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五代史(繁體版)
卷十三 梁書十三 列傳第三
作者:北宋 · 薛居正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朱瑄,宋州下邑人也。父慶,里之豪右,以攻剽販鹽為事,吏捕之伏法。瑄坐父罪以笞免,因入王敬武軍為小校。唐中和二年,諫議大夫張濬徵兵于青州,敬武遣將曹全晸案:新唐書及通鑑俱作曹存實,舊唐書、歐陽史與薛史同。率軍赴之,以瑄隸焉。以戰功累遷列校。賊敗出關,全晸以本軍還鎮。會鄆帥薛崇卒,部將崔君預據城叛,全晸攻之,案舊唐書韓簡傳云:曹全晸為簡所敗,死之。鄆將崔君裕收合殘眾,保鄆州。朱瑄傳云:崔君裕權知州事,全晸知其兵寡,襲君裕。據韓簡傳,則全晸死而君裕保其城;據朱瑄傳,則君裕為全晸所殺,二傳自相矛盾。是書從朱瑄傳。又君預諸史俱作君裕。殺君預自為留後。瑄以功授濮州刺史、鄆州馬步軍都將。光啟初,魏博韓允中攻鄆,案:新唐書作中和初,魏博韓簡東窺曹、鄆,與薛史異。考舊唐書韓允忠傳,乾符元年十一月,卒,子簡起復為節度觀察留後。新唐書本紀亦云,韓允中卒,其子簡自稱留後。是東窺曹、鄆實韓簡,非允中也。薛史似微誤。通鑑作中和二年,韓簡擊鄆州,當得其實。全晸為其所害。案舊唐書韓簡傳云:移軍攻鄆,鄆帥曹全晸出戰,為簡所敗,死之。鄆將崔君裕收合殘眾,保鄆州,簡進攻其城,半年不下。朱瑄傳云:崔君裕權知州事,全晸知其兵寡,襲君裕。據韓簡傳,全晸死而君裕保其城,據朱瑄傳,則君裕為全晸所殺,二傳自相矛盾。新唐書本紀作韓簡寇鄆州,天平軍曹全晸死之,部將崔用自稱留後,與舊書韓簡傳同,惟崔用之名有異耳。薛史定從舊書朱瑄傳,通鑑與薛史同。瑄據城自若,三軍推為留後。允中敗,案舊唐書韓簡傳云:簡以憂憤,疽發背而卒,時中和元年十一月也。諸葛爽傳云:中和元年十一月,簡鄉兵八萬大敗。明年正月,簡為牙將所殺。新唐書本紀云:中和三年二月,魏博軍亂,殺其節度使韓簡。通鑑與新唐書同,薛史誤作允中。歷考諸書,年月參差,姓名舛異,無可依據,蓋唐末典章散佚,故傳聞失實如此。朝廷以瑄為天平軍節度使,累加官至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太祖初鎮大梁,兵威未振,連歲為秦宗權所圍,士不解甲,危殆日數四。太祖以瑄同宗,早兄事之,乃遣使求援于瑄。光啟末,宗權急攻大梁,瑄與弟瑾率兗、鄆之師來援,大敗蔡賊,解圍而遁。太祖感其力,厚禮以歸之。先是,瑄、瑾駐于大梁,覩太祖軍士驍勇,私心愛之。及歸,厚懸金帛于界上以誘焉。諸軍貪其厚利,私遁者甚眾,太祖移牒以讓之,瑄來詞不遜,由是始搆隙焉。
       及秦宗權敗,太祖移軍攻時溥于徐州。時瑄方右溥,乃遣使來告太祖曰:「巢、權繼為蛇虺,毒螫中原,與君把臂同盟,輔車相依。今賊已平殄,人粗聊生,吾弟宜念遠圖,不可自相魚肉。或行人之失辭,疆吏之踰法,可以理遣,未得便暌和好。投鼠忌器,弟幸思之。」太祖方怒時溥通于孫儒,不從其言。及龎師古攻徐州,瑄出師來援,太祖深銜之。徐既平,太祖併兵以攻鄆,自景福元年冬遣朱友裕領軍渡濟,至乾寕三年宿軍齊、鄆間,大小凡數十戰,語在太祖紀中。自是野無人耕,屬城悉為我有。瑄乃遣人求救于太原,李克用遣其將李承嗣、史儼等援之。尋為羅弘信所扼,援路既絕,瑄、瑾竟敗。乾寕四年正月,龎師古攻陷鄆州,遁至中都北,匿于民家,為其所箠,并妻榮氏禽之來獻,俱斬于汴橋下。永樂大典卷二千三十三。案舊唐書云:瑄與妻榮氏出奔至中都,為野人所害,傳首汴州,榮氏至汴州為尼。與薛史異。
       朱瑾,瑄從父弟。雄武絕倫,性頗殘忍。光啟中,瑾與兗州節度使齊克讓婚,瑾自鄆盛飾車服,私藏兵甲,以赴禮會。親迎之夜,甲士竊發,擄克讓,自稱留後。及蔡賊鴟張,瑾與太祖連衡,同討宗權,前後屢捷,以功正授兗州節度使。既得士心,有兼并天下之意,太祖亦忌之。瑾以厚利招誘太祖軍士,以為間諜。及太祖攻鄆,瑾出師來援,累與太祖接戰。
