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五代史(繁體版)
卷四十五 唐書二十一 閔帝紀
作者:北宋 · 薛居正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閔帝,諱從厚,小字菩薩奴,明宗第三子也。案:歐陽史作明宗第五子,吳縝嘗辨其誤。今考五代會要亦作第三子,與薛史同。母昭懿皇后夏氏,以天祐十一年歲在甲戌,十一月二十八日庚申,生帝于晉陽舊第。帝髫齔好讀春秋,畧通大義,貌類明宗,尤鍾愛。天成元年,授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二年四月,加檢校太保、同平章事、河南尹,判六軍諸衞事。十一月,加檢校太傅。三年三月,授汴州節度使。四年,移鎮河東。長興元年,改授鎮州節度使,尋封宋王。二年,加檢校太尉、兼侍中,移鎮鄴都。三年,加中書令。秦王從榮,帝同母兄也,以帝有德望,深所猜忌。帝在鄴宮,恒憂其禍,然善于承順,竟免間隙。
       四年十一月二十日,秦王誅,翌日,明宗遣宣徽使孟漢瓊馳驛召帝,二十六日,明宗崩,二十九日,帝至自鄴。十二月癸卯朔,案:五代春秋作癸亥朔,蓋傳寫之訛,歐陽史、通鑑俱從是書作癸卯。發喪于西宮,帝于柩前即位。丁未,羣臣上表請聽政,表再上,詔允。己酉,中外將士給賜有差。庚戌,帝縗服見羣臣于廣壽門之東廡下,宰臣馮道進曰:「陛下久居哀毀,臣等咸願一覩聖顏。」朱弘昭前舉帽,羣臣再拜而退。御光政樓存問軍民。辛亥,賜司衣王氏死,坐秦王事也。癸丑,以前鎮州節度使、涇王從敏權知河南府事,尋以盧質代之。乙卯,賜司衣康氏死,事連王氏也。丙辰,以天雄軍節度判官唐汭為諫議大夫,掌書記趙彖為起居郎,元從都押衙宋令詢為磁州刺史。丁巳,以左僕射、平章事馮道為山陵使,戶部尚書韓彥惲為副,中書舍人王延為判官,禮部尚書王權為禮儀使,兵部尚書李鏻為鹵簿使,御史中丞龍敏為儀仗使,右僕射、權知河南府盧質為橋道頓遞使。庚申,以前相州刺史郝瓊為右驍衛大將軍,充宣徽北院使;以光祿卿、充三司副使王玫為三司使。癸亥,故檢校太尉、右衞上將軍、充三司使孫岳贈太尉、齊國公。丁卯,帝釋縗服,羣臣三上表,請復常膳,御正殿,從之。辛未,帝御中興殿,羣臣列位,馮道升階進酒,帝曰:「比于此物無愛,除賓友之會,不近樽斝。况在沉痛之中,安事飲啖!」命徹之。
       應順元年春正月壬申朔,帝御廣壽殿視朝,百寮詣閤門奉慰。時議者云,月首以常服臨,不視朝可也。乙亥,契丹遣使朝貢。遼史太宗紀:天顯九年閏月戊午,唐遣使來告哀,即日遣使祭弔。丁丑,以太常卿崔居儉為秘書監,以前蔡州刺史張繼祚為左武衞上將軍,充山陵橋道頓遞副使。戊寅,御明堂殿,仗衞如儀,宮懸樂作,羣臣朝服就位,宣制大赦天下,改長興五年為應順元年。時議者以梓宮在殯,宮懸樂作,非禮也,懸而不作可也。迴鶻可汗仁美遣使貢方物,故可汗仁裕進遺留馬。是日,命中使三十五人以先帝鞍馬衣帶分賜藩位。
       庚辰,宰臣馮道加司空,李愚加左僕射,劉昫加吏部尚書,餘並如故。壬午,侍衞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河陽節度使康義誠加檢校太尉、兼侍中,判六軍諸衞事。甲申,以侍衞馬軍都指揮使、寕國軍節度使安彥威為河中節度使;以侍衞步軍都指揮使、忠正軍節度使張從賓為涇州節度使,並加檢校太傅;以捧聖左右廂都指揮使、欽州刺史朱洪實為寕國軍節度使,加檢校太保,充侍衞馬軍都指揮使;以嚴衞左右廂都指揮使、巖州刺史皇甫遇為忠正軍節度使、檢校太保,充侍衞步軍都指揮使。戊子,樞密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朱弘昭,樞密使、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二品馮贇,並加兼中書令。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兼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蕃漢馬步總管石敬瑭加兼中書令,幽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中書令趙德鈞加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樞密使馮贇表堅讓中書令,制改兼侍中,封邠國公。庚寅,鳳翔節度使、潞王從珂加兼侍中,青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中書令房知溫加檢校太師。辛卯,以翰林學士承旨、尚書右丞李懌為工部尚書,以秘書監盧文紀為太常卿,充山陵禮儀使。壬辰,荊南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中書令高從誨封南平王,湖南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中書令馬希範封楚王。甲午,兩浙節度使、檢校太師、守中書令、吳王錢元瓘進封吳越王;前洺州團練使皇甫立加檢校太保,充鄜州節度使;前彰義軍節度使康福加檢校太傅,充邠州節度使;劔南東、西兩川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中書令、蜀王孟知祥加檢校太師。制下,知祥辭不受命。丙申,鎮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范延光,汴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趙延壽,並加檢校太師。戊戌,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張虔釗,襄州節度使趙在禮,並加檢校太尉。辛丑,以振武軍節度使、安北都護楊檀兼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都虞候,充北面馬軍都指揮使。
