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五代史(繁體版)
卷四十一 唐書十七 明宗紀第七
作者:北宋 · 薛居正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長興元年春正月丙寅朔,帝御明堂殿受朝賀,仗衞如常儀。乙亥,國子監請以監學生束脩及光學錢備監中修葺公用,從之。丙子,帝謂宰臣曰:「時雪未降,如何?」馮道曰:「陛下恭行儉德,憂及烝民,上合天心,必有春澤。」是夜降雪。其夕,右散騎常侍蕭希甫封狀申樞密稱,得河堰衙官狀,告本都將校二十餘人欲謀不軌,至旦追問無狀,斬所告人。是日,幸至德宮。辛卯,中書奏,郊天有日,合差大內留守。詔以宣徽南院使朱宏昭充。
       二月戊戌,幸稻田莊。己亥,黑水國主兀兒遣使貢方物。翰林學士劉昫奏:「新學士入院,舊試五題,請今後停試詩賦,祇試麻制、答蕃書、批答共三道。仍請內賜題目,定字數,付本院召試。」從之。案五代會要載劉昫原奏云:「舊例學士入院,除中書舍人不試,餘官皆先試麻制、答蕃、批答各一道,詩賦各一道,號曰五題,並於當日呈納。從前每遇召試,多預出五題,潛令宿搆,其無黨援者,即日起草,罕能成功。今請權停詩賦,祇試三道,仍內賜題目,兼定字數。」從之。有司奏:「皇帝致齋於明堂,按舊服通天冠、絳紗袍,文武五品已上著袴褶,近例祇著朝服。」從之。乙巳,中書奏:「皇帝朝獻太微宮、太廟,祭天地於圜丘,準禮例親王為亞獻行事,受誓戒。」從之。以天雄軍節度使石敬瑭為御營使。壬子,帝宿齋于明堂殿。癸丑,朝獻太微宮。是日,宿齋于太廟,詰旦請行饗禮。甲寅,赴南郊齋宮。是夜微雨,三鼓後晴明如晝。乙卯,祀昊天上帝於圜丘,柴燎禮畢,郊宮受賀。是日,御五鳳樓,宣制:改天成五年為長興元年,大赦天下,除十惡五逆、放火刼舍、屠牛、官典犯贓、偽行印信、合造毒藥外,罪無輕重,咸赦除之。天成四年終諸道所欠殘稅及場院欠折,並特放免。羣臣職位帶平章事、侍中、中書令,並與改鄉名里號。朝臣及藩侯郡守亡父母,及父母在并妻室未沾恩命者,並與恩澤。應私債出利已經倍者,祇許徵本,已經兩倍者,本利並放。河陽管內人戶,每畝舊徵橋道錢五文,今後不徵。諸道州府每畝先徵麯錢五文,今特放二文云。商州吏民以刺史郭知瓊善政聞,詔褒之。
       三月丁卯,幸會節園,遂幸河南府。靈武奏,殺戮蕃賊二千人。壬申,鳳翔節度使李從曮進封岐國公,移鎮汴州。甲戌,延州節度使高允韜移鎮邢州。丙子,以宣徽使朱弘昭為鳳翔節度使;朱漢賓加檢校太傅,移鎮晉州;徐州節度使房知溫移鎮鄆州;鄆州節度使王晏球移鎮青州。宰臣馮道率百寮拜表,請上尊號曰聖明神武文德恭孝皇帝,詔報不允。壬午,許州節度使孔循移鎮滄州;陝州節度使張延朗移鎮許州,加檢校太傅;滄州節度使張虔釗移鎮徐州,加檢校太保。癸未,詔貶右散騎常侍、集賢殿學士、判院事蕭希甫為嵐州司戶參軍,仍馳驛發遣,坐誣告之罪也。宰臣馮道等再請上尊號,詔允之。丙戌,以侍衞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河陽節度使康義誠為襄州節度使、檢校太傅,以左武衞上將軍劉彥琮為陝州節度使、檢校太保。庚寅,制淑妃曹氏可立為皇后,仍令擇日冊命。
       夏四月甲午朔,國子司業張溥奏,請復八館,以廣生徒。按六典,監有六學,國子、太學、四門、律學、書學、算學是也,而溥云八館,謬矣。丁酉,前汴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符習可太子太師致仕,進封衞國公。戊戌,遂州節度使夏魯奇加同平章事,皇子河中節度使從珂進位檢校太尉,封開國公。自是諸道節鎮皆次第加恩,以郊禋覃慶澤故也。己亥,幸會節園。壬寅,以樞密使安重誨為留守、太尉、兼中書令,使如故。青州節度使王建立加侍中,移鎮潞州。皇子河中節度使從珂奏:「臣今月五日,閱馬於黃龍莊,衙內指揮使楊彥溫據城叛,臣尋時詰問,稱奉宣命。胡三省通鑑注云:樞密院用宣,三省用堂帖。臣見在虞鄉縣。」帝遣西京留守索自通、侍衞步軍都指揮使藥彥稠等攻之,仍授彥溫絳州刺史,冀誘而擒之也。詔從珂赴闕。丁未,以戶部尚書李鏻為兖州行軍司馬,坐引淮南覘人貽安重誨寶帶也。戊申,宰臣馮道加右僕射,趙鳳加吏部尚書。乙酉,以左龍武統軍劉君鐸卒廢朝。
