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五代史(繁體版)
卷一百二十九 周書二十 列傳第九
作者:北宋 · 薛居正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常思,字克恭,太原人也。父仁岳,河東牙將,累贈太子太師。唐莊宗之為晉王也,廣募勝兵,時思以趫悍應募,累從戎役,後為長直都校,歷捧聖軍使。晉初,遷六軍都虞候。漢高祖出鎮并門,奏以思從行,尋表為河東牢城都指揮使,以勤幹見稱。漢國初建,授檢校太保,遙領鄧州。漢有天下,遷檢校太尉、昭義軍節度使。乾祐初,李守貞叛于河中,太祖征之,朝廷命思帥部兵以副焉。既而御眾無能,勒歸舊藩。思在上黨凡五年,無令譽可稱,唯以聚斂為務。性又鄙恡,未嘗與賓佐有酒肴之會。嘗有從事欲求謁見者,思覽刺而怒曰:「彼必是來獵酒也。」命典客者飲而遣之,其鄙恡也如是。太祖受命,就加平章事。初,太祖微時,以季父待思,及即位,遣其妻入覲,太祖拜之如家人之禮,仍呼為叔母,其恩顧如是。廣順二年秋,思來朝,加兼侍中,移鎮宋州。三年夏,詔赴闕,改授平盧軍節度使。思將赴鎮,奏太祖云:「臣在宋州出鎮,得絲十餘萬兩,謹以上進,請行徵督。」太祖頷之,尋詔本州折券以諭其民。及到鎮,未幾,染風痺之疾,上表請醫,既而舁疾歸洛。顯德元年春卒,年六十有九。贈中書令。永樂大典卷六千八百一十二。
       翟光鄴,字化基,濮州鄄城人。父景珂,倜儻有膽氣。梁貞明初,唐莊宗始駐軍于河上,景珂率聚邑人守永定驛,固守踰年,後為北軍所攻,景珂戰歿,眾潰。光鄴時年十歲,為明宗軍所俘,以其頴悟,俾侍左右,字之曰永定。既冠,沈毅有謀,蒞事寡過。
       明宗即位,時深委遇,累遷至皇城使、檢校司空。長興中,樞密使安重誨得罪,時光鄴與中官孟小僧頗有力焉。居無何,出為耀州團練使。清泰初,入為左監門衞大將軍。晉天福中,歷棣沂二州刺史、西京副留守。開運初,授宣徽使。楊光遠叛滅,青州平,除為防禦使,朝廷以兵亂之後,人物凋弊,故命光鄴理之。光鄴好聚書,重儒者,虛齋論議,唯求理道。時郡民喪亡十之六七,而招懷撫諭,視之如傷,故期月之間,流亡載輯。契丹入汴,偽命權知曹州。李從益假號,以光鄴明宗舊臣,署為樞密使。漢祖至汴,改左領衞大將軍。乾祐初,遷右金吾衞大將軍,充街使、檢校太保。太祖踐阼,復授宣徽使、左千牛衞上將軍、檢校太傅。數月,兼樞密副使。會永興李洪信入朝,代知軍府事。廣順二年十月,卒于長安,時年四十六。
       光鄴有器度,慎密敦厚,出于天然,喜慍不形于色。事繼母以孝聞,兄弟皆雍睦。雖食祿日久,家無餘財,任金吾日,假官屋數間,以蔽風雨,親族累重,糲食纔給,人不堪其憂,光鄴處之晏如也。賓朋至,則貰酒延之,談說終日,略無厭倦,士大夫多之。及權知京兆,以寬靜為治,前政有煩苛之事,一切停罷,百姓便之。及病甚,召親隨于卧內,戒之曰:「氣絕之後,以屍歸洛,不得于此停留,慮煩軍府。」言訖而終。京兆吏如喪所親,或有以漿酒遙奠者。樞密使王峻素重光鄴,且欲厚卹其家,為之上請,故自終及葬,所賜賻賵幾千計。詔贈太子少師。光鄴膚格肥晳,善于攝養,故司天監趙延乂有袁、許之術,嘗謂人曰:「翟君外厚而內薄,雖貴而無壽。」果如其言。永樂大典卷二萬二千二百四十。
       曹英,字德秀,舊名犯太祖廟諱,故改焉。本常山鎮定人也。父全武,事趙王王鎔為列校,英因得隸于鎔之帳下。及張文禮之亂,唐莊宗奄有其地,乃錄鎔之左右,署為散指揮使。明宗即位,英侍于仗下,問其祖考,英以寔對,明宗曰:「乃朕之舊也。」擢為本班行首,每加顧遇。晉天福中,遷弩手軍使。平張從賓于氾水,以功授本軍都校。漢初,改奉國軍主,加檢校司徒,兼康州刺史。乾祐初,李守貞據河中叛,授行營步軍都校。河中平,遷本軍廂主,領岳州防禦使。隨太祖在魏,為北面行營步軍都校,從平內難。國初,以翊戴功授昭武節度使、檢校太傅、侍衞步軍都指揮使。二年春,總兵討慕容彥超于兖州,梯衝塹壘,頗有力焉。夏五月,太祖親征,因并兵攻陷其城,及凱旋,領彰信軍節度使,典軍如故。世宗嗣位,加同平章事,授成德軍節度使。車駕自太原迴,加兼侍中。顯德元年冬,卒于鎮,時年四十九。制贈中書令。英性沉厚,謙恭有禮,雖袵席之際,接對賓客,亦未嘗造次。及卒,縉紳之士亦皆惜之。永樂大典卷四千六百四十。
       李彥頵,字德循,太原人也。本以商賈為業,太祖鎮鄴,寘之左右,及即位,歷綾錦副使、榷易使。世宗嗣位,以彥頵有舊,超授內客省使。未幾,知相州軍府事,尋改延州兵馬留後。到鎮,頗以殖貨為意,窺圖賸利,侵漁蕃漢部人,羣情大擾。會世宗南征,蕃部結聚,圍迫州城,彥頵閉壁自守,求援于隣道,賴救兵至,乃解。世宗不悅,徵赴京師,然猶委曲庇護,竟不之責。尋為西京水南巡檢使,居無何,命權知泗州軍州事,改滄州兩使留後。彥頵到任,處置乖方,大為物情所鄙。顯德六年秋,受代歸闕,遇疾而卒,時年五十二。永樂大典卷一萬三百九十。