       閏月壬寅朔,羣臣赴西宮臨。癸卯,御文明殿入閤。以前右僕射、權知河南府事盧質為太子少傅兼河南尹。以諫議大夫唐汭、膳部郎中知制誥陳乂並為給事中,充樞密院直學士。通鑑:汭以文學從帝,歷三鎮在幕府。及即位,將佐之有才者,朱、馮皆斥逐之。汭性迂疎,朱、馮恐帝含怒有時而發,乃引汭于密近,以其黨陳乂監之。宣徽南院使、驃騎大將軍、左衞上將軍、知內侍省孟漢瓊加開府儀同三司,賜忠貞扶運保泰功臣。丙午,正衙命使冊皇太后曹氏。戊申,以前雄武軍節度使劉仲殷為右衞上將軍,邢州節度使趙鳳加爵邑。自是諸藩鎮文武臣寮皆次第加恩,帝嗣位覃恩澤也。以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崔梲為工部侍郎,依前充職。以給事中張鵬為御史中丞,以御史中丞龍敏為兵部侍郎,以太僕少卿竇維為大理卿。甲寅,正衙命使冊皇太妃王氏。集賢院上言:「準敕書修創凌烟閣,尋奉詔問閣高下等級。謹按凌烟閣,都長安時在西內三清殿側,畫像皆北面,閣有中隔,隔內面北寫功高宰輔,南面寫功高諸侯王,隔外面次第圖畫功臣題贊。自西京板蕩,四十餘年,舊日主掌官吏及畫像工人,並已淪喪,集賢院所管寫真官、畫真官人數不少,都洛後廢職。今將起閣,望先定佐命功臣人數,請下翰林院預令寫真本,及下將作監興功,次序間架修建。」乃詔集賢御書院復置寫真官、畫真官各一員,餘依所奏。丁巳,安州奏,此月七日夜,節度使符彥超為部曲王希全所害,案:彥超被害,通鑑從是書作閏月,五代春秋繫于正月,殊異。廢朝一日。戊午,以前振武軍節度使、安北都護高行周為彰武節度使。辛酉,以前鄆州口使范政為少府監。丙寅,幸至德宮。車駕至興教門,有飛鳶自空而墜,殭于御前。是日大風晦冥。
       二月乙亥,以前鎮州節度使、涇王從敏為宋州節度使。己卯,以前徐州節度使、檢校太傅李敬周為安州節度使。是日,宣授鳳翔節度使、潞王從珂為權北京留守,以北京留守石敬瑭權知鎮州軍州事,以鎮州范延光權知鄴都留守事,以前河中節度使、洋王從璋權知鳳翔軍軍府事。庚寅,幸山陵工作所。是日,西京留守王思同奏,鳳翔節度使、潞王從珂拒命。丁酉,王思同加同平章事,充西面行營都部署;以前邠州節度使藥彥稠為副部署。案歐陽史:辛卯,西京留守王思同為西面行營都部署,靜難軍節度使藥彥稠為副。是書作丁酉,與歐陽史異。據通鑑則思同以辛卯充都部署,丁酉加同平章事也。蓋采薛、歐二史而兼用之。以河中節度使安彥威為西面兵馬都監,以前定州節度使李德珫為權北京留守。山陵使奏:「伏覩御札,皇帝親奉靈駕至園陵。伏見累朝故事,人君無親送葬之儀,請車駕不行。」不從。乙未,樞密使馮贇起復視事,時贇丁母憂也。己亥,以司農卿張鎛為殿中監。庚子,殿直楚匡祚上言,案:原本避宋諱作楚祚,今從通鑑增「匡」字。監取亳州團練使李重吉至宋州,繫於軍院。重吉,潞王之長子,及幽于宋州,帝猶以金帛賜之,及聞西師咸叛,方遣使殺之。
       三月甲辰,以前太僕少卿魏仁鍔為太僕卿。興元節度使張虔釗奏,會合討鳳翔。丙午,以右領衞上將軍武延翰為郢州刺史。丁未,洋州孫漢韶奏,至興元與張虔釗同議進軍。己酉,以鎮州節度使范延光依前檢校太師、兼侍中,行興唐尹,充天雄軍節度使、北面水陸轉運制置使。以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依前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其真定尹、充鎮州節度使、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蕃漢馬步總管如故。辛亥,以前定州節度使李德珫為北京留守,充河東節度使。許王從益加檢校太保,前河中節度使、洋王從璋加檢校太傅。詔:「藩侯帶平章事以上薨,許立神道碑,差官撰文。未帶平章事及刺史,準令式合立碑者,其文任自製撰,不在奏聞。」乙卯,興元張虔釗奏,自鎮將兵赴鳳翔,收大散關。宗正寺奏:「準故事,諸陵有令、丞各一員,近例更委本縣令兼之。緣河南洛陽是京邑,兼令、丞不便。」詔特置陵臺令、丞各一員。乙未,以前金吾大將軍李肅為左衞上將軍,充山陵修奉上下宮都部署。
       庚申,西面步軍都監王景從等自軍前至,奏:「今月十五日,大軍進攻鳳翔。十六日,嚴衞右廂都指揮使尹暉引軍東面入城,右羽林都指揮使楊思權引軍西面入城,山南軍潰。」帝聞之,謂康義誠等曰:「朕幼年嗣位,委政大臣,兄弟之間,必無榛梗。諸公大計見告,朕獨難違,事至于此,何方轉禍?朕當與左右自往鳳翔,迎兄主社稷,朕自歸藩,於理為便。」朱弘昭、馮贇不對,義誠曰:「西師驚潰,蓋由主將失策。今駕下兵甲尚多,臣請自往關西,振其兵威,扼其衝要。」義誠累奏請行,帝召侍衞都將以下宣曰:「先皇帝棄萬國,朕于兄弟之中,無心爭立,一旦被召主喪,便委社稷,岐陽兄長,果致猜嫌。卿等頃從先朝千征萬戰,今日之事,寕不痛心!今據府庫,悉以頒賜,卿等勉之。」乃出銀絹錢厚賜于諸軍。是時方事山陵,復有此賜,府藏為之一空,軍士猶負賞物揚言于路曰:「到鳳翔更請一分。」其驕誕無畏如是。辛酉,幸左藏庫,視給將士金帛。是日,誅馬軍都指揮使朱洪實,坐與康義誠忿爭故也。
       癸亥,以康義誠為鳳翔行營都招討使,餘如故。以王思同為副招討使;以安從進為順化軍節度使,充侍衞馬軍都指揮使。詔左右羽林軍四十指揮改為嚴衞,左右龍武、神武軍改為捧聖。甲子,陝州奏,潞王至潼關,害西面都部署王思同。歐陽史作思同奔歸于京師,死之。與是書異。乙亥,宣諭西面行營將士,俟平鳳翔日,人賞二百千,府庫不足,以宮闈服翫增給。詔侍衞馬軍都指揮使安從進京城巡檢。是日,從進已得潞王書檄,潛布腹心矣。丁卯,潞王至陝州。戊辰,帝急召孟漢瓊,不至;召朱弘昭,弘昭懼,投于井。安從進尋殺馮贇于其第。是夜,帝以百騎出玄武門,案契丹國志:愍帝領五十騎自隨,出奔衞州。宋史李洪信傳又作少帝東奔,捧聖軍數百騎從行。與是書異,據下文王弘贄曰:「今以五十餘騎奔竄。」則作五十騎者是也。謂控鶴指揮使慕容遷曰:「爾誠有馬,控鶴從予。」及駕出,即闔門不行。遷乃帝素親信者也,臨危如是,人皆惡之。
