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五代史(繁體版)
卷四十七 唐書二十三 末帝紀中
作者:北宋 · 薛居正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清泰二年春正月丙申朔,帝御明堂殿受朝賀,仗衞如式。乙巳,中書門下奏:「遇千春節,凡刑獄公事奏覆,候次月施行。今後請重繫者即候次月,輕繫者即節前奏覆決遣。」從之。戊申,宗正寺奏:「北京、應州、曹州諸陵,望差本州府長官朝拜。案五代會要載宗正寺原奏云:北京永興、長寕、建極三陵,應州遂、衍、奕三陵,准曹州溫陵例,下本州府官朝拜。是曹州先以府官朝拜,北京、應州後從其例也。薛史刪併原文,似未分晰。雍、坤、和、徽四陵,差太常宗正卿朝拜。」從之。己酉,北京奏,光祿卿致仕周元豹卒。庚申,鄴都進天王甲。帝在藩時,有相士言帝如毗沙天王,帝知之,竊喜。及即位,選軍士之魁偉者,被以天王甲,俾居宿衞,因詔諸道造此甲而進之。三司奏,添徵蠶鹽錢及增麴價。先是麴斤八十文,增至一百五十文。乙丑,雲州節度使張溫移鎮晉州,以西京留守安重霸為雲州節度使。
       二月庚午,定州節度使、兖王從溫移鎮兖州;振武軍節度使楊檀移鎮定州,兼北面行營馬步都虞候。甲戌,以安州節度使李周為京兆尹,充西京留守;以樞密使、天雄軍節度使范延光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充汴州節度使;皇子鎮州節度使兼河南尹、判六軍諸衞事、左右街坊使重美加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充天雄軍節度使,餘如故。辛巳,以右諫議大夫盧損為御史中丞,以御史中丞張鵬為刑部侍郎。壬午,寕遠軍節度使馬存加兼侍中,鎮南軍節度使馬希振加兼中書令。詔順義軍節度使姚彥璋加兼侍中。己丑,宰臣盧文紀等上皇妣魯國太夫人尊諡曰宣憲皇太后,請擇日冊命。從之。
       三月戊戌,故太子太保趙鳳贈太傅。辛丑,以前汴州節度使趙延壽為許州節度使兼樞密使,以夏州行軍司馬李彝殷為本州節度使,兄彝超卒故也。癸卯,以靜海軍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安南都護錢元球為留守太保,餘如故。丙午,以給事中趙光輔為右散騎常侍。戊申,皇妹魏國公主石氏封晉國長公主,齊國公主趙氏封燕國長公主。己酉,有司上言:「宣憲皇后未及山陵,權於舊陵所建廟。」從之。辛亥,功德使奏:「每年誕節,諸州府奏薦僧道,其僧尼欲立講論科、講經科、表白科、文章應制科、持念科、禪科、聲贊科,道士欲立經法科、講論科、文章應制科表白科、聲贊科、焚修科,以試其能否。」從之。丙辰,以右龍武統軍李德珫為涇州節度使。庚申,以鎮州節度使、知軍府事董溫琪為鎮州節度使、檢校太保。壬戌,以左右彰聖都指揮使、富州刺史安審琦領楚州順化軍節度使,軍職如故。審琦受閔帝命西征,至鳳翔而降,故有是命。
       是月,太常丞史在德上疏言事,其畧曰「朝廷任人,率多濫進。稱武士者,不閑計策,雖被堅執銳,戰則棄甲,窮則背軍。稱文士者,鮮有藝能,多無士行,問策謀則杜口,作文字則倩人。所謂虛設具員,枉耗國力。枉耗,通鑑注引薛史作枉費,攷冊府元龜亦作枉耗,今仍其舊。逢陛下惟新之運,是文明革弊之秋。臣請應內外所管軍人,凡勝衣甲者,請宣下本部大將一一考試武藝短長,權謀深淺。居下位有將才者便拔為大將,居上位無將畧者移之下軍。其東班臣寮,請內出策題,下中書令宰臣面試。如下位有大才者便拔居大位,處大位無大才者即移之下僚。」其疏大約如此。盧文紀等見其奏不悅,班行亦多憤悱,故諫官劉濤、楊昭儉等上疏,請出在德疏,辨可否宣行,中書覆奏亦駁其錯誤。帝召學士馬裔孫謂曰:「史在德語太凶,其實難容。朕初臨天下,須開言路,若朝士以言獲罪,誰敢言者!爾代朕作詔,勿加在德之罪。」詔曰:
       左補闕劉濤等奏,太常丞史在德所上章疏,中書門下駁奏,未奉宣諭,乞特施行,分明黜陟。
       朕常覽貞觀故事,見太宗之治理,以貞觀昇平之運,太宗明聖之君,野無遺賢,朝無闕政,盡善盡美,無得而名。而陝縣丞皇甫德參輙上封章,恣行訕謗,人臣無禮,罪不容誅,賴文貞之彌縫,恕德參之狂瞽。魏徵奏太宗曰:「陛下思聞得失,只可恣其所陳,若所言不中,亦何損于國家。」朕每思之,誠要言也。遂得下情上達,德盛業隆,太宗之道彌光,文貞之節斯著。朕惟寡昧,獲奉宗祧,業業兢兢,懼不克荷,思欲率循古道,簡拔時材。懷忠抱直之人,虛心渴見;便佞詭隨之說,杜耳惡聞。史在德近所獻陳,誠無避忌,中書以文字紕繆,比類僭差,改易人名,觸犯廟諱,請歸憲法,以示戒懲。蓋以中書既委參詳,合盡事理,朕纘承前緒,誘勸將來。多言數窮,雖聖祖之所戒;千慮一得,冀愚者之可從。因覽文貞之言,遂寬在德之罪,已令停寢,不遣宣行。
       劉濤等官列諫垣,宜陳讜議,請定短長之理,以行黜陟之文。昔魏徵則請賞德參,今濤等請黜在德,事同言異,何相遠哉!將議允俞,恐虧開納。方朝廷粗理,俊乂畢臻,留一在德不足為多,去一在德未足為少,苟可懲勸,朕何憂焉!但緣情在傾輸,理難黜責,濤等敷奏,朕亦優容,宜體含弘,勉思竭盡,凡百在下,悉聽朕言。
