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五代史(繁體版)
卷十二 梁書十二 宗室列傳第二
作者:北宋 · 薛居正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案:梁宗室傳,永樂大典唯友寕、友倫、友裕三傳有全篇,餘多殘闕。今彙其散見者十五條,通鑑注引一條,其見冊府元龜者又得六條,謹考其事蹟前後,敘次如左。
       廣王全昱,太祖長兄,受禪後封。永樂大典卷一萬六千六百二十八。乾化元年,還睢陽,命內臣拜餞都外。王出宿至于偃師,仍詔其子衡王友諒侍從以歸。冊府元龜卷二百七十七。庶人篡位,授宋州節度使。冊府元龜卷二百七十七。貞明二年,卒。永樂大典卷一萬六千六百二十八。案五代會要:全昱,贈尚書令,諡德靖。五代史闕文:全昱,梁祖之兄也。既受禪,宮中開宴,惟親王得與。因為博戲,全昱酒酣,忽起取骰子擊盆迸散,大呼梁祖曰:「朱三,汝碭山一民,因天下饑荒,入黃巢作賊,天子用汝為四鎮節度使,富貴足矣,何故滅他李家三百年社稷,稱王稱朕,吾不忍見血吾族矣,安用博為!」梁祖不悅而罷。臣謹按梁史廣王全昱傳曰:昱樸野,常呼帝為「三」。宮中博戲之事諱之。夫梁祖弒二君,弒一皇后,名臣被害者不可勝紀。及莊宗即位,盡誅朱氏,惟全昱先令終。至道初,知單州有稱廣王之後與尼訟田者,豈以一言之善,獨存其嗣耶!
       友諒,全昱子,初封衡王,後嗣廣王。永樂大典卷一萬六千六百二十八。繼厯藩郡,多行不法。冊府元龜卷二百九十九。坐弟友能反,廢囚京師。唐師入汴,與友能、友誨同日遇害。永樂大典卷一萬六千六百二十八。
       友能,全昱子,封惠王,後為宋、滑二州留後。永樂大典卷一萬六千六百二十八。案:友能後以叛廢,詳見末帝紀。又,通鑑云:龍德元年夏四月,陳州刺史惠王友能反,舉兵趨大梁,詔陝州留後霍彥威、宣義節度使王彥章、控鶴指揮使張漢傑將兵討之。友能至陳留,兵敗,走還陳州,諸軍圍之。秋七月,惠王友能降。庚子,詔赦其死,降封房陵侯。
       友誨,全昱子,封邵王。永樂大典卷一萬六千六百二十八。乾化元年,以檢校兵部尚書充控鶴指揮使。冊府元龜卷二百六十九。坐友能反廢,後為唐兵所殺。永樂大典卷一萬六千六百二十六。案通鑑云:邵王友誨,全昱之子也,性穎悟,人心多向之。或言其誘致禁軍,欲為亂,梁主召友誨,與其兄友諒、友能並幽于別第。及唐師將至,梁主疑諸兄弟乘危謀亂,並皇弟賀王友雍、建王友徽盡殺之。考異曰:薛史云,友諒、友能、友誨,莊宗入汴,同日遇害。按中都既敗,均王親弟猶疑而殺之,況其從弟嘗為亂者,豈得獨存云云。考通鑑以友諒等為末帝自殺,考異祇以事理度之,而不言所據何書。歐陽史仍從薛史。王禹偁五代史闕文亦云莊宗即位,盡誅朱氏。度當日事勢,梁末帝自中都告敗,救死不遑,未必盡誅兄弟,當以薛史為得其實。通鑑所載,恐未足據也。
       安王友寕,字安仁。少習詩禮,長喜兵法,有倜儻之風。太祖鎮汴,累署軍職,每因出師,多命統驍果以從。及擒秦宗權,太祖令友寕轞送宗權西獻于長安,詔加檢校右散騎常侍、行右監門衞將軍。自是繼立軍功,累官至檢校司空兼龔、柳二州刺史。太祖駐軍岐下,遣友寕領所部兵先歸梁苑,以備守禦。屬青帥王師範搆亂,以關東諸兵悉在岐、隴,欲乘虛竊發,自齊、魯至于華下,羅布姦黨,皆詐以委輸貢奉為名,陰與淮夷、并門結好。會有青人詣裴迪言其狀,迪以事告,友寕不俟命乃率兵萬餘人東討。師範遣其弟將兵圍齊州,友寕引兵救之,青寇大敗,奪馬四千蹄,斬首數千級。及昭宗歸長安,朝廷議迎駕功,友寕授嶺南西道節度使,加特進、檢校司徒,賜號迎鑾毅勇功臣。時青寇數千,越嶮潛伏,欲入兗州。友寕知之,伏兵于兗南邀之,大破賊眾,無得免者。自是兗壁危窘,友寕督諸軍進逼營丘,首攻博昌縣,月餘未能拔。太祖怒,遣劉捍督戰。友寕乃下俘民眾十餘萬,各領負木石,牽牛驢,于城南為土山。既至,合人畜木石排而築之,冤枉之聲,聞數十里。俄而城陷,盡屠其邑人,清河為之不流。及進迫寇壘,與青人戰于石樓,王師小却,友寕旁自峻阜馳騎以赴敵,所乘馬蹶而仆,遂沒于陣。友寕將戰之前日,有大白蛇蟠于帳中,友寕心惡之,既而果遇禍焉。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二十六。
       密王友倫,幼聰悟,喜筆札,曉聲律。及長,好騎射,有經度之智,太祖每奇之,曰:「吾家千里駒也。」年十九,為宣武軍校。景福初,充元從騎軍都將,尋表為右武衞將軍,漸委戎事。太祖征兗、鄆,友倫勒所部兵收聚糧穀,以濟軍須。幽、滄軍至內黃,友倫前鋒夜渡河擊賊,奪馬千匹,擒斬甚眾。因引兵往八議關,案八議原本訛作八識,今據通鑑改正。卒逢晉軍萬餘騎,友倫乃分布兵士,多設疑軍,因聲鼓誓眾,士伍奮躍,追斬數十里。其後李罕之請以上黨來歸,為晉軍所圍。太祖遣友倫總步騎數萬,越險救應,遂大破晉軍。唐朝加檢校司空、守藤州刺史。天復元年,岐、隴用兵,晉人乘虛侵于北鄙。友倫率徒兵三萬,徑往礬山,晉人望塵奔逸。友倫與氏叔琮等躡其轍,追至太原,摩壘挑戰,獲牛馬萬餘。二年,領所部兵西赴鳳翔,前後累接戰。三年,昭宗歸長安,制授友倫寕遠軍節度使、檢校司徒,賜號迎鑾毅勇功臣。及太祖東歸,留友倫宿衞京師。歲餘,因會賓擊鞠,墜馬而卒。昭宗輟視朝一日,詔贈太傅,歸葬于碭山縣。
       開平初,有司上言曰:「東漢受命,伯升預其始謀;西周尚親,叔虞荷其封邑。故皇兄存,凋零霜露,綿厯歲時,恩莫逮于陟岡,禮方弘于事日。皇姪故邕州節度使友寕、故容州節度使友倫,頃因締搆,俱習韜鈐,並以戰功,歿于皇事,永言帶礪,合議封崇。」案五代會要:開平二年正月,追封從子友寕為安王,友倫為密王。四年四月,追封皇兄存為朗王。是朗王之封,實在安王、密王之後,據薛史有司上言,又似一時並封,未詳孰是。又,會要載:四年六月,追封皇伯義方為頴王,皇叔義譚為韶王,薛史闕載。于是存追封朗王,友寕追封安王,友倫追封密王。案五代會要:開平二年追封皇從子友寕為安王,友倫為密王。四年追封皇兄存為朗王。據是書作一時並封,未知孰是。 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二十六。
