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五代史(繁體版)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作者:北宋 · 薛居正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天成二年春正月癸丑朔,帝御明堂殿受朝賀,仗衞如常儀。制曰:「王者祗敬宗祧,統臨寰宇,必順體元之典,特新制義之文。朕以眇躬,獲承丕構,襲三百年之休運,繼二十聖之耿光。馭杇納隍,夕惕之心罔怠;法天師古,日躋之道惟勤。今則載戢干戈,渾同書軌,荷玄穹之睠祐,契兆庶之樂推。檢玉泥金,非敢期于薄德;耕田鑿井,誠有慕于前王。將陳享謁之儀,即備郊丘之禮,宜更稱謂,永耀簡編。今改名為亶,凡在中外,宜體朕懷。」宣制訖,百寮稱賀,有司告郊廟社稷。案楊文公談苑云:唐時避諱最重,人君即位多更名,後唐尚沿其例。明宗初名嗣源,後改名亶,于是楊檀改稱光遠,其金壇及檀州諸州縣皆從改更,則并偏旁字面亦改之。當時明宗在御,臣下避諱之嚴如此。今考薛史楊光遠傳云:初名檀,唐天成中,以明宗改御名為亶,始改名光遠。與談苑合。然閔帝紀尚稱安北都護楊檀,是檀在天成中未嘗改名。又,明宗紀前後皆稱檀州,則地名亦不改,疑談苑所紀不能無誤。薛史紀、傳異文,亦未畫一。丙辰,詔:「端明殿學士班位宜在翰林學士之上,今後如有轉改,只于翰林學士內選任。」先是,端明殿學士班在翰林學士之下,又如三館例,官在職上,趙鳳轉侍郎日,諷宰相府移之。既而禁林序列有不可之言,安重誨奏行此敕,時論便之。癸亥,宰臣鄭珏加特進、門下侍郎兼太微宮使,崇文館大學士任圜加光祿大夫、門下侍郎、監修國史、以端明殿學士、尚書、兵部侍郎馮道為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以太常卿崔恊為中書侍郎、平章事。戊辰,以前鄧州節度使劉玘卒,廢朝。左拾遺李同上言:「天下繫囚,請委長吏逐旬親自引問,質其罪狀真虛,然後論之以法,庶無枉濫。」從之。
       辛未,皇子河中節度使從珂加同平章事。以鎮州留後、檢校司徒王建立為鎮州節度使、檢校太傅。癸酉,第三子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從厚加檢校太保、同平章事、河南尹,判六軍諸衞事。北面副招討房知溫奏,營州界奚陁羅支內附。乙亥,以監門衞大將軍傅璉為右武衞上將軍。丙子,詔曰:「頃自本朝多難,雅道中微,皆尚浮華,罕持廉讓。其有除官蘭省,命秩柏臺,或以人事相疎,或以私讐見訝,稍乖敬奉,遽至棄捐,蓋司長之振威,處君恩而何地。今後應新授官朝謝後,可準例上事,司長不得輒以私事阻滯。其本官亦不得因遭抑挫,託故請假。」
       戊寅,皇子從厚領事于河南府,宰相鄭珏已下會送,非例也。己卯,樞密使、光祿大夫、檢校太保、行兵部尚書安重誨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傅、兼侍中,樞密使、檢校太保、守秘書監孔循加檢校太傅、同平章事。詔崇文館依舊為弘文館。初,同光中,宰相豆盧革以同列郭崇韜父名弘,希其意奏改之,今乃復焉。辛巳,詔曰:「亂離斯久,法制多隳,不有舉明,從何禁止。起今後三京及州使職員名目,是押衙兵馬使,騎馬得有暖坐。諸都軍將衙官使下係名糧者,只得衣紫皂,庶人商旅只著白衣,此後不得參雜。兼有富戶,或投名于勢要,以求影庇;或希假于攝貴,以免丁徭。仰所在禁勘,以肅奸欺。」
