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五代史(繁體版)
卷一百二十三 周書十四 列傳第三
作者:北宋 · 薛居正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高行周,行周,通鑑攷異引莊宗實錄作行溫。是書唐紀尚仍實錄之舊。字尚質,幽州人也。生于媯州懷戎軍之鵰窠里。曾祖順厲,世戍懷戎。父思繼,昆仲三人,俱雄豪有武幹,聲馳朔方。唐武皇之平幽州也,表劉仁恭為帥,仍留兵以戍之。以思繼兄為先鋒都將、媯州刺史,思繼為中軍都將、順州刺史,思繼弟為後軍都將,昆仲分掌燕兵。部下士伍皆山北之豪也,仁恭深憚之。武皇將歸,私謂仁恭曰:「高先鋒兄弟,勢傾州府,為燕患者,必此族也,宜善籌之。」久之,太原戍軍恣橫,思繼兄弟制之以法,所殺者多。太祖怒,詬讓仁恭,乃訴以高氏兄弟,遂併遇害。仁恭因以先鋒子行珪為牙將,諸子並列帳下,厚撫之以慰其心。時行周十餘歲,亦補職,在仁恭左右。行珪別有傳,在唐書。
       及莊宗收燕,以行周隸明宗帳下,常與唐末帝分率牙兵。明宗征燕,率兵隨行。鄉人趙德鈞謂明宗曰:「行周心甚謹厚,必享貴位。」梁將劉鄩之據莘也,與太原軍對壘,旦夕轉鬬。嘗一日,兩軍成列,元行欽為敵軍追躡,劍中其面,血戰未解。行周以麾下精騎突陣解之,行欽獲免。莊宗方寵行欽,召行周撫諭賞勞,而欲置之帳下,又念于明宗帳下已奪行欽,更取行周,恐傷其意,密令人以利祿誘之。行周辭曰:「總管用人,亦為國家,事總管猶事王也。余家昆仲,脫難再生,承總管之厚恩,忍背之乎!」及兩軍屯于河上,覘知梁軍自汴入楊村寨,明宗晨至斗門,設伏將邀之,眾寡不敵,反為所乘。時矛矟叢萃,勢甚危蹙。行周聞之,出騎橫擊梁軍,遂得解去。明宗之襲鄆州也,行周為前鋒。會夜分澍雨,人無進志,行周曰:「此天贊也,彼必無備。」是夜,涉河入東城,比曙平之。
       莊宗平河南,屢加檢校太保,領端州刺史。同光末,出守絳州。明宗即位,特深委遇。天成中,從王晏球圍定州,敗王都,擒塔納,舊作禿餒今改正。皆有功。賊平,遷潁州團練使。長興初,以北邊隣契丹,用為振武節度使。明年,以河西用軍,移鎮延安。清泰初,改潞州節度使。晉祖建義于太原,唐末帝命張敬達征之,行周與符彥卿為左右排陣使。契丹主入援太原也,行周、彥卿引騎拒之,尋為契丹所敗,遂與敬達保晉安砦,累月救軍不至。楊光遠欲圖敬達,行周知之,引壯士護之。敬達性戇,不知其營護,謂人曰:「行周每踵余後,其意何也?」由是不復敢然,敬達遂為光遠所害。
       晉祖入洛,令行周還藩,加同平章事。晉祖都汴,以行周為西京留守,未幾,移鄴都。晉祖幸鄴,會安從進叛,命行周為襄州行營都部署。明年秋,平定漢南。晉少帝嗣位,加兼侍中,移鎮睢陽。開運初,從幸澶淵,拒敵於河上。車駕還京,代景延廣為侍衞親軍都指揮使,移鄆州節度使。時李彥韜為侍衞都虞候,可否在己。行周雖典禁兵,每心遊事外,退朝歸第,門宇翛然,賓友過從,但引滿而已。尋改歸德軍節度使,以李守貞代掌兵柄,許行周歸藩。晉軍降于中渡也,少帝命行周與符彥卿同守澶州。戎王入汴,召赴京師,會草寇攻宋州急,遣行周歸鎮。宋史高懷德傳:杜重威降契丹,京東諸州羣盜大起,懷德堅壁清野,敵不能入,行周率兵歸鎮,敵遂解去。及契丹主死于欒城,契丹將蕭翰立許王李從益知南朝軍國事,遣死士召行周,辭之以疾,退謂人曰:「衰世難輔,況兒戲乎!」
       漢高祖入汴,加守太傅、兼中書令,代李守貞為天平節度使。杜重威據鄴叛,漢祖以行周為招討使,總兵討之。鄴平,授鄴都留守,加守太尉,進爵臨清王。乾祐中,入覲,加守太師,進封鄴王,復授天平節鉞,改封齊王。太祖踐阼,加守尚書令,增食邑至一萬七千戶。太祖以行周耆年宿將,賜詔不名,但呼王位而已。慕容彥超據兖叛,太祖親征,奉迎輿駕,傾家載贄,奉觴進俎,率以身先,太祖待之逾厚。廣順二年秋,以疾薨于位,享年六十八。賵賻加等,冊贈尚書令,追封秦王,諡曰武懿。
       子懷德,皇朝駙馬都尉、宋州節度使。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三十二。
       安審琦,字國瑞,其先沙陀部人也。祖山盛,朔州牢城都校,贈太傅。父金全,安北都護、振武軍節度使,累贈太師,唐書有傳。審琦性驍果,善騎射,幼以良家子事莊宗為義直軍使,遷本軍指揮使。天成初,唐末帝由潞邸出鎮河中,奏審琦為牙兵都校,未幾,入為歸化指揮使。王師伐蜀,充行營馬軍都指揮使,及凱旋,改龍武右廂都校,領富州刺史。清泰初,為奉聖指揮使,領順化軍節度使。其年鎮邢州,兼北面行營排陣使,從張敬達圍太原。及楊光遠舉晉安寨降于晉祖,審琦亦預焉。