       乾寕二年春,太祖令大將朱友恭攻瑾,掘塹柵以環之。朱瑄遣將賀瓌及蕃將何懷寶赴援,為友恭所擒。十一月,瑾從兄齊州刺史瓊以州降,「齊州」作「濟州」,據通鑑及北夢瑣言改正。太祖令執賀瓌、懷寶及瓊以徇于城下,語曰:「卿兄已敗,早宜効順。」瑾偽遣牙將瑚兒持書幣送降。太祖自至延壽門外,與瑾交語。瑾謂太祖曰:「欲令大將送符印,願得兄瓊來押領,所貴骨肉,盡布腹心也。」太祖遣瓊與客將劉捍取符笥,瑾單馬立于橋上,揮手謂捍曰:「可令兄來,余有密款。」即令瓊往。瑾先令騎士董懷進伏于橋下,及瓊至,懷進突出,擒瓊而入,俄而斬瓊首投于城外,太祖乃班師。
       及鄆州陷,龎師古乘勝攻兗,瑾與李承嗣方出兵求芻粟于豐沛間,瑾之二子案新唐書作瑾子用貞及大將康懷英、判官辛綰、小校閻寶以城降師古。瑾無歸路,即與承嗣將麾下士將保沂州,刺史尹處賓案新唐書作尹懷賓。拒關不納,乃保海州。為師古所逼,遂擁州民渡淮依楊行密,按新唐書:刺史朱用芝以其眾與瑾奔楊行密。行密表瑾領徐州節度使。龎師古渡淮,行密令瑾率師以禦之,清口之敗,瑾有力焉。自是瑾率淮軍連歲北寇徐、宿,大為東南之患。
       及行密卒,子渭繼立,以徐溫子知訓為行軍副使,寵遇頗深。後楊溥僭號,知訓為樞密使,知政事,以瑾為同平章事,仍督親軍。時徐溫父子恃寵專政,慮瑾不附己,陳彭年江南別錄云:徐知訓初學兵法于朱瑾,瑾悉心教之。後與瑾有隙,夜遣壯士殺瑾,瑾手刃數人,埋于舍後。貞明四年六月,出瑾為淮寕軍節度使。「淮寧」原本作「懷寧」,今據九國志改正。知訓設家宴以餞瑾,瑾事之逾遜。翌日,詣知訓第謝,留門久之,知訓家僮私謂瑾曰:「政事相公此夕在白牡丹妓院,侍者無得往。」瑾謂典謁曰:「吾不奈朝飢,且歸。」既而知訓聞之,愕然曰:「晚當過瑾。」瑾厚備供帳。瑾有所乘名馬,冬以錦帳貯之,夏以羅幬護之。愛妓桃氏案:九國志作妻陶氏。有絕色,善歌舞。及知訓至,奉巵酒為壽,初以名馬奉,知訓喜而言曰:「相公出鎮,與吾暫別,離恨可知,願此盡歡。」瑾即延知訓于中堂,出桃氏。酒既醉,瑾斬知訓首,示其部下。馬令南唐書云:知訓因求馬于瑾,瑾不與,遂有隙。俄出瑾為靜淮節度使,瑾詣知訓別,且願獻前馬。知訓喜,往謁瑾家。瑾妻出拜,知訓答拜,瑾以笏擊踣,遂斬知訓。因以其眾急趨衙城,知訓之黨已闔門矣,唯瑾得獨入,與衙兵戰。案九國志翟虔傳云:虔驅率散卒共閉關,瑾以是不得出。復踰城而出,傷足,求馬不獲,遂自刎。案九國志米志誠傳:志誠被甲親從十餘騎至天興門,問瑾所向,聞瑾已死,乃歸。暴其尸于巿,盛夏無蠅蛆,徐溫令投之于江,部人竊收葬之。溫疾亟,夢瑾被髮引滿將射之。溫乃為之禮葬,立祠以祭之。永樂大典卷二千三十一。五代史補:瑾之奔淮南也,時行密方圖霸,其為禮待,有加于諸將數等。瑾感行密見知,欲立奇功為報,但恨無入陣馬,忽忽不樂。一日晝寢,夢老叟,眉髮皓然,謂瑾曰:「君長恨無入陣馬,今馬生矣。」及廄隸報,適退槽馬生一駒,見卧未能起。瑾驚曰「何應之速也!」行往視之,見骨目皆非常馬,大喜曰:「事辦矣。」其後破杜洪,取鍾傳,未嘗不得力焉。初,瑾之來也,徐溫覩其英烈,深忌之,故瑾不敢預政。及行密死,子溥嗣位,溫與張鎬爭權,襲殺鎬,自是事無大小,皆決于溫。既而溫復為自安之計,乃以子知訓自代,然後引兵出居金陵,實欲控制中外。知訓尤恣橫,瑾居常嫉之。一旦知訓欲得瑾所乘馬,瑾怒,遂擊殺知訓,提其首請溥起兵誅溫。溥素怯懦,見之掩面而走。瑾曰:「老婢兒不足為計。」亦自殺,中外大駭且懼。溫至,遽以瑾尸暴之巿中。時盛暑,肌肉累日不壞,至青蠅無敢輒泊。人有病者,或於暴尸處取土煎而服之,無不愈。
