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五代史(繁體版)
卷一百一十二 周書三 太祖紀第三
作者:北宋 · 薛居正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廣順元年冬十月己丑朔,宰臣王峻獻唐張蘊古大寶箴、謝偃惟皇誡德賦二圖。詔報曰:「朕生長軍戎,勤勞南北,雖用心於鈐、匱,且無暇于詩、書,世務時艱,粗經閱歷,前言往行,未甚討尋。卿有佐命立國之勳,居代天調鼎之任,恆慮眇德,未及古人。於是採掇箴規,弼諧寡昧,披文閱理,懌意怡神,究為君治國之源,審修己御人之要。帝王之道,盡在于茲,辭翰俱高,珠寶何貴!再三省覽,深用愧嘉。其所進圖,已令于行坐處張懸,所冀出入看讀,用為鑒戒。」壬辰,潞州奏,巡檢使陳思讓、監軍向訓破河東軍于虒亭。案通鑑:陳思讓敗北漢兵在十月辛卯,蓋辛卯得捷,次日始奏聞也。又,虒亭原本作「褫亭」,今從通鑑及宋史改正。癸巳,以刑部侍郎司徒詡為戶部侍郎,以左散騎常侍張煦為刑部侍郎,以給事中呂咸休為左散騎常侍。甲午,絳州防禦使孫漢英卒。辛丑,荊南奏,湖南亂,大將軍陸孟俊執偽節度使馬希萼遷於衡州,立希萼弟希崇為留後,將吏二千餘人,遇害者半,牙署庫藏,焚燒殆盡。乙巳,詔并吏部三銓為一銓,委本司長官通判。丙午,晉州巡檢王萬敢奏,河東劉崇入寇,營於州北。辛亥,潞州奏,河東賊軍寇境。乙卯,荊南奏,淮南遣鄂州節度使劉仁贍,以戰船二百艘于今月二十五日入岳州。丙辰,詔樞密使王峻率兵援晉州。丁巳,以左衞將軍申師厚為河西軍節度使、檢校太保。師厚素與王峻善,及峻貴,師厚羇旅無依,日於峻馬前望塵而拜。會西凉請帥,帝令擇之,無欲去者,峻乃以師厚奏之,師厚亦欣然求往,尋自前鎮將授左衞將軍、檢校工部尚書。翌日,乃有凉州之命,賜旌節、駝馬、繒帛以遣之。
       十一月己未朔,荊南奏,淮南大將邊鎬率兵三萬,自袁州路趨潭州,馬希崇遣從事送牌印,納器仗。鎬入城,稱武安軍節度使,馬氏諸族及將吏千餘人皆徙於金陵。甲子夜,東南白虹亘天。以新晉州節度使王彥超為晉絳行營馬軍都虞候。乙丑,命王峻出征晉州,帝幸西莊以餞之。甲戌,日南至,羣臣拜表稱賀。甲申,葬故貴妃張氏。丁亥,詔「唐朝五廟,舊在至德宮安置,應屬徽陵莊田園舍,宜令新除右監門將軍李重玉為主。其緣陵緣廟法物,除合留外,所有金銀器物,充遷葬故淑妃王氏及許王從益外,其餘並給與重玉及尼惠英、惠燈、惠能、惠嚴等。令重玉以時祀陵廟,務在豐潔。」重玉,故皇城使李從璨之子,明宗之孫,惠英等亦明宗親屬也,故帝授重玉官秩,令主先祀,卹王者之後也。
       十二月戊子朔,詔以劉崇入寇,取當月三日暫幸西京。庚寅,詔巡幸宜停。時王峻駐軍陝府,聞帝西巡,遣使馳奏,不勞車駕順動,帝乃止。乙未,幸西莊。兖州慕容彥超上言,乞朝覲,詔允之,尋稱部內草寇起,不敢離鎮。戊申,鄆州奏,慕容彥超據城反。己酉,王峻奏,劉崇逃遁,王師已入晉州。宋史陳思讓傳:王峻援晉州,以思讓與康延昭分為左右廂排陣使,令率軍自烏嶺路至絳州,與大軍合。崇燒營遁去,思讓又與藥元福襲破之。
       廣順二年春正月戊午朔,不受朝賀,以宿兵在外故也。庚申,王峻奏,起近鎮丁夫二萬城晉州。壬戌,修東京羅城,凡役丁夫五萬五千,兩旬而罷。甲子,以侍衞步軍都指揮使曹英為兖州行營都部署,以齊州防禦使史延韜為副都署,以皇城使向訓為兵馬都監,陳州防禦使藥元福為馬步都虞候,率兵討慕容彥超。隆平集:慕容彥超盜據兖、海,周祖命曹英為帥,向訓副之,參用藥元福以兵從。謂元福曰:「已敕英、訓,勿以軍禮見汝。」及元福至,英、訓皆父事焉。諸軍入兖州界,不得下路停止村舍,犯者以軍法從事。丙申,徐州巡檢供給官張令彬奏,破淮賊于沭陽,斬首千餘級,擒賊將燕敬權。時慕容彥超求援於淮南,淮南偽主李景發兵援之,師于下邳,聞官軍至,退趨沭陽,遂破之。庚午,高麗權知國事王昭遣使貢方物。壬申,鎮州何福進差人部送先擒獲到河東賊軍二百餘人至闕下,詔給巾履衫袴以釋之。戊寅,徐州部送沭陽所獲賊將燕敬權等四人至闕下,詔賜衣服金帛,放歸本土,敬權等感泣謝罪。帝召見,謂之曰:「夫惡凶邪,獎忠順,天下一也。我之賊臣,撓亂國法,嬰城作逆,殃及生靈,不意吳人助茲凶慝,非良筭也,爾歸當言之於爾君。」初,漢末遣三司軍將路昌祚于湖南市茶,屬淮南將邊鎬陷長沙,昌祚被賊送金陵。及敬權自大朝歸,具以帝言告于李景,景乃召昌祚,延坐從容久之,且稱美大朝皇帝聖德廣被,恩沾鄰土,深有依附國家之意。及罷,遣偽宰相宋齊丘宴昌祚于別館,又令訪昌祚在湖南遭變之時,亡失綱運之數,命依數償之,給茗荈萬八千斤,遣水運至江夏,仍厚給行裝,遣之歸闕。
