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五代史(繁體版)
卷七十 唐書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二
作者:北宋 · 薛居正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元行欽,本幽州劉守光之愛將。守光之奪父位也,令行欽攻大恩山,大恩山,歐陽史作大安山。攷通鑑注引薛史亦作大恩。又令殺諸兄弟。天祐九年,周德威攻圍幽州,守光困蹙,令行欽于山北募兵,以應契丹。時明宗為將,攻行欽于山北,與之接戰,矢及明宗馬鞍,既而以勢迫來降。明宗憐其有勇,奏隸為假子,後因從征討,恩禮特隆。常臨敵擒生,必有所獲,名聞軍中。
       莊宗東定趙、魏,選驍健置之麾下,因索行欽,明宗不得已而遣之。時有散指揮都頭,名為散員,命行欽為都部署,賜姓,名紹榮。莊宗好戰,勇于大敵,或臨陣有急兵,行欽必橫身解鬬翼衞之。莊宗營于德勝也,與汴軍戰于潘張,王師不利,諸軍奔亂。莊宗得三四騎而旋,中野為汴軍數百騎攢矟攻之,事將不測,行欽識其幟,急馳一騎,奮劍斷二矛,斬一級,汴軍乃解圍,翼莊宗還宮。莊宗因流涕言曰:「富貴與卿共之。」自是寵冠諸將,官至檢校太傅、忻州刺史。及莊宗平梁,授武寕軍節度使。嘗因內宴羣臣,使相預會,行欽官為保傅,當地褥下坐。酒酣樂作,莊宗敘生平戰陣之事,因左右顧視,曰:「紹榮安在?」所司奏云:「有敕,使相預會,紹榮散官,殿上無位。」莊宗徹會不懌。翌日,以行欽為同平章事,由是不宴百官于內殿,但宴武臣而已。
       三年,行欽喪婦。莊宗有所愛宮人生皇子者,劉皇后心忌之,會行欽入侍,莊宗勞之曰:「紹榮喪婦復娶耶?吾給爾婚財。」皇后指所忌宮人謂莊宗曰:「皇帝憐紹榮,可使為婦。」莊宗難違所請,微佯許之。皇后即命紹榮謝之,未退,肩輿已出。莊宗心不懌,不豫者累日,業已遣去,無如之何。
       及貝州軍亂,趙在禮入魏州,莊宗方擇將,皇后曰:「小事不勞大將,促紹榮指揮可也。」乃以行欽為鄴都行營招撫使,領騎二千進討。洎至鄴城,攻之不能下,退保於澶州。未幾,諸道之師稍集,復進軍于鄴城之南。及明宗為帥,領軍至鄴,行欽來謁于軍中,拜起之際,誤呼萬歲者再,明宗驚駭,遏之方止。既而明宗營于城西,行欽營于城南。三月八日夜,明宗為亂軍所迫,惟行欽之軍不動,按甲以自固。明宗密令張虔釗至行欽營,戒之曰:「且堅壁勿動,計會同殺亂軍,莫錯疑誤。」行欽不聽,將步騎萬人棄甲而退。自知失策,且保衞州,因誣奏明宗曰:「鎮帥已入賊軍,終不為國使。」明宗既刼出鄴城,令人走馬上章,申理其事,言:「臣且于近郡聽進止。」莊宗覽奏釋然曰:「吾知紹榮妄矣。」因令白從訓與明宗子繼璟至軍前,欲令見明宗,行欽縶繼璟于路。明宗凡奏軍機,拘留不達,故旬日之間,音驛斷絕。及莊宗出成臯,知明宗在黎陽,復令繼璟渡河召明宗,行欽即殺之,仍勸班師。
       四月一日,莊宗既崩,行欽引皇后、存渥,得七百騎出師子門,將之河中就存霸,沿路部下解散,從者數騎而已。四日,至平陸縣界,為百姓所擒,縣令裴進折其足,案:歐陽史作虢州刺史石潭折其兩足。檻車以獻。明宗即位,詔削奪行欽在身官爵,斬于洛陽。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八十九。
       夏魯奇,字邦傑,青州人也。初事宣武軍為軍校,與主將不協,遂歸于莊宗,以為護衞指揮使。從周德威攻幽州,燕將有單廷珪、元行欽,時稱驍勇,魯奇與之鬬,兩不能解,將士皆釋兵縱觀。幽州平,魯奇功居多。梁將劉鄩在洹水,莊宗深入致師,鄩設伏于魏縣西南葭蘆中。莊宗不滿千騎,汴人伏兵萬餘,大譟而起,圍莊宗數重。魯奇與王門關、烏德兒等奮命決戰,自午至申,俄而李存審兵至方解。魯奇持槍攜劔,獨衞莊宗,手殺百餘人。烏德兒等被擒,魯奇傷痍徧體,自是莊宗尤憐之,歷磁州刺史,中都之戰,汴人大敗,魯奇見王彥章,識之,單馬追及,槍擬其頸,彥章顧曰:「爾非余故人乎?」即擒之以獻。莊宗壯之,賞絹千疋。九國志趙庭隱傳:王彥章守中都,庭隱在其軍中。及彥章敗,庭隱為莊宗所獲,將以就戮,大將夏魯奇奏曰:「此矬也,其材可用。」遂釋之。梁平,授鄭州防禦使。四年,授河陽節度使。天成初,移鎮許州,加同平章事。
       魯奇性忠義,尤通吏道,撫民有術。及移鎮許田,孟州之民,萬眾遮道,斷29350卧轍,五日不發。父老詣闕請留,明宗令中使諭之,方得離州。明宗討荊南,魯奇為副招討使,頃之,移鎮遂州。案九國志李仁罕傳云:夏魯奇稟朝廷之命,繕治甲兵,將圖蜀,孟知祥與董璋謀先取魯奇,令仁罕攻遂州。董璋之叛,與孟知祥攻遂州,援路斷絕,兵盡食窮,案九國志李肇傳:蜀師圍夏魯奇于遂州,唐師來援,劍門不守,肇領兵赴普安以拒之,唐師不得進。魯奇自刎而卒,時年四十九。帝聞其死也,慟哭之,厚給其家,贈太師、齊國公。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二十九。
