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五代史(繁體版)
卷五十三 唐書二十九 列傳第五
作者:北宋 · 薛居正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李存信,本姓張,案:梁紀作張污落,蓋本名污落,賜名存信。父君政,回鶻部人也。大中初,隨懷化郡王李思忠內附,因家雲中之合羅川。存信通黠多數,會四夷語,別六蕃書,善戰,識兵勢。初為獻祖親信,從武皇入關平賊,始補軍職,賜姓名。大順中,累遷至馬步都校,與李存孝擊張濬軍于平陽。時存孝驍勇冠絕,軍中皆下之,唯存信與爭功,由是相惡,有同水火。及平定潞州,存孝以功領節度使,既而康君立授旄鉞,存孝怒,大剽潞民,燒邑屋。言發涕流,疑存信擯己故也。明年,存孝得邢、洺,武皇與之節鉞。存孝慮存信離間,欲立大功以勝之,屢請兵于武皇,請兼并鎮、冀,存信間之,不時許。大順二年,武皇大舉略地山東,以存信為蕃漢馬步都校,存孝聞之怒,武皇令存質代之,存孝乃謀叛。既誅,以存信為蕃漢都校。從討李匡儔,降赫連鐸、白義誠,以功檢校右僕射。從入關討王行瑜,加檢校司空,領郴州刺史。
       乾寕三年,兗、鄆乞師于武皇,武皇遣存信營于莘縣,與朱瑄合勢以抗梁人。梁祖患之,遣使謂羅弘信曰:「河東志在吞食河朔,迴軍之日,貴道堪憂。」而存信戢兵無法,稍侵魏之芻牧,弘信怒,翻然結于梁祖,乃出兵三萬以攻存信。存信斂眾而退,為魏人所薄,委棄輜重,退保洺州,軍士喪失者十二三。武皇怒,大出師攻魏博,屠陷諸邑。五月,存信軍于洹水。汴將葛從周、氏叔琮來援魏人,存信與鐵林都將落落遇汴人于洹水南,汴人為陷馬坎以待之,存信戰敗,落落被擒。九月,存信敗葛從周于宗城,乘勝至魏州之北門。明年,聞兗、鄆皆陷,乃班師。八月,從討劉仁恭,師次安塞,為燕軍所敗。武皇怒謂存信曰:「昨吾醉,不悟賊至,公不辨耶!古三敗,公姑二矣。」存信懼,泥首謝罪,幾至不測。自光化以後,存信多稱病,武皇以兵柄授李嗣昭,以存信為右校而已。天復二年十月,以疾卒於晉陽,時年四十一。永樂大典卷一萬三百八十九。
       李存孝,本姓安,名敬思。案新唐書:存孝,飛狐人。與歐陽史同,薛史闕載。少于俘囚中得隸紀綱,給事帳中。及壯,便騎射,驍勇冠絕,常將騎為先鋒,未嘗挫敗。從武皇救陳、許,逐黃寇,及遇難上源,每戰無不克捷。
       張濬之加兵于太原也,潞州小校馮霸殺其帥李克恭以城叛,時汴將朱崇節入潞州,梁祖令張全義攻澤州。李罕之告急于武皇,武皇遣存孝率騎五千援之。初,汴人攻澤州,呼罕之曰:「相公常恃太原,輕絕大國,今張相公圍太原,葛司空已入潞府,旬日之內,沙陀無穴自處,相公何路求生耶!」存孝聞其言不遜,選精騎五百,繞汴營呼曰:「我,沙陀求穴者,俟爾肉饌軍,可令肥者出鬬!」汴將有鄧季筠者,亦以驍勇聞,乃引軍出戰,存孝激勵部眾,舞矟先登,一戰敗之,獲馬千匹,生擒季筠于軍中。是夜,汴將李讜收軍而遁,存孝追擊至馬牢山,俘斬萬計,遂退攻潞州。
       時朝廷命京兆尹孫揆為昭義節度使,令供奉官韓歸範送旌節至平陽,揆乃仗節之潞,梁祖與揆牙兵三千為紀綱。時揆為張濬副招討,所部萬人。八月,自晉、絳踰刀黃嶺趨上黨。存孝引三百騎伏于長子西厓間。揆襃衣大蓋,擁眾而行,俟其軍前後不屬,存孝出騎橫擊之,擒揆與歸範及俘囚五百,獻于太原。存孝乃急攻潞州。九月,葛從周棄城夜遁,存孝收城,武皇乃表康君立為潞帥,存孝怒,不食者累日。十月,存孝引收潞州之師,圍張濬于平陽,營于趙城。華州韓建遣壯士三百夜犯其營,存孝諜知,設伏以擊之,盡殪,進壓晉州西門,獲賊三千,自是閉壁不出。存孝引軍攻絳州。十一月,刺史張行恭棄城而去,張濬、韓建亦由含口而遁,存孝收晉、絳,以功授汾州刺史。
       大順二年三月,邢州節度使安知建叛入汴軍,武皇令存孝定邢、洺,因授之節鉞。時幽州李匡威與鎮州王鎔屢弱中山,將中分其疆土。定州王處存求援于武皇。武皇命存孝侵鎮、趙之南鄙,又令李存信、李存審率師出井陘以會之,併軍攻臨城、柏鄉。李匡威救至,且議旋師。李存信與存孝不協,因搆于武皇,言存孝望風退衄,無心擊賊,恐有私盟也。存孝知之,自恃戰功,鬱鬱不平,因致書通王鎔,又歸款于汴。案:舊唐書以存孝據邢州為大順元年事。考存孝至大順二年始領邢州節鉞,在元年無由得據邢州也。舊唐書蓋因平潞州事而牽連書之耳。新唐書與歐陽史並從薛史。
