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五代史(繁體版)
卷二十八 唐書四 莊宗紀第二
作者:北宋 · 薛居正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天祐九年春正月庚辰朔,周德威等自飛狐東下。丙戌,會鎮、定之師進營祁溝。庚子,次涿州,刺史劉知溫以城歸順。德威進迫幽州,守光出兵拒戰,燕將王行方等以部下四百人來奔。
       二月庚戌朔,梁祖大舉河南之眾以援守光,以陝州節度使楊師厚為招討使,河陽李周彝為副;青州賀德倫為應接使,鄆州袁象先為副。甲子,梁祖自洛陽趨魏州,遣楊師厚、李周彝攻鎮州之棗強,命賀德倫攻蓨縣。
       三月壬午,梁祖自督軍攻棗強。甲申,城陷,屠之。甲申,通鑑作丙戌。時李存審與史建瑭以三千騎屯趙州,相與謀曰:「梁軍若不攻蓨城,必西攻深、冀。吾王方北伐,以南鄙之事付我輩,豈可坐觀其弊。」乃以八百騎趨冀州,扼下博橋,令史建瑭、李都督分道擒生。翌日,諸軍皆至,獲芻牧者數百人,盡殺之,縱數人逸去,且告:「晉王至矣。」建瑭與李都督各領百餘騎,旗幟軍號類梁軍,與芻牧者雜行,暮及賀德倫營門,殺守門者,縱火大呼,俘斬而旋。又執芻牧者,斷其手令迴,梁軍乃夜遁。蓨人持鉏耰白梃追擊之,悉獲其輜重。通鑑後梁紀云:帝燒營夜遁,迷失道,委曲行百五十里。戊子旦,乃至冀州。蓨之耕者皆荷鉏奮梃逐之,委棄軍資器械不可勝計。梁祖聞之大駭,自棗強馳歸貝州,殺其將張正言、許從實、朱彥柔,以其亡師于蓨故也。梁祖先抱痼疾,因是愈甚。辛丑,滄州都將張萬進殺留後劉繼威,自為滄帥,遣人送款于梁,亦乞降于帝。戊申,周德威遣李存暉攻瓦橋關,下之。
       四月丁巳,梁祖自魏南歸,疾篤故也。戊申,李嗣源攻瀛州,拔之。
       五月乙卯朔,周德威大破燕軍于羊頭岡,案:通鑑作龍頭岡,攷異引莊宗實錄作羊頭岡。擒大將單廷珪,斬首五千餘級。德威自涿州進軍于幽州,營于城下。
       閏月己酉,攻其西門,燕人出戰,敗之。
       六月戊寅,梁祖為其子友珪所弒,友珪僭即帝位于洛陽。
       秋八月,朱友珪遣其將韓勍、康懷英、牛存節率兵五萬,急攻河中。朱友謙遣使來求援,帝命李存審率師救之。
       十月癸未,帝自澤州路赴河中,遇梁將康懷英于平陽,破之,斬首千餘級,追至白徑嶺,朱友謙會帝于猗氏,梁軍解圍而去。庚申,周德威報劉守光三遣使乞和,不報。丁卯,燕將趙行實來奔。
       天祐十年春正月丁巳,周德威攻下順州,獲刺史王在思。
       二月甲戌朔,攻下安遠軍,獲燕將一十八人。庚寅,梁朱友珪為其將袁象先所殺,均王友貞即位于汴州。丙申,周德威報檀州刺史陳確以城降。
       三月甲辰朔,收盧臺軍。乙丑,收古北口。時居庸關使胡令珪等與諸戍將相繼挈族來奔。丙戌,武州刺史高行珪遣使乞降。時劉守光遣愛將元行欽牧馬于山北,聞行珪有變,率戍兵攻行珪,行珪遣其弟行溫為質,且乞應援。周德威遣李嗣源、李嗣本、安金全率兵救武州,降元行欽以歸。
       四月甲申,燕將李暉等二十餘人舉族來奔。德威攻幽州南門。壬辰,劉守光遣使王遵化致書哀祈于德威,德威戲遵化曰:「大燕皇帝尚未郊天,何怯劣如是耶!」守光再遣哀祈,德威乃以狀聞。己亥,劉光濬攻下平州,獲刺史張在吉。
       五月壬寅朔,光濬進迫營州,刺史楊靖以城降。乙巳,梁將楊師厚會劉守奇率大軍侵鎮州,時帝之先鋒將史建瑭自趙州率五百騎入真定,師厚大掠鎮、冀之屬邑。王鎔告急于周德威,德威分兵赴援,師厚移軍寇滄州,張萬進懼,遂降于梁。
       六月壬申朔,帝遣監軍張承業至幽州,與周德威會議軍事。
       秋七月,承業與德威率千騎至幽州西,守光遣人持信箭一隻,乞脩和好。承業曰:「燕帥當令子弟一人為質則可。」是日,燕將司全爽等十一人並舉族來奔。辛亥,德威進攻諸城門。壬子,賊將楊師貴等五十人來降。甲子,五院軍使李信攻下莫州。時守光繼遣人乞降,將緩帝軍,陰令其將孟脩、阮通謀于滄州節度使劉守奇,及求援于楊師厚,帝之游騎擒其使以獻。是月,帝會王鎔于天長。
