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五代史(繁體版)
卷一百一十九 周書十 世宗紀第六
作者:北宋 · 薛居正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顯德六年春正月丁未朔,帝御崇元殿受朝賀,仗衞如式。壬子,高麗國王王昭遣使貢方物。己卯,以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申文炳為左散騎常侍。辛酉,女真國遣使貢獻。壬戌,青州奏,節度使、陳王安審琦為部曲所殺。乙丑,賜諸將射于內鞠場。戊辰,幸迎春苑。甲戌,詔:「每年新及第進士及諸科開喜宴,宜令宣徽院指揮排比。」乙亥,詔:「禮部貢院今後及第舉人,依逐科等第定人數姓名,並所試文字奏聞,候勑下放榜」云。是月,樞密使王朴詳定雅樂十二律旋相為宮之法,并造律準,上之。詔尚書省集百官詳議,亦以為可。語在樂志。
       二月庚辰,發徐、宿、宋、單等州丁夫數萬濬汴河。甲申,發滑、亳二州丁夫濬五丈河,東流于定陶,入于濟,以通青、鄆水運之路。又疏導蔡河,以通陳、潁水運之路。乙酉,詔諸道應差攝官各支半俸。丙戌,以翰林學士承旨、尚書兵部侍郎陶穀為尚書吏部侍郎充職。詔升湖州為節鎮,以宣德軍為軍額,以湖州刺史錢偡為本州節度使,從兩浙錢俶之請也。辛丑,幸迎春苑。甲辰,右補闕王德成責授右贊善大夫,坐舉官不當也。詔賜諸道州府供用糧草有差。
       三月庚申,樞密使王朴卒。甲子,詔以北虜未復,取此月內幸滄州。以宣徽南院使吳延祚為權東京留守,判開封府事;以宣徽北院使昝居潤為副使;以三司使張美為大內都部署。東都事略張美傳:世宗北征,以美為大內都點檢。命諸將各領馬步諸軍及戰棹赴滄州。己巳,濠州奏,鍾離縣飢民死者五百九十有四。癸酉,詔廢諸州銅魚。五代會要:顯德六年,敕諸道牧守,每遇除移,特降制書,何假符契,其請納銅魚,宜廢之。甲戌,車駕發京師。
       夏四月辛卯,車駕次滄州,以前左諫議大夫薛居正為刑部侍郎。是日,帝率諸軍北征。壬辰,至乾寕軍,偽寕州刺史王洪以城降。丁酉,駕御龍舟,率舟師順流而北,首尾數十里。辛丑,至益津關。通鑑:至益津關,契丹守將終廷暉以城降。自此以西,水路漸隘,舟師難進,乃捨舟登陸。壬寅,宿于野次。時帝先期而至,大軍未集,隨駕之士,不及一旅,賴今上率材官騎士以衞乘輿。癸卯,今上先至瓦橋關,偽守將姚內斌以城降。隆平集:姚內斌,平州人也。世宗北征,將兵至瓦橋關,內斌為關使,開門請降,世宗以為汝州刺史。甲辰,鄚州刺史劉楚信以州來降。案:鄚州之降,通鑑從薛史作四月,遼史作五月,疑誤。
       五月乙巳朔,帝駐蹕于瓦橋關。侍衞親軍都指揮使李重進及諸將相繼至行在,瀛州刺史高彥暉以本城歸順。關南平,凡得州三,縣十七,戶一萬八千三百六十。是役也,王師數萬,不亡一矢,邊界城邑皆望風而下。丙午,帝與諸將議攻幽州,諸將皆以為未可,帝不聽。是夜,帝不豫,乃止。戊申,定州節度使孫行友奏,攻下易州,擒偽命刺史李在欽來獻,斬于軍市。乙酉,以瓦橋關為雄州,宋史陳思讓傳:得瓦橋關為雄州,命思讓為都部署,率兵戍守。以益津關為霸州。宋史韓令坤傳:為霸州都部署,率所部兵戍之。是日,先鋒都指揮使張藏英破契丹數百騎于瓦橋關北,攻下固安縣。詔發濱、棣二州丁夫城霸州。庚戌,遣侍衞都指揮使李重進率兵出土門,入東城界。壬子,車駕發雄州,案:遼史作五月辛未,周師退,與薛史異。通鑑從薛史作壬子。還京。泉州節度使留從効遣別駕王禹錫奉貢于行在,帝以泉州比臣江南,李景方歸奉國家,不欲奪其所屬,但錫詔褒美而已。丁卯,西京奏,太常卿致仕司徒詡卒。己巳,侍衞都指揮使李重進奏,破河東賊軍于百井,斬首二千級。甲戌,上至自雄州。却掃編:周世宗既定三關,遇疾而退,至澶淵遲留不行,雖宰輔近臣問疾者皆莫得見,中外恟懼。時張永德為澶州節度使,永德尚周太祖之女,以親故,獨得至卧內,于是羣臣因永德言曰:「天下未定,根本空虛,四方諸侯惟幸京師之有變。今澶、汴相去甚邇,不速歸以安人情,顧憚旦夕之勞,而遲回于此,如有不可諱,奈宗廟何!」永德然之,乘間為世宗言如羣臣旨,世宗問:「誰使汝為此言?」永德對以羣臣之意皆願為此,世宗熟思久之,歎曰:「吾固知汝必為人所教,獨不喻吾意哉!然觀汝之窮薄,惡足當此!」即日趣駕歸京師。