       明年,武皇自出井陘,將逼真定,存孝面見王鎔陳軍機。武皇暴怒,誅先獲汴將安康八方旋師。七月,復出師討存孝,自縛馬關東下,攻平山,渡滹水,擊鎮州四關城。王鎔懼,遣使乞平,請以兵三萬助擊存孝,許之。新唐書:王鎔失幽州助,因乞盟,進幣五十萬,歸糧二十萬,請出兵助討存孝。武皇蒐于欒城,李存信屯琉璃坡。九月,存孝夜犯存信營,奉誠軍使孫考老被獲,存信軍亂。武皇進攻邢州,深溝高壘以環之,旋為存孝衝突,溝塹不成。有軍校袁奉韜者,密令人謂存孝曰:「大王俟塹成即歸太原,如塹壘未成,恐無歸志。尚書所畏唯大王耳,料諸將孰出尚書右。王若西歸,雖限以黃河,亦可浮渡,況咫尺之洫,安能阻尚書鋒銳哉!」存孝然之,縱兵成塹。居旬日,深溝高塹,飛走不能及,由是存孝至敗,城中食盡。
       乾寕元年三月,存孝登城首罪,泣訴于武皇曰:「兒蒙王深恩,位至將帥,案:歐陽史作位至將相。吳縝纂誤云:存孝本傳止為邢州留後,未嘗為平章事,何故云「位至將相」耶!苟非讒慝離間,曷欲捨父子之恩,轉附仇讎之黨!兒雖褊狹設計,實存信搆陷至此,若得生見王面,一言而死,誠所甘心。」武皇憫之,遣劉太妃入城慰勞。太妃引來謁見,存孝泥首請罪曰:「兒立微勞,本無顯過,但被人中傷,申明無路,迷昧至此!」武皇叱之曰:「爾與王鎔書狀,罪我萬端,亦存信教耶!」縶歸太原,車裂于巿。然武皇深惜其才。存孝每臨大敵,被重鎧橐弓坐矟,僕人以二騎從,陣中易騎,輕捷如飛,獨舞鐵撾,挺身陷陣,萬人辟易,蓋古張遼、甘寕之比也。存孝死,武皇不視事旬日,私憾諸將久之。永樂大典卷一萬三百八十九。
       李存進,振武人,本姓孫,名重進。案歐陽史:太祖破朔州得之,賜以姓名,養為子。父佺,世吏單于府。案九國志孫漢韶傳云:祖昉,嵐州刺史。父存進,振武軍節度使。據薛史則存進父自名佺,未嘗為刺史,與九國志異。重進初仕嵐州刺史湯羣為部校,獻祖誅羣,乃事武皇,從入關,還鎮太原,署牙職。景福中,為義兒軍使,賜姓名。從討王行瑜,以功授檢校常侍,與李嗣昭同破王珙于河中。光化三年,契丹犯塞,寇雲中,改永安軍使、雁門以北都知兵馬使。天復初,破氏叔琮前軍于洞渦。三年,授石州刺史。莊宗初嗣位,入為步軍右都檢校司空,師出井陘,授行營馬步軍都虞候,破汴軍于柏鄉,論功授邠州刺史,轉檢校司徒,俄兼西南面行營招討使,出師收慈州,授慈、沁二州刺史。十二年,定魏博,授天雄軍都巡按使。時魏人初附,有銀槍効節軍,強傑難制,專謀騷動。存進沈厚果斷,犯令者梟首屍于巿,諸軍無不惕息,靡然向風。十四年,擢蕃漢馬步副總管,從攻楊劉,戰胡柳。
       十六年,以本職兼領振武節度使。時王師據德勝渡,汴軍據楊村渡在上流。汴人運洛陽竹木,造浮橋以濟軍。王師以船渡,緩急難濟,存進率意欲造浮橋。軍吏曰:「河橋須竹笮大艑,兩岸石倉鐵牛以為固,今無竹石,切慮難成。」存進曰:「吾成算在心,必有所立。」乃課軍造葦竹笮,維大艦數十艘,作土山,植巨木于岸以纜之。初,軍中以為戲,月餘橋成,制度條直,人皆服其勤智。莊宗舉酒曰:「存進,吾之杜預也。」賜寶馬御衣,進檢校太保、兼魏博馬步都將。與李存審圍德勝。
       十九年,汴將王瓚率眾逼北城,為地穴火車,百道進攻。存進隨機拒應,或經日不得食。汴軍退。加檢校太傅。王師討張文禮于鎮州,閻寶、李嗣昭相次不利而歿。七月,存進代嗣昭為招討,進營東垣渡,夾滹沲為壘,沙土散惡,垣壁難成。存進斬伐林樹,版築旬日而就,賊不能寇。九月,王處球盡率其眾,乘其無備,奄至壘門。存進聞之,得部下數人出鬬,驅賊于橋下。俄而賊大至,後軍不繼,血戰而歿,時年六十六。同光時,贈太尉。存進行軍出師,雖無奇迹,然能以法繩其驕放,營壘守戰之備,特推精力,議者稱之。
       有子四人,長曰漢韶。永樂大典卷一萬三百八十九。
       漢韶,字享天,幼有器局,風儀峻整。初事莊宗,為定安軍使,遷河東牢城指揮使。時孟知祥權知太原軍府事,會契丹侵北鄙,表令漢韶率師進討,既而大破契丹,以功加檢校右僕射。同光中,為蔡州刺史。天成初,復姓孫氏,尋授彰國軍留後,累加檢校太保。長興中,為洋州節度使。末帝之起于鳳翔也,漢韶與興元張虔釗各帥部兵會王師于岐山下,及西師俱叛,漢韶逃歸本鎮。案九國志:閔帝嗣位,加特進,漢韶以其父名上表讓之,改檢校左僕射。制曰:「改會稽之字,抑有前文;換瓌寶之文,非無故事。」聞末帝即位,心不自安,乃與張虔釗各舉其城送款于蜀。洎至成都,孟知祥以漢韶舊人,尤善待之,案九國志:漢韶與知祥敘汾上舊事,及洛中更變,相對感泣。知祥曰:「豐沛故人,相遇于此,何樂如之!」于是賜第宅金帛,供帳什物,悉官給之。偽命永平軍節度使。孟昶嗣偽位,歷興元、遂州兩鎮連帥,累偽官至中書令,封樂安郡王。年七十餘,卒于蜀。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二十八。