       二月壬午朔,新羅遣使朝貢。丁亥,以北京皇城使李繼朗為龍武大將軍,北京都指揮使李從臻為左衞大將軍,捧聖都指揮使李從璨為右監門衞大將軍。戊子,以前北面水陸轉運招撫使、守冀州刺史烏震領宣州節度使。庚寅,陝州節度使、檢校司徒石敬瑭加檢校太傅兼六軍諸衞副使。壬辰,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奏,泗州防禦使、充西川兵馬都監李嚴,扇搖軍眾,尋已處斬。以潁州刺史孫岳為耀州團練使。丙申,以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為景州刺史,尋令中使誅之,夷其族,以其首謀大逆以弒莊宗也。以尚書左丞崔沂為太子少保致仕。壬寅,制曰:荊南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尉、兼尚書令、南平王高季興可削奪官爵,仍令襄州節度使劉訓充南面招討使、知荊南行府事,許州節度使夏魯奇為副招討使,統蕃漢馬步四萬人進討,以其叛故也。又命湖南節度使馬殷以湖南全軍會合。以東川節度使董璋充東南面招討使,新授夔州刺史西方鄴為副招討使,共領川軍下峽州,三面齊進。通鑑考異:梓、夔皆在荊南之西南,而云東南面者,蓋據夔、梓所向言之。
       甲辰,兗州節度使房知溫加同平章事,宋州節度使王晏球加檢校太傅。丁未,以禮部尚書蕭頃為太常卿。戊申,以御史大夫李琪為右僕射,以太子賓客李璘為戶部尚書,以吏部侍郎李德休為禮部尚書,以前吏部侍郎崔貽孫為吏部侍郎,以端明殿學士、戶部侍郎趙鳳為兵部侍郎,依前充職。庚戌,詔諸道節度使男及親嫡骨肉未沾恩命者,特許上聞。河南府新安縣宜為次赤,以雍陵在其界故也。辛亥,以刑部侍郎歸藹為戶部侍郎。
       三月壬子朔,以中書舍人馬縞為刑部侍郎。幸會節園,宰相、樞密使及在京節度使共進錢絹,請開宴。癸丑,遣供奉官賈俊使淮南。賈俊,九國志作賈進,攷冊府元龜所引薛史亦作「俊」,今仍其舊。甲寅,以西川節度副使李敬周為遂州武信軍留後。乙卯,開府儀同三司、司徒致仕趙光逢可太保致仕,仍封齊國公。以武信軍節度使李紹文卒廢朝。丙辰,宰相判三司任圜奏:「諸道藩府,請依天復三年已前許貢綾絹金銀,隨其土產折進馬之直。又請選孳生馬,分置監牧。」並從之。五代會要:任圜奏:三京留守、諸道節度觀察、諸州防禦使、刺史,每年應聖節及正、至等節貢奉,或討伐勝捷,各進獻馬。伏見本朝舊事,雖以獻馬為名,多將綾絹金銀折充馬價,蓋跋涉之際,護養稍難,因此羣方俱為定制。自今後伏乞除蕃部進駝馬外,諸州所進馬,許依天復三年已前事例,隨其土產折進價直,冀貢輸之稍易,又誠敬之獲申。兼欲于諸處揀孳生馬,準舊制分置監牧,仍委三司使別具制置奏聞。太常丞段顒請國學五經博士各講本經,以申橫經齒冑之義,從之。庚申,以前澤潞節度使、檢校太傅、兼侍中孔勍為河陽節度使,壬戌,幸甘水亭。甲子,青州節度使霍彥威加檢校太尉、兼中書令,以大內皇城使、守饒州刺史李從璋為應州節度使。丁卯,詔:「所在府縣糾察殺牛賣肉,犯者準條科斷。其自死牛即許貨賣,肉斤不得過五錢,鄉村民家死牛,但報本村所由,準例輸皮入官。」癸酉,以戶部侍中、知制誥盧詹為中書舍人。