       二月庚寅,府州防禦使折德扆奏,河東賊軍寇境,率州兵破之,斬首二千級。辛卯,太白經天。癸巳,以權知高麗國事王昭為高麗國王。庚子,府州防禦使折德扆奏,收河東界岢嵐軍。癸巳,詔先獲河東鄉軍一百餘人,各給錢鞋放歸鄉里。壬寅,太子太師致仕安審暉卒。
       三月庚申,幸南莊,令從臣習射。戊辰,以樞密院直學士、左諫議大夫王溥為中書舍人,充翰林學士;以內客省使、恩州團練使鄭仁誨為樞密副使。詔宣徽北院使翟光鄴權知永興軍府事。甲戌,迴鶻遣使貢方物。庚辰,詔:「西京莊宅司、內侍省、宮苑司、內園等四司,所管諸巡繫稅戶二千五百竝還府縣。其廣德、昇平二宮竝停廢。應行從諸莊園林、亭殿、房舍、什物課利,宜令逐司依舊收管。」
       夏四月丙戌朔,日有食之,帝避正殿,百官守司。丁亥,詔停蔡州鄉軍。戊子,以京師旱,分命羣臣禱雨。癸巳,制削奪慕容彥超在身官爵。甲午,高麗國冊使、衞尉卿劉皥卒。乙卯,詔取來月五日,車駕赴兖州城下,慰勞將士。以樞密副使鄭仁誨為右衞大將軍,依前充職,兼權大內都點檢;以中書侍郎、平章事、判三司李穀為權東京留守,兼判開封府事。
       五月丙辰朔,帝御崇元殿受朝,仗衞如儀。庚申,車駕發京師。案:五代春秋作庚辰,帝東征,歐陽史從薛史作庚申。戊辰,至兖州城下。乙亥,收復兖州,斬慕容彥超,夷其族。詔端明殿學士顏衎權知兖州軍州事。壬午,曲赦兖州管內罪人,取五月二十七日已前所犯罪,大辟已下,咸赦除之。慕容彥超徒黨,有逃避潛竄者,及城內將吏等竝放罪。自慕容彥超違背以來,鄉城內有接便為非者,一切不問。諸軍將士沒于王事者,各與賻贈,都頭已上與贈官。兖州城內及官軍下寨四面去州五里內,今年所徵夏秋稅及沿徵錢物並放;十里內,只放一州管界,今夏苗子三分放一分。城內百姓遭毀拆舍屋及遭燒焚者,給賜木材。諸處差到人夫內,有遭矢石死者,各給絹三匹,仍放戶下三年徭役云。癸未,詔兖州降為防禦州,仍為望州。
       六月乙酉朔,帝幸曲阜縣,謁孔子祠。既奠,將致拜,左右曰:「仲尼,人臣也,無致拜。」帝曰:「文宣王,百代帝王師也,得不敬乎!」即拜奠於祠前。其所奠酒器、銀鑪竝留於祠所。遂幸孔林,拜孔子墓。帝謂近臣曰:「仲尼、亞聖之後,今有何人?」對曰:「前曲阜令、襲文宣公孔仁玉,是仲尼四十三代孫,有鄉貢三禮顏涉,是顏淵之後。」即召見。仁玉賜緋,口授曲阜令,顏涉授主簿,便令視事。仍敕兖州修葺孔子祠宇,墓側禁樵採。丙戌,車駕還京。初,帝以五月十三日至兖州,賊尚拒守,至十七日,晝夢道士一人進書,卷首云「車駕來月二日還京」,其下文字絕多,不能盡記。既寤,以夢告宰臣,又四日而城拔。帝至軍,凡駐蹕九日而賊平,果以六月二日發離城下,近代親征克捷,無如此之速也。是日大雨,城下行宮水深數尺。其日晚,至中都縣,帝笑謂侍臣曰:「今日若不離城下,則當為潦所溺矣。」戊戌,車駕至自兖州。案:歐陽史作庚子,至自兖州,五代春秋從薛史作戊戌。辛丑,以靈武節度使馮暉卒,輟朝一日。壬寅,前翰林學士李澣自契丹中上表,陳奏機事,且言偽幽州節度使蕭海貞欲謀向化,帝甚嘉之。宋史李澣傳:海貞與澣相善,澣乘間諷海貞以南歸之計,海貞納之。周廣順二年,澣因定州孫方諫密表,言契丹衰微之勢,周祖嘉焉,遣諜者田重霸賚詔慰撫,仍命澣通信。澣復表述:「契丹主幼弱多寵,好擊鞠,大臣離貳,若出師討伐,因與通好,乃其時也。」屬中原多故,不能用其言。癸巳,德妃董氏薨。乙巳,詔宣徽南院使袁3816判開封府事。辛亥,以朔方軍衙內都虞候馮繼業起復為朔方軍兵馬留後。甲寅,幸舊宅,為德妃舉哀故也。