       九月,劉守光率眾夜出,遂陷順州。
       冬十月己巳,守光帥七百騎、步軍五千夜入檀州。庚午,周德威自涿州將兵躡之。壬申,守光自檀州南山而遁,德威追及,大敗之,獲大將李劉、張景紹及將吏八百五十人,馬一百五十匹。守光得百餘騎遁入山谷,德威急馳,扼其城門,守光惟與親將李小喜等七騎奔入燕城。己丑,守光遣牙將劉化脩、周遵業等以書幣哀祈德威。庚寅,守光乘城以病告,復令人獻自乘馬玉鞍勒易德威所乘馬而去。俄而劉光濬擒送守光偽殿直二十五人于軍門,守光又乘城謂德威曰:「予俟晉王至,即泥首俟命。」祈德威即馳驛以聞。
       十一月己亥朔,帝下令親征幽州。甲辰,發晉陽。案:歐陽史作十月,劉守光請降,王如幽州。据薛史則帝發晉陽在十一月甲辰,非十月也。通鑑從薛史。己未,至范陽。辛酉,守光奉禮幣歸款于帝,帝單騎臨城邀守光,辭以佗日,蓋為其親將李小喜所扼也。是夕,小喜來奔,帝下令諸軍,詰旦攻城。壬戌,梯4874並進,軍士畢登,帝登燕丹塚以觀之。有頃,擒劉仁恭以獻。癸亥,帝入燕城,諸將畢賀。
       十二月庚午,墨制授周德威幽州節度使。癸酉,檀州燕樂縣人執劉守光并妻李氏祝氏、子繼祚以獻。己卯,帝下令班師,自雲、代而旋。時鎮州王鎔、定州王處直遣使請帝由井陘而西,許之。庚辰,帝發幽州,擄仁恭父子以行。甲申,次定州,舍于關城。翌日,次曲陽,與王處直謁北嶽祠。是日,次行唐,鎮州王鎔迎謁于路。
       天祐十一年春正月戊戌朔,王鎔以履新之日,與其子昭祚、昭誨奉觴上壽置宴。鎔啟曰:「燕主劉太師頃為鄰國,今欲挹其風儀,可乎?」帝即命主者破械,引仁恭、守光至,與之同宴,鎔饋以衣被飲食。己亥,帝發鎮州,因與王鎔畋于行唐之西。壬子,至晉陽,以組繫仁恭、守光,號令而入。是日,誅守光。遣大將李存霸拘送仁恭于代州,刺其心血奠告于武皇陵,然後斬之。案遼史太祖紀:七年正月,晉王李存勗拔幽州,擒劉守光。考遼太祖七年即天祐十年,莊宗以天祐十年冬始拔幽州,十一年正月乃凱旋也。遼史誤以次年事先一年書之。是月,鎮州王鎔、定州王處直遣使推帝為尚書令。案通鑑攷異引唐實錄云:天祐八年,晉王已稱尚書令。是書作天祐十一年,與唐實錄異。初,王鎔稱藩于梁,梁以鎔為尚書令,至是鎮、定以帝南破梁軍,北定幽、薊,乃共推崇焉。使三至,帝讓乃從之,遂選日受冊,開霸府,建行臺,如武德故事。
       秋七月,帝親將自黃沙嶺東下會鎮人,進軍邢、洺。梁將楊師厚軍於漳東,帝軍次張公橋,既而裨將曹進金奔于梁,帝軍不利而退。
       八月,還晉陽。
       天祐十二年三月,梁魏博節度使賀德倫遣使奉幣乞盟。時楊師厚卒于魏州,梁主乃割相、衛、澶三州別為一鎮,以德倫為魏博節度使,以張筠為相州節度使,魏人不從。是月二十九日夜,案:通鑑攷異引莊宗實錄作二十七日,今攷是書賀德倫傳作二十九日,與此紀合。魏軍作亂,囚德倫于牙署,三軍大掠。軍士有張彥者,素實凶暴,為亂軍之首,迫德倫上章請却復六州之地,梁主不從,遂迫德倫歸于帝,且乞師為援。帝命馬步副總管李存審自趙州帥師屯臨清,帝自晉陽東下,與存審會。通鑑:晉王引大軍自黃澤嶺東下,與存審會于臨清,猶疑魏人之詐,按兵不進。賀德倫遣從事司空頲至軍,密啟張彥狂勃之狀,且曰:「若不翦此亂階,恐貽後悔。」帝默然,遂進軍永濟。張彥謁見,以銀槍効節五百人從,皆被甲持兵以自衛。帝登樓諭之曰:「汝等在城,濫殺平人,奪其妻女,數日以來,迎訴者甚眾,當斬汝等,以謝鄴人。」遂令斬彥及同惡者七人,軍士股慄,帝親加慰撫而退。翌日,帝輕裘緩策而進,令張彥部下軍士被甲持兵,環馬而從,命為帳前銀槍,眾心大服。梁將劉鄩聞帝至,以精兵萬人自洹水趣魏縣,帝命李存審帥師禦之,帝率親軍于魏縣西北,夾河為柵。
       六月庚寅朔,帝入魏州,賀德倫上符印,請帝兼領魏州,帝從之。墨制授德倫大同軍節度,令取便路赴任。帝下令撫諭鄴人,軍城畏肅,民心大服。是時,以貝州張源德據壘拒命,南通劉鄩,又與滄州首尾相應,聞德州無備,遣別將襲之,遂拔其城。命遼州牙將馬通為德州刺史,以扼滄、貝之路。
