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五代史(繁體版)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
作者:北宋 · 薛居正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開運三年冬十月甲子,正衙命使冊皇太妃安氏。乙丑,以樞密直學士、禮部侍郎邊光範為翰林學士,以給事中邊歸讜為左散騎常侍,以翰林學士、祠部員外郎、知制誥張沆為右諫議大夫。辛未,以鄴都留守杜威為北面行營都招討使,以侍衞親軍都指揮使、鄆州節度使李守貞為兵馬都監,兖州安審琦為左右廂都指揮使,徐州符彥卿為馬軍左廂都指揮使,滑州皇甫遇為馬軍右廂都指揮使,貝州梁漢璋為馬軍都排陣使,前鄧州案:原本有闕文。宋彥筠為步軍左廂都指揮使,奉國左廂都指揮使王饒為步軍右廂都指揮使,洺州團練使薛懷讓為先鋒都指揮使。案:通鑑載當時敕牓曰:先取瀛、鄚,安定關南;次復幽、燕,盪平塞北。蓋狃于陽城之役而驟驕也。癸酉,冊吳國夫人馮氏為皇后。乙亥,以侍衞馬軍都指揮使李彥韜權知侍衞司事。丙戌,鳳翔節度使秦王李從曮薨,輟朝,贈尚書令。丁亥,邠州節度使李德珫卒,輟朝,贈太尉。
       十一月戊子朔,以給事中盧撰為右散騎常侍,以尚書兵部郎中兼侍御史、知雜事陳觀為左諫議大夫。觀以祖諱「義」,乞改官,尋授給事中。庚寅,樞密使、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平章事馮玉加尚書右僕射,以皇子鎮寕軍節度使延煦為陝州節度使,以陝州留後焦繼勳為鳳翔留後,以前定州留後安審琦為邠州留後,以右僕射和凝為左僕射。甲午,兩浙節度使吳越國王錢弘佐起復舊任。丁酉,詔李守貞知幽州行府事。戊申,日南至,御崇元殿受朝賀。是月,北面行營招討使杜威率諸將領大軍自鄴北征,師次瀛州城下,貝州節度使梁漢璋戰死。杜威等以漢璋之敗,遂收軍而退。行次武強,聞戎王入寇,欲取直路,自冀、貝而南。會張彥澤領騎自鎮定至,且言契丹可破之狀,于是大軍西趨鎮州。
       十二月丁巳朔,案:以下有闕文。據通鑑云:丁巳朔,李穀自書密奏,言大軍危急之勢,請車駕幸滑州,遣高行周、符彥卿扈從,及發兵守澶州、河陽,以備敵之奔衝。遣軍將關勳走馬上之。己未,杜威奏,駐軍于中渡橋。案通鑑:甲寅,杜威等至中渡橋。十二月己未,帝始聞大軍屯中渡。胡三省注云:強寇深入,諸軍孤危,而驛報七日始達,晉之為兵可知矣。歐陽史作己未,杜威軍于中渡,蓋以奏聞之日為駐軍之日。庚申,以前司農卿儲延英為太子賓客。詔徐州符彥卿屯澶州。辛酉,詔澤潞、鄴都、邢洺、河陽運糧赴中渡,杜威遣人口奏軍前事宜,勢迫故也。壬戌,又遣高行周屯澶州,景延廣守河陽。博野縣都監張鵬入奏蕃軍事勢。丙寅,定州李殷奏,前月二十八日夜,領捉生四百人往曲陽嘉山下,逢賊軍車帳,殺千餘人,獲馬二百匹。詔宋州高行周充北面行營都部署,符彥卿充副,邢州方太充都虞候,領後軍駐于河上,以備敵騎之奔衝也。時契丹遊騎涉滹水而南,至欒城縣。自是中渡寨為蕃軍隔絕,探報不通,朝廷大恐,故委行周等繼領大師守扼津要,且以張其勢也。己巳,邢州方太奏,此月六日,契丹與王師戰于中渡,王師不利,奉國都指揮使王清戰死。庚午,幸沙臺射兔。壬申,始聞杜威、李守貞等以此月十日率諸軍降于契丹。案遼史:杜重威等降于遼,在十二月丙寅,與薛史同。歐陽史作壬戌,疑誤。考歐紀,壬戌之日,自紀滹沱戰敗,而杜威等之降上不係日,觀杜重威傳明著十二月丙寅,于薛史未嘗不合也。是夜,相州節度使張彥澤受契丹命,率先鋒二千人,自封丘門斬關而入。癸酉旦,張彥澤頓兵于明德門外,京城大擾。前曹州節度使石贇死,帝之堂叔也。時自中渡寨隔絕之後,帝與大臣端坐憂危,國之衞兵悉在北面,計無所出。十六日聞滹水之降,是夜,偵知張彥澤已至滑州,召李崧、馮玉、李彥韜入內計事,方議詔河東劉知遠起兵赴難,至五鼓初,張彥澤引蕃騎入京。宮中相次火起,帝自攜劔驅擁后妃已下十數人,將同赴火,為親校薛超所持,俄自寬仁門遞入契丹主與皇太后書,帝乃止,旋令撲滅煙火。大內都點檢康福全在寬仁門宿衞,登樓覘賊,彥澤呼而下之。癸酉,帝奉表于戎主曰:
       孫臣某言:今月十七日寅時,相州節度使張彥澤、都監富珠哩舊作傅住兒,今改正。部領大軍入京,賫到翁皇帝賜太后書示,于滹沱河降下杜重威一行馬步兵士,見領蕃漢步騎來幸汴州者。
       往者,唐運告終,中原失馭,數窮否極,天缺地傾。先人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兵連禍結,力屈勢孤。翁皇帝救患摧剛,興利除害,躬擐甲冑,深入寇塲。犯露蒙霜,度雁門之險;馳風掣電,行中冀之誅。黃鉞一麾,天下大定,勢凌宇宙,義感神明,功成不居,遂興晉祚,則翁皇帝有大造于石氏也。
       旋屬天降鞠凶,先君即世,臣遵承遺旨,纘紹前基,諒陰之初,荒迷失次,凡有軍國重事,皆委將相大臣。至于擅繼宗祧,既非稟命;輕發文字,輒敢抗尊。自啟衅端,果貽赫怒,禍至神惑,運盡天亡。十萬師徒,皆望風而束手;億兆黎庶,乘延頸以歸心。臣負義包羞,貪生忍恥,自貽顛覆,上累祖宗,偷度朝昏,苟存視息。翁皇帝若惠顧疇昔,稍霽雷霆,未賜靈誅,不絕先祀,則百口荷更生之德,一門銜無報之恩,雖所願焉,非敢望也。臣與太后並妻馮氏及舉家戚屬,見于郊野面縛俟罪次。所有國寶一面、金印三面,今遣長子陝府節度使延煦、次子曹州節度使延寶管押進納,並奉表請罪,陳謝以聞。
