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五代史(繁體版)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作者:北宋 · 薛居正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恭帝,諱宗訓,世宗子也。案五代會要云:世宗後宮所生。歐陽史作不知其母為誰氏,今附識于此。廣順三年,歲在癸丑,八月四日,生于澶州之府第。顯德六年六月癸未,制授特進左衞上將軍,封梁王,食邑三千戶,實封五百戶。癸巳,世宗崩。甲午,內出遺制,命帝柩前即皇帝位。是日,羣臣奉帝即位而退。丁酉,北面兵馬都部署韓令坤奏,敗契丹五百騎于霸州北。戊戌,文武百寮、宰臣范質等上表請聽政,表三上,允之。壬寅,文武臣寮上表,請以八月四日為天壽節,從之。癸卯,以司徒、平章事范質為山陵使,以翰林學士、判太常寺事竇儼為禮儀使,以兵部尚書張昭為鹵簿使,以御史中丞邊歸讜為儀仗使,以宣徽南院使、判開封府事昝居潤為橋道頓遞使。是月,州郡十六奏大雨連旬不止。
       秋七月丁未,以戶部尚書李濤為山陵副使,以度支郎中盧億為山陵判官。辛亥,左散騎常侍申文炳卒。乙卯,右拾遺徐雄奪三任官,坐誣奏雷澤縣令虛破戶也。丁巳,百寮釋服。尚輦奉御金彥英,本東夷人也,奉使高麗,稱臣于夷王,故及于罪。庚申,以邢州節度使王彥鎬為襄州節度使,進封開國公;以侍衞步軍都指揮使、曹州節度使、檢校太保袁彥為陝州節度使,加檢校太傅;以右羽林統軍、權知邢州事、檢校太保李繼勳為邢州節度使,加檢校太傅;以滑州留後、檢校太保陳思讓為滄州節度使;以侍衞馬軍都指揮使、陳州節度使、檢校太傅韓令坤為侍衞馬步都虞候,依前陳州節度使,加檢校太尉;以虎捷左廂都指揮使、岳州防禦使、檢校司徒高懷德為夔州節度使,充侍衞馬軍都指揮使、檢校太保;以虎捷左廂都指揮使、常州防禦使、檢校司空張鐸為遂州節度使,充侍衞步軍都指揮使、檢校太保,仍改名令鐸。宋史張令鐸傳云:本名鐸,以與河中張鐸同姓名,故賜今名。壬戌,以鄆州節度使、充侍衞馬步軍都指揮使、檢校太傅、兼侍中李重進為淮南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依前侍衞馬步軍都指揮使;以襄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向拱為河南尹,充西京留守,加檢校太師、兼侍中;通鑑:向拱即向訓也,避恭帝名改焉。以宋州節度使、充侍衞馬步軍副都指揮、檢校太尉、同平章事韓通為鄆州節度使,依前侍衞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以澶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駙馬都尉張永德為許州節度使,進封開國公;以今上為宋州節度使,依前檢校太尉、殿前都點檢,進封開國侯;以淮南節度使兼殿前副都點檢、檢校太保慕容延釗為澶州節度使、檢校太傅,依前殿前副都點檢,進封開國伯;以殿前都指揮使、江州防禦使、檢校司空石守信為滑州節度使、檢校太保,依前殿前都指揮使。丙寅,制大赦天下。庚午,翰林學士、判太常寺竇儼撰進大行皇帝太室酌獻歌辭,歌辭不錄。是月,諸道相繼奏大雨,所在川渠漲溢,漂溺廬舍,損害苗稼。
       八月甲戌朔,以光祿卿致仕柴守禮為太子太保致仕。乙亥,翰林學士兼判太常寺竇儼撰進大行皇帝尊諡曰睿武孝文皇帝,廟號世宗,從之。庚辰,天下兵馬都元帥、守尚書令、兼中書令、吳越國王錢俶加食邑一千戶,實封四百戶,改賜功臣;天雄軍節度使、檢校太師、守太傅、兼中書令、魏王符彥卿加守太尉;夏州節度使、檢校太師、守太保、兼中書令、西平王李彝興加守太傅;荊南節度使、檢校太師、守中書令、南平王高保融加守太保。壬午,山陵使范質撰進大行皇帝陵名曰慶陵,從之。秦州節度使、西面沿邊都部署、檢校太師、守中書令、褒國公王景進封涼國公,徐州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郭從義加開府儀同三司,鄜州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邢國公武行德進封宋國公,永興軍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侍中李洪義加開府儀同三司,鳳翔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郭崇加檢校太師,潞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兼侍中李筠加檢校太尉,朗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周行逢加檢校太師。甲申,壽州節度使、檢校太師、同平章事、韓國公楊信封魯國公;邠州節度使、檢校太師劉重進,廬州節度使、檢校太尉趙贊,鄧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宋延渥,並加開府儀同三司;涇州節度使、檢校太尉白重贊,河中節度使、檢校太尉張鐸,並加階爵。丙戌,易定節度使孫行友、靈州節度使馮繼勳、府州節度使折德扆,並自檢校太保加檢校太傅,進階爵。以延州留後、檢校太傅李萬全為延州節度使,進封開國公。庚寅,皇弟特進檢校太保、左驍衞上將軍、燕國公、食邑三千戶宗讓加檢校太傅,進封曹王,改名熈讓;熈謹可光祿大夫、檢校太保、右武衞大將軍,封紀王,食邑三千戶;皇弟熈誨可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左領衞大將軍,封蘄王,食邑三千戶。制下,即令所司擇日備禮冊命。以晉國長公主張氏為晉國大長公主;以前陝州節度使、檢校太尉藥元福為曹州節度使,進階爵。甲午,守司徒、同平章事、弘文館大學士、參知樞密院事范質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蕭國公;門下侍郎兼禮部尚書、同平章事、監修國史、參知樞密院事王溥加右僕射,進封開國公;樞密使、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魏仁浦加兼刑部尚書,依前樞密使;檢校太傅、右驍衞上將軍吳延祚依前樞密使,進封慶國公;以左武衞上將軍史佺為左金吾上將軍致仕。乙未,以隴州防禦使王全斌為相州留後。戊戌,宣徽南院使、判開封府事昝居潤,宣徽北院使、判三司張美,並加檢校太傅。己亥,前司空李穀加開府儀同三司、趙國公,以前太傅少卿朱渭為太僕卿致仕。辛丑,左金吾上將軍致仕史佺卒。壬寅,高麗國遣使朝貢,兼進別序孝經一卷、越王孝經新義一卷、皇靈孝經一卷、孝經雌圖三卷。三卷,歐陽史作一卷。 文昌雜錄云:別序者,記孔子所生及弟子從學之事。新義者,以越王為問目,釋疏文之義。皇靈者,止說延年避灾之事及符文,乃道書也。雌圖者,止說日之環暈,星之彗孛,亦非奇書。