       夏四月辛巳,宰相判三司張延朗奏:「州縣官徵科條格,其令錄在任徵科,依限了絕,一年加階,兩年與試銜,三年皆及限了絕,與服色。攝任者一年內了絕,及攝二年三年內皆及限,與真命。其主簿同縣令條。本判官一年加階,二年改試銜,三年轉官。本曹官省限內了絕,與試銜。諸節級三年內並了絕者,與賞錢三十貫。其責罰依天成四年五月五日勑施行。」從之。癸未,御史中丞盧損等進清泰元年以前十一年制勑,堪悠久施行者三百九十四道,編為三十卷。其不中選者,各令所司封閉,不得行用。詔其新編勑如可施行,付御史臺頒行。以宰相盧文紀兼太微宮使,弘文館大學士姚顗加門下侍郎,監修國史張延朗兼集賢殿大學士。以樞密使韓昭裔為中書侍郎兼兵部尚書、平章事。乙酉,以前武勝軍節度使張萬進為鄜州節度使。辛卯,以宣徽南院使劉延皓為刑部尚書,充樞密使;案劉延皓充樞密使,歐陽史作五月,與是書繫四月異,通鑑從是書。以司天監耿瑗為太府卿;以偽蜀右衞上將軍胡杲通為司天監;以宣徽北院使房暠為左衞上將軍,充宣徽南院使;以樞密副使劉延朗為左領軍上將軍,充宣徽北院使兼樞密副使。
       五月丙申,新州張武奏,契丹寇境。乙巳,詔:「天下見禁囚徒,自五月十二日以前,除十惡五逆、放火燒舍、持杖殺人、官典犯贓、偽行印信、合造毒藥並見欠省錢外,罪無輕重,一切釋放。」庚戌,詔不得貢奉寶裝龍鳳雕鏤刺作組織之物。庚戌,中書奏:「準勑,凡廟諱但迴避正文,其偏旁文字不在減少點畫。今定州節度使楊檀、檀州、金壇等名,酌情制宜,並請改之。其表章文案偏旁字闕點畫,凡臣寮名涉偏旁,亦請改名。」詔曰:「偏旁文字,音韻懸殊,止避正呼,不宜全改。楊檀賜名光遠,餘依舊。」甲寅,以戶部侍郎楊凝式為秘書監,以尚書禮部侍郎盧導為尚書右丞,以尚書右丞鄭韜光為尚書左丞。丙辰,以端明殿學士李專美為兵部侍郎,以端明殿學士李崧為戶部侍郎,以翰林學士馬裔孫為禮部侍郎,以禮部郎中、充樞密院直學士呂琦為給事中,並充職如故。太子少保致仕任圜贈尚書右僕射,以順化軍節度使兼彰聖都指揮使、北面行營排陣使安審琦為邢州節度使。庚申,以兵部尚書李璘為太常卿,以禮部尚書王權為戶部尚書,以太常卿李懌為禮部尚書。癸亥,以六軍諸衞判官、給事中張允為右散騎常侍。
       六月甲子朔,新州上言,契丹入寇。乙丑,有司上言,宣憲皇太后陵請以順從為名,從之。振武奏,契丹二萬騎在黑榆林。丁卯,以太子少保致仕朱漢賓卒廢朝。壬申,命史館修撰明宗實錄。契丹寇應州。以新州節度使楊漢賓為同州節度使,以前晉州節度使翟璋為新州節度使。庚辰,北面招討使趙德鈞奏,行營馬步軍都虞候、定州節度使楊光遠,行營排陣使、邢州節度使安審琦帥本軍至易州,見進軍追襲契丹次。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奏,邊軍乏芻糧,其安重榮巡邊兵士欲移振武就糧。從之。尋又奏,懷、孟租稅請指揮於忻、代州輸納。朝廷以邊儲不給,詔河東戶民積粟處,量事抄借,仍于鎮州支絹五萬匹,送河東充博采之直。是月,北面轉運副使劉福配鎮州百姓車子一千五百乘,運糧至代州。時水旱民飢,河北諸州困于飛輓,逃潰者甚眾,軍前使者繼至,督促糧運,由是生靈咨怨。辛巳,詔諸州府署醫博士。丙戌,以前許州節度使李從昶為右龍武統軍,以前彰國軍節度使沙彥珣為右神武統軍。
       秋七月丙申,石敬瑭奏,斬挾馬都指揮使李暉等三十六人,以謀亂故也。時敬瑭以兵屯忻州,一日,軍士喧噪,遽呼萬歲,乃斬暉等以止之。契丹國志:契丹屢攻北邊,時石敬瑭將大兵屯忻州,潞王遣使賜軍士夏衣,傳詔撫諭,軍士呼萬歲者數四。敬瑭懼,幕僚段希堯請誅其倡者,敬瑭命劉知遠斬三十六人以殉。潞王聞,益疑之。御史中丞盧損奏:「準天成二年七月勑,每月首、十五日入閤,罷五日起居。臣以為中旬排仗,有勞聖躬,請只以月首入閤,五日起居依舊。又準天成三年五月、長興二年七月勑,許諸州節度使帶使相歲薦寮屬五人,餘薦三人,防禦、團練使薦二人,今乞行釐革。又長興二年八月勑,州縣佐官差充馬步判官,仍同一任,乞行止絕,依舊衙前選補。」詔曰:「今後藩臣帶使相許薦三人,餘薦二人,直屬京防禦、團練使薦一人,餘並從之。」丁酉,回紇可汗仁美遣使貢方物。西京弓弩指揮使任漢權奏,六月二十一日與川軍戰于金州之漢陰,王師不利,其部下兵士除傷痍外,已至鳳翔。先是,盩厔鎮將劉贇引軍入川界,為蜀將全師郁所敗,金州都監崔處訥重傷,諸州屯兵潰散。金州防禦使馬全節收合州兵,固守獲全。以樞密使劉延皓為天雄軍節度使。甲辰,以右神武統軍沙彥珣權知雲州。乙巳,以徐州節度使張敬達充北面行營副總管。時契丹入邊,石敬瑭屢請益兵,朝廷軍士多在北鄙,俄聞忻州諸軍呼譟,帝不悅,乃命敬達為北軍之副,以減敬瑭之權也。丁巳,宰臣盧文紀等上疏,其畧曰:
       臣近蒙召對,面奉天旨:「凡軍國庶事,利害可否,卿等合盡言者。」臣等謬處台衡,奉行制勑,但緣事理,互有區分,軍戎不在于職司,錢穀非關于局分,苟陳異見,即類侵官。况才不濟時,識非經遠,因五日起居之例,于兩班旅見之時,畧獲對13-282a,兼承顧問。衞士周環于階陛,庶臣羅列于殿庭,四面聚觀,十手所指,臣等苟欲各申愚短,此時安敢敷陳。韓非昔懼于說難,孟子亦憂于言責。臣竊奉本朝政事,肅宗初平寇難,再復寰瀛,頗經涉于艱難,尤勤勞于委任。每正衙奏事,則泛咨訪于羣臣;及便殿詢謀,則獨對13-282a于四輔。自上元年後,于長安東內置延英殿,宰臣如有奏議,聖旨或有特宣,皆于前一日上聞。對御之時,祗奉冕旒,旁無侍衞。獻可替否,得曲盡于討論;捨短從長,故無虞于漏洩。君臣之際,情理坦然。伏望聖慈,俯循故事,或有事關軍國,謀繫否臧,未果決于聖懷,要詢訪于臣輩,則請依延英故事,前一日傳宣。或臣等有所聽聞,切關利害,難形文字,須面敷13-282a,臣等亦依故事,前一日請開延英。當君臣奏議之時,祇請機要臣寮侍立左右。兼乞稍霽威嚴,恕臣荒拙,雖乏鷹鸇之効,庶盡葵藿之心。
