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五代史(繁體版)
卷六 梁書六 太祖紀第六
作者:北宋 · 薛居正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開平四年十月乙亥,東京博王友文入覲,召之也。冊府元龜卷二百六十八。己卯,以新修天驥院開宴落成,內外并獻馬,而魏博進絹四萬匹為駔價。冊府元龜卷一百九十。壬午,以冬設禁軍,幸興安鞠場,召文武百官宴。冊府元龜卷一百九十七。幸開化,大閱軍實。冊府元龜卷二百十四。
       十一月丁亥朔,幸廣王第作樂。冊府元龜卷二百五。辛卯,宴文武四品已上于宣威殿。庚戌,幸左龍虎軍宴群臣。甲寅,幸右龍虎軍宴群臣。冊府元龜卷一百九十七。戊戌,詔曰:「自朔至今,暴風未息,諒惟不德,致此咎徵。皇天動威,罔敢不懼。宜徧命祈禱,副朕意焉。」差官分往祠所止風。永樂大典卷二千六百三十二。己亥,日南至,帝被袞冕御朝元殿,列細仗,奏樂于庭,群臣稱賀。冊府元龜卷一百九十七。帝畋于伊水。冊府元龜卷二百五。乙巳,詔曰:「關防者,所以譏異服、察異言也。況天下未息,兵民多姦,改形易衣,覘我戎事。比者有諜皆以詐敗,而未嘗罪所過地;叛將逃卒竊其妻孥而影附使者,亦未嘗詰其所經。今海內未同,而緩法弛禁,非所以息姦詐、止奔亡也。應在京諸司,不得擅給公驗。如有出外須執憑繇者,其司門過所,先須經中書門下點檢,宜委宰臣趙光逢專判出給,俾繇顯重,冀絕姦源。仍下兩京、河陽及六軍諸衞、御史臺,各加鈐轄。公私行李,復不得帶挾家口向西。其襄、鄧、鄜、延等道,竝同處分。」冊府元龜卷一百九十一。以寕國軍節度使王景仁充北面行營都招討使,潞州副招討使韓勍為副,相州刺史李思安為先鋒使。相州原本訛「湘州」,今據通鑑改正。時鎮州王鎔、定州王處直叛,結連晉人,故遣將討之。冊府元龜卷二百十六。五代會要:十一月十四日,司天奏:「月蝕,不宜用兵。」時王景仁方總大軍北伐,追之不及。至五年正月二日,果為後唐莊宗大敗于柏鄉。
       十二月辛酉,宴文武四品以上于宣威殿。親閱禁軍,命格鬬于教馬亭。冊府元龜卷二百十四。己巳,詔曰:「滑、宋、輝、亳等州,澇水敗傷,人戶愁歎,朕為民父母,良用痛心。其令本州分等級賑貸,所在長史監臨周給,務令存濟。」壬辰,賑貸東都畿內,如宋、滑制。冊府元龜卷一百九十五。
       乾化元年正月丙戌朔,日有蝕之,帝素服避殿,百官守司以恭天事,明復而止。永樂大典卷二千六百三十二。制曰:「兩漢以來,日蝕地震,百官各上封事,指陳得失。蓋欲周知時病,盡達物情,用緝國章,以奉天誡。朕每思逆耳,罔忌觸鱗,將洽政經,庶開言路。況茲謫見,當有咎徵。其在列辟群臣,危言正諫,極萬邦之利害,致六合之殷昌。毗予一人,永建皇極。」永樂大典卷一萬六千三百七十八。二日,日旁有祲氣,向背若環耳,環耳原本訛「環爾」,今據五代會要改正。崇政使敬翔望之曰:「兵可憂矣。」帝為之旰食。是日,果為晉軍及鎮、定之師所敗,都將十餘人被擒,餘眾奔潰。永樂大典卷九千三百二十四。庚寅,制曰:「扈氏不恭,固難去戰;鬼方未服,尚或勞師。其蟻聚餘妖,狐鳴醜類,棄天常而拒命,據地險以偷生,言事討除,將期戡定。問罪止誅于元惡,挺災可憫于遺黎,每念傷痍,良深媿歎。應天兵所至之地,宜令將帥節級嚴戒軍伍,不得焚燒廬舍,開發丘壠,毀廢農桑,驅掠士女。使其背叛之俗,知予弔伐之心。」又制曰:「戎機方切,國用未殷,養兵須藉於賦租,稅粟尚煩於力役。所在長吏,不得因緣徵發,自務貪求,苟有故違,必行重典。立法垂制,詳刑定科,傳之無窮,守而勿失。中書門下所奏新定格式律令,已頒下中外,各委所在長吏,切務遵行。盡革煩苛,皆除枉濫,用副哀矜之旨,無違欽恤之言。」冊府元龜卷一百九十一。詔徵陝州鎮國軍節度使楊師厚至京,見於崇勳殿,帝指授方畧,依前充北面都招討使,恩賚甚厚,使督軍進發。冊府元龜卷一百九十九。五代春秋:二月,晉師侵魏州,楊師厚帥師援邢州,晉人還師。
       二月丙辰朔,帝御文明殿,群臣入閣。冊府元龜卷一百九十七。以蔡州順化軍指揮使王存儼權知軍州事。蔡人久習叛逆,刺史張慎思又裒斂無狀,帝追慎思至京,而久未命代。右廂指揮使劉行琮乘虛作亂,因縱火驅擁,為渡淮計。存儼誅行琮而撫遏其衆,都將鄭遵與其下奉存儼為主,而以衆情馳奏。時東京留守博王友文不先請,遂討其亂,兵至鄢陵,上聞之曰:「誅行琮功也,然存儼方懼,若臨之以兵,蔡必速飛矣。」遂馳使還軍,而擢授存儼,蔡人安之。冊府元龜卷二百十四。壬戌,詔曰:「東京舊邦,久不巡幸,宜以今月九日幸東都,扈從文武官委中書門下量閑劇處分。」宰臣上言曰:「龍興天府,久望法駕,但陛下始康愈,未宜涉寒,願少留清蹕。」從之。甲子,幸曜村民舍閱農事。庚午,幸白馬坡。冊府元龜卷二百五。