       李暉,字順光,瀛州束城人。弱冠應募于龍驤軍,漢祖領河東,暉請從,因得署為河東牙將。漢有天下,授檢校司徒、大內皇城使。未幾,遷宣徽南院使。乾祐初,拜河陽節度使、檢校太傅。太祖登極,加同平章事,尋移鎮滄州。顯德元年,就加兼侍中。二年秋,以世宗誕慶節來朝,改邠州節度使。五年,移鎮鳳翔。歲餘,卒于鎮。優詔贈中書令。暉之儀貌,不及于常人,而位極將相,年登耳順,袁、許之術,夫何恃哉!然性貪鄙,而好小惠,以邀虛譽,故在河陽及滄州日,民皆詣闕請立碑以頌其美,識者亦未之許也。永樂大典卷一萬三百九十。
       李建崇,潞州人。少從軍,善騎射。初事唐武皇,為鐵林都將,轉突騎、飛騎二軍使。從莊宗攻常山,案巴堅舊作阿保機,今改正。來援,莊宗率親軍千騎,遇于滿城,兵少,為契丹所圍。時建崇為親將,與契丹格鬬,自午至申,會李嗣昭騎至,契丹乃解去。同光中,自龍武捧聖都指揮使,出歷襄、秦、徐、雍都指揮使。建崇性純厚,處身任遇,不能巧宦,以致久滯偏裨。明宗嘗掌牙兵,與建崇共事,及即位,甚愍之,連授磁、沁二郡。入晉為申州刺史。天福七年冬,襄州安從進搆逆,率眾寇南陽,時建崇領步騎千餘屯于葉縣,開封尹鄭王遣宣徽使張從恩、皇城使焦繼勳率在京諸軍,會建崇軍拒賊,至湖陽縣之花山,遇從進軍,建崇接戰,大敗之,以功授亳州團練使。襄陽平,遷安州防禦使。歷河陽、邢州兵馬留後。漢初,入為右衞大將軍。年逾七十,神氣不衰。建崇始自代北事武皇,至是四十餘年,前後所掌兵,麾下部曲多至節鉞,零落殆盡,唯建崇雖位不及藩屏,而康強自適,以至期耄。太祖即位,授左監門衞上將軍。廣順三年春卒。贈黔南節度使。永樂大典卷一萬三百九十。
       王重裔,陳州宛邱人。父達,歷安、均、洺三州刺史,因家于洺。重裔幼沉厚有勇,善騎射。年未及冠,事莊宗為廳直,管契丹直。從安汴、洛,累為禁軍指揮使。晉天福中,鎮州安重榮謀叛,稱兵指闕,朝廷命杜重威率師拒之,賊陣于宗城東,晉軍進擊之,再合不動。杜重威懼,謀欲抽退,重裔曰:「兵家忌退,但請公分麾下兵擊其兩翼,重裔為公陷陣,當其中軍,彼必狼狽矣。」重威從之,重榮即時退蹙,遂敗。以功遷護聖右廂都指揮使,領費州刺史。漢初,仍典禁軍,從征鄴都平,遷深州刺史。淮夷以李守貞故,數侵邊地,以重裔為亳州防禦使,又令于徐州巡檢,兼知軍州,就加檢校太傅。太祖踐阼,加爵邑,改功臣。廣順元年夏,以疾卒,年五十三。贈武信軍節度使。永樂大典卷六千八百五十一。
       孫漢英,太原人也。父重進,事唐武皇、莊宗為大將,賜姓,名存進,唐書有傳。漢英少事戎伍,稍至都將,遷東面馬步軍都指揮使。清泰初,興元節度使張虔釗失律于岐下,遂以其地西臣于蜀,漢英兄漢韶,時為洋州節度使,因茲阻隔,亦送款于蜀,由是漢英與弟漢筠久之不調。漢乾祐中,太祖西征蒲、雍,以漢英戚里之分,奏于軍中指使。蒲、雍平,班師,隱帝以漢英為絳州刺史、檢校司徒。廣順元年冬,卒于都。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三十三。
       許遷,鄆州人也。初為本州牙將,性剛褊。漢乾祐初,為左屯衞將軍,與少府監馬從斌同監造漢祖山陵法物,節財省用,減數萬計。改左監門大將軍,又加檢校司空。漢末,權知隰州。太祖踐阼,劉崇遣子鈞率兵寇平陽,路由于隰,賊眾攻城,城中兵少,遷感激指諭,士鬬兼倍,賊眾傷夷,尋自退去。太祖降詔撫諭,正授隰州刺史。遷切于除盜,嫉惡過當,或釘磔賊人,令部下臠割。誤斷不合死罪人,其家詣闕致訟,詔下開封府獄。時陳觀為知府,素與遷不協,深劾其事,欲追遷對訟,太祖以事狀可原,但罷郡而已。遷既奉朝請,因大詬陳觀,謂王峻曰:「相公執政,所與參議,宜求賢德。如陳觀者,為儒無家行,為官多任情,苟知其微,屠沽兒恥與為侶,況明公乎!」峻無以沮之。既而嬰疾,請告歸汶上而卒。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三十三。
       趙鳳,冀州棗強縣人,幼讀書,舉童子。既長,凶豪多力,以殺人暴掠為事,吏不能禁。安重榮鎮常山,招聚叛亡,鳳乃應募,既而犯法當死,即破械踰獄,遁而獲免。天福中,趙延壽為契丹鄉導,歲侵深、冀,鳳往依焉。宋史荊罕儒傳云:罕儒少無賴,與趙鳳、張輦為羣盜,晉天福中,相率詣燕王趙延壽,得掌兵權。契丹主素聞其桀黠,署為羽林軍使,累遷羽林都指揮使,常令將兵在邊,貝、冀之民日罹其患。晉末,契丹入洛,鳳從至東京,授宿州防禦使。漢祖即位,受代歸闕,尋授河陽行軍司馬。乾祐初,入為龍武將軍。丁父憂,起復授右千牛衞大將軍。漢末,都城變起,兵集之夜,無不剽之室,唯鳳里閭,兵不敢犯,人皆服其膽勇。廣順初,用為宋、亳、宿三州巡檢使。鳳出于伏莽,尤知盜之隱伏,乃誘致盜魁于麾下,厚待之,每桴鼓之發,無不擒捕,眾以為能,然平民因捕盜而破家者多矣。鳳善事人,或使臣經由,靡不傾財厚奉,故得延譽而掩其醜迹。太祖聞其幹事,用為單州刺史,既剛忿不仁,得位愈熾,刑獄之間,尤為不道。嘗抑奪人之妻女,又以進奉南郊為名,率歛部民財貨,為人所訟。廣順三年十二月,詔削奪鳳在身官爵,尋令賜死。永樂大典卷一萬五千九百九十一。