       李存璋,字德璜,雲中人。武皇初起雲中,存璋與康君立、薛志勤等為奔走交,從入關,以功授國子祭酒,累管萬勝、雄威等軍。從討李匡儔,改義兒軍使。光化二年,授澤州刺史,入為牢城使。從李嗣昭討雲州叛將王暉,平之,改教練使、檢校司空。五年,武皇疾篤,召張承業與存璋授遺顧,存璋爰立莊宗,夷內難,頗有力焉,改河東馬步都虞候,兼領鹽鐵。初,武皇稍寵軍士,藩部人多干擾鄽巿,肆其豪奪,法司不能禁。莊宗初嗣位,銳于求理。存璋得行其志,抑強扶弱,誅其豪首,期月之間,紀綱大振,弭羣盜,務耕稼,去奸宄,息倖門,當時稱其材幹。從破汴軍于夾城,轉檢校司徒。柏鄉之役,為三鎮排陣使。十一年,從盟朱友謙于猗氏,授汾州刺史。汴將尹皓攻慈州,逆戰敗之。十三年,王檀逼太原,存璋率汾州之軍入城固守,授大同防禦使、應蔚朔等州都知兵馬使。秋,契丹攻蔚州,案巴堅舊作阿保機,今改正。遣使馳木書求賂,存璋斬其使。契丹逼雲州,存璋拒守,城中有古鐵車,乃鎔為兵仗,以給軍士。敵退,以功加檢校太傅、大同軍節度使、應蔚等州觀察使。十九年四月,以疾卒于雲州府第。同光初,追贈太保、平章事。晉天福初,追贈太師。
       有子三人,彥球為裨校,戰歿于鎮州。永樂大典卷一萬三百八十九。
       李存賢,字子良,本姓王,名賢,許州人。祖啟忠,父惲。案九國志李奉虔傳:奉虔,太原人,本姓王氏。祖欽,唐隰州刺史。父存賢,佐唐武皇,累著功,賜姓李氏。攷是書作許州人,又作父惲,不載其官爵,與九國志異。賢少遇亂,入黃巢軍,武皇破賊陳、許,存賢來歸。景福中,典義兒軍,為副兵馬使,因賜姓名。天祐三年,從周德威赴援上黨,營于交口。五年,權知蔚州刺史,以禦吐渾。六年,權沁州刺史。先是州當賊境,不能保守,乃于州南五十里據險立柵為治所,已歷十餘年矣。存賢至郡,乃移復舊郡,剗闢荊棘,特立廨舍,州民完集。莊宗嘉之,轉檢校司空,真拜刺史。九年,汴人乘其無備,來攻其城,存賢擊退之。十一年,授武州刺史、山北團練使。十二年,移刺慈州。七月,汴將尹皓攻州城,存賢督軍拒戰,汴軍攻擊百端,月餘遁去。十八年,河中朱友謙來求援,案:吳縝纂誤據梁末帝紀及莊宗本紀當作十七年。命存賢率師赴之。十九年,汴將段凝軍五萬營臨晉,蒲人大恐,咸欲歸汴。或問于存賢曰:「河中將士欲拘公降于汴。」存賢曰:「吾奉命河中,死王事固其所也。」汴軍退,案:歐陽史作擊走梁兵。吳縝纂誤云:朱友謙、符存審、劉鄩傳,載鄩討友謙,存審救之,而鄩敗,其事始末甚明,無存賢擊走梁兵之事。況大將自是存審,安得隱其姓,而存賢獨有功乎!今攷是書止作汴軍退,不言存賢擊退,較歐陽史為得其實。以功加檢校司徒。
       同光初,授右武衞上將軍。十一月,入覲洛陽。二年三月,幽州李存審疾篤,求入覲,議擇帥代之,方內宴,莊宗曰:「吾披榛故人,零落殆盡,所存者存審耳。今復裹疾,北門之事,知付何人!」因目存賢曰:「無易于卿。」即日授特進、檢校太保,充幽州盧龍節度使。案九國志:梁人攻上黨,莊宗親總大軍以援之,存賢先登陷敵,以功授盧龍軍節度使。與是書異。五月,到鎮。時契丹強盛,城門之外,烽塵交警,一日數戰。存賢性忠謹周慎,晝夜戒嚴,不遑寢食,以至憂勞成疾,卒于幽州,時年六十五。詔贈太傅。
       存賢少有材力,善角觝。初,莊宗在藩邸,每宴,私與王郁角觝鬬勝,王郁頻不勝。莊宗自矜其能,謂存賢曰:「與爾一博,如勝,賞爾一郡。」即時角觝,存賢勝,得蔚州刺史。永樂大典卷一萬三百八十九。 按:存賢為蔚州刺史在天祐五年,蓋因角觝而得郡也。歐陽史改薛史「賞爾一郡」為「與爾一鎮」,以為盧龍節度使,殊非事實。
       史臣曰:昔武皇之起于并、汾也,會鹿走于中原,期龍戰于大澤,蓄驍果之士,以備鷹犬之用。故自存信而下,皆錫姓以結其心,授任以責其效。與夫董卓之畜呂布,亦何殊哉!惟存孝之勇,足以冠三軍而長萬夫,苟不為叛臣,則可謂良將矣。永樂大典卷一萬三百八十九。

本书目录

卷一 梁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五 梁書五 太祖紀第五
卷六 梁書六 太祖紀第六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卷八 梁書八 末帝紀上
卷九 梁書九 末帝紀中
卷十 梁書十 末帝紀下
卷十一 梁書十一 后妃列傳第一
卷十二 梁書十二 宗室列傳第二
卷十三 梁書十三 列傳第三
卷十四 梁書十四 列傳第四
卷十五 梁書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梁書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梁書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梁書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梁書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梁書二十 