       時溥,徐州人。初為州之驍將。唐中和初,秦宗權據蔡州,侵寇鄰藩,節度使支詳命溥率師以討之,徐軍屢捷,軍情歸順,以節鉞授之。冊府元龜卷四百一十二。案:薛史時溥傳,永樂大典原闕。今考冊府元龜引梁時溥一條,當係薛史原文,謹為補入。又考舊唐書列傳云:時溥,彭城人,徐之牙將。黃巢據長安,詔徵天下兵進討。中和二年,武寕軍節度使支詳遣溥與副將陳璠帥師五千赴難,行至河陰,軍亂,剽河陰縣迴。溥招合撫諭,其眾復集,懼罪,屯于境上。詳遣人迎犒,悉恕之,溥乃移軍向徐州。既入,軍人大呼,推溥為留後。送詳於大彭館。溥大出資裝,遣陳璠援詳歸京。詳宿七里亭,其夜為璠所殺,舉家屠害。溥以璠為宿州刺史,竟以違命殺詳,溥誅璠,又令別將帥軍三千赴難京師。天子還宮,授之節鉞。及黃巢攻陳州,秦宗權據蔡州,與賊連結,徐、蔡相近,溥出師討之,軍鋒益盛,每戰屢捷。黃巢之敗也,其將尚讓以數千人降溥。後林言又斬黃巢首歸徐州。時溥功居第一,詔授檢校太尉、中書令、鉅鹿郡王。宗權未平,仍授溥徐州行營兵馬都統。蔡賊平,朱全忠與之爭功,遂相嫌怨。淮南亂,朝廷以全忠遙領淮南節度,以平孫儒、行密之亂。汴人應援,路出徐方,溥阻之。全忠怒,出師攻徐。自光啟至大順,六七年間,汴軍四集,徐、泗三郡,民無耕稼,頻歲水災,人喪十六七。溥窘蹙,求和于汴,全忠曰:「移鎮則可。」朝廷以尚書劉崇望代溥,以溥為太子太師。溥恐出城見殺,不受代。汴將龎師古陳兵于野,溥求援于兗州,朱瑾出兵救之,值大雪,糧盡而還。城中守陴者飢甚,加之疾疫,汴將王重師、牛存節夜乘梯而入,溥與妻子登樓自焚而卒,實景福二年也。地入于汴。
       王師範,青州人。父敬武,初為平盧牙將。唐廣明元年,無棣人洪霸郎合群盜于齊、棣間,節度使安師儒遣敬武討平之。及巢賊犯長安,諸藩擅易主帥,敬武乃逐師儒,自為留後。王鐸承制授以節鉞,後以出師勤王功,加太尉、平章事。
       龍紀中,敬武卒,師範年幼,三軍推之為帥。棣州刺史張蟾叛于師範,「張蟾」原本作「張儋」,今據新唐書改正。不受節度,朝廷乃以崔安潛為平盧帥,師範拒命。張蟾迎安潛至郡,同討師範。師範遣將盧弘將兵攻蟾,弘復叛,與蟾通謀,偽旋軍將襲青州。師範知之,遣重賂迎謂之曰:「吾以先人之故,為軍府所推,年方幼少,未能幹事。如公以先人之故,令不乏祀,公之仁也。如以為難與成事,乞保首領,以守先人墳墓,亦惟命。」弘以師範年幼,必無能為,不為之備。師範伏兵要路,迎而享之,預謂紀綱劉鄩曰:「翌日盧弘至,爾即斬之,酬爾以軍校。」鄩如其言,斬弘于座上,及同亂者數人。因戒厲士眾,大行頒賞,與之誓約,自率之以攻棣州,擒張蟾,斬之。安潛遁還長安。師範雅好儒術,少負縱橫之學,故安民禁暴,各有方略,當時藩翰咸稱之。
       及太祖平兗、鄆,遣朱友恭攻之,師範乞盟,遂與通好。天復元年冬,李茂貞刦遷車駕幸鳳翔,韓全誨矯詔加罪于太祖,令方鎮出師赴難。詔至青州,師範承詔泣下曰:「吾輩為天子藩籬,君父有難,略無奮力者,皆強兵自衞,縱賊如此,使上失守宗祧,危而不持,是誰之過,吾今日成敗以之!」乃發使通楊行密,案新唐書:全忠圍鳳翔,昭宗詔方鎮赴難,以師範附全忠,命楊行密部將朱瑾攻青州,且欲代為平盧軍節度使。師範聞之,哭曰:「吾為國守藩,君危不持,可乎!」乃與行密連盟。是師範之通行密,乃因其將謀見代而始遣使也。歐陽史因作因乞兵于楊行密,殊失事實,而薛史亦未詳載。遣將劉鄩襲兗州,別將襲齊。時太祖方圍鳳翔,師範遣將張居厚部輿夫二百,言有獻于太祖。至華州城東,華將婁敬思疑其有異,剖輿視之,乃兵仗也。居厚等因呼,殺敬思,聚眾攻西城。時崔胤在華州,遣部下閉關距之,遂遁去。是日,劉鄩下兗州,河南數十郡同日發。太祖怒,遣朱友寕率軍討之。既而友寕為青軍所敗,臨陣被擒,傳首于淮南。
       天復三年七月,太祖復令楊師厚進攻,屯于臨朐。師厚累敗青軍,遂進寨于城下。師範懼,乃令副使李嗣業詣師厚乞降,案:師範之降,薛史與新唐書異,薛史則以為兵臨城下而始降也。新唐書云:師厚圍青州,敗師範兵于臨朐,執諸將,又獲其弟師克。是時師範眾尚十餘萬,諸將請決戰,而師範以弟故,乃請降。歐陽史云:弟師魯大敗,遂傅其城,而梁別將劉重霸下其棣州,師範乃請降。亦微有不同。太祖許之。歲餘,遣李振權典青州事,因令師範舉家徙汴。師範將至,縞素乘驢,請罪于太祖。太祖以禮待之,尋表為河陽節度使。會韓建移鎮青州,太祖帳餞于郊,師範預焉。太祖謂建曰:「公頃在華陰,政事之暇,省覽經籍,此亦士君子之大務。今之青土,政簡務暇,可復修華陰之故事。」建撝謙而已。太祖又曰:「公讀書必須精意,勿錯用心。」太祖以師範好儒,前以青州叛,故以此言譏之。及太祖即位,徵為金吾上將軍。