五代會要:二月,敕:「食人之食者憂人之事,況丞相尊位,參決大政,而堂封未給,且無餐錢,朕甚愧之。宜令日食萬錢之半。」詔金吾大將軍、待制官各奏事。冊府元龜卷一百九十一。武安軍節度使馬殷進呈虔州刺史盧延昌牋表。虔州本支郡也,兵甚銳,自得韶州益強大,升為百勝軍使。始洪州之陷,盧光稠願收復使府,立功自效,上因兼授江西觀察留後。光稠卒,復命延昌領州事,方伯亦頗慰藉。楊渭遣人偽署爵秩,延昌佯受官牒,禮遣其使,因湖南自表其事曰:「郡小寇迫,欲緩其奸謀,且開導貢路,非敢貳也。」以其偽制來自陳,偽原本訛「為」,今改正。上覽奏曰:「我方有北事,不可不甚加撫卹。」尋兼授鎮南將軍節度使觀察留後,命使慰勞。冊府元龜卷二百十五。九國志:盧延昌歸命于吳,偽乞命于梁。
       三月辛卯,以久旱,令宰臣分禱靈迹,翌日大澍雨。永樂大典卷一千五百二十一。丙申,幸甘水亭,召宰臣、翰林學士、尚書侍郎孔續已下八人扈從,宴樂甚歡。戊戌,幸右龍虎軍,召文武官四品已上宴于新殿。甲辰,幸左龍虎軍新殿,宴文武官四品已上。
       四月丁卯,幸龍虎門,召宰臣、學士、金吾上將軍、大將軍侍宴廣化寺。丁丑,幸宣威殿,宴文武官四品已上及軍使、蕃客。己卯,又幸左龍虎軍宴群臣。冊府元龜卷一百九十七。詔曰:「邠、岐未滅,關、隴多虞,宜擇親賢,總茲戎任。應關西同、雍、華、鄜、延、夏等六道兵馬,并委冀王收管指揮。凡有抽差,先申西面都招討使,仍別奏聞,庶合機權,以寕邊鄙。」冊府元龜卷二百六十九。
       五月甲申朔,帝被冕旒御朝元殿視朝,仗衞如式。制改開平五年為乾化元年,大赦天下。永樂大典卷五千一百四十九。詔方伯州牧,近未加恩者并遷爵秩。復大賚軍旅,普宴于宣威殿,賜帛各有差。制封延州節度使高萬興為渤海郡王。冊府元龜卷一百九十六。諸道節度使錢鏐、張宗奭、馬殷、王審知、劉隱各賜一子六品正員官,高季昌賜一子八品正員官,賀德倫賜一子九品正員官。冊府元龜卷二百一十。癸巳,觀稼于伊水,登建春門,幸會節坊張宗奭私第,臨亭臯視物色,賞賜甚厚。冊府元龜卷二百五。詔左、右銀臺門,朝參諸司使庫使已下,不得帶從人入城,親王許一二人執條牀手簡,餘悉止門外,闌入者抵律。閽守不禁,與所犯同。先時門通內無門籍,且多勳戚,車騎衆者,尤不敢呵察。至是有以客星凌犯上言者,遂令止隔。冊府元龜卷一百九十一。清海軍節度使、守侍中、兼中書令劉隱卒,案:劉隱卒,五代會要、五代春秋俱作五月,惟通鑑作三月,與是書異。輟朝三日,百僚詣閤門奉慰。
       六月乙卯,命北面都招討使、鎮國軍節度使楊師厚出屯邢、洺。丁巳,鎮、定鈔我湯陰,湯陰原本作「蕩陰」,今從通鑑及歐陽史改正。詔曰:「常山背義,易水效尤,誘其蕃戎,動我邊鄙,南侵相、魏,東出邢、洺。是用遣將徂征,為人除害。但初頒赦令,不欲食言,宥而伐之,諒非獲已。況聞謀始,不自帥臣,致此厲階,竝由姦佞。密通人使,潛結沙陁,既懼罪誅,乃生離叛。今雖行討伐,已舉師徒,亦開詔諭之門,不阻歸降之路。矧又王鎔、處直未曾削爵除名,若翻然改圖,不遠而復,必仍舊貫,當保前功。如有率衆向明,拔州效順,亦行殊賞,冀狥來情,免令受弊于疲民,用示惟新于汚俗。宜令行營都招討使及陳暉軍前,准此敕文,散加招諭,將安衆懼,特舉明恩。鎮州只罪李弘規一人,其餘一切不問。」冊府元龜卷二百十五。詔修天宮佛寺。又,湖南奏:「潭州僧法思、桂州僧歸真竝乞賜紫衣。」從之。冊府元龜卷一百九十四。
       七月,帝不豫,稍厭秋暑。自辛丑幸會節坊張宗奭私第,宰臣視事于歸仁亭子,崇政使、內諸司及翰林院竝止于河南令廨署,至甲辰,復歸大內。冊府元龜卷二百五。
       八月庚申,幸保寕殿,閱天興控鶴兵事,軍使將校各有賜。冊府元龜卷二百十四。癸亥,老人星見。冊府元龜卷二百二。戊辰,幸故上陽宮,至于榆林觀稼。冊府元龜卷二百二十。丙子,閱四蕃將軍、屯衞兵士于天津橋,南至龍門廣化寺。冊府元龜卷二百十四。戊寅,幸興安鞠場大教閱,帝自指麾,無不踊抃,坐作進退,聲振宮掖。右神武統軍丁審衢對御,以紅帛囊劍擬乘輿物,帝曰:「宿將也。」恕之,以劉重霸代其任。冊府元龜卷二百九。
       九月辛巳朔,帝御文明殿,群臣入閣,刑法待制官各奏事。己丑,宴群臣于興安殿。冊府元龜卷一百九十七。庚子,親御六師,次于河陽。甲辰,至于衞州。乙巳,至于宜溝,幸民劉達墅。丙午,至相州,賞左親騎指揮使張仙、右雲騎指揮使宋鐸,嘗身先陷陣,各賜帛。冊府元龜卷二百一十。