       秋七月丙辰,詔:「內外臣寮,每遇永壽節,舊設齋供。今後中書門下與文武百官共設一齋,侍衞親軍都指揮使已下共設一齋,樞密使、內諸司使已下共設一齋,其餘前任職員及諸司職掌,更不得開設道塲及設齋。」是日大風雨,破屋拔樹,尚書省都堂有龍穿屋壞獸角而去,西壁有爪迹存焉。襄州大水。丁卯,詔復升陳州、曹州為節鎮。以侍衞馬軍都指揮使、洋州節度使郭崇為陳州節度使,以侍衞步軍都指揮使曹英為曹州節度使,並典軍如故。以陳州防禦使藥元福為晉州節度使。辛未,詔相州節度使李筠權知潞州軍州事。丙子,以小底都指揮使、漢州刺史李重進為大內都點檢兼馬步都軍頭,領恩州團練使;以內殿直都知、駙馬都尉張永德領和州刺史,充小底第一軍都指揮使。
       八月甲申朔,翰林學士、刑部尚書張沆落職守本官。以中書舍人、史館修撰判館事徐台符為禮部尚書,充翰林學士承旨;以兵部侍郎韋勳為尚書右丞;以尚書右丞于德辰為吏部侍郎;以戶部侍郎邊歸讜為兵部侍郎;以禮部侍郎趙上交為戶部侍郎;以樞密直學士、左散騎常侍陳觀為工部侍郎,依前充職;以刑部侍郎景範為左司郎中,充樞密直學士。乙酉,樞密使王峻上章,請解樞衡,凡三上章,詔不充。庚寅,潁州奏,先于淮南俘獲孳畜,已準詔送還本土。甲午,詔止絕吏民詣闕舉請刺史、縣令。賜宰臣李穀白藤肩輿。時穀以今年七月,因步履傷臂,請告數旬,詔穀扶持三司,刻名印署事,仍放朝參。庚子,潞州節度使常思移鎮宋州,相州節度使李筠移鎮潞州。壬寅,鄆州節度使高行周薨。癸丑,詔改鹽麴法,鹽麴犯五斤已上處死,煎鹻鹽者犯一斤已上處死。先是,漢法不計斤兩多少,並處極刑,至是始革之。
       九月庚午,以大理卿劇可久為太僕卿,以左庶子張仁瑑為大理卿,以司天監趙延乂為太府卿兼判司天監事。詔北面沿邊州鎮,自守疆土,不得入北界俘掠。乙亥,鎮州奏,契丹寇深、冀州,遣龍捷都指揮使劉誨、牙內都指揮使何繼筠等率兵拒之而退。時契丹聞官軍至,掠冀部丁壯數百隨行,狼狽而北,冀部被擄者望見官軍,鼓譟不已,官軍不敢進,其丁壯盡為蕃軍所殺而去。丁丑,以鄭州防禦使白重贊為相州留後。戊寅,樂壽都監杜延熙奏,于瀛州南殺敗契丹,斬首三百級,獲馬四十七匹。癸未,帝姨母韓氏追封楚國夫人,故第四姊追封福慶長公主。癸未,易州奏,契丹武州刺史石越來奔。
       冬十月丙戌,以前晉州節度使王彥超為河陽節度使。庚寅,詔:「諸州罷任或朝覲,並不得以器械進貢。」先是,諸道州府,各有作院,每月課造軍器,逐季搬送京師進納。其逐州每年占留繫省錢帛不少,謂之「甲料」,仍更于部內廣配土產物,徵斂數倍,民甚苦之。除上供軍器外,節度使、刺史又私造器甲,以進貢為名,功費又倍,悉取之于民。帝以諸州器甲造作不精,兼占留屬省物用過當,乃令罷之。仍選擇諸道作工赴京作坊,以備役使。乙未,永興軍奏,宣徽北院使、知軍府事翟光鄴卒。丁酉,葬德妃,廢朝。戊戌,以宣徽南院使袁3816權知永興軍府事,以樞密直學士、工部侍郎陳觀權知開封府事。己亥,升鉅野縣為濟州。以樞密院副使鄭仁誨為宣徽北院使兼樞密副使。庚子,幸樞密院,王峻請之也。甲辰,宰臣李穀以臂傷未愈,上表辭位,凡三上章,詔報不允。丁未,滄州奏,自十月已前,蕃歸漢戶萬九千八百戶。是時,北境饑饉,人民轉徙,襁負而歸中土者,散居河北州縣,凡數十萬口。
       十一月丙辰,荊南奏,朗州大將劉言以今年十月三日領兵趨長沙,十五日至潭州。淮南所署湖南節度使邊鎬、岳州刺史宋德權並棄城遁去。庚申,以前少府監馬從斌為殿中監。壬戌,樞密使王峻亡妻崔氏追封趙國夫人,非故事也。乙丑,刑部尚書張沆卒。辛未,陝州折從阮移鎮邠州。以前宋州節度使李洪義為安州節度使。癸酉,青州符彥卿移鎮鄆州。甲戌,詔曰:「累朝已來,用兵不息,至于繕治甲冑,未免配役生靈,多取于民,助成軍器。就中皮革,尤峻科刑,稍犯嚴條,皆抵極典,鄉縣以之生事,奸猾得以侵漁,宜立所規,用革前弊。應天下所納牛皮,今將逐所納數,三分內減二分,其一分於人戶苗畝上配定。每秋夏苗共十頃納連角皮一張,其黃牛納乾筋四兩,水牛半斤,犢子皮不在納限。牛馬驢騾皮筋角,今後官中更不禁斷,只不得將出化外敵境。州縣先置巡檢牛皮節級並停。」丙子,詔曰:「應內外文武官寮幕職、州縣官舉選人等,今後有父母、祖父母亡歿未經遷葬者,其主家之長,不得輙求仕進,所由司亦不得申舉解送。如是卑幼在下者,不在此限。」己卯,日南至,帝御崇元殿受朝賀,仗衞如儀。
