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五代史(繁體版)
卷十九 梁書十九 列傳第九
作者:北宋 · 薛居正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氏叔琮,尉氏人也。唐中和末,應募為騎軍,初隸于龎師古為伍長。叔琮壯勇沈毅,膽力過人。太祖討巢、蔡於陳、許間,叔琮奮擊,首出諸校,太祖壯之,自行伍間擢為後院馬軍都將。時東伐徐、鄆,多厯年所,叔琮身當矢石,奮不顧命,觀者許焉。累遷為指揮使,尋奏授許州刺史、檢校右僕射。太祖伐襄陽,叔琮失利,案舊唐書:光化二年七月,汴將氏叔琮陷趙匡凝之隨、唐、鄧等州。考薛史康懷英傳云:從氏叔琮伐襄、漢,懷英以一軍攻下鄧州。趙匡凝傳云:太祖遣氏叔琮伐之,匡凝懼,乞盟。是役也,實以勝歸,而薛史言其失利,疑別有據。歐陽史作攻襄陽戰數敗,因薛史原文而增益其辭,與舊唐書異。降為陽翟鎮遏使,尋又捍禦晉軍于洹水有功,遷曹州刺史。
       天復元年春,領大軍攻拔澤、潞,叔琮遂引兵北掠太原。師還,除晉州節度使。明年,太祖屯軍于岐下,晉軍潛襲絳州,前軍不利。晉軍恃勝攻臨汾,叔琮嚴設備禦。乃于軍中選壯士二人,深目虯鬚,貌如沙陀者,令就襄陵縣牧馬于道間。案:襄陵原本作襄陽,今據歐陽史改正。蕃寇見之不疑,二人因雜其行間,俄而伺隙各擒一人而來,晉軍大驚,且疑有伏兵,遂退據蒲縣。時太祖遣朱友寕將兵數萬赴應,悉委叔琮節制。既至,諸將皆欲休軍,叔琮曰:「若然,則賊必遁矣,遁則何功焉!」因夜出,潛師截其歸路,遇晉軍遊騎數百,盡殺之,遂攻其壘,拔之,斬獲萬餘衆,奪馬三百匹。太祖聞之,喜謂左右曰:「殺蕃賊,破太原,非氏老不可。」叔琮乃長驅收汾州,與晉人轉戰,直抵并壘。軍迴,以其功奏加檢校司空。自後累年晉軍不敢侵軼。
       叔琮養士愛民,甚有能政。天復二年,為鄜州留後,尋真領保大軍節度使、檢校司徒。及昭宗東遷,徵為右龍虎統軍,以衞洛陽。天祐元年八月,與朱友恭同受太祖密旨,弒昭宗于大內。既而責以軍政不理,貶白州司戶。案舊唐書哀帝紀:叔琮貶貝州司戶。歐陽史作流嶺南,不言其地。考當時賜叔琮等死,其敕云:「謫掾遐方,安能塞責?」若貝州近在河北,不得云遐方。當從薛史作白州為是。尋賜自盡。叔琮將死,呼曰:「賣我性命,欲塞天下之謗,其如神理何!」乾化二年,詔許歸葬。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二十六。
       朱友恭,壽春人,本姓李,名彥威。丱角事太祖,性頴利,善體太祖意,太祖憐之,因畜為己子,賜姓,初名克讓,後改之。案通鑑云:友恭幼為全忠家僮,全忠養以為子。時初建左長劍都,以友恭董之。從太祖四征,稍立軍功,累遷諸郡都指揮使、檢校左僕射。乾寕中,授汝州刺史,加檢校司空。光化初,淮夷侵鄂渚,武昌帥杜洪來乞師,太祖遣友恭將兵萬餘,濟江應援,引兵至龍沙、九江而還,軍聲大振。時淮寇據黃州,友恭攻陷其壁,獲賊將瞿章,俘斬萬計。途經安陸,因襲殺刺史武瑜,盡收其衆,以功為頴州刺史,加檢校司徒。天復中,為武寕軍留後。天祐初,昭宗東遷洛邑,徵拜左龍虎統軍,以衞宮闕。尋與氏叔琮同受太祖密旨,弒昭宗于洛陽宮。既而太祖自河中至,責以慢于軍政,貶崖州司戶,仍復其本姓名,與氏叔琮同日賜死。案北夢瑣言云:朱全忠以朱友諒、氏叔琮扇動軍情,請誅朱友諒、氏叔琮,以成濟之罪歸之。友諒臨刑訴天曰:「天若有知,他日亦當如我。」後全忠即位,為子友珪所弒,竟如其言。考歐陽史、通鑑俱作友恭,而北夢瑣言作友諒,殊誤。 永樂大典卷二千三十一。
       王重師,頴州長社人也。案:歐史頴州作許州。材力兼人,沈默大度,臨事有權變,劍矟之妙,冠絕于一時。唐中和末,蔡寇陷許昌,重師脫身而來,太祖異其狀貌,乃隸于拔山都。案:拔山原本作技山,歐陽史作拔山。攷當時軍旅皆以都名,如黑雲都、銀鎗都、效節都、橫衝都之類。今從歐陽史改正,并增入「都」字。每于軍前效用,頗出儕類。文德中,令董左右長劍軍。太祖伐上蔡,重師力戰有功。及討兖、鄆,擢為指揮使,奏授檢校右僕射。重師枕戈擐甲五六年,于齊、魯間凡經百餘戰,由是威震敵人。尋授檢校司徒,為潁州刺史。乾寕中,太祖攻濮州,縱兵壞其墉,濮人因屯火塞其壞壘,煙焰亘空,人莫敢越。重師方苦金瘡,卧于軍次,諸將或勉之,乃躍起,命壯士悉取軍中氊罽投水中,擲于火上,重師然後率精銳,持短兵突入,諸軍踵之,濮州乃陷。