       十月辛亥朔,駐蹕于相州,宰臣洎文武從官竝詣行宮起居。戶部郎中孔昌序齎留都百官冬朔起居表至自西京,諸道節度使、刺史、諸藩府留後,各以冬朔起居表來上。制以郢王友珪充控鶴指揮使,諸軍都虞候閻寶為御營使。冊府元龜卷二百五。有司以立冬太廟薦享上言,詔丞相杜曉赴西都攝祭行事。冊府元龜卷一百八十九。癸丑,閱武于州闉之南樓。冊府元龜卷二百十四。左龍驤都教練使鄧季筠、魏博馬軍都指揮使何令稠、右廂馬軍都指揮使陳令勳,以部下馬瘦,竝腰斬于軍門。通鑑注引薛史。甲寅,將以其夕幸魏縣,命閤門使李郁報宰臣,案:原本李郁下原本衍「寶」字,今據列傳刪正。兼敕內外。丙寅夜,車駕發軔于都署。乙卯,次洹水。丙辰,至魏縣。冊府元龜卷二百五。先鋒將黃文靖伏誅。通鑑注引薛史。己未,案己未,歐陽史作乙未。帝御朝元門,以回鶻、吐蕃二大國首領入覲故也。癸亥,令諸軍指揮使及四蕃將軍賜食于行宮之外廡。冊府元龜卷一百九十七。戊辰,幸邑西之白龍潭以觀魚焉。既而漁人獲巨魚以獻,帝命放之中流,從臣以帝有仁惻之心,皆相顧欣然,是日名其潭曰萬歲潭。永樂大典卷一千六百十二。丙子,帝御城東教場閱兵,諸軍都指揮、北面招討使、太尉楊師厚總領鐵馬步甲十萬,廣亘十數里陳焉。士卒之雄銳,部隊之嚴肅,旌旂之雜遝,戈甲之照耀,屹若山岳,勢動天地,帝甚悅焉。即命丞相洎文武從臣列侍賜食,逮晚方歸。冊府元龜卷二百十四。
       十一月辛巳朔,上駐蹕魏縣,從官自丞相而下竝詣行宮起居,留都文武百官及諸道節度使、防禦使、刺史、諸藩府留後,各奉表起居。壬午,帝以邊事稍息,宣命還京師。通鑑:帝以夾寨、柏鄉屢失利,故力疾北巡,思一雪其恥,意鬱鬱,多躁忿,功臣宿將往往以小過被誅,衆心益懼。既而晉、趙兵不出。十一月壬午,帝南還。車駕發自行闕,夕次洹水縣。癸未,至內黃縣。甲申,至黎陽縣。乙酉,命從官丞相而下宴于行次。丁亥,次衞州。戊子晨,次新鄉,夕止獲嘉。己丑,次武陟。庚寅,次溫縣。冊府元龜卷二百五。延州節度使高萬興奏,當軍都指揮使高萬金統領兵士,今月五日收鹽州,偽刺史高行存泥首來降。丞相及文武百官各上表稱賀。冊府元龜卷四百三十五。辛卯,次孟州,命散騎常侍孫隲、右諫議大夫張衍、光祿卿李翼各齎香祝版,告祭於孟津之望祠。冊府元龜卷一百九十三。留都文武官左僕射楊涉洎孟州守李周彝等皆匍匐東郊迎拜,其文武官竝令先還。壬辰,詰旦離孟州,晚至都。冊府元龜卷二百五。宣宰臣各赴望祠禱雨。故事,皆以兩省無功職事為之,帝憂民重農,尤以足食足兵為念,爰自御極,每愆陽積陰,多命丞相躬其事。辛丑,大雨雪,宰臣及文武師長各奉表賀焉。
       十二月,詔以時雪稍愆,命丞相及三省官各詣望祠祈禱。永樂大典卷二千六百三十二。癸酉,臘假,詔諸王與河南尹、左右金吾、六統軍等較獵于近苑。冊府元龜卷二百五。命大理卿王鄯使于安南,左散騎常侍吳藹使于朗州,皆以旌節官誥錫之也。又命將作少監姜宏道為朗州旌節官使副。冊府元龜卷二百十三。五代會要:舊制,巡撫、黜陟、冊命、弔贈、入蕃等使,選朝臣為之,其宣慰、加官、送旌節,即以中官為之,今以三品送旌節,新例也。延州節度使高萬興奏,領軍于邠州界蒿子谷韋家寨,殺戮寕、慶兩州賊軍約二千餘人,竝生擒都頭指揮使、奪馬器甲等事。其入奏軍將使宣召赴內殿賜對,以銀器綵物錫之,宰臣及文武官各奉表賀。是月,魏博節度上言,于涇縣北戮殺鎮州王鎔兵士七千餘人,奪馬二千餘匹,戈甲未知其數,并擒都將以下四十餘人。冊府元龜卷四百三十五。兩浙進大方茶二萬斤,琢畫宮衣五百副。廣州貢犀象奇珍及金銀等,其估數十萬。安南兩使留後曲美,通鑑:十二月戊午,以靜海曲美為節度使。進筒中蕉五百匹,龍腦、鬱金各五瓶,他海貨等有差。又進南蠻通好金器六物、銀器十二并乾陁綾花繓越23b7b等雜織奇巧者各三十件。福建進戶部所支榷課葛三萬五千匹。冊府元龜卷一百九十七。

本书目录

卷一 梁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五 梁書五 太祖紀第五
卷六 梁書六 太祖紀第六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卷八 梁書八 末帝紀上
卷九 梁書九 末帝紀中
卷十 梁書十 末帝紀下
卷十一 梁書十一 后妃列傳第一
卷十二 梁書十二 宗室列傳第二
卷十三 梁書十三 列傳第三
卷十四 梁書十四 列傳第四
卷十五 梁書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梁書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梁書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梁書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梁書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梁書二十 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梁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梁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梁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梁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唐書一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 唐書三 莊宗紀第一