       癸丑,索自通、藥彥稠等奏,收復河中,案:通鑑作辛亥,索自通拔河中,斬楊彥溫。癸丑,傳首來獻。歐陽史亦作辛亥,自通執彥溫殺之。較是書為詳審。斬楊彥溫,傳首來獻。初,彥稠出師,帝戒之曰:「與朕生致彥溫,吾將自訊之。」及收城,斬首傳送,帝怒彥稠等。時議皆以為安重誨方弄權,從榮諸王敬事不暇,獨忌從珂威名,每于帝前屢言其短,巧作窺圖,冀能傾陷。彥溫既誅,從珂歸清化里第。重誨謂馮道等曰:「蒲帥失守,責帥之義,法當如何?」翌日,道等奏:「合行朝典。」帝不悅,趙鳳堅奏:「故事有責帥之義,所以激勵藩守。」帝曰:「皆非公等意也。」後數日,帝于中興殿見宰臣,趙鳳承重誨意,又再論列,帝默然。翌日,重誨復自論奏,帝極言以拒之,語在末帝紀中。帝又曰:「卿欲如何制置?」重誨曰:「于陛下父子之間,臣不合言,一稟聖旨。」帝曰:「從佗私第間坐,何煩奏也!」乃止。以前邢州節度使、檢校司徒李從溫為左武衞上將軍。丙辰,以西京留守、檢校司徒索自通為河中節度使。丁巳,雲州奏:掩襲契丹,獲頭口萬計。
       戊午,帝御文明殿受冊徽號,冊曰:
       維長興元年,歲次庚寅,四月甲午朔,二十五日戊午,金紫光祿大夫、守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太微宮使、弘文館大學士、上柱國、始平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五百戶、食實封一百戶臣馮道,銀青光祿大夫、門下侍郎兼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判集賢院事、上柱國、天水郡開國伯、食邑七百戶臣趙鳳,及文武百官特進、太子少傅、上柱國、酒泉郡開國侯、食邑一千戶臣李琪等五千八百九十七人言:
       臣聞天不稱高而體尊,地不矜厚而形大,厚無不載,高無不覆。四時行于內,萬物生其間,總神祗之靈,叶帝王之運。日出而星辰自戢,龍飛而雷雨皆行,元氣和而天下和,庶事正而天下正。
       伏惟皇帝陛下,天授一德,時歷多艱。翊太祖以興邦,佐先皇而定難,拯嗣昭于潞困,救德威于燕危,遏思遠而全鄴都,誅彥章而下梁苑。成再造之業,由四征之功。洎纂鴻圖,每敷皇化。去內庫而省庖膳,出宮人而減伶官,輕寶玉之珍,却鷹鸇之貢。湻風既洽,嘉瑞自臻。故登極之前,人皆不足;改元之後,時便有年。遐荒旋斃於戎王,重譯徑來于蠻子,東巡而守殷殪,北討而王都殲,破契丹而燕、趙無虞,控靈武而瓜、沙並復。
       近以饗上元而薦太廟,就吉土而配昊天,輅已降而雨霑,事欲行而月見。燔柴禮畢,作解恩覃,帝命咸均,人情普悅。非陛下有道有德,至聖至明,動不疑人,靜惟恭己。常敦孝禮,每納忠言,則何以臨御五年,澄清四海!時久纏於災害,民驟見于和平。休徵備載于簡編,徽號過持于謙讓。三年不允,眾志皆堅。天不以上帝自崇,日不以大明自貴,于烝民有惠,于元后同符,列聖皆然,舊章斯在。今以明庭百辟,列土諸侯,中外同詞,再三瀝懇。臣等不勝大願,謹奉玉寶玉冊,上號曰聖明神武文德恭孝皇帝。
       伏惟皇帝陛下,體堯、舜之至道,法日月于太虛,威于夷狄,恩及蟲魚。奉國者繼加榮寵,違天者咸就誅戮。典禮當告成之後,夙夜思即位之初,千秋萬歲,永混車書。
       宰臣馮道之詞也。庚申,以左金吾上將軍史敬鎔為鄧州節度使,以右金吾上將軍符彥超為兖州節度使,以驍衞上將軍張敬詢為滑州節度使,以閬中防禦使孫岳為鳳州節度使。詔改鳳翔管內應州為匡州,信州為晏州,改新州管內武州為毅州。
       五月乙丑,鄭州防禦使張進、副使咸繼威並停任,以盜掠城中居人故也。丙寅,以少府監韋肅為洺州刺史,以潞州節度使王建立為太傅致仕。建立素與安重誨不協,因其入朝,乃言建立自鎮歸朝過鄴都,日有扇搖之言,以是罪之,故令致仕。丁卯,以前興元節度使劉仲殷權知潞州軍州事。戊辰,以安州節度使高行珪卒輟朝。有司上言:「皇后受冊,內外命婦並合奉賀。今未有命婦準例上表稱賀。」中書:「諸道節度使但進表上言皇帝,外命婦上皇后賀牋表,進呈訖,無報。應皇親或有慶賀及起居章表內中,進呈後,祇宣示來使,並不合答復。」從之。壬申,以權知昭義軍軍州事劉仲殷為潞州節度使、檢校太傅。丁丑,帝臨軒,命使冊淑妃曹氏為皇后。禮院上言,百官上疏于皇后曰「皇后殿下」,及六宮及率土婦人慶賀祇呼「殿下」,不言「皇后」。中書覆奏,若祇呼「殿下」,恐與皇太子無所分別,凡上中宮表章呼「皇后殿下」,若不形文字,尋常祇呼「皇后」。從之。癸未,太子少傅蕭頃卒,廢朝。甲申,迴鶻可汗仁裕遣使貢方物。辛卯,以翰林承旨、兵部侍郎李愚為太常卿。壬辰,以前青州節度使李從璋為右驍衞上將軍。
       六月丁酉,以護駕馬軍都指揮使、貴州刺史安從進為宣州節度使,充護駕馬軍都指揮使;以護駕步軍都指揮使、澄州刺史藥彥稠為壽州節度使兼護駕步軍都指揮使。甲辰,以皇城使安崇緒為河陽留後,重誨子也。鳳翔奏:「所管良、晏、匡三州並無屬縣,請却改為縣。」從之,仍舊為軍鎮。前振武節度使安金全卒。壬子,中書門下奏:「詳覆到禮部院今年及第進士李飛、樊吉、夏侯珙、吳沺、王德柔、李穀等六人,望放及第。其盧價等七人及賓貢鄭朴,望許令將來就試。知貢舉張文寶試士不得精當,望罰一季俸。」從之。丁巳,皇子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從厚移領鎮州,以左武衞上將軍李從溫為許州節度使。