       夏四月辛巳朔,房知溫奏:「前月二十一日,盧臺戍軍亂,害副招討甯國軍節度使烏震,尋與安審通斬殺亂兵訖。」案五代春秋:盧臺戍軍亂,房知溫討平之。據是書房知溫傳及通鑑,知溫初誘戍軍為亂,繼恐事不濟,乃與安審通謀討亂兵也。五代春秋所書殊非事實。帝聞之,廢朝一日,贈震太傅。新羅國遣使貢方物。丁亥,以華州留後劉彥琮為本州節度使。是日,幸會節園宴近臣。己丑,以兵部侍郎崔居儉權知尚書左丞,以戶部侍郎王權為兵部侍郎,以禮部侍郎裴皡為戶部侍郎,以翰林承旨、守中書舍人李愚為禮部侍郎充職。庚寅,御史臺奏:「今月三日廊下食,百官坐定,兩省官方來,自五品下輒起。」詔曰:「每赴廊餐,如對御宴,若行私禮,是失朝儀,各罰半月俸。」五代會要:長興三年五月詔:文武兩班,每遇入閤賜食,從前御史臺官及諸朝官皆在敷政門外兩廊食,惟北省官于敷政門內別坐,既為隔門,各不相見,致行坐不齊,難于肅整。今後每遇入閤賜食,北省官亦宜于敷政門外東廊下設席,以北首為上,待班齊一時就坐。
       詔:「盧臺亂軍龍晊所部鄴都奉節等九指揮三千五百人,在營家口骨肉,並可全家處斬。」龍晊所部之眾,即梁故魏博節度使楊師厚之所招置也,皆天下雄勇之士,目其都為銀槍効節,僅八千人。師厚卒,賀德倫不能制。西迎莊宗入魏,從征河上,所向有功。莊宗一統之後,雖數頒賫,而驕縱無厭。同光末,自貝州劫趙在禮,據有魏博。及帝纘位,在禮冀脫其禍,潛奏願赴朝覲,遂除皇子從榮為帥,乃令北禦契丹。是行也,不支甲冑,惟幟于長行表隊伍而已,故俛首遄征。在途聞李嚴為孟知祥所害,以為劍南阻絕,互相煽動。及屯于盧臺,會烏震代房知溫為帥,轉增浮說。震與房知溫博于東寨,日亭午,大譟于營外,知溫上馬出門,為甲士所擁,且曰:「不與兒郎為主,更何處去?」知溫紿之曰:「馬軍皆在河西,步卒獨何為也!」遂得躍馬登舟,濟于西岸。安審通戢騎軍不動,知溫與審通謀伺便攻之,令亂兵卷甲南行。騎軍徐進,部伍嚴整。叛者相顧失色,列炬宵行,疲于荒澤。遲明,潛令外州軍別行,知溫等遂擊亂軍,橫尸于野,餘眾復趨舊寨,至則已焚之矣。翌日,盡戮之,脫于叢草溝塍者十無二三,迨夜竄于山谷,稍奔于定州。及王都之敗,乃無噍類矣。癸巳,兗州節度使房知溫加侍中,齊州防禦使安審通加檢校太傅,並賞盧臺之功也。
       丁酉,偽吳楊溥遣移署右威衞將軍雷現貢端午禮幣。辛丑,以前利州節度使張敬詢為雲州節度使。遣樞密使孔循赴荊南城下,時招討使劉訓有疾故也。甲辰,以戶部侍郎韓彥惲為秘書監。是日,幸石敬瑭、安重誨第。丙午,故振武節度使李嗣恩贈太尉,以司封郎中、充樞密院直學士閻至為左諫議大夫充職。右諫議大夫梁文矩上言,平蜀以來,軍人剽略到西川人口甚多,骨肉阻隔,恐傷和氣,請許收認。帝仁慈素深,因文矩之奏,詔河南、河北舊因兵火擄隔者,並從識認。是日,郢州進白鵲。
       五月癸丑,以福建留後、檢校太傅、舒州刺史王延鈞為檢校太師、守中書令,充福建節度使、瑯琊郡王,以太常卿蕭頃為吏部尚書。是日,懷州進白鵲。戊午,以三司副使、守太子賓客張格卒廢朝。以翰林學士、駕部郎中、知制誥竇夢徵為中書舍人充職。癸亥,遣宣徽使張延朗調發郡縣糧運赴荊南城下,仍以軍法從事。以右龍武統軍崔公實為左龍武統軍,以前復州刺史高行周為右龍武統軍。割果州屬郡。乙丑,偽吳楊溥貢新茶。滄州進白鶴。庚午,詔罷荊南之師,既而令軍士散掠居民而迴。詔:「文武臣寮及諸道節度使、刺史,有父母在者,各與恩澤。」宰臣任圜表辭三司事,乃以樞密院承旨孟鵠充三司副使權判。