       晉祖踐阼,加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充天平軍節度使兼侍衞馬步軍都指揮使,旋以母喪起復。天褔三年,就加檢校太尉,尋改晉昌軍節度使、京兆尹。七年,移鎮河中。晉少帝嗣位,加檢校太師。
       開運末,朝廷以北戎入寇,以審琦為北面行營馬軍左右廂都指揮使,與諸將會兵於洺州。俄而敵騎大至,時皇甫遇、慕容彥超亦預其行,乃率所部兵與敵戰于安陽河上。時遇馬為流矢所中,勢已危蹙,諸將相顧,莫有敢救者。審琦謂首將張從恩曰:「皇甫遇等未至,必為敵騎所圍,若不急救,則為擒矣。」從恩曰:「敵勢甚盛,無以枝梧,將軍獨往何益?」審琦曰:「成敗命也,若不濟,與之俱死,假令失此二將,何面目以見天子!」遂率鐵騎北渡。敵見塵起,謂救兵至,乃引去。遂救遇與彥超而還。晉少帝嘉之,加兼侍中,移鎮許州,未幾,移鎮兖海。
       漢有天下,授襄州節度使、兼中書令。屬荊人叛命,潛遣舟師數千屠襄、郢,審琦禦之而遁,朝廷賞功,就加守太保,進封齊國公。歲餘,又加守太傅。國初,封南陽王。顯德初,進封陳王。世宗嗣位,加守太尉。三年,拜章請覲,優詔許之,加守太師,增食邑至一萬五千戶,食實封二千三百戶。審琦鎮襄、沔僅一紀,嚴而不殘,威而不暴,故南邦之民甚懷其惠。五年,移平盧軍節度使,承詔赴鎮,因朝于京師,世宗以國之元老,禮遇甚厚,車駕親幸其第以寵之。六年正月七日夜,為其隸人安友進、安萬合所害,時年六十三。
       初,友進與審琦之愛妾私通,有年數矣。其妾常慮事泄見誅,因與友進謀害審琦,友進甚有難色。其妾曰:「爾若不從,我當反告。」友進乃許之。至是夕,審琦沈醉,寢于帳中,其妾乃取審琦所枕劍與友進,友進猶惶駭不敢剚刃,遽召其黨安萬合,使殺審琦。既而慮事泄,乃引其帳下數妓,盡殺以滅其跡。不數日,友進等竟敗,悉為子守忠臠而戮之。世宗聞之震悼,輟朝三日,詔贈尚書令,追封齊王。
       守忠仕皇朝,累為郡守。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三十二。 五代史補:安審琦素惡釋氏,凡居方鎮,僧凡有過,不問輕重殺之。及鎮青州也,一旦方大宴,忽有紫衣僧持錫杖直上廳事,審琦赫怒連叱,是僧安然不顧,縱步而向內室,至中門,審琦仗劍逐之,將及而滅,但聞錫杖聲鏗然,入在臥所。審琦驚懼之際,有小蒼頭報曰:「國夫人生子矣。」得非紫衣錫杖者乎?因命之曰僧哥,即安守忠也,自是審琦稍稍信重。
       安審暉,字明遠,審琦之兄也。起家自長直軍使,轉外衙左廂軍使。從莊宗平幽、薊,戰山東,定河南,皆預其功。同光中,授蔚州刺史。天成初,改汝州防禦副使,歷鳳翔徐州節度副使、河東行軍司馬。晉高祖龍飛,以霸府上寮授振武兵馬留後,遷河陽節度使,不踰月移鎮鄜州,丁內艱,起復視事。五年,李金全據安州叛,詔馬全節為都部署,領兵討之,以審暉為副。安陸平,移鎮鄧州,進位檢校太傅。六年冬,襄州安從進叛,舉漢南之眾北攻南陽。南陽素無城壁,唯守衙城,賊傅城下,審暉登陴,召賊帥以讓之,從進不克而退。襄州平,就加檢校太尉。少帝嗣位,加檢校太師,罷鎮,授右羽林統軍。歲餘,出鎮上黨,屬契丹內侵,授邢州節度使。居無何,目疾暴作,上章求代,歸于京師,養疾累年。太祖即位,召于內殿,從容顧問,尤所歎重。將以祿起之,審暉辭以暮齒,願就頤養。拜太子太師致仕,封魯國公,累食邑五千戶,實封四百戶。廣順二年春卒,年六十三。廢朝二日,詔贈侍中,諡曰靜。
       子守鏻,仕皇朝為贊善大夫。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四十四。
       安審信,字行光,審琦之從父兄也。父金祐,世為沙陀部偏裨,名聞邊塞。審信習騎射,世父金全,天成初,為振武節度使,補為牙將。俄而兄審通為滄州節度使,用為衙內都虞候,歷同、陝、許三州馬步軍都指揮使。晉祖起義于太原,唐末帝命張敬達以兵攻之,而審信率先以部下兵遁入并州,晉祖以其故人,得之甚悅。其妻與二子在京師,皆為唐末帝所戮,但貸其老母而已。契丹既降晉安砦,晉高祖以審信為汾州刺史、檢校太保,充馬步軍副部署。晉祖入洛,授河中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審信性既翻覆,率多疑忌,在蒲中時,每王人告諭,騎從稍多,必潛設備,以防其圖己。尋歷許、兖州鎮,所至以聚斂為務,民甚苦之。會朝廷謀大舉北伐,凡藩侯皆預將帥,以審信為馬步軍右廂都排陣使,俄改華州節度使。漢初,移鎮同州,入為左衞上將軍。國初,轉右金吾上將軍。三年夏四月,太祖御乾元殿入閤,審信不赴班位,為御史所彈,詔釋之。時審信久病,神情恍惚,聞臺司奏劾,揚言曰:「趨朝偶晚,未是大過,何用彈舉,我終進奉二萬緡,盡逐此乞索兒輩。」未幾,以病請退,授太子太師致仕。是歲秋卒,年六十。贈侍中,諡曰成穆。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四十四。
