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五代史(繁體版)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第二
作者:北宋 · 薛居正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高季興,字貽孫,陝州硤石人也。本名季昌,及後唐莊宗即位,避其廟諱改焉。幼隸于汴之賈人李七郎,梁祖以李七郎為子,賜姓,名友讓。梁祖嘗見季興于僕隸中,其耳面稍異,命友讓養之為子。梁祖以季興為牙將,漸能騎射。唐天復中,昭宗在岐下,梁祖圍鳳翔日久,眾議欲班師,獨季興諫止之,語在梁祖紀中。既而竟迎昭宗歸京,以季興為迎鑾毅勇功臣、檢校大司空、行宋州刺史。從梁祖平青州,改知宿州事,遷潁州防禦使,梁祖令復姓高氏,擢為荊南兵馬留後。荊州自唐乾符之後,兵火互集,井邑不完,季興招輯離散,流民歸復,梁祖嘉之,乃授節鉞。梁開平中,破雷彥恭于朗州,加平章事。荊南舊無外壘,季興始城之,遂厚斂于民,招聚亡命,自後僭臣于吳、蜀,梁氏稍不能制焉,因就封渤海王。嘗攻襄州,為孔勍所敗。
       及莊宗定天下,季興來朝于洛陽,加兼中書令,時論多請留之,郭崇韜以方推信義于華夏,請放歸藩,季興促程而去。至襄州,酒酣,謂孔勍曰:「是行有二錯:來朝一錯,放迴二錯。」案:歐陽史作季興謂梁震語,與是書作孔勍異。洎至荊南,謂賓佐曰:「新主百戰方得河南,對勳臣誇手抄春秋;又豎手指云:『我于指頭上得天下。』如此則功在一人,臣佐何有!且遊獵旬日不迴,中外之情,其何以堪,吾高枕無憂矣。」乃增築西面羅城,備禦敵之具。時梁朝舊軍多為季興所誘,由是兵眾漸多,跋扈之志堅矣。明年,冊拜南平王。魏王繼岌平蜀,盡選其寶貨浮江而下,舡至峽口,會莊宗遇禍,季興盡邀取之。明宗即位,復請夔、峽為屬郡,初俞其請,後朝廷除刺史,季興上言,稱已令子弟權知郡事,請不除刺史。不臣之狀既形,詔削奪其官爵。天成初,命西方鄴興師收復三州,又遣襄州節度使劉訓總兵圍荊南,以問其罪,屬霖潦,班師。三年冬,季興病腳氣而卒。其子從誨嗣立,累表謝罪,請修職貢。由是復季興官爵,謚曰武信。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三百一十一。
       從誨,初仕梁,歷殿前控鶴都頭、鞍轡庫副使、左軍巡使、如京使、左千牛大將軍、荊南牙內都指揮使,領濠州刺史,改歸州刺史,累官至檢校太傅。初,季興之將叛也,從誨常泣諫之,季興不從。天成三年冬,季興薨,從誨乃上表謝罪,復修職貢。明宗嘉之,尋命起復,授荊南節度使、兼侍中。長興三年,加檢校太尉。應順中,封南平王。清泰初,加檢校太師。晉天福中,加守中書令。六年,襄州安從進反,王師攻討,從誨饋軍食以助焉,詔書褒美,尋加守尚書令,從誨上章固讓,朝廷遣使敦勉,竟不受其命。時有術士言從誨年命有厄,宜退避寵祿故也。及契丹入汴,漢高祖起義于太原,間道遣使奉貢,密有祈請,言俟車駕定河、汴,願賜郢州為屬郡,漢祖依違之。及入汴,從誨致貢,求踐前言,漢高祖不從。從誨怒,率州兵攻郢州,旬日,為刺史尹實所敗,自是朝貢不至。從誨東通于吳,西通于蜀,皆利其供軍財貨而已。末年,以鎮星在翼、軫之分,乃釋羅紈,衣布素,飲食節儉,以禳災咎。尋令人祈託襄州安審琦,請歸朝待罪,朝廷亦開納之。漢乾祐元年冬十一月,以疾薨于位。十一月,歐陽史作十月。詔贈尚書令,謚曰文獻。
       子保融嗣,位至荊南節度使、守太傅、中書令,封南平王。皇朝建隆元年秋卒。謚曰貞懿。
       其諸將之倚任者,則有王保義。保義本姓劉,名去非,幽州人。少為縣吏,粗暴無行,習騎射,敢鬪擊。劉仁恭之子守奇善射,唯去非許以為能。守奇以兄守光奪父位,亡入契丹,又自契丹奔太原,去非皆從之。莊宗之伐燕也,守奇從周德威引軍前進,師次涿州,刺史姜行敢登陴固守,去非呼行敢曰:「河東小劉郎領軍來為父除兇,爾何敢拒!」守奇免冑勞之,行敢遙拜,即開門迎降。德威害其功,密告莊宗,言守奇心不可保。莊宗召守奇還計事,行次土門,去非說守奇曰:「公不施寸兵下涿郡,周公以得非己力,必有如簧之間,太原不宜往也。公家于梁,素有君臣之分,宜往依之,介福萬全矣。」守奇乃奔梁,梁以守奇為滄州留後,以去非為河陽行軍司馬。時謝彥章移去非為郢州刺史。及莊宗平河、洛,去非乃棄郡歸高季興,為行軍司馬,仍改易姓名。自是季興父子倚為腹心,凡守藩規畫,出兵方略,言必從之。乾祐元年夏,高從誨奏為武泰軍節度留後,依前荊南行軍司馬,加檢校太尉。後卒于江陵。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一十一。
       保勗,季興之幼子也。鍾愛尤甚,季興在世時,或因事盛怒,左右不敢竊視,唯保勗一見,季興則怒自解,故荊人目之為「萬事休」。皇朝建隆四年春卒。四年,歐陽史作三年十一月。是歲,荊門之地不為高氏所有,則「萬事休」之言,蓋先兆也。永樂大典卷五千五百三十九。 五代史補:高季興,本陜州陝人。為太祖裨將,出為郢州防禦使。時荊南成汭征鄂州,不利而卒,太祖命季興為荊南留後。到未幾,會武陵土豪雷彥恭作亂,季興破之,遂以功授荊南節鉞。莊宗定天下,季興首入覲,因拜中書令,封南平王。初,季興嘗從梁太祖出征,引軍早發,至逆旅,未曉,有嫗秉燭迎門,具禮甚厚。季興疑而問之,對曰:「妾適夢有人叩關,呼曰:『速起,速起,有裂土王來。』及起,盥嗽畢,秉燭開門,而君子奄至,得非所謂王者耶,所以不敢褻慢爾。」季興喜,及來荊南,竟至封王。 高從誨,季興之庶子而處長,為性寬厚,雖士大夫不如也。天成中,季興叛,從誨力諫之,不從。及季興卒,朝廷知從誨忠,使嗣,亦封南平王。初,季興之事梁也,每行軍,常以愛姬張氏自隨。一旦軍敗,攜之而竄,遇夜,誤入深澗中。時張氏方姙行遲,季興恐為所累,俟其寢酣,以劍刺岸邊,欲壓殺之,然後馳去。既而岸欲崩,張氏且驚起,呼季興曰:「妾適夢大山崩而壓妾身,有神人披金甲執戈以手托之,遂免。」季興聞之,謂必生貴子,遂挈之行,後生從誨。 梁震,蜀郡人。有才畧,登第後寓江陵,高季興素聞其名,欲任為判官。