       齊藏珍,少歷內職,累遷諸衞將軍。前後監押兵師在外,頗稱幹事,然險詖無行,殘忍辯給,無不畏其利口。廣順中,奉命滑州界巡護河隄,以弛慢致河決,除名,配沙門島。世宗在西班時,與藏珍同列,每聆其談論,或剖判世務,似有可采。及即位,自流所徵還。秦、鳳之役,監偏師。及淮上用兵,復委監護,與軍校何超領兵降下光州。藏珍欺隱官物甚多,超以為不可,藏珍曰:「沙門島已有屋數間,不失再去矣。」其不畏法也如此。世宗既破紫金山砦,追吳寇至渦口,因與藏珍言及克捷之狀。對曰:「陛下神武之功,近代無比,于文德則未光。」世宗頷之,又問以揚州之事,對曰:「揚州地實卑濕,食物例多腥腐,臣去歲在彼,人以鱓魚饋臣者,視其盤中虬屈,一如虵虺之狀,假使鸛雀有知,亦應不食,豈況于人哉!」其敷奏大率多此類,聞者無不悚然。一日,又奏云:「唐景思已為刺史,臣猶未蒙聖澤。」世宗俛而從之,時濠梁未下,即命為濠州行州刺史。及張永德與李重進有間言,藏珍嘗游說重進,洎壽陽兵迴,諸將中有以藏珍之言上奏者。世宗怒,急召赴闕。四年夏,以其冒稱檢校官罪,按其事而斃之,蓋不欲暴其惡跡也。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三十三。
       王環,本真定人。唐天成初,孟知祥鎮西川,環往事之,及知祥建號,環典軍衞。孟昶嗣位,環兼領左、右衞。顯德二年秋,王師西伐,時環為鳳州節度使。初,偏師傅其城下,為環所敗,裨將胡立為環所擒。是冬,王師大集,急攻其城,蜀之援兵相次敗走。環聞之,守備愈堅,王師攻擊數月方克。城陷,環就擒。及到闕,世宗以忠于所事,釋其罪,授右驍衞大將軍。四年冬,世宗南征,環隨駕至泗州,遇疾而卒。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三十三。
       張彥超,本沙陀部人也。素有郤克之疾,時號為「跛子」。初,以騎射事唐莊宗為馬直軍使,莊宗入汴,授神武指揮使。明宗嘗以為養子。天成中,擢授蔚州刺史。素與晉高祖不協,屬其總戎于太原,遂舉其城投于契丹,即以為雲州節度使。契丹之南侵也,彥超率部眾,頗為鎮、魏之患。及契丹入汴,遷侍衞馬軍都校;尋授晉昌軍節度使。漢高祖入洛,彥超飛表輸誠,移授保大軍節度使。乾祐初,奉詔歸闕,止奉朝請而已。太祖自鄴入平內難,隱帝令彥超董騎軍為拒,劉子陂兵亂,彥超先謁見太祖。廣順中,授神武統軍。顯德三年冬,以疾終于第。制贈太子太師。永樂大典卷五千三百六十。
       張頴,太原人,駙馬都尉永德之父也。宋史列傳:永德,并州陽曲人。家世饒財,曾祖丕,尚氣節。後唐武皇鎮太原,急于用度,多嚴選富家子掌帑庫,或調度不給,即坐誅,沒入貲產。丕為之滿歲,府財有餘。宗人正當次補其任,率屬泣拜,請丕濟其急,丕又為代掌一年,鄉里服其義。累為藩郡列校,由內職歷諸衞將軍。國初,以戚里之故,自華州行軍司馬歷郢、懷二州刺史,遷安州防禦使。案:宋史作事晉為安州防禦使,與是書異。頴性卞急峻刻,不容人之小過,雖左右親信,亦皆怨之。部曲曹澄有處女,頴逼而娶之,澄遂與不逞之徒數人,同謀害頴,中夜挾刃入于寢門,執頴而殺之,遂奔于金陵。世宗征淮南,以永德之故,命江南李景,令執澄等送行在。及至,世宗以澄等賜永德,俾甘心而戮之。永樂大典卷六千三百五十二。
       劉仁贍,略通儒術,好兵書,在澤國甚有聲望。吳主知之,累遷為偽右監門衞將軍,歷黃、袁二州刺史,所至稱治。洎李景僭襲偽位,俾掌親軍,遷鄂州節度使。居數年,復以兵柄任之,改壽州節度使。及王師渡淮,而仁贍固守甚堅。洎世宗駐蹕于其壘北,數道齊攻,填壍陷壁,晝夜不息,如是者累月。世宗臨城以諭之,而仁贍但遜詞以謝。及車駕還京,命李重進總兵守之,復乘間陷我南砦。自是圍之愈急,城中饑死者甚眾。三年冬,淮寇復來救援,立砦于紫金山,夾道相屬,纍然數十里,垂及壽壁,而重進兵幾不能支,世宗患之,遂復議親征。車駕至壽春,命今上率師破紫金山之眾,擒其應援使陳承昭以獻。仁贍聞援兵既敗,計無所出,但扼腕浩歎而已。會世宗以紫金山之捷,飛詔以諭之,時仁贍卧疾已亟,因翻然納款,案歐陽史云:仁贍固守三月,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孫羽詐為仁贍書以城降。是仁贍未嘗親納款于周也。是書作翻然納款,蓋仍周實錄原文,未及釐正。而城內諸軍萬計,皆屏息以聽其命。及見于行在,世宗撫之甚厚,賜與加等,復令入城養病,尋授天平軍節度使、兼中書令。制出之日,薨于其家,年五十八。世宗聞之,遣使弔祭,命內臣監護喪事,追封彭城郡王。後以其子崇讚為懷州刺史。仁贍輕財重士,法令嚴肅,重圍之中,其子崇諫犯軍禁,即令斬之,故能以一城之眾,連年拒守。逮其來降,而其下未敢竊議者,保其後嗣,抑有由焉。崇讚仕周,累為郡守。幼子崇諒,後自江南歸于本朝,亦位至省郎。永樂大典卷九千九十六。

本书目录

卷一 梁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五 梁書五 太祖紀第五
卷六 梁書六 太祖紀第六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卷八 梁書八 末帝紀上
卷九 梁書九 末帝紀中
卷十 梁書十 末帝紀下
卷十一 梁書十一 后妃列傳第一
卷十二 梁書十二 宗室列傳第二
卷十三 梁書十三 列傳第三