       姚洪,本梁之小校也。在梁時,經事董璋,長興初,率兵千人戍閬州。璋叛,領眾攻閬州,璋密令人誘洪,洪以大義拒之。及璋攻城,洪悉力拒守者三日,禦備既竭,城陷被擒。璋謂洪曰:「爾頃為健兒,由吾獎拔至此,吾書誘諭,投之于厠,何相負也!」洪大罵曰:「老賊,爾為天子鎮帥,何苦反耶!爾既辜恩背主,吾與爾何恩,而云相負。爾為李七郎奴,掃馬糞,得一臠殘炙,感恩無盡。今明天子付與茅土,貴為諸侯,而驅徒結黨,圖為反噬。爾本奴才,則無耻,吾忠義之士,不忍為也。吾可為天子死,不能與人奴苟生。」璋怒,令軍士十人,持刀刲割其膚,燃鑊于前,自取啗食,洪至死大罵不已。明宗聞之泣下,置洪二子于近衞,給賜甚厚。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八十九。
       李嚴,幽州人,本名讓坤。初仕燕,為刺史,涉獵書傳,便弓馬,有口辯,多遊藝,以功名自許。同光中,為客省使,奉使于蜀,及與王衍相見,陳使者之禮,因于笏記中具述莊宗興復之功,其警句云:「纔過汶水,縛王彥章于馬前;旋及夷門,斬朱友貞于樓上。」嚴復聲韻清亮,蜀人聽之愕然。
       時蜀偽樞密使宋光嗣召嚴曲宴,因以近事訊于嚴。嚴對曰:「吾皇前年四月即位于鄴宮,當月下鄆州,十月四日,親統萬騎破賊中都,乘勝鼓行,遂誅汴孽,偽梁尚有兵三十萬,謀臣猛將,解甲倒戈。西盡甘、涼,東漸海外,南踰閩、浙,北極幽陵。牧伯侯王,稱藩不暇,家財入貢,府實上供。吳國本朝舊臣,岐下先皇元老,遣子入侍,述職稱藩。淮、海之君,卑辭厚貢,湖湘、荊楚,杭越、甌閩,異貨奇珍,府無虛月。吾皇以德懷來,以威欵附。順則涵之以恩澤,逆則問之以干戈,四海車書,大同非晚。」光嗣曰:「余所未知,唯岐下宋公,我之婣好,洞鑒其心,反覆多端,專謀跋扈,大不足信也。似聞契丹部族近日稍強,大國可無慮乎?」嚴曰:「子言契丹之強盛,孰若偽梁?」曰:「比梁差劣也。」嚴曰:「吾國視契丹如蚤蝨耳,以其無害,不足爬搔。吾良將勁兵布天下,彼不勞一郡之兵,一校之眾,則懸首槀街,盡為奴擄。但以天生四夷,當置度外,不在九州之本,未欲窮兵黷武也。」光嗣聞辯對,畏而奇之。時王衍失政,嚴知其可取,使還具奏,故平蜀之謀,始于嚴。
       郭崇韜起軍之日,以嚴為三川招撫使,案:歐陽史作招討使。嚴與先鋒使康延孝將兵五千,先驅閣道,或馳以詞說,或威以兵鋒,大軍未及,所在降下。延孝在漢州,王衍與書曰:「可請李司空先來,余即舉城納款。」眾咸以討蜀之謀始于嚴,衍以甘言,將誘而殺之,欲不令往。嚴聞之喜,即馳騎入益州,案:歐陽史亦與是書同。吳縝纂誤云:成都,自唐末歷五代,不復謂之益州。况此正古蜀郡成都之地。而古益州實不在此。衍見嚴于母前,以母、妻為託。即日,引蜀使歐陽彬迎謁魏王繼岌。蜀平班師,會明宗即位,遷泗州防禦使兼客省使。長興初,安重誨謀欲控制兩川,嚴乃求為西川兵馬都監,庶効方略。孟知祥覺之,既至,執而害之。九國志王彥銖傳:李嚴之為監軍也,密懷異謀,知祥數其過,命彥銖擒斬之,嚴之左右無敢動者。贈太保。
       嚴之母,賢明婦人。初,嚴將赴蜀,母曰:「汝前啟破蜀之謀,今又入蜀,將死報蜀人矣!與汝永訣。」既而果如其言。永樂大典卷一萬三百八十九。
       李仁矩,本明宗在藩鎮時客將也。明宗即位,錄其趨走之勞,擢居內職,復為安重誨所庇,故數年之間,遷為客省使、左衞大將軍。天成中,因奉使東川,董璋張筵以召之,仁矩貪于館舍,與倡妓酣飲,日既中而不至,大為璋所詬辱,自是深銜之。長興初,璋既跋扈于東川,重誨奏以仁矩為閬州節度使,俾伺璋之反狀,時物議以為不可。及仁矩至鎮,偵璋所為,曲形奏報,地里遐僻,朝廷莫知事實,激成璋之逆節,由仁矩也。
       長興元年冬十月,璋自率凶黨,以攻其城。案九國志趙季良傳云:朝廷以夏魯奇、李仁矩分鎮遂、閬,季良言于孟知祥曰「朝廷增兵二鎮,張犄角之勢,將有不測之變也。公處親賢之地,以忠信見疑,倘失先機,則禍不旋踵矣。」知祥曰:「計將安出?」季良曰:「我甲兵雖眾,而勢孤易動,請與東川董璋合從,先平遂、閬,則朝廷兵至,我無內顧之憂矣。」知祥從之。蓋董璋之攻閬州,其謀皆由于知祥也。仁矩召軍校謀守戰利害,皆曰:「璋久圖反計,以賂誘士心,凶氣方盛,未可與戰,宜堅壁以守之。儻旬浹之間,大軍東至,即賊必退。」仁矩曰:「蜀兵懦,安能當我精甲。」即驅之出戰,兵未交,為賊所敗。既而城陷,仁矩被擒,舉族為璋所害。永樂大典卷一萬三百八十九。
