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五代史(繁體版)
卷五十六 唐書三十二 列傳第八
作者:北宋 · 薛居正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周德威,字鎮遠,小字陽五,朔州馬邑人也。初事武皇為帳中騎督,驍勇便騎射,膽氣智數皆過人,久在雲中,諳熟邊事,望烟塵之警,懸知兵勢。乾寕中,為鐵林軍使,從武皇討王行瑜,以功加檢校左僕射,移內衙軍副。光化二年三月,汴將氏叔琮率眾逼太原,有陳章者,以虓勇知名,眾謂之「夜叉」,言于叔琮曰:「晉人所恃者周陽五,願擒之,請賞以郡。」案:歐陽史作梁軍圍太原,令軍中曰:「能生得周陽五者為刺史。」與是書微異。陳章嘗乘驄馬朱甲以自異。武皇戒德威曰:「我聞陳夜叉欲取爾求郡,宜善備之。」德威曰:「陳章大言,未知鹿死誰手。」他日致師,戒部下曰:「如陣上見陳夜叉,爾等但走。」德威微服挑戰,部下偽退,陳章縱馬追之,德威背揮鐵檛擊墮馬,生獲以獻,案:通鑑作以戟擒之,與薛史異。由是知名。
       天復中,我師不利于蒲縣,汴將朱友寕、氏叔琮來逼晉陽。時諸軍未集,城中大恐,德威與李嗣昭選募銳兵出諸門,攻其壘,擒生斬馘,汴人枝梧不暇,乃退。天祐三年,與李嗣昭合燕軍攻潞州,降丁會,以功加檢校太保、代州刺史,代嗣昭為蕃漢都將。李思安之寇潞州也,德威軍于余吾。時汴軍十萬築夾城,圍潞州,內外斷絕,德威以精騎薄之,屢敗汴人,進營高河,令遊騎邀其芻牧。汴軍閉壁不出,乃自東門山口築甬道樹柵以通夾城,德威之騎軍,倒牆堙塹,日數十戰,前後俘馘,不可勝紀。梁有驍將黃角鷹、方骨崙,皆生致之。
       五年正月,武皇疾篤,德威退營亂柳。武皇厭代,四月,命德威班師。時莊宗初立,德威外握兵柄,頗有浮議,內外憂之。德威既至,單騎入謁,伏靈柩哭,哀不自勝,由是羣情釋然。是月二十四日,從莊宗再援潞州。二十九日,德威前軍營橫碾,橫碾,莊宗紀作黃展。距潞四十五里。五月朔,晨霧晦暝,王師伏于三垂崗下,翌日,直趨夾城,斬關破壘,梁人大敗,解潞州之圍。初,德威與李嗣昭有私憾,武皇臨終顧謂莊宗曰:「進通忠孝不負我,重圍累年,似與德威有隙,以吾命諭之,若不解重圍,歿有遺恨。」莊宗達遺旨,德威感泣,由是勵力堅戰,竟破強敵,與嗣昭歡愛如初。以功加檢校太保、同平章事、振武節度使。
       六年,岐人攻靈夏,遣使來求助,德威渡河以應之,師還,授蕃漢馬步總管。七年十一月,汴人據深、冀,汴將王景仁軍八萬次柏鄉,鎮州節度使王鎔來告難,帝遣德威率前軍出井陘,屯于趙州。十二月,帝親征,二十五日,進薄汴營,距柏鄉五里營于野河上。汴將韓勍率精兵三萬,鎧甲皆被繒綺,金銀炫曜,望之森然,我軍懼形于色。德威謂李存璋曰:「賊結陣而來,觀其形勢,志不在戰,欲以兵甲耀威耳。我軍人乍見其來,謂其鋒不可當,此時不挫其銳,吾軍不振矣!」乃遣存璋諭諸軍曰:「爾見此賊軍否?是汴州天武健兒,皆屠沽傭販,虛有表耳,縱被精甲,十不當一,擒獲足以為資。」德威自率精騎擊其兩偏,左馳右決,出沒數四。是日,獲賊百餘人,賊渡河而退。德威謂莊宗曰:「賊驕氣充盛,宜按兵以待其衰。」案:歐陽史祇載德威勉諭其眾,即告莊宗曰:「賊兵甚銳,未可與爭。」不載精騎擊退賊兵之事。攷下文有「去賊咫尺,限此一渠水」云云,則賊渡河而退一節,紀載殊不可闕。莊宗曰:「我提孤軍,救難解紛,三鎮烏合之眾,利在速戰,卿欲持重,吾懼其不可使也。」德威曰:「鎮、定之士,長于守城,列陣野戰,素非便習。我師破賊,惟恃騎軍,平田廣野,易為施功。今壓賊營,令彼見我虛實,則勝負未可必也。」莊宗不悅,退卧帳中。德威患之,謂監軍張承業曰:「王欲速戰,將烏合之徒,欲當劇賊,所謂不量力也。去賊咫尺,限此一渠水,彼若早夜以畧彴渡之,吾族其為俘矣。若退軍鄗邑,引賊離營,彼出則歸,復以輕騎掠其芻餉,不踚月,敗賊必矣。」承業入言,莊宗乃釋然。德威得降人問之,曰「景仁下令造浮橋數日」,果如德威所料。二十七日,乃退軍保鄗邑。