重師為劍槊所傷,身被八九創,丁壯荷之還營,且將斃矣。太祖驚惜尤甚,曰:「雖得濮壘,而失重師,奈何!」亟命以奇藥療之,彌月始愈。尋知平盧軍留後,加檢校司徒。其後北伐幽、滄、鎮、定,屢與晉軍接戰,頗得士心,故多勝捷。天祐中,授雍州節度使,加同平章事。數年治戎卹民,頗有威惠。開平中,為劉捍所搆,太祖深疑之,然未有以發其事。案通鑑:佑國軍節度使王重師鎮長安數年,帝怒其貢奉不時,召重師入朝。是重師之得罪,由貢奉不時,與薛史異。無何,擅遣裨將張君練縱兵深入邠、鳳,君練敗北。太祖聞之,怒其專擅,因追而斬之。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二十六。案:通鑑不載張君練縱兵之事,惟云劉捍至長安,王重師不為禮,捍譖之帝,曰:「重師潛與邠、岐通。」甲申,貶溪州刺史,尋賜自盡,夷其族。此傳未經詳載。據劉知俊傳,太祖云:「王重師得罪,劉捍誤予事也。」與通鑑合。此傳不載,蓋史家前後省文。
       朱珍,徐州豐縣雍鳳里人也。太祖初起兵,珍與龎師古、許唐、李暉、丁會、氏叔琮、鄧季筠、王武等八十餘人,以中涓從,摧堅陷陣,所向盪決。及太祖鎮汴,兼領招討使,署珍為宣武右職,以總腹心。於是簡練軍伍,裁制綱紀,平巢破蔡,多珍之力也。
       始尚讓以驍騎五千人至繁臺,珍與龎師古、齊奉國等擊退之。及黃巢敗,珍與并帥李克用追至寃句而還。尋從太祖以汴、宋、亳之師入西華,破王夏寨,勇冠軍鋒,以功加秩。光啟元年,署諸軍都指揮使,始為上將。于是軍焦夷,敗蔡師鐵林三千人,盡俘其將。復西至汝、鄭,南過陳、潁,繚宋、亳、滑、濮間,與蔡賊交戰,鏖伏襲殺,不知其數。會滑州節度使安師儒戎政不治,太祖命珍與李唐賓率步騎以經略之。始入境,遇大雪,令軍士無得休息,一夕馳至壁下,百梯並升,遂乘其墉,滑州平。時太祖方謀濟師,乃遣珍往淄州募兵,行次任縣,東面都統齊克讓伏兵于孫師陂以邀珍,珍大破之。進軍至牙山,都虞候張仁遇白珍曰:「軍有不齊者,當先斬本都將,後以狀聞,願許之。」珍怒其專,乃斬仁遇以狥軍,由是諸將感懼。兵至乾封,與淄人戰于白草口,敗之。青人以步騎二萬,列三寨于金嶺驛,珍與戰,連破之,殲其師,盡獲軍器戎馬。是夕,攻博昌,大獲兵衆。其後破盧瑭、張晊及朱瑄、朱瑾之衆,平定曹、濮,未嘗不在戰中。
       梁山之役,始與李唐賓不協。珍在軍嘗私迎其室于汴,而不先請太祖,太祖疑之,密令李唐賓察之。二將不相下,因而交爭。唐賓夜斬關還汴以訴,珍亦棄軍單騎而至,太祖兩惜之,故不罪,俾還于師。復以踏白騎士入陳、亳間,以邀蔡人,遂南至斤溝,破淮西石璠之師二萬,據璠以獻。珍旋師自亳北趣靜戎,濟舟于滑,破黎陽、臨河、李固三鎮。于內黃敗樂從訓萬餘人,案:通鑑作樂從訓來告急,遣都指揮使朱珍等分兵救從訓,與此傳異。分命聶金、范居實略澶州,與魏師遇于臨黃,魏軍有豹子軍二千人,戮之無噍類,威振河朔。復攻淮西,至蔡,夾河而寨,敗賊將蕭皓之衆,皆擁于河溺死之。進軍蔡州,營其西南,既破羊馬垣,遇雨班師。珍以兵援劉瓚,赴楚州,至襄山南,遇徐戎扼其路,珍乃攻豐,下之。時溥乃以全師會戰于豐南吳康里,珍乃收豐,破其三萬餘衆。及蔡賊平,珍比諸將功居多。
       龍紀初,與諸將屯于蕭縣,以禦時溥,珍慮太祖自至,令諸軍葺馬廄以候巡撫,李唐賓之裨將嚴郊獨慢焉,軍候范權恃珍以督之。唐賓素與珍不協,果怒,乃見以訴其事,珍亦怒曰:「唐賓無禮!」遂拔劍斬之,珍命騎列狀陳其事。太祖初聞唐賓之死,驚駭,與敬翔謀,詐令有司收捕唐賓妻子下獄,以安珍心。太祖遂徑往蕭縣,距蕭一舍,珍率將校迎謁,梁祖令武士執之,責其專殺,命丁會行戮。案:歐陽史作珍自縊死。都將霍存等數十人叩頭以救,太祖怒,以坐牀擲之,乃退。永樂大典卷二千三十一。
       李思安,陳留張亭里人也。初事汴將楊彥洪為騎士。好拳勇,未弱冠,長七尺,超然有乘時自奮之意。唐中和三年,太祖鎮汴,嘗大閱戎旅,覩其材,甚偉之,因錫名思安,字貞臣。思安善飛矟,所向披靡,每從太祖征伐,常馳馬出敵陣之後,測其厚薄而還。或敵人有恃猛自衒者,多命取之,必鷹揚飇卷,擒馘于萬衆之中,出入自若,如蹈無人之地。太祖甚惜之,命副王虔裕為踏白將。
       時巢、蔡合從,太祖每遣偵邏,必率先獨往。巢敗走,思安領所部百餘人追賊,殺戮掩奪,衆莫敢當。尋領軍襲蔡寇于鄭,都將李唐賓馬躓而墜,思安援槊刺追者,唐賓復其騎而還。又嘗與蔡人鬬,當陣生擒賊將柳行實。其後渡長淮,下天長、高郵二邑,又拒孫儒,迫濠州,皆有奇績。累遷為諸軍都指揮使,奏官至檢校左僕射,尋拜亳州刺史。練兵禦寇,邊境肅然。思安為性勇悍,每統戎臨敵,不大勝,必大敗。