       六月壬午,華州、邢州進兩岐麥,兗州進三足烏。丙戌,宰相任圜落平章事,守太子少保。丁亥,詔天下除併無名額寺院。以宣徽北院使張延朗為右武衞大將軍、判三司,依前宣徽使、檢校司徒。辛卯,大理少卿王鬱上言:「凡決極刑,準敕合三覆奏,近年以來,全隳此法,伏乞今後決前一日許一覆奏。」從之。壬辰,南面招討使、知荊南行府事、襄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劉訓責授檢校右僕射、守檀州刺史。訓南征無功,故有是譴。詔喪葬之家,送終之禮不得過度。乙未,戶部尚書李璘上言:「請朝班自四品以上官各許薦令錄兩人,五品官各薦簿尉兩人,案:五代會要作五品、六品官各許薦簿尉兩人,原本疑脫「六品」二字。功過賞罰,與舉者同之。」詔從之。其所舉人,仍于官告內標所舉姓名,或有不公,案:原本脫「公」字,今從五代會要增入。連坐舉主。仍令三品已上各舉堪任兩使判官者。丙申,以天策上將軍、湖南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守尚書令、楚王馬殷為守太師、尚書令,封楚國王。庚子,幸白司馬陂,祭突厥神,從北俗之禮也。
       秋七月庚戌朔,以宋州節度使王晏球充北面行營副招討使。癸丑,以左金吾將軍烏昭遠為左衞上將軍,充入蠻國信使。中書奏:「馬殷封楚國王,禮文不載國王之制,請約三公之儀,用竹冊。」從之。壬戌,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孟知祥加檢校太尉、兼侍中,東川董璋加爵邑。以左効義指揮使元習為資州刺史,右効義指揮使盧密為雅州刺史。癸亥,幸冷泉宮。甲子,以檢校工部尚書謝洪為宿州團練使。夔州刺史西方鄴奏,殺敗荊南賊軍,收峽內三州。案通鑑:六月,西方鄴敗荊南水軍于峽中,復取夔、忠、萬三州。是書繫七月甲子,蓋以奏聞之日為據。歐陽史與是書同。丙寅,升夔州為甯江軍,以鄴為節度使。戊辰,詔曰:「頃因本朝親王遙領方鎮,遂有副大使知節度事,年代已深,相沿未改。其東川、西川今後落副大使,只云節度使。」庚午,遂州留後李敬周、鄜州留後劉伸殷並正授本州節度使。壬申,兗州節度使房知溫移鎮徐州,徐州節度使安元信移鎮襄州,滄州節度使趙在禮移鎮兗州。以齊州防禦使安審通為滄州節度使。是日,詔陵州、合州長流百姓豆盧革、韋說等,宜令逐處刺史監賜自盡,其骨肉並放逐便。案:五代春秋作元年七月,殺豆盧革、韋說。攷歐陽史,元年七月,貶豆盧革為辰州刺史,韋說漵州刺史。甲申,流革于陵州,說于合州。二年七月,殺豆盧革、韋說。與是書同。五代春秋統繫于元年,誤也。是日,逐段凝于遼州,劉訓于濮州,溫韜于德州。甲戌,太子少保任圜上表乞致仕,仍于外地尋醫,詔從之。丁丑,以左金吾大將軍曹廷隱為齊州防禦使。