       康思立,晉陽人也。少善騎射,事武皇為爪牙,署河東親騎軍使。莊宗嗣位,從解圍于上黨,敗梁人于柏鄉,及平薊丘,後戰于河上,皆有功,累承制加檢校戶部尚書,右突騎指揮使。莊宗即位,繼改軍帥,賜忠勇拱衞功臣,加檢校尚書右僕射。天成元年,授應州刺史,尋移嵐州,充北面諸蕃部族都監。三年,遷宿州團練使。四年,領昭武軍節度、利巴集等州觀察處置等使,改賜耀忠保節功臣。長興初,朝廷舉兵討東川董璋,詔兼西面行營軍馬都指揮使。二年,移鎮陝州。通鑑:潞王至靈寶,思立謀固守陝城以俟康義誠。先是,捧聖五百騎戍陝,為潞王前鋒,至城下,呼城上人曰:「禁軍十萬已奉新帝,爾輩數人奚為!徒累一城人塗地耳。」于是捧聖卒爭出迎,思立不能禁,不得已,亦出迎。清泰初,改授邢臺,累官至檢校太傅,封會稽郡開國侯。二年,入為右神武統軍。三年,充北面行營馬軍都指揮使。是歲閏十一月,卒于軍,年六十三。
       思立本出陰山諸部,性純厚,善撫將士,明宗素重之,故即位之始,以應州所生之地授焉。其後歷三郡三鎮,皆得百姓之譽。末帝以其年高,徵居環衞。及出幸懷州,以北師不利,乃命思立統駕下騎軍赴團柏谷以益軍勢。俄而楊光遠以大軍降于太原,思立因憤激,疾作而卒焉。晉高祖即位,追其宿舊,為輟朝一日,贈太子少師。少師,歐陽史作少傅。 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二十九。
       張敬達,字志通,代州人,小字生鐵。父審,素有勇,事武皇為列校,歷廳直軍使,同光初,卒于軍。敬達少以騎射著名,莊宗知之,召令繼父職,平河南有功,繼加檢校工部尚書。明宗即位,歷奉聖指揮使、檢校尚書右僕射。長興中,改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超授檢校司徒,領欽州刺史。三年,加檢校太保、應州節度使。四年,遷雲州。時以契丹率族帳自黑榆林至,云借漢界水草,敬達每聚兵塞下,以遏其衝,契丹竟不敢南牧,邊人賴之。
       清泰中,自彭門移鎮平陽,加檢校太傅,從石敬瑭為北面兵馬副總管,仍屯兵雁門。未幾,晉高祖建義,末帝詔以敬達為北面行營都招討使,仍使悉引部下兵圍太原,以定州節度使楊光遠副焉。尋統兵三萬,營于晉安鄉。末帝自六月繼有詔促令攻取,敬達設長城連柵、雲梯飛礮,使工者運其巧思,窮土木之力。時督事者每有所構,則暴風大雨,平地水深數尺,而城柵崩墮,竟不能合其圍。九月,契丹至,敬達大敗,尋為所圍。晉高祖及蕃眾自晉安寨南門外,長百餘里,濶五十里,布以氊帳,用毛索掛鈴,而部伍多畜犬,以備警急。營中嘗有夜遁者,出則犬吠鈴動,跬步不能行焉。自是敬達與麾下部曲五萬人,馬萬匹,無由四奔,但見穹廬如岡阜相屬,諸軍相顧失色。始則削木篩糞,以飼其馬,日望朝廷救軍,及漸羸死,則與將士分食之,馬盡食殫。副將楊光遠、次將安審琦知不濟,勸敬達宜早降以求自安。敬達曰:「吾受恩于明宗,位歷方鎮,主上授我大柄,而失律如此,已有愧于心也。今救軍在近,旦暮雪耻有期,諸公何相迫耶。待勢窮,則請殺吾,攜首以降,亦未為晚。」光遠、審琦知敬達意未決,恐坐成魚肉,遂斬敬達以降。契丹國志:楊光遠謀害張敬達,諸將高行周陰為之備,敬達疎于防禦,推遠行周等。清晨,光遠上謁,見敬達左右無人,遂殺之。
       末帝聞其歿也,愴慟久之。時戎王告其部曲及漢之降者曰:「為臣當如此人。」令部人收葬之。晉高祖即位後,所有田宅,咸賜其妻子焉。時議者以敬達嘗事數帝,亟立軍功,及領藩郡,不聞其濫,繼屯守塞垣,復能撫下,而臨難固執,不求苟免,乃近代之忠臣也。晉有天下,不能追懋官封,賞其事蹟,非激忠之道也。永樂大典卷六千六百五十一。

本书目录

卷一 梁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五 梁書五 太祖紀第五
卷六 梁書六 太祖紀第六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卷八 梁書八 末帝紀上
卷九 梁書九 末帝紀中
卷十 梁書十 末帝紀下
卷十一 梁書十一 后妃列傳第一
卷十二 梁書十二 宗室列傳第二
卷十三 梁書十三 列傳第三
卷十四 梁書十四 列傳第四
