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五代史(繁體版)
卷二十五 唐書一 武皇紀上
作者:北宋 · 薛居正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太祖武皇帝,諱克用,本姓朱耶氏,其先隴右金城人也。始祖拔野,唐貞觀中為墨離軍使,從太宗討高麗、薛延陀有功,為金方道副都護,因家于瓜州。太宗平薛延陀諸部,于安西、北庭置都護屬之,分同羅、僕骨之人,置沙陀都督府。蓋北庭有磧曰沙陀,故因以為名焉。永徽中,以拔野為都督,其後子孫五世相承。曾祖盡忠,貞元中,繼為沙陀府都督。既而為吐蕃所陷,乃舉其族七千帳徙于甘州。盡忠尋率部眾三萬東奔,俄而吐蕃追兵大至,盡忠戰歿。祖執宜,即盡忠之長子也,收合餘眾,至于靈州,德宗命為陰山府都督。元和初,入為金吾將軍,遷蔚州刺史、代北行營招撫使。案新唐書沙陀傳:元和三年,盡忠款靈州塞,詔處其部鹽州置陰山府,以執宜為府兵馬使。朝長安,授特進、金吾衞將軍。從攻鎮州,進蔚州刺史。破吳元濟,授檢校刑部尚書。長慶初,破賊深州,入朝留宿衞,拜金吾衞將軍。太和中,授陰山府都督、代北行營招撫使。所載官爵詳略先後,與薛史異。莊宗即位,追諡為昭烈皇帝,廟號懿祖。烈考國昌,本名赤心,唐朔州刺史。咸通中,討龎勛有功,入為金吾上將軍,賜姓李氏,名國昌,案:代州有唐故龍武軍統軍檢校司徒贈太保隴西李公神道碑云:公諱國昌,字德興。仍係鄭王房。出為振武節度使,尋為吐渾所襲,退保于神武川。及武皇鎮太原,表為代北軍節度使。中和三年薨。案新唐書沙陀傳:光啟三年,國昌卒。與薛史異。考舊唐書僖宗紀,中和三年十月,國昌卒,與薛史同。歐陽史亦從薛史。莊宗即位,追諡為文皇,廟號獻祖。
       武皇即獻祖之第三子也。母秦氏,以大中十年丙子歲九月二十二日,生于神武川之新城。在姙十三月,載誕之際,母艱危者竟夕,族人憂駭,市藥于雁門,遇神叟告曰:「非巫醫所及,可馳歸,盡率部人,被甲持旄,擊鉦鼓,躍馬大噪,環所居三周而止。」族人如其教,果無恙而生。是時,虹光燭室,白氣充庭,井水暴溢。武皇始言,喜軍中語,齠齔善騎射,與儕類馳騁嬉戲,必出其右。年十三,見雙鳧翔于空,射之連中,眾皆臣伏。新城北有毗沙天王祠,祠前井一日沸溢,武皇因持卮酒而奠曰:「予有尊主濟民之志,無何井溢,故未察其禍福,惟天王若有神奇,可與僕交談。」奠酒未已,有神人被金甲持戈,隱然出于壁間,見者大驚走,唯武皇從容而退,繇是益自負。
       獻祖之討龎勛也,武皇年十五,從征,摧鋒陷陣,出諸將之右,軍中目為「飛虎子」。賊平,獻祖授振武節度使,武皇為雲中牙將。嘗在雲中,宿于別館,擁妓醉寢,有俠兒持刃欲害武皇,及突入曲室,但見烈火熾赫于帳中,俠兒駭異而退。又嘗與達靼部人角勝,達靼指雙鵰于空曰:「公能一發中否?」武皇即彎弧發矢,連貫雙鵰,邊人拜伏。及壯,為雲中守捉使,事防禦使支謨,與同列晨集廨舍,因戲升郡閣,踞謨之座,謨亦不敢詰。
       乾符三年,朝廷以段文楚為代北水陸發運、雲州防禦使。時歲薦饑,文楚稍削軍食,諸軍咸怨。武皇為雲中防邊督將,部下爭訴以軍食不充,邊校程懷素、王行審、蓋寓、李存璋、薛鐵山、康君立等,即擁武皇入雲州,眾且萬人,營于鬬雞臺,城中械文楚出,以應于外。諸將列狀以聞,請授武皇旄鉞,朝廷不允,徵諸道兵以討之。案舊唐書懿宗紀:咸通十三年十二月,李國昌小男克用殺雲中防禦使段文楚,據雲州,自稱防禦留後。新唐書僖宗紀:乾符五年二月癸酉,雲中守捉使李克用殺大同防禦使段文楚。歐陽史從舊唐書,通鑑從新唐書。薛史作乾符三年,與諸書異。據通鑑考異引趙鳳後唐太祖紀年錄正作乾符三年。趙鳳為唐宰相,去武皇時不遠,見聞較確,宜可徵信云。
       乾符五年,黃巢渡江,其勢滋蔓,天子乃悟其事,以武皇為大同軍節度使、案:歐陽史作拜克用為大同軍防禦使,新唐書作以國昌為大同軍防禦使,通鑑作以國昌為大同節度使,俱與薛史異。檢校工部尚書。
       冬,獻祖出師討党項,吐渾赫連鐸乘虛陷振武,舉族為吐渾所擄。武皇至定邊軍迎獻祖歸雲州,雲州守將拒關不納。武皇略蔚、朔之地,得三千人,屯神武川之新城。赫連鐸晝夜攻圍,武皇昆弟三人四面應賊,俄而獻祖自蔚州引軍至,吐渾退走,自是軍勢復振。天子以赫連鐸為大同軍節度使,仍命進軍以討武皇。
       乾符六年春,朝廷以昭義節度使李鈞充北面招討使,將太原之師過石嶺關,屯于代州,與幽州李可舉會赫連鐸同攻蔚州。獻祖以一軍禦之,武皇以一軍南抵遮虜城以拒李鈞。是冬大雪,弓弩弦折,南軍苦寒,臨戰大敗,奔歸代州,李鈞中流矢而卒。