       甲戌,張彥澤遷帝與太后及諸屬于開封府,遣控鶴指揮使李榮將兵監守。是夜,開封尹桑維翰、宣徽使孟承誨皆遇害。帝以契丹主將至,欲與太后出迎,彥澤先表之,稟契丹主之旨報云:「比欲許爾朝覲上國,臣僚奏言,豈有兩個天子道路相見!今賜所佩刀子,以慰爾心。」己卯,皇子延煦、延寶自帳中迴,得偽詔慰撫,帝表謝之。時契丹主以所送傳國寶製造非工,與載籍所述者異,使人來問。帝進狀曰:「頃以偽主王從珂于洛京大內自焚之後,其真傳國寶不知所在,必是當時焚之。先帝受命,旋製此寶,在位臣僚,備知其事,臣至今日,敢有隱藏」云。時移內庫至府,帝使人取帛數段,主者不與,謂使者曰:「此非我所有也。」又使人詣李崧求酒,崧曰:「臣有酒非敢愛惜,慮陛下杯酌之後憂躁,所作別有不測之事,臣以此不敢奉進。」丙戌晦,百官宿封禪寺。
       明年正月朔,契丹主次東京城北,百官列班,遙辭帝于寺,詣北郊以迎契丹主。帝舉族出封丘門,肩轝至野,契丹主不與之見,遣泊封禪寺。文武百官素服紗帽,迎謁契丹主於郊次,俯伏俟罪,契丹主命起之,親自慰撫。契丹主遂入大內,至昏出宮,是夜宿于赤岡。偽詔應晉朝臣僚一切仍舊,朝廷儀制並用漢禮。戊子,殺鄭州防禦使楊承勳,責以背父之罪,令左右臠割而死。遼史:以其弟承信為平盧軍節度使,襲父爵。己丑,斬張彥澤于市,以其剽劫京城,恣行屠害也。遼史:以張彥澤擅徙重貴開封,殺桑維翰,縱兵大掠,不道,斬于市。庚寅,洛京留守景延廣自扼吭而死。辛卯,契丹制,降帝為光祿大夫、光祿,遼史避諱作崇祿。檢校太尉,封負義侯,黃龍府安置,其地在渤海國界。癸巳,遷帝于封禪寺,遣蕃大將崔廷勳將兵守之。癸卯,帝與皇太后李氏、皇太妃安氏、皇后馮氏、皇弟重睿、皇子延煦延寶俱北行,以宮嬪五十人、內官三十人、案:遼史作內宦三人。東西班五十人、醫官一人、控鶴官四人、御厨七人、茶酒三人、儀鸞司三人、軍健二十人從行。案:遼史作健卒十人。宰臣趙瑩、樞密使馮玉、侍衞馬軍都指揮使李彥韜隨帝入蕃,契丹主遣三百騎援送而去。所經州郡,長吏迎奉,皆為契丹主阻絕,有所供饋亦不通。宋史李穀傳:少帝蒙塵而北,舊臣無敢候謁者,穀獨拜迎于路,君臣相對泣。穀曰:「臣無狀,負陛下。」因傾囊以獻。嘗一日,帝與太后不能得食,乃殺畜而啖之。帝過中渡橋,閱杜重威營寨之迹,慨然憤歎,謂左右曰:「我家何負,為此賊所破,天乎!天乎!」于是號慟而去。至幽州,傾城士庶迎看于路,見帝慘沮,無不嗟嘆。宣政雜錄:徽宗北狩,經薊縣梁魚務,有還鄉橋,石少帝所命名也,里人至今呼之。駐留旬餘,州將承契丹命,犒帝于府署,趙延壽母以食饌來獻。自范陽行數十程,過薊州、平州,至榆關沙塞之地,略無供給,每至宿頓,無非路次,一行乏食,宮女、從官但採木實野蔬,以救飢弊。又行七八日至錦州,契丹迫帝與妃后往拜案巴堅舊作阿保機,今改正。遺像,帝不勝屈辱,泣曰:「薛超誤我,不令我死,以至今日也。」又行十數程,渡遼水,至黃龍府,此即戎王所命安置之地也。
       六月,契丹國母召帝一行往懷密州,州在黃龍府西北千餘里。行至遼陽,皇后馮氏以帝陷蕃,過受艱苦,令內官潛求毒藥,將自飲之,並以進帝,不果而止。又行二百里,會國母為永康王所執,永康王請帝却往遼陽城駐泊,帝遣使奉表于永康,且賀克捷,自是帝一行稍得供給。
       漢乾祐元年四月,永康王至遼陽,帝與太后並詣帳中,帝御白衣紗帽,永康止之,以常服謁見。帝伏地雨泣,自陳過咎,永康使左右扶帝上殿,慰勞久之,因命設樂行酒,從容而罷。永康帳下從官及教坊內人望見故主,不勝悲咽,內人皆以衣帛藥餌獻遺于帝。及永康發離遼陽,取內官十五人、東北班十五人及皇子延煦,並令隨帳上陘,陘即蕃王避暑之地也。有綽諾錫里舊作禪奴舍利,今改正。者,即永康之妻兄也,知帝有小公主在室,詣帝求之,帝辭以年幼不可。又有東西班數輩善于歌唱,綽諾又請之,帝乃與之。後數日,永康王馳取帝幼女而去,以賜綽諾。至八月,永康王下陘,太后馳至霸州,詣永康,求于漢兒城寨側近賜養種之地,永康許諾,令太后于建州住泊。
       漢乾祐二年二月,帝自遼陽城發赴建州。行至中途,太妃安氏得疾而薨,乃焚之,載其襯骨而行。帝自遼陽行十數日,過儀州、霸州,遂至建州。節度使趙延暉盡禮奉迎,館帝于衙署中。其後割寨地五十餘頃,其地至建州數十里,帝乃令一行人員于寨地內築室分耕,給食于帝。是歲,舒嚕舊作述律,今改正。王子遣契丹數騎詣帝,取內人趙氏、聶氏疾馳而去,趙、聶者,帝之寵姬也,及其被奪,不勝悲憤。
       漢乾祐三年八月,太后薨。周顯德初,有漢人自塞北而至者,言帝與后及諸子俱無恙,猶在建州,其隨從職官役使人輩,自蕃中亡歸,物故者大半矣。永樂大典卷一萬五千六百四十九。 郡齋讀書志云:晉朝陷蕃記,范質撰。質,石晉末在翰林,為出帝草降表,知其事為詳。記少帝初遷于黃龍府,後居于建州,凡十八年而卒。案:契丹丙午歲入汴,順數至甲子歲為十八年,實太祖乾德二年也。 五代史補:少主之嗣位也,契丹以不俟命而擅立;又,景延廣辱其使,契丹怒,舉國南侵。以駙馬都尉杜重威等領駕下精兵甲禦之于中渡河橋。既而契丹之眾已深入,而重威等奏報未到朝廷。時桑維翰罷相,為開封府尹,謂僚佐曰:「事急矣,非大臣鉗口之時。」乃叩內閣求見,欲請車駕親征,以固將士之心。而少主方在後苑調鷹,至暮竟不召。維翰退而歎曰:「國家阽危如此,草澤逋客亦宜下問,況大臣求見而不召耶!事亦可知矣。」未幾,杜重威之徒降于契丹,少主遂北遷焉。