       八年正月二日,德威率騎軍致師于栢鄉,設伏于村塢間,今三百騎以壓汴營。王景仁悉其眾結陣而來,德威轉戰而退,汴軍因而乘之,至于鄗邑南。時步軍未成列,德威陣騎河上以抗之。亭午,兩軍皆陣,莊宗問戰時,德威曰:「汴軍氣盛,可以勞逸制之,造次輕力,殆難與敵。古者師行不踰一舍,蓋慮糧餉不給,士有飢色。今賊遠來決戰,縱挾糗糒,亦不遑食。晡晚之後,飢渴內侵,戰陣外迫,士心即倦,將必求退。乘其勞弊,以生兵制之,縱不大敗,偏師必喪。以臣所籌,利在晡晚。」諸將皆然之。時汴軍以魏、博之人為右廣,宋、汴之人為左廣,自未至申,陣勢稍却,德威麾軍呼曰:「汴軍走矣!」塵埃漲天,魏人收軍漸退,莊宗與史建瑭、安金全等因衝其陣,夾攻之,大敗汴軍,殺戮殆盡,王景仁、李思安僅以身免,獲將校二百八十人。
       八月,劉守光僭稱大燕皇帝。十二月,遣德威率步騎三萬出飛狐,與鎮州將王德明、定州將程嚴等軍進討。九年正月,收涿州,降刺史劉知溫。五月七日,劉守光令驍將單廷珪督精甲萬人出戰,德威遇于龍頭崗。初,廷珪謂左右曰:「今日擒周陽五。」既臨陣,見德威,廷珪單騎持槍躬追德威,垂及,德威側身避之,廷珪少退,德威奮檛擊墮其馬,生獲廷珪,賊黨大敗,斬首三千級,獲大將李山海等五十二人。十二日,德威自涿州進軍良鄉、大城。守光既失廷珪,自是奪氣。德威之師屢收諸郡,降者相繼。十年十一月,擒守光父子,幽州平。十二月,授德威檢校侍中、幽州盧龍等軍節度使。
       德威性忠孝,感武皇獎遇,嘗思臨難忘身。案遼史:周德威初至鎮,盧文進引遼師攻之,城幾陷,以救得免。此事薛史列傳不載。十二年,汴將劉鄩自洹水乘虛將寇太原,德威在幽州聞之,徑以五百騎馳入土門,聞鄩軍至樂平不進,德威徑至南宮以候汴軍。初,劉鄩欲據臨清以扼真定轉餉之路,行次陳宋口,德威遣將擒數十人,皆倳刃于背,縶而遣之。案:通鑑從莊宗實錄作擒其斥候者數十人,斷腕而縱之。既至,謂劉鄩曰:「周侍中已據宗城矣!」宗城,通鑑作臨清,攷異曰:「劉鄩見在宗城,薛史云周侍中據宗城,蓋臨清字誤耳。」德威其夜急騎扼臨清,劉鄩乃入貝州。是時德威若不至,則勝負未可知也。
       十四年三月,契丹寇新州,德威不利,退保范陽。案遼史太祖紀:神冊二年三月辛亥,攻幽州,節度使周德威以幽、并、鎮、定、魏五州兵拒戰于居庸關之西,戰于新州東,大破之,斬首三萬級。又,通鑑:契丹主帥眾三十萬,德威眾寡不敵,大為契丹所敗。敵眾攻城僅二百日,外援未至,德威撫循士眾,晝夜乘城,竟獲保守。十五年,我師營麻口渡,將大舉以定汴州。德威自幽州率本軍至,十二月二十三日,軍次胡柳陂。詰旦,騎報曰:「汴軍至矣!」莊宗使問戰備,德威奏曰:「賊倍道而來,未成營壘,我營柵已固,守備有餘,既深入賊疆,須決萬全之策。此去大梁信宿,賊之家屬盡在其間,人之常情,孰不以家國為念?以我深入之眾,抗彼激憤之軍,不以方畧制之,恐難必勝。王但按軍保柵,臣以騎軍疲之,使彼不得下營,際晚,糧餉不給,進退無據,因以乘之,破賊之道也。」莊宗曰:「河上終日挑戰,恨不遇賊,今款門不戰,非壯夫也。」乃率親軍成列而出,德威不獲已,從之。謂其子曰:「吾不知其死所矣!」莊宗與汴將王彥章接戰,大敗之。德威之軍在東偏,汴之游軍入我輜重,眾駭,奔入德威軍,因紛擾無行列。德威兵少,不能解,父子俱戰歿。先是,鎮星犯上將,星占者云不利大將。是夜收軍,德威不至,莊宗慟哭謂諸將曰:「喪我良將,吾之咎也。」
       德威身長面黑,笑不改容,凡對敵列陣,懍懍然有肅殺之風,中興之朝,號為名將。及其歿也,人皆惜之。同光初,追贈太師。天成中,詔與李嗣昭、符存審配饗莊宗廟廷。晉高祖即位,追封燕王。子光輔,厯汾、汝州刺史。永樂大典卷九千九百九十七。
       符存審,字德詳,陳州宛邱人,案:歐陽史義兒傳,惟符存審不在其列,別自為傳。蓋存審子彥卿有女為宋太宗后,故存其本姓也。舊名存。父楚,本州牙將。存審少豪俠,多智算,言兵家事。乾符末,河南盜起,存審鳩率豪右,庇捍州里。會郡人李罕之起自羣盜,授光州刺史,因往依之。中和末,罕之為蔡寇所逼,棄郡投諸葛爽,存審從至河陽,為小校,屢戰蔡賊有功。諸葛爽卒,罕之為其部將所逼,出保懷州,部下分散,存審乃歸于武皇。武皇署右職,令典義兒軍,賜姓名。
       存審性謹厚,寵遇日隆,自是武皇四征,存審常從,所至立功。從討赫連鐸,冒刃死戰,血流盈袖,武皇手自封瘡,日夕臨問。乾寕初,討李匡儔,存審前軍拔居庸關。明年,從討邠州,時邠之勁兵屯龍泉寨,四靣懸崕,石壁險固,存審奮力拔之。師旋,授檢校左僕射。副李嗣昭討李瑭于汾州,擒之,以功改左右廂步軍都指揮使。天祐三年,授蕃漢馬步副指揮使,與李嗣昭降丁會于上黨,從周德威破賊于夾城,加檢校司徒,授忻州刺史,領蕃漢馬步都指揮使。七年,檢校太保,充蕃漢總管。莊宗擊汴人于栢鄉,留存審守太原。三月,代李存璋戍趙州。九年,梁祖攻蓨縣,存審與史建瑭、李嗣肱赴援,屯下博橋,汴人驚亂,燒營而遁,以功遙領邢、洺、磁團練使。案:歐陽史作遷領邢州團練使。