       詔曰:「卿等濟代英才,鎮時碩德,或締搆于興王之日,或經綸于纘聖之時,鹽梅之任俱崇,藥石之言並切,請復延英之制,以申議政之規。而況列聖遺芳,皇朝盛事,載詳徵引,良切歎嘉。恭惟五日起居,先皇垂範,俟百寮之俱退,召四輔以獨昇,接以溫顏,詢其理道,計此時作事之意,亦昔日延英之流。朕叨獲嗣承,切思遵守,將成其美,不爽兼行。其五日起居,仍令仍舊,尋常公事,亦可便舉奏聞。或事屬機宜,理當秘密,量事緊慢,不限隔日,及當日便可于閤門祇候,具牓子奏聞。請面敷揚,即當盡屏侍臣,端居便殿,伫聞高議,以慰虛懷。朕或要見卿時,亦令當時宣召,但能務致理之實,何必拘延英之名。有事足可以討論,有言足可以陳述,宜以沃心為務,勿以逆耳為虞。勉罄謀猷,以裨寡昧。」帝性仁恕,聽納不倦,嘗因朝會謂盧文紀等曰:「朕在藩時,人說唐代為人主端拱而天下治,蓋以外恃將校,內倚謀臣,故端拱而事辦。朕荷先朝鴻業,卿等先朝舊臣,每一相見,除承奉外,畧無社稷大計一言相救,坐視朕之寡昧,其如宗社何!」文紀等引咎致謝,因奏延英故事,故有是詔。
       八月庚午,滑州節度使高允韜卒。壬申,以右衞上將軍王景戡為左衞上將軍,以右神武統軍婁繼英為右衞上將軍。己卯,以西上閤門使、行少府少監兼通事舍人蘇繼顏為司農卿,職如故。辛巳,以權知雲州、右神武統軍沙彥珣為雲州節度使。鄴都殺人賊陳延嗣并母、妹、妻等並棄市。延嗣父子相承,與其妹、妻于諸州郡誘人殺之,而奪其財,前後被殺者數百人,至是事泄而誅之。癸未,以前潞州行軍司馬陳元為將作監,以元善醫,故有是命。丁亥,以洺州團練使李彥舜為義武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太原奏,達靼部族于靈邱安置。己丑,以太子少保致仕戴思遠卒廢朝。庚寅,以前兖州節度使楊漢章為左神武統軍,以前邢州節度使康思立為右神武統軍。潞州奏,前雲州節度使安重霸卒。
       九月己亥,以河陽節度使、侍衞馬軍都指揮使安從進為襄州節度使,以襄州節度使趙在禮為宋州節度使。癸卯,以忠正軍節度使、侍衞步軍都指揮使宋審虔為河陽節度使,宋審虔原本脫「虔」字,今據通鑑增入。典軍如故。己酉,禮部貢院奏:「進士請夜試,童子依舊表薦,重置明算道舉。舉人落第後,別取文解。五科試紙,不用中書印,用本司印。」並從之。以宣徽南院使房暠為邢部尚書,充樞密使;以宣徽北院使、充樞密副使劉延朗為宣徽南院使,充樞密副使。丙辰,以左僕射李愚卒廢朝。
       冬十月丁卯,幸崇道宮、甘泉亭。己巳,以左衞上將軍李頃為左領軍上將軍。北面行營總管石敬瑭奏自代州歸鎮。庚午,以晉州節度使張溫卒廢朝。甲戌,幸趙延壽、張延朗第。丁丑,以端明殿學士、兵部侍郎李專美為秘書監,充宣徽北院使。庚寅,以左諫議大夫唐汭為左散騎常侍。
       十一月庚子,以左驍衞上將軍郝瓊為左金吾上將軍,以光祿卿王玫為太子賓客。以徐州節度使張敬達為晉州節度使,依前充大同、振武、威塞、彰國等軍馬兵副總管。丁未,以秘書少監丁濟為太子詹事。乙卯,以前金州防禦使馬全節為滄州留後。通鑑︰劉延朗欲除全節絳州刺史,羣議沸騰。帝聞之,以為橫海留後。渤海國遣使朝貢。案:歐陽史作九月乙卯,渤海遣使者來。五代會要作十二月,渤海遣使列周卿等入朝貢方物。俱與是書作十一月異。
       十二月戊辰,禁用鉛錢。壬申,以中書侍郎兼兵部尚書、充樞密使韓昭裔為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充河中節度使。甲戌,以宗正少卿李延祚為將作監致仕。丁丑,故武安軍州節度使、累贈太傅劉建峯贈太尉,從湖南之請也。戊寅,太常奏:「來年正月一日上辛,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依禮大祠不朝。」詔曰:「祀事在質明前,儀仗在日出後,事不相妨,宜常年受朝。」壬午,以翰林學士承旨、戶部侍郎程遂為兵部侍郎,翰林學士、工部侍郎崔梲為戶部侍郎,崔梲原本訛崔穭,今據歐陽史改正。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和凝為工部侍郎,並依前充職。乙酉,以前秘書監楊凝式為兵部侍郎。己丑,以前同州節度使馮道為司空,以尚書右僕射劉昫為左僕射,以太子少師盧質為右僕射,以兵部侍郎馬縞兼國子祭酒。永樂大典卷七千一百七十四。

本书目录

卷一 梁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五 梁書五 太祖紀第五
卷六 梁書六 太祖紀第六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卷八 梁書八 末帝紀上