       秋七月甲子,以宣徽南院使、行右衞上將軍、判三司馮贇為北京留守、太原尹。己巳,以鄧州節度使史敬鎔卒廢朝。甲戌,以左威衞上將軍梁漢顒為鄧州節度使,前兖州節度使趙在禮為左驍衞上將軍。庚辰,奉國軍節度使兼威武軍節度副使、檢校太尉、兼侍中王延稟加兼中書令。詔:「諸州得替防禦、團練使、刺史並宜于班行比擬,如未有員闕,可隨常參官逐日立班。」新例也。辛巳,詔揀年少宮人及西川宮人並還其家,無家可歸者,任從所適。甲申,以前齊州防禦使孫璋為鄜州節度使。戊子,以右散騎常侍陸崇卒廢朝。崇為福建冊使,卒於明州,贈兵部尚書。宿州進白兔,安重誨謂其使曰:「豐年為上瑞,兔懷狡性,雖白何為!」命退歸。
       八月甲午,以前鄧州節度使盧文進為左衞上將軍。北京奏,吐渾千餘帳內附,於天池川安置。禁在京百司影射州縣稅戶。乙未,捧聖軍使李行德、十將張儉、告密人邊彥溫並族誅,以其誣告安重誨私市兵仗故也。以前許州節度使張延朗為檢校太傅、行兵部尚書,充三司使。三司之有使額,自延朗始也。初,中書覆奏,授延朗諸道鹽鐵轉運等使,兼判戶部度支事。奏入,宣旨曰:「會計之司,國朝重事,將總成其事額,俾專委于近臣,貴便一時,何循往例,兼移內職,可示新規。張延朗可充三司使,班在宣徽使下。」案宋史職官志:三司使在宣徽使後,蓋仍後唐之制。癸卯,北京奏,生吐渾內附,欲于嵐州安族帳。都官員外郎、知制誥張昭遠奏:「請依國朝舊例,選郎官、御史分行天下,宣問風俗,興利除害。」不報。壬寅,皇子河南尹、判六軍諸衞事從榮封秦王,仍令所司擇日冊命。五代會要:長興元年九月,太常禮院奏,草定秦王儀注。博士段顒議曰:據開元禮,臨軒冊禮命諸王大臣,其日受冊者,朝服從第鹵簿,與百官俱集朝堂,就次受冊訖,通事舍人引,不載謁朝還第之儀。自開元以後,冊拜諸王皆正衙命使,詣延英進冊,皇帝御內殿,高品引王入立于位,高品宣制讀冊,王受冊訖,歸院,亦無乘輅謁朝之禮。臣按五禮精義云:「古者皆因禘嘗而頒爵祿,所以示無自專,稟之于祖宗也。」今雖冊命,不在烝嘗,然拜大官、封大邑,必至殿廷,敬慎之道也。今當司欲準開元禮,其日秦王服朝服,自理所乘輅車、備鹵簿,與羣臣俱集朝堂,就次受冊訖,至應天門外,奉冊置于載冊之車,秦王升輅,出謁太廟訖,歸理所,儀仗鹵簿如來時之儀。從之。戊申,兖州奏:「淮南海州都指揮使王傳拯殺本州刺史陳宣,王傳拯,歐陽史作傳極,考是書列傳及通鑑並作傳拯,疑歐陽史傳刻之訛。焚燒州城,以所部兵士及家口五千人歸國,至沂州。」帝遣使慰納之。庚戌,正衙命使冊福慶長公主孟氏。以前雄武軍節度使王思同為左武衞上將軍,以前鳳州節度使陳皐為右威衞上將軍。壬子,正衙命使赴太原,冊永甯公主石氏。乙卯,以左監門衞上將軍陳延福卒廢朝。丙辰,皇子鎮州節度使從厚封宋王,仍令擇日冊命。
       九月乙丑,階州刺史王弘贄上言:「一州主客戶纔及千數,並無縣局,臣今檢括得新舊主客已及三千二百,欲依舊額立將利、福津二縣,請置令佐。」從之。丁丑,詔天下諸州府,不得奏荐着紫衣官員為州縣官。戊寅,升尚書右丞為正四品。癸未,利、閬、遂三州奏,東川節度使董璋謀叛,結連西川孟知祥。甲申,以鎮州節度使范延光為檢校太傅、守刑部尚書,充樞密使。利州、閬州進納東川檄書,言將兵擊利、閬,責以間諜朝廷為名。乙酉,以左驍衞上將軍趙在禮為同州節度使兼四面行營馬步軍都指揮使。樞密院直學士、守工部侍郎閻至,樞密院直學士、守尚書右丞史圭,並轉戶部侍郎,依前充職。以翰林學士、守戶部侍郎李懌為尚書右丞,以翰林學士、戶部侍郎劉昫為兵部侍郎,以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竇夢徵為工部侍郎,依前充職。以中書舍人劉贊為御史中丞,以御史中丞許光義為兵部侍郎,以兵部侍郎姚顗為吏部侍郎。丙戌,詔東川節度使董璋可削奪在身官爵,仍徵兵進討。丁亥,以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兼西南面供饋使,天雄軍節度使石敬瑭兼東川行營都招討使,以遂州節度使夏魯奇兼東川行營招討副使。庚寅,以右衞上將軍王思同為京兆尹,充西京留守兼西南行營馬步都虞候。