       李從敏,字叔達,唐明宗之猶子也。沉厚寡言,善騎射,多計數。初,莊宗召見,試弓馬,用為衙內馬軍指揮使,從平汴、洛,補帳前都指揮使,遷捧聖都將。明宗移鎮真定,表為成德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從明宗入洛,補皇城使,出為陝府節度使。王都據定州叛,命王晏球為招討使,率師討之,以從敏為副,領滄州節度使。王都平,移授定州。尋代范延光為成德軍節度使,加檢校太尉,封涇王。
       鎮州有市人劉方遇,家富於財。方遇卒,無子。妻弟田令遵者,幼為方遇治財,善殖貨,劉族乃共推令遵為方遇子,親族共立券書,以為誓信。累年後,方遇二女取資于令遵不如意,乃訟令遵冒姓,奪父家財,從敏令判官陸浣鞫其獄。而殺令遵。北夢瑣言云:鎮州市人劉方遇,家財數十萬。方遇妻田氏蚤卒,田之妹為尼,常出入方遇家,方遇使尼長髮為繼室。有田令遵者,方遇之妻弟也,善貨殖,方遇以所積財令令遵興殖焉。方遇有子年幼,二女皆嫁。方遇疾卒,子幼不能督家業,方遇妻及二女以家財素為令遵興殖,乃聚族合謀,請以令遵姓劉,為方遇繼嗣,即令鬻券人安美為親族請嗣。券書既定,乃遣令遵服斬衰居喪。而二女初立令遵時,先邀每月供財二萬,及後求取無厭,而石、李二女夫使二女詣本府論訴,云令遵冒姓,奪父家財,令遵下獄。石、李二夫族與本府要吏親黨,上至府帥判官、行軍司馬、隨使都押衙,各受方遇二女賂錢數千緡,而以令遵與姊及書券安美同情共盜,俱棄市,人知其冤。令遵父詣臺訴冤,詔本州節度副使符蒙、掌書記徐台符鞫之,備明姦狀。及詰二女,伏行賂于節度使趙環、代判高知柔、觀察判官陸浣,並捕下獄,具服贓罪。事連從敏,甚懼,乃令其妻赴洛陽,入宮告王淑妃。明宗知之,怒曰:「朕用從敏為節度使,而枉法殺人,我羞見百官,又令新婦奔赴,不須見吾面。」時王淑妃頗庇護之,趙環等三人竟棄市,從敏罪止于罰俸而已。北夢瑣言:從敏初欲削官,中宮哀祈,竟罰一年俸。
       長興初,移鎮宋州。唐末帝起兵于鳳翔,其子重吉為亳州防禦使,從敏承朝廷命害之。清泰中,從敏與洋王從璋竝罷歸第,待之甚薄。嘗宮中同飲,既醉,末帝謂從璋、從敏曰:「爾等何物,處雄藩大鎮!」二人大懼,賴曹太后見之,叱曰:「官家醉,爾輩速出去!」方得解。
       晉祖革命,降封莒國公,再領陝州,尋移鎮上黨,入為右龍武統軍,出為河陽節度使。漢祖入汴,移授西京留守,累官檢校太師、同平章事。隱帝即位,就加兼侍中,改封秦國公。歲餘,以王守恩代還。廣順元年春,以疾卒,年五十四。詔贈中書令,諡曰恭惠。永樂大典卷一萬三百九十。
       鄭仁誨,字日新,晉陽人。父霸,累贈太子太師。仁誨幼事唐驍將陳紹光,恃勇使酒,嘗乘醉抽佩劍,將剚刃于仁誨,左右無不奔避,唯仁誨端立以俟,畧無懼色。紹光因擲劍于地,謂仁誨曰:「汝有此器度,必當享人間富貴。」及紹光典郡,仁誨累為右職。後退歸鄉里,以色養稱。
       漢高祖之鎮河東也,太祖累就其第,與之燕語,每有質問,無不以正理為答,太祖深器之。漢有天下,太祖初領樞務,即召為從職。及太祖西征,嘗密贊軍機,西師凱旋,累遷至檢校吏部尚書。太祖踐阼,旌佐命功,授檢校司空、客省使兼大內都點檢、恩州團練使,尋為樞密副使。案歐陽史云:漢興,周太祖為樞密使,乃召仁誨用之,累官至內客省使。太祖入立,以仁誨為大內都巡檢。據此傳,仁誨仕周始為客省使,與歐陽史異。踰年轉宣徽北院使、右衞大將軍,出鎮澶淵,轉檢校太保,入為樞密使,加同平章事。
       世宗之北征也,以仁誨為東京留守,調發軍須,供億無所闕,駕迴,加兼侍中。尋丁內艱,未幾起復。顯德二年冬,疾亟,世宗幸其第,親加撫問,欷歔久之。及卒,世宗親臨其喪,哭踰數舉。是時,世宗將行,近臣奏云:「歲道非便,不宜臨喪。」弗聽,然而先之以桃茢之事,時以為得禮。
       仁誨為人端厚謙遜,造次必由于禮。及居樞務,雖權位崇重,而能孜孜接物,無自矜之色,及終,故朝廷咸惜之。詔贈中書令,追封韓國公,諡曰忠正。既葬,命翰林學士陶穀撰神道碑文,官為建立,表特恩也。
       子勳,累歷內職,早卒,絕嗣。初,廣順末,王殷受詔赴闕,太祖遣仁誨赴鄴都巡檢,及殷得罪,仁誨不奉詔即殺其子,蓋利其家財妓樂也。及仁誨卒而無後,人以為陰責焉。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八百八十。