       開平元年春,率兵伐幽州,營于桑乾河,擄獲甚衆,燕人大懼。及軍迴,率諸軍伐潞,累月不克,師人多逸。太祖怒甚,詔疏其罪,盡奪其官爵,委本郡以民戶係焉。踰歲起之,復令領兵,亦無巨績可紀。太祖嘗因命將授鉞,謂左右曰:「李思安當敵果敢,無出其右者,然每遇藩方擇材,吾將用之,則敗聞必至,如是者二三矣,則知飛將數奇,前史豈虛言哉!」乾化元年秋,又以為相州刺史。思安自謂當擁旄仗鉞,及是殊不快意,但日循晏安,無意為政。及太祖北征,以候騎之誤,落然無所具,而復壁壘荒圮,帑廩空竭,太祖怒,貶柳州司戶,尋賜死于相州。永樂大典卷一萬三百八十八。案通鑑:乾化元年九月丙午,至相州,刺史李思安不意帝猝至,落然無具,坐削官爵。二年正月丁卯,帝至獲嘉,追思李思安去歲供饋有闕,貶柳州司戶,尋長流思安于崖州,賜死。據薛史,則思安賜死即在相州,未嘗至貶所,與通鑑異。
       鄧季筠,宋州下邑人也。少入黃巢軍,隸于太祖麾下。及太祖鎮汴,首署為牙將,主騎軍。伐鄆之役,生擒排陣將劉矯以獻。唐大順初,唐帝命丞相張濬伐太原,太祖奉詔出師,西至高平,與晉人接戰,軍既不利,季筠為晉人所擒。克用見之甚喜,釋縛,待以賓禮,俄典戎事。季筠在并門凡四稔。案:通鑑考異引唐餘錄,謂季筠與李存孝並賜死,蓋傳聞之誤。景福二年,晉軍攻邢臺,季筠領偏師預其役,將及邢,邢人陳于郊,兩軍酣戰之際,季筠出陣,飛馬來歸,太祖大加獎歎,賞賚甚厚。時初置廳子都,最為親軍,命季筠主之,旋改統親騎,又遷將中軍。天祐三年,奉授登州刺史,下車稱理。登州舊無羅城,及季筠至郡,率丁壯以築之,民甚安之,因相與立碑以頌其績。太祖受禪,改鄭州刺史,尋主兵于河中,為都指揮使。時并人寇平陽,季筠接戰于洪洞,大克,拜華州防禦使。又繼領龍驤等諸軍騎士,累官至檢校司空。栢鄉之役,季筠臨陣前却,太祖亦未之罪。乾化二年春,太祖親伐鎮、定,駐于相州,因閱馬,怒其馬瘦,與魏博軍校何令稠、陳令勳同斬于纛下。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二十六。
       黃文靖,金鄉人。少附于黃巢黨中,巢敗,歸于太祖,累署牙職,繼遷諸軍指揮使,從太祖南平巢、蔡,北定兗、鄆,皆有功。唐大順中,佐葛從周送朱崇節入潞。會晉軍十餘萬近逼垣寨,文靖慮孤軍難守,乃與葛從周啟闉出師,文靖為殿,命矢刄皆外向,持重而還,晉人不敢逼。其年冬,與康懷英渡淮,入壽春之境,下安豐、霍丘,至光州而還。光化初,晉將李嗣昭、周德威寇于山東,文靖佐葛從周統大軍禦之。至沙河,敗晉軍五千餘騎,遂逐之,越張公橋乃止。後旬日,復與晉人戰于邢州之北,擒蕃將賁金鐵、慕容騰、李存建等百餘人,奪馬數千匹,尋以功表授檢校左僕射、耀州刺史。天祐二年春,命佐楊師厚深入淮甸,越壽春,侵廬江,軍至大獨山,遇淮夷,殺五千餘衆,振旅而還。改蔡州刺史,加檢校司空,又遷潁州刺史。太祖受禪,復為蔡州刺史,入為左神武統軍,又改左龍驤使。乾化元年,從太祖北征,因閱馬得罪,命斬之。文靖驍果善戰,諸將皆惜之。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二十六。
       胡規,兗州人。初事朱瑾為中軍都校。兗州平,署為宣武軍都虞候。佐葛從周伐鎮、定,從張存敬收晉、絳,皆有功,署為河中都虞候,榷鹽務。天復中,太祖迎駕在岐下,以規權知洛州。昭宗還長安,詔授皇城使。及東遷,以為御營使。駕至洛,授內園莊宅使。天祐三年,佐李周彝討相州,獨當州之一面,頗以功聞,軍還,權知耀州事。明年,討滄州,為諸軍壕寨使。太祖受禪,除右羽林統軍,尋佐劉鄩統兵收潼關,擒劉知浣獻之,乃以為右龍虎統軍兼侍衞指揮使。乾化元年,詔修洛河堤堰,軍士因之斬伐百姓園林太甚,河南尹張宗奭奏之,規得罪,賜死。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二十七。