       冬十月壬辰,以太子少傅李琪卒廢朝。癸巳,以鄜州節度使米君立卒廢朝。詔:「凡賻贈布帛,言段不言端匹,段者二丈也,宜令三司依此給付。」甲午,正衙命使冊興平公主于宋州節度使、駙馬都尉趙延壽之私第。己亥,以左驍衞上將軍李從璋為陝州節度使,陝州節度使劉彥琮移鎮邠州。尚書博士田敏請依舊典藏氷、頒氷,以銷陰陽愆伏之沴,詔從之。五代會要載原敕云:藏冰之制,載在前經,獻廟之儀,廢于近代,既朝臣之特舉,案典禮以宜行。田敏所奏祭司寒獻羔事宜依。其桃弧棘矢,事久不行,理難備創。其諸侯亦宜準往制藏冰。乙巳,供奉官張仁暉自利州回,奏董璋攻陷閬州,案:董璋陷閬州,通鑑作九月庚辰,歐陽史作十月乙巳,蓋以奏聞之日為據也。節度使李仁矩舉家遇害。丁未,宮苑使董光業并妻子並斬于市,董璋之子也。辛亥,以武安軍節度副使、洪鄂道行營副都統、檢校太尉馬希聲為武安軍節度使,加兼侍中。時湖南馬殷奏,久病不任軍政,乞以男希聲為帥,故有是命。中書奏:「吏部流內銓諸色選人,所試判兩節度,欲委定其等第,文優者超一資,其次者次資,又次者以同類,道理全疎者于同類中少人戶處注擬。」從之。
       十一月庚申朔,帝御文明殿,冊皇子秦王,仗衞樂懸如儀。甲子,正衙命使冊皇子宋王于鎮州。是日,幸龍門。翌日,馮道奏曰:「陛下宮中無事,遊幸近郊則可矣,若涉歷山險,萬一馬足蹉跌,則貽臣下之憂。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立不倚衡。况貴為天子,豈可自輕哉!」帝斂容謝之。退令小黃門至中書問道垂堂、倚衡之義,道因注解以聞,帝深納之。己巳,故太子少保致仕封舜卿贈太子少傅。庚午,應州節度使張敬達移雲州,以捧聖都指揮使、守恩州刺史沙彥詢為應州節度使;以潁州團練使高行周為安北都護,充振武節度使。壬申,黔南節度使楊漢章棄城奔忠州,為董璋所攻也。乙亥,制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削奪官爵,以其同璋叛也。丙子,以前同州節度使羅周敬為左監門上將軍。丁丑,故兵部侍郎許光義贈禮部尚書。辛巳,西面軍前奏,今月十三日,階州刺史王弘贄、瀘州刺史馮暉,自利州取山路出劔門關外倒下,殺敗董璋守關兵士三千人,收復劍州。案:通鑑攷異引唐實錄作今月十三日,大軍進攻入劍門次。十七日,收下劍州。是書統繫于十三日,疑有舛誤。甲申,日南至,帝御文明殿受朝賀。丙戌,以給事中鄭韜光為左散騎常侍。青州奏,得登州狀,契丹案巴堅舊作阿保機,今改正。男東丹王托允舊作突欲,今改正。越海來歸國。契丹國志:時東丹王失職怨望,因率其部四十餘人越海歸唐。
       十二月乙未,荊南奏,湖南節度使、楚國王馬殷薨,廢朝三日。庚子,以前襄州節度使安元信為宋州節度使。辛丑,幸苑中。丁未,以二王後秘書丞、襲酅國公楊仁矩卒輟朝,贈工部郎中。庚戌,湖南節度使馬希聲起復,加兼中書令。壬子,以樞密院直學士、戶部侍郎閻至為澤州刺史,樞密院直學士、戶部侍郎史圭為貝州刺史。甲寅,遣樞密使安重誨赴西面軍前。時帝以蜀路險阻,進兵艱難,潼關已西物價甚賤,百姓輓運至利州,率一斛不得一斗,謂侍臣曰:「關西勞擾,未有成功,誰能辦吾事者!朕須自行。」安重誨曰:「此臣之責也,臣請行。」帝許之。言訖而辭,翌日遂行。甲寅,故西川兵馬都監、泗州防禦使李嚴贈太傅。丙辰,車駕畋于西山,獵也。丁巳,迴鶻遣使來朝貢。戊午,故荊南節度使、檢校太尉、兼尚書令、南平王高季興贈太尉。永樂大典卷七千一百六十五。

本书目录

卷一 梁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五 梁書五 太祖紀第五
卷六 梁書六 太祖紀第六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卷八 梁書八 末帝紀上
卷九 梁書九 末帝紀中
卷十 梁書十 末帝紀下
卷十一 梁書十一 后妃列傳第一
卷十二 梁書十二 宗室列傳第二
卷十三 梁書十三 列傳第三
卷十四 梁書十四 列傳第四
卷十五 梁書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梁書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梁書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梁書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梁書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梁書二十 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梁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梁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梁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梁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唐書一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 唐書三 莊宗紀第一