震耻之,然難于拒,恐禍及,因謂季興曰:「本山野鄙夫也,非有意于爵祿,若公不以孤陋,令陪軍中末議,但白衣從事可矣。」季興奇而許之,自是震出入門下,稱前進士而已。同光中,莊宗得天下,季興懼而入覲,時幕客皆贊成,震獨以為不可,謂季興曰:「大王本梁朝,與今上世稱讐敵,血戰二十年,卒為今上所滅,神器大寶雖歸其手,恐餘怒未息,觀其舊將,得無加害之心,宜深慮焉。」季興不從。及至,莊宗果欲留之,樞密郭崇韜切諫,以為不可:「天下既定,四方諸侯雖相繼稱慶,然不過子弟與將吏耳,惟季興能躬自入覲,可謂尊獎王室者也。禮待不聞加等,反欲留縶之,何以來遠臣,恐此事一行,則天下解體矣。」莊宗遂令季興歸。行已浹旬,莊宗易慮,遽以詔命襄州節度劉訓伺便囚之。時季興至襄州,就館而心動,謂吏曰:「吾方寸擾亂,得非朝廷使人追而殺吾耶!梁先輩之言中矣,與其往而生,不若去而死。」遂棄輜重,與部曲趫健者數百人南走。至鳳林關,已昏黑,于是斬關而去。既而是夜三更,向之急遞果至襄州,劉訓料其去遠不可追而止。自是季興怨憤,以兵襲取復州之監利、玉沙二縣,命震草奏,請以江為界。震又曰:「不可,若然則師必至矣,非大王之利也。」季興怒,卒使為之。既而奏發,未幾,朝廷遣夏魯奇、房知溫等領兵來伐。季興登城望之,見其兵少,喜,欲開城出戰,震復諫曰:「大王何不思之甚耶!且朝廷禮樂征伐之所自出,兵雖小而勢實大,加以四方諸侯各以相吞噬為志,但恨未見得其便耳。若大王不幸,或得以戰勝,則朝廷徵兵于四方,其誰不欲仗順而起,以取大王之土地耶!如此則社稷休矣。為大王計者,莫若致書于主帥,且以牛酒為獻,然後上表自劾,如此則庶幾可保矣。不然,則非僕之所知也。」季興從之,果班師。震之裨贊,皆此類也。洎季興卒,子從誨繼立,震以從誨生于富貴,恐相知不深,遂辭居于龍山別業,自號處士。從誨見召,跨黃牛直抵廳事前下,呼從誨不以官閥,但郎君而已。末年尤好篇詠,與僧齊己友善,貽之詩曰:「陳琳筆硯甘前席,角里烟霞憶共眠。」蓋以其高尚之趣也。
       馬殷,字霸圖,許州鄢陵人也。案:通鑑作扶溝人,歐陽史從薛史。少為木工,及蔡賊秦宗權作亂,始應募從軍。初,隨孫儒渡淮,陷廣陵。及儒敗于宣州,殷隨別將劉建峯過江西,連陷洪、鄂、潭、桂等州,建峯盡有湖南之地,遂自為潭帥。頃之,建峯為部下所殺,潭人推行軍司馬張佶為帥。時殷方統兵攻邵州,佶曰:「吾才不及馬殷。」即牒殷付以軍府事。殷自邵州旋軍,犒勞將士,誅害建峯者數十人,自為留後。久之,朝廷命為湖南節度使,遂有潭、衡七州之地。
       唐天復中,楊行密急攻江夏,杜洪求援于荊南,成汭舉舟師援之。時澧朗節度使雷彥恭乘汭出師,襲取荊州,載其寶貨,焚毀州城而去。彥恭東連行密,斷江、嶺行商之路,殷與高季興合勢攻彥恭于澧朗。數年,擒之,盡有其地,乃以張佶為朗州節度使,由是兵力雄盛。
       殷于梁貞明中,為時姑息,所求皆允,累官至守太師、兼中書令,封楚王。又上章請依唐秦王故事,乃加天策上將軍之號。又請官位內添制置靜江、武平、甯遠等軍事,皆從之。既封楚王,仍請依唐諸王行臺故事,署置天官幕府,有文苑學士之號,知詔令之名,總制二十餘州,自署官吏,征賦不供,民間採茶,並抑而買之。又自鑄鉛鐵錢,凡天下商賈所齎寶貨入其境者,祇以土產鉛鐵博易之無餘,遂致一方富盛,窮極奢侈,貢奉朝廷不過茶數萬斤而已。于中原賣茶之利,歲百萬計。唐同光初,首修職貢,復授太師、兼尚書令、楚王。天成初,加守尚書令。長興二年十一月十日,薨于位,時年七十八。案:歐陽史作長興元年,殷卒,年七十九。明宗聞之,廢朝三日,謚曰武穆。子希聲嗣。
       初,殷微時,隱隱見神人侍側,因默記其形像。及貴,因謁衡山廟,覩廟中神人塑像,宛如微時所見者。則知人之貴者,必有陰物護之,豈偶然哉。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二十八。 案:以下原本殘闕。
       希範,晉天福中,授江南諸道都統,又加天策上將軍。谿州洞蠻彭士愁寇辰、澧二州,士愁原本訛士秋,今據歐陽史及通鑑改正。希範討平之,士愁以五州乞盟,乃銘于銅柱。希範自言漢伏波軍援之後,故鑄銅柱以繼之。永樂大典卷八千二百二十一。 案:此傳有闕文,馬希廣、希萼傳全篇俱佚。 五代史補:高郁為武穆王謀臣,莊宗素聞其名,及有天下,且欲離間之。會武穆王使其子希範入覲,莊宗以希範年少易激發,因其敷奏敏速,乃拊其背曰:「國人皆言馬家社稷必為高郁所取,今有子如此,高郁安得取此耶!」希範居常疾郁,忽聞莊宗言,深以為然。及歸,告武穆請誅之,武穆笑曰:「主上爭戰得天下,能用機數,以郁資吾霸業,故欲間之耳!若梁朝罷王彥章兵權也。蓋遭此計,必至破誅滅,今汝誅郁,正落其彀中,慎勿言也。」希範以武穆不決,禍在朝夕,因使誣告郁謀反而族滅之。自是軍中之政,往往失序,識者痛之。初,郁與武穆俱起行陣,郁貪且僭,常以所居之井不甚清澈,思所以澄汰之,乃用銀葉護其四方,自內至外皆然,謂之「拓裏」,其奉養過差,皆此類也,故莊宗得以媒孽。自後陰晦中見郁,後竟為所患爾。 馬希範,武穆之嫡子,性奢侈,嗣位未幾,乞依故事置天策府僚屬,于是擢從事有才行者,有若都統判官李鐸、靜江府節度判官潘玘、武安軍節度判官拓拔坦、都統掌書記李皐、鎮南節度判官李莊、昭順軍節度判官徐收、澧州觀察判官彭繼英、江南觀察判官廖圖、昭順軍觀察判官徐中雅、靜江府掌書記鄧懿文、武平軍節度掌書記李松年、鎮南軍節度掌書記衞曮、昭順軍觀察支使彭繼勳、武平軍節度推官蕭銖、桂管觀察推官何仲舉、武安軍節度巡官孟玄暉、容管節度推官劉昭禹等十八人,並為學士。其餘列校,自袁友恭、張少敵等各以次授任。莫不大興土木,以建興府庭,其最為壯麗者即有九龍、金華等殿。殿之成也,用丹砂塗其壁,凡用數十萬斤石,每僚吏謁見,將升殿,但覺丹砂之氣,藹然襲人,其費用也皆此類。初,教令既下,主者以丹砂非卒致之物,相顧憂色。居無何,東境山崩,湧出丹砂,委積如丘陵,于是收而用之。契丹南侵,聞其事,以為希範非常人,遽使冊為尚父。希範得冊,以為契丹推奉,欣然當之矣。 丁思僅素有才畧,為馬氏騎將。以希範受契丹冊命,深耻之,因謂希範曰:「今朝廷失守,正忠臣義士奮發之時,使馳檄四方,引軍直趨京師,驅契丹,天子反正,然後凱旋,如此則齊桓、晉文不足數矣。