       廣明元年春,天子復命元帥李涿率兵數萬屯代州。案:歐陽史作招討使李琢,通鑑亦作「琢」,俱與是書異。武皇令軍使傅文達起兵于蔚州,朔州刺史高文集與薛葛、安慶等部將縛文達送于李涿。案新唐書作薩葛首領米海萬、安慶。六月,李涿引大軍攻蔚州,獻祖戰不利,乃率其族奔于達靼部。居數月,吐渾赫連鐸密遣人賂達靼以離間獻祖,既而漸生猜阻。武皇知之,每召其豪右射獵于野,或與之百步馳射馬鞭,或以懸樹葉為的,中之如神,由是部人心伏,不敢竊發。俄而黃巢自江、淮北渡,武皇椎牛釃酒,饗其酋首,酒酣,喻之曰:「予父子為賊臣讒間,報國無由。今聞黃巢北犯江、淮,必為中原之患。一日天子赦宥,有詔徵兵,僕與公等南向而定天下,是予心也。人生世間,光景幾何,曷能終老沙堆中哉!公等勉之。」達靼知無留意,皆釋然無間。
       是歲十一月,黃巢寇潼關,天子令河東監軍陳景思為代北起軍使,收兵破賊。十二月,黃巢犯長安,僖宗幸蜀,陳景思與李友金發沙陀諸部五千騎南赴京師。友金即武皇之族父也。案通鑑,友金初與高文集並降于李琢,故得與陳景思南赴京師。薛史不載。
       中和元年二月,友金軍至絳州,將渡河,刺史瞿正謂陳景思曰:「巢賊方盛,不如且還代北,徐圖利害。」四月,友金旋軍雁門,瞿正至代州,半月之間,募兵三萬,營于崞縣之西。其軍皆北邊五部之眾,不閑軍法,瞿正、李友金不能制。友金謂景思曰:「興大眾,成大事,當威名素著,則可以伏人。今軍雖數萬,苟無善帥,進亦無功。吾兄李司徒父子,去歲獲罪于國家,今寄北部,雄武之略,為眾所推。若驃騎急奏召還,代北之人一麾響應,則妖賊不足平也。」景思然之,促奏行在。天子乃以武皇為雁門節度使,案新唐書表:中和二年,以河東忻、代二州隸雁門節度;大同節度為雁門節度,治代州。是中和二年以前,雁門非鎮名也。據舊唐書:初,赦克用,拜代州刺史、忻代兵馬留後。二年,擢雁門節度、神策天寕軍鎮遏、忻代觀察使。是克用為雁門節度實在二年,薛史疑誤。仍令以本軍討賊。新唐書王重榮傳:重榮懼黃巢復振,憂之,與楊復光計,復光曰:「我世與李克用共憂患,其人忠不顧難,死義如己,若乞師焉,事蔑不濟。」乃遣使者約連和。李友金發五百騎齎詔召武皇于達靼,武皇即率達靼諸部萬人趨雁門。五月,整兵二萬,南向京師。太原鄭從讜以兵守石嶺關,武皇乃引軍出他道,至太原城下,會大雨,班師于雁門。
       中和二年八月,獻祖自達靼部率其族歸代州。十月,武皇率忻、代、蔚、朔、達靼之軍三萬五千騎赴難于京師。先移檄太原,鄭從讜拒關不納,武皇以兵擊之,進軍至城下,遣人齎幣馬遺從讜,從讜亦遣人饋武皇貨幣、饔餼、軍器。武皇南去,自陰地趨晉、絳。十二月,武皇至河中。
       中和三年正月,晉國公王鐸承制授武皇東北面行營都統。武皇令其弟克修領前鋒五百騎渡河視賊,黃巢遣將米重威齎重賂及偽詔以賜武皇,武皇納其賂以給諸將,燔其偽詔。是時,諸道勤王之師雲集京畿,然以賊勢尚熾,未敢爭鋒。及武皇將至,賊帥相謂曰:「鴉兒軍至,當避其鋒。」武皇以兵自夏陽濟河。二月,營于乾坑店。黃巢大將尚讓、林言、王璠、趙璋等引軍十五萬屯于梁田陂。翌日,大軍合戰,自午及晡,巢賊大敗。是夜,賊眾遁據華州。武皇進軍圍之,巢弟黃鄴、黃揆固守。三月,尚讓引大軍赴援,武皇率兵萬餘逆戰于零口,巢軍大敗,武皇進軍渭橋。翌日,黃揆棄華州而遁。王鐸承制授武皇雁門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四月,黃巢燔長安,收其餘眾,東走藍關。武皇進收京師。七月,天子授武皇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左僕射、河東節度使。案舊唐書僖宗紀:五月,制以雁門以北行營節度、忻代蔚朔等州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尚書左僕射、代州刺史、上柱國、食邑七百戶李克用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充河東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等使。新唐書沙陀傳云:收京師功第一,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隴西郡公。未幾,以克用領河東節度。所載官爵與薛史詳略互異。又,武皇領河東,薛史作七月,舊唐書作五月,通鑑從薛史。