       是月二十九日夜,帝至衞州東七八里,遇騎從自東來不避,左右叱之,乃曰:「鎮州節度使石敬瑭也。」帝喜,敬瑭拜舞于路,帝下馬慟哭,諭以「潞王危社稷,康義誠以下叛我,無以自庇,長公主見教,逆爾于路,謀社稷大計」。敬瑭曰:「衞州王弘贄宿舊諳事,且就弘贄圖之。」敬瑭即馳騎而前,見弘贄曰:「主上播遷,至此危迫,吾戚屬也,何以圖全?」弘贄曰:「天子避寇,古亦有之,然于奔迫之中,亦有將相、國寶、法物,所以軍長瞻奉,不覺其亡也。今宰執近臣從乎?寶玉、法物從乎?」詢之無有。弘贄曰:「大樹將顛,非一繩所維。今以五十騎奔竄,無將相一人擁從,安能興復大計!所謂蛟龍失雲雨者也。今六軍將士總在潞邸矣,公縱以戚藩念舊,無奈之何!」遂與弘贄同謁于郵亭,宣坐謀之。敬瑭以弘贄所陳以聞,弓箭庫使沙守榮、賁洪進前謂敬瑭曰:「主上即明宗愛子,公即明宗愛壻,富貴既同受,休戚合共之。今謀于戚藩,欲期安復,翻索從臣、國寶,欲以此為辭,為賊算天子耶!」乃抽佩刀刺敬瑭,敬瑭親將陳暉扞之,守榮與暉單戰而死,洪進亦自刎。是日,敬瑭盡誅帝之從騎五十餘輩,獨留帝于驛,乃馳騎趨洛。
       四月三日,潞王入洛。五日,即位。七日,廢帝為鄂王。遣弘贄子殿直王巒之衞州,時弘贄已奉帝幸州廨。九日,巒至,帝遇鴆而崩,時年二十一。案契丹國志:王巒至衞州,進鴆于愍帝,愍帝不飲,巒縊殺之。與薛史異,歐陽史同薛史。皇后孔氏與其四子並遇害。晉高祖即位,謚曰閔,與秦王及末帝子重吉並葬于徽陵域中,封纔數尺,路人觀者悲之。永樂大典卷七千一百七十四。
       史臣曰:閔帝爰自冲年,素有令問,及徵從代邸,入踐堯階,屬軒皇之弓劔初遺,吳王之几杖未賜,遽生猜間,遂至奔亡。蓋輔臣無安國之謀,非少主有不君之咎。以至越在草莽,失守宗祧,斯蓋天命之難諶,土德之將謝故也。永樂大典卷七千一百七十四。

本书目录

卷一 梁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五 梁書五 太祖紀第五
卷六 梁書六 太祖紀第六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卷八 梁書八 末帝紀上
卷九 梁書九 末帝紀中
卷十 梁書十 末帝紀下
卷十一 梁書十一 后妃列傳第一
卷十二 梁書十二 宗室列傳第二
卷十三 梁書十三 列傳第三
卷十四 梁書十四 列傳第四
卷十五 梁書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梁書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梁書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梁書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梁書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梁書二十 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梁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梁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梁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梁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唐書一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 唐書三 莊宗紀第一
卷二十八 唐書四 莊宗紀第二
卷二十九 唐書五 莊宗紀第三
卷三十 唐書六 莊宗紀第四
卷三十一 唐書七 莊宗紀第五
卷三十二 唐書八 莊宗紀第六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卷三十九 唐書十五 明宗紀第五
卷四十 唐書十六 明宗紀第六
卷四十一 唐書十七 明宗紀第七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卷四十三 唐書十九 明宗紀第九
卷四十四 唐書二十 明宗紀第十
卷四十五 唐書二十一 閔帝紀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 唐書二十三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 唐書二十四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 唐書二十五 后妃列傳第一
卷五十 唐書二十六 宗室列傳第二
卷五十一 唐書二十七 宗室列傳第三
卷五十二 唐書二十八 列傳第四
卷五十三 唐書二十九 列傳第五
卷五十四 唐書三十 列傳第六
卷五十五 唐書三十一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六 唐書三十二 列傳第八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卷五十八 唐書三十四 列傳第十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 唐書三十六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一 唐書三十七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二 唐書三十八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三 唐書三十九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四 唐書四十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六 唐書四十二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七 唐書四十三 列傳第十九
卷六十八 唐書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
卷六十九 唐書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 唐書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二 唐書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
卷八十 晉書六 高祖紀第六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卷八十二 晉書八 少帝紀第二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
卷八十六 晉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八十七 晉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八十九 晉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九十 晉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九十二 晉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九十三 晉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九十六 晉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卷一百0一 漢書三 隱帝紀上
卷一百0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卷一百0三 漢書五 隱帝紀下
卷一百0四 漢書六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0五 漢書七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0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卷一百0七 漢書九 列傳第四
卷一百0八 漢書十 列傳第五
卷一百0九 漢書十一 列傳第六
卷一百一十 周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一 周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二 周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三 周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四 周書五 世宗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周書六 世宗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周書八 世宗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周書九 世宗紀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周書十 世宗紀第六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二十二 周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二十三 周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一百二十四 周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九 周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一百三十 周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一百三十一 周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僭偽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僭偽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僭偽列傳第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天文志
卷一百四十 志二 歷志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五行志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禮志上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禮志下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樂志上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樂志下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食貨志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刑法志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