       九月壬子,前滄州留後李彥頵卒。乙卯,高麗王王昭加檢校太師,食邑三千戶。丙辰,以三司副使王贊為內客省使兼北面諸州水陸轉運使。癸亥,前開封縣令路延規除名,流沙門島。先是,延規有過停任,有司召延規宣勑,拒命,為憲司所案,故有是命。甲子,以端明殿學士、禮部侍郎竇儀為兵部侍郎充職;以尚書戶部員外郎、直樞密院杜華為司門郎中,充樞密直學士,賜紫;以翰林學士、尚書度支員外郎王著為金部郎中、知制誥充職,仍賜金紫。是日,翰林學士、尚書屯田郎中、知制誥李昉,都官郎中、知制誥扈蒙,水部郎中、知制誥趙逢,並加柱國,賜金紫。乙丑,兵部尚書張昭進封舒國公,戶部尚書李濤進封莒國公,以太子詹事劉溫叟為工部侍郎,判國子祭酒事。是月,京師及諸州郡霖雨踰旬,所在水潦為患,川渠泛溢。
       冬十月癸酉朔,以司農卿致仕李鍇為太僕卿致仕,太常少卿致仕姚遂為將作監致仕。丁亥,太子太師薛懷讓封杞國公。壬辰,翰林學士、判太常寺事竇儼撰進貞惠皇后廟歌辭。丁酉,世宗皇帝靈駕發引。戊戌,以前相州留後王暉為右神武統軍。辛丑,江南國主李景來告,世子弘冀卒,遣御厨使張延範充弔祭使。
       十一月壬寅朔,葬世宗皇帝于慶陵,以貞惠皇后劉氏祔焉。戊申,西京奏,太子太師致仕白文珂卒。丙辰,日南至,百寮奉表稱賀。戊午,廢兖州廣利軍,依舊為萊蕪監。壬戌,升鳳州固鎮為雄勝軍。丙寅,左羽林統軍馬希崇。案:原本有脫誤。
       十二月壬申朔,史館奏,請差官修撰世宗實錄,從之。甲戌,改萬歲殿為紫宸殿。甲午,西京奏,左屯衞上將軍致仕李萼卒。乙未,大霖,晝昏,凡四日而止,分命使臣賑給諸州遭水人戶。
       顯德七年春正月辛丑朔,文武百寮進名奉賀,鎮、定二州馳奏契丹入寇,河東賊軍自土門東下,與蕃寇合勢,詔今上率兵北征。癸卯,發京師,是夕宿于陳橋驛,未曙,軍變,將士大譟呼萬歲,擐甲將刃,推戴今上升大位,扶策升馬,擁迫南行。是日,詔曰:「天生蒸民,樹之司牧,二帝推公而禪位,三王乘時以革命,其極一也。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國命有歸。咨爾歸德軍節度使、殿前都點檢趙,案:原空二字。稟上聖之姿,有神武之畧,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納麓,東征西怨,厥績懋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謳謠獄訟,附于至仁,應天順民,法堯禪舜,如釋重負,予其作賓,嗚呼欽哉,祗畏天命。」今上于是詣崇元殿受命,百官朝賀而退。制封周帝為鄭王,以奉周祀,正朔服色一如舊制,奉皇太后為周太后。續通鑑長編云:建隆三年,周鄭王出居房州。皇朝開寶六年春,崩于房陵。今上聞之震慟,發哀成服于便殿,百寮進名奉慰。尋遣中使監護其喪。續通鑑長編:開寶六年三月乙卯,房州上言,周鄭王殂,上素服發哀,輟視朝十日。以其年十月,歸葬于世宗慶陵之側。詔有司定諡曰恭皇帝,陵曰順陵。永樂大典卷八千九百八十九。續通鑑長編:仁宗嘉祐四年,詔有司取柴氏譜系,于諸房中推最長一人,令歲時奉周祀。
       史臣曰:夫四序之氣,寒往則暑來;五行之數,金銷則火盛。故堯、舜之揖讓,漢、魏之傳禪,皆知其數而順乎人也。況恭帝當紈綺之冲年,會笙鏞之變響,聽謳歌之所屬,知命歷之有在,能遜其位,不亦善乎。終諡為恭,固其宜矣。永樂大典卷八千九百八十九。

本书目录

卷一 梁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五 梁書五 太祖紀第五
卷六 梁書六 太祖紀第六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卷八 梁書八 末帝紀上
卷九 梁書九 末帝紀中
卷十 梁書十 末帝紀下
卷十一 梁書十一 后妃列傳第一
卷十二 梁書十二 宗室列傳第二
卷十三 梁書十三 列傳第三
卷十四 梁書十四 列傳第四
卷十五 梁書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梁書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梁書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梁書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梁書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梁書二十 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梁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梁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梁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梁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唐書一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 唐書三 莊宗紀第一
卷二十八 唐書四 莊宗紀第二
卷二十九 唐書五 莊宗紀第三
卷三十 唐書六 莊宗紀第四
卷三十一 唐書七 莊宗紀第五
卷三十二 唐書八 莊宗紀第六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卷三十九 唐書十五 明宗紀第五
卷四十 唐書十六 明宗紀第六
卷四十一 唐書十七 明宗紀第七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卷四十三 唐書十九 明宗紀第九
卷四十四 唐書二十 明宗紀第十
卷四十五 唐書二十一 閔帝紀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 唐書二十三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 唐書二十四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 唐書二十五 后妃列傳第一
卷五十 唐書二十六 宗室列傳第二
卷五十一 唐書二十七 宗室列傳第三
卷五十二 唐書二十八 列傳第四
卷五十三 唐書二十九 列傳第五
卷五十四 唐書三十 列傳第六