       是時,武皇既收長安,軍勢甚雄,諸侯之師皆畏之。武皇一目微眇,故其時號為「獨眼龍」。是月,武皇仗節赴鎮,遣使報鄭從讜,請治裝歸朝。武皇次于郊外,因往赴雁門寕覲獻祖。八月,自雁門赴鎮河東,時年二十有八。案舊唐書:八月,李克用赴鎮太原,制以前振武節度、檢校司空兼單于都護、御史大夫李國昌為檢校司徒、代州刺史、雁門以北行營節度、蔚朔等州觀察使。薛史作七月仗節赴鎮,八月赴鎮河東。蓋七月始離京師,八月乃歸河東也。通鑑統繫于七月,似未詳考。十一月,平潞州,表其弟克修為昭義節度使。案通鑑,克用表克修為昭義軍節度使在四年八月,與薛史異。潞帥孟方立退保于邢州。
       十二月,許帥田從異、汴帥朱溫、徐帥時溥、陳州刺史趙犨各遣使來告,以巢、蔡合從,凶鋒尚熾,請武皇共力討賊。
       中和四年春,武皇率蕃漢之師五萬,自澤、潞將下天井關,河陽節度使諸葛爽辭以河橋不完,乃屯兵于萬善。數日,移軍自河中南渡,趨汝、洛。案舊唐書:四年二月,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將出師援陳、許,河陽節度使諸葛爽以兵屯澤州拒之。三月甲戌,克用移軍自河中南渡,東下洛陽。通鑑統作二月,似未詳考。四月,武皇合徐、汴之師破尚讓于太康,斬獲萬計,進攻賊于西華,賊將黃鄴棄營而遁。是夜大雨,巢營中驚亂,乃棄西華之壘,退營陳州北故陽里。五月癸亥,大雨震電,平地水深數尺,賊營為水所漂而潰。戊辰,武皇引軍營于中牟,大破賊于王滿渡。庚午,巢賊大至,濟汴而北。是夜復大雨,賊黨驚潰。武皇營于鄭州,賊眾分寇汴境。武皇渡汴,遇賊將渡而南,半濟擊之,大敗之,臨陣斬賊將李周、王濟安、陽景彪等。是夜,賊大敗,殘眾保于胙縣、冤句。大軍躡之,黃巢乃攜妻子兄弟千餘人東走,武皇追賊至于曹州。
       是月,班師過汴,汴帥迎勞于封禪寺,請武皇休于府第,乃以從官三百人及監軍使陳景思館于上源驛。是夜,張樂陳宴席,汴帥自佐饗,出珍幣侑勸。武皇酒酣,戲諸侍妓,與汴帥握手,敘破賊事以為樂。汴帥素忌武皇,案:梁紀作克用乘醉任氣,帝不平之。通鑑從梁紀。今考新唐書沙陀傳,亦作全忠忌克用桀邁難制,與唐紀合。蓋全忠之攻上源驛,實忌其威名而欲害之,非徒以其乘醉任氣也。宜從唐紀。乃與其將楊彥洪密謀竊發,彥洪于巷陌連車樹柵,以扼奔竄之路。時武皇之從官皆醉,俄而伏兵竊發,來攻傳舍。武皇方大醉,譟聲動地,從官十餘人捍賊。侍人郭景銖滅燭扶武皇,以茵幕裹之,匿于牀下,以水洒面,徐曰:「汴帥謀害司空!」武皇方張目而起,引弓抗賊。有頃,煙火四合,復大雨震電,武皇得從者薛鐵山、賀回鶻等數人而去。雨水如澍,不辨人物,隨電光登尉氏門,縋城而出,得還本營。監軍陳景思、大將史敬思並遇害。武皇既還營,與劉夫人相向慟哭。詰旦,欲勒軍攻汴,夫人曰:「司空比為國家討賊,赴東諸侯之急,雖汴人謀害,自有朝廷論列。若反戈攻城,則曲在我也,人得以為辭。」乃收軍而去,馳檄于汴帥。汴帥報曰:「竊發之夜,非僕本心,是朝廷遣天使與牙將楊彥洪同謀也。」武皇自武牢關西趨蒲、陝而旋。秋七月,至太原。武皇自以累立大功,為汴帥怨圖,陷沒諸將,乃上章申理。及武皇表至,朝廷大恐,遣內臣宣諭,尋加守太傅、同平章事、隴西郡王。
       光啟元年三月,幽州李可舉、鎮州王景崇案:新唐書沙陀傳作王景崇,與薛史同;舊唐書作王鎔,與薛史異。考藩鎮傳,景崇以中和二年卒,子鎔繼立。是光啟初寇定州者當為王鎔,非景崇也。通鑑從舊唐書。連兵寇定州,節度使王處存求援于武皇,武皇遣大將康君立、安老、薛可、郭啜率兵赴之。五月,鎮人攻無極,武皇親領兵救之。案曲陽天安廟李克用題名碑云:李克用以幽、鎮侵擾中山,領蕃漢步騎五十萬親來救援,時中和五年二月二十一日也。至三月十七日,以幽州請就和斷,遂卻班師。考舊唐書,中和五年三月丙辰朔,丁卯,駕至京師。己巳,御宣正殿,大赦改元。是三月之十四日已改光啟,曲陽去京師遠,故未知耳。又,克用親援處存,與通鑑遣將康君立異。今考是書,武皇先遣康君立等,與通鑑合,繼乃親領兵救之,與題名碑合。惟是書作五月,碑作三月,微有互異耳。鎮人退保新城,武皇攻之,斬首萬餘級,獲馬千匹。王處存亦敗燕軍于易州。