       開平初,太祖封諸子為王,友寕妻號訴于太祖曰:「陛下化家為國,人人皆得崇封。妾夫早預艱難,粗立勞効,不幸師範反叛,亡夫橫屍疆埸。冤讐尚在朝廷,受陛下恩澤,亡夫何罪!」太祖淒然泣下曰:「幾忘此賊。」即遣人族師範于洛陽。先掘坑于第側,乃告之,其弟師誨、兄師悅及兒姪二百口,咸盡戮焉。時使者宣詔訖,師範盛啟宴席,令昆仲子弟列座,謂使者曰:「死者人所不能免,况有罪乎!然予懼坑屍于下,少長失序,恐有愧于先人。」行酒之次,令少長依次于坑所受戮,人士痛之。後唐同光三年三月,詔贈太尉。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二十七。
       劉知俊,字希賢,徐州沛縣人也。姿貌雄傑,倜儻有大志。始事徐帥時溥,為列校,溥甚器之,後以勇略見忌。唐大順二年冬,率所部二千人來降,即署為軍校。知俊被甲上馬,輪劍入敵,勇冠諸將。太祖命左右義勝兩軍隸之,尋用為左開道指揮使,「開道」原本作「關道」,今據歐陽史改正。故當時謂之「劉開道」。從討秦宗權及攻徐州皆有功,尋補徐州馬步軍都指揮使。攻海州下之,遂奏授刺史。天復初,厯典懷、鄭二州,從平青州,以功奏授同州節度使。天祐三年冬,以兵五千破岐軍六萬于美原。自是連克鄜、延等五州,乃加檢校太傅、平章事。開平二年春三月,命為潞州行營招討使。知俊未至潞,夾寨已陷,晉人引軍方攻澤州,聞知俊至,乃退。尋改西路招討使。六月,大破岐軍于幕谷,俘斬千計,李茂貞僅以身免。三年五月,加檢校太尉兼侍中,封大彭郡王。
       時知俊威望益隆,太祖雄猜日甚,會佑國軍節度使王重師無罪見誅,知俊居不自安,乃據同州叛,鑒戒錄云:彭城王劉知俊鎮同州日,因築營牆,掘得一物,重八十餘斤,狀若油囊,召賓幕將校問之。劉源曰:「此是冤氣所結,古來囹圄之地或有焉。昔王充據洛陽,修河南府獄,亦獲此物。源聞酒能忘憂,奠以醇醪,或可消釋耳。然此物之出,亦非吉徵也。」知俊命具酒饌祝酹,復瘞之。尋有叛城背主之事。送款于李茂貞。又分兵以襲雍、華,雍州節度使劉捍被擒,送鳳翔害之,華州蔡敬思被傷獲免。太祖聞知俊叛,遣近臣諭之曰:「朕待卿甚厚,何相負也?」知俊報曰:「臣非背德,但畏死耳!王重師不負陛下,而致族滅。」太祖復遣使謂知俊曰:「朕不料卿為此。昨重師得罪,蓋劉捍言陰結邠、鳳,終不為國家用。我今雖知枉濫,悔不可追,致卿如斯,我心恨恨,蓋劉捍悞予事也,捍一死固未塞責。」知俊不報,遂分兵以守潼關。太祖命劉鄩率兵進討,攻潼關,下之。時知俊弟知浣為新衞指揮使,聞知俊叛,自洛奔至潼關,為鄩所擒,害之。尋而王師繼至,知俊乃舉族奔于鳳翔,李茂貞厚待之,偽加檢校太尉兼中書令,以土疆不廣,無藩鎮以處之,但厚給俸祿而已。尋命率兵攻圍靈武,且圖牧圉之地。靈武節度使韓遜遣使來告急,太祖令康懷英率師救之,師次邠州長城嶺,為知俊邀擊,懷英敗歸。茂貞悅,署為涇州節度使。復命率眾攻興元,進圍西縣,會蜀軍救至,乃退。九國志王宗鐬傳云:岐將劉知俊等領大軍分路來攻,由階、成路奪固鎮糧,王宗侃、唐襲等禦之,至青泥嶺,為知俊所敗,退保西縣。會大雨,漢江漲,宗鐬自羅村得鄉導,緣山而行數百里,與宗播遇于鐵谷,合軍出湯頭。時知俊自斜谷山南直抵興州,圍西縣,軍人散掠巴中,宗鐬與宗播襲之。會王建亦至,遂解西縣之圍。
       既而為茂貞左右石簡顒等間之,免其軍政,寓于岐下,掩關厯年。茂貞猶子繼崇鎮秦州,因來寕覲,言知俊途窮至此,不宜以讒嫉見疑,茂貞乃誅簡顒等以安其心。繼崇又請令知俊挈家居秦州,以就豐給,茂貞從之。未幾,邠州亂,茂貞命知俊討之。時邠州都校李保衡納款于朝廷,末帝遣霍彥威率眾先入于邠,知俊遂圍其城,半載不能下。會李繼崇以秦州降于蜀,知俊妻孥皆遷于成都,遂解邠州之圍而歸岐陽。以舉家入蜀,終慮猜忌,因與親信百餘人夜斬關奔蜀。