       六月乙亥朔,潞州李筠奏,攻下遼州,獲偽刺史張丕旦。張丕旦,通鑑作張丕。丙子,以皇女薨輟朝三日。戊寅,鳳翔奏,節度使李暉卒。鄭州奏,河決原武,詔宣徽南院使吳延祚發近縣丁夫二萬人以塞之。庚辰,命宣徽北院使昝居潤判開封府事。晉州節度使楊廷璋奏,率兵入河東界,招降堡砦一十三所。癸未,立魏王符彥卿女為皇后,仍令所司擇日備禮冊命。以皇長子宗訓為特進左衞上將軍,封梁王;案:恭帝宗訓,通鑑注作第四子。歐陽史周家人傳,世宗子七人,長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是亦以宗訓為第四子也。是紀作皇長子,蓋宜哥與其二皆為漢誅,指其現存者而長之耳。以第二子宗讓為左驍衞上將軍,封燕國公。宗讓,歐陽史作宗誼。賜江南進奉使李從善錢二萬貫,絹二萬匹,銀一萬兩;賜兩浙進奉使吳延福錢三千貫,絹五千匹,銀器三千兩。丁亥,以前青州節度使李洪義為永興軍節度使,永興軍節度使王彥超移鎮鳳翔。戊子,潞州部送所獲遼州刺史張丕旦等二百四十五人以獻,詔釋之。己丑,宰臣范質、王溥並參知樞密院事。以樞密使魏仁浦為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依前充樞密使;以宣徽南院使吳延祚為樞密使,行左驍衞上將軍;案歐陽史:三月,吳延祚為左驍衞上將軍、樞密使,與是書異,通鑑從是書作六月。以宋州節度使、侍衞都虞候韓通為侍衞親軍副都指揮使,加檢校太尉、同平章事;澶州節度使兼殿前都點檢、駙馬都尉張永德落軍職,加檢校太尉、同平章事;以今上為殿前都點檢,加檢校太傅,依前忠武軍節度使。帝之北征也,凡供軍之物,皆令自京遞送行在。一日,忽于地中得一木,長二三尺,如人之揭物者,其上封全題云「點檢做」,觀者莫測何物也。至是,今上始受點檢之命,明年春,果自此職以副人望,則「點檢做」之言乃神符也。辛卯,以宣徽北院使、判開封事昝居潤為左領軍上將軍,充宣徽南院使;以三司使、左領衞大將軍張美為左監門衞上將軍,充宣徽北院使,判三司。東都事略張美傳:美少為三司小吏、澶州糧料使,世宗鎮澶州,每有求取,美悉力應之,及即位,連歲征討,糧餽無乏,美之力也。然每思澶州所為,終不以公忠待之。癸巳,帝崩于萬歲殿,案:歐陽史作滋德殿,與是書異。五代會要、五代春秋俱作萬歲殿,與是書同。聖壽三十九。甲午,宣遺制,梁王于柩前即皇帝位,服紀月日,一依舊制。是日,羣臣奉梁王即位于殿東楹,中外發哀。其年八月,翰林學士、判太常寺事竇儼上諡曰睿武孝文皇帝,廟號世宗。十二月壬寅朔,葬于慶陵。宰臣魏仁浦撰諡冊文,王溥撰哀冊文云。永樂大典卷八千九百八十四。 五代史補:世宗在民間,嘗與鄴中大商頡跌氏,忘其名,往江陵販賣茶貨。至江陵,見有卜者王處士,其術如神,世宗因頡跌氏同往問焉。方布卦,忽有一蓍躍出,卓然而立,卜者大驚曰:「吾家筮法十餘世矣,嘗記曾祖以來遺言,凡卜筮而蓍自躍而出者,其人貴不可言,況又卓立不倒,得非為天下之主乎!」遽起再拜。世宗雖佯為詰責,而私心甚喜。于逆旅中夜置酒,與頡跌氏半酣,戲曰:「王處士以我當為天子,若一旦到此,足下要何官,請言之。」頡跌氏曰:「某三十年作估來,未有不由京洛者,每見稅官坐而獲利,一日所獲,可以敵商賈數月,私心羨之。若大官為天子,某願得京洛稅院足矣。」世宗笑曰:「何望之卑耶!」及承郭氏之後踐祚,頡跌猶在,召見,竟如初言以與之。 世宗之征東也,駐蹕于高平,劉崇兼契丹之眾來迎戰。時師多持兩端,而王師不利。親軍帥樊愛能等各退衂,世宗赫然躍馬入陣,引五十人直衝崇之牙帳。崇方張樂飲酒,以示閑暇,及其奄至,莫不驚駭失次,世宗因以奮擊,遂敗之,追奔于城下。凱旋,駐蹕潞州,且欲出其不意以誅退衂者,乃置酒高會,指樊愛能等數人責之曰:「汝輩皆累朝宿將,非不能用兵者也,然退衂者無他,誠欲將寡人作物貨賣于劉崇爾。不然,何寡人親戰而劉崇始敗耶?如此,則卿等雖萬死不足以謝天下,宜其曲膝引頸以待斧誅。」言訖,命行刑壯士擒出斬之。于是立功之士以次行賞,自行伍拔于軍廂者甚眾,其恩威並著,皆此類也。初,劉崇求援于契丹,得騎數千,及覩世宗兵少,悔之,曰:「吾觀周師易與爾,契丹之眾宜勿用,但以我軍攻戰,自當萬全。如此則不惟破敵,亦足使契丹見而心服,一舉而有兩利,兵之機也。」諸將以為然,乃使人謂契丹主將曰:「柴氏與吾,主客之勢,不煩足下餘刃,敢請勒兵登高觀之可也。」契丹不知其謀,從之。洎世宗之陣也,三軍皆賈勇爭進,無不一當百,契丹望而畏之,故不救而崇敗。論者曰:世宗患諸將之難制也久矣,思欲誅之,未有其釁,高平之役,可謂天假,故其斬決而無貸焉。自是姑息之政不行,朝廷始尊大,自非英主,其孰能為之哉。 世宗既下江北,駐蹕于建安,以書召偽主。偽主惶恐,命鍾謨、李德明為使,以見世宗。德明素有詞辯,以利害說世宗使罷兵。世宗具知之,乃盛陳兵師,排旗幟戈戟,為門頃道以湊御,然後引德明等入見。世宗謂之曰:「汝江南自以為唐之後,衣冠禮樂舉世無比,何故與寡人隔一帶水,更不發一使奉書相問,惟泛海以通契丹,舍華事夷,禮將安在?今又聞汝以辭說寡人罷兵,是將寡人比六國時一羣癡漢,何不知人之甚也!汝慎勿言,當速歸報汝主,今徑來跪寡人兩拜,則無事矣。不然,則寡人須看金陵城,借府庫以犒軍,汝等得無悔乎!」于是德明等戰懼,不能措一詞,即日告歸。及見偽主,具陳世宗英烈之狀,恐非四方所能敵。偽主計無出,遂上表服罪,且乞保江南之地,以奉宗廟,修職貢,其詞甚哀。世宗許之,因曰:「叛則征,服則懷,寡人之心也。」于是遣使者賫書安之,然後凱還。論者以世宗加兵于江南,不獨臨之以威,抑亦諭之以禮,可謂得大君之體矣。 