       十一月,河中王重榮遣使來乞師,且言邠州朱玫、鳳翔李昌符將加兵于己。初,武皇與汴人搆怨,前後八表,請削奪汴帥官爵,自以本軍進討。天子累遣內臣楊復恭宣旨,令且全大體,武皇不時奉詔,天子頗右汴帥。時觀軍容使田令孜君側擅權,惡王重榮與武皇膠固,將離其勢,乃移重榮于定州。案歐陽史作徙重榮于兗州。考新唐書王重榮傳亦云令孜徙重榮兗海節度使,與是書異。重榮告于武皇,武皇上章言:「李符、朱玫挾邪忌正,李符,歐陽史作李昌符,蓋唐實錄避獻祖諱,故去「昌」字。黨庇朱溫。臣已點檢蕃漢軍五萬,取來年渡河,先斬朱玫、李昌符,然後平盪朱溫。」新唐書王重榮傳:詔克用將兵援河中,重榮貽克用書,且言:「奉密詔,須公到,使我圖公,此令孜、朱全忠、朱玫之惑上也。」因示偽詔,克用方與全忠有隙,信之,請討全忠及玫。天子覽表,遣使譬喻百端,軺傳相望。既而朱玫引邠、鳳之師攻河中,王重榮出師拒戰。朱玫軍于沙苑,對壘月餘。十二月,武皇引軍渡河,與朱玫決戰,玫大敗,收軍夜遁,入于京師。時京城大駭,天子幸鳳翔,武皇退軍于河中。
       光啟二年正月,僖宗駐蹕于寶雞,武皇自河中遣使上章,請車駕還京,且言大軍止誅凶黨。時田令孜請僖宗南幸興元,武皇遂班師。朱玫于鳳翔立嗣襄王熅為帝,以偽詔賜武皇,武皇燔之,械其使,馳檄諸方鎮,遣來使奉表于行在。案舊唐書僖宗紀:楊復恭兄弟于河中、太原有破賊連衡之舊,乃奏遣諫議大夫劉崇望賫詔宣諭,達復恭之旨。王重榮、李克用欣然聽命,尋遣使貢奉,獻縑十萬匹,願殺朱玫自贖。是克用之奉僖宗,因詔使宣諭而改圖也。與薛史異。新唐書沙陀傳云:偽詔至太原,克用燔之,執其使,間道奉表興元,與薛史同。歐陽史從舊唐書,通鑑從薛史。
       九月,武皇遣昭義節度使李克修討孟方立于邢州,大敗方立之眾于焦崗,斬首數千級。以大將安金俊為邢州刺史,以撫其降人。十月,進攻邢州,邢人出戰,又敗之。孟方立求援于鎮州,鎮人出兵三萬以援方立。克修班師。
       光啟三年六月,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為部將常行儒所殺,武皇表重榮兄重盈為帥。七月,武皇以安金俊為澤州刺史。時張全義自河陽據澤州,及李罕之收復河陽,召全義令守洛陽,全義乃棄澤州而去,故以金俊守之。
       文德元年二月,僖宗自興元還京。三月,僖宗崩,昭宗即位,以武皇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兼侍中、隴西郡王,食邑七千戶,食實封二百戶。河南尹張全義潛兵夜襲李罕之于河陽,城陷,舉族為全義所擄,罕之踰垣獲免,來歸于武皇。遣李存孝、薛阿檀、史儼兒、安金俊、安休休將七千騎送罕之至河陽。汴將丁會、牛存節、葛從周將兵赴援,李存孝率精騎逆戰于溫縣。汴人既扼太行之路,存孝殿軍而退。騎將安休休以戰不利,奔于蔡。武皇以罕之為澤州刺史,遙領河陽節度使。
       十月,邢州孟方立遣大將奚忠信將兵三萬寇遼州,武皇大破之,斬首萬級,生擒奚忠信。
       龍紀元年五月,遣李罕之、李存孝攻邢州。六月,下磁州。邢將馬溉率兵數萬來拒戰,罕之敗之于琉璃陂,生擒馬溉,徇于城下。孟方立恚恨,飲酖而死。三軍立其姪遷為留後。案:舊唐書昭宗紀、歐陽史莊宗紀,皆以孟遷為方立之弟,新唐書孟方立傳作方立之子,薛史武皇紀又作方立之姪,未詳孰是。使求援于汴。汴將王虔裕率精甲數百入于邢州,罕之等班師。
       大順元年,遣李存孝攻邢州,孟遷以邢、洺、磁三州降,執汴將王虔裕三百人以獻。武皇徙孟遷于太原,以安金俊為邢洺團練使。
       三月,昭義軍節度使李克修卒,以李克恭為潞州節度使。是月,武皇攻雲州,拔其東城。赫連鐸求援于燕,燕帥李匡威將兵三萬以赴之,戰于城下,燕軍大敗。時徐州時溥為汴軍所攻,遣使來求援,武皇命石君和由兖、鄆以赴之。
       五月,潞州軍亂,殺節度使李克恭,州人推牙將安居受為留後,南結汴將。時潞之小將馮霸擁叛徒三千騎駐于沁水,居受使人召之,馮霸不至。居受懼,出奔至長子,為村胥所殺,傳首于霸,霸遂入潞州,自為留後。武皇遣大將康君立、李存孝等攻之,汴將朱崇節、葛從周率兵入潞州以固之。是時,幽州李匡威、雲州赫連鐸與汴帥協謀,連上表請加兵于太原,宰相張濬、孔緯贊成其事。六月,天子削奪武皇官爵,六月,新唐書作五月。以張濬為招討使,案:新唐書本紀作張濬為行營都招討宣慰使,張濬傳作河東行營兵馬招討制置使,歐陽史作太原四面行營兵馬都統。以京兆尹孫揆為副,華州韓建為行營都虞候,案:歐陽史作韓建為副使,新唐書張濬傳作韓建為供軍使。以汴帥為河東南面招討使,幽州李匡威為河東北面招討使,雲州赫連鐸為副。汴將朱友裕將兵屯晉、絳,時汴軍已據潞州,又遣大將李讜等率軍數萬,急攻澤州,武皇遣李存孝自潞州將三千騎以援之。汴將鄧季筠以一軍犯陣,存孝追擊,擒其都將十數人,獲馬千餘匹。是夜,李讜收軍而退,大軍掩擊至馬牢關,斬首萬餘級,追襲至懷州而還。存孝復引軍攻潞州。