       李讜,河中臨晉人。少時遊秦、雍間,為人勇悍多力,甚有氣誼。唐廣明初,黃巢陷長安,讜遂得仕于其間,巢以讜為內樞密使,案:新唐書黃巢傳及通鑑皆言巢以費傳古為樞密使,不載李讜,疑與傳古先後授偽官也。蓋讜曾委質于宦者,出入于宮禁間,巢以此用焉。其後巢軍既敗,讜乃束身歸于太祖,署為左德勝騎軍都將。從太祖討蔡賊,頗立軍功。及東伐兖、鄆,以所部士伍俘獲甚衆,改元從騎將,表授檢校右僕射。郴王友裕領兵攻澤州,時太祖駐大軍于盟津,乃令讜將兵越太行,授以籌謀。讜頗違節度,久而無功,案唐書李存孝傳云:李讜收軍而遁,存孝擊至馬牢川,俘斬萬計。此傳不載,蓋前後省文。太祖遣追還,廷責其罪,戮之于河橋。永樂大典一萬三百八十八。
       李重胤,案:重胤,原本作「重裔」,蓋薛史沿避諱舊例,今改畫一。宋州下邑人。狀貌雄武,初在黃巢黨中,推為剛鷙。唐中和四年五月,同尚讓、李讜等率衆至繁臺,與太祖之軍相距。及巢寇漸衰,乃率衆來降。太祖素識之,拔用不次,署為先鋒步軍都頭。與胡真援河陽,逼懷州。重胤以部下兵突之,射中蕃將安休休。又令與李讜率騎軍至陝,應接郭言,迴次澠池,破賊帥黃花子之衆,改滑州夾馬指揮使。蔡賊圍汴,重胤以步兵攻下三寨,擄獲甚多。太祖大舉伐宗權,俾重胤以滑兵為先鋒。及東討徐州,下豐、蕭二邑,轉右廂馬步軍指揮使。大順元年秋,從郴王友裕收澤州,與晉軍戰于馬牢川,王師敗績,迴守河陽。太祖謂諸將曰:「李讜、重胤違我節度,不能立功,頗辜任使。」于是與李讜并戮于河橋。案原本脫「與」字,今增入。 永樂大典卷一萬三百八十八。
       范居實,絳州翼城人。事太祖,初為隊將,從討巢、蔡有功。又從朱珍收滑州,改左廂都虞候。預破兗、鄆功,遷感義都頭、鄭州馬軍指揮使。幽州劉仁恭舉衆南下,寇魏郡北闉,居實與葛從周、張存敬率兵救魏,案原本脫「從」字,今增入。大破幽、滄之衆于內黃。太祖迎昭宗于岐下,以居實為河中馬軍都指揮使。及昭宗還京,賜迎鑾毅勇功臣,遙領錦州刺史,又遷左龍驤馬軍都指揮使。從征淮南迴,改登州刺史,轉左神勇軍使。開平元年,用軍于潞州,命居實統軍以解澤州之圍,授耀州刺史,令以郡兵屯固鎮,尋除澤州刺史。居實拳勇善戰,頗立軍功,在郡以戎備不理,詔追赴闕,暴其玩寇之罪而斬之。永樂大典卷一萬六千五百十七。
       史臣曰:叔琮而下,咸以鷹犬之才,適遇雲龍之會,勤勞王室,踐履將壇,然俱不得其死,豈不惜哉。得非鳥盡弓藏,理當如是耶?將梁祖之雄猜,無漢高之大度歟?乃知自古帝王能保全功臣者,唯光武一人而已矣。語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而叔琮、友恭從之,何也?既為盜跖所嗾,豈免成濟之誅,臨終之言,益彰其醜也。永樂大典卷一萬六千五百十七。

本书目录

卷一 梁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五 梁書五 太祖紀第五
卷六 梁書六 太祖紀第六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卷八 梁書八 末帝紀上
卷九 梁書九 末帝紀中
卷十 梁書十 末帝紀下
卷十一 梁書十一 后妃列傳第一
卷十二 梁書十二 宗室列傳第二
卷十三 梁書十三 列傳第三
卷十四 梁書十四 列傳第四
卷十五 梁書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梁書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梁書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梁書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梁書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梁書二十 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梁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梁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梁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梁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唐書一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 唐書三 莊宗紀第一