時不可失,願大王急圖之。」希範本無遠畧,加以興作府署未畢,不忍棄去,遂寢思僅之謀。思僅不勝其憤,謂所親曰:「古人疾沒世而名不稱,今遭逢擾攘,不能立功于天下,反顧戀數間屋子乎!誠可痛也。」自是思僅常怏怏。 文昭王夫人彭氏,封秦國夫人,常往城北報恩寺燒香。時僧魁謂之長老,問曰:「夫人誰家婦女?」彭氏大怒,索檐子疾驅而歸,文昭驚曰:「何歸之速也?」夫人曰:「今日好沒興,被箇老禿賊問妾是誰家婦女,且大凡婦女皆不善之辭,安得對妾而發!」文昭笑曰:「此所謂禪機也,夫人宜答弟子是彭家女,馬家婦,是則通其理矣,何怒之有乎!」夫人素負才智,耻不能對,乃曰:「如此則妾所謂無見性也。」于是慙赧數日。 石文德,連州人。形質矬陋,好學,尤工詩。霸國時,屢獻詩求用,文昭以其寢陋,未曾禮待,文德由是窮悴。有南宅王子者,素重士,延于門下,其後文昭知之,亦兼怒王宅,欲庭辱文德而逐之。居無何,秦國夫人彭氏薨,文昭傷悼,乃命有文學者各撰挽詞,文德亦獻十餘篇,其一聯云:「月沉湘浦冷,花謝漢宮秋。」文昭覽之大驚,曰:「文德有此作用,吾但以寢陋而輕之,乃不如南宮小兒却能知賢耶!」于是始召文德而愧謝之。未幾,承制授水部員外郎,充融州刺史。文德晚尤好著述,乃撰大唐新纂十三卷,多名人遺事,詞雖不工,事或可采,時以多聞許之。 何仲舉,營道人。美姿容,年十三,俊邁絕倫。時家貧,輸稅不及限,李皐為營道令,怒之,乃荷項繫獄,將檟楚焉。或有言于皐曰:「此子雖丱,能為詩,往往立間成章,明府一察之。」皐聞,遽召而問曰:「知汝有文,且速敏,今日之事,若能文不加點,為一篇以自述,吾當貸汝。」仲舉援筆而成,曰:「似玉來投獄,拋家去就枷。可憐兩片木,夾却一枝花。」皐大驚,因自為脫枷,延上廳與之抗禮,自是仲舉始銳意就學。天成中,入洛,時秦王為河南尹,尤重士,仲舉與張杭、江文蔚俱遊其門。及其東薦也,公舉數百人,獨以仲舉為擅場,仲舉因獻詩曰:「碧雲章句纔離手,紫府神仙盡點頭。」秦王大悅,稱賞不已,故一舉上第。及歸,遇文昭馬氏承制,依唐太宗故事,于天策府置十八學士,以皐為學士之首,且執政柄,而仲舉自以出于皐之門下,雖策名中朝,事皐未嘗暫懈,皐感悅,遂加引用。未幾,與之同列,及出,又為全、衡二州刺史。先是,湖南尤多詩人,其最顯者有沈彬、廖凝、劉昭禹、尚顏、齊己、虛中之徒,而仲舉在諸公間尤為輕淺,惟李皐獨推許之,往往對眾吟秋日晚望詩曰:「樹迎高鳥歸深野,雲傍斜陽過遠山。」以足扣地,嘆曰:「何仲舉乃詩家之高逸者也,諸官見取舍,其餘奴岳,乃間氣爾。」故仲舉感皐之見知,卒能自奮,至于名節,亦終始無玷,論者以皐有知人之鑒。 歐陽彬,衡山人。世為縣吏,至彬特好學,工于詞賦。馬氏之有湖南也,彬將希其用,乃攜所著詣府,求見之禮,必先通名紙。有掌客吏,眾謂樊知客,好賄,陰使人謂彬曰:「足下之來,非徒然也,實欲顯族致身,而不以一物為貺,其可乎?」彬耻以賄進,竟不與。既而樊氏怒,擲名紙于地曰:「豈吏人之子欲干謁王侯耶!」彬深恨之,因退而為詩曰:「無錢將乞樊知客,名紙生毛不為通。」因而落魄街巿,歌姬酒徒無所不狎。有歌人瑞卿者,慕其才,遂延于家。瑞卿能歌,每歲武穆王生辰,必歌于筵上。時湖南自舊管七郡外,又加武陵、岳陽,是九州,彬作九州歌以授瑞卿,至時使歌之,實欲感動武穆。既而竟不問,彬嘆曰:「天下分裂之際,厮徒負養皆能自奮,我貧而至此耶!」計無所出,思竄入鄰道,但未有所向。居無何,聞西蜀圖綱將發,彬遂謀入蜀,且私謂瑞卿曰:「吾以干謁不遂,居于汝家,未嘗有倦色,其可輕棄乎!然士以功名為不朽,不于此時圖之,恐貽後悔。今吾他適,庶幾有成,勿以為念。」瑞卿曰:「君于妾不可謂之無情,然一旦不以妾自滯,割愛而去,得非功名之將至耶!妾誠異之,家財約數緡,雖不豐,願分為半,以資路途。」彬亦不讓,因以瑞卿所贈盡賂綱吏,求為駕船僕夫,綱吏許之。既至蜀,遂獻獨鯉朝天賦,蜀主大悅,擢居清要。其後官至尚書左丞相,出為夔州節度使。既領夔州,武穆王已薨,其子希範繼立,因致書于希範,敘疇昔入蜀之由,仍以衡山宗族為託。希範得書大慙,彬之親友悉免其賦役,下令搜訪草澤,由是士無賢不肖參謁,皆延客之,因彬所致也。彬雅有風儀,其為文辭近而理真,聞之者雖不知書,亦釋然曉之,竟以此遇。 戴偃,金陵人。能為詩,尤好規諷。唐末罹亂,游湘中,值馬氏有國,至文昭王以公子得位,尤好奢侈,起天策府,搆九龍、金華等殿,土木之工,斤斧之聲,晝夜不絕。偃非之,自稱玄黃子,著漁父詩百篇以獻,欲譏諷之,故其句有:「纔把咽喉吞世界,蓋因奢侈致危亡。」又曰:「若須拋却便拋却,莫待風高更水深。」文昭覽之怒,一旦謂賓佐曰:「戴偃何如人?」時賓佐不測,以偃為文昭所重,或對曰:「偃詩人,章句深為流輩所推許,方今在貧悴,大王哀之,置之髯參短簿之間足矣。」文昭曰:「數日前獻吾詩,想其為人,大抵務以漁釣自娛爾,宜賜碧湘湖,便以遂其性,亦優賢之道也。」即日使遷居湖上,乃潛戒公私不得與之往還。自是偃窮餓日至,無以為計,乃謂妻曰:「與汝結髮,已生一男一女,今度不惟擠于溝壑,亦恐首領不得完全,宜分兒遁去,庶幾可免,不然旦夕死矣。」于是舉骰子與妻子約曰:「彩多得兒,彩少得女。」既擲,偃彩少,乃攜女,相與慟哭而別。偃將奔嶺南,至永州,會文昭薨乃止,其後不知所終。 李皐與弟節俱在湖南幕下,節亦有文學。同光初,馬氏武穆王授湖南諸道都統,詔賜戰馬數百匹,皐為謝表,百餘字後,思意艱澁。時節在側,皐顧謂之曰:「嘗聞馬有旋風之隊,如何得一事為對?」節曰:「馬既有旋風隊,軍亦有偃月營,何患耶。」皐欣然下筆云:「尋當偃月之營,擺作旋風之隊。」表遂成,論者以此對最為親切。 僧洪道,不知何許人。通內外學,道行尤高,大為時人所重。天福中,居于衡州石羊鎮山谷中。馬氏文昭王之嗣位也,聞其名,召于府,使于報慈寺住持。洪不應命,文昭堅欲致之,督責州縣,憂懼,計無所出,率五七十人拱擁入州。洪道知之,乃引徒弟數輩轉徙入深山中,得一岩,遂且止息。然離舊居抵于山岩下,則眾鳥千萬和鳴而隨之,州縣雖失其蹤,或有相謂曰:「且深山之中,眾鳥何故而鳴,又聲韵優逸,得非和尚在彼耶?」試尋,果得之于岩所。父老再拜曰:「和尚佛之徒也,佛不遺眾生願,大王崇重,要與和尚相見,輙不應召,竄入山林,于是和尚即得計矣,而州縣與鄉村得無勞擾,而和尚忍不為之開慈憫耶!」