卷二十八 唐書四 莊宗紀第二
卷二十九 唐書五 莊宗紀第三
卷三十 唐書六 莊宗紀第四
卷三十一 唐書七 莊宗紀第五
卷三十二 唐書八 莊宗紀第六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卷三十九 唐書十五 明宗紀第五
卷四十 唐書十六 明宗紀第六
卷四十一 唐書十七 明宗紀第七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卷四十三 唐書十九 明宗紀第九
卷四十四 唐書二十 明宗紀第十
卷四十五 唐書二十一 閔帝紀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 唐書二十三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 唐書二十四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 唐書二十五 后妃列傳第一
卷五十 唐書二十六 宗室列傳第二
卷五十一 唐書二十七 宗室列傳第三
卷五十二 唐書二十八 列傳第四
卷五十三 唐書二十九 列傳第五
卷五十四 唐書三十 列傳第六
卷五十五 唐書三十一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六 唐書三十二 列傳第八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卷五十八 唐書三十四 列傳第十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 唐書三十六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一 唐書三十七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二 唐書三十八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三 唐書三十九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四 唐書四十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六 唐書四十二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七 唐書四十三 列傳第十九
卷六十八 唐書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
卷六十九 唐書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 唐書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二 唐書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
卷八十 晉書六 高祖紀第六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卷八十二 晉書八 少帝紀第二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
卷八十六 晉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八十七 晉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八十九 晉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九十 晉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九十二 晉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九十三 晉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九十六 晉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卷一百0一 漢書三 隱帝紀上
卷一百0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卷一百0三 漢書五 隱帝紀下
卷一百0四 漢書六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0五 漢書七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0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卷一百0七 漢書九 列傳第四
卷一百0八 漢書十 列傳第五
卷一百0九 漢書十一 列傳第六
卷一百一十 周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一 周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二 周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三 周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四 周書五 世宗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周書六 世宗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周書八 世宗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周書九 世宗紀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周書十 世宗紀第六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二十二 周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二十三 周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一百二十四 周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九 周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一百三十 周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一百三十一 周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僭偽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僭偽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僭偽列傳第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天文志
卷一百四十 志二 歷志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五行志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禮志上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禮志下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樂志上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樂志下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食貨志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刑法志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