       十二年,魏博歸款于莊宗。遣存審率前鋒據臨清,以俟進取。莊宗入魏,存審屯魏縣以抗劉鄩。六月,鄩營莘縣,存審與真定之師營莘西三十里,一日數戰。八月,率師攻張源德于貝州。十三年二月,劉鄩自莘悉眾來襲我魏州,存審以大軍踵其後,戰于故元城,大敗汴人,從收澶、衞、磁、洺等州。秋,邢州閻寶降,授存審安國軍節度、邢洺磁等州觀察使。案五代會要,同光元年始改邢州為安國軍,據是書此傳,則晉人得邢州即改軍額,疑會要誤也。詳見通鑑攷異。十月,戴思遠棄滄州,毛璋以城降,授存審檢校太傅、橫海軍節度使,兼領魏博馬步軍都指揮使。明年,就加平章事。
       十四年八月,將兵援周德威于幽州,敗契丹之眾。冬,敗汴將安彥之于楊劉,諸軍進營麻口。時梁將謝彥章營行臺村,莊宗勇于接戰,每以輕騎當之,遇窘者數四。存審每俟其出,必叩馬諫曰:「王將復唐宗社,宜為天下自愛,搴旗挑戰,一劍之任,無益聖德,請責効於臣。古人不以賊遺君父,臣雖不武,敢不代君之憂。」莊宗即時迴駕。十二月,戰于胡柳,晡晚之後,存審引所部銀槍効節軍敗梁軍于土山下。是日辰巳間,周德威戰歿,一軍逗撓,梁軍四集,存審與其子彥圖冒刃血戰,出沒賊陣,與莊宗軍合。午後,師復集,擊敗汴人。十六年春,代周德威為內外蕃漢馬步總管,于德勝口築南北城以據之。七月,汴軍王瓚自黎陽渡河寇澶州,存審拒戰,瓚退,營于楊村渡,控我上游。自是日與交鋒,對壘經年,大小凡百餘戰。
       十七年,汴將劉鄩攻同州,朱友謙求援于我,遣存審與李嗣昭將兵赴之。九月,次河中,進營朝邑。時河中久臣于梁,眾持兩端,及諸軍大集,芻粟暴貴,嗣昭懼其翻覆,將急戰以定勝負。居旬日,梁軍逼我營。會望氣者言,西南黑氣如鬬雞之狀,當有戰陣。存審曰:「我方欲決戰,而形于氣象,得非天贊歟!」是夜,閱其眾,詰旦進軍。梁軍來逆戰,大敗之,追斬二千餘級。自是梁軍保壘不出。存審謂嗣昭曰:「吾初懼劉鄩據渭河,偏師既敗,彼若退歸,懼我踵之;獸窮搏人,勿謂無事,可開其歸路,然後追奔。」乃令王建及牧馬于沙苑,劉鄩、尹皓知之,保眾退去,遂解同州之圍。歐陽史:鄩以為晉軍且懈,乃夜遁去。存審追擊于渭河,又大敗之。存審畧地至奉先,謁諸帝陵,乃班師。
       十八年,王師討張文禮于鎮州,李嗣昭、李存進相次戰歿。十九年,遣存審率師進攻叛帥于城下,文禮之將李再豐陰送款于存審,我師中夜登城,擒文禮之子處球等,露布以獻,鎮州平,以功加檢校太傅、兼侍中。
       二十年正月,師旋于魏州,莊宗出城迎勞,就第宴樂。無何,契丹犯燕薊,郭崇韜奏曰:「汴寇未平,繼韜背叛,北邊捍禦,非存審不可。」上遣中使諭之,存審卧病羸瘠,附奏曰:「臣効忠禀命,靡敢為辭,但痾恙纏綿,未堪祗役。」既而詔存審以本官充幽州盧龍節度使,自鎮州之任。同光初,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中書令、食邑千戶,賜號忠烈扶天啟運功臣。
       十月,平梁,遷都洛陽。存審以身為大將,不得預收復中原之功,舊疾愈作,堅求入覲尋醫,以情告郭崇韜。時崇韜自負一時,佐命之功無出己名,功名事望素在存審之下,權勢既隆,人士輻湊,不欲存審加于己上,每有章奏求覲,即陰沮之。存審妻郭氏泣訴於崇韜曰:「吾夫于國,粗効馳驅,與公鄉里親舊,公忍令死棄北荒,何無情之如是!」崇韜益慙戁。明年春,疾甚,上章懇切,乞生覲天顏,不許。存審伏枕而歎曰:「老夫厯事二主,垂四十年,幸而遇今日天下一家,遠夷極塞,皆得面覲彤墀,射鈎斬袪之人,孰不奉觴丹陛,獨予壅隔,豈非命哉!」漸增危篤,崇韜奏請許存審入覲。四月,制授存審宣武軍節度使、諸道蕃漢馬步總管,詔未至,五月十五日卒于幽州官舍,時年六十三,遺命葬太原。存審遺奏陳敘不得面覲,詞旨悽惋。莊宗震悼久之,廢朝三日,贈尚書令。
       存審少在軍中,識機知變,行軍出師,法令嚴明,決策制勝,從無遺悔,功名與周德威相匹,皆近代之良將也。常戒諸子曰:「予本寒家,少小攜一劍而違鄉里,四十年間,位極將相。其間屯危患難,履鋒冒刃,入萬死而無一生,身方及此,前後矢傷百餘。」乃出鏃以示諸子,因以奢侈為戒。