洪道于是始點頭曰:「如此則吾為汝行矣。」及至府,文昭以國師待之。未幾,堅乞歸山,文昭知不可留,乃許焉。其後竟不知所終。初,洪道之入岩也,見一虎在穴乳二子,徒弟大駭,洪道叱曰:「無懼,彼當移去。」言訖,虎啣二子趨出穴,至行之所感也如此。 馬希範常重一僧,號報慈長老,能入定觀人休咎。希範因問之曰:「吾于富貴固無遺恨,但不知者壽爾,吾師以為何如?」報慈曰:「大王無憂,當與佛齊年。」希範喜,以為享壽無窮,及薨也,止于四十九。先是,希範常嫉高郁之為人,因莊宗言而殺之,至是方臨江觀競渡,置酒未及飲,而希範忽驚起,顧其弟曰:「高郁來!」希廣亦驚曰:「高郁死久矣,大王勿妄言。」而希範血自鼻出,是夕遂卒。 馬希範卒,判官李皐以希範同母弟希廣為天策府都尉,撫御尤非所長。大校張少敵憂之,建議請立希廣庶兄武陵帥希萼,且曰:「希萼處長負氣,觀其所為,必不為都尉之下,加之在武陵,九溪蠻通好,往來甚歡,若不得立,必引蠻軍為亂,幸為思之。」李皐忽怒曰:「汝輩何知,且先大王為都尉,俱為嫡嗣,不立之,却用老婢兒可乎?」少敵曰:「國家之事,不可拘以一途,變而能通,所以國長久也,何嫡庶之云乎。若明公必立都尉,當妙設方畧以制武陵,使帖然不動乃可,不然則社稷去矣。」皐愈怒,竟不從少敵之謀,少敵度無可奈何,遂辭不出。未幾,希萼果以武陵反,引洞溪蠻數路齊進,遂之長沙,縊希廣于郊外,而支解李皐。自是湖南大亂,未逾年而國滅,一如少敵之言。初,希萼之來也,希廣以全軍付親校許可瓊,使遂擊之。可瓊覩希萼眾盛,恐懼,夜送旗鼓乞降,希萼大喜,于是兼可瓊之眾長驅而至。希廣素奉佛,聞之,計無所出,乃被緇衣引羣僧念「寶勝如來」,謂之禳災。頃之,府廨火起,人忽紛擾,猶念誦之聲未輟,其戇如此。少敵憂之,良有以也。先是,城中街道尚種槐,其柳即無十一二,至是內外一變皆種柳,無復槐矣。又居人夜間好織草鞋,似槌芒之聲,聞于郊野,俄有童謠云:「湖南城郭好長街,竟栽柳樹不栽槐,百姓奔竄無一事,只是槌芒織草鞋。」人無長少皆誦之。未幾國亂,百姓奔竄,死于溝壑者十有八九,至是議者始悟。蓋長街者,通內外之路也;槐者,為言懷也;不栽槐,蓋兄弟不睦,以至國亡,失孔懷之義也;草鞋者,遠行所用,蓋百姓遠行奔竄之象也。 馬希萼既立,不治國事,數與僚吏縱酒為樂。有小吏謝廷擇者,本帳下厮養,有容貌,希萼素寵嬖之,每筵會,皆命廷擇預坐,諸官甚有在下者。于是眾怒,往往偶語曰:「此輩舊制,有燕會,唯用兵守門,以防他虞,今與我等齊列,何辱之甚耶!」其弟希崇因眾怒咄咄,與其黨竊發,擒希萼囚之于衡陽,又自立。未數日,江南遣袁州刺史邊鎬乘其亂領兵來伐,希崇度不能敵,遂降。先是,長沙童謠云:「鞭打馬,走不暇。」未幾,果為邊鎬所滅。初,鎬嘗為僧,以覘湖南,尤善弄鈸,每侵晨必弄鈸行乞,遇城往往擲起鈸以度門之高下。及來湖南,士庶頗有識之者。 廖氏,虔州贛縣人。有子三人,伯曰圖,仲曰偃,季曰凝。圖、凝皆有詩名,偃蹻勇絕倫,由是豪橫,遂為鄉里所憚。江南命功臣鍾章為虔州刺史,深嫉之,于是圖與凝等議曰:「觀章所為,但欲滅吾族矣,若戀土不去,禍且及矣。」于是領其族暨部等三千餘人,具鎧仗號令而後行,章不敢逐,遂奔湖南。時武穆王在位,見其眾盛,恐難制,欲盡誅之。或者曰:「大王姓馬,而廖來歸,廖者料也,馬得料其勢必肥,實國家大興之兆,其可殺之乎!」武穆喜,遂善待。仍制下以凝為永州刺史,圖為行軍司馬,偃為天策府列校,仍賜莊宅于衡山,自稱逸人。偃能于馬上挺身而立,取溼衣振奮而服之,以示輕捷。荊南高季興次子,忘其名,管親軍雲猛都,謂之「雲猛郎君」。聞偃名,因兩境交兵,請與偃鬪,偃欣然而往。雲猛能用鎗,見偃瘦小,心輕之,馳騎而刺偃,垂及之,偃佯落馬,雲猛勢未及止,偃自後奮戈一擊墮地,因生擒之,自是其名愈振。故武穆王終世不為鄰境所輕者,偃之力焉。至其子希範嗣位,九溪蠻叛,命偃率兵討之,為流矢所傷,死于蠻中。凶訃至,希範使人報其母張氏,張氏不哭,謂其使曰:「為妾謝大王,舉家三百餘口,受王分食解衣之賜,雖盡死未足以上報,況一子乎!望大王勿以為念。」希範聞而嘆曰:「廖氏有此母,欲不興其可得乎!」于是厚加存恤,仍遣使召凝,任為從事。至希範薨,國亂,為江南所滅,遂遷金陵,唐主授以水部員外郎,為洪州連昌縣令,未幾,又遷江州團練使。凝為人不羈,好恢諧,嘗覽裴說經杜工部墓詩曰:「擬鑿孤墳破,重教大雅生。」因曰:「如此,裴說乃刼墳賊耳!」聞者笑之。在江州,盛暑,嘗患體燥,乃以一大桶盛冷水,坐于其間,或至終日,雖賓友謁見,出露其首與之談笑,其簡率如此。先是,凝嘗夢人以印授之,拜捧之際,其印缺其一角,凝不能測。及授江州之命,始悟曰:「印缺一角,蓋偏裨之象也,團練副使,不亦宜乎!」時人異之。
       劉言,本朗州之牙將也。初,馬氏舉族為江南所俘,朗州無帥,眾乃推列校馬光惠為武平軍留後,光惠署言為副使。既而光惠耽荒僭侈,軍情不附,遂行廢黜,以言代光惠為留後。時周廣順二年秋也。言既立,北則遣使奉表于周太祖,東亦上章于江南李景,求正授旄鉞,景未之許。時邊鎬據湖南,潛遣人賫金帛說誘武陵谿洞諸蠻,欲合勢以攻朗州。會李景降偽詔,徵言赴金陵,言懼,不從偽命,以其年冬十月三日,與其節度副使王進逵、行軍司馬何敬真、都指揮使周行逢等同領舟師以襲潭州。九日,攻拔益陽寨,殺淮軍數千人。十三日。至潭州城下。是夕,邊鎬領其部眾棄城東走,進逵、敬真遂入據其城。言乃遣牙將張崇嗣奉表于周太祖,且言潭州兵戈之後,焚燒殆盡,乞移使府于朗州,從之。詔升朗州為大都督府,在潭州之上。
       廣順三年春正月,制以言為檢校太師、同平章事、朗州大都督,充武平軍節度使,制置武安、靜江等軍事。又以王進逵為武安軍節度使,何敬真為靜江軍節度使,並檢校太尉。以周行逢領集州刺史,充武安軍節度行軍司馬。未幾,言遣何敬真帥軍南擊廣賊,敬真失律,奔歸潭州,為王進逵所殺。其年秋,進逵奏:「劉言與淮賊通連,差指揮使鄭珓部領兵士,欲併當道,鄭珓為軍眾所執,奔入武陵,劉言尋為諸軍所廢,臣已至朗州安撫訖。」周太祖詔劉言宜勒歸私第,委王進逵取便安置。言尋遇害,朝廷乃正授進逵朗州節制。