卷十五 梁書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梁書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梁書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梁書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梁書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梁書二十 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梁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梁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梁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梁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唐書一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 唐書三 莊宗紀第一
卷二十八 唐書四 莊宗紀第二
卷二十九 唐書五 莊宗紀第三
卷三十 唐書六 莊宗紀第四
卷三十一 唐書七 莊宗紀第五
卷三十二 唐書八 莊宗紀第六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卷三十九 唐書十五 明宗紀第五
卷四十 唐書十六 明宗紀第六
卷四十一 唐書十七 明宗紀第七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卷四十三 唐書十九 明宗紀第九
卷四十四 唐書二十 明宗紀第十
卷四十五 唐書二十一 閔帝紀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 唐書二十三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 唐書二十四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 唐書二十五 后妃列傳第一
卷五十 唐書二十六 宗室列傳第二
卷五十一 唐書二十七 宗室列傳第三
卷五十二 唐書二十八 列傳第四
卷五十三 唐書二十九 列傳第五
卷五十四 唐書三十 列傳第六
卷五十五 唐書三十一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六 唐書三十二 列傳第八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卷五十八 唐書三十四 列傳第十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 唐書三十六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一 唐書三十七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二 唐書三十八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三 唐書三十九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四 唐書四十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六 唐書四十二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七 唐書四十三 列傳第十九
卷六十八 唐書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
卷六十九 唐書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 唐書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二 唐書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
卷八十 晉書六 高祖紀第六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卷八十二 晉書八 少帝紀第二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
卷八十六 晉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八十七 晉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八十九 晉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九十 晉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九十二 晉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九十三 晉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九十六 晉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卷一百0一 漢書三 隱帝紀上
卷一百0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卷一百0三 漢書五 隱帝紀下
卷一百0四 漢書六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0五 漢書七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0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卷一百0七 漢書九 列傳第四
卷一百0八 漢書十 列傳第五
卷一百0九 漢書十一 列傳第六
卷一百一十 周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一 周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二 周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三 周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四 周書五 世宗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周書六 世宗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周書八 世宗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周書九 世宗紀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周書十 世宗紀第六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二十二 周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二十三 周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一百二十四 周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九 周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一百三十 周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一百三十一 周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僭偽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僭偽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僭偽列傳第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天文志
卷一百四十 志二 歷志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五行志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禮志上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禮志下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樂志上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樂志下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食貨志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刑法志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