       存審微時,嘗為俘囚,將就戮于郊外,臨刑指危垣謂主者曰「請就戮于此下,冀得壞垣覆尸,旅魂之幸也。」主者哀之,為移次焉。遷延之際,主將擁妓而飲,思得歌者以助歡。妓曰:「俘囚有符存審者,妾之舊識,每令擊節,以贊歌令。」主將欣然,馳騎而捨之,豈非命也!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二十八。
       彥超,存審之長子也。少事武皇,累厯牙職。存審卒,莊宗以彥超為汾州刺史。同光末,魏州軍亂,詔彥超赴北京巡檢。先是,朝廷令內官呂、鄭二人在太原,一監兵,一監倉庫。及明宗入洛,皇弟存霸單騎奔河東,與呂、鄭謀殺彥超與留守張憲。案:歐陽史作張憲欲納存霸,是書作存霸謀殺張憲、彥超,兩史紀載微異。彥超覺之,密與憲謀,未決,部下大譟,州兵畢集,張憲出奔。是夕,軍士殺呂、鄭、存霸于衙城。詰旦,聞洛城禍變,彥超告諭三軍。宋史張昭傳云:昭為張憲推官,莊宗及難,聞鄴中兵士推戴明宗,憲部將符彥超合戍將應之。憲死,有害昭者,執之以送彥超,彥超曰:「推官正人,無得害之。」又逼昭為榜,安撫軍民。明宗又令其弟龍武都虞候彥卿馳騎安撫。六月,彥超入覲,明宗召見撫諭,尋授晉州留後。未行,會其弟前曹州刺史彥饒平宣武亂軍,明宗喜,召彥超謂之曰:「吾得爾兄弟力,餘更何憂,爾為我往河東撫育耆舊。」即授北京留守、太原尹。明年冬,移授昭義節度使。四年,授驍衞上將軍,改金吾上將軍。長興元年,授泰寕軍節度使,尋移鎮安州。
       彥超厮養中有王希全者,小字佛留,粗知事計,委主貨財,歲久耗失甚多,彥超止于訶譴而已。應順元年正月,佛留聞朝廷多事,因與任貨兒等謀亂。一夕,扣門言朝廷有急遞至,彥超出至廳事,佛留挾刃害之。詰旦,本州節度副使李端召州兵攻佛留等殺之,餘眾奔淮南,擒彥超部將趙溫等二十六人誅之。彥超贈太尉。
       存審次子彥饒,晉史有傳。次彥卿,皇朝厯官鳳翔節度使、守太師、中書令,封魏王,令居于洛陽。次彥能,終于楚州防禦使。次彥琳,仕皇朝為金吾上將軍,卒于任。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二十八。

本书目录

卷一 梁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五 梁書五 太祖紀第五
卷六 梁書六 太祖紀第六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卷八 梁書八 末帝紀上
卷九 梁書九 末帝紀中
卷十 梁書十 末帝紀下
卷十一 梁書十一 后妃列傳第一
卷十二 梁書十二 宗室列傳第二
卷十三 梁書十三 列傳第三
卷十四 梁書十四 列傳第四
卷十五 梁書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梁書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梁書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梁書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梁書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梁書二十 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梁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梁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梁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梁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唐書一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 唐書三 莊宗紀第一
卷二十八 唐書四 莊宗紀第二
卷二十九 唐書五 莊宗紀第三
卷三十 唐書六 莊宗紀第四
卷三十一 唐書七 莊宗紀第五