       張彥成,案通鑑考異:彥成本名彥威,避周祖諱,故改名。潞州潞城人也。曾祖靜,汾州刺史。祖述,澤州刺史。父礪,昭義行軍司馬。彥成初為并門牙將。天成中,自秦州鹽鐵務官改鄆州都押牙。漢祖鎮北門,表為行軍司馬,以隱帝娶其女,特見親愛。從平汴、洛,累加特進、檢校太尉、同州節度使。隱帝即位,就加同平章事。太祖之伐河中,彥成有饋輓之勞,河中平,加檢校太師。乾祐三年冬,移鎮相州。廣順初,就加兼侍中,尋移鎮南陽。三年秋,代歸,授右金吾衞上將軍。其年秋,以疾卒,年六十。贈侍中。永樂大典卷六千三百五十一。 宋史楊克讓傳:乾祐中,同州節度使張彥成表授掌書記。周廣順初,彥成移鎮安陽、穰下,克讓以舊職從行。彥成入為執金吾,病篤,奏稱其材可用。克讓以彥成死未葬,不忍就祿,退居別墅,俟張氏子外除,時論稱之。
       安叔千,沙陁三部落之種也。父懷盛,事唐武皇,以驍勇聞。叔千習騎射,從莊宗定河南,為奉安部將。天成初,王師伐定州,命為先鋒都指揮使。王都平,授秦州刺史,連判涿、易二郡。清泰初,契丹寇雁門,叔千從晉祖迎戰,敗之,進位檢校太保、振武節度使。晉祖踐阼,就加同平章事。天褔中,歷邠、滄、邢、晉四鎮節度使。叔千鄙野而無文,當時謂之「安沒字」,言若碑碣之無篆籀,但虛有其表耳。開運初,朝廷將大舉北伐,授行營都排陣使,俄改左金吾衞上將軍。契丹入汴,百寮迎見于赤崗,契丹主登高崗駐馬而撫諭漢官,叔千出班效國語,契丹主曰:「爾是安沒字否?卿比在邢州日,遠輸誠款,我至此,汝管取一喫飯處。」叔千拜謝而退,俄授鎮國軍節度使。案遼史太宗紀:安叔千出班獨立,上曰:「汝邢州之請,朕所不忘。」乃加鎮國軍節度使。與薛史微異。漢初,遇代歸京,自以嘗附幕庭,居常愧惕,久之,授太子太師致仕,尋請告歸洛。廣順二年冬卒,年七十二。詔贈侍中。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四十四。
       宋彥筠,雍丘人也。初隸滑州軍,梁氏與莊宗夾河之戰,彥筠時為戰棹都指揮使,以勞遷開封府牙校。莊宗有天下,擢領禁軍。伐蜀之役,率所部從康延孝為前鋒,蜀平,歷維、渝二州刺史。明宗在位,連典數郡。晉初,自汝州防禦使討安從進于襄陽,以功拜鄧州節度使,累官至檢校太尉。未幾,歷晉、陝二鎮。晉少帝嗣位,再領鄧州,尋移鎮河中。漢初,授太子太師致仕。國初,拜左衞上將軍。世宗嗣位,復為太子太師致仕。顯德四年冬,卒于西京之私第。輟朝一日,詔贈侍中。
       初,彥筠入成都,據一甲第,第中資貨鉅萬,妓女數十輩,盡為其所有。一旦,與其主母微忿,遽擊殺之,自後常有所覩,彥筠心不自安,乃修浮屠法以禳之,因而溺志于釋氏。其後,每歲至金仙入涅之日,常衣斬縗號慟于其像前,其佞佛也如是。家有侍婢數十人,皆令削髮披緇,以侍左右,大為當時所誚。又性好殖貨,能圖什一之利,良田甲第,相望于郡國。將終,以伊、洛之間田莊十數區上進,並籍于官焉。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四十四。
       史臣曰:近代領戎藩,列王爵,祿厚而君子不議,望重而人主不疑,能自晦于飲酌之間,保功名于始終之際,如行周之比者,幾何人哉!奕世藩翰,固亦宜然。審琦有分閫之勞,乏御家之道,峯摧玉折,蓋不幸也。其餘雖擁戎旃,未聞閫政,固不足與文、邵、龔、黃為比也。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四十四。

本书目录

卷一 梁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五 梁書五 太祖紀第五
卷六 梁書六 太祖紀第六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卷八 梁書八 末帝紀上
卷九 梁書九 末帝紀中
卷十 梁書十 末帝紀下
卷十一 梁書十一 后妃列傳第一
卷十二 梁書十二 宗室列傳第二
卷十三 梁書十三 列傳第三
卷十四 梁書十四 列傳第四
卷十五 梁書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梁書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梁書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梁書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梁書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梁書二十 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梁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梁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梁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梁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唐書一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 唐書三 莊宗紀第一