       秋七月,梁澶州刺史王彥章棄城而遁,畏帝軍之逼也。以故將李巖為澶州刺史。李巖,通鑑攷異引莊宗實錄作李嚴。帝至魏縣,因率百餘騎覘梁軍之營。是日陰晦,劉鄩伏兵五千于河曲叢木間,帝至,伏兵忽起,大躁而來,圍帝數十重。帝以百騎馳突奮擊,梁軍辟易,決圍而出,案:通鑑作自午至申,乃得出,亡其七騎。有頃援軍至,乃解。帝顧謂軍士曰:「幾為賊所笑。」
       是月,劉鄩潛師由黃澤西趨晉陽,至樂平而還,遂軍于宗城。初,鄩在洹水,數日不出,寂無聲迹,帝遣騎覘之,無斥候者,城中亦無烟火之狀,但有鳥止于壘上,時見旗幟循堞往來。帝曰:「我聞劉鄩用兵,一步百變,必以詭計悞我。」使視城中,乃縛旗于芻偶之上,使驢負之,循堞而行。得城中羸老者詰之,云軍去已二日矣。既而有人自鄩軍至者,言兵已趨黃澤,帝遽發騎追之。時霖雨積旬,鄩軍倍道兼行,皆腹疾足腫,加以山路險阻,崖谷泥滑,緣蘿引葛,方得少進。顛墜巖坂、陷于泥淖而死者十二三。前軍至樂平,糗糒將竭,聞帝軍追躡于後,太原之眾在前,羣情大駭。鄩收合其眾還,自邢州陳宋口渡漳水而東,駐于宗城。時魏之軍儲已乏,臨清積粟所在,鄩欲引軍據之。周德威初聞鄩軍之西,自幽州率千騎至土門。及鄩軍東下,急趨南宮,知鄩軍在宗城,遣十餘騎迫其營,擒斥候者,斷其腕令還。德威至臨清,鄩起軍駐貝州。帝率親騎次博州。鄩軍于堂邑,周德威自臨清率五百騎躡之。是日,鄩軍于莘縣,帝營于莘西一舍,城壘相望,日夕交鬬。
       八月,梁將賀瓌襲取澶州,帝遣李存審率兵五千攻貝州,因塹而圍之。
       冬十月,有軍士自鄩軍來奔,帝善待之,乃劉鄩密令齎酖賂帝膳夫,欲寘毒于食中,會有告者,索其黨誅之。
       天祐十三年春二月,帝知劉鄩將謀速戰,乃聲言歸晉陽以誘之,實勞軍于貝州也,令李存審守其營。鄩謂帝已臨晉陽,將乘虛襲鄴。
       三月,鄩遣其將楊延直自澶州率兵萬人,會于城下,夜半至于南門之外。城中潛出壯士五百人,突入延直之軍,譟聲動地,梁軍自亂。遲明,鄩自莘引軍至城東,與延直兵會。鄩之來也,李存審率兵踵其後,李嗣源自魏城出戰。俄而帝自貝州至,鄩卒見帝,驚曰:「晉王耶!」因引軍漸却,至故元城西,李存審大軍已成列矣。軍前後為方陣,梁軍于其間為圓陣,四靣受敵。兩軍初合,梁軍稍衂,再合,鄩引騎軍突西南而走。帝以騎軍追擊之,梁步軍合戰,短兵既接,帝軍鼓譟,圍之數重,埃塵漲天。李嗣源以千騎突入其間,眾皆披靡,相躪如積。帝軍四靣斬擊,棄甲之聲,聞數十里。眾既奔潰,帝之騎軍追及于河上,十百為羣,赴水而死,梁步兵七萬殲亡殆盡。劉鄩自黎陽濟,奔滑州。是月,梁主遣別將王檀率兵五萬,自陰地關趨晉陽,急攻其城,昭義李嗣昭遣將石嘉才率騎三百赴援。嘉才,梁紀作家才,唐列傳作家財。時安金全、張承業堅守于內,嘉才救援于外,檀懼,乃燒營而遁,追擊于陰地關。時劉鄩敗于莘縣,王檀遁于晉陽,梁主聞之曰:「吾事去矣!」三月乙卯朔,分兵以攻衛州。壬戌,刺史米昭以城降。
       夏四月,攻洺州,下之。
       五月,帝還晉陽。
       六月,命偏師攻閻寶于邢州,梁主遣捉生都將張溫率步騎五百為援,至內黃,溫率眾來奔。
       秋七月甲申朔,帝自晉陽至魏州。
       八月,大閱師徒,進攻邢州。相州節度使張筠棄城遁去,以袁建豐為相州刺史,依舊隸魏州。案:通鑑作四月,晉人拔洺州,以魏州都巡檢使袁建豐為洺州刺史。八月,晉人復以相州隸天雄軍,以李嗣源為刺史。與是書異。邢州節度使閻寶請以城降,以忻州刺史、蕃漢副總管李存審為邢州節度使,以閻寶為西南面招討使,遙領天平軍節度使。是月,契丹入蔚州,案:歐陽史及通鑑俱從薛史作蔚州。遼史太祖紀:神冊元年,拔朔州,擒節度使李嗣本。與薛史異。振武節度使李嗣本陷于契丹。
       九月,帝還晉陽。梁滄州節度使戴思遠棄城遁去,舊將毛璋入據其城,李嗣源帥師招撫,璋以城降。乃以李存審為滄州節度使,以李嗣源為邢州節度使。時契丹犯塞,帝領親軍北征,至代州北,聞蔚州陷,乃班師。案遼史太祖紀:十一月,攻蔚、新、武、媯、儒五州,自代北至河曲,踰陰山,盡有其地。其圍蔚州,敵樓無故自壞,眾軍大譟,乘之,不踰時而破。蓋由朔州進破蔚州也。通鑑作晉王自將兵救雲州,契丹聞之,引去。與遼史異。是月,貝州平,以滄州降將毛璋為貝州刺史。自是河朔悉為帝所有。帝自晉陽復至于魏州。