       十二月丙戌,權武平軍留後劉言遣牙將張崇嗣入奏,于十月十三日,與節度副使王進逵、王進逵,原本作進逵,後又作王逵。攷九國志,王逵或名進逵。今改歸畫一。行軍司馬何敬貞、指揮使周行逢等,同共部領戰棹,攻收湖南。偽節度使邊鎬當夜出奔,王進逵等已入潭州。九國志王逵傳:逵,朗州武陵人,或名進逵。邊鎬為武安軍節度使,召劉言入覲,言不行,謀于逵曰:「江南召我,不往,必加兵于我矣,為之奈何!」逵曰:「鎬之此來,以制置潭、朗為名,公如速行,正入其算。武陵負江湖之阻,帶甲百萬,乃欲拱手臣異姓乎?鎬新至長沙,經略未定,乘人心憤怒,引兵攻鎬,可一鼓而擒也。」言然之,乃遣與何景真等同起兵于武陵,號十指揮使,以攻邊鎬。逵率舟師南上,至長沙,邊鎬大駭,以所部奔歸江南,諸州屯守皆罷之,盡復湖外之地。癸巳,太子太師致仕安叔千卒。甲午,詔今後諸侯入朝,不得進奉買宴。丁酉,皇子澶州節度使榮落起復,加同平章事。戊戌,太子少傅致仕王延卒。壬寅,幸西莊。乙巳,以端明殿學士顏衎權知開封府事。御史臺奏:「請改左右威衞復為左右屯衞。」從之,避御名也。是冬無雪。
       廣順三年春正月壬子朔,帝御崇元殿受朝賀,仗衞如儀。幸太平宮起居漢太后。甲寅,賜羣臣射于內鞠場。乙卯,武平軍兵馬留後劉言奏:「潭州兵戈之後,焚燒殆盡,乞移使府于武陵。」從之。詔升朗州為大都督府,在潭州之上。丙辰,以武平軍節度使留後、檢校太尉劉言為檢校太師、同平章事,行朗州大都督,充武平軍節度兼三司水陸轉運等使,制置武安、靜江等軍事,進封彭城郡公;武平軍節度副使、權知潭州軍州事、檢校太傅王進逵為檢校太尉,行潭州刺史,充武安軍節度使;以武安軍行軍司馬兼衙內步軍都指揮使、檢校太傅何敬貞為檢校太尉,行桂州刺史,充靜江軍節度使;以張倣領眉州刺史,充武平軍節度副使;以朱元琇領黃州刺史,充靜江軍節度副使;以周行逢領集州刺史,充武安軍節度行軍司馬。自進逵而下,皆劉言將校也。邠州奏,慶州界蕃部野雞族略奪商旅,侵擾州界。詔遣寕州刺史張建武等率兵掩襲,仍先賜敕書安撫,如不從命,即進軍問罪。辛酉,詔賜朗州劉言應兩京及諸道舊屬湖南樓店邸第。
       乙丑,詔:「諸道州府繫屬戶部營田及租稅課利等,除京兆府莊宅務、贍國軍榷鹽務、兩京行從莊外,其餘並割屬州縣,所徵租稅課利,官中只管舊額,官中訛宮中,今據下文改正。其職員節級一切停廢。應有客戶元佃繫省莊田、桑土、舍宇,便賜逐戶,充為永業,仍仰縣司給與憑由。應諸處元屬營田戶部院及繫縣人戶所納租中課利,起今年後並與除放。所有見牛犢竝賜本戶,官中永不收繫」云。帝在民間,素知營田之弊,至是以天下繫官莊田僅萬計,悉以分賜見佃戶充永業。是歲出戶三萬餘,百姓既得為己業,比戶欣然,於是葺屋植樹,敢致功力。又,東南郡邑各有租牛課戶,往因梁太祖渡淮,軍士掠民牛以千萬計,梁太祖盡給與諸州民,輸租課。自是六十餘載,時移代改,牛租猶在,百姓苦之,至是特與除放。未幾,京兆府莊宅務及榷鹽務亦歸州縣,依例處分。或有上言,以天下繫官莊田,甚有可惜者,若遣貨之,當得三十萬緡,亦可資國用。帝曰:「苟利于民,與資國何異。」
       丁卯,戶部侍郎、權知貢舉趙上交奏:「諸科舉人,欲等第各加對義塲數,進士除詩賦外,別試雜文一塲。」從之。兩浙弔祭使、左諫議大夫李知損責授登州司馬,員外置,仍令所在馳驛放遣。知損銜命江、浙,所經藩郡,皆強貸於侯伯,為青州知州張凝所奏,故有是命。己巳,幸南莊,臨水亭,見雙鳧戲於池上,帝引弓射之,一發叠貫,從臣稱賀。庚午,以前邠州節度使侯章為鄧州節度使。前萊州刺史葉仁魯賜死,坐為民所訟故也。辛未,詔樞密使王峻巡視河堤。峻請行,故從之。辛巳,幸南莊。
       閏月甲申,朗州劉言、潭州王進逵奏,廣賊占據桂管,深入永州界俘刼,遣朗州行軍司馬何敬真與指揮使朱全琇、陳順等,率水陸軍五萬進擊。丙戌,迴鶻遣使貢方物。詔故梁租庸使趙巖姪崇勳,見居陳州,量賜繫官店宅,從王峻之請也。辛卯,定州奏,契丹攻義豐軍,出勁兵夜斫蕃營,斬首六十級,契丹遁去。甲午,鎮州奏,契丹寇境,遣兵追襲,至無極而還。案:契丹國志作無極山,是書無「山」字,當係史家省文,今姑仍其舊。丙申,皇子澶州節度使榮來朝。壬寅,以樞密使、尚書左僕射、同平章事、監修國史王峻兼青州節度使,餘如故。延州衙內指揮使高紹基奏言:「父允權患脚膝,令臣權知軍州事。」癸卯,陳州奏:「吏民請與前刺史李穀立祠堂。」從之。時穀為宰相,聞郡人陳請,遜讓數四,乃止。甲辰,鄴都留守王殷加檢校太尉,依前同平章事。丙午,鎮州節度使何福進、河陽節度使王彥超並加檢校太尉,潞州節度使李筠加檢校太傅。丁未,延州節度使高允權卒。己酉,開封府奏,都城內錄到無名額僧尼寺院五十八所。詔廢之。