卷二十八 唐書四 莊宗紀第二
卷二十九 唐書五 莊宗紀第三
卷三十 唐書六 莊宗紀第四
卷三十一 唐書七 莊宗紀第五
卷三十二 唐書八 莊宗紀第六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卷三十九 唐書十五 明宗紀第五
卷四十 唐書十六 明宗紀第六
卷四十一 唐書十七 明宗紀第七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卷四十三 唐書十九 明宗紀第九
卷四十四 唐書二十 明宗紀第十
卷四十五 唐書二十一 閔帝紀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 唐書二十三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 唐書二十四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 唐書二十五 后妃列傳第一
卷五十 唐書二十六 宗室列傳第二
卷五十一 唐書二十七 宗室列傳第三
卷五十二 唐書二十八 列傳第四
卷五十三 唐書二十九 列傳第五
卷五十四 唐書三十 列傳第六
卷五十五 唐書三十一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六 唐書三十二 列傳第八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卷五十八 唐書三十四 列傳第十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 唐書三十六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一 唐書三十七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二 唐書三十八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三 唐書三十九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四 唐書四十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六 唐書四十二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七 唐書四十三 列傳第十九
卷六十八 唐書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
卷六十九 唐書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 唐書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二 唐書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
卷八十 晉書六 高祖紀第六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卷八十二 晉書八 少帝紀第二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
卷八十六 晉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八十七 晉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八十九 晉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九十 晉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九十二 晉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九十三 晉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九十六 晉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卷一百0一 漢書三 隱帝紀上
卷一百0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卷一百0三 漢書五 隱帝紀下
卷一百0四 漢書六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0五 漢書七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0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卷一百0七 漢書九 列傳第四
卷一百0八 漢書十 列傳第五
卷一百0九 漢書十一 列傳第六
卷一百一十 周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一 周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二 周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三 周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四 周書五 世宗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周書六 世宗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周書八 世宗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周書九 世宗紀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周書十 世宗紀第六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二十二 周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二十三 周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一百二十四 周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九 周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一百三十 周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一百三十一 周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僭偽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僭偽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僭偽列傳第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天文志
卷一百四十 志二 歷志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五行志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禮志上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禮志下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樂志上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樂志下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食貨志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刑法志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