       天祐十四年二月,帝聞劉鄩復收殘兵保守黎陽,遂率師以攻之,不克而還。是月甲午,新州將盧文進殺節度使李存矩,叛入契丹,遂引契丹之眾寇新州。存矩,帝之諸弟也,治民失政,御下無恩,故及于禍。帝以契丹王案巴堅舊做阿保機,今改正。與武皇屢盟于雲中,約為兄弟,急難相救,至是容納叛將,違盟犯塞,乃馳書以讓之。契丹攻新州甚急,刺史安金全棄城而遁,契丹以文進部將劉殷為刺史。帝命周德威率兵三萬攻之,營于城東。俄而文進引契丹大至,德威拔營而歸,因為契丹追躡,師徒多喪。契丹乘勝寇幽州。是時言契丹者,或云五十萬,或云百萬,漁陽以北,山谷之間,氊車毳幕,羊馬彌漫。盧文進招誘幽州亡命之人,教契丹為攻城之具,飛梯、衝車之類,畢陳于城下。鑿地道,起土山,四面攻城,半月之間,機變百端。城中隨機以應之,僅得保全,軍民困弊,上下恐懼。德威間道馳使以聞,帝憂形于色,召諸將會議。時李存審請急救燕、薊,且曰:「我若猶豫未行,但恐城中生事。」李嗣源曰:「願假臣突騎五千,以破契丹。」閻寶曰:「但當蒐選銳兵,控制山險,強弓勁弩,設伏待之。」帝曰:「吾有三將,無復憂矣!」
       夏四月,命李嗣源率師赴援,次于淶水,又遣閻寶率師夜過祁溝,俘擒而還。周德威遣人告李嗣源曰:「契丹三十萬,馬牛不知其數,近日所食羊馬過半,案巴堅責讓盧文進,深悔其來。契丹勝兵散布射獵,案巴堅帳前不滿萬人,宜夜出奇兵,掩其不備。」嗣源具以事聞。案遼史太祖紀:四月,圍幽州,不克。六月乙巳,望城中有氣如烟火狀,上曰:「未可攻也。」以大暑霖潦,班師,留盧國用守之。是契丹主已于六月退師矣,薛史及通鑑皆不載。
       秋七月辛未,帝遣李存審領軍與嗣源會于易州,步騎凡七萬。于是三將同謀,銜枚束甲,尋澗谷而行,直抵幽州。
       八月甲午,自易州北循山而行,李嗣源率三千騎為前鋒。庚子,循大房嶺而東,距幽州六十里。契丹萬騎遽至,存審、嗣源極力以拒之,契丹大敗,委棄毳幕、氊廬、弓矢、羊馬不可勝紀,進軍追討,俘斬萬計。辛丑,大軍入幽州,德威見諸將,握手流涕。翌日,獻捷于鄴。
       九月,班師,帝授存審檢校太傅,嗣源檢校太保,閻寶加同平章事。
       十月,帝自魏州還晉陽。
       十一月,復至魏州。
       十二月,帝觀兵于河上。時梁人據楊劉城,列柵相望,帝率軍履河氷而渡,盡平諸柵,進攻楊劉城。城中守兵三千人,帝率騎軍環城馳射,又令步兵持斧斬其鹿角,負葭葦以堙塹,帝自負一圍而進,諸軍鼓譟而登,遂拔其壘,獲守將安彥之。是夕,帝宿楊劉。
       天祐十五年春正月,帝軍狥地至鄆、濮。時梁主在洛,將修郊禮,聞楊劉失守,狼狽而還。
       二月,梁將謝彥章帥眾數萬來迫楊劉,築壘以自固,又決河水,瀰漫數里,以限帝軍。
       六月壬戌,帝自魏州復至楊劉。甲子,率諸軍涉水而進,梁人臨水拒戰,帝軍小却。俄而鼓譟復進,梁軍漸退,因乘勢而擊之,交鬬于中流,梁軍大敗,殺傷甚眾,河水如絳,謝彥章僅得免去。是月,淮南楊溥遣使來會兵,將致討于梁也。案:十國春秋吳世家作七月,晉王李存勗遣間使持帛書會兵伐梁,王辭以虔州之難。與是書異。
       秋八月辛丑朔,大閱于魏郊,河東、魏博、幽、滄、鎮定、邢洺、麟、勝、雲、朔十鎮之師,及奚、契丹、室韋、吐渾之眾十餘萬,部陣嚴肅,旌甲照曜,師旅之盛,近代為最。己酉,梁兗州節度使張萬進遣使歸款。帝自魏州率師次于楊劉,畧地至鄆、濮而還,遂營于麻家渡,諸鎮列營十數。梁將賀瓌、謝彥章以軍屯濮州行臺村,結壘相持百餘日。帝嘗以數百騎摩壘求戰,謝彥章帥精兵五千伏于堤下,帝以十餘騎登堤,伏兵發,圍帝十數重。俄而帝之騎軍繼至,攻于圍外,帝于圍中躍馬奮擊,決圍而出。李存審兵至,梁軍方退。是時,帝銳于接戰,每馳騎出營,存審必扣馬進諫,帝伺存審有間,即策馬而出,顧左右曰:「老子妨吾戲耳!」至是幾危,方以存審之言為忠也。