       郴王友裕,字端夫,太祖長子也。幼善射御,從太祖征伐,性寬厚,頗得士心。唐中和中,太祖會并帥李克用攻圍華州,賊將黃鄴固守甚堅。俄有一人登陴大詈,克用令蕃騎連射,終不能中,命友裕射之,應弦而斃。大軍喜噪,聲震山谷,克用因以良弓百矢遺焉。太祖鎮汴,表為宣武軍牙校。及蔡賊殄滅,朝廷議功,加檢校左僕射,尋為牙內馬步都指揮使。景福元年,總大軍伐徐。時朱瑾領兗、鄆之眾,為徐戎外援,陣于彭門南石佛山下。友裕縱兵擊之,斬獲甚眾,瑾領殘黨宵遁。案通鑑:朱友裕圍彭城,時溥數出兵,友裕閉壁不戰。朱瑾宵遁,友裕不追。據薛史則友裕擊破朱瑾師,斬獲甚眾,未嘗閉壁,與通鑑異。歐陽史從薛史。時都虞候朱友恭羽書聞于太祖,誣友裕按兵不追賊,太祖大怒,因驛騎傳符,令裨將龎師古代友裕為帥,仍令按劾其事。會使人誤致書于友裕,友裕懼,遂以數騎遁于山中。案:通鑑作以二千騎逃入山中,歐陽史從薛史作數騎。尋詣廣王于輝州,以訴其冤。賴元貞皇后聞而召之,令束身歸汴,力為營救,太祖乃捨之,令權知許州。乾寕二年,加檢校司空,尋為武寕軍節度留後。四年,太祖下東平,改天平軍留後,加檢校司徒。光化元年,再領許州。天復初,為奉國軍節度留後。太祖兼鎮河中,以友裕為護國軍節度留後,尋遷華州節度使,加檢校太保、興德尹。天祐元年七月,兼行營都統,領步騎數萬,經畧邠、岐。十月,友裕有疾,將校乃謀旋師,尋卒于梨園,歸葬東京。開平初,追贈郴王。乾化三年,又贈太師。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二十六。
       博王友文,本姓康,名勤,太祖養以為子,受禪後封為王。永樂大典卷一萬六千六百二十六。為東京留守,嗜酒,頗怠于為政。冊府元龜卷二百九十六。友珪弒逆,並殺友文。末帝即位,盡復官爵。永樂大典卷一萬六千六百二十八。
       友珪,小字遙喜。母失其姓,本亳州營妓也。唐光啟中,帝徇地亳州,召而侍寢。月餘,將捨之而去,以娠告。是時,元貞張后賢而有寵,帝素憚之,由是不果攜歸大梁,因留亳州,以別宅貯之。及期,伎以生男來告,帝喜,故字之曰遙喜。後迎歸汴。通鑑注引薛史。受禪後封郢王。永樂大典卷一萬六千六百二十八。開平四年十月,檢校司徒,充左右控鶴都指揮使,兼管四蕃將軍。乾化元年,充諸軍都虞候。冊府元龜卷二百六十九。二年,弒太祖篡位,均王以兵討之,自殺,追廢為庶人。永樂大典卷一萬六千六百二十八。案五代會要:郢王友珪,開平元年五月九日封,至乾化二年六月三日篡位,偽改鳳厯元年。三月十七日,京城軍亂,侍衞袁象先率兵入宮,友珪自殺。少帝即位,追削為庶人。又載:周廣順中,張昭修實錄,奏云:梁末帝之上,有郢王友珪,篡弒君位,未有紀錄,請依宋書劉劭例,書為「元凶友珪」。案梁實錄今無考。
       福王友璋,太祖第五子,受禪後封。永樂大典卷一萬六千六百二十八。
       賀王友雍,太祖第六子,受禪後封。永樂大典卷一萬六千六百二十八。
       建王友徽,太祖第七子,受禪後封。永樂大典卷一萬六千六百二十八。
       康王友孜,太祖第八子,末帝即位後封,後以反誅。永樂大典卷一萬六千六百二十八。案:友孜,通鑑及五代會要俱作友敬,歐陽史與薛史同。

本书目录

卷一 梁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五 梁書五 太祖紀第五
卷六 梁書六 太祖紀第六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卷八 梁書八 末帝紀上
卷九 梁書九 末帝紀中
卷十 梁書十 末帝紀下
卷十一 梁書十一 后妃列傳第一
卷十二 梁書十二 宗室列傳第二
卷十三 梁書十三 列傳第三
卷十四 梁書十四 列傳第四
卷十五 梁書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梁書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梁書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梁書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梁書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梁書二十 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梁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梁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梁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梁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唐書一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 唐書三 莊宗紀第一
卷二十八 唐書四 莊宗紀第二
卷二十九 唐書五 莊宗紀第三
卷三十 唐書六 莊宗紀第四
卷三十一 唐書七 莊宗紀第五
卷三十二 唐書八 莊宗紀第六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卷三十九 唐書十五 明宗紀第五
卷四十 唐書十六 明宗紀第六
卷四十一 唐書十七 明宗紀第七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卷四十三 唐書十九 明宗紀第九
卷四十四 唐書二十 明宗紀第十
卷四十五 唐書二十一 閔帝紀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 唐書二十三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 唐書二十四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 唐書二十五 后妃列傳第一
卷五十 唐書二十六 宗室列傳第二
卷五十一 唐書二十七 宗室列傳第三
卷五十二 唐書二十八 列傳第四
卷五十三 唐書二十九 列傳第五
卷五十四 唐書三十 列傳第六
卷五十五 唐書三十一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六 唐書三十二 列傳第八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卷五十八 唐書三十四 列傳第十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 唐書三十六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一 唐書三十七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二 唐書三十八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三 唐書三十九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四 唐書四十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六 唐書四十二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七 唐書四十三 列傳第十九
卷六十八 唐書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
卷六十九 唐書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 唐書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二 唐書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
卷八十 晉書六 高祖紀第六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卷八十二 晉書八 少帝紀第二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
卷八十六 晉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八十七 晉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八十九 晉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九十 晉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九十二 晉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九十三 晉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九十六 晉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卷一百0一 漢書三 隱帝紀上
卷一百0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卷一百0三 漢書五 隱帝紀下
卷一百0四 漢書六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0五 漢書七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0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卷一百0七 漢書九 列傳第四
卷一百0八 漢書十 列傳第五
卷一百0九 漢書十一 列傳第六
卷一百一十 周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一 周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二 周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三 周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四 周書五 世宗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周書六 世宗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周書八 世宗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周書九 世宗紀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周書十 世宗紀第六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二十二 周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二十三 周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一百二十四 周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九 周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一百三十 周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一百三十一 周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僭偽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僭偽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僭偽列傳第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天文志
卷一百四十 志二 歷志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五行志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禮志上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禮志下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樂志上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樂志下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食貨志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刑法志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