陳摶,陝西人,能為詩,數舉不第,慨然有塵外之趣,隱居華山,自是其名大振。世宗之在位也,以四方未服,思欲牢籠英傑,且以摶曾踐場屋,不得志而隱,必有奇才遠略,于是召到闕下,拜左拾遺。摶不就,堅乞歸山,世宗許之。未幾,賜之書:「勑陳摶,朕以汝高謝人寰,栖心物外,養太浩自然之氣,應少微處士之星,既不屈于王侯,遂高隱于岩壑,樂我中和之化,慶乎下武之期。而能遠涉山涂,暫來城闕,浹旬延遇,弘益居多,白雲暫駐于帝鄉,好爵難縻于達士。昔唐堯之至聖,有巢、許為外臣,朕雖寡薄,庶遵前鑒。恐山中所闕,已令華州刺史每事供須。乍反故山,履茲春序,緬懷高尚,當適所宜,故茲撫問,想宜知悉。」即陶穀之詞也。初,摶之被召,嘗為詩一章云:「草澤吾皇詔,圖南摶姓陳。三峯十年客,四海一閒人。世態從來薄,詩情自得真。超然居世外,何必使為臣。」好事者欣然謂之答詔詩。世宗以張昭遠好古直,甚重之,因問曰:「朕欲一賢相,卿試為言朝廷誰可。」昭遠對曰:「以臣所見,莫若李濤。」世宗常薄濤之為人,聞昭遠之舉甚驚,曰:「李濤本非重厚,朕以為無大體,卿首舉之,何也?」昭遠曰:「陛下所聞止名行,曾不問才畧如何耳。且濤事晉高祖,曾上疏論邠州節度使張彥澤蓄無君心,宜早圖之,不然則為國患。晉祖不納,其後契丹南侵,彥澤果有中渡之變,晉社殲焉。先帝潛龍時,亦上疏請解其兵權,以備非常之變,少主不納,未幾先帝遂有天下。以國家安危未兆間,濤已先見,非賢而何?臣首舉之者,正為此也。」世宗曰:「今卿言甚公,然此人終不可于中書安置。」居無何,濤亦卒。濤為人不拘禮法,與弟澣雖甚雍睦,然聚語之際,不典之言,往往間作。澣娶禮部尚書竇寕固之女,年甲稍長,成婚之夕,竇氏出參,濤趣望塵下拜,澣驚曰:「大哥風狂耶!新婦參阿伯,豈有答禮儀。」濤應曰:「我不風,只將謂是親家母。」澣且慙且怒。既坐,竇氏復拜,濤又叉手當胸,作歇後語曰:「慙無竇建,繆作梁山,喏喏喏!」時聞者莫不絕倒。凡濤于閨門之內,不存禮法也如此,世宗以為無大臣體,不復任用,宜哉! 世宗志在四方,常恐運祚速而功業不就,以王朴精究術數,一旦從容問之曰:「朕當得幾年?」對曰:「陛下用心,以蒼生為念,天高聽卑,自當蒙福。臣固陋,輒以所學推之,三十年後非所知也。」世宗喜曰:「若如卿言,寡人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其後自瓦橋關回戈,未到關而晏駕,計在位止及五年餘六箇月,五六乃三十之成數也,蓋朴婉而言之。 世宗末年,大舉以取幽州,契丹聞其親征,君臣恐懼,沿邊城壘皆望風而下,凡蕃部之在幽州者,亦連宵遁去。車駕至瓦橋關,探邏是實,甚喜,以為大勳必集,登高阜,因以觀六師。頃之,有父老百餘輩持牛酒以獻,世宗問:「此地何名?」對曰:「歷世相傳,謂之病龍臺。」默然,遽上馬馳去。是夜,聖體不豫,翌日病急,有詔回戈,未到關而晏駕。先是,世宗之在民間也,常夢神人以大傘見遺,色如鬱金,加道經一卷,其後遂有天下。及瓦橋不豫之際,復夢向之神人來索傘與經,夢中還之而驚起,謂近侍曰:「吾夢不祥,豈非天命將去耶!」遂召大臣,戒以後事。初,幽州聞車駕將至,父老或有竊議曰:「此不足憂,且天子姓柴,幽者為燕,燕者亦煙火之謂也。此柴入火不利之兆,安得成功。」卒如其言。
       史臣曰:世宗頃在仄微,尤務韜晦,及天命有屬,嗣守鴻業,不日破高平之陣,逾年復秦、鳳之封,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畧,乃一代之英主也。加以留心政事,朝夕不倦,摘伏辯姦,多得其理。臣下有過,必面折之,常言太祖養成二王之惡,以致君臣之義不保其終,故帝駕馭豪傑,失則明言之,功則厚賞之,文武參用,莫不服其明而懷其恩也。所以仙去之日,遠近號慕。然禀性傷于太察,用刑失于太峻,及事行之後,亦多自追悔。逮至末年,漸用寬典,知用兵之頻併,憫黎民之勞苦,蓋有意于康濟矣。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永樂大典卷八千九百八十四。

本书目录

卷一 梁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五 梁書五 太祖紀第五
卷六 梁書六 太祖紀第六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卷八 梁書八 末帝紀上
卷九 梁書九 末帝紀中
卷十 梁書十 末帝紀下
卷十一 梁書十一 后妃列傳第一
卷十二 梁書十二 宗室列傳第二
卷十三 梁書十三 列傳第三
卷十四 梁書十四 列傳第四