卷九 梁書九 末帝紀中
卷十 梁書十 末帝紀下
卷十一 梁書十一 后妃列傳第一
卷十二 梁書十二 宗室列傳第二
卷十三 梁書十三 列傳第三
卷十四 梁書十四 列傳第四
卷十五 梁書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梁書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梁書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梁書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梁書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梁書二十 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梁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梁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梁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梁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唐書一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 唐書三 莊宗紀第一
卷二十八 唐書四 莊宗紀第二
卷二十九 唐書五 莊宗紀第三
卷三十 唐書六 莊宗紀第四
卷三十一 唐書七 莊宗紀第五
卷三十二 唐書八 莊宗紀第六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卷三十九 唐書十五 明宗紀第五
卷四十 唐書十六 明宗紀第六
卷四十一 唐書十七 明宗紀第七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卷四十三 唐書十九 明宗紀第九
卷四十四 唐書二十 明宗紀第十
卷四十五 唐書二十一 閔帝紀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 唐書二十三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 唐書二十四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 唐書二十五 后妃列傳第一
卷五十 唐書二十六 宗室列傳第二
卷五十一 唐書二十七 宗室列傳第三
卷五十二 唐書二十八 列傳第四
卷五十三 唐書二十九 列傳第五
卷五十四 唐書三十 列傳第六
卷五十五 唐書三十一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六 唐書三十二 列傳第八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卷五十八 唐書三十四 列傳第十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 唐書三十六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一 唐書三十七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二 唐書三十八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三 唐書三十九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四 唐書四十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六 唐書四十二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七 唐書四十三 列傳第十九
卷六十八 唐書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
卷六十九 唐書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 唐書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二 唐書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
卷八十 晉書六 高祖紀第六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卷八十二 晉書八 少帝紀第二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
卷八十六 晉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八十七 晉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八十九 晉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九十 晉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九十二 晉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九十三 晉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九十六 晉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卷一百0一 漢書三 隱帝紀上
卷一百0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卷一百0三 漢書五 隱帝紀下
卷一百0四 漢書六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0五 漢書七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0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卷一百0七 漢書九 列傳第四
卷一百0八 漢書十 列傳第五
卷一百0九 漢書十一 列傳第六
卷一百一十 周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一 周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二 周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三 周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四 周書五 世宗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周書六 世宗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周書八 世宗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周書九 世宗紀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周書十 世宗紀第六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二十二 周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二十三 周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一百二十四 周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九 周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一百三十 周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一百三十一 周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僭偽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僭偽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僭偽列傳第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天文志
卷一百四十 志二 歷志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五行志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禮志上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禮志下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樂志上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樂志下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食貨志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刑法志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