卷二十八 唐書四 莊宗紀第二
卷二十九 唐書五 莊宗紀第三
卷三十 唐書六 莊宗紀第四
卷三十一 唐書七 莊宗紀第五
卷三十二 唐書八 莊宗紀第六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卷三十九 唐書十五 明宗紀第五
卷四十 唐書十六 明宗紀第六
卷四十一 唐書十七 明宗紀第七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卷四十三 唐書十九 明宗紀第九
卷四十四 唐書二十 明宗紀第十
卷四十五 唐書二十一 閔帝紀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 唐書二十三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 唐書二十四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 唐書二十五 后妃列傳第一
卷五十 唐書二十六 宗室列傳第二
卷五十一 唐書二十七 宗室列傳第三
卷五十二 唐書二十八 列傳第四
卷五十三 唐書二十九 列傳第五
卷五十四 唐書三十 列傳第六
卷五十五 唐書三十一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六 唐書三十二 列傳第八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卷五十八 唐書三十四 列傳第十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 唐書三十六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一 唐書三十七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二 唐書三十八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三 唐書三十九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四 唐書四十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六 唐書四十二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七 唐書四十三 列傳第十九
卷六十八 唐書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
卷六十九 唐書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 唐書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二 唐書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
卷八十 晉書六 高祖紀第六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卷八十二 晉書八 少帝紀第二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
卷八十六 晉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八十七 晉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八十九 晉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九十 晉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九十二 晉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九十三 晉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九十六 晉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卷一百0一 漢書三 隱帝紀上
卷一百0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卷一百0三 漢書五 隱帝紀下
卷一百0四 漢書六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0五 漢書七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0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卷一百0七 漢書九 列傳第四
卷一百0八 漢書十 列傳第五
卷一百0九 漢書十一 列傳第六
卷一百一十 周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一 周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二 周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三 周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四 周書五 世宗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周書六 世宗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周書八 世宗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周書九 世宗紀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周書十 世宗紀第六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二十二 周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二十三 周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一百二十四 周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九 周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一百三十 周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一百三十一 周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僭偽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僭偽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僭偽列傳第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天文志
卷一百四十 志二 歷志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五行志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禮志上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禮志下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樂志上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樂志下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食貨志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刑法志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