       八月己卯朔,日有食之。辛巳,以右諫議大夫孔昭序為給事中,以秘書少監崔憓為右諫議大夫。壬午,以右驍衞大將軍劉衡為左領衞上將軍;以鄴都副留守趙敬怡為右衞上將軍,判興唐府事。乙酉,昆明大鬼主羅殿王、普露靜王九部落,各差使隨牂牁、清州八郡刺史宋朝化等一百五十三人來朝,進方物,各賜官告、繒綵、銀器放還蕃。丙戌,以御史中丞盧文紀為工部尚書,以右諫議大夫梁文矩為御史中丞。鄧州留後陶玘貶嵐州司馬,以其為內鄉縣令盛歸仁所訟,稅外科率故也。仍賜歸仁緋袍魚袋。癸巳,幸皇子從榮第,宣禁中伎樂觀宴,從榮進馬及器幣,帝因以伎樂賜之。華州上言,渭河泛濫害稼。丁酉,以吏部郎中、襲文宣公孔邈為左諫議大夫。史館修撰趙熙上言:「應內中宮事及詔書奏對,應不到中書者,請委內臣一人抄錄,月終送史館。」詔差樞密直學士錄送。青州進芝草。新州奏,契丹乞置互市。癸卯,汴州節度使朱守殷加兼侍中,鄆州節度使符習加檢校太尉。甲辰,皇子從榮娶鄜州節度使劉仲殷女,是夕禮會,百寮表賀。
       九月辛亥,義武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中書令王都加食邑實封。幽州節度使趙德鈞加檢校太尉,鎮州節度使王建立加同平章事。偽吳楊溥遣使以應聖節貢獻。己未,以前雲州節度使高行珪為鄧州節度使。是日,出御扎曰:「歷代帝王,以時巡狩,一則遵于禮制,一則按察方區。矧彼夷門,控茲東夏,當先帝戡平之始,為眇躬殿守之邦,俗尚貞純,兵懷忠勇。自元臣鎮靜,庶事康和,兆民咸樂于有年,闔境彌堅於望幸,事難違眾,議在省方。朕取十月七日親幸汴州。」庚申,以衞尉卿李延光為大理卿。北京留守李彥超上言:「先父存審,本姓符氏,蒙武皇賜姓,乞却還本姓。」從之。乙丑,夏州節度使李仁福、鳳翔節度使李從曮、朔方節度使韓洙,並加食邑,改賜功臣。以汝州防禦使趙延壽為河陽節度使,以比部郎中、知制誥劉贊為中書舍人,以河陽掌書記程遜為比部員外郎、知制誥,以代州刺史李德珫為蔚州刺史。
       丙寅,樞密使孔循兼東都留守。襄州夏魯奇上言,荊南高季興遣使持書乞修貢奉,詔魯奇不納。詔諸州錄事參軍,不得兼使府賓職。己巳,鄧州節度使史敬鎔加檢校太保,同州節度使盧質加檢校司徒。御史臺奏:「每遇入閤,舊例只一員侍御史在龍墀邊祗候,彈奏公事,或有南班失儀,點檢不及。今欲依常朝例,差殿中侍御史二員,押鐘鼓樓位,仍各綴供奉班出入。」從之。以青州節度副使湻于晏為亳州團練使。契丹遣使摩琳孟袞舊作梅老沒骨,今改正。已下朝貢。戊寅,西川奏:據黎州狀,雲南使趙和于大渡河南起舍一間,留信物十五籠,并雜牋詩一卷,遞至闕下。
       冬十月己卯朔,帝御文明殿視朝。癸未,亳州刺史李鄴貶郴州司戶,又貶崖州長流百姓,所在賜自盡。判官樂文紀配祁州,責其違法黷貨也。乙酉,駕發西京,詔留宰相崔協以奉祠祭。丁亥,帝宿于滎陽。汴州朱守殷奏,都指揮使馬彥超謀亂,已處斬訖。戊子,次京水,知朱守殷反,帝親統禁軍倍程前進。翌日,至汴州,攻其城,拔之,守殷伏誅。丙申,磁州刺史藥縱之上言今月十二日,供奉官王仁鎬至,稱制殺太子少保致仕任圜。案:安重誨害任圜,五代春秋及通鑑俱不書日。歐陽史作乙未,殺太子少保致仕任圜。據是書作十二日,是年十月為己卯朔,十二日乃庚寅也,與歐陽史異日。契丹遣使持書求碑石,欲為其父表其葬所。戊戌,詔曰:「諸道州府,自同光三年已前所欠秋夏稅租,并主持務局敗闕課利,并沿河舟船折欠,天成元年殘欠夏稅,並特與除放。」時重誨既搆任圜之禍,恐人非之,思沛恩于眾以掩己過,乃奏曰:「三司積欠約二百萬貫,虛係賬額,請並蠲放。」帝重違其意,故有是詔。時議者以蠲隔年之賦,猶或惠民,場院課利一概除之,得不啟奸倖之門乎!