       二月辛亥朔,以前西京留守白文珂為太子太師致仕,進封韓國公。癸丑,安州節度使李洪義、侍衞馬軍都指揮使郭崇、侍衞步軍都指揮使曹英,竝加檢校太尉。唐州方城縣令陳守愚棄市,坐剋留戶民蠶鹽一千五百斤入己也。內制國寶兩座,詔中書令馮道書寶文,其一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寶」為文,其一以「皇帝神寶」為文。按,傳國寶始自秦始皇,令李斯篆之,歷代傳授,事具前史。至唐末帝自燔之際,以寶隨身,遂俱焚焉。晉高祖受命,特制寶一座。開運末,北戎犯闕,少帝遣其子延煦送于戎王,戎王訝其非真,少帝上表具訴其事,及戎王北歸,齎以入蕃。漢朝二帝,未暇別製,至是始創為之。庚申,遣將作監李瓊知陝州軍州事。甲子,樞密使、平盧軍節度使、尚書左僕射、平章事、監修國史王峻責授商州司馬,員外置,所在馳驛發遣。戊辰,左監門上將軍李建崇卒。延州牙內都指揮使高紹基奏,交割軍府與副使張圖。己巳,朗州劉言奏,當道先遣行軍司馬何敬真率兵掩擊廣賊,行及潭州,部眾奔潰。湖南王進逵以敬真失律,已梟首訖。以樞密直學士、工部侍郎陳觀為秘書監。壬申,鳳翔少尹桑能責授鄧州長史。能,晉相維翰之庶弟也,坐據維翰別第為人所訟故也。癸酉,以戶部侍郎、知貢舉趙上交為太子詹事。是歲,新進士中有李觀者,不當策名,物議諠然。中書門下以觀所試詩賦失韻,勾落姓名,故上交移官。丁丑,幸南莊,賜從官射。命客省使向訓權知延州軍州事。永樂大典卷八千九百八十。

本书目录

卷一 梁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五 梁書五 太祖紀第五
卷六 梁書六 太祖紀第六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卷八 梁書八 末帝紀上
卷九 梁書九 末帝紀中
卷十 梁書十 末帝紀下
卷十一 梁書十一 后妃列傳第一
卷十二 梁書十二 宗室列傳第二
卷十三 梁書十三 列傳第三
卷十四 梁書十四 列傳第四
卷十五 梁書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梁書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梁書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梁書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梁書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梁書二十 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梁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梁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梁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梁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唐書一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 唐書三 莊宗紀第一
卷二十八 唐書四 莊宗紀第二
卷二十九 唐書五 莊宗紀第三
卷三十 唐書六 莊宗紀第四
卷三十一 唐書七 莊宗紀第五
卷三十二 唐書八 莊宗紀第六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卷三十九 唐書十五 明宗紀第五
卷四十 唐書十六 明宗紀第六