       王建待之甚至,即授偽武信軍節度使。尋命將兵伐岐,不克,班師,因圍隴州,獲其帥桑弘志以歸。久之,復命為都統,再領軍伐岐。時部將皆王建舊人,多違節度,不成功而還,蜀人因而毀之。先是,王建雖加寵待,然亦忌之,嘗謂近侍曰:「吾漸衰耗,恆思身後。劉知俊非爾輩能駕馭,不如早為之所。」又嫉其名者于里巷間作謠言云:「黑牛出圈椶繩斷。」知俊色黔而丑生,椶繩者,王氏子孫皆以「宗」、「承」為名,故以此搆之。偽蜀天漢元年冬十二月,建遣人捕知俊,斬于成都府之炭巿。及王衍嗣偽位,以其子嗣禋尚偽峨眉長公主,拜駙馬都尉。後唐同光末,隨例遷于洛,卒。
       知俊族子嗣彬,幼從知俊征行,累遷為軍校。及知俊叛,以不預其謀,得不坐。貞明末,大軍與晉王對壘于德勝,久之,嗣彬率數騎奔于晉,具言朝廷軍機得失,又以家世讎怨,將以報之。晉王深信之,即厚給田宅,仍賜錦衣玉帶,軍中目為「劉二哥」。居一年,復來奔,當時晉人謂是刺客,以晉王恩澤之厚,故不竊發。龍德三年冬,從王彥章戰于中都,軍敗,為晉人所擒。晉王見之,笑謂嗣彬曰:「爾可還予玉帶。」嗣彬惶恐請死,遂誅之。永樂大典卷九千九十八。
       楊崇本,不知何許人,幼為李茂貞之假子,因冒姓李氏,名繼徽。唐光化中,茂貞表為邠州節度使。天復元年冬,太祖自鳳翔移軍北伐,駐旆于邠郊,命諸軍攻其城。崇本懼,出城請降。太祖復置為邠州節度使,仍令復其本姓名焉。及師還,遷其族于河中。案舊唐書:十一月乙亥,邠州節度使李繼徽以城降,全忠乃舍其孥于河中,以繼徽從軍。新唐書作辛未,與舊唐書異。
       其後太祖因統戎往來由于蒲津,以崇本妻素有姿色,嬖之于別館。其婦素剛烈,私懷愧恥,遣侍者讓崇本曰:「丈夫擁旄仗鉞,不能庇其伉儷,我已為朱公婦,今生無面目對卿,期于刀繩而已。」崇本聞之,但洒淚含怒。及昭宗自鳳翔回京,崇本之家得歸邠州,崇本恥其妻見辱,因茲復貳于太祖。乃遣使告茂貞曰:「朱氏兆亂,謀危唐祚,父為國家磐石,不可坐觀其禍,宜于此時畢命興復,事苟不濟,死為社稷可也。」茂貞乃遣使會兵于太原。時西川王建亦令大將出師以助之,岐、蜀連兵以攻雍、華,關西大震。太祖遣郴王友裕帥師禦之,會友裕于於行,乃班師。天佑三年冬十月,崇本復領鳳翔、邠、涇、秦、隴之師,會延州胡章之眾,合五六萬,屯于美原,列柵十五,兵勢甚盛。太祖命同州節度使劉知俊及康懷英帥師拒之,崇本大敗,復歸于邠州,自是垂翅久之。乾化元年冬,案:原本作「乾化四年」,今從歐陽史校正。為其子彥魯所毒而死。
       彥魯自稱留後,復領其軍事,凡五十餘日,為崇本養子李保衡所殺。保衡舉其城來降,末帝命霍彥威為邠帥,由是邠、寕復為末帝所有。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二十七。
       蔣殷,不知何許人。幼孤,隨其母適于河中節度使王重盈之家,重盈憐之,畜為己子。唐天復初,太祖既平蒲、陝,殷與從兄珂舉族遷于大梁。太祖感王重榮之舊恩,凡王氏諸子皆錄用焉,殷由是繼厯內職,累遷至宣徽院使。殷素與庶人友珪善,友珪篡立,命為徐州節度使。乾化四年秋,末帝以福王友璋鎮徐方,殷自以為友珪之黨,懼不受代,遂堅壁以拒命。時華州節度使王瓚,殷之從弟也,懼其連坐,上章言殷本姓蔣,非王氏之子也。末帝乃下詔削奪殷在身官爵,仍令却還本姓,命牛存節、劉鄩等帥軍討之。是時,殷求救于淮南,楊溥遣朱瑾率眾來援,存節等迎擊,敗之。貞明元年春,存節、劉鄩攻下徐州,殷舉族自燔而死。于火中得其屍,梟首以獻之。永樂大典卷一萬八百三十一。
       張萬進,雲州人。初為本州小校,亡命投幽州,劉守光厚遇之,任為裨將。滄州劉守文,以弟守光囚父而竊據其位,自領兵問罪,尋敗于雞蘇。守光遂兼有滄、景之地,令其子繼威主留務。繼威年幼,未能政事,以萬進佐之,凡關軍政,一皆委任。繼威兇虐類父,嘗淫亂于萬進之家,萬進怒而殺之,又遣使歸于晉。既而末帝遣楊師厚、劉守奇潛兵掠鎮、冀,因東攻滄州,萬進乞降。通鑑云:乾化二年九月庚子,萬進遣使奉表降于梁。辛丑,以萬進為義昌留後。甲辰,改義昌為順化軍,以萬進為節度使。此傳疑有闕文。師厚表青州節度使,俄遷兗州,仍賜名守進。「守進」原本作「方進」,今據本紀改正。萬進性既輕險,專圖反側,貞明四年冬,據城叛命,遣使送款于晉王。末帝降制削其官爵,仍復其本名,遣劉鄩討之,晉人不能救。五年冬,萬進危蹙,小將邢師遇潛謀內應,開門以納王師,遂拔其城,萬進族誅。永樂大典卷六千三百五十。