       顯德元年秋,制以武安軍節度副使周行逢為鄂州節度使,權知潭州軍府事,加檢校太尉。三年春正月,世宗將伐淮甸,詔進逵率兵入江南界。二月,進逵準詔而行,仍遣部將潘叔嗣領兵五千為先鋒。行及鄂州界,叔嗣迴戈以襲朗州。進逵聞之,倍道先入武陵,叔嗣遽攻其城,進逵敗,為叔嗣所殺。遣人詣潭州請周行逢至朗州,斬叔嗣于巿。其年秋七月,制以行逢為朗州大都督,充武平軍節度使,加兼侍中。自是潭、朗之地,遂為行逢所有。皇朝建隆初,就加中書令。四年,行逢卒,三軍立其子保權為帥。未幾,朗軍亂,求救于朝廷。及王師平定荊、湖,保權入朝,由是湖湘之地盡為王土矣。永樂大典卷九千九十九。
       錢鏐,杭州臨安縣人。少拳勇,喜任俠,以解仇報怨為事。唐乾符中,事於潛鎮將董昌為部校。屬天下喪亂,黃巢寇嶺表,江、淮之盜賊羣聚,大者攻州郡,小者剽閭里,董昌聚眾,恣橫于杭、越之間,杭州八縣,每縣召募千人為一都,時謂之「杭州八都」,以遏黃巢之衝要。時有劉漢宏者,聚徒據越州,自稱節度使,攻收鄰郡;潤州牙將薛朗逐其節度使周寶,自稱留後。唐僖宗在蜀,詔董昌討伐,昌以軍政委鏐,率八都之士進攻越州,誅漢宏;迴戈攻潤州,擒薛朗。江、浙平,董昌為浙東節度使、越州刺史,表鏐代己為杭州刺史。
       唐景福中,朝廷以李鋋為浙江西道鎮海軍節度使。時孫儒、楊行密交亂,淮海烟塵數千里,鏐常率師以為防捍,孫儒據宣州,不敢侵江、浙,由是鏐勳名日著。久之,李鋋終不至治所,朝廷以鏐為鎮海軍節度,仍移潤州軍額于杭州為治所,又立威勝軍于越州,董昌為節度使。昌漸驕貴,自言身應符讖,又為祅人王百藝所誑,僭稱尊號,乃于越州自稱羅平國王,年號大聖,偽命鏐為兩浙都將。鏐不受命,以狀聞,唐昭宗命鏐討昌。乾甯四年,鏐率浙西將士破越州,擒昌以獻,朝廷嘉其功,賜鏐鐵券,又除宰臣王溥為威勝軍節度使。而兩浙士庶拜章,請以鏐兼杭、越二鎮,朝廷不能制,因而授之,改威勝軍為鎮東,鏐乃兼鎮海、鎮東兩藩節制。鏐既兼兩鎮,精兵三萬,而楊行密連歲興戎,攻蘇、湖、潤等州,欲兼并兩浙,累為鏐所敗,亦為行密侵盜數州,而鏐所部止一十三州而已。天復中,鏐大將許再思、徐綰叛,引宣州節度使田頵謀襲杭州。田頵等率師掩至城下,鏐激厲軍士,一戰敗之,生擒徐綰,田頵遁走。
       鏐于臨安故里興造第舍,窮極壯麗,歲時遊于里中,車徒雄盛,萬夫羅列。其父寬每聞鏐至,走竄避之,鏐即徒步訪寬,請言其故。寬曰:「吾家世田漁為事,未嘗有貴達如此,爾今為十三州主,三面受敵,與人爭利,恐禍及吾家,所以不忍見汝。」鏐泣謝之。
       鏐于唐昭宗朝,位至太師、中書令、本郡王,食邑二萬戶。梁祖革命,以鏐為尚父、吳越國王。梁末帝時,加諸道兵馬元帥。同光中,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尚父、守尚書令,封吳越國王,賜玉冊、金印。初,莊宗至洛陽,鏐厚陳貢奉,求為國王,及玉冊詔下,有司詳議,羣臣咸言:「玉簡金字,唯至尊一人,錢鏐人臣,不可。又本朝以來,除四夷遠藩,羈縻封拜,或有國王之號,而九州之內亦無此事。」郭崇韜尤不容其僭,而樞密承旨段徊,姦倖用事,能移崇韜之意,曲為鏐陳情,崇韜僶俛從之。鏐乃以鎮海、鎮東軍節度使名目授其子元瓘,自稱吳越國王,命所居曰宮殿,府署曰朝廷,其參佐稱臣,僭大朝百寮之號,但不改年號而已。偽行制冊,加封爵于新羅、渤海,海中夷落亦皆遣使行封冊焉。
       明宗即位之初,安重誨用事,鏐嘗與重誨書,云「吳越國王謹致書于某官執事」,不敘暄涼,重誨怒其無禮。屬供奉官烏昭遇使于兩浙,每以朝廷事私于吳人,仍目鏐為殿下,自稱臣,謁鏐行舞蹈之禮。及迴,使副韓玫具述其事,重誨因削鏐元帥、尚父、國王之號,以太師致仕。久之,其子元瓘等上表陳敘。時淮寇攻逼荊南,明宗疑其同惡,因降詔詰之,元瓘等復遣使自淮南間道上表,云:
       竊念臣父天下兵馬都元帥、吳越國王臣鏐,爰自乾符之歲,便立功勞;至于天復之初,已封茅土。兩殄稽山之僭偽,頻叨鳳詔之褒崇,賜鐵券而礪岳帶河,藏清廟而銘鐘鏤鼎。歷事列聖,竭誠累朝,罄臣節以無虧,荷君恩而益重。楚茅吳柚,常居羣后之先;赤豹黃羆,不在諸方之後。雲臺寫像,盟府書勳,戮力本朝,一心體國。常誡臣兄弟曰:「汝等諸子,須記斯言:老父起自諸軍,早平多難,素推忠勇,實効辛勤,遂蒙聖主之疇庸,獲忝真王之列壤,恒積滿盈之懼,豫懷燕翼之憂。蓋以恩禮殊尤,寵榮亢極,名品既逾于五等,春秋將及于八旬,不諱之談,爾當靜聽。而況手殲妖亂,親覩興亡,豈宜自為厲階,更尋覆轍。老身猶健,且作國王之呼;嗣子承家,但守藩臣之分。」臣等鯉庭灑袂,雁序書紳,中心藏之,敬聞命矣。
       頃以濟陰歸邸,梁苑稱尊,所在英雄,遞相倣斆,互起投龜之詬,皆興逐鹿之謀,唯臣父王,未嘗隨例。從微至著,悉蒙天子之絲綸;啟土封王,自守諸侯之土宇。乙酉歲,伏蒙莊宗皇帝遙降玉冊、金印,恩加曲阜營丘,顯自大朝,來封小國,遂有強名之改補,實無干紀之包藏。兼使人徐筠等進貢之時,禮儀有失,尚蒙赦宥,未寘典刑,敢不投杖責躬,負荊請罪。且爽為臣之禮,誠乖事上之儀,夙夜包羞,寢食俱廢,捧詔而神魂戰慄,拜章而芒刺交并。
       伏以皇帝陛下,濬哲文思,含弘光大,智周萬物,日闢四方,既容能改之非,許降自新之路,將功補過,捨短從長,矧茲近代相持,豈足玄機遠料。且臣本道,與淮南雖連疆畛,久結仇讎,交惡尋盟,十翻九覆,縱敵已逾于三紀,弭兵纔僅于數年,諒非唇齒之邦,真為腹心之疾。今奉詔書責問,合陳本末端由,布在眾多,寕煩覼縷,彼既人而無禮,此亦和而不同。近知侵軼荊門,乖張事大,倘王師之問罪,願率眾以齊攻,必致先登,庶觀後効。橫秋雕鶚,祇待指呼;躍匣蛟龍,誓平讐隙。今則訓齊樓櫓,淬礪戈鋋,決副天威,冀明臣節。伏以臣父王鏐,已于汎海,繼有飛章,陳父子之丹誠,高懸皎日;展君臣之大義,上指圓穹。其將修貢賦于梯航,混車書而表率,如虧奉賦,自有陰誅。今春已具表章,未蒙便賜俞允,地遠而經年方達,天高而瀝懇難通。伏乞聖慈,曲行明命。凌霜益翠,始知松栢之心;異日成功,方顯忠貞之節。臣元瓘等無任感激祈恩戰懼依投之至。謹遣急腳,間道奉絹表陳乞奏謝以聞。
       明宗嘉之,乃降制復授鏐天下兵馬都元帥、尚父、吳越國王。未幾,又詔賜上表不名。案五代會要載長興二年四月詔曰:周榮呂望,有尚父之稱;漢重蕭何,有不名之禮。錢鏐冠公侯之位,統吳越之封,宜示異恩,俾當縟禮,其錢鏐宜賜不名。