       十二月庚子朔,帝進軍,距梁軍柵十里而止。時梁將賀瓌殺騎將謝彥章于軍,帝聞之曰:「賊帥自相魚肉,安得不亡。」戊午,下令軍中老幼,令歸魏州,悉兵以趣汴。庚申,大軍毀營而進。辛酉,次于臨濮,梁軍捨營踵于後。癸亥,次胡柳陂。遲明,梁軍亦至,帝率親軍出視,諸軍從之。梁軍已成陣,橫亘數十里,帝亦以橫陣抗之。時帝與李存審總河東、魏博之眾居其中,周德威以幽、薊之師當其西,鎮、定之師當其東。梁將賀瓌、王彥章全軍接戰,帝以銀槍突入梁軍陣中,斬擊十餘里,賀瓌、王彥章單騎走濮陽。帝軍輜重在陣西,望見梁軍旗幟,皆驚走,因自相蹈籍,不能禁止。帝一軍先敗,周德威戰歿。是時,陂中有土山,梁軍數萬先據之,帝帥中軍至山下。梁軍嚴整不動,旗幟甚盛。帝呼諸軍曰:「今日之戰,得山者勝,賊已據山,吾與爾等各馳一騎以奪之!」帝率軍先登,銀槍步兵繼進,遂奪其山。梁軍紛紜而下,復于土山西結陣數里。時日已晡矣,或曰:「諸軍未齊,不如還營,詰朝可圖再戰。」閻寶曰:「深入賊境,逢其大敵,期于盡銳,以決雌雄。況賊帥奔亡,眾心方恐,今乘高擊下,勢如破竹矣。」銀槍都將王建及被甲橫槊進曰:「賊將先已奔亡,王之騎軍一無所損,賊眾晡晚,大半思歸,擊之必破。王但登山縱觀,責臣以破賊之效。」于是李嗣昭領騎軍自土山北以逼梁軍,王建及呼士眾曰:「今日所失輜重,並在山下。」乃大呼以奮擊,諸軍繼之,梁軍大敗。時元城令吳瓊、貴鄉令胡裝各部役徒萬人,于山下曳柴揚塵,鼓譟助其勢。梁軍不之測,自相騰籍,棄甲山積。甲子,命行戰場,收獲鎧仗不知其數。時帝之軍士有先入大梁問其次舍者,梁人大恐,驅市人以守。其殘眾奔歸汴者不滿千人,帝軍遂拔濮陽。永樂大典卷七千一百五十六。

本书目录

卷一 梁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五 梁書五 太祖紀第五
卷六 梁書六 太祖紀第六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卷八 梁書八 末帝紀上
卷九 梁書九 末帝紀中
卷十 梁書十 末帝紀下
卷十一 梁書十一 后妃列傳第一
卷十二 梁書十二 宗室列傳第二
卷十三 梁書十三 列傳第三
卷十四 梁書十四 列傳第四
卷十五 梁書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梁書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梁書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梁書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梁書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梁書二十 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梁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梁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梁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梁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唐書一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 唐書三 莊宗紀第一
卷二十八 唐書四 莊宗紀第二
卷二十九 唐書五 莊宗紀第三
卷三十 唐書六 莊宗紀第四
卷三十一 唐書七 莊宗紀第五
卷三十二 唐書八 莊宗紀第六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卷三十九 唐書十五 明宗紀第五
卷四十 唐書十六 明宗紀第六
卷四十一 唐書十七 明宗紀第七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卷四十三 唐書十九 明宗紀第九