       史臣曰:夫雲雷搆屯,龍蛇起陸,勢均者交鬬,力敗者先亡,故瑄、瑾、時溥之流,皆梁之吞噬,斯亦理之常也。唯瑾始以竊發有土,終以竊發亡身,傳所謂「君以此始,必以此終」者乎!師範屬衰季之運,以興復為謀,事雖不成,忠則可尚,雖貽族滅之禍,亦可以與臧洪遊于地下矣。知俊驍武有餘,奔亡不暇,六合雖大,無所容身,夫如是則豈若義以為勇者乎!崇本而下,俱以叛滅,又何足以道哉!永樂大典卷六千三百五十。
       
補遺
朱瑾傳,立祠以祭之。馬令南唐書云:初,宿衞將李球、馬謙挾楊隆演登樓,取庫兵以誅知訓,與戰頻却。朱瑾適自外來,以一騎前視其陣,曰:「不足為也。」因反顧一麾,外兵爭進,遂斬球、謙,亂兵皆潰。瑾嘗有德於知訓者也。及其凶終,人皆謂曲在知訓。
       劉知俊傳,懷英敗歸。九國志云:李彥琦、劉知俊自靈武班師,塗經長城嶺,梁將率精英數萬躡其後,彥琦與知俊同設方略,擊敗之。

本书目录

卷一 梁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五 梁書五 太祖紀第五
卷六 梁書六 太祖紀第六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卷八 梁書八 末帝紀上
卷九 梁書九 末帝紀中
卷十 梁書十 末帝紀下
卷十一 梁書十一 后妃列傳第一
卷十二 梁書十二 宗室列傳第二
卷十三 梁書十三 列傳第三
卷十四 梁書十四 列傳第四
卷十五 梁書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梁書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梁書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梁書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梁書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梁書二十 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梁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梁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梁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梁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唐書一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 唐書三 莊宗紀第一
卷二十八 唐書四 莊宗紀第二
卷二十九 唐書五 莊宗紀第三
卷三十 唐書六 莊宗紀第四
卷三十一 唐書七 莊宗紀第五
卷三十二 唐書八 莊宗紀第六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卷三十九 唐書十五 明宗紀第五
卷四十 唐書十六 明宗紀第六
卷四十一 唐書十七 明宗紀第七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卷四十三 唐書十九 明宗紀第九
卷四十四 唐書二十 明宗紀第十