       己亥,詔曰:「太子少保致仕任圜,早推勳舊,曾委重難,既退免于劇權,俾優閑于外地。而乃不遵禮分,潛附守殷,緘題罔避于嫌疑,情旨頗彰于怨望。自收汴壘,備見蹤由,若務含弘,是孤典憲。尚全大體,止罪一身,已令本州私第自盡,其骨肉親情僕使等並皆放罪。」辛丑,詔曰:「后來其蘇,動必從于人欲;天監厥德,靜宜布于國恩。近者言幸浚郊,暫離洛邑,蓋逢歲稔,共樂時康。不謂奸臣遽彰逆狀,為厲之階既甚,覆宗之禍自貽。以致近輔生靈,遘此多端紛擾,永言軫惻,無輟寐興。宜覃雨露之恩,式表雲雷之澤,應汴州城內百姓,既經驚劫,宜放二年屋租;諸處有曾受逆人文字者,隨處焚毀。應天下禁囚徒,除十惡五逆、殺人放火、劫盜、合造毒藥、官典犯贓、偽行印信、屠牛外,罪無輕重,並從釋放。應有民年八十已上及家長者有廢疾者,免一丁差役」云。以山南西道節度使張筠為西京留守,行京兆尹。青州節度使霍彥威差人走馬進箭一對,賀誅朱守殷,帝却賜彥威箭一對。傳箭,番家之符信也,起軍令眾則使之,彥威本非蕃將,以臣傳箭于君,非禮也。癸卯,以權知汴州事、陝州節度使石敬瑭為汴州節度使、兼六軍諸衞副使、侍衞親軍馬步都指揮使。鳳翔奏,地震。丙午,威武軍節度副使、檢校太尉、守建州刺史王延亶加同平章事、守建州刺史,充奉國軍節度副使、兼威武軍節度副使。詔割施州却屬黔南。
       十一月己酉,帝祭蕃神于郊外。庚戌,以皇城使、行袁州刺史李從敏為陝州節度使。乙卯,青州霍彥威、鄆州符習來朝。以太子詹事溫輦為吏部侍郎。徐州房知溫來朝。戊午,黔南節度使李紹義加檢校太保。庚申,皇子河中節度使、檢校太保、同平章事從珂,鄴都留守、檢校太保、同平章事從榮,河南尹、判六軍諸衞事、檢校太保、同平章事從厚,並加檢校太傅,進爵邑。貝州刺史竇廷琬上言:請制置慶州青白兩池,逐年出絹十萬疋,米萬石。詔升慶州為防禦所,以廷琬為使。壬申,詔霍彥威等歸藩。詔太宗朝左僕射李靖可冊贈太保,鄭州僕射陂可改為太保陂。時議者以僕射陂者,後魏孝文帝賜僕射李冲,故因以為名,及是命之降以為李靖,蓋誤也。契丹遣使摩琳舊作梅老,今改正。等來乞通和。
       十二月戊寅朔,以前鳳翔留後高允貞為右監門大將軍。詔以施州為夔州屬郡,以其便近故也。遣飛勝指揮使于契丹,賜契丹王錦綺、銀器等,兼賜其母繡被纓絡。己卯,蔚州刺史周令武得代歸闕,帝問北州事,令武奏曰:「山北甚安,諸蕃不相侵擾。鴈門已北,東西數千里,3ab7粟不過十錢。」帝悅,顧謂左右曰:「須行善事,以副天道。」居數日,帝延宰臣于元德殿,言及民事,馮道奏曰:「莊宗末年,不撫軍民,惑于聲樂,遂致人怨國亂。陛下自膺人望,歲時豐稔,亦湻化所致也。更願居安思危。」帝然之。許州地震。庚辰,皇子鄴都留守從榮移鎮太原。以北京留守符彥超為潞州節度使。乙酉,以彰國軍節度使李從璋昧于政理,詔歸闕。敕新及第進士有聞喜宴,逐年賜錢四十萬。己丑,兗州節度使趙在禮來朝。詔出潛龍宅米以賑百官。壬辰,以太傅致仕齊國公趙光逢卒輟朝。丙申,許州節度使夏魯奇移鎮遂州。庚子,幸石敬瑭公署及康義誠私第。甲辰,狩于東郊,獵也。丙午,追尊四廟,以應州舊宅為廟。永樂大典卷七千一百六十四。

本书目录

卷一 梁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五 梁書五 太祖紀第五
卷六 梁書六 太祖紀第六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卷八 梁書八 末帝紀上
卷九 梁書九 末帝紀中
卷十 梁書十 末帝紀下
卷十一 梁書十一 后妃列傳第一
卷十二 梁書十二 宗室列傳第二
卷十三 梁書十三 列傳第三
卷十四 梁書十四 列傳第四
卷十五 梁書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梁書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梁書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梁書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梁書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梁書二十 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梁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梁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梁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梁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唐書一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 唐書三 莊宗紀第一
卷二十八 唐書四 莊宗紀第二
卷二十九 唐書五 莊宗紀第三
卷三十 唐書六 莊宗紀第四
卷三十一 唐書七 莊宗紀第五
卷三十二 唐書八 莊宗紀第六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卷三十九 唐書十五 明宗紀第五
卷四十 唐書十六 明宗紀第六
卷四十一 唐書十七 明宗紀第七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卷四十三 唐書十九 明宗紀第九
卷四十四 唐書二十 明宗紀第十
卷四十五 唐書二十一 閔帝紀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 唐書二十三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 唐書二十四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 唐書二十五 后妃列傳第一
卷五十 唐書二十六 宗室列傳第二
卷五十一 唐書二十七 宗室列傳第三
卷五十二 唐書二十八 列傳第四
卷五十三 唐書二十九 列傳第五
卷五十四 唐書三十 列傳第六