       八月,存孝擒新授昭義節度使孫揆。案:新唐書作七月戊申,李克用執昭義節度使孫揆。通鑑從是書作八月。初,朝廷授揆節鉞,以本軍取刀黃嶺路赴任,存孝偵知之,引騎三百伏于長子縣崖谷間。揆建牙持節,褒衣大蓋,擁眾而行,存孝突出谷口,遂擒揆及中使韓歸範,並將校五百人。存孝械揆等,以組練繫之,環于潞州,遂獻于武皇。武皇謂揆曰:「公縉紳之士,安言徐步可至達官,何用如是!」揆無以對,令繫于晉陽獄。武皇將用為副使,使人誘之,揆言不遜,遂殺之。
       九月,汴將葛從周棄潞州而遁,武皇以康君立為潞州節度使,以李存孝為汾州刺史。十月,張濬之師入晉州,遊軍至汾、隰。武皇遣薛鐵山、李承嗣將騎三千出陰地關,營于洪洞,遣李存孝將兵五千,營于趙城。華州韓建以壯士三百人冒犯存孝之營,存孝追擊,直壓晉州西門,張濬之師出戰,為存孝所敗,案:新唐書昭帝紀作十一月,張濬及李克用戰于陰地,敗績。歐陽史亦作十一月,與是書先後互異。自是閉壁不出。存孝引軍攻絳州。十二月,晉州刺史張行恭棄城而奔,韓建、張濬由含山路遁去。
       大順二年春正月,武皇上章申理,其略曰:「臣今身無官爵,名是罪人,不敢歸陛下藩方,且欲于河中寄寓,進退行止,伏候聖裁。」天子尋就加守中書令。歐陽史:二月,復拜克用河東節度使、隴西郡王,加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是月,魏博為汴將葛從周所寇,節度使羅弘信遣使來求援,武皇出師以赴之。
       三月,邢州節度使安知建叛,奔青州。天子以知建為神武統軍,自棣州泝河歸朝。鄆州朱瑄邀斬于河上,傳首晉陽。以李存孝為邢州節度使。
       四月,武皇大舉兵討赫連鐸于雲州,遣騎將薛阿檀率前軍以進攻,武皇設伏兵于御河之上,大破之,因塹守其城。七月,武皇進軍柳會,赫連鐸力屈食盡,奔于吐渾部,遂歸幽州,雲州平。武皇表石善友為大同軍防禦使。
       邢州節度使李存孝以鎮州王鎔託附汴人,謀亂河朔,北連燕寇,請乘雲、代之捷,平定燕、趙,武皇然之。八月,大蒐于晉陽,遂南巡澤、潞,略地懷、孟,河陽趙克裕望風送款,請修鄰好。九月,蒐于邢州。十月,李存孝董前軍攻臨城,鎮人五萬營于臨城西北龍尾崗,武皇令李存審、李存賢以步軍攻之,鎮人大敗,殺獲萬計,拔臨城,進攻元氏。幽州李匡威以步騎五萬營于鄗邑,以援鎮州,武皇分兵大掠,旋軍邢州。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五十五。

本书目录

卷一 梁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五 梁書五 太祖紀第五
卷六 梁書六 太祖紀第六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卷八 梁書八 末帝紀上
卷九 梁書九 末帝紀中
卷十 梁書十 末帝紀下
卷十一 梁書十一 后妃列傳第一
卷十二 梁書十二 宗室列傳第二
卷十三 梁書十三 列傳第三
卷十四 梁書十四 列傳第四
卷十五 梁書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梁書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梁書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梁書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梁書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梁書二十 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梁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梁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梁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梁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唐書一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 唐書三 莊宗紀第一