卷四十五 唐書二十一 閔帝紀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 唐書二十三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 唐書二十四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 唐書二十五 后妃列傳第一
卷五十 唐書二十六 宗室列傳第二
卷五十一 唐書二十七 宗室列傳第三
卷五十二 唐書二十八 列傳第四
卷五十三 唐書二十九 列傳第五
卷五十四 唐書三十 列傳第六
卷五十五 唐書三十一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六 唐書三十二 列傳第八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卷五十八 唐書三十四 列傳第十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 唐書三十六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一 唐書三十七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二 唐書三十八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三 唐書三十九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四 唐書四十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六 唐書四十二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七 唐書四十三 列傳第十九
卷六十八 唐書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
卷六十九 唐書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 唐書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二 唐書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
卷八十 晉書六 高祖紀第六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卷八十二 晉書八 少帝紀第二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
卷八十六 晉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八十七 晉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八十九 晉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九十 晉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九十二 晉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九十三 晉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九十六 晉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卷一百0一 漢書三 隱帝紀上
卷一百0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卷一百0三 漢書五 隱帝紀下
卷一百0四 漢書六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0五 漢書七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0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卷一百0七 漢書九 列傳第四
卷一百0八 漢書十 列傳第五
卷一百0九 漢書十一 列傳第六
卷一百一十 周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一 周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二 周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三 周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四 周書五 世宗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周書六 世宗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周書八 世宗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周書九 世宗紀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周書十 世宗紀第六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二十二 周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二十三 周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一百二十四 周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九 周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一百三十 周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一百三十一 周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僭偽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僭偽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僭偽列傳第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天文志
卷一百四十 志二 歷志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五行志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禮志上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禮志下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樂志上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樂志下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食貨志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刑法志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