卷四十一 唐書十七 明宗紀第七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卷四十三 唐書十九 明宗紀第九
卷四十四 唐書二十 明宗紀第十
卷四十五 唐書二十一 閔帝紀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 唐書二十三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 唐書二十四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 唐書二十五 后妃列傳第一
卷五十 唐書二十六 宗室列傳第二
卷五十一 唐書二十七 宗室列傳第三
卷五十二 唐書二十八 列傳第四
卷五十三 唐書二十九 列傳第五
卷五十四 唐書三十 列傳第六
卷五十五 唐書三十一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六 唐書三十二 列傳第八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卷五十八 唐書三十四 列傳第十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 唐書三十六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一 唐書三十七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二 唐書三十八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三 唐書三十九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四 唐書四十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六 唐書四十二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七 唐書四十三 列傳第十九
卷六十八 唐書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
卷六十九 唐書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 唐書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二 唐書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
卷八十 晉書六 高祖紀第六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卷八十二 晉書八 少帝紀第二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
卷八十六 晉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八十七 晉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八十九 晉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九十 晉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九十二 晉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九十三 晉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九十六 晉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卷一百0一 漢書三 隱帝紀上
卷一百0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卷一百0三 漢書五 隱帝紀下
卷一百0四 漢書六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0五 漢書七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0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卷一百0七 漢書九 列傳第四
卷一百0八 漢書十 列傳第五
卷一百0九 漢書十一 列傳第六
卷一百一十 周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一 周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二 周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三 周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四 周書五 世宗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周書六 世宗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周書八 世宗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周書九 世宗紀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周書十 世宗紀第六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二十二 周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二十三 周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一百二十四 周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九 周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一百三十 周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一百三十一 周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僭偽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僭偽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僭偽列傳第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天文志
卷一百四十 志二 歷志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五行志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禮志上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禮志下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樂志上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樂志下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食貨志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刑法志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