卷四十四 唐書二十 明宗紀第十
卷四十五 唐書二十一 閔帝紀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 唐書二十三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 唐書二十四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 唐書二十五 后妃列傳第一
卷五十 唐書二十六 宗室列傳第二
卷五十一 唐書二十七 宗室列傳第三
卷五十二 唐書二十八 列傳第四
卷五十三 唐書二十九 列傳第五
卷五十四 唐書三十 列傳第六
卷五十五 唐書三十一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六 唐書三十二 列傳第八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卷五十八 唐書三十四 列傳第十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 唐書三十六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一 唐書三十七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二 唐書三十八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三 唐書三十九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四 唐書四十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六 唐書四十二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七 唐書四十三 列傳第十九
卷六十八 唐書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
卷六十九 唐書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 唐書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二 唐書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
卷八十 晉書六 高祖紀第六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卷八十二 晉書八 少帝紀第二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
卷八十六 晉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八十七 晉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八十九 晉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九十 晉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九十二 晉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九十三 晉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九十六 晉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卷一百0一 漢書三 隱帝紀上
卷一百0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卷一百0三 漢書五 隱帝紀下
卷一百0四 漢書六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0五 漢書七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0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卷一百0七 漢書九 列傳第四
卷一百0八 漢書十 列傳第五
卷一百0九 漢書十一 列傳第六
卷一百一十 周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一 周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二 周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三 周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四 周書五 世宗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周書六 世宗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周書八 世宗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周書九 世宗紀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周書十 世宗紀第六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二十二 周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二十三 周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一百二十四 周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九 周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一百三十 周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一百三十一 周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僭偽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僭偽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僭偽列傳第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天文志
卷一百四十 志二 歷志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五行志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禮志上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禮志下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樂志上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樂志下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食貨志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刑法志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