卷五十五 唐書三十一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六 唐書三十二 列傳第八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卷五十八 唐書三十四 列傳第十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 唐書三十六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一 唐書三十七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二 唐書三十八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三 唐書三十九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四 唐書四十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六 唐書四十二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七 唐書四十三 列傳第十九
卷六十八 唐書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
卷六十九 唐書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 唐書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二 唐書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
卷八十 晉書六 高祖紀第六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卷八十二 晉書八 少帝紀第二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
卷八十六 晉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八十七 晉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八十九 晉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九十 晉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九十二 晉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九十三 晉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九十六 晉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卷一百0一 漢書三 隱帝紀上
卷一百0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卷一百0三 漢書五 隱帝紀下
卷一百0四 漢書六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0五 漢書七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0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卷一百0七 漢書九 列傳第四
卷一百0八 漢書十 列傳第五
卷一百0九 漢書十一 列傳第六
卷一百一十 周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一 周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二 周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三 周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四 周書五 世宗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周書六 世宗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周書八 世宗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周書九 世宗紀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周書十 世宗紀第六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二十二 周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二十三 周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一百二十四 周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九 周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一百三十 周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一百三十一 周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僭偽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僭偽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僭偽列傳第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天文志
卷一百四十 志二 歷志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五行志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禮志上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禮志下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樂志上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樂志下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食貨志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刑法志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