卷二十八 唐書四 莊宗紀第二
卷二十九 唐書五 莊宗紀第三
卷三十 唐書六 莊宗紀第四
卷三十一 唐書七 莊宗紀第五
卷三十二 唐書八 莊宗紀第六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卷三十九 唐書十五 明宗紀第五
卷四十 唐書十六 明宗紀第六
卷四十一 唐書十七 明宗紀第七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卷四十三 唐書十九 明宗紀第九
卷四十四 唐書二十 明宗紀第十
卷四十五 唐書二十一 閔帝紀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 唐書二十三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 唐書二十四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 唐書二十五 后妃列傳第一
卷五十 唐書二十六 宗室列傳第二
卷五十一 唐書二十七 宗室列傳第三
卷五十二 唐書二十八 列傳第四
卷五十三 唐書二十九 列傳第五
卷五十四 唐書三十 列傳第六
卷五十五 唐書三十一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六 唐書三十二 列傳第八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卷五十八 唐書三十四 列傳第十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 唐書三十六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一 唐書三十七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二 唐書三十八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三 唐書三十九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四 唐書四十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六 唐書四十二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七 唐書四十三 列傳第十九
卷六十八 唐書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
卷六十九 唐書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 唐書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二 唐書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
卷八十 晉書六 高祖紀第六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卷八十二 晉書八 少帝紀第二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
卷八十六 晉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八十七 晉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八十九 晉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九十 晉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九十二 晉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九十三 晉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九十六 晉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卷一百0一 漢書三 隱帝紀上
卷一百0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卷一百0三 漢書五 隱帝紀下
卷一百0四 漢書六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0五 漢書七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0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卷一百0七 漢書九 列傳第四
卷一百0八 漢書十 列傳第五
卷一百0九 漢書十一 列傳第六
卷一百一十 周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一 周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二 周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三 周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四 周書五 世宗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周書六 世宗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周書八 世宗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周書九 世宗紀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周書十 世宗紀第六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二十二 周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二十三 周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一百二十四 周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九 周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一百三十 周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一百三十一 周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僭偽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僭偽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僭偽列傳第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天文志
卷一百四十 志二 歷志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五行志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禮志上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禮志下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樂志上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樂志下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食貨志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刑法志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