       史臣曰:少帝以中人之才,嗣將墜之業,屬上天不祐,仍歲大飢,尚或絕強敵之歡盟,鄙輔臣之謀略。奢淫自縱,謂有泰山之安;委託非人,坐受平陽之辱。族行萬里,身老窮荒,自古亡國之醜者,無如帝之甚也。千載之後,其如恥何,傷哉!永樂大典卷一萬五千六百四十九。

本书目录

卷一 梁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五 梁書五 太祖紀第五
卷六 梁書六 太祖紀第六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卷八 梁書八 末帝紀上
卷九 梁書九 末帝紀中
卷十 梁書十 末帝紀下
卷十一 梁書十一 后妃列傳第一
卷十二 梁書十二 宗室列傳第二
卷十三 梁書十三 列傳第三
卷十四 梁書十四 列傳第四
卷十五 梁書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梁書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梁書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梁書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梁書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梁書二十 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梁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梁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梁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梁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唐書一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 唐書三 莊宗紀第一
卷二十八 唐書四 莊宗紀第二
卷二十九 唐書五 莊宗紀第三
卷三十 唐書六 莊宗紀第四
卷三十一 唐書七 莊宗紀第五
卷三十二 唐書八 莊宗紀第六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卷三十九 唐書十五 明宗紀第五
卷四十 唐書十六 明宗紀第六
卷四十一 唐書十七 明宗紀第七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卷四十三 唐書十九 明宗紀第九
卷四十四 唐書二十 明宗紀第十
卷四十五 唐書二十一 閔帝紀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 唐書二十三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 唐書二十四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 唐書二十五 后妃列傳第一
卷五十 唐書二十六 宗室列傳第二
卷五十一 唐書二十七 宗室列傳第三
卷五十二 唐書二十八 列傳第四
卷五十三 唐書二十九 列傳第五
卷五十四 唐書三十 列傳第六
卷五十五 唐書三十一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六 唐書三十二 列傳第八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卷五十八 唐書三十四 列傳第十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 唐書三十六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一 唐書三十七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二 唐書三十八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三 唐書三十九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四 唐書四十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六 唐書四十二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七 唐書四十三 列傳第十九
卷六十八 唐書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
卷六十九 唐書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 唐書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二 唐書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
卷八十 晉書六 高祖紀第六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卷八十二 晉書八 少帝紀第二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
卷八十六 晉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八十七 晉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八十九 晉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九十 晉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九十二 晉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九十三 晉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九十六 晉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卷一百0一 漢書三 隱帝紀上
卷一百0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卷一百0三 漢書五 隱帝紀下
卷一百0四 漢書六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0五 漢書七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0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卷一百0七 漢書九 列傳第四
卷一百0八 漢書十 列傳第五
卷一百0九 漢書十一 列傳第六
卷一百一十 周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一 周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二 周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三 周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四 周書五 世宗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周書六 世宗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周書八 世宗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周書九 世宗紀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周書十 世宗紀第六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二十二 周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二十三 周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一百二十四 周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九 周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一百三十 周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一百三十一 周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僭偽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僭偽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僭偽列傳第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天文志
卷一百四十 志二 歷志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五行志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禮志上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禮志下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樂志上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樂志下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食貨志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刑法志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