       鏐在杭州垂四十年,窮奢極貴。錢塘江舊日海潮逼州城,鏐大庀工徒,鑿石填江,又平江中羅剎石,悉起臺榭,廣郡郭周三十里,邑屋之繁會,江山之雕麗,實江南之勝概也。鏐學書,好吟咏。江東有羅隱者,有詩名,聞于海內,依鏐為參佐。鏐嘗與隱唱和,隱好譏諷,嘗戲為詩,言鏐微時騎牛操梃之事,鏐亦怡然不怒,其通恕也如此。鏐雖季年荒恣,然自唐朝,于梁室,莊宗中興以來,每來揚帆越海,貢奉無闕,故中朝亦以此善之。
       鏐以長興三年三月二十八日薨,年八十一。制曰:「故天下兵馬都元帥、尚父、吳越國王錢鏐,累朝元老,當代賢勳,位已極于人臣,名素高于簡冊,贈典既無其官爵,易名宜示其優崇,宜令所司定謚,以王禮葬,仍賜神道碑。」謚曰武肅。鏐初事董昌,時年甫壯室,性尚剛烈。時有儒士謁于主帥,已進刺矣,見鏐稍怠,鏐怒,投之羅剎江,及典謁者將召,鏐詐云:「客已拂衣去矣。」及為帥時,有人獻詩云:「一條江水檻前流。」鏐不悅,以為譏己,尋害之。迨于晚歲,方愛人下士,留心理道,數十年間,時甚歸美。鏐尤恃崇盛,分兩浙為數鎮,其節制署而後奏。左右前後皆兒孫甥姪,軒陛服飾,比于王者,兩浙里俗咸曰「海龍王」。梁開平中,浙民上言,請為鏐立生祠,梁太祖許之,令翰林學士李琪撰生祠堂碑以賜之,至今蒸黎饗之,子孫保之,斯亦近代之名王也。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二十五。
       元瓘,鏐第五子也。起家為鹽鐵發運巡官,表授尚書金部郎中,賜金紫。天復中,本州裨校許再思等為亂,構宣州節度使田頵,頵領兵奄至,鏐擊敗再思,與頵通和。頵要盟于鏐,鏐徧召諸子問之曰:「誰能為吾為田氏之壻者?」例有難色,時元瓘年十六,進曰:「唯大王之命。」由是就親于宣州。
       唐天祐初,承制累遷檢校尚書左僕射、內牙將指揮使,數年之間,伐叛禦寇,大著勳績。梁貞明四年夏,鏐大舉伐吳,以元瓘為水戰諸軍都指揮使。戰棹抵東洲,吳人以舟師拒戰,元瓘為火筏順風揚灰以坌之,白晝如霧,吳師迷方,遂敗之,擒軍使彭彥章並軍校七十餘人,得戰艦四百隻。吳人知不可校,通好于鏐。以功奏授鎮海軍節度副使、檢校司徒。梁末,遷清海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後唐同光初,加檢校太師、兼中書令、鎮東等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時鏐自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尚父、守尚書令、吳越國王,及鏐為太師致仕,元瓘累貢章疏,乞復舊號,唐明宗許之。鏐既年高,欲立嗣,召諸子使各論功,請讓于元瓘。及鏐病篤,召將吏謂之曰:「余病不起,兒皆愚懦,恐不能為爾帥,與爾輩決矣,帥當自擇。」將吏號泣言曰:「大令公有軍功,多賢行仁孝,已領兩鎮,王何苦言及此!」鏐曰:「此渠定堪否?」皆曰:「眾等願奉賢帥。」即出符鑰數篚于前,謂元瓘曰:「三軍言爾可奉,領取此。」鏐薨,遂襲父位。
       唐長興四年,遣將作監李鏻起復元瓘官爵,又命戶部侍郎張文寶授兼尚書令。清泰初,封吳王。二年,封越王。天福元年,賜金印。三年,封吳越國王。五年,加天下兵馬元帥。六年,授天下兵馬都元帥。其年夏有疾,秋府署災,焚之一空,乃移于他所,其燄皆隨而發焉,元瓘因驚悸發狂,以是歲八月二十四日薨,年五十五歲。謚曰文穆。元瓘幼聰敏,長于撫馭,臨戎十五年,決事神速,為軍民所附,然奢僭營造甚于其父,故有回祿之災焉。元瓘有詩千篇,編其尤者三百篇,命曰錦樓集,浙中人士皆傳之。子佐為嗣。永樂大典卷四千六百九十二。
       佐,字弘祐,元瓘薨,遂襲其位。晉天福末,制授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吳越王,仍篆玉為冊以賜之。前代玉冊,冊夷王有之,偽梁時欲厚於鏐,首為式例,故因而不改。俄授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尉。時以建安為淮寇所攻,授東南面兵馬都元帥,佐尋遣舟師進討,淮人大敗,以功加守太師。漢高祖入汴,佐首獻珍賮,表率東道,漢祖嘉之,授諸道兵馬都元帥。佐居列土凡七年,境內豐阜,祖父三世皆為元帥,時以為榮。漢初,以疾卒于位,謚曰忠獻。佐幼好書,性溫恭,能為五七言詩,凡官屬遇雪月佳景,必同宴賞,由此士人歸心。其班品亦有丞相已下名籍,而祿給甚薄,罕能自濟,每朝廷降吏,則去其偽官,或與會則公府助以僕馬,處事齷齪,多如此類。然航海所入,歲貢百萬,王人一至,所遺至廣,故朝廷寵之,為羣藩之冠。佐有子昱,年五歲,未任庶務,乃以其弟倧襲位。永樂大典卷四千六百九十二。
       倧,性明敏嚴毅,未立時,常以佐性寬善,疑掌兵權者難制,及代佐為帥,以禮法繩下,宿將舊勳,不甚優禮。大將胡進思頗不平之,乃密與親軍謀去倧。漢祖入汴之歲,十二月,進思率甲士三百大譟,突入衙署,倧闔戶以拒之,左右與之格鬪,盡為進思所殺,遂遷倧于別館,以甲士援送,幽于衣錦軍,立倧異母弟俶為帥。其年夏四月,進思疽發背而卒,越人快之,以為陰靈之誅逆也。永樂大典卷四千六百九十二。