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梁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梁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梁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梁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唐書一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 唐書三 莊宗紀第一
卷二十八 唐書四 莊宗紀第二
卷二十九 唐書五 莊宗紀第三
卷三十 唐書六 莊宗紀第四
卷三十一 唐書七 莊宗紀第五
卷三十二 唐書八 莊宗紀第六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卷三十九 唐書十五 明宗紀第五
卷四十 唐書十六 明宗紀第六
卷四十一 唐書十七 明宗紀第七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卷四十三 唐書十九 明宗紀第九
卷四十四 唐書二十 明宗紀第十
卷四十五 唐書二十一 閔帝紀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 唐書二十三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 唐書二十四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 唐書二十五 后妃列傳第一
卷五十 唐書二十六 宗室列傳第二
卷五十一 唐書二十七 宗室列傳第三
卷五十二 唐書二十八 列傳第四
卷五十三 唐書二十九 列傳第五
卷五十四 唐書三十 列傳第六
卷五十五 唐書三十一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六 唐書三十二 列傳第八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卷五十八 唐書三十四 列傳第十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 唐書三十六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一 唐書三十七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二 唐書三十八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三 唐書三十九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四 唐書四十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六 唐書四十二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七 唐書四十三 列傳第十九
卷六十八 唐書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
卷六十九 唐書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 唐書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二 唐書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
卷八十 晉書六 高祖紀第六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卷八十二 晉書八 少帝紀第二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
卷八十六 晉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八十七 晉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八十九 晉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九十 晉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九十二 晉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九十三 晉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九十六 晉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卷一百0一 漢書三 隱帝紀上
卷一百0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卷一百0三 漢書五 隱帝紀下
卷一百0四 漢書六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0五 漢書七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0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卷一百0七 漢書九 列傳第四
卷一百0八 漢書十 列傳第五
卷一百0九 漢書十一 列傳第六
卷一百一十 周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一 周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二 周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三 周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四 周書五 世宗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周書六 世宗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周書八 世宗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周書九 世宗紀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周書十 世宗紀第六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二十二 周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二十三 周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一百二十四 周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九 周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一百三十 周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一百三十一 周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僭偽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僭偽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僭偽列傳第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天文志
卷一百四十 志二 歷志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五行志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禮志上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禮志下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樂志上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樂志下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食貨志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刑法志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