卷三十二 唐書八 莊宗紀第六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卷三十九 唐書十五 明宗紀第五
卷四十 唐書十六 明宗紀第六
卷四十一 唐書十七 明宗紀第七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卷四十三 唐書十九 明宗紀第九
卷四十四 唐書二十 明宗紀第十
卷四十五 唐書二十一 閔帝紀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 唐書二十三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 唐書二十四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 唐書二十五 后妃列傳第一
卷五十 唐書二十六 宗室列傳第二
卷五十一 唐書二十七 宗室列傳第三
卷五十二 唐書二十八 列傳第四
卷五十三 唐書二十九 列傳第五
卷五十四 唐書三十 列傳第六
卷五十五 唐書三十一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六 唐書三十二 列傳第八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卷五十八 唐書三十四 列傳第十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 唐書三十六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一 唐書三十七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二 唐書三十八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三 唐書三十九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四 唐書四十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六 唐書四十二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七 唐書四十三 列傳第十九
卷六十八 唐書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
卷六十九 唐書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 唐書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二 唐書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
卷八十 晉書六 高祖紀第六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卷八十二 晉書八 少帝紀第二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
卷八十六 晉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八十七 晉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八十九 晉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九十 晉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九十二 晉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九十三 晉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九十六 晉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卷一百0一 漢書三 隱帝紀上
卷一百0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卷一百0三 漢書五 隱帝紀下
卷一百0四 漢書六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0五 漢書七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0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卷一百0七 漢書九 列傳第四
卷一百0八 漢書十 列傳第五
卷一百0九 漢書十一 列傳第六
卷一百一十 周書一 太祖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一 周書二 太祖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二 周書三 太祖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三 周書四 太祖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四 周書五 世宗紀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周書六 世宗紀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周書八 世宗紀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周書九 世宗紀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周書十 世宗紀第六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卷一百二十二 周書十三 宗室列傳第二
卷一百二十三 周書十四 列傳第三
卷一百二十四 周書十五 列傳第四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九 周書二十 列傳第九
卷一百三十 周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卷一百三十一 周書二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僭偽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僭偽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僭偽列傳第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第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第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天文志
卷一百四十 志二 歷志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五行志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禮志上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禮志下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樂志上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樂志下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食貨志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刑法志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