       俶,元瓘之子,倧之異母弟也。倧既為軍校所幽,時俶為溫州刺史,眾以無帥,遂迎立之,時漢乾祐元年正月十五日也。其年八月,始授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充鎮海鎮東等軍節度使、東南面兵馬都元帥。周廣順中,累官至守尚書令、中書令、吳越國王。皇朝建隆初,復加天下兵馬大元帥,其後事具皇朝日厤。永樂大典卷四千六百九十二。 五代史補:錢鏐封吳越國王後,大興府署,版築斤斧之聲,晝夜不絕,士卒怨嗟,或有中夜潛用白土書于門曰:「沒了期,侵早起,抵暮歸。」鏐一見欣然,遽命書吏亦以白土書數字于其側曰:「沒了期,春衣纔罷又冬衣。」時人以為神輔,自是怨嗟頓息矣。 僧昭者,通于術數,居兩浙,大為錢塘錢鏐所禮,謂之國師。一旦謁鏐,有宮中小兒嬉于側,墜下錢數十文,鏐見,謂之曰:「速收,慮人恐踏破汝錢。」昭師笑曰:「汝錢欲踏破,須是牛即可。」鏐喜,以為社稷堅牢之義。後至曾孫俶,舉族入朝,因而國除。俶年屬丑為牛,可謂牛踏錢而破矣。 錢鏐末年患雙目,有醫人不知所從來,自云累世醫內外障眼,其術善于用針,無不效者。鏐聞,召而使觀之,醫人曰:「可治,然大王非常人,患殆天與之,若醫,是違天理也,恐無益于壽,幸思之。」鏐曰:「吾起自行伍,跨有方面,富貴足矣,但得兩眼見物,為鬼不亦快乎!」既而下手,莫不應手豁然。鏐喜,所賜動以萬計,醫人皆辭不受。明年,鏐卒。 僧契盈,閩中人。通內外學,性尤敏速。廣順初,遊戲錢塘,一旦,陪吳越王遊碧浪亭,時潮水初滿,舟楫輻輳,望之不見其首尾。王喜曰:「吳越地去京師三千餘里,而誰知一水之利有如此耶!」契盈對曰:「可謂三千里外一條水,十二時中兩度潮。」時人謂之佳對。時江南未通,兩浙貢賦自海路而至青州,故云三千里也。
       史臣曰:自唐末亂離,海內分割,荊、湖、江、浙,各據一方,翼子貽孫,多歷年所。夫如是者何也?蓋值諸夏多艱,王風不競故也。洎皇宋之撫運也,因朗、陵之肇亂,命王師以遄征,一矢不亡,二方俱服。遂使瑤琨篠簜,咸遵作貢之文;江、漢、濉、漳,盡鼓朝宗之浪。夫如是者何也?蓋屬大統有歸,人寰允洽故也。唯錢氏之守杭、越,逾八十年,蓋事大勤王之節,與荊楚、湖湘不侔矣。永樂大典卷五千五百三十八。

本书目录

卷一 梁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五 梁書五 太祖紀第五
卷六 梁書六 太祖紀第六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卷八 梁書八 末帝紀上
卷九 梁書九 末帝紀中
卷十 梁書十 末帝紀下
卷十一 梁書十一 后妃列傳第一
卷十二 梁書十二 宗室列傳第二
卷十三 梁書十三 列傳第三
卷十四 梁書十四 列傳第四
卷十五 梁書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梁書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梁書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梁書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梁書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梁書二十 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梁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梁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梁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梁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唐書一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 唐書三 莊宗紀第一
卷二十八 唐書四 莊宗紀第二
卷二十九 唐書五 莊宗紀第三
卷三十 唐書六 莊宗紀第四
卷三十一 唐書七 莊宗紀第五
卷三十二 唐書八 莊宗紀第六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卷三十九 唐書十五 明宗紀第五
卷四十 唐書十六 明宗紀第六
卷四十一 唐書十七 明宗紀第七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卷四十三 唐書十九 明宗紀第九
卷四十四 唐書二十 明宗紀第十
卷四十五 唐書二十一 閔帝紀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 唐書二十三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 唐書二十四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 唐書二十五 后妃列傳第一
卷五十 唐書二十六 宗室列傳第二
卷五十一 唐書二十七 宗室列傳第三
卷五十二 唐書二十八 列傳第四
卷五十三 唐書二十九 列傳第五
卷五十四 唐書三十 列傳第六
卷五十五 唐書三十一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六 唐書三十二 列傳第八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卷五十八 唐書三十四 列傳第十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 唐書三十六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一 唐書三十七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二 唐書三十八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三 唐書三十九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四 唐書四十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六 唐書四十二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七 唐書四十三 列傳第十九
卷六十八 唐書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
卷六十九 唐書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 唐書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二 唐書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
卷八十 晉書六 高祖紀第六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卷八十二 晉書八 少帝紀第二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
卷八十六 晉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八十七 晉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八十九 晉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九十 晉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九十二 晉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九十三 晉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九十六 晉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卷一百0一 漢書三 隱帝紀上
卷一百0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卷一百0三 漢書五 隱帝紀下
卷一百0四 漢書六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0五 漢書七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0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卷一百0七 漢書九 列傳第四
卷一百0八 漢書十 列傳第五
卷一百0九 漢書十一 列傳第六
卷一百一十 周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一 周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二 周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三 周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四 周書五 世宗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周書六 世宗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周書八 世宗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周書九 世宗紀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周書十 世宗紀第六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二十二 周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二十三 周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一百二十四 周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九 周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一百三十 周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一百三十一 周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僭偽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僭偽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僭偽列傳第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天文志
卷一百四十 志二 歷志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五行志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禮志上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禮志下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樂志上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樂志下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食貨志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刑法志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