢書十 列傳第五
卷一百0九 漢書十一 列傳第六
卷一百一十 周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一 周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二 周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三 周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四 周書五 世宗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周書六 世宗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周書八 世宗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周書九 世宗紀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周書十 世宗紀第六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二十二 周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二十三 周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一百二十四 周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九 周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一百三十 周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一百三十一 周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僭偽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僭偽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僭偽列傳第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天文志
卷一百四十 志二 歷志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五行志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禮志上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禮志下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樂志上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樂志下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食貨志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刑法志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