卷十四 梁書十四 列傳第四
卷十五 梁書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梁書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梁書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梁書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梁書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梁書二十 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梁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梁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梁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梁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唐書一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 唐書三 莊宗紀第一
卷二十八 唐書四 莊宗紀第二
卷二十九 唐書五 莊宗紀第三
卷三十 唐書六 莊宗紀第四
卷三十一 唐書七 莊宗紀第五
卷三十二 唐書八 莊宗紀第六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卷三十九 唐書十五 明宗紀第五
卷四十 唐書十六 明宗紀第六
卷四十一 唐書十七 明宗紀第七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卷四十三 唐書十九 明宗紀第九
卷四十四 唐書二十 明宗紀第十
卷四十五 唐書二十一 閔帝紀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 唐書二十三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 唐書二十四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 唐書二十五 后妃列傳第一
卷五十 唐書二十六 宗室列傳第二
卷五十一 唐書二十七 宗室列傳第三
卷五十二 唐書二十八 列傳第四
卷五十三 唐書二十九 列傳第五
卷五十四 唐書三十 列傳第六
卷五十五 唐書三十一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六 唐書三十二 列傳第八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卷五十八 唐書三十四 列傳第十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 唐書三十六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一 唐書三十七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二 唐書三十八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三 唐書三十九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四 唐書四十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六 唐書四十二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七 唐書四十三 列傳第十九
卷六十八 唐書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
卷六十九 唐書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 唐書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二 唐書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
卷八十 晉書六 高祖紀第六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卷八十二 晉書八 少帝紀第二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
卷八十六 晉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八十七 晉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八十九 晉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九十 晉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九十二 晉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九十三 晉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九十六 晉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卷一百0一 漢書三 隱帝紀上
卷一百0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卷一百0三 漢書五 隱帝紀下
卷一百0四 漢書六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0五 漢書七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0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卷一百0七 漢書九 列傳第四
卷一百0八 漢書十 列傳第五
卷一百0九 漢書十一 列傳第六
卷一百一十 周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一 周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二 周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三 周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四 周書五 世宗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周書六 世宗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周書八 世宗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周書九 世宗紀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周書十 世宗紀第六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二十二 周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二十三 周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一百二十四 周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九 周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一百三十 周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一百三十一 周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僭偽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僭偽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僭偽列傳第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天文志
卷一百四十 志二 歷志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五行志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禮志上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禮志下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樂志上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樂志下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食貨志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刑法志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