卷五十五 唐書三十一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六 唐書三十二 列傳第八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卷五十八 唐書三十四 列傳第十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 唐書三十六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一 唐書三十七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二 唐書三十八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三 唐書三十九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四 唐書四十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六 唐書四十二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七 唐書四十三 列傳第十九
卷六十八 唐書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
卷六十九 唐書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 唐書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二 唐書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
卷八十 晉書六 高祖紀第六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卷八十二 晉書八 少帝紀第二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
卷八十六 晉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八十七 晉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八十九 晉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九十 晉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九十二 晉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九十三 晉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九十六 晉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卷一百0一 漢書三 隱帝紀上
卷一百0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卷一百0三 漢書五 隱帝紀下
卷一百0四 漢書六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0五 漢書七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0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卷一百0七 漢書九 列傳第四
卷一百0八 漢書十 列傳第五
卷一百0九 漢書十一 列傳第六
卷一百一十 周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一 周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二 周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三 周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四 周書五 世宗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周書六 世宗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周書八 世宗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周書九 世宗紀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周書十 世宗紀第六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二十二 周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二十三 周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一百二十四 周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九 周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一百三十 周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一百三十一 周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僭偽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僭偽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僭偽列傳第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天文志
卷一百四十 志二 歷志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五行志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禮志上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禮志下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樂志上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樂志下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食貨志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刑法志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