卷十五 梁書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梁書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梁書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梁書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梁書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梁書二十 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梁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梁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梁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梁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唐書一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 唐書三 莊宗紀第一
卷二十八 唐書四 莊宗紀第二
卷二十九 唐書五 莊宗紀第三
卷三十 唐書六 莊宗紀第四
卷三十一 唐書七 莊宗紀第五
卷三十二 唐書八 莊宗紀第六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卷三十九 唐書十五 明宗紀第五
卷四十 唐書十六 明宗紀第六
卷四十一 唐書十七 明宗紀第七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卷四十三 唐書十九 明宗紀第九
卷四十四 唐書二十 明宗紀第十
卷四十五 唐書二十一 閔帝紀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 唐書二十三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 唐書二十四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 唐書二十五 后妃列傳第一
卷五十 唐書二十六 宗室列傳第二
卷五十一 唐書二十七 宗室列傳第三
卷五十二 唐書二十八 列傳第四
卷五十三 唐書二十九 列傳第五
卷五十四 唐書三十 列傳第六
卷五十五 唐書三十一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六 唐書三十二 列傳第八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卷五十八 唐書三十四 列傳第十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 唐書三十六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一 唐書三十七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二 唐書三十八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三 唐書三十九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四 唐書四十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六 唐書四十二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七 唐書四十三 列傳第十九
卷六十八 唐書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
卷六十九 唐書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 唐書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二 唐書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
卷八十 晉書六 高祖紀第六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卷八十二 晉書八 少帝紀第二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
卷八十六 晉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八十七 晉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八十九 晉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九十 晉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九十二 晉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九十三 晉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九十六 晉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卷一百0一 漢書三 隱帝紀上
卷一百0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卷一百0三 漢書五 隱帝紀下
卷一百0四 漢書六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0五 漢書七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0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卷一百0七 漢書九 列傳第四
卷一百0八 漢書十 列傳第五
卷一百0九 漢書十一 列傳第六
卷一百一十 周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一 周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二 周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三 周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四 周書五 世宗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周書六 世宗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周書八 世宗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周書九 世宗紀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周書十 世宗紀第六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二十二 周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二十三 周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一百二十四 周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九 周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一百三十 周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一百三十一 周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僭偽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僭偽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僭偽列傳第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天文志
卷一百四十 志二 歷志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五行志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禮志上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禮志下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樂志上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樂志下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食貨志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刑法志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