卷二十八 唐書四 莊宗紀第二
卷二十九 唐書五 莊宗紀第三
卷三十 唐書六 莊宗紀第四
卷三十一 唐書七 莊宗紀第五
卷三十二 唐書八 莊宗紀第六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卷三十九 唐書十五 明宗紀第五
卷四十 唐書十六 明宗紀第六
卷四十一 唐書十七 明宗紀第七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卷四十三 唐書十九 明宗紀第九
卷四十四 唐書二十 明宗紀第十
卷四十五 唐書二十一 閔帝紀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 唐書二十三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 唐書二十四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 唐書二十五 后妃列傳第一
卷五十 唐書二十六 宗室列傳第二
卷五十一 唐書二十七 宗室列傳第三
卷五十二 唐書二十八 列傳第四
卷五十三 唐書二十九 列傳第五
卷五十四 唐書三十 列傳第六
卷五十五 唐書三十一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六 唐書三十二 列傳第八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卷五十八 唐書三十四 列傳第十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 唐書三十六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一 唐書三十七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二 唐書三十八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三 唐書三十九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四 唐書四十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六 唐書四十二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七 唐書四十三 列傳第十九
卷六十八 唐書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
卷六十九 唐書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 唐書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二 唐書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
卷八十 晉書六 高祖紀第六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卷八十二 晉書八 少帝紀第二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
卷八十六 晉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八十七 晉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八十九 晉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九十 晉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九十二 晉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九十三 晉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九十六 晉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卷一百0一 漢書三 隱帝紀上
卷一百0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卷一百0三 漢書五 隱帝紀下
卷一百0四 漢書六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0五 漢書七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0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卷一百0七 漢書九 列傳第四
卷一百0八 漢書十 列傳第五
卷一百0九 漢書十一 列傳第六
卷一百一十 周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一 周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二 周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三 周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四 周書五 世宗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周書六 世宗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周書八 世宗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周書九 世宗紀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周書十 世宗紀第六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二十二 周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二十三 周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一百二十四 周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九 周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一百三十 周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一百三十一 周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僭偽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僭偽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僭偽列傳第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天文志
卷一百四十 志二 歷志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五行志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禮志上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禮志下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樂志上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樂志下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食貨志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刑法志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